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第四章
第 4 章
传 4:4-6> 懒惰不可取,但一味工作马不停蹄的话……
4:4-6 有些人很懒惰,而有些人却是工作狂。懒惰的人懒于工作,因为他觉得忙忙碌碌去追求成功是徒劳无益的,于是抱手枯坐,既害了自己,也害了由他扶养的人。工作狂往往被嫉妒和贪心驱使,希望出人头地。这两种极端都是愚昧不可取的。正确的工作态度应是:勤奋工作,但有节制。我们也该利用时间去享受神的其他赏赐,并且认识赐下工作和奖赏的是神,而不是我们自己。
传 4:9-12> 有难同当易,有福同享难,人一阔气脸就变……
4:9-12 跟人合作有很多益处。神安排的人生是与人结伴渡过,而不是与人隔绝;是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而不是一人孤独地生活。有些人宁愿孤独,不愿相信任何人。但是,我们活在世上,不是服事自己,而是事奉神及他人。不要孤立自己,单独去做每一件事;最好是寻找伴侣,加入团队。
传 4:13-16> 成功、成就,你想不想追求、追求没有,为了什么?
4:13-16 追求步步高升,甚至到达顶峰都是虚空的。地位、声望和势力都不是人生的主要目的。虽然很多人追求这些,但这些都是影子,并不实在。很多人追求事业上的成就,以获取别人的赏识。但人是变幻无常的,很容易也很快就会改变;倒不如追求得到神的喜悦,因祂的慈爱永不改变。──《灵修版圣经注释》
传道书第四章
似得仍失(四 1 ~ 16 )
第四章至六章讨论得与失的问题,而今天的经文所罗门王特别从社会中一般情况的角度去探讨,他发现:当人自私自利,不顾别人之时,结果是一无所得。
.欺人与被欺( 1 ~ 3 )──在社会中必有穷富强弱之分,无疑穷者多被富人欺,弱肉强食是一般的现象;但所罗门王所看见的不只是受欺压的得不安慰,而欺压人的也得不安慰,因为比他更强的大有人在。这又何必呢?岂不是似得仍失吗?
.一把与两把( 4 ~ 6 )──有些人终日劳碌,费尽心思以取巧的手段换来伟大的成就,但却被人嫉妒、谋害,以致不能高枕无忧,自我享受一番,这又何必呢?岂不是似得仍失吗?若只有“一把”而能安宁度日,与世无争,岂不是更好吗?
.吝啬与慷慨( 7 ~ 12 )──孤独的人生是虚空的!第八章所描述的人可能是真的没有亲人,那为什么这样无止境地劳碌呢?只为钱而卖命值得吗(不以钱财为足)?那人也极可能是吝啬成性的守财奴,太过自私和一毛不拔,以致在他眼里没有亲友之情,人也不以他为亲友,形成极其孤单的局面,这又何必呢?岂不是似得仍失吗?且失比得更来得大呢!
.智慧与愚昧( 13 ~ 16 )──这里的愚昧王并非因年老而变愚,乃由于他不肯纳谏。认识耶和华并敬畏祂,便是智慧的人(参箴九 10 )。时日很快地过去,智慧的少年人年老的时候,渐变成一位愚昧的君王,以致众民不喜悦他。这又何必呢?似乎得的,现在岂不是又失去吗?何不持守那敬畏神的心,做个智慧的老年人呢?
默想 我的处世为人态度是属于哪一种? ──《新旧约辅读》
传道书 传道书 第四章 注释
3 1-3 人备受欺压
无人安慰比死亡更坏,最好还是那些胎死腹中未见过欺压的。哀恸的
人若不来到神面前便不能得医治。
4 4-6 求利不知满足
4
人往往陷入无意义的竞争中,彼此嫉妒,惧怕别人胜过自己,
心里总得不到满足。
「灵巧的工作」:原作「工作的果效」。
「就被」:或作「乃出於」。
5 但这一切却不可成为怠惰人的藉口。
「吃自己的肉」:即「自取灭亡」。
6 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参提前6:6)。
「把」:原指「手掌」。
5 7-12 钱财不能为友
没有家庭的人缺乏同甘共苦的伴侣及对象,实在是苦。他终日劳碌,
不为他人,不为享福,乃为钱财,但钱财不能充作伴侣,给他带来满
足。人就是需要亲密的关系及互相分享的生活,叫人彼此扶持、辅助
及保护。
11 当时远行的人须在野地露宿,睡在一起可以取暖。
6 13-16 声誉是短暂的
在人生五光十色的奖赏中,声望确是最吸引人的。这里提到一个智慧
卓越的青年,在百姓热切的拥戴下离开监狱,代替老弱无能的君王执
掌王权,但他後来亦同样受人唾弃。声誉之短暂及世事之变幻亦由此
可见。
14 「监牢」:有古卷作「叛乱」。
思想问题(第 3, 4章)
1 人的一生以及世事万物都有神美好的计划和安排,这是否表示人
一切的努力均无法改变天意?
