传道书第三章
第 3 章
传 3:1-5:20> 神定了人的一生,人的努力是否有用?
3:1-5:20 在这三章经文中,所罗门的重点是说神为每一个人都定下了计划。神为人生安排了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我们当做的事。虽然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似乎与神的计划有冲突,但这些问题不应成为我们信心上的障碍,而应成为信靠神的契机,教我们知道如果没有神,人生的难题是得不到圆满解决的!
传 3:1-8> 天下万事都有定期,只是我们能不能事先知道呢……
3:1-8 掌握时机是重要的。这些经文中所列出的一切事情皆有既定的适当时间。与神和好的秘诀是在于看出、接受并欣赏神所定的时间。怀疑或怨恨神所定的时间都是危险的;这会使人失望、反叛,甚至不理神的旨意而自行其是。
传 3:8> 恨恶有时?基督徒应当恨恶些什么?
3:8 在什么时候我们应该恨恶呢?我们不应恨恶恶人,只应恨恶他们的所作所为。在我们看见人被虐待,小孩子捱饿,或者神的名受到羞辱的时候都应恨恶。除此之外,我们也应当憎恨自己生命中的罪恶,因为这是神对罪的态度(参诗 5:5 )。
传 3:9-13> 工作实在是烦恼多过乐趣──你说不一定?
3:9-13 你能否在工作中找到满足,主要在乎你的态度。如果你找不到神安排你做工作的目的,就不会感到满足。如果我们要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就当( 1 )记得工作是神所赐的( 3:10 );( 2 )认识到我们劳碌的果效也是神所赐的( 3:13 )。你要把工作看为事奉神的一种方式。
传 3:11> 人都追求永生,原来是神的安排吗──
3:11 神已“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的意思是:我们永不能完全满足于世上的享乐和追求。由于我们是按照神的形像造的,所以( 1 )我们有灵性上的饥渴;( 2 )我们有永恒的价值;( 3 )只有永生神能真正满足我们。祂把对完美世界的渴求安置在我们的心中,这只能在祂完全的统治下才可得到满足。祂让我们略微看见祂创造的完美,但这仅是一瞥而已。我们无法透视将来或充分了解一切,所以我们必须信靠祂,并在世上做祂的工作。
传 3:12> 人追求喜乐行善,这不会有问题吧──
3:12 在我们有生之日喜乐行善,是人生有价值的追求,但我们可能用错误的方法去追求它。神愿意我们享受人生。当我们对神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就发现真正的快乐,是把自己所拥有、所享用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的恩典,而不是自己积聚得来的。
传 3:14> 人,出于土又归于土,神,你造我们是为了──
3:14 生命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我们敬畏那位无所不能的神,因为祂是大而可畏的。生命的目的始于我们认识的神,而不在于我们知道什么,或自己如何完美。除非敬畏神,并且把祂放在首位,否则我们便无法完成祂在我们身上所定的旨意。
传 3:16> 法律制度有漏洞,坏人钻空子,好人无奈何,可是……
3:16 在公义之处也有奸恶,它甚至会影响法律制度。所罗门质疑,在这充满不义和欺压的世界上,神的计划怎能是完美的呢( 4:1 )?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神对不义之事并非不闻不问,而是要在祂所定的时间解决( 12:13-14 )。
传 3:16-4:16> 人生在世如此不易,不生下来是不是倒好些……
3:16-4:16 所罗门提到在神管理的世界里有几个明显的矛盾:( 1 )在应有公义之处充满了邪恶( 3:16-17 );( 2 )按神形像所造的人,像兽一样死亡( 3:18-21 );( 3 )没有人安慰受欺压的人( 4:1-3 );( 4 )很多人被嫉妒驱使( 4:4-6 );( 5 )人都是孤单寂寞的( 4:7-12 );( 6 )因成就而得的赏识是暂时的( 4:13-16 )。人很容易用这些矛盾作为不信神的藉口,但所罗门却用这些矛盾来告诉我们如何正视生命中的问题,并仍然持守信仰。今世并不尽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然而即使在今世,我们也不应论断神,因我们并不能知晓万事。神的计划是要我们永远与祂同活。所以,我们要按这永恒的价值观生活,认识到有一天所有的矛盾会由这位创造主亲自解决( 12:14 )。
传 3:19-22> 人和动物,谁强过谁?
3:19-22 我们的肉体不能永远活下去。在这方面,人类和动物是一样的。但所罗门承认神将永生的盼望赐给世人(参 3:11 注释),表明我们会在死后受神的审判( 3:17 ; 12:7 , 14 ),这使我们与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永生的盼望,因而人在神整体的计划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但我们无法凭自己的能力看出神赋予我们生命的作用,只有在我们与祂建立关系,寻求祂的指引时,才能看出。你现在是否按着神的心意生活?你是否认为生命是祂所赐予的?──《灵修版圣经注释》
传道书第三章
万事有定时(三 1 ~ 9 )
传道书第一、二章是讲论世界上各种的变幻,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第三章则谈论到这些变化都有神在安排、命定与支配;大小事情无一例外,人不能抗拒,否则自寻烦恼。一个真有智慧的人,应该是个顺从神的人。
从 2 ~ 8 节中共有十四对关乎“定时”的讲论,有主动的,有被动的;有关乎个人的,亦有关乎国家的;人都不能脱离神的主权与操纵,顺神的时间表是最好不过的。就以生死有时来说( 2 ),生与被生皆有定时,不迟不早,也不是父母所能决定的;甚至能生与不能生也有神的旨意在当中。我们最熟悉的一个例子莫过于亚伯拉罕生以撒的事,亚伯拉罕生子本是神的应许,在神的“定时”中生,是最完美的。无奈人破坏了神的时间表,在“不到时候”便生了以实玛利,结果生出了大祸(阿拉伯人的先祖),无疑是自讨苦吃(参创十五及十六章)。
死有定时的道理也相仿,最好的例子是希西家王患上致死的疾病时,虽然神明明的告诉他,他不能活了,然而他向上主力求生命,结果他被延长了十五年的寿数。就在这十五年中,他生养了儿子玛拿西,以后成为他的帝位承继人,但玛拿西却是以色列史上最坏的一个王(参王下二十及二十一章)。若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
所以我们不必怕生存,也不要求不死: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不勉强,接受神给我们美好的安排。在神有全盘的计划,都是美好的,虽然有时我们看不出来,但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欣赏祂的计划好吗?
默想 在短暂的人生中,我虚度了多少个年头?或许我应该立意改变了!
人不能参透神的作为(三 10 ~ 22 )
.满有智慧的神( 10 ~ 11 )──祂给人所安排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合时的;若万物都按祂的时间表循序而行,则好极了;不但神的计划得以完成,人也能从中得造就磨炼,悟出宝贵的真理来( 10 )。祂智慧的作为是我们所测不透的,有时是风调雨顺,结果累累;但有时却可能是风雨交加,灾祸与失败接二连三地临到。虽然因为我们所知有限而不能参透,但无论如何,这都是祂所允准的,或是在祂智慧的计划中之一部分。但愿我们不怨天不尤人,学习安息在神的安排中。
.没有改变的神( 14 )──祂是永恒的,祂的作为不加也不减,祂是永不改变的。虽然祂满有权能可以更改一切的事物,但祂没有这样作,目的是要世人敬畏祂及顺服祂的安排。
.神的恩赐( 12 ~ 13 、 22 )──神对人的赏赐各式各样,作者特别在此提到其中一种,就是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在经营的事上喜乐!真的,这是种极大的福气。有人赚得家财百万,却四处奔波,不能享用,日夜心中惊惶,不能安枕;有人穷困潦倒,终日自怨自艾,悲痛不已。但所罗门王在此却劝世人认知万事在神掌管之中,不必悲观怨尤,应满足于现况,喜乐享用,这是神所赐的福气。
.人的归处( 19 ~ 20 )──这里的“兽”是指恶人,他们的性情与野兽无分别。恶人与义人在世的遭遇和身体的归宿是一样的,都是归于尘土。若只从这方面来看,实使人感叹;但又有多少人会留意到两者灵魂的归处是不同的呢( 21 )?
