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巴底亚书注释
注释
以东简介
俄 1> 神不是爱世人吗,为何还要审判以东人?
1 俄巴底亚是南国犹大的先知,奉召宣告对以东国的审判。根据推测,这卷书的写作日期可能有两个:( 1 )写于公元前 853 至 841 年,在约兰任犹大王期间,非利士人和阿拉伯人联合攻击耶路撒冷时(参代下 21:16-17 );( 2 )公元前 586 年,耶路撒冷遭巴比伦人摧毁之时(参王下 25 章;代下 36 章)。以东人对以色列和犹大遭难幸灾乐祸,不念先祖以扫和雅各是亲兄弟,自己与以色列人血缘之亲的情分(参创 25:19-26 )。以扫和雅各兄弟不和,他们的后代以东人和以色列人也成了世仇。以东人以冷漠和恶毒的态度对待神的子民,所以神向他们宣告审判。
俄 3> 人都以为自己所握的是最稳固的,只是,真是如此吗?
3 以东人以为自己一无所缺,可以安枕无忧,但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因为除神提供的以外,世上再无永久的安稳。你的安全感可是建基在物质或其他人身上?扪心自问,那些人与物,真能令你长久安稳吗?人世间的财物,世上的每个人,一瞬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惟有神才是永不改变的,也只有祂才能给人永久的保障。
俄 3-9> 以东骄傲、自以为是,下场是──人心骄傲,自以为是,结果……
3-9 以东与犹大国的南部接壤。正如邻居不一定友好一样,这两个国家相处得也不大愉快。那时以东的首都彼特拉是从一片石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前面是一个峡谷,只有一条窄窄的通道可以上去,如此天险,真可谓一夫把关,万夫莫敌。可惜以东人自以为的优势,恰恰成为他们败亡的关键:( 1 )城池不是坚固吗?神偏把他们从高处拉下来( 3-4 节)。( 2 )因一无所缺就心骄气傲吗?神令他们低声下气向人乞求( 3-4 节)。( 3 )不是富有吗?盗贼要来把他们所有的财物洗掠一空( 5-6 节)。( 4 )不是有盟友可倚靠吗?神让那些盟友来欺骗他们( 7 节)。( 5 )不是有聪明智慧吗?智者将全然被消灭( 8-9 节)。
俄 4> 高超技能,惊天成就,目中却无神──是我吗?但神所爱的……
4 以东人的都城是从岩石中凿出来的,他们很以此自豪。今日彼特拉也被公认为出色的古代建筑,但是也只是个观光胜地而已。圣经警告我们:骄傲在败坏之先(参箴 16:18 ),世上所有骄傲的人都难逃自我毁灭的下场,以东人与彼特拉就是好例子。谦卑的人比骄傲的人安稳,因为前者对自己和对世界有较正确的认识。
俄 4-9> 他们的罪,神都看到;我的罪神岂不是……
4-9 神对以东宣告如此严厉的判决,并不是出于报复的心理,而是要维护公义。神的道德是完全的,对公义和公平的要求是绝对的,因此以东人只是恶有恶报。他们杀了人,所以也要遭杀;他们抢掠,所以也要被人抢掠;他们利用了别人,所以也会被人利用。不要自欺欺人,以为做了坏事,没有人知道,可以逍遥法外。神洞察我们所犯的一切罪,祂会以公义审判我们。
俄 8> 聪明人竟被神除灭,其中必有原因……
8 以东人以聪明闻名于世。但是人的智慧与神的智慧差距极大。以东人可能在处理世事上十分聪明,但他们藐视神,甚至讥讽神,因此变得十分愚蠢。
俄 9> 提幔,名字自有来源……
9 约伯的一位友人以利法就是来自提幔(参伯 2:11 )。提幔位于彼特拉以东八公里之外,是以以扫的一个孙子命名的(参创 36:11 )。
俄 10-11> “你竟站在一旁”──这是对我的责难吗?但我又没害人……
10-11 以色列人源于雅各;以东人则源自雅各的哥哥以扫(参创 25:19-26 )。以东人在以色列国和犹大国遭难的时候,不但袖手旁观,不去救援,反而趁火打劫。任何拒绝向神子民施以援手的人,都是神的仇敌。如果看见有人在缺乏时却不去帮助他,这就是罪了(参雅 4:17 )。罪不单是指做了坏事,也指不肯去做好事。因此,知道有人欠缺,千万不要坐视不理,更不要拒绝施以援助。
俄 12> 看见人家遭难就暗笑他活该?你说你不会;我想想我也应该不会,但有时候……
12 以东人憎恨以色列人,看见犹大有难竟然十分欢乐,希望他们灭亡,为此神将以东的名字从地上抹掉。你看见别人遇到不幸的事是否感到高兴?别忘了只有神才有资格作审判,纵使那是他们应得的,我们也不应因别人遭逢不幸而高兴。(参箴 24:17 )
俄 12-14> 以东对他的兄弟做了什么?为何神不怜悯他?
12-14 在以色列和犹大四邻的国家中,只有以东得不到神的怜悯应许,因为他们洗劫耶路撒冷,又对以色列人和犹大人遭难幸灾乐祸。以东人在血缘兄弟遇难时背叛他们,与兄弟的敌人同伙(参诗 137:7 ;耶 49:7-22 ;结 25:12-14 ;摩 1:11-12 )。
俄 15> 耶和华降罚的日子临近了!我,将如何向神交账?
15 神为什么要降罚于万国?因为除以东之外,还有一些国家高兴看见犹大覆亡。万族万国万民都要按他们对神子民的态度接受审判。有些国家善待神的子民,有些则敌视他们。神会按各人对待别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信徒的态度来施行审判(参启 20:12-13 ),耶稣对此也早已言明(参太 25:31-46 )。
以色列与以东冲突的历史
俄 17-21> 以东曾不可一世,但终照先知所预言的灭亡──
17-21 以东是在公元前 164 年,被犹大马喀比王朝覆灭的。到了公元一世纪,整个国家已不复存在。俄巴底亚发出这预言时,以东似乎比犹大有更大的生存机会,但最终以东灭亡了,而犹大却仍然存留。这个事实表明,神是言出必行的,所有恶待神子民的人一定会遭到惩罚。
俄 19> 南地,是一处怎样的地方?
19 南地在犹大国的南部,是一片既干又热的地区。高原地带则在犹大西部。
俄 20> 被掳之人回到撒勒法、西法拉,这两地位于……
20 将来国家的边界会包括迦南人(腓尼基人)的土地,南至撒勒法,即地中海沿岸介乎推罗与西顿的地区。西法拉很可能就是撒狄。
俄巴底亚
俄 21> 先知时代,人心蔑视神;今天也差不多,人类的盼望哪里去了?
21 以东人内心蔑视神,又公然与神对抗,神不喜悦他们的态度,因此俄巴底亚宣告了神对以东的审判。今日世人的表现跟俄巴底亚时代的人差不多;狂傲、嫉妒、欺诈到处可见,不知何日方消。不过,罪恶虽然好像得胜,但神仍然掌管一切。你在与罪恶争斗之时,别灰心丧气,当知道一切过去后,神仍是天地的主,对祂的信靠是不会落空的。
俄 21> 俄巴底亚书讲到的拯救与审判我明白了多少?其中与我的关系……
21 从以东的例子我们看见所有敌视神的国家的下场。神应许保护祂的子民,不让他们全被歼灭,任何事都不会令神不守诺言。俄巴底亚书指出神审判信息的四方面:( 1 )恶人必遭惩罚;( 2 )信靠神的人对未来有盼望;( 3 )神掌管人类的历史;( 4 )神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永恒的国度。以东人狂傲自大,残忍地对待神的子民,趁火打劫;任何国家若苦待神的子民,也会遭到惩罚,即使他们外表看来无人可敌。同样,我们每个人都不可以财富或安稳的地位自满,以致看不见神子民的困乏。不去帮助别人就是罪,神是公义的,任何人犯罪,都会受到惩罚。──《灵修版圣经注释》
俄巴底亚书全书
因骄式微( 1 ~ 21 )
俄巴底亚先知在异象中得神启示,宣布以东国将会遭遇可怕的刑罚。以东是以扫的后裔(参创三十六 1 、 8 ~ 9 ),其国位于死海以南西珥山,为一天然石岩屏障,地势优越,京城西法拉即建于磐石上。他们就以较高的地势作为堡垒,专欺压地势较低的各民族,同时勾结附近两个外邦强族非利士和阿拉伯人来攻打犹大人。这些历史事实正与 3 ~ 4 及 6 节所论吻合。他们虽骄横霸道,但始终被神击打以致式微:
.因骄式微的情况( 1 ~ 9 )──本段以哀歌形式来预言以东将受的刑罚。他们本以为处于高地,所以便狂言宣告:“谁能将我拉下地去呢?”但神说:“虽然你如此狂傲,自我神化(大鹰是古代神明之记号),但我要拉下你来,使你被列国藐视。”这预言于二百七十年后应验,以东被阿拉伯人及尼拜约人所攻占。我们看见人的智慧及强权敌不过无所不能的神,而自我中心的人生观终于害了自己!
.因骄式微的原因( 10 ~ 14 )──以东恶待弟兄雅各,不但毫无亲情,还落井下石,不援助受巴比伦侵扰的犹大人,反而表现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读者们,我们切勿像以东,在教会中对弟兄缺乏爱心,心胸狭窄。肢体应彼此相顾,忧喜与共。
.因骄式微的结局( 15 ~ 21 )──先知宣布神的判决,以东的结局是羞辱的,全然荒凉,尤如碎被风吹散一样;但犹大则复兴,显明了神公义慈爱的属性。
思想 当人生经验越多,人所倚赖的越是自己,神就只存在于我们力有不逮的缝隙之中;但神真的是人生经验以外,只会施神迹的一位吗? ──《新旧约辅读》
俄巴底亚书 俄巴底亚书 注释
1 序言
1 本书的作者、预言的来源及对象。
1下  ; 以东受列国群起攻击是出於神的旨意。
「我」:原文为「我们」。俄巴底亚及其同胞当时大概听闻以
东四周的阿拉伯部族联合攻击以东。
2-4 神责备以东并要施行惩罚
以东自以为居於险要地带,骄傲自恃,但当神的刑罚临到时,必被外
敌攻陷。
2
以东在当时国际间享有颇高地位:他是贸易中枢(参6),以
智慧闻名(参8),并有许多国际盟友(参7),但神要使他降
卑,落得惨淡下场。
3
「山穴」:不单指以东人普遍居住的山岭区,更特别指首都西
拉城(後称彼得拉城)。这城建於峭壁,得享大然保障,使外
敌难以入侵,以东因而自恃。
4
即使以东如鹰飞到人所不能及的地方,并在人肉眼难办的星宿
上筑巢,以致敌人无法擒拿他,但神却能够。
5-6 以东要完全被剿灭
窃贼或强盗只会把贵重物品拿走,摘葡萄的也会剩留一些果子,但当
仇敌来到以东境内时,必把他抢掠一空,不留一物。
5 「摘葡萄 ......
