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书第九章
赛 9:1> 那受过痛苦的,必不再见幽暗。我的盼望也在此吗?
9:1 在悲伤绝望中,我们害怕自己的悲哀和麻烦永无休止。但我们可以确信并进而得到安慰:虽然主不一定把我们带离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全心全意地跟随祂,祂就将领我们安全地渡过困难。
赛 9:1-7> 弥赛亚都有哪些名称?你能背诵出来吗?
9:1-7 这个成为他们拯救者的孩子就是弥赛亚──耶稣。马太引用了这些经节描述了基督的事工(参太 4:15-16 )。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边界代表了北国是整体。这是耶稣长大和经常宣道的地方,也是为什么他们会看见“大光”的原因。
赛 9:2> 这光是指──
9:2 使徒约翰把耶稣比喻为“光”(参约 1:9 )。耶稣把自己比喻为“世界的光”(参约 8:12 )。
赛 9:2-6> 什么样的人最需要光?
9:2-6 在大黑暗的时代,神应许说要差遣“光”照射生活在死荫中的人们。祂是“奇妙的策士”和“全能的神”。这个希望的信息是在基督降生,和他的永久国度建立时应验的。祂是来拯救祂的百姓脱离罪恶的奴役的。
弥赛亚的名字
赛 9:8-10> 我们常说所拥有的都是神所赐,但不自觉地又会自我陶醉……
9:8-10 骄傲使以色列认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恢复和重建家园。尽管神使以色列成为一个国家并给了他们土地,但是他们仍然只相信自己而不相信神。我们常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根本忘记了是神给了我们所有的能力和资源。我们甚至为自己有基督徒的特殊身分而骄傲。神不喜欢任何骄傲的心或只相信自己的人,因为它会切断我们同神的关系。
赛 9:21> 玛拿西、以法莲不是亲兄弟吗?何以互相吞吃?
以赛亚书第九章
黑暗中见大光(九 1 ~ 21 )
本章可分为两段: 1 ~ 7 节是弥赛亚的预言, 8 ~ 21 节(应包括至十 4 )则论及耶和华的怒气。
. 和平之 君──在亚述军兵的抢掠之下,以色列受尽欺压,但先知看见将来的曙光:这些如同在幽暗中的百姓,必得看见大光,这光就是一位主下来作君王的婴孩( 6 )。这段经文显然与七 14 “以马内利”预言有关系。现今被人藐视的加利利一带地区,弥赛亚将要在此地兴起工作,为百姓带来拯救。祂是大卫的后裔,要建立神的国度,直到永远。感谢神将祂的儿子赐给我们,作世人的救主。注意这位婴孩的名号,以及祂如何治理国度。
.神的怒气── 1 ~ 7 节的一段是眺望将来, 8 ~ 21 节针对当时的情景,就是亚兰与以色列联兵攻击犹大后,北国以色列所遭遇的毁坏。“耶和华的怒气”主题重复出现(九 12 、 17 、 21 ),连同十 4 共有四次之多。 8 ~ 12 节指出以色列的骄傲,招惹耶和华的怒气,兴起敌人来攻击毁灭以色列。 13 ~ 17 节指出百姓受击打仍不归向神,因此神除去他们的领袖,包括长老、尊贵人,与先知。 18 ~ 21 节用火烧树林的景象来形容当地的荒凉、缺粮,以至人因抢食生存而互相争斗。这是何等可怕及可怜。
祈祷 主啊, 使我在黑暗中得见光明,求用慈光不断领导我,免我走迷走错。阿们。 ──《新旧约辅读》
以赛亚书简介 以赛亚书 第九章 注释
1-7 和平之子使黑暗变为光明
本章首节(希伯来圣经为 8:23)紧接8:22,
给在黑暗痛苦中的人带来
一线希望,本段预言新王降生(参 7:14-17注),在他公义的统治下,
神的子民和平相处,直到永远。显然,这预言应验在耶稣基督及 所
建立的国度上。
1
应许劣势必扭转过来,这预言再次带出「审判与救恩」的主题。
「从前 ......
被藐视」:主前七三四年,亚述王提革拉 列色首
先夺取北国的西布伦与拿弗他利(参王下15:29)。
「末後」:指将来。
「沿海的路」:可指加利利海之西岸,或由大马色往地中海岸
亚柯城的通路。
「约但河外」:在此指河东基列地。。
「外邦人的加利利地」:指受外邦影响的加利利地。
2-3
百姓因偏离神,落在困苦无望中,却获得神的拯救,欢欣快乐。
4-5
国家太平,战争永远止息,神的子民不受再奴役之苦,可烧掉
战靴血袍。
「重轭」、「肩头上的杖」、「棍」:指耕牛颈上所套上的重
轭及驱赶它们的棍,比喻外邦人加诸以色列百姓的奴役。
「在米甸的日子」:士师时代,基甸使以色列人脱离米甸的压
制(士6-8章)。
6-7
神赐给子民一位新王,他出於大卫家,拥有权能、智慧,且爱
护百姓,令国家永远太平。
「奇妙、策士」:按句子结构应作「奇妙的策士」,与其余三
个名称平行。
「全能的神」:把王喻为神(参诗45:6),因他代表神在地上
统治,有神赋予的能力。
「永在的父」:这位君王永远不变地爱护百姓。
「和平」:不独指战事停息,更表示百姓和谐共处,万物欣欣
向荣。
9:8-10:4 以法莲使神怒气大发
北国作恶多端,虽被神屡屡责打,仍无悔改之意,故此,神的怒气大
大发作,并不缩回 的手,继续施行刑罚。
8-12 骄傲自恃的罪
以法莲显然以富足自夸,受挫於敌人後仍自称要以上乘的材料(石头
、香柏树)重建家园。
8
神的话满有能力,一旦向北国发出,必产生果效。
10
有学者认为本节是指主前七三三年亚述王提革拉 列色攻下北
国,大肆蹂躏,并夺去大块领土。
11
「利汛的敌人」:利汛为亚兰王。若按下句「以色列的仇敌」
来看,这里应指「以色列的敌人」(七十士译本作:锡安的敌
人);或许指亚述,即亚兰与以色列的敌人。
13-17
神再次击打以法莲,领袖和平民无一幸免,因为他们都多行不义。
14 「棕枝」:指领袖。
「芦苇」:指平民。
18-21
以法莲经过上述的战乱後仍不彻悟,继续沈迷於罪恶中,所以,神就
让国家内哄,迈向灭亡。
18 百姓的恶行蔓延,如同星火燎原。
19 「因万军之耶和华 ......
火柴」:形容神的忿怒如火般燃点在百
姓身上。
20 「各人吃 ......