默想 神将永生(永远)安置在世人心里( 11 ),所以我们对短暂的事物不能感到满足,为什么我却时常努力去追求那不能永存的东西? ──《新旧约辅读》
传道书 传道书 第三章 注释
3:1-15 认识神掌管万有的原则
在神完美无缺的计划里,万事皆有神所定的时间。人是时间的动物,
很难在时间的洪流中参透整个世界的计划与规模。
2-8 「传道者」用了十四对相对的形容词来描述万事。
9-10 人在变化莫测的世事中打滚实在是一件苦恼事。
11 「造万物」:或作「作万物」。
「永生」:原文指「隐藏」或「永恒不变」的东西。
「然而」:或作「所以」。作者的意思大概是:神的安排都是
美好的,但人有永恒的观念,所以不能明白或满足於这个变化
无常的人生。
12-13
人若不认定生命中一切事物均出於神的手,并视它们为神的恩
赐而开怀享受,就必厌烦生命中所呈现的片段及零乱。
14-15
神的的作为是完备的,毋须修改,人也不能将它改变;这是要
叫人在神面前存敬畏的心。
「敬畏」:这词并非指惧怕的态度,乃指人对神主权完全的顺
服及委身,将自己全人信靠这位掌管万有的神。
3:16-4:16 现实矛盾的探研
有六项现实上的矛盾似乎暗示神对这世界并没有全盘的计划:
1 16-17 奸恶取代公义
「审判之处」:神藉此使人得公义判决的地方,却常出现不公
义现象。不过,神的公义虽然在我们的时间中隐藏不显,但在
神的时间内必会实现。
2 18-22 人与动物遭遇同样命运
这里所指的命运是局限於日光之下的遭遇,在肉眼所见的范围内,人
与兽的气息实在无异,两者都要气断而死,死後都归於尘土。
21
「灵」与「魂」:於原文与19节之「气息」为同一字。
此节并非一疑问句,它的意思乃是:没有人能说出人与动物的
命运有何不同。作者并非对灵魂或来世的存在一无所知,或予
以否定,他乃是要指出眼见的人生不外如兽的生命一样,不能
从中找到真正的意义。人惟有在这短暂的今世里,认定掌管生
传道书第三至四章
富丽而又令人迷惘的人生织锦(三 1-15 )
许多人如传道书这段经文所指的情形,尤其是一至八节。请费一点工夫,把这一段经文朗诵出来。你会发现自己被它迷住了。它的语法带令人迷的韵律,它所引述的经验又是那样平衡成对比,差不多配合得天衣无缝。它是一段不拘任何时令任何心境都适合阅读的经文:从设法与瞬即破裂的婚姻达成协议的青年,以至热情洋溢的少女。在她看来,成功是与爱情手并行的。从丧失终身良伴而暗自饮泣的妇人,以至欢乐迎接头胎婴儿诞生的母亲,都十分适合阅读。‘(因为)凡事都有定期,……都有定时’(第 1 节)。在这里样样都有:人生──像万事千变万化的万花筒,有些事不请自来,非我们能控制(例如生死,战争和平),有些时刻则我们能选择,像缄默的时刻,这时任何言语都会引起冲突而且对人无益,有些时刻我们则又必须开口,由于缄默只会引致忿怒,被人视为自。人存活,往往面对无可避免的变化,并得适应它种种繁复的变化。
当我们注视人生时,仿佛在凝视一张大织锦画,用许多混杂、对比鲜明的彩色线条精巧编织而成的。每一条线,每一种颜色似乎都配合在它适当的位置上。我们注视它,认为应当能在其中看出一个有意义的图案,它的整体必定表达某种有意义的信息。然而确实是这样吗? Koheleth 说,不;如果有,毫无疑问极可能有一种神圣的目的贯穿其中,上帝却已决定不把那目的告诉我们,我们也无法把它查出来。
让我们更加仔细看十一节,尤其是‘(祂)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的那个希伯来字 olam ,简直不会指无时间性的属灵世界,我们经常想到与我们转瞬即逝的官感世界和时间相对的那个世界。倘若是那样的话,那么 Koheleth 便会对我们说,当我们营营役役,则需要停一停,从永生的亮光中去看一切。我们那时可能看不见整幅图画──那是属于上帝的──但至少有助于使我们能从回顾中看看自己。无疑这是真实而又是极好的忠告。我们太容易狂乱地横冲直撞团团打转,从不停下来问问自己走向何方或为什么这样。
然而那并不是 Koheleth 所说的。 Olam 这个字可能从意思是隐藏或遮蔽的动词来的;这种情形它就会给我们指明是指事情的‘隐匿性。’科威对勒( Coverdale )把十一节译作‘祂也把无知栽植在众人心中’,较晚近人建议我们应当把它译作‘祂已将谜安置在他们心思中’。关于这种见解, Koheleth 对我们说,人生听起来就像一系列、引用艾尔加( Elgar )交响乐名作的曲名来说的‘谜语变奏曲’。另一方面, Olam ,在旧约中通常只是指时间,就是溯自过去而延展至未来的不确定时间。因此新英文译本把它译作‘而且祂已把对时间过去和将来的意识赐给人,然而……。’我认为,这就是 Koheleth 发现自己所处光景,而他在今日也有许多同伴。人生是令人迷的。不但奇在它不断改变的经验,而在我们又能回顾以往的岁月和历世历代,探索人类展开的朝圣行程,而且我们还能展望并推想主后二千年时人生可能像什么。然而其中是否有任何终极目的,我们却说不出来。只有上帝(今天许多人会加上一句,如果有上帝)才知道。所以只有一件事可以做:就是生活,生活,把日复日地临到我们的生命充分活出来( 12 节;读参二 24 的注释──与人生达成协议 \cs16 )。
这段经文( 14 , 15 节)以 Koheleth 与那些想作更多要求的人争论的话作结。在十四节他想起申命记四章二节的话,在那里警告以色列人,他们必不可窜改上帝赐给他们的典章、律例:‘所吩咐你们的话,你们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请比较申十二 32 )。在申命记这些话是要强调人必须完全毫无疑问顺服上帝那至高而且不改变的旨意。对 Koheleth 来说,那些话只是加深他忍受的意识。不错,无疑上帝总是暗中操纵的,但祂的目的是不可测度的,关于这一点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只能在我们无法了解、无法改变的奥秘之前俯首。
Koheleth 所受的教养乃是智慧传统的一部分,就是‘敬畏主是知识的开端’(箴一 7 )。然而敬畏主的意义可以指许多不同的事情。它可以指热诚、乐于奉献的崇敬意识,或可指在一位你不明白祂意向的上帝面前有点不寒而栗恐惧害怕的意识。 Koheleth 更接近这后一意识,而且会有绝望的感觉,因他说,‘上帝这样行,是要人在祂面前存敬畏的心’( 14 节)。与此同时我们能确知一件事;即人生不会改变( 15 节)。它在上帝支配之下,从前怎样,将来也继续怎样,我们无法改变它。
十五节那句费解的结语,大概在现代英文译本已正确地意译出来,它的译法是:‘上帝使同样的事重新出现。’这里道出了实情。我们并不能控制临到我们的事情。临到别人身上的事情,可能同样临到我们身上;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发生何事,而是我们怎样加以处理。作为基督徒,就是叫我们要以未给予 Koheleth 的确信和喜乐,面对所发生的任何事情,由于在保罗铿锵之言中,我们知道没有什么能使我们与祂的爱分离:‘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是藉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而成为我们的’(罗八 38-39 现代英文译本的译法)。然而能这样说,便意味人生的织锦画不再是一个谜,不论多么富丽,但已编织成一个人的脸庞,在这脸庞上我们看见上帝对我们之爱的奥秘。
残酷的路蜿蜒至绝境(三 16- 四 3 )
你无法蒙蔽 Koheleth 。你到他那里去,用布朗宁( Browning )的诗中辟帕( Pippa )的话对他说:上帝在天上──世上一切就平安无事!他便会说,‘别胡说’。他知道得太清楚,他当日的世界一切并非平安无事,与我们今日的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当我们放眼看看世界,在我们期望公正公平交易的地方,只发现不公正和腐败( 16 节)。当偌多西方富裕社会都堕入贫穷的陷阱中,拒绝给予人受教育的机会,人在寻找工作中受挫折,并意识到种族歧视的痛苦时,今日我们(译按:作者为英人)个人的生活亦受打击。个人生活是建立在那支配各国前途的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在挣扎中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可能被它无法控制的决议(降低油或可可或咖啡的价格)毁了。权力常常都操于压迫者的手中,不论他们承不承认是压迫者(四 1-2 )。有伤亡者死时逐一得到德兰修女( Mother Teresa )一人的安慰,却有为数甚众成千上万的人死时无一人安慰他们。
那么关于人的生命我们要说什么呢? Koheleth 在十七、十八节开始答覆这个问题,但那些话却难以了解,因十八节的经文有些地方非常模糊不清。虽然其他的解释都有可能,我认为现代英文译本把十七节放在引号中是正确的。 Koheleth 说,我十分清楚众人所说的──上帝会在祂自己所定的适当时候审判人──但那样又怎么样呢?现在一切似乎都很清楚,就是上帝以痛苦经验教训我们,叫我们弄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我们只不过是‘畜牲’,并不强过任何别的兽类。他在这里不是讲到人的行为,虽然有时我们想到人对人的残暴无人性的行为、和我们可能堕落到的深度,称人为‘裸体猿’( The naked
Ape ),似乎是对猿类的侮辱。不, Koheleth 所讲论的是我们与世上所有其他受造物都有份的唯一一件事──必死的事实。正如新英文译本把十九节上半节简洁地译出的:‘人是命运受造物,野兽也是命运受造物,有一个灾祸在等候他们:死亡都同样临到他们。’ Koheleth 在这里是描绘我们在创世记二章七节所见创造故事中那幅人的图画:人像其他所有受造物一样,从上帝得到‘生命的气息’,那生命的赐与,有一天是会被收回去的;人被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成’,在他背逆上帝之后,受的警告是:‘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三 19 )。我们无论有什么才能,我们无论有什么成就,我们仍然是那首圣诗所说的:是‘尘土脆弱的儿女,衰弱又脆弱。’
还有任何别的可以说吗?在我们里面有什么,照你所愿的称它为灵或魂吧,死后残存下来,而且使我们与其他所有野兽都有分别吗?新约并不讲论这样的事情,但它确实给我们提供一位复活的主。 Koheleth 只能耸耸肩,说,‘谁知道?’极可能在他当时有人推想有死后的生命,但是他无法确定──以色列传统的信仰便没有说──而且在哪里他也无法确定,他不会假装知道(请参二章十二节及以下各节的注释──香膏中的苍蝇 )。今生是你所知道的一切,而且他叫我们在生命还存留时善为利用(三 22 )。在他看来,人生是短暂而且残酷的。那么最好是死,因为至少死人已免受其他的痛苦;而最好是从未被生下来,这样便避免了我们在人生中无可避免的艰难命运(四 2-3 )。