剩下些葡萄」:律法规定收割者必须剩些谷物果
子给穷苦人家(申24:19-21)。
6
「宝物」:西拉城为贸易中心,掌管旅商队自阿拉伯至西方的
路线(参摩1:6) ,
是珍贵货品的积聚处,这里预言它将被掠
劫,失去所有。
7-9 以东被出卖不能自救
7
「结盟的」:以东除掌有当地贸易权外,本土亦出产铜矿,故
国家非常富庶,邻国乐於与他结盟。
「送你上路」:有三个可能的解释:昔日盟国反而
1 把以东遣来的求救使者打发走,或
2 赶他们离开国境,或
3 用计谋引诱他们出来,击杀他们。
「一同吃饭的」:即知心好友(参诗41:9)。传统或译作「你
吃你的饭」,即依靠你的。
「心里毫无聪明」:以东的盟友向他反目,实在是他始料不及
的。
8 「那日」:即神审判之日。
「智慧人」:以东人的智慧是当代驰名的(参耶49:7)。
9
「提幔」:是以东一要城,在西拉城东面八公里(五英里),
这里代表整个以东。
10-14 以东受惩罚的原因
以东人在主前五八六年犹大国被巴比伦所灭时,不单没有施以援手,
更加以苦害,因此,以东不能逃罪,必受惩罚。
10
「兄弟雅各」:这称呼提醒以东人犹大与们本有血统之绿(参
本书简介),理应相顾(参申23:7)。
11 「为耶路撒冷 ......
日子」:指将耶路撒冷居民抽签瓜分为奴。
(参珥3:3)
「你竟 .....
同夥」:指斥以东袖手旁观的罪。
12 指出他们幸灾乐之罪。
13 以东的罪逐步加深,终到趁火打势的地步。
「遭灾」:原文字根与「以东」相似,在本章出现三次。
14
以东与巴比伦联合阵线,将向南逃的犹大人截获交给巴比伦军。
15-16 神要审判列国
15 「耶和华降罚的 ......
万国」:原文为「耶和华的日子临近,要
针对万国」。
「耶和华的日子」是神审判敌人的日子,亦是拯救选民的时候
,见珥1:15注。
「你怎样行 ......
头上」:指以东的恶行得着报应。
16 「你们犹大人 ......
喝了苦杯」:「苦杯」:乃象徵神的愤怒;
「喝 ......
苦杯」即遭受神的刑罚;耶路撒冷(「圣山」)被攻
陷是神对犹大人的刑罚。
「且喝且咽」:指狼吞虎咽地喝尽。整节的意思是:犹大人受
罚乃是暂时的,以後将要得到复兴(17-21), 但万国所受的
刑罚,则是永远的灭亡。
17-21 犹大复兴与弥赛亚国度的建立
17
锡安山再次为犹太人的居所,外邦人不得践踏盘踞。
「逃脱的人」:原文作「逃脱」或「拯救」,大概是指犹大人
被巴比伦掳去异地,得免灭亡。
18
「雅各家」、「约瑟家」:分别指南国犹大及北国以色列。犹
大复兴时,流落外地不同支派的选民回归,得回整个巴勒斯坦
地(见19-20)。
「以扫家」:指以东,他的灭亡应验於两约期间犹太玛加比王
朝,当时犹太人曾多次战败以土买人,如约翰赫加纳使他们完
全臣服,并强逼行割礼和信奉摩西律法,以土买人遂失去国家
主权,至主後七十年亡於罗马手中。
19-20 犹大复承巴勒斯坦地业
这儿提到的地区位於以色列境内或附近,将成为犹大国的版图。
19 「南地」:犹大以南乾旱的地方。
「高原」:位於非利士海岸与巴勒斯坦中部山脊之间的山麓地
带。
「以法莲地」、「撒玛利亚地」:巴勒斯坦的中部。
「基列」:位於约但河东面。
20 「在迦南人 ......
众人」:或译作「流亡的以色列众人得迦南人
地直到撒勒法」,许多学者认为这里是指流亡在外的北国以色
列得回巴勒斯坦北部(「撒勒法」位於推罗与西顿间的海岸地
区)。
下半节指南国被掳的人得回巴勒斯坦南部。
「西法拉」:大概是小亚细亚的撒狄。
21
「拯救者」:原文作复数,神兴起他们(如旧约的「士师」)
,拯救以色列和审判以东,以建立神的国度。
思想问题
1 数算全章 21节经文中有几个「耶和华」,并找出耶和华神在这里
所扮演的角色;你从中得到什麽启发或提示?
2 以东有什麽优势(参 3, 6-8)?
神要如何处置他们所拥有的这一切(参 4-6, 8-9,
17)?
3 15节说:「你怎样行,他也必照样向你行,你的报应必归到你头
上。」
试在本章找出支持这原则的事例( 10, 7, 13,
6, 12, 2, 14, 7与9, 13, 15)。这原则对你有何提醒?
4 试用多个四字词语总结以东所犯的过错( 10-14)。
这些罪可分为两类:
a 作不当作的事;
b 不作当作的事(参利 5:1)。
反省你在生活上有否犯了这两类的罪?
俄巴底亚书注释
宣告以东的命运( 1-9 )
第一节可以看作整本书的绪言;第二节引出先知的第一个晓谕,也就是先知所宣布的上帝的话。
这整本书的标题是‘俄巴底亚的异象’。虽然在这里, 异象 这个词,可能暗指上帝的话在梦中临到先知,或者以其他眼睛可见到的方式让先知看见,总之它逐渐发展成为一般所讲的启示或默示。接的几节的内容告诉我们,上帝的话临到俄巴底亚,然后他把上帝的话当众宣告出去。这些话虽然是论以东的,但是也向先知自己的国民,那些住在耶路撒冷和犹大的人讲的。这本书的最后两句,特别是对耶路撒冷的近邻讲的;这就是说,给耶路撒冷的信息,藉宣告以东的命运浮现出来。
在标题之后,先知精心制成一个更加有利于宣告上帝话语的环境。先知所传的道,突出了两点:(甲)耶和华说了话;先知‘从耶和华那里听见信息,’先知的角色,就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把这个信息传递给百姓。至此,上帝的话指出一种正常的情况,藉以使先知的活动能够开始。(乙)同时,在国际关系上发生了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激励了先知的传道工作,并表明时候已到。有消息传来,说:许多国家准备好向以东发动战争。第一节最后一句话是古代的一种典型的宣战形式。如果用现代报纸的标题来表示这句话在上下文中的意思,它等于说:‘向以东宣战!’这样的国际消息部分地表达了俄巴底亚传道时的状况。
上帝藉先知晓谕的内容,是论以东──处在死海东南面的一个小国家的命运(详见绪论──俄巴底亚书的信息 )。以前的先知,包括那些和俄巴底亚同时代的人,也都曾向以东说豫言。阿摩司讲过以东即将来临的刑罚(摩一 11-12 ),被掳的伟大先知以西亚,也论到以东(结廿五 12-14 );耶利米也宣告了一篇很长的对以东施行审判的晓谕(耶四十九 7-27 )。如果说俄巴底亚是比耶利米稍迟一些的先知,假设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看到俄巴底亚是在他前辈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犹大说豫言的先知(比较俄 1-5 与耶四十九 9 , 14-16 )。很可能由于联系外面发生的事,使得俄巴底亚产生一种警觉,发现前辈的豫言己接近应验;所以他采用这样的开头,去指出耶利米所说的话,以及其他先知所豫言的,已经到了即将执行的历史阶段。
先知的晓谕以宣告上帝的决定开始:狂傲自大的以东,那个自以为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外来威胁的,将化为乌有。以东人有很好的理由相信,他们的国土在外来敌人的威胁下,能够确保安全。他们的城堡和防御设施是建造在岩石的山上,能够提供非常强的军事自力量。史密斯爵士( Sir George
Adam Smith )在他所着的圣地的历史地理(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Holy Land )一书中论以东时写道:‘它的侧翼是一系列的山岭、掩避所,和光秃的村庄,错综的山、绝崖,和由荒石形成的裂缝,这种景色世界罕见。在亚拉巴之上的沙石地带,在垂直的岩石之间,要不是裂口就是陷凹之地。’在第三节中‘山穴’(英文圣经译作‘岩石’)事实上是由 Sela (照字面是磐石的意思)翻译过来的;而 Sela 当时是以东的一个要塞,位于靠近后来变成皮特拉( Petra )的这个地方,也即在以东向北去,在波斯拉西北约两里的地方。不管它指的是一个个别的地方,或者暗指所有以东的要塞,下面的话,都是对那些自以为他们国家的防御系统坚固,不可摧毁的狂傲人说的。
肯定了以东一定要被拉下,接就讲到它即将来临整个的毁灭。如果是盗贼夜间入屋盗窃,他们也要选一些贵重有价值的,意思是他们还可能留下一些没有全偷走。但是以东将没有这样幸运,他们全地都要被掠夺。如果在收割的时候,收拾庄稼的人也要留一些可供穷人拾拣的,以东却什么也没有剩下!同样,以东的智慧人在上帝施行审判的时候,也将被毁灭( 8 节);以利法──那位智慧的劝告约伯的朋友,被称为以东的居民,提幔人以利法。也许提幔在以东是一个‘大学城’( University
town ),以学术闻名。但是这种学问不能使之避免上帝的审判。(提幔,根据传统──创世记卅六章十一节记载,是用以扫孩子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曾经被考古学家发掘,证实在以东的领土塔威兰〔 Tawilan 〕这个地方,在公元前八至六世纪,明显地是个相当繁荣的地方)。正像以东的学者无法避免面对的审判一样,同样,这个国家的战士也将失去信心并被敌人打败。(第八节的以扫山是一种诗意的表现方法,用来与以东对应;按照传统的说法,这山区是以扫的后代居住的地方。)
从开始这几节经文,俄巴底亚先知简短的豫言中,基本的神学思想清晰可见:
(一) 上帝掌管所有的国家 。在第二节中,上帝自称‘我’,表明以东的大大被藐视,是上帝在人类历史上直接行动的结果。其目标是藉人类作器具来实现的;也就是藉以东的众敌国的军事行动来实现,但是上帝的手却一直在这个历史事件后面主导。
这样,从一开始我们就清楚看见先知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历史,不是简单的由人类的自由意志决定的,而是上帝的作为掌管世界各个领域。历史不是预先注定的,好像地图已经印好的那样;人类的历史藉人类的行动而展开,但是人类的这些行动,却奥妙的渗透上帝的作为,最终导向上帝豫定的目标。具备先知这样的历史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俗的历史学者的观点往往更有吸引力,他们有人认为历史要由其‘因果’来说明;要用人类的行为和反应来理解,丝毫不必去考虑外来的力量。而另外一种相反的历史观,对少数支持它的人而言是一种安慰,这种历史观认为所有的历史都是命定的,而不被人类行为所影响。但是俄巴底亚既不偏左,也不偏右。他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历史可以用对它有影响的人类行为来了解;在另一方面,它要用上帝的主权公正的判断来解释。其平衡点,产生出一种历史观:它认为人类一方面要对所引起的历史事件负责,但又要藉信心,相信一切都在上帝掌权之中。
(二) 骄傲的影响力 。虽然以东的罪还要进一步逐条列出,但这个国家的骄傲,在开始这几节中,已经提了出来。骄傲和自高的思想常常是联在一起的,它们的显着影响也在这几节中表明出来。以东的山地高出海拔五千尺以上,它的驻军和城堡在岩石的高地十分安全。但是这种外表上的安全感导致以东同时产生骄傲的自欺,说:‘谁能将我拉下地去呢?’( 3 节)先知回答说:上帝能!以东的骄傲是万恶之根源!