的肉」:七十士译本及犹太经典他勒目作:「各
人吞吃邻舍的肉」,整节形容以色列内哄的情景。
21 「玛拿西 ......
玛拿西」:有人认为是指耶罗波安二世之後,层
出不穷的弑君篡位情况,尤指玛拿西人比加弑以色列王比加辖
一事(见王下15:25)。
「一同攻击犹大」:比加王与亚兰王利汛攻打犹大,强逼他加
讲道材料
以赛亚书第九章
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九 1-7 )
这是旧约中最着名的弥赛亚豫言之一,而在此上下文中,它代表了以赛亚传记的卓越高 (六 1- 九 7 )。正如第一系列的审判的豫言(二至四章)是以一个荣耀的有盼望的豫言作结(四 2-6 ),照样在先知可伯的天庭异象之后(六章),在他未能说服大 家‘上帝与我们同在’(七章),与他最后对‘艰难与黑暗’的豫告(八章),接就出现了此篇无与伦比的王朝诗篇,描绘一位皇宫拯救者的出生,来建立公平与公义的国度。
此诗与前文的连贯性是无可置疑的。第八章以一幅黑暗的画作结束,再没有曙光出现,但跟 便以一种本书特有的信心飞跃,道出:‘但那受过痛苦的,必不再见黑暗……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了大光。’不论此诗是否原来由以赛亚所作, 和在多早被放进现在的经文中──我们将在以后交待这问题──它确实像马太福音四章十三至十六节所表明的那样恰当。
然而,第一节经文并不这样简单,我们如果比对两、三种不同的英文译本,便会发现此点。在希伯来的经文中,此节却是出现在上一章的结尾,而第九章一开始便是以‘在黑暗中行走……’( 2 节)为起首的弥赛亚诗篇。所以这首诗歌的意思便完全颠倒了,诗歌的中间没有了从从幽暗转为盼望,反而此黑暗会持续到底。这首诗开始时并不是一句句子,而是反问的问句:‘那受过痛苦的岂不再见幽暗?’(参耶路撒冷译本)。这首诗主要不是描写一种,而是两种的压迫行动:首先,西布伦地与拿弗他利被攻击;其次,‘这沿海的路,约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也同样遭殃。标准修订本译作‘将得荣耀’( "will Make glorious" ),在整本希伯来文圣经中,只有在此处是指这意思(耶三十 19 ;标准修订本作‘尊荣’),在其他地方则是指‘加重,重重地对付’;所以新译本及传统的钦定本作:‘从此之后他们受的苦更多……’。
这种对此诗的解释便为其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历史背景,看来这是指 两次亚述的侵略。在主前七三八年,提革拉毗列色三世进攻亚兰与巴勒斯坦北部,而后者便是西布伦与拿弗他利二部族的所在地。然后在主前七三三年,他再次进攻该地,设立了三个亚述的行政省分,并且与本诗提及的其他名字十分符合: Du'ru' 以其首府 Dor 命名,位于海法( Haifa )南部,在‘沿海的路’上; Gal'azu' 其首府为‘约但河外’的拉玛基列( Ramoth Gilead ); Magidu ,包括了加利利与北部平原,以米吉多( Megiddo )为首府,成为了时至今引人入胜的以色列的圣经古绩之一。我们可以颇有把握地相信,本诗原来是于以赛亚生平的较早时期,写于另一次导致撒玛利亚在主前七二二年被吞并的入侵之前,亦在信心的飞跃之前,即还未把审判变为希望,把过去的幽暗变为未来的光明。库穆兰的以赛亚卷轴与马太福音四章十三至十五节都证明这种转变在早期便发生,而正如现在的经文所示,这是一首弥赛亚的先知信息,第二节所述的渐露光明,是以巴勒斯坦北部,就是加利利,拿撒勒与迦百农为背景(太四 12-13 )。
正如我们的英文圣经通常所示,从第二至七节弥赛亚诗的结构与风格,可以看出不论此诗与第一节有何关系,但它本来却是独立的。明显地这是以一种皇家朝代的语言写成,而很可能是为了耶路撒冷的加冕典礼而作。以赛亚本人一定在耶路撒冷经历了三朝代的登基典礼,约坦(主前七四一年),亚哈斯(主前七三六年)、希西家(主前七二五年)。我们若从第一节的研究得到启发,而将这首诗的日期定于最后一次的登基,这也未尝没有道理。不单是耶路撒冷的一个新朝代的开始;并且也是一直以来提革拉毗列色漫长与暴虐统治的结束,而我们也看见其对北方报复性侵略,如何在以赛亚的传统中留下了影响。因此这里至少要庆祝两个新的开始。并且有充分的理由,来为胜利与压迫的结束高歌。
另一方面,此诗所运用的语言与意象:传奇的‘米甸的日子’,新君王超越的名号,永远和平与公义的图画,这些亦可以指出本诗并无与任何历史时期有关,却展望一个完全超越现今的弥赛亚时代。像这样的诗篇很可能是属于大 王朝之后,耶路撒冷任何时代的作品。不论怎样,没有一首诗会如此与以赛亚式的传统相称!黑暗中的人看见光明,军事的意象,大之子,在其国度中公平公义的图画,这些都是典型的以赛亚式主题。
‘百姓’一字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故此可用于指提革拉毗列色的受害者,如外邦人的加利利地,或亚哈斯不幸的国民,或任何可以展望救主来到的人。‘死荫’一词只在以赛亚书此处出现,此词最常见于诗篇与约伯记的神话式语言中,可能最初是一个地方的名称,意为‘死亡的荫蔽或势力’。因为荫蔽’在希伯来文是代表保护与安全(例赛四 6 ;廿五 4 ;诗一二一 5 ),所以这无需象征任何的凶险或惊吓。不过,当人在丧礼中颂唱诗篇廿三篇四节时,这却是直接代表丧亲与死亡:
‘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
却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
在马太福音四章的上下文中,此字却代表了不肯悔改罪人的地方,而施洗约输则刚在该地被捕。在此地的人,在外国强权的手中,饱受不义与压迫的煎熬,更不消提他们自己的卑劣领袖。现在他们可以为一些事来举行盛大庆祝,像为一次成功的丰收或胜利( 3 节)。很多现代圣经学者提议将‘国民’校勘为‘欢欣’,藉此将该节的喜乐加倍强调,但这却缺少任何古代的证据支持。