这种注释差不多完全是心境和思想的问题。在别处 Koheleth 要力争活比死好,因为至少生命是真实的:‘活的狗,’他说,‘比死了的狮子更强’(九 4 )。但我们是受心情影响的受造物。有些日子我们感到沮丧灰心,生命似乎简直不值得活下去;而别的日子,其实并没有任何改变,我们以平静的确信和欢愉面对人生。非常微小的事物──一句令人难受或一句有益的话,一个打来的电话或一封我们没有接到的信──都能引发我们不同的心境。最好是知道在圣经这里有一位,祂进入我们不同的心境中,分担我们最漆黑的时刻,有时祂临格于我们所在之处,容我们把有时难以用言辞说明或与别人分享的,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
为何工作?(四 4-8 )
是什么使人工作?要从工作得满足……需要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为了创作或要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欲望么? Koheleth 说,不,那只是‘人……被邻舍嫉妒’(第 4 节)。是竞争,是竞争的心力促你要强过邻舍。我们想自己能驾驶一辆更贵更豪华的车,送儿女上更精选的学校,也许搬到更精选的地区居住。我们大家都有一点这样的心理。这种心理有好的一面。不论我们的工作或职业是什么,我们都想出人头地,或尽所能爬到最高级。我们若办不到,便失望。若别人的才能不比我们强、或委身并不比我们多,却比我们捷足先登,我们便觉得受了欺骗。犹太人古谚说,学者竞争智慧始增。但这一切也可能出毛病。可能引致嫉妒、忌恨。可能使我们盲目,不自量力。我们总会碰到能力似乎比我们强的人。欣赏别人的才能比嫉恨的态度要好得多。与要出人头地的疯狂愿望遥遥相对的,是 Koheleth 描绘的一幅游荡者的图画,就是那‘抱手,吃自己的肉’(第 5 节)的,那就是自毁的人,或如新英文译本所说‘浪费自己’的人。假如 Koheleth 认为没有工夫逼你做个强过别人的人,他同样没有时间去理会那些不愿动一动指头以利己利人的人。你必须工作,你必须愿意工作。很多人想作,却被迫懒惰,这是我们科技日益进步的社会悲剧之一。这样的懒惰可能招致‘灵魂毁灭’,是 Koheleth 所谓‘吃自己的肉’的现代说法。
有一个故事,说到一个青年,他只有二十二岁,结婚才十个月,便从一座铁路桥上跳下自杀了。他留下一首绝望的哀歌,那歌开头这样说:
十时起床,签名参加郊游,
到求职中心瞧瞧,
一切依旧;
转到街道角落,
见一少年吸食麻醉粉末,
猜想难道没有更好的可做。
社会强迫这个青年‘抱手’;他把自己给毁了。
第五节, Koheleth 可能是引证关于一个懒惰愚蠢人着名的谚语。第六节他以另一谚语表示反对愚昧人的做法,几乎可以说更能反映他自己的态度。流传下来给我们的谚语往往提供矛盾的忠告;例如‘人多坏事(或‘船夫多船搁浅’,‘谋士多事难成’。直译作‘掌厨多汤遭殃’,和‘众擎易举(直译作人手多使工作轻松)’。我们会为驱使我们的疯狂‘忙碌’付出沉重的代价──引致身体和精神出问题的重压因素,家庭关系崩溃。同样,引致丧失自尊的怠惰或耽溺于不良嗜好之中,都要付极重代价。在第六节, Koheleth 指出我们一条中庸之道,即‘满了一把,得享安静,’强过‘满了两把,劳碌捕风’;内心的平安临到那些以诚实的眼光衡量自己的人,接受自己的力量和限制,对自己或别人都不作过分的要求。在柏尔格( John Berger )所着 幸运的人 ( A Fortunate Man )一书中,就有这么一个人的动人写真;他是英国一个穷乡僻壤的乡下医生。不论美名恶名,一概不求,无缘无分。工作富创作性,被接受为那个社区的一分子,享受与人聊天和友谊的情趣,用医术治愈人的身、心、灵,得人信任,做他要做的,没有更多的欲求。我们若持守这样的‘安稳’不放,便算幸运的了。
Koheleth 显然知道人们不准备安顿于区区‘一撮安稳’。他在第七、八节描述他们;那些人,在他们看来,工作似乎就是生存的一切,就是人的一切目的,那些孤独的人,甚至没有把维持一个家庭作为藉口。第八节描写这种人的片语,标准修订本把它译作一个‘无亲无故’的人,按字义是‘孤单无二’的意思。这第二个人是指谁,则不清楚。可能是生意上的伙伴或妻子,或正如新英文译本建议的,是一位友人。倘若这样一个孤单的人只要停下来一会儿,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劳劳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乐,到底是为谁呢?’他立即就会体会到他单独的‘忙碌’是无意义而且是无用的。然而这却是一件令人诧异的事实,不是么?关于问到别人应当怎样生活的问题,我们往往似乎知道正确的答案,但轮到我们当怎样问自己时,便哑口无言了。
有益的忠告(四 9-16 )
我们发现自己全都处于种种抉择中──要弄明白价值观,要搞清楚生命里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事。 Koheleth 用那些智慧作者共通的教导技巧,即用‘甲比乙好’的说法,在两种经验范畴中来说明这一点。因此在箴言(十五 16-17 )中我们发现如下的话:
少有财宝、敬畏主,
强如多有财宝、烦乱不安。
吃素菜、彼此相爱,
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一) 作独行侠或与人分享 ( 9-12 节)
开端语──‘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也许只是申述一般原则,或者可能指某种特殊关系,就像生意中伙伴的关系。我们决不可假定他心目中是想到婚姻关系,不论他的例证表明的要点看来多么明显。诚然,从七章二十六至二十八节他对妇女愤世嫉俗的评论看来,极不可能会把‘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的话应用于婚姻。他说,你独来独往,好坏都靠你自己。你有困难时,无人扶你,无人助你。当然,不与别人合伙有不少益处。你只须考虑到你自己。但 Koheleth 要我们注意的,是这样行的坏处。你若单独一人,你便更易受攻击( 12 节),这种情况我们今日太熟悉了且感到哀伤,我们这些大城市有些地区,甚至在白天,好心人会警告说独行会有危险。
这个主题用一句极可能是谚语来陪衬:‘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对于为什么是 三股合成的绳子 曾有极多推想。有人发现其中暗指三位一体的教理,有人相信它是指藉孩子的出生而使婚姻的结合巩固。所有这样的臆测是不必要的。为什么用三股合成的毛线编织这样流行:为什么要承受沉重拉力的绳索其中至少要用三股合成呢?三股交织在一起提供的强度,远比一股或甚至两股能提供的要强得多。我们的生活与别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往往拉我们越过人生中那些胶难行的地带。相信我们能单独前行,是会招致灾祸的。
(二) 声誉──今天在,明天便消逝了 ( 13-16 节)
虽然开头所说‘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与那不再肯纳谏的‘年老的愚昧王’之间的对比是够清楚的,这段其余经文极多处却极不清楚。 Koheleth 心目中想到一个特殊事件吗?若然,我们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在这个故事中有多少人物呢?‘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和‘年老的愚昧王’,是在人生不同阶段中的同一个人,或是两个不同的人呢?还有‘那个少年人’,在十五节按字义是‘那第二位少年人’(译按:中文本同),当日成为相片被挂在墙上受人崇拜的那人是谁呢?他与十三节‘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就是后来作了王的少年人是同一人吗?或者是另外一个少年人,他撵走了那撵走前王的第一个少年人吗?数字游戏是一个真正令人头痛的事,而且没有容易得到的答案。但是无论这个故事怎样,且不论其中有多少人物忽来忽去,有些事情是清楚的,合情合理。倘若声誉是驱使人向前争竞的马刺,它可能变成令人局促不安、可共安乐难以共患难的伴侣。一个人在微贱的环境开始生活,愿意学习,接受别人智慧的忠告。他可能使自己有令人激动的改进,把囚牢化为王宫。他可能实现毕生的雄心,但要付出一种代价,变成另一种人的代价,变成傲慢、不再愿意听人的忠告。逝去的岁月未必带来智慧。愚昧人并没有年龄的限制!正如我们说的,有人变成夜郎自大,要为那不可靠的权力和成功付上沉重代价。今日受人欢迎的英雄,可能明天已是被遗忘的人了。
Koheleth 在这一点上,并非扮演那暴虐的道德家。他只是引我们注意所发生的,人生中另一种实例,他心中起了一个大问号,人生中是否有任何可辨别的量度标准?我们无须作同样结论的推断。极多同样的剧情,说明能使我们再度思想耶稣说的具挑战性的话:‘人若赚得全世界,而毁灭了他的一生,有什么益处呢?’(太十六 26 ,耶路撒冷译本的译法)。──《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传道书
三.生死有定时的虚空(三)
三 1 象一个生命和人类行为的研究生一样,所罗门察觉到凡事都有定期,万务都有定时。意思是指神把一切的活动全部编入了大型电子计算机里,正如西班牙话说: Que
ser á ,
ser á . (“将会如何,就如何吧。”)意思也是指历史是充满循环周而复始的型态,这些反覆出现的事有着固定不变的规律。所以人类被困在一种行为的型态里,这型态由某种缺乏弹性的规则或原则决定。这样,人就成为宿命论的时间奴隶了。第 1 至 8 节里,传道者列举二十八种活动,大概象征整个人生的重大事件。他用二十八这个数目是想用代表世界(一年有四季)的数目(四)乘以代表完整的一星期的数目(七)。
这二十八种活动是由一组一组的相反词形成,十四种是正面,十四种是负面。从某方面说,它们似乎互相抵消,以致结果是零。
三 2 人的出生有时,自己不能控制, 甚至父母都要等候九个月的自然生育循环。
人的死有时。根据诗篇九十篇 10 节,人的寿命是七十岁,但撇开这点不说,似乎死亡是预定了。
神预知我们地上的生命何时完结,这是千真万确的。但对基督徒来说,这不是病态,也不是宿命的思想。我们知道我们是不死的,而我们的工作有完成的一天。尽管死亡是有可能的,但并不是必然的。基督的回来是盼望的福,激发信徒寻求救主,而不是那承办丧葬的人。正如传道人白彼得振振有词地说:“我不是等待承办丧事的人,而是等待提我上天的主!”
