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
亚 12 章 > 12 章 本章刻画了对耶路撒冷百姓的最后围困。
亚 12:3-4> 惊慌、癫狂……攻击神百姓的人要被惩办……这一场战争?
12:3-4 这是预言耶路撒冷未来的一次大战斗。有人说这是哈米吉多顿大战,也是地球上最后一次大战役。与神的百姓为敌的人不会永远取胜。最后,邪恶、痛苦和压迫将一次过彻底被消灭。
亚 12:7> 大人物比小人物高明,城里人比乡下人优越,但神的看法是──
12:7 城市往往影响其周围乡村的发展。这一次,犹大的乡村──“帐棚”却比耶路撒冷先得好处,令耶路撒冷不至骄傲。不要认为我们必须先向“重要人物”如明星、大商人、政治家、革命先驱等布道,基督来是“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 19:10 ),甚至是颓废潦倒的人。我们要小心,千万不要在灵性上骄傲,免得像耶路撒冷一样,在明白神旨意的事上变得最迟钝。
亚 12:10> 神应许降下圣灵,你有没有感到?祂在你心中吗?
12:10 基督复活后五十天(参徒 2 章),即五旬节时圣灵降临。撒迦利亚称圣灵为“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正是这灵证明我们有罪,向我们启示神的公义和审判,并在我们祷告的时候帮助我们。“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罗 8:26 )求神让祂的灵充满我们。
亚 12:10-14> 神的独生子被刺、被杀,以色列有多少人悲哀?今日呢?
12:10-14 最终所有人都要认识到那位被刺、被杀的耶稣真的就是弥赛亚。将来人必被唤醒,为罪伤痛,并真正复兴。被钉十字架的弥赛亚,将清楚地被启示出来(参腓 2:10 ;启 5:13 )。
亚 12:11> 哈达临门这个地方……
12:11 哈达临门可能是指约西亚王被杀的米吉多平原一带。人们曾为约西亚的死大大悲伤(参代下 35:22-25 )。
亚 12:12-14> 基督的血不会白流,有一日──
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
末后的拯救(十二 1 ~十三 1 )
.耶路撒冷末后的拯救(十二 1 ~ 9 )──创造天地万物的主──耶和华在这章中启示有关末后日子将要发生在选民身上的事。先知用“那日”这钥词来形容这日子的重要性。选民因倚靠耶和华,神就作为他们的能力(十二 5 ),亲自促使事情的成就。在列强的势力下,耶路撒冷将蒙拯救,神将使他们成为无敌的力量──“令人昏醉的杯”(十二 2 )、“沉重的石头”(十二 3 )与“火盆和火把”(十二 6 )。因神定意要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的列国(十二 9 )。
留意这段落中,“我必使”出现了多次(十二 2 ~ 3 、 4 、 6 等)。这钥词表明了一个事实──耶路撒冷必蒙拯救,列国遭灭绝,全赖神的手,神的作为。
.蒙拯救的先决条件:彻底的为罪痛悔(十二 10 ~ 14 )──此处所描述的,有如在一个最令人伤痛的丧礼中(如人丧独生子或长子),亲友为死去的人发出极度的哀恸。又有如百姓每年于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为记念约西亚王的被杀而悲哀一样(十二 11 )。“大卫家”代表“王族”,“群羊”代表“百姓”,“利未”代表“祭司”,“示每”代表“文士”;意即全城每一个百姓都要为罪而彻底痛悔。神应许要用一洗罪的泉源,除净他们的污秽(十三 1 )。
思想 一个为罪忧伤痛悔的心,是神所悦纳的,这也是蒙怜悯的先决条件。──《新旧约辅读》
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