提革拉毗列色新近去世,可能会导致百姓以为由重轭、杖与棍所象征的压迫己经过去( 4 节)。上帝好像已经不再以祂怒气的杖,来击打以色列(十 5 )。‘米甸的日子’是暗指基甸与他三百勇士打败十二万米甸人的巨大胜利(士六至八章)。无疑在主前六一二年,当亚述的首都尼尼微终于沦陷,其王国崩溃时,第四至五节便显得更有意义(参鸿三章)。而另一点也是有意义的,就是基甸的胜利是藉 火光,突然地和起决定性地照在黑暗之中,(士七 20 )。
第六节充满了皇室的礼仪,可能是源出于埃及。‘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这句话的格式可能不是在皇室后裔诞生时颂唱,而是当他继承王位时才选用。另一首皇室诗篇的相同例子为:
‘耶和华曾对我说,
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诗二 7 )
在那时,他成为一个新人,像是上帝的养子,而为了表明此种身分上的转变,这位君王被赐予一些‘王号’:‘奇妙策士’(译注:中文和合本将此名一分为二,但现代学者大多倾向视为一个名称),指向对祂的盼望,寄望祂拥有超过一切在位者管治的政治技巧(箴八 14-16 ):‘全能的上帝’(或作‘神圣战士’),代表了祂是战无不胜的勇士,专为受压迫者争战;‘永在的父’表明在祂里面,具有保护与慈爱的无尽源头(六十三 15 以下);‘和平的君’表示百姓安康与繁荣的掌管者。在埃及,皇室的名号共有五个,而在希伯来经文中,第七节开首的两个神秘文字,是第五个名号的遗迹,或许是‘永恒的审判官’。但这节经文与古代近东仪节的关系很快就被人忘记,犹太学者把它当为一个长的名字: Pelejo'ezelgibborabi'adsarshalom ,正如玛黑珥沙泣勒哈施罢施( Mahershalalhashbaz );而基督教的解经家则将此应用在耶稣基督身上,把这名字分为五个:‘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参钦定本)。并且在‘全能的上帝’一词中,找到一个难得的经文证据,来证明他们的弥赛亚──基督的神性。
‘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指 一些决定性的行动,特别是在战场中,正如以赛亚书中五个的例子(即本段;卅七 32 ;四十二 13 ‘热心’;五十九 17 ‘热心’;六十三 15 )。‘热心’这个翻译显示此词的含意,包含了‘忌邪的上帝’这个观念,正如出埃及记廿五 5 十诫第二条所示,不能容忍任何的反抗和猛烈地维护爱他的人。爱得越深,妒忌也越大,这是每个曾经爱过的人都可加以证明的事。
耶和华的怒气仍未转消(九 8-21 )
在主要以自传体的长篇经文──即被称为以赛亚的传记(六 1- 九 7 )之后,我们现在回到了先知的审判豫言,及第五章的‘祸哉’相的内容。各方面的证据都坚持这三段有关上帝怒气的诗体,原来是属于五章廿五至三十节同一时期。从其标题‘主使一言入于雅各家’便可看出,这可能是在亚兰与以法莲危机过后不久,又在京城撒玛利亚于主前七二二年陷落之前,向北国所说的话。但是现在从其编排的方式却表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图画。这里像本书其余的部分,是针对耶路撒冷讲述的,反而没有太多谴责以法莲与玛拿西,只是藉 他们的罪行与刑罚,向犹大国提出一点警告:不论上帝如何惩罚北国,祂向犹大国的怒气仍未消退,而‘祂的手仍伸不缩’。因此接的数节诗歌,便继续发挥第五章所留下的猛烈攻击:‘祸哉,那些设立不义之律例的……!’(十 1-4 )只有当审判完结后,先知才进而描绘亚述的倾覆(十 5-34 )。
阿摩司书的文句中也包含了两段相似的经文,其中一段先知在叙述降在以色列的灾祸时,反覆地说:‘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说的’(四 6-11 )。另一方面,先知又有系统地斥责所有以色列邻国,指斥他们对人的侵犯,然后又戏剧性地转向以色列本身:‘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的犯罪……’(一 3- 二 6 )。以赛亚书九章八节至十章四节的结构相同,藉 邻国的遭遇来谴责耶路撒冷。我们应将每节诗歌的动词视作过去式,除副歌外,藉以法莲与撒玛利亚这个可怖的教训,来指出如果耶路撒冷继续下去。同样的命运必会临到他们。
第一段( 8-12 节)告诉我们,撒玛利亚的居民不听耶和华藉先知所说的话,因而招致惩罚。上帝旨意实行的必然性,便成为后来经文的常见主题:
‘雨雪从天而降,并不返回,
却滋润地土,使地上发芽结实,
使撒种的有种,使要吃的有粮,
我口所出的话,也必如此,
决不徒然反回,却要成就我所喜悦的,
在我发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五十五 10-11 )
以法莲与玛拿西( 21 节)是雅各爱子约瑟的两个儿子,他们的名字成为了北国最大、最富庶地域的名称。后来在耶路撒冷,反撒玛利亚情绪的人,便利用了第九节及其他类似经文(例摩三 12 ;便西拉智训五十章廿六节)。但是耶路撒冷居民的大,当然一点也不逊于他们(五章),而这正是先知在此要强调的。
‘ 墙塌了……桑树砍了’( 10 节)是代表一些挫折,或是按字面意思指建筑物的倒毁,或是像五章廿五节震动的山岭,隐喻撒玛利亚的领袖。不论怎树,这样的挫折并不能使百姓感到自己是在真正的危险中,砖头与贱木可以用打磨的石块,及香柏木来代替,象征 庄严华贵与外在力量(王上十 27 )。
在原来的希伯来文中,十一至十二节上半节的所有动词都是过去式,指出发生在那些自大的‘撒玛利亚的居民’身上的事,以此作为先知向耶路撒冷听众的警诫:看看他们的遭遇!希伯来的经文中,在十一节有‘利汛的敌人’,即是在提革拉毗革拉毗列色统治下的亚述人,他们‘就上去攻打大马色,将城攻取,杀了利汛,把居民掳到吉珥。’(王下十六 9 )。亚述人要到主前七二二年才攻陷撒玛利亚,明显地这是现今这段经文所指的事,但可能原来是引喻以色列与邻邦亚兰及非利士( 12 节)之间的一些小规模冲突,或是玛拿西与以法莲之间的自相残杀( 21 节)。