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所罗门用短短一句,似乎涵盖了整个农耕的事, 紧密地与一年四季连结在一起(创八 22 )。若没有按季节去栽种和收割,只会带来灾难。
三 3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圣经解经家长篇大论地解释,这不是指谋杀,只是指战争、死刑或者自卫。但我们必须记着:所罗门所观察的是根据他在日光之下的知识。若没有神的启示,对他来说,生命似乎是屠场或医院、战场或急救站。
拆毁有时,建造有时。首先,破坏队伍似乎要拆卸陈旧、无用的大厦,然後建筑商就在原址上建造现代化的大楼,重建衰落的地区。
三 4 哭有时,笑有时。生命似乎在悲剧和喜剧之间交替。如今,它脱去悲剧演员的黑色面具,然後又抹去小丑面上的颜彩。
哀恸有时,跳舞有时。丧葬队伍中有哭丧的人悲伤地哀哭,但不久,这同一群人在婚礼上载歌载舞,迅速地忘却了新愁。
三 5 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表面意思是指耕种犁地是有定时的(赛五 2 ),然後收集石头建造房屋、城墙或者其它建筑物。若我们象大多数现代解经家一样,从象征的意义看,这里可能是指婚姻的行为。所以现代中文译本意译为“同房有时,分房有时”。
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在情感的世界里,参与有时,退出有时。爱有纯洁之时, 有不正当之时。
三 6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这使我们想起生意上起伏不定的盈利和亏蚀的循环。
首先,市场因收入增加而涨大,然後又下跌,公司发觉出现赤字。
保守有时,舍弃有时。大多数的家庭主妇很熟悉这种奇特的型态。她们长年累月把东西收拾,贮藏在橱柜、地牢和阁楼。然後,她们心血来潮想清理房屋,就把它们执拾,唤来本地的慈善机构载走它们。
三 7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所罗门是否已想到不断改变的时装呢?有些着名的时装设计师领导新潮流,全世界的褶边都要放长或者改短。今天的时装以大胆和引人注目为主;明天又回复祖母时代典雅的风格。静默有时,言语有时。静默有时就是当我们受到不公平的批评、当我们被引诱去批评其它人或者说不真实、不仁慈或无教化的话。摩西因为说了鲁莽的话,神就不准他进入应许之地(民二○ 10 ;诗一○六 33 )。
言语有时就是当一些大原则或目标受到考验。末底改建议以斯帖开口说话,因为时间已经来到了(斯四 13,14 )。他可以与但丁一起加上这句话:“地狱里最烫热的地方是留给那些在道德大原则上受到考验却仍保持中立的人。”
三 8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我们不必硬套这句话在基督徒身上。所罗门不是说身为基督徒会这样,而是说身为世上的人都会这样。似乎对他来说,人类行为是在爱与恨
中间辗转起伏。争战有时,和好有时。若历史不是残酷和盲目的战争,间中夹着短暂的和平时期, 那麽历史是什麽呢?
三 9 盘旋在所罗门脑海里的问题是: “究竟作事的人在他一切的劳碌上得着什麽长久的益处呢?”因为每样建设性的活动之後都有破坏性的活动跟随;有增必有减。十四种正面的行为跟十四种负面的行为,互相抵消。所以生命的数学方程式是十四减十四等於零。人类的生命最终什麽都没有,只有零。
三 10 所罗门彻底调查神赐给人占据他的时间的一切活动、事务和寻求的事物。他刚刚在第 2 至 8 节里给了我们一个一览表。
三 11 他下结论说,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或者每样活动都有适当的时间。他在这里不是太多想到神创造的美好,而是事实上每样活动都有它指定的时间,
这时间是非常吻合的。
神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尽管世人生活在时间的世界里,但仍有永生的征兆。人想到“永远”是本能。尽管他不能明白这概念,但他知道今生以外,可能有无尽的时间海洋。
但是神的作为和道路是人不能理解的。除非神向我们启示,否则我们没法解答创造、天道或宇宙的结局的谜。尽管人类有极大的先进知识,但我们仍然是处身在五里雾中。许多时候我们必须在叹息下承认:“我们知道神是多麽少的呢!”
三 12 因为人的生命是由某种不变的法则管治,又因为他一切的活动似乎不管他从那里开始,所以所罗门决定的上策是尽量喜乐和享受生命。
三 13 他的意思不是指人生要纵酒宴乐、挥霍无度和纵情放荡,而是指人能吃喝、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快乐是神的恩赐。这种对人生的看法是低下的,完全是附随基督教教义的次等观点而已。我们必须常记着: 所罗门这里的观点完全是属地的。
三 14 他准确地看到神的旨意是永恒不变的,神已决定的事必坚立不移;人不可改变的,也不可增减。受造之物若对抗造物主的安排,这是愚蠢的事。最好就是敬畏祂, 顺服祂的管理。
三 15 现今的事只重演以前发生过的事,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神在重现的基础上安排万事,所以事情重复地发生。神使过去的重现,说明历史不断重演。“神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常阐释为非信徒要为过去的罪行交代。这是真的,但经文并没有力证出来。这里看神回想过去以形成历史的另一个循环。史普诺称主题为永恒的再现。“这概念主张在无限的时间里,有定期的循环,所有已发生的事都再次发生。人生的戏剧就是一出不断重演的戏剧故事。”
三 16 至於其它令传道者痛苦的事,就要数不公义和奸恶。他发现在伸张正义的法院里有欺诈,在实行公义的政府机关里有瞒骗。
三 17 人生这些不平等使他相信神审判人有定时,地上的错误将被纠正。所罗门没有公开地说这是来生的事,但这是预知的结论,因为世上许多不平等都无法填补。他的结论反映出义人心里的普遍情绪。情理和公平需要有定时,事件可以平息,正确的得以确认。
三 18 在本章的结尾节数,传道者转以死亡为主题,把它看作为无情的扫兴者,结束人一切最好的抱负、努力和快乐。他直把它看作我们将真的这样,只要我们没有得到圣经的启发。
留意他用“我心里说”这片语去介绍他的观点。这不是神向他启示的一条问题, 而是他自己心里所下的结论,他在日光之下自己的论点。所以不是一段适当的经文,给我们用来建立死亡和死後生活的教义。但这正是许多虚假的邪教者的做法,他们用这几节的经文支持灵魂的睡觉和死去的恶人烟灭的错误教导。其实,只要谨慎地研究这段经文,便能看见所罗门没有鼓吹这两个观点。基本上,他所说的是神借着人在地上短暂的人生去试验人,向人显示他的生命是多麽脆弱短暂,只象兽一样而已。但他是否说人不比兽好呢?