12:1-13:1 耶城遭围攻获救及百姓仰望被扎者
本章起至末章均论到神的百姓在末日的境况及神的拯救。
1 本节显示神的权力范围包括天、地与人的家,能够克服列国,保护耶路撒冷
( 2-9 ) , 以及使选民为罪痛悔,并得蒙洁净。( 12:10-13:1 )
“以色列”:泛指神的选民。
2 “昏醉”:这里有震颤摇晃之意。
“杯”:比喻神赐予世人的命运。
“这默示也论到犹大”:或作“对犹大也必如此”,大概是指犹大如耶城一样受列国围攻。
3 “那日”:在本章与 13 章 ; 14 章多次出现 , 大概指弥赛亚时代要发生的事。
“重石头”:比喻列国没有加害耶路撒冷的能力,仅自招损伤。
4 “我必看顾犹大家”:原文为“对犹大家我要睁开我的眼睛”,比喻神的恩勖、看顾,这与列国所依赖的马匹变得眼瞎成了强烈对比。
5 耶城居民因倚靠神而获救,于是犹大也转而仰望神。
“犹大”:此处大概指住在犹大野地、较穷困的百姓(参 7 节“犹大的帐棚”)。
“耶路撒冷 ...... 能力”:有古卷作“耶路撒冷的居民有能力,因万军之耶和华是他们的神”。
7 “大卫家”:指身为王裔的大卫子孙。本节表示首当敌人攻击的犹大百姓先被神拯救,他们的胜利使耶城居民的傲气受挫。不过神稍后也拯救耶城的居民(见 8 )。
8 “必如大卫”:即像大卫的勇猛(见撒上 17:34-36 )。
“如神”:与“如行在 ...... 使者”意思相同,比喻大卫家的大能、尊荣。
10 “所扎的”:教会传统认为是弥赛亚(参串),即以赛亚书里受苦的义仆(赛 52:13-53:12 )。本节起描绘犹太人为他们所杀的弥赛亚悔罪哀悼。
11 “如米吉多 ...... 悲哀”:米吉多的哈达临门可能是约西亚王阵亡的地方
(王下 23:29 ) , 百姓为这位贤君哀悼,持续颇久。(代下 35:24-25 )但本句或指在米吉多有类似哀悼搭模斯神的宗教仪式(见结 8:14 ),因“哈达”及“临门”是叙利亚二位神祗之名(见王下 5:18 )。
12-14 大卫王家(“大卫家”),先知或下级统领(“拿单家”,见撒下 7:2 ) , 祭司(“利未家”),
文士或下级祭司(“示每家” , 见民 3:18-21 ) , 以及其余各家族全都悲哀,比喻上至君王下至百姓举国都懊悔哀悼。
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
上帝要来的日子(十二 1-14 )
第十二至十四章再次用‘一篇神谕’(或者‘负担’)这种表达形式作为开端,它们包括撒迦利亚书第二部分的后半和整卷书的结束部分。总结这几章的主题在‘那日’一词中可以找到,它被一再重复使用,而在这卷书的最后一节中都提到它。这个词突显这几章的启示文学观点;无论这位先知是撒迦利亚或者某位未知的继承者,讲述看来所有的人类历史都移向的那一天。就像在其他启示性经文中的先知,其语言不可避免地是神秘的和难以测透的。我们必须先阅读和吸收它的内容,然后进一步去尝试掌握它更深刻的意思。
第十二章分成两段,首先描写对耶路撒冷的攻击,其次绘画一个发生在城市里的悲剧事件,以及它的结局。
(一) 攻击耶路撒冷 ( 1-9 节)。藉 先知说这些话的上帝,被称为创天和地,以及给予所有人类生命的那一位。这些导言式的经节是重要的,作为随后部分的背景。这个‘日’是这卷书这一部分的焦点,它是一个所有的创造不可改变地要移向的时间,但是我们在这段一开始时就被提醒,创造是根源于上帝的;上帝是创造的源头,祂也有能力去移动被造的世界朝向它的毁灭。而且正像第一个创造行动那样,从起初的混沌呈现秩序出来;照样世界移向毁灭时,那些前期混乱的原素,也要在‘那日’最终的秩序建立之前发生。