虽然有这许多的沉痛警告,但百姓仍然不肯修正行为。在五章廿五节第一次出现的反覆句,揉合了两个主题,表明上帝不喜悦人的罪,及上帝的介入将作为一种惩罚的威胁。‘祂的手仍伸’是为了击杀与毁灭,正如在出埃及的传统中,上帝对付埃及人一样(出九 15 );或在大 的故事中,上帝对付以色列人一样(撒上廿四 16 )。‘上帝的手’,这是禁止为上帝造像的例外,并且在犹太人与基督徒对圣经的背景的描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段( 13-17 节)是对整个以色列社会的独特攻击,这里描写那些不肯悔改的邪恶百姓会如何遭报,不论他们有什么身分,年青或是老年,领袖或是随从,假先知,甚至是寡妇与孤儿。再一次呼召他们来‘寻求万军之耶和华’,即是要听先知的话,接受他对当代历史的解释,承认受苦与失败是应得的。第十四节的两个成语十分浅白,一个有关动物,一个有关植物。译作‘棕枝’的词也可解作‘圆盖、拱顶、帽子’,因此是指高大棕树的‘冠顶’;而‘芦苇’或‘蒲草’是一些较为低级的材料,用来制造绳索(伯四十一 2 )。第十五节解释第十四节的‘头与尾’,以及‘棕枝与芦苇’的含意,出乎意外地这是代表两种不同的权力来源:年老的国家领袖,像亚哈斯拒绝上帝的话,‘那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五 21 ),以及那些‘以谎言教人’的假先知。因此这一段关心的是如何追究以色列命运的罪过,可能是在耶利米时代加插于此(读耶廿三章),而‘头与尾,棕枝与芦苇’原来就是指的人,不论是高位与低位,整个社会的各阶层,正如其余的重复所表明。即使寡妇与孤儿都是不敬畏上帝的愚人( 17 节),因此不能获得任何怜恤。这是在整本旧约中,唯一将他们的痛苦包括在审判之内的经文。
第三段( 18-21 节)将内部斗争加进这幅混乱与绝望的图画中,‘无人怜爱弟兄’( 19 节)。火在此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荆棘和蒺藜’的焚烧表明邪恶必自我毁灭,惹火的‘荆棘和蒺藜’寄生于耶和华的葡萄园(五 6 ;七 23-25 ),将 火焚烧,而在大火中整个国家都会被毁( 18 节)。另一方面,‘万军之耶和华的烈怒’亦是一场烧成的大火,将烧尽地土与居民( 19 节),百姓将会‘成为火柴’,像战败军队的沾血盔甲(九 5 )。
在十九至二十节结束的两句,大概应被视为同一意义:在希伯来文中,它们是有相同的结构,意义也彼此相似。第二句希伯来经文表达的形像,较诸标准修订本更加震撼:‘各人吃自己膀臂上的肉’。以法莲与玛拿西像古代的海员,在此提及他们的名字,不单是因为他们是约瑟的子孙,所以是北方部族中最近的亲属,而且还因为他们是北国中最大与最强的地域。
正如十五节的注释一样,廿一节提及犹大,就像某一位耶路撒冷人所作的评语;而他说出最坏的是,这些嗜血、没命的罪行都会针对犹大。他心目中可能是想及亚兰与以法莲联盟的战争,或更可能的是,这是一种出自后期的反撒玛利亚的评语(参上文九 9 )。无论如何。他巧妙地回避了本段经文的重点,就是要从北国的遭遇吸取教训,来应用在犹大的身上。 ── 《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以赛亚书
九 1 ~ 5 现在我们来到弥赛亚的降临。以色列北面的疆土,即拿弗他利地,曾被侵略者藐视践踏,将要得着荣耀。(外邦人的加利利地是救主少年时期的家,也是祂公开传道所到的部分地方。)基督第一次降临为加利利地带来大光;而祂第二次降临将为国民带来快乐,结束奴役和战争。
九 6 第一次降临在本节上描述为:“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前一句指祂的人性,後一句指祂的神性。本节的余下部分指向第二次降临:
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祂要统管全地,作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余下的经文描述祂个人的荣耀。
他名称为奇妙──这是名词,不是形容词,指祂的位格和工作。
策士──祂管治的智慧。
全能的神──无所不能、至尊的统治者。
永在的父──作永恒的父(或源头)更好。祂本身是永恒的,也把永生赐给凡相信祂的人。温尼评论说:“这里有两重的启示:
( 1 )祂居於永恒中,并拥有永恒(五七 15 )( 2 ) 祂是慈爱、温柔、怜悯、全智的导师、教练和供应者。”
和平的君( Sar-Sh ā l
.m )──祂最终要为这纷乱的世界带来和平。
九 7 他的政权遍及之地辽阔,带来和平,无穷无尽。祂坐在大卫的宝座上,以公平公义治国。这些事怎样成就呢?主对祂子民关顾有加,必成就这事,唯恐有失。
九 8 ~ 12 先知再回到审判的怒吼,他把信息分为四节,每节都以同一句话结束:“虽然如此,耶和华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 12,17,21 ;一○ 4 )
以色列对之前的刑罚无动於衷,还骄傲、自大,威胁要重新建筑比以前的更宏伟。耶和华却定言,他们必被东方的亚兰人、西方的非利士人攻击。
九 13 ~ 17 他再一次警告,从尊贵的长老到以谎言教人的先知,人口大规模地被毁灭。因为到处是不敬不虔的事,耶和华的怒气还未转消,他的手仍伸不缩──施行审判而不是怜悯。
以赛亚书 9:1
必 不 再 见 幽 暗: 以 赛 亚 预 言 将 有 一 位 救 主 来 临, 他 要 引 领 他 的 子 民 得 享 平 安、 喜 乐、 公 义 和 公 平, 这 位 救 主 就 是
弥 赛 亚 —— 耶 稣 基 督, 永 生 神 的 儿 子。 这 段 预 言 揭 示 了 一 些 有 关 将
来 临 的 弥 赛 亚 的 重 要 真 理:
1. 他 将 在 加 利 利 展 开 许
多 事 奉 (1 节; 比 较 太 4:13~14) 。
2. 他 将 给 世 人 带 来 救 赎
和 盼 望 之 光 (2 节; 比 较 42:6 ; 49:6 ; 太 4:15~16) 。
3. 他 将 使 神 的 子 民 增
多, 外 邦 人 也 要 归 入 神 的 家 中 (3 节; 比 较 徒 15:13~18) 。