三 19 不是,重点不是说人就是兽。但在一方面,人不比兽有利,因为死亡临到兽,也临到人,气息都是一样;死亡时,就断气了。所以生命对人来说,与次等受造物一样的虚空。
三 20 人与兽最终都进入坟墓,都归相同处──尘土。两者都是出於尘土,都将归於尘土。当然,这样就假设人的肉体就是人生命的全部,但我们知道这不是真的。肉体只是人的住处。不过,我们不能期望所罗门知道将来国度的整个真相。
三 21 所罗门对死亡时所发生的事一无所知,可从他以下的问题证实:“谁知道人的灵是往上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这句定不能看为教义的事实,而是人的疑问,不是神确认的事实。
我们从新约知道,信徒的灵与魂在死亡时与基督同在(林後五 8 ;腓一 23 ),而肉体就进入坟墓(徒八 2 )。非信徒的灵与魂进入地狱,肉体就进入坟墓里(路一六 22 下 ,23 )。当基督在空中显现时,那些凭信心死去信徒的肉体将得荣耀,被提到天上,与灵和魂重新结合(腓三 20,21 ;帖前四 16,17 )。死去非信徒的肉体将被提到白色大宝座前受审判,与灵和魂重新结合,然後被扔进火湖里(启二○ 12 ~ 14 )。
严格来说,兽有肉体和魂魄,但没有灵。 24 圣经没有说到兽死後的生命如何。
传道书 3:1
1~8 凡 事
都 有 定 期 …… 定 时: 神
永 恒 的 计 划 中 包 含 了 每 一 个 人 在 世 的 目 的 和 当 做 的 事 务。 因 此 我 们 务 要 将 自 己 当 做 圣 洁 的 祭 物
献 给 神, 让 圣 灵 来 成 就 神 对 我 们 的 计 划, 并 要 谨 慎, 不 偏 离 神 的 旨 意, 以 免 错 过 他 祝 福 我 们 生 命
的 美 好 时 刻 和 机 会 ( 参 罗 12:1~2 注 ) 。
3:11
将 永 生 安 置 在 世 人 心 里: 神 在
世 人 心 里 安 置 了 一 种 固 有 的 超 越 今 生 今 世 的 盼 望。 人 都 渴 望 永 生, 也 在 世 间 和 一 生 的 事 务 中 寻
求 着 永 恒 的 意 义。 因 此, 物 质、 现 世 的 劳 碌 和 地 上 的 享 乐 永 远 不 会 使 人 满 足。
3:13
神 的 恩 赐: 人 能 享 受 生 活 并 端 庄 度 日 都 是 神 的 恩 赐。 但 只 有 当 我 们 摆 正 了 与 神 的 关 系, 又 诚 诚 实 实 顺 服 我
们 的 主 神 时, 他 才 会 使 我 们 得 享 这 福 份, 在 一 切 所 行 的 事 上 给 我 们 喜 乐。
3:16
16~17 有 奸
恶: 神
纯 全 美 好 的 旨 意 因 世 界 上 的 不 公 和 奸 恶 而 蒙 受 损 害。 然 而 所 罗 门 又 说, 我 们 可 以 确 信, 神 必 在 他
的 时 候 审 判 恶 人, 赏 赐 义 人 ( 比 较 罗 2:5~11) 。
3:19
那 个 也 怎 样 死: 从 生 理 上 讲, 人 与 动 物 之 死 并 无 两 样, 这 足 以 表 明 我 们 的 软 弱 和 脆 弱, 也 当 唤 醒 我 们 去 敬 畏 神、
顺 服 神 (12:13) 。
3:21
传道书
注释
三 1-8 时间是由神掌管
这段经文的目的,是要我们认识神的主权,除了可以使我们恢复信心,更可以提醒我们认真而审慎地面对人生。它之所以能使我们恢复信心,是因为神在掌管;而它要我们认真面对人生,是因为神的掌管始终是人所不能识透的。
第 1 节人生是有意义的,因为有神在看管它的变迁(参诗三十一 15 :「我终身的事在你手中」)。「定时」表示「时机」或「时期」;「万务」可以译为「目标」,准确地指出人想做的事情。
第 2-8 节在我们的生命中可以亲身体验到神对时间的掌管。第 2 节上指出了人生死有时(因此也包括了人生历程中的一切)。接着的三对( 2 下 -3 节)则与建立和摧毁的行为有关(当中的动词广泛地用作比喻)。之后是有关情感的部分,包括有隐密的(哭 …… 哭)和外显的(哀恸 …… 跳舞)。「抛掷」和「堆聚」石头大概是指到在战争中破坏农田,以及为了耕作而开垦土地(与与王下三 25 相反;在赛六十二 10 ,捡去石头是为了迎接拯救者)。第 5 节下是指到仇敌和朋友、个人和群体。接着第 6-7 节上是有关支配事物或达致目标的雄心:对所想望的事情努力寻求或放弃渴求,对所拥有的东西继续保守或予以舍弃。第 7 下 -8 节是指到说话(静默 …… 言语)和关系,涉及个人的(喜爱 …… 恨恶)和国家的(争战 …… 和好)。
三 9-15 喜乐和满足
第 9-11 节是发人深省的。第 9 节的问题提醒我们,人人都渴望得到益处,可惜要得到它却并不容易。第 10 节再次提出神使人渴求人生的意义。第 11 节让我们再次醒觉到自己所能明白的确实有限。第 12-15 节则较为肯定,而且用两次「我知道」来分为两个部分( 11-13 、 14-15 节)。
在第 9 节,再次提出一章 3 节提过的问题(只略去了「在日光之下」这句词组)。
而且,第 10 节(重复一 13 节下)又再次指出是神使人渴求意义,但现在的观点是有所不同。
第 11 节神所分配的时间是「美好」的,令人愉悦。「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是指到那远比幻变时序更大更广的空间。(第 1 节的「定时」和「万务」跟此处的「永生」互相对比)。人类有一个容纳永恒事物的空间,那些事物超越了当下的境况。可是,它不能使人明白神和祂的道路;人仍然无法明白神「从始至终」的作为。
神所赐的生命是我们享受到的最大特权( 12-13 节),也是神的计划,由神去维持,(或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也由神去审判。
第 12 节传道者提议人去享乐。此节的重点是叫人享受美好、愉快的人生。
第 13 节获得生活所需和喜乐,皆是出于神的恩赐。
第 14 节在地上找不到安全感,地上的一切全属虚空(一 2 、 4 )。神的作为证明是永存和有实效的。因此,这使人对神和神的道路产生敬畏的心(参五 7 ,十二 13 )。
第 15 节的字词曾经在一章 9 至 11 节用过,但如今它却反映出一个乐观的看法。过去的事会重复发生;现在的事也会在将来出现。当中所展示的图画没有任何改变,但不像一章 2 至 11 节,我们所拥有的并不使人悲观;神亲自确保世界的进程得以持续。在新国际译本中,第 15 节下表示神是掌管时代进程的审判者,将来终有一天要叫过去作出交代。另一个翻译是神「要寻回那些匆忙过去的事」,亦即神看顾这个匆忙地环绕其轨迹转动的世界(参 Eaton, Ecclesiates, p. 83 )。
三 16-22 神的审判
神既是掌管者,那么,三章 1 至 15 节便暗示人很自会想到世上不公义的事情。我们在这段中看见一个客观的事实、两个评语和一个结论( 16 、 17 、 18-21 、 22 节)。
第 16 节指出了问题:不公义。
第 17 节尝试从将来神必审判的角度来思想不公义。所有人(义人和恶人)都要受审判。这审判是要评核人内心的动机(美国译本的「动机」包含了思想)和行为。
第 18-21 节作出第二个观察。重点是要指出神借着不公义的事,来显明人若没有祂,就不过像兽一样( 18 节);兽和人在死亡上极为相似( 19-20 节);只有少数人明白人和兽死后会有何差别( 21 节)。
传道书第三章
2. 神的护理(三 1 ~ 15 )
这一段阐明了二 24 ~ 26 所描述之生命背后的世界观。一 2 ~二 23 是从悲观的世界观(一 2 ~ 11 )进展到悲观的生活(一 12 ~二 23 ),作者的思路以交错的方式,再从二 24 ~ 26 虔信者的生活转回到他的世界观(三 1 ~ 22 )。 1 ~ 8 节列出基本原则; 9 ~ 15 节则陈明其实际含意。
这种解释将三 1 ~ 5 视为合乎正统的说法;有些人却主张,本段为传道者绝望的一部份。钟斯是持此看法的人士之一:“虽然这段经文措辞华美,极富诗意,但它乃是在抗议生活的重担……其本质为,传道者觉得被时节所拘禁;他抗议,因为他虽莫名其妙,却必须经历这一切。”金斯伯同样认为传道者是宿命论者,一成不变的宿命论成了他追寻圆满生活的障碍;这段是一个例子,说明人努力“要预测自己的时间表,然而却无法测准每一件事。……传道者认为,神是命运的独一主宰,极其专横。” 191 巴尔( James Barr )说,“整段的目的很清楚,是要强调时间对人类生命与劳碌造成的挫折;其原因可能是神事先的预定,或是其他。” 192 这种看法也是真理的一部份, 9 ~ 15 节之中的某些结论正是如此。 9 、 10 和 11 下半强调,生命的时序乃在神的掌握中,人无能为力。人生的遭遇和特定的时节皆是加诸于人身上:没有人能选择哀哭的时间。同样,人生的偶遇事件,使我们丧失信心,不知自己的努力能否存到永远。“不论我们的技巧和创意如何,真正的主人似乎是这些冷酷无情的时节:不仅是日历的节令,更是推动事情的时潮,一会儿将我们推着作出某些行为,似乎是合宜的;一会儿却又将我们推着作出全然相反的事。” 193 我们不能确定这些行为是否会产生完整的意义,也不能置身于生命的事件之外,作“从始至终”的观察。这一切正是人类的处境,也决不是自己命运和灵魂的主宰。
然而,这几节经文中,结论不止一个。 11 上半、 12 ~ 15 节强调,事情的定期固然使人谦卑,也可以成为喜乐与安全的理由。因此,这一段可能另有用意,有助于传道者“解决”生命虚空的问题。诺甫( C. S. Knopf )应该是对的:“许多人因着书中某些悲观的成份,便对全书的主旨下断语,而忽略了其中建设性的成份也同样突出。……第三章常被人解释为一首悲歌,哀叹生命无止息的循环;其实它乃是传道者基本乐观主义的一部份。” 194
1. 旧约通常认为,生命所以会有意义,是因神全面的护理,安排时期和节令而来。生命的每一方面都有它的“时候”:雨水(利廿六 4 )、神仇敌的失败(申卅二 35 )、怀孕(王下四 16 )等。因此甚须“辨明时候”(代上十二 32 ;参传八 5 )。智慧包括通晓“时节”(斯一 13 );虔诚人说:“我终身的事在你手中”(诗卅一 15 )。传道者所持的是同样的观点:生命的“时机”人不能全知(九 11 以下),但一个人应当“时常”(九 8 )知足。
雷德说:“每一件事在时间的次序中都有一定的地位;若离开其时间,事件便令人难以想像,反之亦然。” 195 罗宾逊( H. W. Robinson )说:“神与时间有密切的关系,……祂与人的关系需要按时间表来完成祂的目的。” 196 这种对时间的观念贯穿整本旧约 197 ,而传道者亦以此做为乐观主义的基准。三 2 ~ 8 的十四个对句,涵盖了人类活动的整个范围。传道者看见神在其上完全掌管。人因此必须谦卑,却同时也因此能有自信。
定期 纯是指时间中的一个“遭遇”或一个“节令”; 目的 (和合本译“万务”)是指人想要做的事。在其他的地方,这字是指一个人的 喜乐 (五 4 ,十二 1 ;以及希伯来书十二 10 )。人类生活的各种层面以对句描绘出来表明神的掌管含括万有。以对句的方式来表达一个整体,是旧约常见的特色 198 ,如,“男女”(出卅六 6 ),“从最小的到至大的”(耶六 13 )是用来强调“每一个人”;“沧海旱地”(拿一 9 )则是强调“每一个地方”。