以东的日子和耶和华的日子( 10-16 )
当俄巴底亚书继续向以东说话的时候,这个国家犯罪的实质就显明出来了。按照希伯来人的历史传统,以东和以色列人原是亲戚;他们是以扫和他的兄弟雅各的后裔。但是他们一点不像兄弟那样。以东以强暴对待希伯来人;当外邦人蹂躝耶路撒冷的时候,他们静静地观看。藉行强暴和无情的行为,他们不但犯了罪,而且在两国的关系上行不义。先知在他心里,生动地回忆起耶路撒冷遭掠夺时的情形( 12-14 节),发出了八点谴责,证实了以东确实犯了各种各样的罪。以东的罪恶必将有它应得的结果。他们所做的将要反过来做在他们身上;他们行不义,必受不义的回报,上帝是完全公平的。以东杀害自己兄弟的行为,将继续在这个国家作崇,直到最后自己消逝为止。
在这一段先知的晓谕中,其信息的中心题目是‘日子’这个词;这个题目向两个明显相反的方向发展:
(一)在十一至十四节中, 日子 这个词一共用了十次。它是指历史上的一个星期;它不是指一日廿四小时的时间;而是指一个时期(近似一个月),在这时期内,耶路撒冷城被巴比伦军队所掠夺和毁灭。‘犹大遭灾的日子’如何,将变成以东的模样;他们冷眼相看,夸口,高兴,并且参与掠夺和帮助耶路撒冷之倒塌。对正义的渴慕,对兄弟情谊的一丝顾念,这些基本的人性,都在追求个人利益时被丢弃一边。耶路撒冷的灾难竟然成为以东的也乐。俄巴底亚现在声明:在他们狂欢之后,必有报应等候。
(二)因此先知又提到另外一个日子,即‘耶和华的日子’( 15 节)。先知约珥和其他的先知,都更仔细地陈述这个题目,耶和华的日子,虽然牵联到救赎,然而它是一个审判世界上作恶的国家的日子。俄巴底亚十分清楚地指出,在这个日子里的审判,将会是公平合理的:‘你如何待人,人也必照样待你。’用一种双关的语言,先知说:那些在圣山狂欢作恶的人,至终将要在醉酒中崩溃。
俄巴底亚在这一部分信息中的神学思想,最精采的地方是上帝和人两者对审判的尺度。
(甲)贯穿整篇信息的是,先知深信上帝一直在人类国家事务中起作用。他不但观察到以东对犹大的所作所为,他还相信上帝也观察到了;而且从他自己和他的国家的经验中,他懂得了上帝是公义的,因此他相信那位知道以东的愚昧行为的上帝,必要施行审判。故他宣告说:‘耶和华降罚的日子临近’( 15 节)。
(乙)但是深信上帝的公义和审判必将临到这个国家,又和相信犯罪的行为本身是它遭毁灭的根据,这两者互相平衡。以东所做的,必关系到以东的结局;公义将在犯罪和惩罚必然的因果关系中显明。
假如我们不单要掌握先知的信息,也要明白审判的本质的话,就必须明白这双重的角度。从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很难以肯定,作恶必有报应;我们总是没有看到作恶的受到刑罚,把它当作某种必然规律。只有当我们相信上帝掌管正义,我们才能够察觉到作恶和审判之间的关系。在人类历史有限的年月里,我们不能看到每件事都是公义的,俄巴底亚藉信心宣告了未来的审判,尽管我们不知道他有生之年是否看到它实现,但是他相信审判必将来到;而且当它来到时,不单表明了上帝的愤怒,在某种意义上讲,也都是应该的──作恶者受到恶的回报。
虽然俄巴底亚对一个国家宣讲信息,但其内容对其他国家也是同等恰当的。他抓住机会清楚地给以东画像,其意义足以唤醒其他有同样弱点的。看见别人的失败比看见自己的容易。因此俄巴底亚也像其他的先知,他所讲的不只对他那个世界,而且为历世历代举起一面镜子,使我们藉反射出以东的罪恶,能看见我们自己的轮廓。当我们在先知的镜子里看清了我们自己,我们也将留意他所说的话:‘凡你所作的,必归到你头上。’只有悔改,并求得赦免,才能打破罪恶的循环。
耶和华的国度( 17-21 )
在俄巴底亚最后的信息中,先知第一次把重点放在他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将来的命运方面。先知在这里论到锡安和上帝的选民,他们的前途与以东的灭亡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将要决定以东的命运,同样的那个‘耶和华的日子’,也正是犹大得救赎的日子。锡安山将再一次被称为圣,圣殿中的敬拜将得到恢复;这个国家将拥有他们被以东和其他邻国占去的国土。这几节经文和前面的连结,是把对以东的审判作为犹大的‘工具’。对以东的居民,先知曾说:‘你怎样行,他也必照样向你行。’( 15 节)以东人这样无情地对待犹大和耶路撒冷,将作为对他们施行审判的工具。正像收割以后放火烧碎秸一样,犹大的复兴也将以以东的被火吞灭为明显的标志。这样,俄巴底亚启示我们,以东未来的日子也将是犹大获得释放的日子。就像犹大最近在巴比伦军队的入侵下失败和被毁灭那样,这些情形也要转过来,成为以东被刑罚崩溃时的情形。
藉以东的毁灭作为犹大复兴的伴奏,先知唤起人们注意一个更广阔的前程,他期望一个日子的来到,那时所有失去的土地都要重新得回来。十九至二十节这里所列出的地名,从被以东占领的开始,一直到自大王以来,这个国家曾拥有的一切领土,都要得回来。这两节经文虽然没有标出所有被占领的地名,但是藉指出这种将来必要发生的变化,先知向他自己的人民传达,在他们被掳归回以后,上帝还有更大的应许给他们。
十九至二十节的地名是很广泛的,(译者按: 19-20 节中文和合本与英文的标准修订本的翻译有所不同,英文直译这两节经文为:‘纳吉的人必得以扫山,和非利士人的高原地示弗拉;他们将要得到以法莲的土地和撒玛利亚的土地。便雅悯将要得基列。被掳到哈拉的以色列人将要得腓尼基人的土地远至撒勒法;耶路撒冷被掳到西法拉的人将要得纳吉的城市。’)纳吉是犹大南部一片相当广阔的领土(也即在现代的以色列国南部──译者按:中文圣经直接把纳吉译成南地。)这一片土地在耶路撒冷沦陷之后(公元前五八七年)被以东人所渗入和部分的占有。现在先知豫见到恢复的时候将到,那时纳吉的人将要向东进入以东人统治的山区。西弗拉位于地中海和犹大高原山丘地带之间,那里的人将要向南扩展,进入被非利士人和他们的后裔占领的地带,并重新拥有它们。曾经一度成为以色列国领土核心的北部山地以法莲,和它的重要城市撒玛利亚,也将夺回来。而生活在耶路撒冷正北的便雅悯人,将要向东扩张,横过基列这个属于现代约旦王国的北部地区。哈拉是一个不能肯定的地方( 20 节从希伯来原文翻译过来是困难且不很肯定的);它可能位于米所波大米的西北部,先知指出这里是被掳归回之应许之地,位置在地中海沿岸,那些曾经被腓尼基人占领的疆土。( 撒勒法 或者沙利塔 Sarepta ,位于西顿以南几里远的沿岸地区。最近美国地质学家沙利塔发掘发现这座城市存在,日期追溯到旧约时代。)西法拉是一个不确知的地方。在迟些的犹大历史上,这个词是用于指西班牙。但在这里的上下文中,它可能指一个叫撒狄的地方,或其附近(撒狄在现代的地理中是在土耳其西部的一座城市);根据古代石碑记载,证明早期犹太人曾生活在这里。从这样一些遥远的地方,那些被掳归回的将宣告为他们的应许之地。
俄巴底亚书虽然简单,但却以坚定的信心结束,深信‘国度将归于耶和华。’( 21 节英文直译)这本书的信息可以摘要归纳为下列几点:
(一) 对于以东,必有审判等它 。作恶的,无论是世界上那一个国家,不会不受到惩罚,而要受作恶的审判。先知这样强调,不单是指出作恶的结果,而且也是提出公义的原则。不管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否看见;很可能作恶的暂时没有得报应,正义还未伸张,但是俄巴底亚断定上帝处置世界各国的公义的原则不变。
(二) 对于犹大,必有希望的信息留给她 。虽然先知和他的同伴,一直生活在上帝可怕的审判,及对其回忆之中;他们的国土丧失,圣城被毁,一片悲惨景象。但是越过这些破碎的现在的经历,有一个重得这些失地的新希望摆在前头。虽然这些希望的内容远越过犹大人经历的现实,但它是一种力量的源泉,藉它能使人民继续生活下去,并为创造更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三) 上帝在人类历史中掌权 。先知对上帝的信心,表现在他不认为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是偶然的和一种巧合;以某种方式,有时甚至是神迹一般,历史总是朝实现上帝指定的方向前进。当然俄巴底亚也不是把个人或者国家当作木偶,被上帝的力量催促。个人或者国家必须对他们的行为负责;是受刑罚或者蒙拯救是他们自己行动的结果。先知觉察到上帝掌管人类历史并不排斥或取代人的行动和责任;而是共同起作用,使历史朝上帝定立的目标前进。
(四) 人类历史的最终目标是上帝的国度实现 。在上下文直接的记载中,上帝的国度好像是藉先知讲述上帝应许之地,重新被上帝的选民所占领,以此来实现。但是从广义上来讲,我们可以从圣经中得到一个更大的信息。俄巴底亚的信息以豫见到上帝的国度的降临为结束( 21 节);而耶稣开始传道则宣布上帝的国近了(可一 14-15 )。从新约圣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帝国度是在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里被建立起来。在上帝的国度里,也就是在耶稣基督里,我们用我们的嘴唇每次应用主祷文:‘愿你的国度降临,’来继承俄巴底亚先知的盼望。──《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俄巴底亚书
注释
壹.以东的傲慢被贬抑( 1 ~ 4 )
俄巴底亚一开首便预言,以东因傲慢而被侵略者消灭。经文描述一位使者正在激励列国攻打以东。它的首都西拉城或彼得拉城,是从死海南部的玫瑰红色山崖雕凿出来的。这城一直被视为固若金汤,无法攻取的。谁知,耶和华把他们从如大鹰高飞之处和在星宿之间的窝中拉下来。
贰.以东的毁灭( 5 ~ 9 )
一.彻底的劫掠( 5,6 )
以东的毁灭不能归咎於盗贼或强盗;他们只拿走想要的东西。即使是抢掠者也剩下些葡萄,不将地方抢掠一空。然而,就连以扫隐藏的宝物也被查出!