按字面意思或作为比喻来看,耶路撒冷被围攻一事,是这几节经文所预期的。世界的各国,包括犹大,围绕在这个首都准备攻击,不知道上帝已使这座城坚固难以攻破。正像一个农夫那样,奋力从地里移掉一块巨大的石头,可能会伤了他的背或者引起一些内伤,照样列国布阵对抗耶路撒冷也将伤害他们自己。这些围攻的军队,带 他们装甲齐备的骑兵,在进攻这座城市时,将会像疯狂一般被突然击倒。而犹大的军队,作为参与这不圣洁的联盟的成员国,将很快地觉察到上帝与这座城市同在;知道了这个道理后,他们将在战争中迅速地转投另一方。犹大军队的叛变将好像火炬在干草上,他们原先的联盟变为混乱一片,并摧毁这个联合进攻阵营。经过所发生的一切,耶路撒冷会保持不受损伤,而犹大的军队将感受到这种胜利的激励,他们迟至事后才能够看见所行的错误。上帝将应许绝对地保护这座城市和她的居民,而那些攻击耶路撒冷的世界各国将要遭受毁灭。
这种进攻、反攻、然后胜利的启示文学的景象,传达了一种世界合一的形像,这种合一在开始时,甚至一些选民也属于其中的一分子。合一的起源可见于对耶路撒冷的共同敌意之中,而虽然这种敌视的理由没有特别指明,可以假定它是建立在一种对上帝的仇恨之上,而上帝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由这座城象征。这种将来的异象不需要文字上的理解,甚至也不需要视为任何严格的意义上的豫示。乃是先知把他在当时世界中觉察到的现实要素投射在启示文学背景上。虽然世界各国有分化的倾向,在追求邪恶中却有一种共同基础的合一,它可以另外被描述为对上帝的反抗。而这种列国对上帝的反对,无论它是在个别人的心中,或者在列国的政策上,必须在上帝的国度建立之前先被克胜。先知的异象是黑暗无望的,但也是现实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邪恶在世界上是如此根深蒂固,上帝的国度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能够击败邪恶,善良才能胜利。
(二) 在耶路撒冷的悲剧 ( 10-14 节)。在耶路撒冷城中,看来一场可怕的悲剧发生了,虽然在经文中,悲剧的准确性质很难界定。这座城市的居民杀死了某个人;究竟它是一种谋杀行动抑或一种处决的执行,并不太清楚,虽然后者比较可能,因为这种行动,事后使整个社会有罪疚感。犯罪的行动以后,城中的人民突然觉察到他们有罪,接 充满忧伤,寻求赦免他们所行的。整个社会都十分哀痛,包括那地的大家庭( 12-13 节);当丈夫和妻子觉察到那个大逆不道的行为,他们一起真诚的深感悲伤,而他们每个人都要对这行为负部分责任。他们要对一个好人的死亡负责,这是很清楚的,虽然那个人的身分尚未确定。
这一节启示文学异象的部分结果,是使读者认识,不单是那些在这座城墙以外的各国联合起来反对上帝,即使是在城中,也无法认识上帝的仆人。虽然如此,但两者有一个分别,城里的居民,在某方面能够认识他们行为的可恶,并且悔改归向上帝求赦免。
这几节经文无疑会令基督徒读者联想起受难节的叙述,以及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情景。确实的,约翰在他描述耶稣死亡的即时结果时,引用了第十节(对照约十九 37 ),而这景象在启示录一章七节亦再重现。在基督教的神学中,耶稣基督的死象征 人类反对上帝,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道桥梁去恢复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这种古代启示文学异象的观念来看,钉死十字架代表上帝的国度来临前那不断加剧的混乱,也代表超越混乱之外实现上帝的新平安的可能性。但是从这种基督教神学的观点,我们也能够看到启示的异象是无时间因素可言的。异象的意思,并不止于十字架和基督的福音;纵使异象的意义令人捉摸不清,它仍然表达了关于将来的真理。 ── 《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撒迦利亚书
陆.第二个神谕或主旨,着重弥赛亚的第二次降临(一二~ 一四)
一.耶路撒冷将要成为列国烦恼之源(一二 1 ~ 3 )