2 ~ 3. 首先提出人类生命最重大的事:生产与死亡。希伯来文是主动式( 生育 NASV );它能否被译为被动式令人怀疑( 被生出 AV , RSV );虽然有人以耶利米书廿五 34 为例,说主动不定辞可带被动含意(“你们的被杀戮”,希伯来文)。
接下来的三个对句,是讨论人类的创造性与毁灭性。六个动辞每一个都是比喻式的用法,描写建设或毁坏。“裁定诸天”(赛五十一 16 )是指恒久性和坚固性 199 。 拔出 或作“收成” 200 ,在其他地方的比喻用法,是指一个国家的毁灭(番二 4 ;参但七 8 的亚兰文)。 杀戮 可能亦符合这种形态(它的比喻用法参伯五 2 ;箴一 32 ,七 26 中)。 医治 并不一定是指医疗的需要(参赛六 10 ;继一 5 ~ 6 的比喻之后;赛十九 22 ,五七 19 ;耶卅三 6 ,以及其他)。 拆毁 ,约沙法的计划被破坏的那一段,用这个字来形容耶和华(代下廿 37 ;参诗六十 1 )。 建造 曾彩容大卫的宝座,锡安城,以及犹大的地土,并实际的建造工程(参诗八十九 4 ,一○二 16 )。这些动辞普遍的象征用法,强烈表示这里并不是指特别的行动,而是人多方面的追求,包括创造与毁灭,好与坏,仁慈与邪恶。在这些行动中,人类并不是独立自足的,而是在神的掌管中。
4. 以下两个对句总论人的情感;前者为私下的( 哭……笑 ),后者为公开的( 哀恸……跳舞 )。
5. 以下两个对句谈到友谊和敌意。 抛掷石头……堆聚石头 ,曾有四种主要的解释法:( i )传道书的亚兰文版以为,是将旧的建筑物石头拆散,预备建筑一拣新屋;伊斯拉( Ibn Esra )也持这看法 201 。( ii )另外有一些人以为,这是使田地不能生产,用石头覆盖在田地上(参王下三 19 、 25 ;赛五 2 ),( iii )普仑特认为,此处第一段是指“一个犹太古老的习俗……在葬礼时投掷石头或泥土于墓穴中”,第二句是指准备建造一栋房子。( iv )最近支持米卓实( Midrashic )的解释的人(参 GNB ),认为它与性有关连。前三个观点被人拒绝的原因,常是由于它们“与本节的下半没有逻辑的关连”(钟斯)。但下半节也不须仅是指“情感上的意思”(钟斯),很可能只是表示友谊或敌意。如果是这样,前一个对句可能同样是指国家或军队的相互关系。“堆聚石头”是指为得胜者预备道路(参赛六十二 10 );“抛掷石头”是指军队的入侵,摧毁敌人的地土。
6. 以下两个对句是思想财产以及我们的处理方式: 寻找 (较 AV 的“得”为好)……放弃(与“失落”同) 202 ; 保守、舍弃 。
7 ~ 8. 有些学者认为下一个对句( 撕裂……缝补 )是指哀悼和结束哀悼。但没有特殊的证据可证明“缝补”表达哀悼的终结。最好将它解释为一般性的表达法,表明人类各种活动,包括毁灭与创造(如在 2 下、 3 上、 3 下、 6 )。余下的对句谈到人类的语言( 静默……言语 ),感情( 喜爱……恨恶 )以及国家的奋斗(争战……和好),这些完全受神所安排的时间表支配。
9. 前八节主张生命是在神的掌管中,但却没有解释或说明。文中没有提到那位创始与掌管节期的神,也没有阐明祂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9 ~ 15 节补足了这两点。其解释既是悲观的,又是乐观的。它肯定了二 24 ~ 26 的希望,但也同样肯定了一 2 ~二 23 的悲观──黑暗的一面。本段的要义是,神所赐予人的生命是喜乐的,但却非自足的。前面所提神全权掌管地上的“时节”,是要证实生命的无益。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人能超越生命的“虚空”;一 3 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消除。
10. 传道者的观察不再限于“日光之下”;他将神的作为纳入考虑。一 13 略略提到神的作为,现在有较圆满的解释 203 。
11. 他对于地上范畴的观点是,神使万物各按其“时”成为 美好 ( ya{ p{eh )。这个形容词一般用于美好的外貌(创十二 11 )。地上万物的“时序”远非绝望的原因,乃是喜乐的泉源。
神将 永生 安置在人心里。这永生是指( i )永恒( RSV ,七十士),( ii )这世界( Mishnah , AV )( iii )无知(加上不同母音作 e~lem ),( iv )黑暗(基于乌加列的字根) 204 。“永生”是最合适的意义,符合上下文,因为整段经文是与神对“时间”的计划有关。然而祂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 14 )(译注:英 eternity ,与 11 节“永生”同字)。在人心中的“永生”,必定与 14 节的“永存”有关。在以色列的传统中,“永远”( eternity )是很重要的。人曾经失去永远的生命(创三 22 ),而永生的神(诗九十 2 )主动订立“永约”(创九 16 )。神永不止息的怜悯(诗三 5 )赐下了永远的祭司职份(出四十 15 ),以及永恒的国度(撒下七 13 ),使他的百姓永远欢乐(赛卅五 10 )。神对人永恒的作为与我们的内心相互呼应:我们对于永恒的事有度量,我们关心未来,想要了解“从始至终”的事,并且可以感受到某些事是超越我们目前情况的。圣经提到我们是按着神的“形像”或“荣耀”造的(创一 26 、 27 ),而这荣耀大半已丧失(罗三 23 ),但还没有完全湮没(林前十一 7 ;雅三 9 )。我们对神的知觉原是本性的一部份,而我们对它的压抑却是罪的一部份(罗一 18 ~ 21 )。
这内在的“永生”造成一个负面结果: 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 。传道者曾大力察考,但在有限的地上范畴中,找不到一物能满足人的智识或实际生活。虽然他已决心去了解在日光之下的“一切”(一 13 ),但他心中却有一种感觉,使他明白他永远无法参透神在永恒中( 从始至终 )的计划。这与奥古斯丁的格言最为接近:“你为自己造了我们,我们的心无法得到安息,直到安息在你里面。” 205
12. 12 ~ 15 节分为两个单元,以 我知道 作开头。第一个单元重申从神手中能得喜乐生命的盼望( 12 、 13 );第二个单元则声明,这种生活的安全保障是神( 14 、 15 )。第一个单元视这种生命为人的特权,第二个单元则视其为神的目的。如此,二 24 ~三 15 绕成一整圈。
传道者以前追求享乐,要“享福”(二 1 ),但仅得到可怕的结论。现在他仍认为可以享福(参二 24 、 26 ),甚至能够行善(注:英文“福”与“善”同为 good )。主动追求真实和美满享乐之途向他敞开。“行善”并不具现代的仁爱观念。从上下文来看,它显然涵括了生命的享受(参 RSV ),指主动的追求美好而快乐的生命,并付诸实行 206 。
13. 在物质的范畴中,传道者特别提出饮食,代表满足和快乐的生命(参二 24 的注释 )。每日的劳碌,前面曾以为既是快乐也是困惑,现在的描写则纯为享福。那新的决定性因素为神的主权。俗世主义向一神论屈服,悲观主义向乐观主义屈服,人的自主向人的信心屈服。
14. 思想转到信者生命的保障。地既被虚空、短暂、不可靠包围着(一 2 等);人就必须到别处找保障;而神的恩典和对地的主权就是他的答案。这里强调神作为的三个特色。第一,永恒;传道者不容神有失败的可能性;第二,有效而完全,祂的工作绝不废止;第三,祂的作为全然稳妥,没有任同外力能对它造成威胁。这一切使得人这一方 敬畏 ,并不是像见到怪物一般的恐惧,相反的,乃是对神感到惊异与崇敬。(参五 7 ,十二 13 )。
15. 一 9 ~ 11 开头的句子指出世人永无盼望的景况。现在同样的话却肯定了盼望的确实。是 神 使大自然运行,令历史前进:信徒的盼望也和悲观者的绝望一样,是永远不变的。
此处另加了一段,是一 9 ~ 11 所没有的:“ 神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 ”,或可译为:“神寻回那急速前进的”。“急速前进”为动词( rdp ),一般是指“追求”或“逼迫”。有许多解释法:( i )它是用来指过去的事情( AV , RSV , NASV 以及 Berkeley 都有此意),或是指神使过去的事再回来( NEB ;参 Moffatt 和 GNB )。( ii ) NIV 译为将令 过去的事交帐 ,是指审判,适合作三 16 ~ 22 的序言。( iii ) NAB 译为 保全那些可能将被取代的 ,这多少有些曲解希伯来文。( iv ) JB 关心被迫害者 是按希伯来文的合理译法,并符合七十士译本和西拉的译法(五 3 ),但不符合上下文。( v )修正原文(嘉林) 207 或把它移到 17 节的末尾( Graetz ), 208 但都不恰当。
另一个不同的解法似乎略胜一筹。在此使用的是被动反身的动词,在旧约其他地方很少出现(仅在哀五 5 中,那儿指“迫害”)。在更后的希伯来文中,被动的分词有时失去了它的力量,而意为“快速的,迅速的”。例如,它用来指一条河流“流得很快” 209 。那么,如果该动词失去了被动的意义,就可以指“快速前进”。这与一 5 ~ 8 非常相符,在那里同样的字汇是用来表示“世界迅速地围绕着它的轨道前进”(参一 9 ) 210 。 寻回 是表示神十分关切。
前面曾描写,地上的事沿着预定的路程快速前进(一 5 ~ 7 )。现在则提出解释:地的运作来源是神。在一 13 中,传道者说人生命中不快乐的事是在所难免,因为背后有神的命定。三 1 ~ 8 中,“时节”的结构被视为神为人类生命所命定的模式。同样,在三 15 ,人类各种活动都得到保障,因为在神的护理之下,祂每一时刻都在关切着。
191 WIANE pp.140, 147 。
192 James, Barr, Biblical Words for Time ( 1962 ) , p.99 。
193 Kidner, p.38 。
194 C . S. Knopf, 'The Optimism of
Koheleth", JBL, 49, 1930, p.195 。
195 G . von Rad, Th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 vol.2 ( 1965 ) , p.100 。
196 H. W. Robinson, Revelation and
Inspiration in the Old Testament ( 1946 ) , p.112 。
197 参创十八 100 、 14 ,卅一 10 ,卅八 27 ;代下十八 34 ,廿八 22 ;拉十 13-14 ;民九 27 ,十 34 ;伯五, 26 ,二十四 1 ;卅八 23 、 32 ,卅九 1 ~ 2 ,诗一 3 , 九 9 ,十 1 ,一○四 27 ,一四五 15 ;箴十五 23 ;哥二 12 ;赛四十九 8 ;耶五 24 ,八 7 、 15 ,十四 19 ,十五 11 ,卅 7 ,五一 6 、 18 、 33 ;结廿一 25 ,卅 3 ; 弥五 3 ; 该一 2 。
详见 C. H.