4. 他 将 拯 救 他 的 子 民 脱
离 压 制, 剿 灭 敌 人, 给 他 们 带 来 和 平 (4~5 节 ) 。
5. 弥 赛 亚 将 从 以 色 列 民
中 而 出, 他 的 名 称 为 奇 妙、 策 士、 全 能 的 神、 永 在 的 父、 和 平 的 君 ( 参 6 节 注 ) 。
6. 他 将 永 远 治 理 他 的 子
民 (7 节; 比 较 撒 下 7:16) 。
9:6
一 婴 孩 为 我 们 而 生: 这 是 对 弥 赛 亚 耶 稣 基 督 降 生 的 预 言 ( 参 7:14 注 ) 。 他 将 在 一 个 确 定 的 时 间 和 地 点 以 超 乎 寻 常 的
奇 妙 方 式 降 生。 以 赛 亚 记 录 了 4 个 能 够 充 分 显 示 他 救 主 职 分 的 名
称:
1. 奇 妙 的 策 士, 弥 赛 亚
的 降 临 本 身 就 是 一 个 超 然 的 神 迹 ( 意 为 “ 奇 妙 ” 的 希 伯 来 词 语 pele 单 单 用 于 指 神; 从 未 用 于 指 人 或 人 手 的 工 作; 比 较 28:29) ;他
将 通 过 自 己 的 作 为 和 所 行 的 神 迹 显 明 他 的 属 性。 这 位 奇 妙 的 策 士 将 道 成 肉 身, 在 他 有 全 备 的 智
慧 和 永 生 之 道, 他 将 完 全 显 明 神 的 救 赎 计 划 ( 比 较 11 章 ) 。
2. 全 能 的 神, 神 本 性 的
一 切 丰 盛 都 住 在 道 成 肉 身 的 弥 赛 亚 里 面 ( 西 2:9 ; 比 较 约 1:1, 14) 。
3. 永 在 的 父, 弥 赛 亚 不
仅 把 天 父 显 明 出 来, 而 且 他 自 己 就 是 他 子 民 永 恒 慈 爱 的 父, 他 时 时 关 爱 和 保 护 他 的 儿 女, 供 应 他
们 一 切 的 需 要 ( 比 较 诗 103:13) 。
4. 和 平 的 君, 他 将 救 拔
人 脱 离 罪 和 死 亡, 在 人 心 里 做 王, 使 人 与 神 和 好 (11:6~9 ; 比 较 罗 5:1 ; 8:2) 。
9:7
他 的 政 权 与 平 安 必 加
增 无 穷: 这 个 预 言 笼 统 地 论 及 了 基 督 国 权 的 建 立, 没 有 对 他 第 一 次 降 临 和 第 二 次 降 临 加 以 细 致 区 分。 在
以 赛 亚 时 代, 人 们 认 为 基 督 将 在 遥 远 的 未 来 降 临, 做 成 他 的 救 赎 大 工, 并 治 理 全 地。 旧 约 圣 经 从
未 清 楚 指 明 基 督 将 两 次 降 临 治 理 全 地。 同 样, 新 约 圣 经 也 没 有 清 楚 陈 明 末 后 诸 多 预 兆 发 生 之 时
到 基 督 第 二 次 再 来 之 间 的 时 间 ( 参 太 24:42~44 注 ) 。
9:8
9:8~10:4 一 言 入 于
雅 各 家: 这 些 经 文 显 明 以 色 列 将 一 直 骄 傲 自 大, 刚 硬 不 悔 改, 但 神 的 忿 怒 将 速 速 临 到 他 们。 即 使 遭 遇 极 大
以赛亚书
注释
九 1-7 弥赛亚国度的曙光
希伯来圣经把第 1 节归入上一章,但马太福音四章 15 至 16 节的引述,却把这节算为本段的开始。特别提出「西布伦」和「拿弗他利」,因它们在以赛亚与亚哈斯会晤后数月间,即为亚述侵占(参七 1-9 )。故以色列首先沦陷之地将首先看见荣耀( 1 节下)──这重要的预言却不为人听从(参约一 46 ,七 52 )。
第 1-5 节描述的释放和喜乐,显示战争已消除,也预备我们去迎见释放我们的人。他们不是看见基甸(参 4 节),而是一位「婴孩」( 6 节),这早已在七章 14 节及八章 8 节预言的以马内利中透露了。
七章 14 节着重祂的诞生,十一章 1 至 16 节侧重于祂的王国,而九章 6 至 7 节主要强调祂的位格。别的经文确定了前三个名称暗示其神性;例如:「奇妙」当解作「超自然」(参士十三 18 );而二十八章 29 节更提及耶和华的「谋略奇妙」。有人尝试把「全能的神」淡化为「像神的英雄」(参结三十二 21 ,但那里的名称是众数),但十章 21 节使用同样的名称,与「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并列(十 20 )。「永在的父」用来作婴儿的名字的确特别,在圣经里也无相同的词组。「父」代表了一位完美的统治者,看待百姓有如父亲对待爱儿。「和平」的希伯来原文可包括丰富及平安之意。
第 7 节再提及「君」(和「政权」有关)及「平安」,明确地指出这王是出于戴维家(参十一 1 )。有关第 7 节的末句,可参以西结书三十六章 22 节及撒迦利亚书八章 2 节。
九 8 至十 4 覆盖撒玛利亚的阴影
神的手伸出要击打他们(参五 25 ),这可重复见于九章 12 节、 17 节、 21 节及十章 4 节。虽然本段主要是针对北国( 9 、 21 节),最后一小段(十 1-4 )大概可包括犹大,如在五章 24-25 节。
九 8-12 审判胆大妄为的人
对现实一笑置之( 10 节)也许可使心灵平静,但也是对其暗示的征兆不肯面对。审判已不可遏止。「利泛的敌人」( 11 节)主要是亚述(参七 1-9 ); 12 节描述的压力可能是因亚述于主前 732 年进攻大马色及撒玛利亚于主前 722 年沦亡。
九 13-17 审判放纵的人
审判将临到领袖们(参雅三 1 ),也不放过听从他们的人( 17 节)。在领袖之中,先知们特别惹神厌恶,被神责备( 15 节)。
九 18-21 审判不齐心的人
丁道尔圣经注释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赛亚书第九章
d. 王的盼望(九1~7)