那麽我们应否听天由命?抑或更积极生活?
如何才能达到呢?参 3:12-14。
2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似乎是与神美好的计划互相矛盾的,试
列举之。
为解决这些矛盾,「传道者」指出了什麽真理?
参 3:16-4:16; 5:8-9。
3 信徒面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应采什麽态度和行动?
马唐纳注释 传道书
四.人生际遇不平的虚空(四)
四 1 布斯说:“人的不人道导致哀鸿遍野!”每个年纪之人的心肠看到人欺压同类时都会感到悲痛,这事也折磨所罗门。他看到受欺压的流泪,欺压人的有势力,保护受压迫的却失败,往往使他感到悲痛。势力属於欺压者的一方,没有人胆敢反抗这势力。从这观点看,似乎“真理﹝是﹞永远在断头台上,错误永远在王位上。”他看不见“在黑暗和未知背後,在影子里有神站着, 监察着属祂自己的。”
四 2 所以他沮丧地下结论说,死人胜过活人。对他来说,死亡使人逃离今生一切的迫害和残酷待遇。此刻他不关心死亡的深层意义──注定不信神的人死後所受的痛苦比在地上最痛苦的欺压更惨。对他来说,问题不是:“死後有没有生命?”而是:“出生後有没有生命?”
四 3 所罗门的愤世嫉俗降至最低点, 尽管他看到死人比活人好,他甚至觉得未曾生的更令人羡慕。他们不用在日光之下因受欺压而发疯,不用忍受“所谓的生命,但其实是对快乐的一种可怕的嘲讽”。
四 4 有另一件事迫得他受不了──人类的活动和技能是由於人想胜过他的邻居,因而不断被推动。他看见生命的巨轮由互相竞争的灵推进。对於更漂亮的衣服和更奢华的房子在按神的形象受造和不断追求更似神的人来说,全都是虚空和无价值的。
当米开兰基罗和拉斐尔受命用他们的艺术天赋为梵蒂冈装饰时,两人的灵里就产生强烈的对立。“尽管两人所作的都不同,但两人互相嫉妒,最後甚至互不理睬。” 26 有人比这些天才更懂掩饰他们的妒火,但类似这种对立的态度是当代许多活动的源头。
一位现代的愤世嫉俗者写道:“我尝试生活着所供应的每样东西,但我所看见的全是一人企图超越另一人,却无法得到快乐。”
四 5 与动机和报应都源於嫉妒的人形成对比的是愚昧人──迟钝而愚蠢的懒人。他抱着手,不用多大努力而得到少量的食物过活。也许他比受到嫉妒和贪婪无情地驱使的邻居更有智慧。
四 6 当愚昧人身边的人都发狂地工作,互相竞争时,愚昧人的思想感情从下面的句子可见一斑:“满了一把,得享安静,强如满了两把,劳碌捕风。”或者正如卢保德意译这句所说:“我宁愿悠闲自在,尽管我所拥有的不多,但总比得到更多却多有烦恼好。”
四 7,8 有另一种傻念头侵袭传道者的思想。单身的人不断工作,累积财富是盲目的疯狂。他无子无兄,无亲戚。他已有的金钱比他需要的多,但他一天一天地耗尽自己,且不满足於简单的生活设施。他从不问自己:“我劳劳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乐,到底是为谁呢?”布杰斯在他的评注里写道:“吝啬的人──他跟名字真是相称──可怜的玛门的奴隶,象个劳劳碌碌、节衣缩食、不断抱怨的苦工!”他的名是吝啬的人,正如名字一样,他真是个可怜虫。
所罗门想:这真是多麽虚空而可怜的生活方式!