Gordon, The World of the Old Testament ( 1960 ) , p.35; A 。
198 M . Honeyman, 'Merismus in Biblical
Hebrew', JBL, 71, 1952, pp.11-18 。
199 在这一点它假设 MT 的正确性。但本文并没有完全地确定(参 RSV )。
200 有腓尼基的证据证明“栽种 ” ,是一个可能的意思(参 PBQ p.270 )。
201 参 A. Sperber, The Bible in Aramaic, vol,
IVA ( 1968 ) , p.153 。
202 加强动辞的允许用法在此很适合,如 NIV 所认同的。
203 GNB 将一 13 译为命运,虽然希伯来字( ` inyan ,工作)与 GNB 在二 14 中的命运并下相同,这两个例子都不是好的翻译,见 pp.63, 70-72 。
204 参 Dahood, CPIQ, p.206; J. Gray, the Legacy of Canaan, VTS, 5,
1965, p.274 ;并 Jones 。
205 Confessions i. 1 。
206 参 BDB, p.795 这种说法与约的术语有关(参 D. J.
Wiseman, 'Law and Order in the Old Testament, ' Vox Evangelica 8, 1973, pp.12, 20 ), 但是在传道书中,这可能仅仅是一个含糊的关连而已。
207 参 Handbuch zum Altem
Testament, 18, 1969, p.93 。
208 对这解释更详尽的研究;见 R. B. Salfer, 'A Note on the Exegesis of
Ecclesiastes 3 15b', ZATW, 88, 1976, pp .419f 。
209 参 DTTML, s. v. 。
210 带“关身意义”的被动形式,参 M. H. Segal, A Grammar of Mishnaic
Hebrew ( 1958 ) , p.59 。
3. 神的审判(三 16 ~ 22 )
这个单元作了一个观察( 16 )、两个短评( 17 , 18 ~ 21 ),并达到一个结论( 22 )( 我又见……我说……我说……故此我见 )。这种观察( 我见 )加短评( 我说 )的方式,在传道书中出现了好几次(二 13 ~ 25 ,七 25 ~ 27 ,八 14 以下)。
16. 传道者采取一条新的思路( 又 ),坦白提出一个生命中可观察得到的问题( 我见 )。在进行审判的地方,应当有 公义 之处,却常发现奸恶取而代之。他心目中必有一些案例,因为是他曾见过的;但这里所描述的并不是特定案件,因为他所观察的是世界普遍道德的歪曲。亨登柏( Hengstenberg )例举约沙法的警告(代下十九 6 以下)。
17. 传道者首先从未来审判的角度思索( 我心里说 )地上的不公义:是未来的( 必 ),属神的( 神必 ),会发生的事( 定时 )。所用的辞不仅是裁判的评估,也是审判的执行,因为在旧约中“审判”包含动态的成份 211 。这一点使传道者在困惑中仍能支撑,亚伯拉罕(创十八 25 )以及诗人(诗七十三 17 )亦是如此。这件未来的事是含括一切的,包括了 义人和恶人 ;它的评估包括 目的 ( AV 译,按上下文较“事务”为好),以及行为( 工作 )。
在那里 (希伯来文 s%a{m )意义难定。哥笛斯主张,这用语是讽刺性的:“各样事务,一切工作,都有定时──在那里!”他引证约伯记一 21 、三 17 、三 19 同样的字,说是指“另一个世界,死后的时期。”然而,本节并不含讽刺的意味。约伯记三 21 中,“那里”是指“他母亲的腹中”。同样,约伯记三 17 、 19 中,这字的意义由上下文来定。本段经文显然与其他“正统”的经文是一致的,如传十二 13 以下,绝无讽刺意味。另一个较常见的解法,是改写为“在神的设计或计划中”( Brown Driver 和 Briggs' )。然而,他们并没有提出平行经文,并且也与其他许多注释家一样,主张原文应当修正为 ~Sam (“他已命定”, RSV ) 212 。
亚达斯建议, s%a{m 的意思可能很弱,没有特指某一地点的强度,他引用以赛亚书四十八 16 和撒母耳记下廿 1 ,在这两处这个字没有明显的前述辞,它的意思是“有”,而不是“在那个地方有”(参德文 ' es gibt ' 与 ' da ist ' ,新约希腊文 esti 与 ekeiesti )。在撒母耳记下廿 1 ,这字似乎有指某一地点的强度,虽然前述词不清楚。也许它是出自援用原始资料的用法。以赛亚书四八 16 较有帮助。神说到祂要将以色列人从巴比伦的束缚中释放的计划。这件事必定会成就的保证,是神已经督导每一个阶段。“自从有这事,我就在那里。” s%a{m 的力量并不弱到泛指“在那些情况中”,“在那些事件中”。因此它在 17 节的意思是“关于那些事件”:即在人的邪恶、不公正的行为当中,神也在进行审判。
18. 在开门见山的话,“ 我心里说,论到世人 ”之后,希伯来文就很难解了。可能下文应当是:“神要使他们明白,以致他们能看见他们──他们自己──是兽。”(语言细节问题,详见附加注释)
我心里说 :传道者现在思想神在当前的状况下的心意。人们的恶行可能会不自觉地完成了神的旨意(最明显的例子可参徒二 33 )。他也同样认为,人的不公义至少完成了神的旨意的某一方面:它在历史舞台上提出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我们对自己的本性和命运一无所知。神并非对不义漠不关心( 17 );现世乃是“日光之下”的恐怖景象,揭露堕落人类的本性(七 29 )。如果这个说法似乎太过讽刺,请注意传道者小心翼翼地加入了一句强调的话:“他们自己”。即,如果我们失去信仰的观点,我们与动物所以相异的唯一要素便失去了。人靠自己使成了“裸猿”。
211 进一步见, pp.167-168 。
212 BDB, p.1027 。
三 18 译文的附加注释
这一节可以译为:“……神要使他们明白,以致他们能看见他们──他们自己──是兽。”这译法是基于下列释经的观察:
( i ) `aldib[rat[ [ 可以译为:“关于,有关”(参传七 14 ;八 2 ),但在诗篇一一○ 4 ,本辞的意义不同。
( ii ) l#b[a{ra{m 明显为 ba{rar 的不定辞结构,加上字首 l 和字尾(哥笛斯称它为 ba{rar 的完成式,加决断性的 l ;这种看法可以列举其他平行的闪族语,但对翻译并没有很大的影响。) ba{rar 在旧约中的意思通常是“洁净,拣选”,但这一段经文中,“使清楚”的意思较好,后期的希伯来文中常有此意 213 。
( iii )字尾 ~a{m 是指前面的 b#ne{ ha~a{-d[a{m Ha{#lo{hi^m 最为可能是主辞。其结构是:一个述说动辞,后接 la{med 和不定辞,用来表示间接的话语。参王上十九 4 , wayyis%~al
et[-nap{s%o{ a{mu^t[ ,以利亚“求死”。
( iv ) lir~o{t [ 这字可以视为不定辞加上字首 la{med[ 的结构,表示目的,加创世记十一 5 。然而,此处与该例子在用法上不同,因为主辞改变了,“……神要使他们明白,以致他们能看见……”这种用法并非没有平行经文。在撒母耳记下十二 10 ,我们看到:“你既娶了乌利亚的妻为妻(即 她 成为你的妻)” 214
( V ) s%#hem-b#he{ma{h he{mma{h la{hem 之片语用了强调词 la{med] 在创世记九 10 ,廿三 10 ;出埃及廿七 3 , 19 ;以西结书四四 9 中,每一个使用 la{med] 的例子似乎都是强调与它相连的名词。加果本节也相同的话,就是指“他们自己”,或“他们对他们” 215 。 b#he{ma{h 类名的单数最好译为英文的复数。哥笛斯以诗篇九十 10 作比较宣称 be^ht 和 la{med] 在表达中可以互相交换(参传二 24 ,三 12 ;赛五 4 )。
19. 下面的三节解释了 18 节。人和动物之间既有相似之处( 19 、 20 ),又有令人难以明白的差异( 21 )。两者都将死亡;在这一方面, 人不能强于兽 。他们的来源同是地上的尘土(参创二 7 以下);都能增殖繁衍(创一 22 , 28 ,二 7 );失去了“生命之气”则结束在地上的存在。 所遭遇的 (较 RSV , NIV 的 命运 好)是指死亡。 气息 是生命之气,为人和动物的生命要素。这字在 21 节重复出现,译为“灵”。这种译法将 MT 的母音标示改变了一点,即用 miqre{h 而不是 miqreh 。 MT 可以被译为“人是命运的玩物……”(亚达斯; Allgeier 亦加此;参 NEB )。上文的注译采取修正母音符号的观点,因传道者的原文可能没有母音标示。
20. 一处 是阴间,死人的所在地,我们是由组成这世界的物质造成,因此十分脆弱。 尘土 和 气息 ( 19 ;参诗一○四 29 )并非坚固的组合!