二.以东被盟国出卖( 7 )
所有和以东结盟的都出卖她,设下网罗陷害她。
三.以东的领袖被灭( 8,9 )
她所引以为荣的智慧人和勇士将在屠杀中被剪除。
叁. 以东衰败的原因( 1 0 ~ 14 )
以东人看见耶路撒冷被袭时,不当因此欢乐。他们不应嘲笑或说狂傲的话,不应劫掠这城,或剪除想逃脱的犹太人,也不应将他们剩下的人交付仇敌。
这里看到一幅图画,是以东人如何冷酷地对待神的子民,他们完全是残酷无情的。以东绝无怜悯之心,对他们的兄弟雅各没有一丝同情。也许正因为这种倒戈相向的家庭关系,使他们的“厄运”成为最终的结局。
肆. 以东理应受审判得报应( 15,16 )
耶和华震怒的日子临近万国,以东将因她对犹大的暴行而受罚。他们的仇杀将报应在他们头上。利文斯顿对喝苦杯的比喻有这样的解释:
有时候,先知会以喝烈酒来比喻渗着悲哀的惩罚。参看耶利米书二十五章 15 至 28 节时,可看到这比喻的引申应用。
神必不单单挑选以东作为例子,却是公平地审判万国的罪。
伍.以色列和犹大复兴而以东却不再存在( 17 ~ 21 )
17,18 俄巴底亚书最後一段预告以色列将来的逃脱。以色列和犹大将成为火焰, 把以扫家 .. 吞灭。戴辅德这样总结以东历史的终局:
以东人被拿巴提人逐出家园,但却夺取了南地,称之为以土买,甚至有段时期占据了犹大的一部分,直至主前一八五年犹大马加比进军为止。格拉撒的西门後来将以土买夷为平地,以东人似乎在主後一世纪完全消声匿迹。在主後七世纪该国被伊斯兰教徒占据前,彼得拉确实成了基督教主教府的所在。现今已无一种族可被确定为以东人。俄巴底亚预言以东无人存留,现在已经应验了。
19 ~ 21 住在南地(尼格夫)的以色列人将获得以东地。那些住在沿海平原(高原;低地)的人必得非利士地。被掳之民将再次得到迦南人的部分地区。救世主 5 (或拯救者)将管治以扫山,耶和华却统治整个国度。
评注
1 (简介)如第 20 节译作被掳之民的希伯来字。
2 (简介)马太亨利( Matthew
Henry ) , “ Obadiah”,
Matthew Henry's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IV:1271 。
3 ( 1
5 , 1 6 )利文斯顿( G.
He r b e r t Livingston ) , “ Obadiah ” ,
The Wycliffe Bible Commentary ,页 841 。
4 ( 1
7 , 1 8 )戴辅德( F
r e d e r i c k A. Tatford ) ,
Prophet of Edom's Doom ,页 55 。
俄巴底亚书 1:1
俄 巴
底 亚: 俄
巴 底 亚 是 一 位 向 犹 大 预 告 神 将 审 判 以 东 的 先 知 ( 参 简 介 ) 。
论 以 东: 犹 大 的 南 部 邻 邦 以 东 人 是 雅 各 的 兄 弟 以 扫 的 后 裔 (6 节 ) ,
所 以, 以 东 人 和 以 色 列 人 之 间 是 亲 族 关 系 (10 节 ) 。
然 而, 以 东 人 却 与 神 子 民 世 代 为 仇, 他 们 时 常 协 助 外 敌 攻 击 以 色 列 人。由 于 以 东 人 长 期 敌 视 和 怨
恨 以 色 列 人, 所 以 神 的 烈 怒 临 到 他 们。
1:3
你 因 狂 傲 自 欺: 以
东 人 高 傲 自 大。
1. 以
东 人 生 活 在 陡 峭 的 山 地,他 们 狂 妄 地 以 为 他 们 可 以 稳 居 高 处, 为 自 己 的 丰 足 和 权 势 感 到 骄 傲 自
大, 神 却 要 使 他 们 败 落。
2. 圣
经 教 导 说 骄 傲 自 大 使 人自 欺, 人 会 很 快 因 此 跌 倒 (4 节; 箴 16:18) ,神要 抵 挡 这 样 的 人 (8 节; 雅 4:6 ; 彼 前 5:5) 。
1:5
5~6 盗 贼
若 来在 你 那 里: 以
东 人 以 抢 劫、 掳 夺 和 杀 害 他 人 为 常 事, 因 此 他 们 现在 要 经 历 同 样 的 厄 运, 神 将 使 其 他 民 族 前 来 攻
击 他 们。
1:10
永 远 断 绝: 俄
巴 底 亚 预 言 说 以 东 人 将 因 为 自 己 的 强 暴 和 残 酷 而 永 远 灭 绝 ( 比较 16, 18 节 ) , 而 犹 大 却 要 复 兴, 神 的国 要 永 远 得 胜 (17, 19, 21 节 ) 。 主 前 582 年, 即 耶 路 撒 冷 被 毁 四 年 之 后, 以 东 人 几 乎 被 巴 比 伦 人 灭 绝, 被 迫 居住 在 犹 大 以 南。 主 后 70 年, 罗 马 人 毁 灭 耶 路 撒 冷 以 后, 以 东 人 从 此消 声 匿 迹。
1:11
11~14 你 竟
站 在一 旁: 以
东 对 以 色 列 丝 毫 没 有 怜 悯 之 心。
1. 当
以 色 列 人 遭 遇 患 难 时, 以东 人 拒 绝 帮 助 其 邻 邦 及 亲 族, 神 因 此 向 他 们 施 行 审 判。
2. 神
期 望 子 民 得 到 他 的 帮 助和 怜 悯, 使 他 们 也 能 在 别 人 需 要 时 厚 施 怜 悯。 冷 酷 无 情 和 以 自 我 为 中 心 都
表 明 人 里 面 没 有 神 的爱 和 恩 慈 ( 约 一 3:15~17 ;参 “ 看 顾 穷 乏 人 ” 一 文 ) 。
1:15
他 也 必 照 样 向 你 行: 俄
巴 底 亚 预 言 说 神 将 根 据 以 东 人 和 其 他 各 国 对 待 别 人 的 方 式 报 应 他们。 这 条 原 则 同 样 适 用 于 新 约
信 徒 ( 参 西 3:25 注 ) 。
1:17 17~21 在 锡 安 山
必 有 逃 脱 的 人: 锡 安 山 代 表 旧 约 中 耶 路 撒 冷 和 新 约 教 会 的 属 天 居 所 ( 来 12:22~24 ;参 “ 耶 路 撒 冷 城 ” 一 文 ) 。 圣 经 预 言 说 神 将 拯 救 以 色 列 和 神 的忠 心 子 民 脱 离
一 切 仇 敌, 使 他 们 承 受 地 土 并 与 基 督 一 同 做 王。 等 到 救 主 耶 稣 再 来 时, 这 一 切 都 要应 验, 那 时 罪 恶
俄巴底亚书注释
Ⅰ 序言( 1 节)
A 标题( 1a 节)
神的使者 俄巴底亚 得到“默示”。此处 默示 ( h]a{zo^n )概指神传达的信息(亦即“启示的话语”),这在先知书中的序言十分常见(参∶赛一 1 ;鸿一 1 )。此字在圣经他处则有特定的含义──“异象”(参∶赛二十九 7 ;结十二 27 ;但一 17 ,八 1 ), NIV 圣经此处便译为异象(但较不正确)。这是旧约先知书中最短的序言。
B 信息与环境( 1b ~ c 节)
信息的来源是与以色列立约的神耶和华。祂不仅是掌管万国的 主 (参∶吕译、现中;和合作耶和华),而且信守应许,包括应许以色列承受地业( 19 ~ 21 节;参∶创十二 1 ,十五 7 ,二十八 13 )。这种典型的报导形式(参∶结二 4 及其他多处)虽然引导全书,但它更缩小范围,具体针对论 以东 的 2 ~ 15 节(参∶耶四十九 7 )。以东是位于以色列东南邻的宿敌,同时也是其他预言的主题(赛三十四,六十三 1 ~ 6 ;耶四十九 7 ~ 22 ;结二十五 12 ~ 14 ,三十五;摩一 11 ~ 12 ;玛一 2 ~ 5 )。要知道以东是这些预言的主题,而非预言陈述的对象,因为旧约预言主要系对以色列讲述。即使是约拿书──旧约中唯一以非以色列人为预言讲述对象的书卷(拿三 4 ),亦旨在让以色列人了解神的爱。俄巴底亚书中宣告的对外族的审判并非因以色列民族沙文主义(即本国至上主义)所致,乃是表示在神面前,以色列和万国都有一样的责任和罪(参∶赛二 1 ~ 4 ;摩一 3 ~二 16 ,九 7 等)。
通常在报导式的用语(“耶和华说”)之后,紧接着就是信息本身,但在此却论及耶和华,而不是祂说了什么。因此某些注释学者认为第 1 节中原本应是第 2 节的开始,或是应置放于他处的附语。让现有经文言之成理的较佳解释,是将 1c 节视为耶和华信息的历史和政治背景,而这信息本身则自第 2 节开始。在俄巴底亚得到有关以东的信息同时( 2 ~ 15 节),他也听见列国受召一起行动 8 。
俄巴底亚听见了耶和华的 \cs9 信息 (撒上四 19 ;赛二十八 9 ,五十三 1 )。论及以东的类似经文耶利米书四十九 14 在七十士译本中,却用了“我听见”,指的是先知本人,和俄巴底亚书的 我们……听见 不同(参∶现中、新译;和合译为单数 我 )。有人认为后者表示一群先知 9 ,虽然此处并未明显有这样一群人存在。另一说主张“我们”指全以色列 10 ,因此先知便用了编者的语气“我们”来涵盖自己和全以色列 11 。后者的解释较合乎上下文,因为先知常会用这种传统的修辞方法──伦理诉求──来增加自己的可信度和读者的认同感(参∶赛四十 3 、 8 ) 12 。
下一句的意义含糊不明,可以解作神发出信息,并且差派一个使者( RSV 、 AV );也可解释为因为有使者被差遣,才有信息的产生( NEB );更可能的说法( NIV ),是指 外交使节 13 。这位使节自列国中而来(参∶赛十八 2 ,五十七 9 ),很可能是被以东的敌国所差派,以召集众敌国一起 与以东争战 ,让她沦亡 14 。没有迹象显示耶和华本身涉及差派使节一事,但祂确曾晓谕即将来临的审判以及祂拣选的器皿,包括不认祂为神的国家(参∶赛十 5 ,四十五 1 ;哈一 6 ~ 11 )。耶和华在全世界历史上都是至高无上的君王,而且祂的旨意在其间自由运行。 起来吧 是句典型的争战呼声(耶六 4 、 5 ;参∶赛二 5 ),旨在召集各国对抗以东,同时也促使俄巴底亚在默示下写出万国将受审判的预言。