庄信说以下这句话时,肯定他说得正确:“对金的慾望已到无感觉、无悔恨的地步,这是衰退的人最後的堕落。”
四 9 吝啬的人的孤独,这使所罗门指出友情和夥伴关系的好处。他用四个描述以尽力阐释他的论点。首先,两个同工总比一个好,因为他们借着合作,生产就更有效率。
四 10 而且若工作上有意外,另一个可以帮助他的同伴。但若是孤单一人遭难就十分可怜了,因为身边没有人能帮助他。
四 11 寒夜里两人同睡总比一人独睡好,因为两人能互相暖和。但我们可以提到伴侣所引起的骚扰:冰冷的脚、多占被子或者多取电毡子的热能。这都是论据中的漏洞。不过,这点提醒我们友情能带来快乐和益处,独居的人不明白社交的意思。
四 12 第三个解说是如何对付袭击。一个小偷常能制胜一个受害人,但两个人合力常都能抵挡那个入侵者。
最後,三股合成的绳子比只有一股或两股合成的绳子坚韧得多。事实上,三股捆在一起的绳子坚韧程度比三条分开的绳子大三倍以上。
四 13 ~ 16 人生的愚蠢事和虚空不只限於苦工,甚至在王帝的宫廷里也找得到。所罗门描述王克服贫穷,从监牢中出来作王。但如今他年纪老迈,变得很固执,不愿聆听谏臣的忠告。若有一个贫穷但受教的少年人继任他的王位就好了。所罗门想到王的子民──所有的百姓,并想到那第二位,即将继位的少年人。众人都拥到他的旗下,因为他们都厌倦老王的统治,想寻求改变,希望有更好的统治者。但是,即使在他後来的人,尚且不喜悦他。
传道书 4:1
无 人 安 慰: 环
顾 这 个 弃 绝 神 之 道 的 世 界, 所 罗 门 满 目 所 见 的 都 是 欺 压, 而 受 欺 压 的 无 人 安 慰 他 们。 这 一 切 并 未
改 变; 如 今 世 间 仍 多 有 欺 压, 然 而 我 们 却 有 安 慰, 因 为 我 们 的 神 是 “ 赐 各 样 安 慰 的 神 ” ( 林 后 1:3) 。
旧 约 时 代, 当 神 子 民 举 目 仰 望 天 父 时, 就 蒙 他 的 安 慰 ( 诗 86:17 ;赛 51:3, 12) ; 耶 稣 在 世
时, 常 常 安 慰 医 治 人 ( 太 9:22) ; 如
今 那 蒙 应 许 的 保 惠 师 圣 灵 常 在 我 们 的 身 旁, 赐 安 慰 给 我 们 ( 约 14:16) 。 信 徒 也 蒙 了 教 导 要 彼 此 安 慰 ( 林 后 1:4) 。
4:4
4~8 满 了
一 把, 得 享 安 静, 强 如 满 了 两 把, 劳 碌 捕 风: 邻
里 的 嫉 妒 争 竞 和 人 自 私 的 竞 争 之 心 常 能 刺 激 人 辛 苦 作 工、寻 求 技 能 的 发 展; 这 样 的 动 机 全 导 致 自
我 毁 灭 (5 节 ) 。 神 却 希 望 我 们 过 和
平 的 生 活, 去 行 善, 并 安 静、 敬 虔 度 日。 我 们 一 定 要 同 心 作 工 (9 节 ) ,
彼 此 相 助 (10~11 节 ) 。
4:9
9~12 两 个 人 总
比 一 个 人 好: 人
若 相 伴 相 亲 能 得 许 多 益 处, 因 为 神 造 我 们 并 不 是 要 我 们 独 来 独 往 (2:18) 。
我 们 都 需 要 朋 友、 亲 人 及 主 内 弟 兄 姊 妹 的 关 爱 和 帮 助 ( 徒 2:42) ; 然 而 这 一 切 若 不 建 立 在 我 们 每 天 与 父、 子、 圣 灵 的 同 在 之 上, 我 们 的 心 灵 仍 不 会
有 满 足 ( 林 前 1:9 ; 林 后 13:14 ; 腓 2:1 ; 约 一 1:3, 6~7) 。
4:13
13~16 在 他
后 来 的 人, 尚 且 不 喜 悦 他: 这
是 一 段 智 慧 的 少 年 人 和 年 老 不 肯 纳 谏 的 愚 昧 君 王 之 间 鲜 明 的 对 比, 让 我 们 看 到 若 一 位 君 王 因 骄
传道书
注释
四 1 至十 20 面对现实
这部分包含不同类别的格言。我们看见人生的苦难和困惑;人需要同伴,但现实却看见人是孤单的,还有贫穷与富裕、逆境、智慧的有限和愚昧的冲击。一切皆是问题,但传道者却坚称神是存在的,而且祂是非常值得人去依靠。基督徒的人生也经常充满问题,传道者的说话远远超过研究古籍的价值。
四 1 至五 7 人生的困苦和人生的良伴
我们在这里有 5 组经文(四 1-3 、 4-6 、 7-8 、 9-12 、 13-16 ),每组均以某种形式谈到孤单、缺少朋友,或缺乏别人的帮助( 1 节:「无人安慰」; 4 节:争竞破坏人际关系; 8 节:「有人孤单无二」; 9-12 节:「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 13-16 节:孤立的王)。五章 1 至 7 节似乎与上文有些脱节;它旨在重申神的真实。
四 1-3 受欺压时无人安慰
人遭欺压是一个事实(「看哪」, 1 节),是人世间其中一个苦况(「在日光之下」, 1 节),令人苦恼的是那些有权有势的欺压者。经文没有提供任何出路(虽然二 26 和三 22 暗示了线索)。它使人不禁质疑:我们该如何面对现实?