21. 最好的翻译是:“谁认识人的灵── 那 往上升的,与兽的灵── 那 下入地的呢?”( AV ; RV mg ; Berkeley ; NASV ; 不赞同 RV , RSV , NIV 的理由写在附加注释中)。其思想是两重的。第一,人和兽在死后有分别。第二,多数人不能领会最终命运的差异,所过的生活仿佛没有分别似的。这段经文与诗篇四九篇雷同,那里提到人和兽同会死亡( 1 ~ 12 ),但死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13 ~ 20 ) RSV 采取一节修正过的经文,以致将此区分弄含混了) 216 。同样,在诗篇七三篇中,诗人觉得自己“如畜类一般”( 22 ),直到他看到不公义的问题可以解决,因他们的结局是“灭亡”( 17 以下)。
“ 谁……? ”的牢骚是表示绝望(参民廿四 23 ),惟恐其可能性几等于零(参撒上六 20 )。这是广义的说法。传道者本身认为人和兽的最终命运有分别(十二 7 ),但绝大多数的人似乎并不知道这事实。这种解释使这一节合乎以色列智慧文学传统处理不公义的方法:恶人被安置在“滑地”,而不“思想他们的结局”(诗七十三 17 以下)。
“ 下入地 ”可能意为“停止生效”。撒母耳记上三 19 有类似的成语。本处上下文似乎表示支配生命的要素完全停止了。但人的气却“ 往上升 ”。死后的生命究竟如何,并未说明。我们所知道的仅是:神取人生命的方式与兽不同。传道者用“上”的观念表达神的主权和威严(参五 2 ),因此这句可能只是说,人死后的生命为神所掌管。
人的灵 可以从三个有关的方面来看:( i )它是内在生命的要素。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都从神得着“生命之气”。它并不“远住在他(人)里面”,这事实限定了人类的生命(创六 3 )。在传道者的心中,“灵”的来源充满了奥秘(十一 5 )。( ii )它亦是人类决断力、活力、思想和道德能力的要素。因此,一个人失掉动力或勇气,可称为“灵”离开他(书五 1 )。它与聪明和领悟力的密切关系,在约伯记卅二 8 中可以见到:“但在人里面有灵( ru^ah] ),全能者的气( n#s%a{ma{h )使人有聪明。”因此,它是省察(诗七十七 6 )和寻求神(赛廿六 9 )的工具。( iii )它也是一个人主要的性情、思想结构、感情的状态、性格;迦勒胜过当代众人,是因地“另有一个心志(灵)”(民十四 24 )。因此人的“气”与动物不同,不仅是死后如此,在今世就有如此大的差别。
213 参 DTTML, s. v. 。
214 也参 GK 114 ( g )。
215 参 F. N o/t scher,
'Zum Emphatischen Lamed', VT, 3, 1953, pp.372-380; W Wright, A
Grammar of the Arabic Language ( 1896 ) , pp.41-43 。
216 J. A. Motyer, After Death ( 1965 ) , pp .22f 。
传道书三 21 译文的附加诠释
因为间接问句(谁知道……是……呢)的译法为相当多人接受,所以在此有必要将反对的意见表达得更完全。
MT ha{`o{la{h 和 hayyo{
red[et[ [ 是指“那往上升的”和“那下入地的”,但是按照七十士译本,则常读为 ha`o{la{h 和 h a yo{red[et[ ,意为“或是它往上升”和“或是它下入地”。前一个观点是表示,人并不重视死后生命的真理;后者则指出传道者乃是对死后的生命发出疑问。在解释上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如果这个问题完全是怀疑性的,就只是表达了“日光之下”一般不义之人的观点而已。它所包含的思想与后面八 11 所表达的相同,且会被后来十二 7 的反省修正。
然而,接纳 MT 原有形态的理由却很扎实,我们可以视本节与十二 7 立场一致,意指人和动物命运的不同。一般希伯来的成语,如果句型为间接问句,疑问辞 he{ 不会出现在句子的那么后面,而可能应该是 mi^
yo{d[e{ a`@ru^@h ] ……。二 19 正是这种结构,但这里却不是(参创八 8 ,廿四 21 、 23 ,卅七 2 等)。这种带分辞和冠辞的结构是很平常的(参创十三 5 ;士十六 24 ;撒上一 26 )。戴维生( A. B. Davidson )引证了许多例子 217 。如果本句的 he{ { 是疑问辞的话,在旧约希伯来文中,似乎没有一个疑问辞 he{ { 出现在句子的这么后面。若不顾这个事实,继续视本节为间接问句,实在不太恰当。
亚达斯也主张,如果 h 是疑问词的话,下面的动辞应该是述辞,而非分辞。这似乎可以由其他“谁知道……?”的例子证实,加约珥书二 14 、约拿书三 9 ,所接动辞皆为述辞。
22. 如果神是全能的,祂掌管世事(三 1 ~ 15 ),甚至允许人类不公义亦有其目的(三 16 ~ 20 ),又掌握我们最终的命运( 21 ),那么智慧人的态度应该是喜乐的,对于执行地上责任和享受随之而来的喜乐满有信心。 分 有分享好东西的意思(参创卅一 14 )。神乃是要智慧人享受地上的祝福,包括工作、吃喝(五 18 )、富足和赀财(五 19 ),并家庭的快乐(九 9 )。 他身后的事,谁? 并非指审判和来世,其平行经文六 12 有 日光之下 词,因此是指世上的事,人在死后便与它无分了。
217 参 DS22 R.4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道书
传道书第三章
3:1-22 传道者在本章告诉读者,凡事都有定期。时间的决定,变更的有无,都在神手中,人绝少能左右。他又将这些来与神的永恒及全能对照,神预定人一切的活动。
1-8节讲基本的原则;9-15节讲这些原则的实际应用;16-22节将观察到的人生问题—应该有公义的地方却出现奸恶,勇敢地提出;然后提出意见,得到结论。他认为人怀疑世间是否真有公平,可从神的审判那里得到答案(17节)。历史不是毫无意义,神必审问世间善恶,伸张正义(16节;12:14)。
3:2-8
作者讲凡事都有定期:先讲人生两大事,这便是生与死;然后将六件事,依其建设性或破坏性两两相对:栽种对拔出,杀戮对医治,拆毁对建造(2-3节)。接着讲人的情绪、私下的哭笑和公开的哀恸与跳舞(4节);接上讲友谊和仇恨(5节)、得失(6节)、言词与沉默、爱与恨,还有战争与和平(8节)。
3:5
“抛掷石头”和“堆聚石头”有若干不同解释,可指为耕种而清除石头,为建筑而堆砌石头;也可以指军事行动时,为打击敌人而抛掷石头,为迎接胜利者而修平道路,但也有犹太解经家解石头为“精液”,故译为“同房有时,分房有时”。至于“怀抱”、“不怀抱”可指友谊与仇恨。
3:9-11
神给人的生命本有喜乐,但不能凭自己去得到,凡事有定时,由神来决定,正证明人凭己力不可以达到生命不“空虚”的超越境界。可是神造万物,各按其时,乃是美好的事,是喜乐之源,绝非失望的理由。神造的美丽世界宏伟无比,人难明其究竟;表面看去,人劳碌能得的满足殊少,可是神早已把“永远”放在人的心里,人乃为永远而造,世上有时间限制的短暂事物,自然难充分满足人内心对永生的需求。也可以说,人心因有“永生”的观念在,所以能发现今生的空虚,觉得难满足。
3:12-14
这一段可分为两节,都用“我知道”开始。第一节讲人若将自己交托神,可以享受神赐喜乐生活(12-13节);第二节是说这种喜乐的生活是有保障的,因为神不改变。换句话说,生活幸福本是神的旨意,人可以乐享,只要一生敬畏神,行在正道上(“终身喜乐行善”、“在祂面前存敬畏的心”)。
“吃喝”在这里指饮与食,是生活快乐且满足的表征,非指酒食征逐、醉生梦死的生活。
3:15
这是1:9-11的重述。在那里是讲人生的永无希望,在这里却是人生有希望的肯定,因为自然和历史的循环不息为神所掌管。祂的眼目看顾人生万般活动,祂能使已过的事重新出现。
3:18
人若只凭己力,命运与动物一样,以死亡收场。但神造人,使人有能力看见这收场,能为自己象动物一样的遭遇而苦恼(“是神要试验他们”);又藉着已放在人心里的“永生”,可以依稀看见那“永生”(11节)。
3:19-21
这一段是18节的解释。人和动物都出于尘土,都有一死,故人不强于动物。但人与动物不同,是人死后,灵仍存在。可惜一般人浑浑噩噩,过着如动物般的生活(看诗49:12-15)。新约对这有充分的启示。基督已把死废去,人不能坏的生命可因接受福音而彰显(提后1:10)。
本节中的“灵”与“魂”亦作“气息”,与19节的“气息”在原文为同一字(参诗104:29-30)。
3:22
若以工作本身为目的,劳碌的结果是空虚;但若视工作为神的恩赐(13节),劳碌经营的一切便有了永存的价值。人应以工作为乐,尽做人的本分,享受饮食(5:18)、财富(5:19)以及家庭(9:9)等等美好生活。“身后的事”指人死后所发生在世上的事,他已无份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