8 Craigie, pp.200 ~ 201.
9 例如 Armerding, p.341 和 Wolff,
p.27 都采这种观点。
10 J. Keil, p.1.
11 C . F. Keil, p.351 及 F. E.
Gaebelein, Four Minor Prophets: Obadiah, Jonah, Habakkuk and Haggai (Moody Press, 1970), p.19.
12 见 Y. Gitay, Prophecy and Persuasion: A
Study of Isaiah 40 ~ 48 (Linguistica Biblica, 1981), pp.37, 67.
13 M . B. Dick, 'A Syntactic Study of the Book
of Obadiah', Semitics 9 (1984), p.12.
14 参∶玛一 3 ~ 4 ,该处以文法上的阴性指称以东,但有时亦转为阳性。
Ⅱ 论以东的神谕( 2 ~ 15 节)
A 第一道神谕∶骄傲在败坏以先( 2 ~ 4 节)
耶和华亲自说出的神谕( 1 、 4 节)自此开始。
i. 以东的降卑( 2 节)
耶和华藉着呼吁 看哪 (新译,和合未译出),将读者的注意力转向以东将面临的审判,而这“看”的行动,也强调了下面的 小 字。“小”不仅指以东的人口及国土,同时也指其实际的价值及意义,下面与此平行的 藐视 同样亦表示这点。神审判的结果点出书中三道神谕的主旨,而下面两道神谕将进一步阐明以东如何降卑。此处动词的形式除了象征动作的完成(见 AV ),同时也用作预言的完成式,因为神警告的事必然会应验,因此以已完成的口气表达( RSV 、 NIV )。神的主权于此再次藉异教徒的行动得到明证。
ii. 以东的狂傲( 3 ~ 4 节)
3. 以东的降卑是由其 狂傲 (比较∶申十八 22 ;撒上十七 28 )和自高所导致。第 3 节开始的子句和 3 节末的傲慢问话都强调了此点。原文中的“狂傲”一字有其特殊含义。圣经记述雅各以一碗汤( na{zi{d ,创二十五 29 )骗取以东祖先以扫的长子名分时,所用的字和此处的“狂傲”系同一希伯来文字根 zid 15 。而这典故也是以扫的后裔以东( 8 、 9 、 18 、 19 、 21 节)与雅各的子孙以色列( 10 、 17 、 18 节)反目的由来。以东被 欺骗 (现中、吕译、新译;和合译作 自欺 )导致她被审判,正如夏娃 被欺骗 (创三 13 ,和合作“引诱”),所以受刑罚(创三 16 )。
这里描述以东之所以骄傲是因其“居所” 16 在 岩石裂缝 中(新译),强调岩石峭壁之不易攻克及以东居处之高,因而也成了天然屏障。此处有个文字游戏,“岩石”( sela` ),同时也是以东城巿的名字西拉(士一 36 ;王下十四 7 )。此地可能就是后来拿巴提人的首都彼特拉( Petra ),彼特拉在希腊文亦是“岩石”之意。
在希伯来文原句中段,文法人称自“你”转变成“那”( one )(较不个人性的主词)。这种转变在希伯来文并不罕见(类似的转变请参∶摩五 12 ),而且并不一定代表说话对象有所更动。因为这种主词的转换在中英文较不寻常,所以大多数的中英译文都是自始至终维持同一人称。
以东人的狂妄反映在 心 里,骄傲的大本营。他们心里认为自己所向无敌(参∶赛十四 13 ~ 15 )。虽然以东的天险并非自己建造,但他们地势上居高临下优于敌人,所以就心高气傲。此处狂傲的问话,便是为下一节以东被神羞辱预作铺陈。
4. 第一道神谕藉两个条件子句达到高潮,这两个子句都进一步针对使以东自傲的居高处而言。第一个子句提到高飞( RSV 、 NIV ),说他们 如大鹰 ──该区最大的鸟类(参∶结十七 7 )──飞往比他们居住的峭壁更高之处。这种鸟以其飞行能力着称(参∶赛四十 31 )。第一个子句既以鸟作比拟,第二个子句便接续提到,他们在神的创造中居于最高处的 星宿之间 搭窝(伯二十二 12 ;赛十四 13 )。以结构而言,这段隐喻了以东的扩展延伸,从岩石峭壁( 3 节),经过鸟类翱翔的天空,最后到星宿的所在( 4 节)。这种进展更例证了以东日渐增长的自信。但是不论以东居于怎样的高处,耶和华说祂必 拉下 那自傲的。此处和第 3 节狂傲问话的动词乃是同一形式,显示刑罚与罪行相称。以东自恃无人可及,但忘了神的权能、神的伟大(参∶创十一 1 ~ 9 ,特别是第 4 和 7 节,人妄想要建造 通天 的塔,但神自天上 下 来使人停工。人要高举自己不过是愚行罢了。)。圣经中骄傲在败坏以先的例证屡见不鲜(箴十六 18 ;赛十四 12 ~ 15 )。第 2 节的警告在此自原因(狂傲)发展到结果(降卑;参“藐视”, 2 节)。 2 ~ 4 节是个自成一体的信息,以重申信息的来源作结尾。