四 4-6 嫉妒和它的别些选择
倘若欺压损害了人际关系( 1-3 节),那么,嫉妒所带来的伤害更难以察觉( 4-6 节)。为了超前别人,我们便要付上极大的努力。第 5 节与第 4 节相反。人若厌弃竞争,带来的危险就是完全的退缩。但这只会摧毁他的生命。安享( 6 节)胜于争竞( 4 节)和怠惰( 5 节)。「一把」表示有限的数目,比有「两把」更容易掌握。有一把会使人「得享安静」;有两把却使人陷入失落和沮丧(「捕风」)。
四 7-8 为谁而语?
一个无亲无故的人,却满有成就和财富。他提出了第 8 节的问题,但没有得到任何答案,问题仍然悬在半空;这是人生其中一件憾事。
四 9-12 人需要朋友
第 9 节说出了重点;第 10-12 节上提出了例证;第 12 节下重述整件事。深坑( 10 节)、寒夜( 11 节)和强盗( 12 节上)是古代出远门的人经常遇见的,这表示人在遭遇意外( 10 节)、缺欠( 11 节)和厄运( 12 节上)时需要朋友。将朋友的数目由两人增加到 3 人( 9 、 12 节上),是意味深长的:愈多朋友就愈好。
四 13-16 被人孤立的领袖
第 14 节出现了几个意义含糊的代名词,表示这段经文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式去理解。新国际译本的解释大概是正确的。
传道书第四章
Ⅱ “日光之下”的生活(四 1 ~十 20 )
从这地方开始,不容易找出一个清楚连贯的梗概。到最后(十一 1 ~十二 8 )才插入一段劝诫,使讨论再向前迈进。四 1 到十 20 之间,传道书和箴言很相像,是讨论生活各个层面的精短格言。然而一串格言常围绕着特别的主题。在五 8 和六 12 之间,每一个单元多少与财富有关;四 1 ~ 16 每个单元都谈到伴侣的需要;九 13 ~十 20 直接思想到智慧的界限和愚昧的各种表现。因此,本书显然是有结构、有顺序的,虽然有时很难分辨。一 2 ~三 22 的前提,也显然是每一个主题的基础。“日光之下”生活的虚空被刻划得入木三分,而在全能神之中的信心生活则不断被高举,作为唯一的出路。
因此,处理传道书中间这段最好的方法,是将它当作“日光之下”生活的指南,探讨一系列主要的问题,每一个都先从“日光之下”的有限来看,再从信心观点来谈。传道者要解决的是大问题:生活的艰难和伴侣的需要,贫与富,环境的苦处与人本身的烦恼,君王的权柄与权柄的滥用,智慧的有限以及愚昧的侵害。实际上他是说:“看哪,这就是真面目!你能面对世上生活的真相吗?只有一条路可走。”各个主题多有重复,因此有些题目不止一次讨论到,但是角度不同。
A 人生的艰苦与人生的伴侣(四 1 ~五 7 )
这一段主要的重点是友伴的必要。一连串的单元讨论到受压却无人安慰(“ 我又见 ”……,四 1 ~ 3 ),孤单的工作( 我又见 ……四 4 ~ 6 ),独身无家为伴的人( 我又见 ……,四 7 ~ 8 ),接着是一段需要伴侣的谚语(四 9 ~ 12 )。然后对一位孤 单 君王作了短暂的一瞥(四 13 ~ 16 )。下面这一段(五 1 ~ 7 )似乎既不属于第四章也不属于五 8 ~六 12 (这段自成一单元)。也许它是再度带进信心的观点:在天上有一位神,祂不喜悦地上的不公义和寂寞;祂是以色列的神,在耶路撒冷的殿中受人敬拜。
1. 无人安慰的欺压(四 1 ~ 3 )
1. 虽然本单元与三 16 ~ 22 相似,但却是一个新鲜的思想( 我转念 ; RSV 再次 )。传道者亲眼见到( 我见 )人生中的欺压。此处并没有特指某个时期( 时段 ,刘普德);不公义是所有人生的特色。这是“日光之下”的邪恶,不是指某一位统治者治下的邪恶( 3 )。
本段不期待受欺压的人坚忍无怨地保持沉默。悲伤的以色列人从未被禁止 流泪 ,诗人、使徒和其同伴、以及我们的主自己都可为此作见证(诗一一九 136 ;约十一 35 ;徒八 2 )。