这是以赛亚论犹大之预言的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其内容是随着前面而来。余民在信心与盼望中等候(八17),因着前面穿透黑暗、照射出来的大光倍受激励。这个盼望十分确定,甚至到一个地步,用过去式来写,按希伯来片语的意思,似乎是指已经发生的事。由于这样的信心,以赛亚可以将九1以下的亮光直接与八22的黑暗连在一起,不是因为这件事随即会发生,而是因为对信心而言,这件事立刻就显明出来。行在黑暗中的信徒已经可以看见大光,并且因着盼望而得力。这一段以散文写的前言(九1),形成八21~22之黑暗与九2~7之诗中的大亮之间的桥梁;在巧妙的文笔之下,这里的散文与诗又在主题上结合为一,分为两部分:对盼望的描述(1~3节),和对盼望的解释(4~7节)。每一部分都同样包含三个题目,顺序也相同。
1. 神所行的事:神的作为带来新的状况。被藐视的将会得着荣耀。北边的西布伦和拿弗他利,包括加利利海的西边与西南边(书十九10~16、32~39),是应许之地首先落入亚述的地带(主前733年)。幽暗(mûʿāp̄)和八22的「幽暗」(māʿûp̄)相称,而痛苦(mûṣāq)则与译为「可怕的」(和合:痛苦;ṣûqâ)字相辉映。由此可见,以赛亚看见他所预言的黑暗开始实现;不过,我们依然必须思考,如何解读过去的经验,才能作为未来生活的依赖。黑暗与痛苦都是真实的,但是并非惟一的实况,也不是根本的实况。每当遇到难处,一种可能的反应是落入绝望,另一种可能则是升起信心与盼望。以赛亚坚持,盼望是今世不可或缺的因素。外邦人的加利利(参:书二十7,二十一32;王上九11;王下十五29;代上六76)是拿弗他利向北的延伸。除了以赛亚之外,没有人称这地区为「外邦的加利利」。这一带一直有外邦人居住,是无可置疑的(见:士一30、33;王上九11),或许这是造成以赛亚开展异象的原因。他似乎在第一次宣布未来君王的盼望之前,不能不先在这里暗示,这个异象将以普世为范畴;而第7节与十一1~16则是进一步的发挥。
2. 神的子民何等喜乐:黑暗变成了光明。行走:过生活。黑暗:神向他们掩面,然而他们仍坚持信仰,心怀期待(八17)。死荫之地:名词 ṣalmût(「黑暗」)发展出这里所用的诗之形式,ṣalmāweṯ(「死的阴影」)。意思是指如同死亡笼罩般的艰难。死亡的概念只是背景,是描述性的说法;然而它很强烈的刻划出人生的灾难。看见了……大光……光明如晨曦:黑暗变为光明的主题,指向神创造性的作为。在黑暗中等候的人,在客观方面,黎明时刻终将出现;在主观方面,他们将有看到光的经历。
3. 接下来,神增添喜乐,祂的子民在祂面前欢乐。以赛亚也像新约一样,一方面预告(只)会有余民,一方面则讲到众多的赎民:一9,三25~四1,七3及十20~22,二十六15,四十九19~21,五十四1~3,六十六8~9;太七13~14;路十三23~30;来二10;启七9。48在你面前:「在你的同在中」。复兴与和好有属灵的层面,就是为神所接纳。从这个角度而言,古时的节期乃是预示弥赛亚的日子(申十二5~7)。收割……掳物:收成与得胜都是神的礼物(申二十八2~8)。收成属于受造物的范畴;掳物属于历史的范畴。这两个范畴的对比,表达出「人所知的各种喜乐」。
4. 神所作的事,即施行拯救。这是对上述盼望的第一个解释。以赛亚回顾埃及的日子和出埃及的事件:轭(利二十六13)、负重(出一11,二11,五4~5,六6~7)、肩头(诗八十一6),和欺压的人(出三7,五6、10~14)。神在救赎中的基本作为,就是实现圣约的应许,「以你们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们的神」(出六6~7)。他把这件事和基甸击败米甸的事(士六~八)连在一起,那次的得胜,所使用的器皿十分卑微(士六15),而得胜的方式很特别,只有神才能成就(士七2~14);那一次拿弗他利和西布伦都曾参与,且获利(士六35)。轭指长久的苦难,杖是加上的苦难;这个对比表达出完整性:神的作为一旦实现,就会将所有的苦难全都终结。
5. 神子民的喜乐,乃是得胜的结果。这是个解释(这一节的开头应当恢复「因为」一词)。武器的焚烧,让人想起二2~4。百姓享受得胜的成果,而胜利并非他们赢得的,乃是神(4节)的作为。
6~7. 接下来,则是君王和统治。前面的解释都指向这第三个说明,这也是最根本的说明。神得胜仇敌、实践圣约的作为(4节),究竟是如何成就的?神的子民(5节)如何能毫无贡献,却享受救恩?只靠一件事实,即君王的诞生。这里的强调语不是为我们,而是有一孩子出生。孩子指他为人类的后裔。儿子指他为男性,且是皇家后代,十分尊贵。生指人的父母,但赐指神的给予。当他的肩头接受治理的担子,他百姓的肩头(4节)就得脱重担。他名称为直译为「人将称他的名」。「名字」最深刻的用法,就是代表特性,将一个人刻划出来。这位王的完美,从他治理的资格(奇妙的策士)、49他的位格与能力(全能的神)、他与臣民的关系(永在的父)及他治理之下的社会状况(和平的君),可见一斑。奇妙的:直译为「一位策士的奇妙」。动词pālāʾ 和其名词(如这里的 peleʾ)及形容词(pileʾî),共出现八十多次,其中大部分都是指神自己以及祂的工作。在希伯来文中,这个字的概念最接近「超自然」,这位王的智慧远非人所能及,实现了一26的应许;他的选择与亚哈斯祸国殃民的决定正反向;他像所罗门,但更超越,因为所罗门的智慧乃是属地的(王上四29~34)。全能的神:十21重复这个头衔,而指神本身,由此可见,这里的含义也是如此。若译为「像神的英雄」,在语言学上是说不通的,并且忽视了旧约对弥赛亚期待的隐意──他将是神性的弥赛亚(见四2,五十三1的注释)。永在的,既指一般的意思(二十六4),又有特定的含义(五十七15)。从前百姓要求立王的时候(撒上八),是希望不再像士师的治理时断时续,成立王朝便能永续经营。未来的王终将实现这个渴望,父是指神而言,「父」讲到祂的关怀(诗六十五5)、眷顾,和管教(诗一○三13;箴三12;赛六十三15,六十四8);参:诗篇七十二4、12~14;以赛亚书十一4。和平是指个人平稳的一生(王下二十二20)、幸福(创二十九6)、和谐(出四18)、与神相和(民六26,二十五12;赛五十三5)。动词 šālēm 的意思是「全然,完整」。君相当于我们所谓的「行政长官」。因此,这位治理之君本身拥有美善的个性,与神合一,又与百姓合一,在他美好的治理下,和平/整全的好处将实现。而这治理的特性将永不改变(与平安),空间和时间都没有穷尽(从今直到永远),是理想的大卫王之实现(大卫的,诗二8,七十二8~11),又忠于公平的实践和公义的原则(参五16),反映出神的圣洁,而上主的委身(热心)和作为(成就),是其保证。热心是热情的委身(三十七32,四十二13,五十九17,六十三15);参:不容许背叛、不容忍竞争的爱(民十五11;诗七十九5)。神在计画未来(1节),祂将粉碎仇敌(5节),持守祂的应许(7节)。