15 Armerding, p.342.
16 RSV 译为 dwelling ,此字有权能的君王“登上宝座”的意思(参∶出十一 5 ;赛四十 22 )( Dick, 'A Syntactic Study' p.14 ),益显以东的狂傲;此字亦可解作“住”( s%kn ),则意表以东自比为居至高至圣所在的神(参∶赛三十三 5 ,五十七 15 )。
B 第二道神谕∶掠夺与背叛( 5 ~ 7 节)
作者就第一道神谕详加说明,强调以东将沉沦至何种地步。
5. 第二道神谕以条件质词“若”开始,内容则与第一道神谕相连。第 4 节所提的隐喻实际上作不到,第二道神谕的陈述却可以实现。以东将实际体验 窃贼 或 强盗 来到的情形。读者自然会认为结果是盗贼掠夺他们所需( AV 、 RSV ),或所想要的( NIV 、 JB 、 NEB ),直到“够了”。但是这种合理的推想却被悲伤以东毁灭的哀叹打断(参∶赛六 5 ,十五 1 ;何四 6 )。这类通常以 何竟 ( ~e{k )起始的悲叹,在哀歌中十分常见(参∶撒下一 19 ;赛十四 4 、 12 ;耶九 19 )。因得知以东的悲惨(参 6 节)而自然发出心碎、震惊的呼喊,也很合乎上下文。哀歌的另一特征是韵律,在希伯来文是 3+2 的模式(如∶摩五 2 ~ 3a )。第二道神谕的哀歌部分便是依这种韵律模式开始 17 和结束 18 。若将第 5b 节的两个子句对调,该节仍会有同样的韵律模式 19 。这样的对调可减少前述思绪被打断的别扭感,却又不会使这句悲叹看起来是次要或后来才附加的部分(参∶耶四十九 9 ,该处并无这样的悲叹)。目前的经文排列方式已十分易于了解,而前述的略加更动也非证据确凿,却可使该节符合有意义的结构模式。而且,若叹词移至我们所提的新位置,便清楚地分隔 5 节上、下两个掠夺的例子。第二个例子亦是由以东的经验而来。摘葡萄的人(耶六 9 )不可摘净葡萄,而应按摩西律法(申二十四 21 ),剩下部分。
6. 盗贼只会拿走贵重物品,摘葡萄的工人也会剩些果子,相反地,以东所面临的掠夺却是不留一物。以东人之父 以扫 (创三十六 1 、 9 )的隐密处将被 搜寻 、查出,而且一扫而空(参∶创四十四 12 ;番一 12 ~ 13 )。在贪婪的征服者面前,无一物可以 隐藏 。以色列所受的刑罚虽然很大,但还是局部的,所以仍有存活之民(例如∶赛十 20 ~ 22 ;摩三 12 ,五 3 ;番二 3 ,三 12 ~ 13 )。以东却非如此,她面临的是完全的灭绝。作者于此再度使用哀歌的形式,藉以清楚表达其信息;而他的听众则一起加入哀悼现在便如同死了的以东人。这也解释了第 5 和 6 节人称的转换。第 5 节时神直接 对 以东说话,但到第 6 节却是 论及 以东,仿佛以东已不复存在 20 。
7. 神再度直接向以东说话,而且语气较前加强,因为“你/你的”在这节原文共出现有七次之多。此处重心转至以东被她所信任的人彻底出卖(参∶诗五十五 12 ~ 14 ),包括 盟友 (现中、 RSV 、 NIV ;和合作 结盟的 )和 朋友 (当代;希伯来文如和合本所译,作“与……和好的”)。他们将以东赶至交界,这可能指阿拉伯人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入侵(见导论Ⅰ 的结尾部分, 19 页)。原应保护以东利益的人却欺骗她,正如以东狂傲的心自欺一样( 3 节)。他们的计谋可能是将以东人自其坚固的堡垒中诱出( 3 节)。此处背叛与朋友并置,益发令人震惊,这种出人意表的修辞安排强而有力地铺陈了以东所受的打击。
本节的第三个子句在希伯来文中可作不同解释(和合译为“与你一同吃饭的……”, NIV 则为“那些吃你饭的……”)。依照内容类似的诗篇四十一 9 判断,这个子句可以读成〔 那些吃 〕 你饭的 (希伯来文并无中括号内的部分)。该处“与你和好的”和“那些吃你饭的”并列。在以色列和近东,互立盟约的仪式包括共同吃喝(参∶创三十一 54 ;出二十四 11 ;林前十一 23 ~ 26 ) 21 ,所以这个意思很适合俄巴底亚书盟邦和朋友都背叛的背景。此处“饭”一字的希伯来文字根 l]hm 在圣经他处有个同音异义字,是“争战”的意思(诗三十五 1 ,五十六 1 ~ 2 )。我们这样的解释方法,虽然要略加修正马索拉的发声方式( Massoretic vocalization ,译注∶马索拉版本是针对希伯来文旧约圣经而着的评注汇编,编纂时间约在公元七至十世纪,传统上被认为是圣经注释的权威,特别是发音和文法方面。)(见 BHS 、 Vulg 、 Targum 和其他希腊译本),但却揭露了朋友心中暗藏的诡诈。这个字根的两个用法也可能是个文字游戏,显示被当作朋友的,其实却是仇敌。这对比在原文结构中以改变用字的次序来表达非常显着。论及以东被盟友欺骗的子句都是以 结盟的 以及 和好的 为终,但却以“仇敌/和好的”为这一子句之始。
以东遭受的背叛涉及 网罗 ( RSV 、 NIV ),或解为“伏击”( BHS ;参 Vulg. 、 Syr. 、 LXX ),因为该字字义并不明确(参∶耶三十 13 ;何五 13 ,两处均解作“伤”, AV 此处亦然)。无论如何,这背叛是突如其来,超过以东人所能想像的。
17 5a 节∶ 盗贼若 来 在你那里, 3
或强盗 夜间而来 2
18 6 节∶但何竟 以扫的隐密处 被搜寻? 3
他隐藏的宝物 何竟被查出? 2
19 5b 节∶他们岂 不偷窃 直到够了呢? 3
你何竟 被剪除 2
20 Allen, p.149.
21 见 D. J.
McCarthy, Treaty and Covenant (Biblical Institute, 1981), pp.253 ~ 254 及 n.19.
C 第三道神谕∶审判之日( 8 ~ 9 节)
8. 像俄巴底亚书第一部分一样(参 4 节),耶和华再度晓谕。此处的问句和使用了两个问句的第二道神谕相互连接( 5 节)。以东人的 智慧 十分有名(见约伯的朋友提幔人以利法,伯二 11 ;耶四十九 7 ;参∶王上四 30 )。他们的智慧主要藉贯穿国中的贸易要道搜集而来,并且传递出去。以东的盟邦怎样消散,她的智慧 聪明 也要怎样湮灭(参∶出三十一 3 ;赛四十四 19 )。本节的“聪明”和前一道神谕的关键字眼“聪明”相连( 7 节) 22 ,显示本书此部分的结构一致。“以扫山”( RSV )只见用于俄巴底亚书( 9 、 19 、 21 节),它和 以东 平行使用,所以指的即是整个居山而建的国家,虽然更精确而言可能指的是西珥山(创三十六 \cs16 8 )。智慧聪明的被除灭将在 那日 发生。“那日”可能是耶和华的日子(参 15 节),更可能是前面提到的神要审判以东的那日( 2 节;参∶赛七 18 、 20 ,十 20 )。
9. 以东还会因惊惶而失去她的 勇士 ,亦即精锐部队(参∶申一 21 ;赛三十一 4 、 9 ;耶二十三 4 )。这便导致由 杀戮 造成的灭亡。七十士译本、武加大译本和古叙利亚文圣经均将希伯来文圣经本节最后一字“杀戮”,移至第 10 节开始,因为该节有个字无论在文法形式或是意义上,都与“杀戮”类似(和合本作“强暴”, NEB 则译为“杀人的暴行”)。虽然这样的更动并非十分必要,但却使 8 、 9 两 节均以同样的字(“以扫”)作结尾。为求诗句的变化,以东被称为“以扫山”( RSV )和 提幔 ,这两个原指彼特拉东部区域的名词,在此处意义扩展为整个国家的象征(比较∶耶四十九 7 、 20 ;摩一 12 ;哈三 3 )。
这三道神谕藉着下列几点向高潮堆筑∶ (1) 财富的掠夺( 5 ~ 6 节), (2) 智慧与聪明的除灭( 7 ~ 8 节),以及 (3) 军事能力的丧失( 9 节)。以东的社会结构,其组成要素不外经济的富裕、智慧的统治,以及由部队和国际条约所带来的军事安全,但这些均将一一瓦解。
22 见 van Dyke Parunak, 'Transitional
Techniques' pp.525 ~ 548.
D 以东受罚的因由( 10 ~ 15 节)
在陈述了神将藉他国给以东怎样的刑罚后,接着便是以东受罚的原因。
i. 袖手旁观掳掠( 10 ~ 11 节)
10. 刑罚的来临是因以东 行强暴 ,这就道德或具体行动而言,都是邪恶(士九 24 ;珥三 19 ;哈一 3 、 9 )。以东的强暴乃对 雅各 而行,亦即对全以色列而行( 18 节;参∶民二十 14 ;申二十三 7 ;摩一 11 )。雅各的名字和 你的兄弟 一词,可追溯到两国祖先雅各和以扫两族长间长久以前的冲突(创二十五 19 ~ 34 ,二十七 1 ~二十八 9 ,三十三)。此处未说明以东所行的强暴为何,仅提及该暴行导致其 羞愧 (参∶诗四十四 15 ;耶五十一 51 ;弥七 10 ),接续了第 2 节以东被“藐视”的主题。以东的断绝是永远的(参∶结三十五 9 )。至此所述以东面临的刑罚,无论在意义或结构上,都呼应前三道神谕的内容 23 。神对以东的降罚并非专横独断而行,乃是按着公义。此处 兄弟 和 强暴 出人意表的并列(参 7 节),强调期望和实际间的不协调。下面几则陈述以东暴行的内容。
11. 当……的日子 (或“……的日子”,见 12 ~ 15 节)是俄巴底亚书中的关键字眼,尤其在此处共出现有十一次之多( 11 ~ 15 节;和合本与 NIV 此处为九次),直到第 15 节“耶和华的日子”达到高潮。“日子”同时连接了第二和第三道神谕( 8 节)。这段预言提及两段不同的时间,一是未来“耶和华降罚的日子”(参 15 节),另一则与历史有关,是遭灾的日子,可能是指耶路撒冷被巴比伦所灭(公元前 587 年);后者亦是这几节经文的重点。在雅各亟需兄弟支持时,以东却 站在一旁 ,置身事外( RSV 、 NIV ;参∶创二十一 16 ;撒下十八 13 ;王下二 7 )。当耶路撒冷遭掳掠时,以东不但不伸出援手,反而观看 外人 和 外邦人拈 ,分配战利品(参∶诗二十二 18 ;珥三 3 ;鸿三 10 ;太二十七 35 )。 你 以东,就算没有主动参与掳掠,但是你被动的旁观也等于是和敌人 同伙 。
23 Armerding, p.347.
ii. 不当!( 12 ~ 14 节)
此处以一连串的禁止语催促以东停止与犹大对立。动词形式指的是未来的行动( NEB 、 JB 、 NIV ),反映出先知对以东行为的惊惧。有些圣经版本则将这些禁止语翻译为过去式,文法上没什么根据( AV 、 RSV ;参∶民二十三 25 )。规律的形式结构加上以东所行的残暴程度,随经文的推进逐次递增,构成了强而有力的感情诉求。
12. 在犹大遭到灾祸时,以东第一步先“瞪眼看着”( RSV ;参∶诗二十二 17 ,一一八 7 ;弥七 8 ),为此“欢乐”( AV 、 RSV 、 NIV ),而且“说狂傲的话”(类似用语请参∶诗三十五 21 、 26 ;赛五十七 4 ;结三十五 13 )。这些动词也由内在的态度转为外在的行为,藉以显示以东参与程度之转变。以东的这些反应和他们的兄弟犹大 遭灾的日子 有关(见 11 节),所谓的“灾”随后亦有解释,即 被灭 、“沉沦”(参∶民二十四 24 ),及 遭难 ( 14 节)。
13. 此处劝告以东,不当进入她兄弟的 城门 而参与犹大的灾祸(参∶哀四 12 ~ 13 )。这点接续了第 11 节所说的敌人进城门,也同时预示了以东的真实身分是敌人而非兄弟。以东人进城门的目的在“瞪眼看着”(见 RSV 12 节; NIV 的 12 、 13 节则作 藐视 ),甚至 伸手 (撒下六 6 ,二十二 17 )抢夺兄弟的财物(参 11 节;珥三 5 )。随着以东的靠近,经文亦呈现渐进的过程,在犹大 遭灾 的日子,以东先是为此灾祸欢笑而后竟趁火打劫(珥十八 17 ;结三十五 5 )。在此处和最后一小节, 灾 的希伯来文( ~e^da{m )和以东的名字可能是个文字游戏 24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这段经文以出现频仍的“日子”这个字的两个音押头韵 25 。
14. 以东加诸她兄弟的卑劣行为至此达到极致──攻击犹大逃脱的民(参 12 节;王下二十五 4 ~ 5 )。以东虽未亲身参与争战,但她所行更为残酷,即把犹大仓皇逃出的、 剩下的人 ( 18 节;书十 20 )无情地交付仇敌(参∶申二十三 15 ,三十二 30 ;撒上二十三 11 ;摩一 9 ,六 8 )。以东所受的刑罚与其罪行相称∶凡 剪除 他人者必被剪除( 9 ~ 10 节)。
24 “他们遭灾”希伯来文为 ~e^da{m ,而“以东”的希伯来文为 ~#do^m 。前者的字尾( a{m )在这文字游戏中有其意义,因为在该节经文中 ~e^d 下两次出现时,字尾均换成“他的/它的”( ~e^do^ )。
25 13 节依“日子”( yo^m )的 m 押韵∶ `ami^ b#yo^m ~e^dam ,而 13 节中和 13 节下则依 yo^m 中的 o^ 押韵∶ b#ra `ato^ b#yo^m ~e^do^ 以及 b#h]e^lo^
b#yo^m ~edo^ .