在旧约中,怜悯 受欺压者 是很常见的事。君王欺压百姓(箴廿八 16 ),主人欺压仆人(申廿四 14 ),富人(箴廿二 16 ;摩四 1 )、居高位的(传五 8 )、甚或其他的穷人(箴廿八 3 )欺压贫苦人,都令人愤慨。寄居的人、外邦人、孤儿与寡妇格外得到同情(耶七 6 ;结廿二 7 ;亚七 10 )。高利贷(结廿二 12 、 29 ),诡诈的天平(何十二 7 )以及霸占房屋和产业(弥二 2 )皆列为欺压,受到指责。
若 欺压者有势力 更令人痛苦。本节后半部的希伯来文为:“从(在)欺压者的手中,势力。”这句话被认为是指( i )“从欺压者的手中有势力 出来 ”(巴顿),或( ii )“……有强暴出来”,或( iii )“在欺压者的手中有权力”。第一个解释将经文原意过份扩充;第二个解释是赋与希伯来文 ko{ a h] (力量)一个不寻常的意思;最后一个解释的可能性最大(参 RSV )。亚达斯指出 miyyad (在手中)和 mis]s]ad (在……旁边,参撒上廿 25 )的相似之处。 218 无人安慰 一再重复,加强了无助的感觉。事实上真正缺少的是“安慰”。约伯的“安慰者”并未能给予安慰(伯十六 2 )。这里的看法也类似:地上的一切都不能解除痛苦。
2. 这个痛苦的断语与二 26 和三 22 从神手中所接受的生命截然相反。在此,传道者将限在“日光之下”的观点推理至极处。不出自神的忧伤会令人渴望自杀(参太廿七 5 ;林后七 10 )。地上平面的生命观“在 暴 君的蹙额下没有笑容”(与诗一一九 50 ;赛廿五 8 成对比)。
3. 未曾出生的,不知生命虚空的,比这些人更好。这里并没有尝试要解决问题(参六 3 ~ 5 ;耶廿 18 )。希罗多德( Herodotus ),狄奥尼斯( Theognis ),沙弗克理斯( Sophocles ),西塞罗( Cicero )(参巴顿)和释迦牟尼(参普仑特)也提到同样的看法,这并不表示他们在文字上有何关系,乃是见证这问题的普遍性。
218 下列二种译法,对意义并无影响:“欺压……受欺压”( RSV ),或“受压者……受压者”(是可能的,因希伯来文两字相同)( Ginsburg, Leupold 亦同)。
2. 寂寞的胜利者与另一种选择(四 4 ~ 6 )
4. 传道者看出人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竞争。努力的付出( 劳碌 )和技术的成功( 灵巧的工作 ),时常隐藏着夺取财富、领导权、权力和地位的动机。古代世界亦有国际性的紧张、劳工问题和阶级冲突。传道者看见,在人类的活动力之下,乃是不断想胜过别人的欲望。在其他地方,智慧书的作者曾描述“ 嫉妒 ”的破坏力,它会“激怒”人,使他变得残酷(箴六 34 ),会毁坏人的身体(箴十四 30 )。这是“日光之下”生命的另一幽暗面,因为由此可见人的努力在每一个阶段都会被毁坏。如果人的劳碌是源自于野心(四 4 ),如果进展会被愚昧阻拦(二 19 , 21 ),结果结局可能是一无所有(一 3 ,五 15 ),那么若还有任何收获可言,只可以说是来自于神(三 13 ,五 18 以下)。当然,传道者说的很笼统,而以后也将提出另一个角度的看法(九 10 );但是最完整的观点还保留着,直到末后的日子才出现(参林前十 31 ;弗六 5 ~ 8 ;西三 2 以下)。
如果四 1 ~ 16 一连串单元的确是围绕着“伴侣”这一主题,作者乃是在关心这种劳碌所造成的社会分裂。竞争从来不会产生伴侣。此处真正的思想并非工作引起竞争( Berkeley ),乃是它由竞争“ 而来 ”。希伯来文的意思是“妒忌邻舍”(参 RSV ),而非“被邻舍妒忌”(参 AV , RV )或“人和人之间”的妒忌(参 Moffatt , WEB. JB ) 219 。
5. 这恰与第 4 节相反。我们已经看过疯狂争夺权势的一幕,现在则来看完全漠然的放弃者。他的状况被分析为自食其肉── 吃自己的肉。抱着手表示懒惰 (参箴六 10 )。