iii. 以色列的黑暗与光明(九8~十一16)
以赛亚书的特色之一,为配套的段落──同一件事说两次,角度不同(例参:二十八~二十九与三十~三十五;四十二18~四十三21与四十三22~四十四23)。此处,九8~十一16与七1~九7平行(见六~十二章注释的前言,书版82~84页)。先知们承认犹大与以色列一分为二的悲剧为事实(王上十二),但从来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例如,以利亚与亚哈和耶洗别所带领的背道北国相抗争时,曾在迦密山上以十二块石头筑坛,每一块都代表「雅各布子孙支派」,因为「上主的话曾临到雅各布」(王上十八31)。同样,阿摩司是向北国发言的先知,他奉「从锡安吼叫」(一2)之神的名说话,在斥责列国的时候,把犹大也包括在内(二4~5),并且对未来大卫后裔的复兴抱着极大的盼望(九11~15)。以赛亚这位南方先知也相仿。他接受两国分开的事实,知道在以色列被强国并吞之后,犹大还能存留,可是他看见这两国的历史流向完全平行──他们都拒绝了神的话,审判必定临到,而有余民存留──最后的高潮为:同一位君王将统治全世界,直到永远。由于人的罪而分裂的国家,将合成一国,成为我们的神和祂的弥赛亚之国,由祂永久治理。以赛亚已经在七1至九7描绘出犹大将经过的路程,现在则要讲论以色列的情形。神的子民犯罪,破坏了祂的计画,但是祂从不改变方向,也不更动祂的应许(民二十三19);祂用同一个过程处理历史、又应许同一位王,而所有「写入生命」(四3直译)的人,都将被带回锡安。
不过,以赛亚的配套绝不只是重复。搭配的段落总是将前面的主题予以发挥。在下一段中,我们看见亚述将受到无法治疗的重创(十12、16~19、27~34);前面只是模糊提到要来的王将在「末后」出现(九1),现在则明说,他将在六9~13所预言的犹大被掳之后来到,而将来分裂的两国必在他手下重新聚集,过去的敌对心态将消失(十一12以下)。「外邦的加利利」(九1)这句奥秘之言所包括的思想,则成为十一10弥赛亚的旌旗。
a. 抉择时刻(九8~十4)
神的百姓之遭遇,全看他们对祂的话如何反应。顺服-蒙福-背逆-咒诅,是圣约本身的定律(利二十六3~13、14~41)。当神的话语临到雅各布家(九8),而他们却选择靠自己的路(九9~10),跟着会发生的事,就像黑夜必定紧随白日临到。以赛亚用四段诗的形式,作了典型的圣经式社会分析,清楚指出弃绝神启示真理的严重后果。这四段诗是由一个叠句标明(九12、17、21,十4),而五25亦出现同样的字;这可以解释为这几个字暗示,第五章的部分内容原是这首诗的一部分;但是,以赛亚可以自由运用已经存在的资料,将其放入新的镶嵌作品中,因此,他亦可以将第五章高潮之诗的一部分取出来用,而以十5~15作为这一段新的高峰。对于本诗原来的形式,学者提出的见解不少,但没有一种说法有十足的把握,不过,如果以五22~25作为原诗的第五段,而以五27~30为其原来的结论,似乎颇能有一体感。当然,我们不能够将这首诗拆散重组,若是如此,就会破坏以赛亚精心安排的结构,他刻意将它用在两个不同的地方,而每一处都能完全融入上下文中。
第一段:全国的灾难(九8~12) 神的话遭拒绝,百姓宁可自己动手,不要再像从前一样;但是以色列不但内部会崩溃(10节),还会立刻遭受侵略(11节)。葡萄园结出坏果子,野兽便会进来(五4~5)。一个社会若不回到神的话,就无法复兴,正如圣经的坚持:大局的转变,背后都是灵性的因素使然。
8. 信息(和合:一言),自主前七六○年之后,是透过阿摩司和何西阿的事奉传达。信息(「一段话」)是强调语:问题在于,神已经说话:祂的子民是否愿意按启示来生活?将落于:即神的话所预言的,必将发生。
9~10. 以法莲,北国最重要的支派之名,代表整个国家。如创世记四十八5、13~20所记,以法莲得高升,不是因出生的顺序,而是因恩典。所以,这里用这个名字,乃是别有用心:他们的地位原是因恩典而来,但他们却转向靠行为来自救。骄傲(√gāʾâ,「高高在上」),视自己高过一切的挑战;自大(√gāḏēl,「成为伟大」),足能应付一切需要。
11~12. 耶罗波安二世(主前782~753)带来全国的富足,将版图扩充到所罗门时代的疆界(王下十四25),但是那像火箭般上升的,却会像木棒般坠落,以色列不久就会一再受击打,甚至头晕目眩、脚步踉跄。在国内,政权分崩离析(王下十五,十七),最后二十年就有六位王统治,其中四位被谋杀,只有一位能传位给儿子。以香柏树代替无花果树的下场便是如此!在国外,利汛是亚兰的王,而他的仇敌则是亚述人,自从主前七四五年提革拉毗列色继位之后,这个帝国便节节向西扩张。利汛在亚述的威胁之下,想与以色列结盟(见七1以下;导论:三个危机首两段,书版19~21页),以色列同意了,但这个抉择是效法世上国度的作法,结果所付出的代价,便是沦为与世上国度同样的命运──落入强权争霸的困境中。可是在这一切的背后有神的计画(见十5~15),是祂在赋与力量(加力;和合:高举),并给与方向(激动)。亚兰人……吞吃是对这个同盟的讽刺:以色列以为自己很精明,得到可靠的同盟,但以赛亚却视它有如已被吞并!非利士:阿摩司书一6暗示有这类攻击,但细节无法获悉。仍伸不缩(「伸出去」):这个字常用来形容神为救赎主的能力(如:出六6;申四34)。可是若祂的话遭拒绝,救赎主就会变成审判者。
第二段:政治的崩溃(九13~17) 拒绝神的话将遭到的无情后果,在此揭示出来。否定启示的真理,便倚赖人的智慧来引导国家,可是他们的领袖乃是「带人走错路者」(16节),整个社会的道德腐败显而易见(17节)。
13. 这百姓:是犹大和以色列的头衔,「最上等的百姓」,属神的百姓。当他们遭遇到困难,应当可以看出,在人的背后,是神在击打他们。倘若如此,他们就会悔改(回转归向,摩四6~11),并「寻求」神──不是像找丢掉的东西一样,乃是全心朝向神显现之地而去(申十二5、11)。这样,上主,雅巍,出埃及之神,救赎祂百姓的神,就会以祂的全能(万军之)击败祂(和他们)的仇敌,立刻来施行拯救!