iii. 按所行报应( 15 节)
本节就结构而言是座桥梁,连接有关以东的神谕( 2 ~ 14 节)和关于以色列与万国的信息( 16 ~ 21 节)。虽然有些学者主张第 15 节上下两部分应予对调,但抄本的证据及全书的文学结构均不支持这种论调(见导论 , 21 ~ 23 页)。
耶和华降罚的日子就是神击败混乱和与祂对立的势力之时。以色列若单看她未来的兴盛(参 17 、 21 节),和她仇敌, 万国 所受的刑罚(参 16 节;申三十二 35 ~ 36 ;珥三 2 ;亚十四 1 、 3 ),则她尚未窥得全豹。以色列将会发现她背离神亦将受罚(珥一 15 ,二 1 ~ 2 、 11 ,三 14 )。以色列和其他各民族一样,在神的面前负有责任(参∶摩五 18 ~ 20 ),而此处则举以东为他族之例(见 16 节)。以东所受的刑罚乃依据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律法(参∶利二十四 19 ;耶五十 15 、 19 ),所以是她当得的。本节经文亦藉着重复“你所行的必回归你头上”来强调这一思想。神不允许罪行不得报应,这显示了神对万民的主权;但是神的刑罚不会过于人的罪,则彰显了祂的公义。
在本书他处唯一常被神以“你”作为说话直接对象的,便是以东人( 2 ~ 5 、 7 、 9 ~ 16 节),所以本节再次成为连接 16 ~ 21 节和 2 ~ 14 节的桥梁。虽然本节以牙还牙的内容也适于以以色列为对象,但我们若将本节看作直接对以东说话,则更符合以东作列邦代表的性质。
Ⅲ 以色列和万国( 15 ~ 21 节) 26
A 情势逆转( 15 ~ 18 节)
15. 前面已详细解释,耶和华的日子便是万国受审判的日子(见 8 节及导论 , 22 页)。
16. (译注∶和合本圣经此处作“你们犹大人……”;而 NIV 则仅作“你们……”,并未言明你们所指为何,本注释作者将其解为以东人。)以东被当成各国的代模( paradigm )。当以色列遭灾时,以东欢乐畅饮,既然如此她便要 常常的喝 ,但这次并非欢乐畅饮,而是要喝神手中的忿怒之酒(参∶赛五十一 17 ;耶二十五 15 、 17 ~ 18 、 28 ~ 29 ,四十九 12 ;哈二 15 ~ 16 ;可十四 36 )。不仅以东如此,万国也将如此。圣经他处亦记载了刑罚的永久性(如∶耶二十五 9 、 18 ),所以此处毋须像 BHS 一样修正(参 BHS )。万国要吞咽( 且喝且咽 )神的刑罚一直到被灭绝, 归于无有 。
17. 但 (新译,和合未译)另一方面,相对于第 16 节的万国,特别是以东( 1 ~ 15 节),欺压者的计划将 在锡安山 受阻。这里不仅有前述逃脱的人( 14 节; p#li^ti^m ),而且有拯救( p#le^ta^h , NIV ;和合本仍旧译为“逃脱”)。以色列将会了解这位与她立约之神的慈爱,而耶和华的日子不但是审判以色列仇敌的日子,同时也将恢复神的子民原有的地位。这句话引述于约珥书二 32 (马索拉版本三 5 ) 27 视为神权威的话语。此处成圣的主词“它”( NIV ;和合本作“那山”)可能指以色列(参∶赛六十三 18 ;耶二 3 ),但就近上下文并未提及以色列。圣经他处提及耶路撒冷时,亦曾用类似的方式(珥三 17 )。原文此处用的是阳性称谓,所以最可能是指锡安山本身(参 16 节;结二十八 14 ;但九 20 ),因耶和华显现而成圣(参∶出三 5 ;诗十一 4 ),为神所用而分别出来(赛五十二 1 )。这座代表神的祝福的山,和代表以东狂傲的山( 3 节)恰成对比 28 。
以色列,亦即 雅各家 (参 10 节;赛四十八 1 ),必得原有的财物或 产业 ──神“应许之地”(参∶出六 8 ,在该书中提及不下百余次)。此处七十士译本、亚兰文旧约译本两者与 NIV 略有出入,而在死海附近的穆拉巴( Murabba` )所发现的早期希伯来文手抄本亦与前二者相同,即经文为“夺取那占人产业者的产业”(参 NEB 、 BHS )。经文的内容和 19 ~ 20 节相互呼应,强调侵占他国者将蒙受的损失。他们先前强占以色列的产业,将来便遭到同样的惩罚。另一方面,马索拉版本则以较正面的角度来叙述同一现象,看的是以色列的所得。 19 ~ 20 节显示以色列所得的是具体的实物,并非只是属灵上的。公元前五八七年,因以色列人背离神致使神与大卫所立的约遭到破坏,在此又得恢复,亦即神在祂的圣殿显现,而祂的子民──至少剩下的子民,则安居在应许之地。
这节经文使神的子民所抱持的希望达到顶点∶他们目前绝望的景况将改变,并将重享与神所立之约中的福分。他们将获拯救(参∶申三十 3 ~ 5a )。结果以色列民在所罗巴伯的率领之下,于公元前五三七年归回故土(拉一~二),而位于耶路撒冷超水准的“圣殿”亦于公元前五一五年建造完毕(拉三,六 13 ~ 15 )。
18. 2 ~ 15 节中犹大的敌人以东,在此处 碎 和 火焰 的暗喻中与以色列并置。以东和以色列世代的仇恨如火焰熊熊燃烧,但此处以色列占了上风。 雅各 (参 17 节)可以代表全以色列(参∶诗二十二 23 )或仅代表犹大,而 约瑟 则代表其他的十个支派(参∶王上十一 28 ;诗七十七 15 ;摩五 6 )。无论是哪种情形,所有的支派,亦即曾被掳至亚述及现在被巴比伦掳走的,均将参与以东的审判(另参∶拉六 17 ,八 35 ,该两处均提及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 大火 和 火焰 代表神的忿怒(参∶诗十八 8 ;哀一 13 ;摩一 4 ),在此透过神的子民应验。
雅各如何被吞吃(耶十 25 ;参∶诗十四 4 ;弥三 3 ;亚十二 6 ),以东也将受同样的遭遇。以东曾试图灭绝以色列逃脱的人( 14 节,参 17 节),所以她将 无剩余的 (参∶书八 22 ;耶四十二 17 ,四十四 14 ;哀二 22 )。讽刺的是,神用以毁灭以东的器皿是她试图剪除的那少数逃脱者。这少数逃脱者──一个战败国零星剩下的人民──不仅象征以色列的耻辱(参∶赛一 9 ;摩五 3 ),同时也象征以色列的希望。这希望是以色列不会归于无有;她会有幸存之民而且将兴起,重建势力。至于以东,她所受的刑罚则是完全、彻底的灭绝(见 16b 节)。