6. 一把安静 (译注:与和合本略有出入)是介于 4 节喧闹的争夺与 5 节逃避主义之间的中庸之道。两个把字是不同的希伯来文;第二个是指将手捧起来尽可能的多拿(参出九 8 )。智慧之路是要多取( 满了一把 ),但却不要太多( 满了两把 ),如此便会发现生命是在掌握中( 一把 ),而非一种不能的努力( 捕风 )。传道书的隐藏主题,便是如同能达到这种生活。它是“出于神的手”(二 24 ),一项“恩赐”(五 19 )。九 7 ~ 10 ,十一 1 ~ 10 作了更充分的说明。这种生活的具体化,可以从基督身上看出来,祂不卷入“满了两把”的麻烦(太十二 14 以下),却以享受“一把安静”出名。(太十二 19 以下)。
219 这个希伯来用语可以后接直接受格(民五 14 ),介辞 \cs21 be^t[ (创卅 1 )或 lamed[ (诗一○六 16 )。对它而言,以 min 相接,表示妒忌的对象不在别处。它的平行经文为后接 min 的“敬畏”,见利十九 14 、 32 ,传十二 5 (参 Gordis )。
3. 没有家的人(四 7 ~ 8 )
这里刻划了一个人,他既没有朋友( 孤单无二 ),也没有近亲( 无子无兄 )相伴。他的成就虽然丰富(获致 钱财 ,却不能满足他。同伴或子嗣可能很好,但却一个也没有。这是生命虚空的一部份,是一种命定的 苦难 ,无法躲避(参一 13 )。
我劳劳碌碌……到底是为谁呢? 这句话突然插进来( RSV 所以他永不问 并非原文)。传道者将自己置身于孤单者的心境。 NAB 将问句加上引用符号,颇能传神 220 , NEB 用 他问 (参 NIV ),具有同样的效果。本句重点不是他永不问问题( AV , RSV ),而是他得不到答案 221 。
因此,生命目的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来。一个没有同伴或家庭的人也会殷勤工作,仿佛在为某人而活(参诗卅九 6 ),但究竟是为谁呢?按世俗的前提( 日光之下 , 7 节),没有答案。安布罗斯( Ambrose )和耶柔米建议,所缺乏的朋友是基督,这看法虽超越了传道书的范围,却没什么错(参金司博)。
220 R. Gordis 的“未指明为引句”理论,用于这里颇令人信服(参 'Quotations: as a Literary Usage in Biblical, Oriental and Rabbinic
Literature', HUCA, 22, 1949, pp.157-219 );其他地方则不如此有力。
221 GEA 将本节中的“我”改为“他”,但却没有原文的根据。
4. 得友伴之福(四 9 ~ 12 )
孤单的忧伤可以由友伴之福化解一部分。 9 节的要义由 10 ~ 12 上半的三个实例阐明出来; 12 下半将此原则进一步扩大。这三个实例很可能都取材自旅途的危险:沿途的深坑与峡谷( 10 )、寒冷的夜晚( 11 )、与打劫的强盗( 12 上)。在失误或灾难( 10 )、逆境( 11 )、或遇敌之时( 12 上),友伴之福更显宝贵。
9. 劳碌 的意思非常广泛,无论是何种责任或工作,友伴都能协助,胜过困难。 果效 ( ~ sa{k[a{r )常指“薪资”,但有一种更一般的用法(创十五 1 ;代下十五 7 ;诗一二七 3 );在此是指经由合作而得到的成功。
10. 第一个实例的背景是跌落沟渠或深坑(参创十四 10 ;路六 39 ;。孤单一人跌落可能会丧命,特别是在夜间。但这句谚语却不止是论身体的伤害;判断的失误,或其他类型的“跌落路旁”,同样需要别人的扶帮。希伯来文全为复数(“如果他们跌倒……”),但偶尔复数亦可“指一个不定的单数” 222 ,因此此处的意思为“如果二人之中的一个跌倒……。”
11. 这可能意指丈夫和妻子,但在以色列寒冬夜晚旅行的人(参耶三十六 22 、 30 )是紧挨着睡觉的。这句谚语是提到在逆境、试炼以及忧伤中的友伴。