这里预言外邦列国在将来的一日要围攻耶路撒冷。所有攻击这城的,将要受到更大的攻击。他们在举起这块重石头的时候,自己就被压受伤。
二.耶和华将要毁灭犹大的仇敌(一二 4 )
到那日,神要使犹大的侵略者——马匹和骑马者——惊惶和颠狂。
三.犹太人将要承认神是他们的力量(一二 5 )
耶路撒冷以外犹大的族长必心里说,耶路撒冷的居民是从耶和华得着能力。
四.偏远的犹大将要吞灭他的仇敌, 并要作首先得胜的(一二 6 ~ 9 )
那日,犹大的族长将要象熊熊的烈火, 烧毁每一件所触及的东西。住在偏远犹大的人要先得着胜利,以致耶路撒冷的人必不被高举过於他们。耶路撒冷居民要受保护和得着力量,而侵略他们的外邦各国要被毁灭。
五.这国因弃绝弥赛亚而哀哭(一二 10 ~ 14 )
撒迦利亚书 12:3
3~9 聚 集 攻 击 他
的 万 民: 末
后, 许 多 国 家 将 联 合 起 来 与 耶 路 撒 冷 和 以 色 列 为 敌, 神 将 亲 自 伸 手 毁 灭 攻 击 以 色 列 的 众 敌。 在 哈
米 吉 多 顿 大 战 中, 世 上 列 国 的 势 力 都 将 被 倾 覆 ( 参 启 16:16 注; 19:19) 。
12:10
10~14 那 施 恩 叫
人 恳 求 的 灵: 这
几 节 讲 到 犹 大 人 在 面 对 强 敌、 危 在 旦 夕 之 时, 终 必 有 人 相 信 耶 稣 就 是 真 正 的 弥 赛 亚, 因 而 归 顺
他。
12:10 必 为 我 悲
哀: 在 那
个 战 事 险 恶 之 日, 选 民 将 向 神 哀 哭 求 助。 神 必 要 以 圣 灵 浇 灌 他 的 百 姓, 施 恩 给 他 们, 应 允 他 们 的
祷 告。
1. 悔 改 之 人 将 认 识 到,
他 们 须 为 罗 马 士 兵 刺 入 弥 赛 亚 耶 稣 肋 旁 的 那 一 枪 ( 比 较 诗 22:16 ;赛 53:5 ;约 19:34) 和 耶 稣 的 死 承 担 罪 责。
2. 他 们 将 悲 痛 欲 绝。 每
一 个 家 庭 中 的 人 都 要 独 自 悲 哀, 丈 夫 和 妻 子 也 要 分 开; 这 样, 每 个 人 都 将 单 独 为 自 己 的 罪 和 弃 绝
撒迦利亚书 注释
十二 1 至十三 9 战争、胜利与洁净
这段包括好些不同类的数据,很难把它看为一整体。但我们亦不能否认这些资料有其合一的地方,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如何彼此联系起来。整段的结构分析如下:
十二 1-9 列国攻打耶路撒冷(和犹大( ? ),参以下第 2 节的注释)却反被击败。耶路撒冷与犹大之间的压力解除。十二 10-14 那刺扎耶和华代表者的人(「戴维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将要愁苦,为他悲哀。
十三 1 「那日」上述的一群人也要被洁净。
十三 2-6 「那日」偶像和(假)先知要被除去。
十三 7-9 耶和华的牧人被击打,羊就分散,并进行彻底的洁净工作,然后圣约的应许被肯定。
十二 1-9 得胜列邦
在这一段中,有些不寻常之处:第一:「戴维」一名出现 6 次,在撒迦利亚书其它地方则未曾出现过,而「戴维家」在此与耶路撒冷的居民是分别出来的。第二:犹大和耶路撒冷似乎是分离的( 7 节);在第 5 节中,犹大人谈及耶路撒冷时有分彼此(「他们的神」);第 2 节下的意思似乎是说在围困耶路撒冷时,这烈怒的杯也将临到犹大(与四围的列国一样)。
先知先记念耶和华的伟大:祂创造宇宙、赐人生命,而人里面的灵使人成为活人。这点马上把列国的地位放准。与神相比之下,他们算不得甚么。耶和华宣告说:耶路撒冷要像一个满盛酒的杯,列国喝下就昏醉。耶和华要使耶路撒冷成为一块重石,任何人挪移此石,只是自己伤害自己而已,正如利未记二十一章 5 节所说的用刀自划己身。这里所形容的张惶、瞎眼,令人回想起其它有关审判的故事(创十九 10-11 ;士七 19-22 ;王下六 18-22 ;并参亚参亚十四 12-13 及徒九 3-9 )。