既然 这是耶和华说的 ,则这些陈述自具其权威性而且必然会发生。“耶和华说的”结束了这段预言,同时也将经文从诗歌体带入下面的散文体。
26 将 15 节包含在Ⅱ、Ⅲ两部分的原因,见导论 , 22 页。
27 主要的差异在于其解释∶“锡安山,那就是耶路撒冷”。
28 Dick, 'A Syntactic Study', p.14.
B 国度重归耶和华( 19 ~ 21 节)
这段经文的散文形式使得一些学者认为,这段是由后人(而且可能是与俄巴底亚时代相去不远的人)所补缀 29 ,用以解释之前的经文。他们的论点并不能令人信服,因为大多数的当代作者或圣经作者均运用多种文体,故而数种文体的混合并不足以证明有多位作者。这段经文的文法问题将使解释工作较为困难。
19. 承受地业是下面两节经文的主题。首先提到的地名是 南地 ,亦即别是巴南面的荒原。此处动词加名词的形式连贯了第 19 和 20 节,在经文中自成一格。“南地的人”一词在文法上角色不明。他们究竟是该动词的主词,即占有南地的人( RSV 、 JB 、 NIV )亦即原先居住该地的以色列人(就是前述移居以东领土的雅各家);或是他们是受词,是地业被占的人( NEB ),在这种情形下迁入的人仍旧是以色列人,取代了早先移居该处的以东人(见导论 , 18 页)?第 18 节所提南地被雅各家占领,显然支持后者的论调(参∶摩九 12 )。若是如此,下面称以东为 以扫山 (参∶ 6 、 8 ~ 9 、 18 节) 30 便是个解释的语句,将本段和俄巴底亚书前半部连接起来 31 。在沿海低地和中央高山中间的低丘地带也同样被占。作者藉着提及该地值得注目的居民──非利士人,来详加解释这点。非利士人主要居住在地中海沿岸,亚实突、亚实基伦、迦萨、迦特、以革伦五大城巿,在以色列建国之前便已与以色列为敌,而且还不断如此行,甚至有时和以东联合(摩一 6 ;参∶代下二十八 17 ~ 18 ) 32 。在马喀比时代,非利士人的领土和主要城巿均被犹太人取得(《马喀比书上卷》十 84 ~ 89 ,十一 60 ~ 62 )。此处亦提及位居巴勒斯坦中部的 以法莲地 ,该地的最重要城巿为 撒玛利亚 ,亦即北国从前的首都(参∶王上十六 24 ,二十一 1 )。由希伯来文连接词可得知,提及撒玛利亚旨在解释前面部分 33 。犹大人在公元前一五三年控制了部分撒玛利亚的领土(《马喀比书上卷》十 38 ),而撒玛利亚城本身则在公元前一○六年被约翰.赫加纳( John Hyrcanus )攻下 34 。接着,如果我们以 基列 一词来解释 便雅悯 ──来自巴勒斯坦中南部的支派(参∶撒上九 21 ),便有所困难,因为基列虽位于便雅悯的正东方,但实际上却在约但河的另一边。有人认为应该多加一个希伯来文字母,将便雅悯改成“亚扪人”( BHS ),但并无手抄本的证据支持这种说法。基列于公元前一六四年被犹太的马喀比王朝所占(《马喀比书上卷》五 9 ~ 54 )。
20. 本节的上下平行略为澄清了因文法而产生的疑窦。上、下两部分均提及 被掳的 ,此词常用于公元前五八七年之后,流亡在外的犹大人身上(参∶王下二十五 27 ;结一 2 ),也支持了本卷书的写作日期是被掳时期。第二次提及被掳的是 耶路撒冷人 ,但他们现在却在 西法拉 。虽然有人认为该城可能位于西班牙或玛代,但以小亚细亚的撒狄最为可能。这些民众虽然早期被掳,但现在都可回到 南地的城邑 安居(参∶代下二十八 18 )。上述的重点亦同样出现在上半节,而且有助于其诠释,其不同处乃在 被掳的以色列众人 取代了被掳的耶路撒冷人。由于希伯来文的问题,本节的 众人 被译为 'Halah' ( RSV ,并未改动希伯来文的子音),即被掳之民安居的亚述城巿哈腊(参∶王下十七 6 ,十八 11 ;代上五 26 )。本节上半提及在迦南人中被掳的以色列众人,必得地直到 撒勒法 。撒勒法位于以色列之北,是推罗和西顿之间的一个地中海沿岸城巿(参∶王上十七 9 ;路四 26 )。希伯来文在此处有一相关代名词( ~s%r ),使本节上半可解为“在迦南的以色列人”,或是“成为迦南人的以色列人”,其中后者根本难以解释。可能是因拚字错误加上字母顺序倒置所致。原本应为以色列人“继承”( yrs% )(参 AV 、 RSV 、 NIV ;和合作“必得地”)位于他们原来产业极北的迦南人地(参∶书十九 28 ~ 29 ),和位于最南的南地互相对称。
21. 以色列人不仅将重得领土,他们还要重得首都耶路撒冷。于公元前五八七年被灭的耶路撒冷,将有 拯救者 的降临,他们将带来人们等候的拯救(参∶尼九 27 )。
有些圣经版本将“拯救者”译为被动语态,指的是已蒙拯救的人,亦即从被掳中得救并可返回的人。这一解释使本节得以与第 20 节中被掳的人互相连接,也可能指的是所罗巴伯时获遣返的以色列人(拉一~三)。不过这一解释的问题在于这些被掳后得以归回的人所拥有的产业,远不及第 20 节所详述的。七十士译本此处译作“必有拯救者来自 锡安山 ”,即锡安山是拯救者的来处而非目的地。这样的翻译并不必要,因为现有的经文“拯救者上到锡安山”可以和第 17 节的内容相连。此处的拯救,应该是指末世时的拯救。届时弥赛亚的国度将重新建立,而以色列也将在其完美的君王引导下,管理全地(创四十九 10 ;参∶结二十一 25 ~ 27 ;启五 5 ~ 6 )。这些拯救者将要统治以东( 以扫山 ),带来拯救,并像士师时代的士师一样为民裁决纷争(参∶士三 9 、 15 )。因此,以东不会被完全毁灭,但是将被征服。此处所谓的以东可能只是个象征,代表所有与神和祂的子民为敌的国家(参 19 ~ 20 节)。
本节提醒列国,他们并未握有至高的权力,至高的主权(即 国度 )将归于耶和华,此一提醒也是各国间的纷乱关系及对立的最后总结。为免以色列和万国自认为独立自主,所以俄巴底亚书在此处提醒他们谁才是真正掌权的(诗二十二 28 ;参∶诗四十七 7 ~ 9 ;赛五十二 7 ;弥四 7 )。预言的结构强调了耶和华主宰的地位,因为第 1 节以祂的名开始,又在第 21 节以祂的名结束,涵盖了整卷书。神审判的对象,以东或以扫在结构上亦有相同的功用。整体而言,俄巴底亚书是前后连贯的一卷书,向世人宣示神对罪人的审判和祂对子民的应许。
29 Wolff, p.47.
30 见 Allen,
p.170, n.37 及参考资料。
31 此处文法的困难在于“南地”少了个直接受词指示词,以及它和“以扫山”的用法。这类指示词常见于散文,罕见于诗歌。这可能表示本段原本的诗歌体裁,是因加上补充解释、叙述之后,破坏了韵脚,才变为散文。这种情形于整个段落并不常见。
32 见 POTT , pp.53 ~ 78.
33 见 D. W. Baker, 'Further Examples of the Waw
Explicatiuum ', VT30 (1980), pp.129 ~ 136.
34 Josephus, Antiquities 13.5.2 ~ 3.
──《丁道尔圣经注释》
俄巴底亚书
俄巴底亚书导论
1 本节至9节为刑罚的宣告,内容与《耶利米书》49:7-22相似。关于作者及以东的历史,看〈参考资料〉“本书作者”及“以东和以色列人”条。
本节的“我”原文均作“我们”,先知视自己为以色列人中的一个,代表全体发言。“信息”:他异象中知道以东的一些盟邦,计划联手攻打以东(7节),又看见一位使节(“使者被差”)正在策划此事。
以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2-4节),又有许多谋士(8-9节),心高气傲,有恃无恐。但先知宣告了神除灭以东的刑罚(9节),因为眼见兄弟以色列遭难却不施援手。
3
以东人把首邑西拉(义为“岩石”)建在坚固的石山上,其地距死海南约100公里,峭壁峋嶙,高达600公尺,房屋依山而筑。因有此保障,仿若世外桃源,兼之在商贸上大有所获,积存不少财宝(6节),以为绝对安全,便心高气傲。
4 “鹰”以眼锐力大著称;“星宿”极言其高。无论以东人的城筑在如何高的山上,甚至高到人去不到的星宿上,神也能把他们捉拿到。
5-6
盗贼只拣有价值的东西偷,摘葡萄的人也会剩下一点不摘取(看申24:19-21),但仇敌来掳掠以东,尽管以东自夸财宝藏得隐密稳妥,会被掠一空,丝毫无剩。
7
以东的盟邦和知心的朋友,会出卖、陷害他们。“送你上路,直到交界”即把他们赶离国境。以东人当日如何对待自己的兄弟以色列,这些盟友也同样对待以东(比较10-14节)。“毫无聪明”指盟友背弃,以东居然不察,岂可言聪明!
8 “那日”指以东被消灭之日。但在旧约预言中以东常被当作世上敌对神国的强邦的象征,因此“那日”也含有神审判大日的意思。到那日敌对神的一切力量都会给消灭。“智慧人”和“聪明人”:以东以多智慧人著称。约伯三友中的提幔人以利法便是以东人(提幔为以东的别称),看《约伯记》4:1注。“以扫山”指以东。
9
“提幔”指以东,义为“南方”,因以东在南方。本节很可能为阿拉伯人侵入以东的描写(比较耶49:7-22;结25:12-14)。此事发生在波斯人统治时期,以东人口所剩无几。《尼希米记》有阿拉伯人基善的记载(尼6:1-2),可证有阿拉伯人居住以东,后来阿拉伯人和以东人杂居,成为以东故都彼得拉(原名西拉)的居民。他们在那里建立了拉巴提国。希腊和罗马人称以东人为“以土买人”,因“以土买”为“以东”希腊文的写法,耶稣时代管治犹太人的希律王便是以土买人。
11-14
以东人恶待以色列民的罪包括:1,耶路撒冷遭毁灭时,他们袖手旁观(11节);2,犹大国民被掳,幸灾乐祸(12节);3,耶城被毁,趁火打劫(13节);4,甚至切断犹大余民逃生的路(14节)。12-14节一共记有神的八个斥责,都用“不当”开头,《诗篇》137篇对以东人的幸灾乐祸有很生动的描写。
15
看8节关于“那日”的注解。本节说耶和华的日子降罚“临近万国”,接上又预言雅各家的得救(17节),可见所指当为神审判的大日,不但以东,世上其他国家都要面对这最后的审判。
“照样向你行”:按照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
16 酒杯在圣经中常代表灾难及审判(赛51:17;耶25:15)。万国要受审判,无可逃避(“且喝且咽”)。
17-21
自本节至末节,作者不再用第二人称“你”向以东说话,而是预言神的敌人受罚,神的子民蒙福。以色列会复兴,锡安将成为圣山,神要使用以色列象火一样毁灭以东,且无一人留存(比较结15:7)。以东的土地归给他人(很可能为以色列余民)。那伟大的拯救者(弥赛亚)最后建立神的国度,人类的历史达到极峰。
17 “逃脱的人”可能指耶路撒冷劫后余生。
18
“雅各家”:南国。“约瑟家”:北国。“以扫家”指以东。犹太人在两约期间的马加比时代,曾攻取以土买,强迫当地人接受犹太教。至主后70年,以土买为罗马所灭(看〈参考资料〉“以东和以色列人”)条。
19
“南地”:犹大国南部干旱的山丘地带,东边为死海,西部为地中海,夏季几无雨水,为游牧者的天下。“高原”:地中海畔非利士人居地与巴勒斯坦中部高山间的山地。“以法莲地”在耶路撒冷北边,“撒玛利亚地”在巴勒斯坦中央。“基列”在约旦河东边。
20
“撒勒法”为推罗与西顿间的沿海地带,在巴勒斯坦的西北(看王上17:9)。“西法拉”或为小亚细亚的撒狄(在今土耳其),也可能是希腊的斯巴达。这一节的意思是说流亡在外南、北两国的以民都可回归巴勒斯坦,其疆土北起撒勒法,南达犹大的南端。
21
“拯救者”原文为多数,指神将兴起人来拯救以民。这里可以隐约看见那位最伟大的拯救者基督,祂要施行审判,包括以东和万国(15节)。而“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启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