12. 第三个实例取材自夜贼或路上的强盗。孤独的旅行者可能会被制服,人数愈多愈安全 223 。三股合成绳子的力量为古代的箴言,在苏美和亚喀得的经文中可以见到 224 。以 X , X+1 列数目,在旧约中极为普遍(参传十一 2 ;摩一 3 等),一般是指该物件的充足分量。 225 从二移转到三,可能是暗示“二”并没有特别神圣之处,同伴的数目可以扩大到更多个。哥笛斯认为,这里是指一对夫妇生子而言。在某些范畴中,进步是由独立能力的强弱来衡量,然而在这个范畴,属灵的成长却是由相互依赖的增进来评断。
222 GK 124 ( e )。
223 Gordis 和 Delitzsch 认为这个动辞是指“攻击”而非“制服”。这说法令人置疑,但无论如何,意思不会受太大的影响。这个不常用的希伯来文导致了许多对 ytquw .. 的推测与修正, Ellermeier ( ( pp.174-177 )列出了主要的看法。
224 参: A.Schaffer, 'New Light on the Three-Ply
Cord,' 在 A. Malamat, Eretz-Israel 中, vol. 9 ( 1969 ) , pp.139,
159-160 。
225 参传十一 2 的注释以及引证的资料 。
5. 孤立造成愚昧(四 13 ~ 16 )
13. 下一个单元与孤立(四 7 ~ 8 )和友伴(四 9 ~ 12 )的主题有关,因为 13 节继续强调自以为是和愈来愈孤立的愚昧。曾有许多人尝试分辨这几节的人物是指谁,但没有一种说法完全令人信服 226 。这种现象太普遍了。
在旧约中一般认为,智慧会随着年龄和经验递增,而年长者是当受尊敬的(利十九 32 )。然而有时年老的人亦可能丧失智慧(伯十二 20 ),年轻人比长老更有智慧(诗一一九 100 )。以利户的态度十分平衡,他先听年长者说话,却不以为他们是绝对无误的,因为神的灵可以使人有智慧,超过他的年龄(伯卅二 4 ~ 11 )。
传道者将同样的观点应用在一位不知名的王身上,也许这角色是假想的。他曾纳谏( 却不肯再纳 ),如今却因“他自以为有智慧”(箴廿六 12 )而越来越孤立。整个过程是不自觉的,正如 不肯知道 一词所隐射的(见 NIV , RSV , NEB 将知道省略)。
在此情况中,一个出身卑微 227 的 年轻人 能胜过他。这个字不是“青少年”,而是“年轻人”,因为它用在十七岁的约瑟身上(创卅七 30 ),也用来形容替罗波安出主意的四十多岁的人(王上十二 8 ,十四 21 )。 AV 译为小孩是错误的。 GNB 将 13 、 14 节断开的二句谚语并入一个长句子中,到 15 节便完全失去正确性。
14. 这一节困难的地方是在于他的含糊。解释的方法之一,是: 因为他 (这年轻人) 已从监牢中出来 228 成为 君王,虽然他 (这年轻人) 在他的 (年纪较大的王) 国中生来原是贫穷的 (参 NASV 版)。这似乎是最可能的译法(哥笛斯和亚达斯认为如此),因为 14 节的 贫穷 人与 13 节的 贫穷却有智慧的 人为同一人;而 国中 所隐射的王与 13 节的王相同。对于这一类含混不清的句子,最好的办法似乎是使钥字保持一贯的意思 229 。若是如此解释,则本节告诉我们更多这年轻人的卑微身世:每一件事都对他不利,唯有智慧助他登上宝座。
15. 这一节可能译为:“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他的少年人”( NIV 与此相似)。 第二位少年人 带来一些困难。有人以为是指另外一位,第二位少年,当第一位少年人老的时候,旧事又重演(巴顿尝试如此解)。另一些人认为这里太过复杂,便将第二位省略,视为抄写之误。第三种方法是将老王当作“第一位”,年轻人为“第二位”,而翻译如上,“第二位,就是……少年人”,虽然希伯来文很少如此。第一种解释使这一段过份复杂;第二种解释没有原文可资证明;第三种最令人满意。
16. 百姓多得无数接下去是一个同位格的句子:“所有都在他面前”。这种表达很难懂,但金司博指出“在面前出入”,是“引导”的意思(参民廿七 17 )。刘普德所译:“那些跟随他的人”便是采取这种想法 230 。虽然这位年轻的王得到大多数人拥护,但却不长久。人是易变的,他们可以在新王莅临时挥动棕榈枝,几天之后却喊着:“钉他十字架!”