犹大人认识到赐人力量与胜利的是耶和华( 5 节)。
第 6 节的意象又有所改变:攻击耶路撒冷的列国好像禾捆击打火把,被全然烧尽;而耶路撒冷则仍在本处,丝毫不受损伤。
犹大将先一步得胜( 7-9 节),如是可除去犹大妒忌耶路撒冷之心,亦可除去耶路撒冷超越犹大的感觉,而恢复两者之间的和睦。那日,他们中间最软弱的也要像戴维一样有大能,「戴维的家必如神,如行在 …… 之耶和华的使者」(指莅临子民中间的耶和华)。出埃及记七章 1 节有类似的意象,摩西在法老面前有如神一样(和合本:「代替神」),并有亚伦作他的先知。
这些事情是否真如字面所描写般,曾发生或将发生?还是象征式地描写神在巨大的困境中保护子民?这些事件虽然有可能发生在历史上某些不分明的时期,但是要在历史上找到仔细完全的应验,却是不可能的。似乎这些经文是告诉我们神作工的方式,这些方式在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或多或少可以看出来。第十四章也是一样,那里有更多奇异的事件,都是与神对历史的终极
旨意有关。
十二 10-14 神的代表被刺扎:悔改
第 7 节所提及的「戴维家 …… 和耶路撒冷居民」在第 10 节里承接下来。他们显然是刺扎了一个人,这事作者没有清楚交代。经文直译是:「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他们必为他悲哀 …… 」)。文中「我」字很突然地改为「他」,有可能是笔误。但是在所有旧约古译本中,只有狄奥多田( Theodotion )的译本读作:「仰望他」。此外另一件使人震惊的是,耶和华居然说他们「扎」祂。有可能这是意象式的形容,因为圣经常形容神像人一样有情感的表达〔例如何十一 8-9 ;并参哀四 9 中意象式的表达方法:「饿如刀割」(和合本没有翻出这词组)〕。「扎」(或刺)字比较罕见,通常是指宰杀而言,曾被两次用来形容最后致命的一击(士九 54 ;撒上三十一 4 ;参约十九 34-37 )。
或许最恰当的理解是:人把历史上的一个人物杀掉,而这人是耶和华的代表,故此他们等于刺扎耶和华自己。当然,当士兵扎耶稣肋旁时,这事情照字面应验了;耶稣是神的儿子,又是祂的长子。在此以前,这些话可能还在别的历史人物身上应验。
刺扎之后,子民才了解自己作了何等样的事情,便为他愁苦悲哀。这里所用的字眼含有悔改的意思,十三章 1 节证明这事实。「哈达」、「临门」都是异教神明的名字,「临门」也是一个地方名(十四 10 ;书十五 32 ,十九 7 ),故此哈达临门可以是指一个地方,也可能是指一个神明。在迦南神话中,哈达之子被死神摩特( Mot )所杀,所以可能这些事件是指一年一度的敬拜礼仪,也就是说这经文是指外邦某种节期。这节期要不是在哈达临门举行,就是为哈达临门而设。先知并没有认许这种礼仪,只是描写悲哀程度而已。
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
Ⅱ 耶和华最后的干预与当时的苦难(十二 1 ~十四 21 )
从前面的大纲( 90 页)可以看出,九至十一章所谈的题目,在十二至十四章再度出现,不过愈接近“那日”,紧张度就愈高。这三章中,“那日”一词出现了十六次,作提醒之用。最后,十四章以图示的说法──典型的末日启示文体──说明“那日”的事件在何处发生,随之而来的,是神宇宙国度的建立,所有国家都来敬拜祂。
C 2 耶路撒冷的欢乐(十二 1 ~ 9 )
先知从战争与胜利的主题开始,地点在耶路撒冷,因为分散的被掳之人已经归回。这座城被列国包围,其人数比城中的人多得多。在这场势力差距极大的战争中,连犹大也离弃了首都;直到耶和华干预,不平衡的局面才改观。敌人反胜为败,溃不成军,因此人人都知道,是神护卫了这城,胜利终将属它。此处全球的观点、神奇迹式地插手拯救耶路撒冷,以及事成定局的意味,都是末日启示的特征;解释时必须配合这种 风格 。