在14~17节中,14节的隐喻由15~17节来解释:15~16节讲领袖的倾倒及其原因;17节讲百姓的毁灭及其原因。
14. 因此,上主:神的全权在历史中运行,向罪施行当有的审判。头与尾……棕枝与芦苇是以对比方式表达彻底性:头与尾,即从一端到另一端;棕枝与芦苇,高大的植物与低矮的植物,即从上到下。一日之间:可能指主前七二二年撒玛利亚的陷落,或耶罗波安二世之死──他的死期退出了政局的稳定;无论如何,这乃是指神所命定的一刻,就是祂的子民对祂话语的拒绝,已到了不可能回头的地步。
15. 以赛亚通常都会解释他所讲的隐喻(如,八7)。尊贵人:「脸面高举的人」,指不在位的重要人士。尾:这是以赛亚俏皮的写法!那些先知自认为是属灵的领袖,但事实上却像狗尾巴,只会应群众的要求摇摆(三十9~11;王上二十二6;弥二11)。
16~17. 所以:领袖和被带领的人(16节)都罪有应得,必自尝恶果。前者本来不会带错路,因为他们有神的话;后者本来不必跟随,因为神的真理已向他们宣示(摩七10)。年轻人……寡妇:打败仗的时候,年轻人要付出代价,孤儿和寡妇则一片凄惨。神原来喜悦「祂的年轻人」(直译),又一向顾念无力自保的人(诗六十八5),但这位神同样也是圣洁的,不能与亵渎、行恶、愚妄者同在。神并非善变;在祂的忿怒背后,乃是祂对整个状况公平的评估(创十八20~21)。亵渎的(ḥānēp̄):背离神,以不顺服(耶三1)和可怕的异教(诗一○六38)来污蔑祂。行恶的:「作恶事的」,违背神的道德律。愚妄的(neḇālâ):对道德与属灵的实况,及自己的本份毫不放在心上(撒上二十五25;撒下十三12~13)。这三个字放在一起,描绘出实质的无神论,相信人可以不靠神而活,祂和祂的话在这「真实」的世界里是不起作用的。
第三段:社会混乱(九18~21) 领导人的失败(13~17节),导致人人只顾自己,这股风气如森林野火般横扫全境(18节)。每个人只求自利(19cd节),却得不着满足(20a~d节)。无论是小家庭(20ef节)或是大家族(21节),都互相侵吞。「后现代」的个人主义,以赛亚时代早已存在:它出现的时机是社会崩溃的边缘;它的根源在于拒绝神的话。
18. 离开神的生活必然带有毁灭性(焚烧),凡在它面前的,无论是无用的(荆棘)还是有用的(树林),都一扫而空,连呼吸的空气也遭到污染(烟柱)。每样东西都「化为上腾的灰烬」。
19~21. 这种情形是因为神以烈怒来表明祂的旨意。同一股烈怒之火,也导致了毫无约束的专求己利:一般的弟兄情谊(19d节)、父母的亲情(20e节)、同一国家内的支派关系(21ab节),都无法拦阻高涨的专求己利之风。惟一能让人团结的,是一起来对付家中的另一个成员(21c节)。先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国家和社会需要挽救的情况已经这样明显,但居然还有精力和资源来准备作战!没有一个人感到饱足(20a~d节)。「什么都想抓」的社会,是饥饿之地。
以赛亚书
以赛亚书第九章
9:1 本节至7节是以赛亚预言中最为人熟知的一个,因为神应许大卫家的后裔中将有一王带来拯救,秉公义施政,国基巩固,直到永远。
拿弗他利和西布伦都在以色列的北方,为耶稣时代的加利利地。主前734-2年间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入侵巴勒斯坦,西布伦和拿弗他利首当其冲,受害甚巨(王下15:29)。亚述王将以色列划分为三行省,与本节所讲的三个地区吻合:1,多尔(“沿海的路”);2,基列(“约旦河外”);3,米吉多(“外邦人的加利利地”)。“末后…得着荣耀”:应验在耶稣基督的侍奉上(看太4:13-15),祂以迦百农为传道中心,迦百农靠海,在埃及往大马士革的大路旁,这条大路叫做“沿海的路”。福音的光遍照全加利利和约旦河两岸,后来福音更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地传开,要传到地极(徒1:8)。
9:4
“米甸的日子”:士师基甸击败米甸人,救以色列人脱离米甸人的辖制,事见《士师记》7:22-25。先知预言亚述人的军队要败亡,那加在以色列身上的重轭会除去(看10:26-27)。这预言在主前701年应验(看37:36-38)。那“轭”、“杖”和“棍”都成过去。
9:5 “盔甲”、“滚在血中的衣服”(可能指军人着的制服)都是战争的象征,现在要被烧毁。先知用此句绘出一幅和平的图画。
9:6
有的学者认为此处所说的婴孩指的是犹大国中兴之王希西家(代下29-31章),或约西亚(代下34章)。但从6,7两节来看,讲的是未来的拯救,时间比此二王为远。因此所预言的乃弥赛亚的降生,应验在耶稣基督身上。祂有四个荣衔,每个荣衔中包括两个因素:1,“奇妙、策士”应作“奇妙的策士”。“策士”有“设计者”的意思。指出这位新生王治理政事、领袖全民的能力,祂有一个永远的大计划要执行(看2,11章;弥4章)。祂奇妙,因为这个大计划执行时可令全人类大感希奇(参25:1)。这个计划载在本书11章和24至27章中。
2,“全能的神”亦作“神的战士”,这位王赋有超乎万人之上指挥作战的力量和谋略,他是神在地上的代表(40:9;约20:28)。
3,“永在的父”是说这位王永远存在,厚爱并看顾一切的人。
4,“和平的君”指这位要来的弥赛亚能把平安赐给一切有罪但肯悔改接受祂的人,祂的治理可使社会和个人都乐享幸福和安定。
圣经中,耶稣基督除了这四个称号之外,还有:1,永在的全能者(启1:8);2,生命的粮(约6:35);3,好牧人(约10:14);4,荣耀的主(林前2:8);5,大卫的子孙(太9:27);6,万主之主,万王之王(启17:14);7,羔羊(启13:8)。
9:14 “头”“尾”“棕枝”“芦苇”均指以色列人的领袖。19:15处则指埃及的领袖。
9:21 以色列发生内战是神的刑罚。以法莲和玛拿西是北国的两个最大的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