最后一句话总结了传道者的观点。这一件小故事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世界的 虚空 ,若想要理解它,必定满遭挫折。在最后四节中,我们看见另一种逐渐孤立无伴的形式:那位王愈来愈刚愎自用,认为不需要别人的建议,因此失去民心,新的政权取而代之。虽然新王出身卑微,群众却一直拥戴,但他也将渐渐年老,并同样会因自我孤立而被人遗弃。
226 Gordis 列出八个可能性,也见 K. D.
Schunk, ' Drei
Seleukiden im Buche Kohelet ', VT. 9, 1959, pp.192-201; W. A. Irwin,
Eccles. 4, 13 ~ 16', JNES 3, 1944, pp.255-257; Ellermeier, pp.217-232. C. C. Torrey ( 'The
Problem of Ecclesiastes IV. 13 ~ 16, 'VT, 2, 1952, pp.175-177 )主张它是从传十 16 ~ 17 错置于这里,但这种说法没有证据。
227 E. A.Speiser 翻译 miske{n 为“被剥削者”,并与在汉摩拉比法典和马里文件中的 muskenum ,“国家的附庸”相比较,因他持有采邑所以必须承担起某些繁重的责任和限制( Oriental and Biblical Studies ( 1967 ) , pp.332-345, esp. p.343 )。也参 CPIQ;
p.206 。
228 Barton 认为在此是指“叛乱者的房子”(敌对的世代),参 Gordis 和 Gk35 ( d ),他证明“监牢”是正确的。
229 因此“他……他”是这位少年人;另有一些人认为第一个“他”是少年人,而第二个是指王(根据 Gordis, Levy 亦是如此),或两者皆指王( Kidner )。
230 Gordis 和 NASV 认为这句话是指以前的世代,“所有在他之前的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道书
传道书第四章
4:1-10:20
传道者在前面三章所说的话,理路清楚,比较容易爬梳出一个头绪。但从本章开始直到10:20,行文有若《箴言》,所读到的是一小段又一小段的警世之言,广泛触及人生每一面。不过也非全无组织,仍可从其中找到一些主题的线索。例如本章讲人需要伴侣,5:1-7戒勿多言,5:8-6:12讲财富,9:13-10:20讲智慧和愚昧。
更重要的是,这些警世之言处处含有前面三章已提出的日光之下人生虚空的立论,同时不断晓谕读者:相信神的生活才是充实而有希望的人生。
因此,4-10章可作为在世上度日的指导。人在世上遇到不少大问题,诸如生活环境的艰苦、孤单、贫穷、强者的欺压、智能不足应付困恼的世事等。作者从人的观点,也从信心的立场来一一分析,指出一条可以乐享人生的道路。
4:1-3 人生本已空虚,更受人强横对待,其苦岂可言谕,真是生不如死(2节)。
4:4-6
劳碌和游手好闲,两者都得不到真快乐。人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竞争,争取财富、权力、地位,力求胜过别人,要是见他人比自己强,嫉妒随之而生,阻碍并破坏了工作的进展;工作岂非又是一场空!可见决定人能否享受工作成果的是神(3:13;5:18)。反之,放弃努力,完全消极(“抱着手”),结果等于“吃自己的肉”(自我毁灭)。“满了一把”是说把两只手掌掩合在一道来捧东西。意思是说,人若能有智慧做到既不贪求(6节),又不消极逃避(5节),恰到好处的“一把”,就能无争竞,无嫉妒,“享安静”;若是做过了分(“满了两把”),便会“劳碌捕风”。9:7-10和11:1-10对此有更详尽的探讨。从《马太福音》12:9-19,可以读到基督耶稣得享安静不求“两把”的实例。
4:7-12
讲孤单不信神的人生活的苦况。此人既无朋友又无亲戚,虽有赀财,心里空虚,不知为谁劳苦!无伴或无后也是人生一大苦(参1:13),跌倒无人扶(10节),睡觉也不暖(11节),双拳难敌四手。人多又能团结才是力量(9,12节)。
4:13-16
人年纪大,经验丰富,受人敬重(利19:32)。但人年老若不肯虚心,智慧可能不及年幼的人。这一节讲一个王,年纪老迈,孤独无侣,过分自信,以致不听劝谏,为国人所弃,权力落入新王手中。新王出身卑微却有智慧,取得国人拥戴。可是他有一天也会老去,为人所弃,象老王一样孤独(16节)。可见只求上进而不要神也是春梦一场。
“少年人”在旧约中可指自青年至中年(王上12:8;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