所有的翻译都用散文的形式,不过本章却是以诗体的散文写成。按着逻辑与文体,拉马赫区分出几个小单位,他称之为“节” 259 。他发现这些呈对句安排∶ 2 、 3 节; 4 + 5 、 6 节; 7 、 8 节。第 1 节是前言,第 9 节为结论。
1. 有关标题的说明,请参阅九章 1 节的注释 ,亦见增注 ,第 173 页。 论以色列 ,既然这里关注的是犹大与耶路撒冷,这一词似乎出人意料;不过我们不难视“以色列”为指整个民族,不像十一章 14 节只指北国。十二至十四章没有谈到以色列与犹大的冲突。 铺张诸天……的耶和华 ,这里提说大能的造物主,不单创造宇宙,也造了大地与人;让人想起以赛亚书四十二 5 。这段引言很合适这几章,因其中展望大君王耶和华来完成一切事(十四 17 )。
2 、 3. 这两节为平行语,显出它们是连在一起的∶“耶路撒冷令人晕眩的杯”,与“耶路撒冷一块重石头”相呼应;“万民”重复出现;包围的概念也重复出现。因为某种原因,列国都想获取耶路撒冷 260 ,正如十四章 2 节;但他们得不偿失。 耶路撒冷令人晕眩的杯 ,“杯”代表神为人所定的生命经验,可能为“救恩的杯”(诗一一六 13 ),福杯满溢(诗二十三 5 );但从人的悖逆不信看来,这里必是耶和华忿怒的杯。从前耶路撒冷要喝这杯,以至喝尽(赛五十一 17 ;参∶耶二十五 17 、 28 );但现在这杯已经挪开(赛五十一 22 ),轮到列国要喝。他们既喝醉,就无能为力。 NEB 取 sap{ ,“杯”这字的另一个意思“门槛”,因此读来不同。
它也要与犹大反对 。第 2 节下半的希伯来文不容易明白,古译本也没有太大帮助。 JB 将它删去;可是 NEB 或许传达了原意∶ 犹大在耶路撒冷被困时将身不由己 。犹大也反对耶路撒冷,或是出于自愿,或是被仇敌压境的势力所迫。
耶路撒冷一块重石头 。这里的图画是一群挑夫要合力抬起一块岩石。尽管他们的人力充足(万国),还是伤到了自己,因此必须放弃尝试。
4 、 5. 画面又改变了,有骑兵在攻城,他们似乎被瘫痪,无技可施。在前一句对联中,列国的灾难似乎是出自他们自己的决定;而在本节,耶和华则主动干预。这里也有重复句∶“我必击打每匹马”; 惊惶 ,巴拉攻打西西拉时便是如此(士五 22 ), 使骑马的颠狂 。因背道而遭致的一系列灾难中,颠狂与眼瞎相连(申二十八 28 )。 我要睁眼看犹大家 ,这是第四次提到“耶和华的眼”(三 9 ,四 10 ,九 8 ),目的是在审判之日拯救他们。神已经为耶路撒冷的缘故插手干预,因此犹大也来投靠祂。
6. 这里采取行动的仍是耶和华, 我必使犹大支派如同火盆在木柴中…… 。犹大置身于敌人中的事实,反而对大局有利。火怎样瞬间点燃火种与柴堆,犹大也将使仇敌遭毁灭,而耶路撒冷则在一旁观看。
7 、 8. 耶路撒冷的大卫家与其余的犹太人之间的竞争,因神应许犹大先胜而告解决。他们互相需要,不可彼此辖制。耶和华保护耶路撒冷的 盾牌 ,也要保护他们;祂的能力将使软弱者有大卫的才干。盼望仍然以 大卫家 为中心,这个家 必如神 ,这是很大胆的声明,下一句则将其修饰为, 如耶和华的使者 。前来向大卫求恩的人,曾说他“如同神的使者”(撒上二十九 9 ;撒下十四 17 、 20 ,十九 27 );这是一句尊敬的话,刻意的夸大之辞。然而应验在耶稣身上时,却还显得分量不足。
9. 这节结论毫不含糊地指出本段的要点∶ 耶和华定意灭绝来攻击耶路撒冷各国的民 。世界冲突的事实已假定存在,耶路撒冷必得到最后胜利;无论这将是按字面或是寓意出现,都必成就。
259 Lamarche, p. 74; R. C. Dentan ( IB , VI ,
p. 1106 )形容第 2 节以下为“仪文形式的短歌”。
260 先知假定耶路撒冷是地球的中心(结五 5 ,三十八 12 )。见 S. Terrien, 'The Omphalos Myth and Hebrew Religion', VT , XX, 1970, pp. 315 ~ 338.
B 2 为被扎者哀恸(十二 10 ~十三 1 )
这一段和前面形成强烈对比。胜利的欢欣现在转为哀恸。大卫家与耶路撒冷的居民,刚从耶和华得着保证,但却不可任意而为。他们需要新的灵(十二 10 )和新的洁净(十三 1 ),这些事都与城中一位人物被杀,而带来的哀恸有关。
10. 怜悯与恳求的灵 ,这种新的心态来自耶和华, 我必浇灌 。 怜悯 (希伯来文 h]e{n )直译为“恩惠”,但在这里要彰显的特定恩惠,乃是为一谋杀事件悔改,所以较自由的翻译也合理。 NEB 译为同情与怜悯的灵,保持 h]e{n 的自由翻译;“怜悯”来自希腊文的 oiklirmou ,但希伯来文 \cs16 tah]@nu^ni^m 意为“寻求恩惠”,因此译为“恳求”。 当他们仰望那位他们所扎的 ,早期译者显然认为这节很尴尬,因为他们的翻译呈现将希伯来文作各种修改的努力。
在希腊译本中, 被扎 变成“以轻视对待”、“羞辱”;在亚兰文译本则为“排斥”。 仰望他 见于一些希伯来文抄本,但也许不是最可靠的。希腊文、叙利亚文、亚兰文和拉丁文等译本根据较佳的希伯来抄本,读为 望向我 (参 AV “仰望我” , RV “望向我” )。显然有位早期的抄写者感到,先知不可能让耶和华说出这句表面冲突的话,即祂曾被处死;所以他将代名词改变了。愈难的读法愈可能是原文,因此这里应维持原状。 NEB 将两个代名词都保留,而读为∶ 他们将仰望我,仰望他们所扎的那一位 。这必须要稍微改变希伯来文的子音和母音;惟一支持这翻译的是一晚期的希腊译本( Theodotian ,主后第二世纪),这译本可能受约翰福音十九 37 的影响。约翰虽用本节,但却不可视为证据,因为新约作者常自由使用旧约(参∶亚九 9 的注释 ,谈福音书作者的引用);他也许只是要带出一般的意思。
如果我们接受原文可能为“仰望我”,其意义为何?以下介绍三种典型的解释,可看出注释家意见何等分歧。许多人认为,先知是想到某位历史人物,如欧尼亚三世,他于主前一七○年被谋杀;或是马喀比的西门,他于主前一三四年被谋杀 261 ;但即使可以把这段经文的日期订得这么晚,也没有一位历史人物能完全满足它。另一个相对的看法,是克巴确克( A. E.
Kirkpatrick )提出来的∶“被推翻的是代表耶和华的人,也就等于祂本身。” 262 但是,两个位格怎能以其中一个的死来算?克巴确克自己承认“这段经文是未解决的谜”,加尔文是以这里的死是比喻∶“现在神……以人的方式说话,声称祂因祂百姓的罪受伤;尤其当他们顽梗背逆,轻视祂的话,祂就像一个人心脏被刺,受到致命的伤害。” 263
在提出更进一步的建议之前,最好先看看整个上下文。这一章的下半集中于一件事∶因一位被扎之人的死而引起的哀恸,这哀恸之苦的程度,如 丧独生子 。创世记二十二 2 ;耶利米书六 26 ;阿摩司书八 10 ,希腊文译本将形容词“独一”译为“钟爱”( agape{tos ),无论是指一个人(以撒),还是(如耶利米和阿摩司所言)指整个百姓。同样, 长子 在犹太家庭中为特别宝贵的孩子。从出埃及以来,以色列就被称为耶和华的长子(出四 22 )。因此,将被扎之人以整个民族来解释,是有根据的,故钟斯译为∶“他们将仰望我(耶和华),触摸那些他们(列国)杀死的人”或“死在战争中的人” 264 。他认为此处是指犹大的烈士,他们在最后之战中,为拯救耶路撒冷而牺牲。他也要人注意以赛亚书五十二 12 ~五十三 12 265 ,他将那里的仆人解释为“集合”名词。为国捐躯之人的受苦,或许可以视为具救赎性,但这些烈士之死与哀恸之后罪的洁净(十三 1 )又有什么关系?这样的解释并不令人信服。
11. 接着是一则难解的类比∶这场哀恸 大如米吉多平原之哈达-临门的哀恸 。 RSV 言下之意,指“哈达-临门”为一个人;而 AV 、 RV 则是指地名。后者为古老的解释,可溯自耶柔米,他将这地视为他所知道的路马尼( Rummane* ),距耶斯列不远。既然他住在伯利恒许多年,这个辨认或许有充分的证据。但后来的注释家属意其他地方。旧约有一个地名叫临门(书十五 32 ,十九 7 ,和合本译为“利门”;亚十四 10 ),但这也是一个神只的名字(王下五 18 )。许多现代注释家放弃了古老的解释,而用宗教礼仪和神话来解释。有人认为,“哈达-临门”是巴比伦神只塔模斯的另一个名字 266 ,或是类似塔模斯的繁殖之神的名字,在一年一度的仪式中,有为塔模斯的哭泣,就是以西结所责备的(结八 14 ) 267 。
劳雷( H. H. Rowley )相信,拉斯珊拉( Ras Shamra )碑文有助于了解迦南的宗教仪式,也可能解释这一节 268 。哈达是古代闪族的暴风之神(参∶撒下八 3 等处,哈大底谢,意为“哈达是我的帮助”)。在古迦南的神话中,哈达是阿雷音的父亲,他的儿子死于摩特(这个名字与希伯来文的“死”字有关)之手,而哈达为他大哭。后来经过报仇,阿雷音与摩特都复活了。如果这是一年一度仪式的根据,这观念也许影响了以色列人,因此成为一种比较的标准,先知以它来衡量悔改的程度。
这种古老的习俗有可能到被掳之后仍然存在,和以色列所看重的一些历史记念日结合在一起,诸如∶约西亚之死──米吉多可能指这件事(王下二十三 29 )。西方的圣诞节也是将异教与基督教的节期合并。我们知道在编历代志的时候,为约西亚的哀哭仍然每年举行(代下三十五 25 )。也许犹太人臆测,倘若敬虔的约西亚没有死,就不会有被掳的事。
早期译者对这一节就感到困难;从亚兰文译本可见一斑。由詹斯玛翻译的译文为∶“如同为暗利之子亚哈的哀恸,他被他泊临门的儿子哈达临门杀死;又如同为亚们的儿子约西亚的哀恸,他被法老尼哥(那残废者)杀死。” 269 这是第三种对哈达临门的解释,视他为历史人物,就是将亚哈杀死之人;这人除此处外并无其他资料(王上二十二 34 );但这个解释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哀恸的对象应当是哈达临门,而不是亚哈。德柯尔认为,为外邦神只的哀恸,与在耶和华面前的哀恸不可能相提并论;他从亚兰文抽出“亚们”一字,指出其子音可能与临门的子音弄错了。这样调整后的翻译,意思很顺∶“那日的哀恸将如为亚们之子(即约西亚)在米吉多平原的哀恸。” 270 不过,这解释只是根据一种译文的修改,必须视为臆测性很高。
12 ~ 14 节哀恸的人,又让人注意到大卫(参 10 节;十三 1 ),他为扫罗与约拿单之死,并押沙龙之死(撒下一 19 ~ 27 ,十八 33 )大大悲恸。布鲁斯( F. F.
Bruce )注意到这里提到大卫,而认为这则神谕的词汇“可能取材自全国性仪式,尤其可 能取自 君王在该仪式中所扮演的角色” 271 。阿克诺进一步提出,或许仪式的某一段有押沙龙礼赞,而这神谕的某部分源于该处。他将这点与大卫为押沙龙过度哀哭相连 272 。然而这种仪式存在的证据仍有待发现。
既然学者的观点如此混乱,第 10 、 11 节究竟当如何解释?这宗谋杀事件发生于耶路撒冷,被害者从某方面而言是与耶和华认同的,而城内的居民必须对他的死负责。在事件发生后,他们受良心谴责;而在莫大的悲哀之际,他们发现自己里面得着了一份恩赐,就是新的悔改之灵,和恳求赦免之灵,紧接着则为从新开的泉源得洁净的应许(十三 1 ;参∶结三十六 25 、 26 )。虽然以赛亚书五十三 5 的“刺伤”与这里第 10 节所用的字不同,但拉马赫却发现,这两位作者同时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必有其重要性;他们共同的信息为∶耶和华的使者被刺、死亡,与罪得赦免有关。他的看法可说相当正确。不过,撒迦利亚并没有指认这位被扎者为仆人,或君王。
撒迦利亚书
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
12:1 12-14章构成一个预言。主题是:基督再来建立祂的国度。
12:2-3 这两节经文是说,列国来围困耶路撒冷,本想从中获得好处,但相反地却因耶路撒冷而受伤害(比较12:9)。
12:11 “米吉多平原…的悲哀”:是指法老尼哥杀死了犹大的君王约西亚而说(王下23:29)。约西亚是一位贤君。
12:12-14
以色列民的悔改,由王族(大卫家)及祭司家族(利未家)开始,而及于全民。“拿单”(12:12)是大卫的一个儿子(撒下5:14)。“示每”(12:13)是利未的一个儿子(民3:18)。“男的独在一处,女的独在一处”:表示众人为己罪哀痛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