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
亚 14 章 > 哇,真过瘾!像看科幻电影──不过,真要身临其境的话……
14 章 本章展示了弥赛亚在全地的最后胜利和对神的百姓的统治。但是这些未来事件的时序并不清楚,这显示神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治理百姓。我们当留意事件的发展,看看事情如何一一揭晓,神为祂的百姓已准备了一条出路。
亚 14:1> 主再来的日子说了两千年了,不会就让我碰上吧……
14:1 读圣经使我们不断受到鼓舞去仰望主的日子。假如真确地知道几时是主的日子,你会怎么样呢?你会过不同的生活吗?基督随时都会回来,我们要认真仔细地学习圣经,坚定地活在祂的旨意里,在顺服和灵命上作好准备,迎接祂再来。
亚 14:4> 橄榄山,主耶稣讲道的地方──
14:4 在橄榄山上,耶稣跟祂的门徒谈到末世的事情(参太 24 章)。同是在这座山附近,天使曾应许说:“他(耶稣)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徒 1:11 ;参结 11:23 )。
亚 14:5> “一切圣者”,他们是──
14:5 惟有神的百姓得以逃脱神的惩罚(参太 24:16-20 )。在混乱的日子里,神深知谁是祂的百姓。(关于乌西雅王年间的大地震,请参摩 1:1 注释。)
亚 14:8> 14:8 东海和西海分别指死海和地中海。
亚 14:10> 耶路撒冷的高升表现了……
14:10 耶路撒冷被尊为神的城,是世界敬拜的焦点。她的高升,形像化地表现了神最高的权力。
亚 14:16> 这里只提到住棚节,其他呢──
14:16 在弥赛亚的王权统治下,庆祝住棚节是惟一合宜的庆典,因为逾越节的真义在基督的死中得到了成全;赎罪日在领受基督的拯救时已成全了;初熟节在基督复活里面应验了;圣灵已在五旬节时降临。住棚节的盛典是感恩的庆典,庆祝主已得回人类的灵魂,是一场丰收,耶稣也曾暗示其中的快乐(参约 4:35 )。
亚 14:20-21> “归耶和华为圣”,不是戴在大祭司的冠冕上的吗……
14:20-21 将来,最普通的物品像马的铃铛和煮肉的锅,都会成为圣物。这个重建了的、神圣的耶路撒冷,跟残垣败瓦的城墙、艰难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一天神要使百姓对圣城的美梦成真。神仍然要为我们行大事,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参弗 3:20 ),只要与祂同行,我们每天都会对此有更深的体会。
亚 14:21> 当那日,在耶和华的殿中,有没有我、你、他……
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
神的日子(十四 1 ~ 21 )
本章以“争战──胜利”与“神的降临”为主题,描述在“耶和华的日子”将发生的事情:
1. 耶路撒冷将经历被掳的酷劫( 1 ~ 2 )。
2. 在酷劫中,神必亲自降临成为选民的拯救( 3 ~ 8 )。神拣选橄榄山作为其降临的地方;神的显现,带来了宇宙间异常的改变( 4 ~ 7 )。
3. 耶和华必作全地独一、 和平的 君王( 9 ~ 11 )。
4. 耶和华必亲手用灾殃攻击列国( 12 ~ 15 )。
5. 列邦因耶路撒 冷的大 君王── 万 君的耶和华而蒙福( 16 ~ 21 )。万人都尊耶和华为圣,而神的圣殿内充满圣洁;凡物都归耶和华为圣,再没有迦南人(代表那些向敬拜者牟利的商人)之踪迹。
.耶和华的日子,由以上的分析,是一个审判的日子,亦是施恩的日子。对有罪的人来说,这“日”带来了惊恐与审判;对敬畏神的人来说,那日是“拯救”的日子。这章中神降临的描述( 3 ~ 11 )可算是全书的高峰。那位独一无二、圣洁 和平的大 君王要临到全地万民中间,是可畏( 3 ~ 11 )又是可亲近的( 16 ~ 17 )。百姓应有的回应是“归耶和华为圣”。
思想 我们所事奉敬拜的,是一位将要来、至尊至 荣的大 君王,祂配受我们的尊荣,俯伏敬拜。──《新旧约辅读》
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
14:1-21 列国与耶城争战,耶和华终为全地之王
耶路撒冷将被列国围攻一事, 12:1-9 已有言及,这里有更详细的描述。
1-2 耶城起初遭遇的浩劫
3-11 神介入所引致的巨变
3 当耶城遭逢神的审判,居民被掳往外处之时,神就亲临搭救,如同昔日带领百姓安渡红海,灭绝埃及军兵一般(参出 14:14 )。
4 “他的脚必站”:意味神辖制祂的敌人。
“橄榄山”:位于耶路撒冷东面,自南至北长约四公里(二英里半)。此处预言:当神降临,脚站在这山上时,猛烈的地震要把这山中分为二。日后耶稣在橄榄山升天时,天使亦预言祂要再来,降临该山(徒 1:11 )。
5 “亚萨”:地点不详,有学者认为是指位于橄榄山山端,于主后七十年罗马入侵时被灭的村落。这处的大意是:橄榄山崩裂,开敞了新的山谷,使百姓可从耶路撒冷往东疏散。本节上有古卷及古译本作“我山之谷必被堵塞(填平),延到亚萨,它被堵塞如因犹大王乌西雅年间的大地震被堵塞一样”。
“圣者”:指天使(见诗 89:5, 7 及串)。
6 “三光”:原作“灿烂的”(可能指日,月和星宿);古译本则作“严寒”。
“退缩”:亦作“凝固”。
整句或指星宿的黯淡(见串),或指酷热与严寒的终止。
7 在那奇异的日子,不再有昼夜的更替,这是前所未闻的,唯独神知道的(见串)。
8 “东海”:指死海。
“西海”:指“地中海”,二者代表全地。
“冬夏”:代表四季。
川流不息的活水带来丰裕,犹如伊甸乐园的重现(创 2:10-14 )。
9 耶和华的名代表祂昔在永在的属性(出 3:13-17 ),整句的意思是所有人到时都会承认耶和华是历来独一无二的神。
10 “亚拉巴”:即平原。
“迦巴”:耶路撒冷以北,约九公里(六英里)外的山区。(王上 15:22; 王下 23:8 )
“临门”:位于耶城西南五十六公里(卅五英里)(尼 11:29 )。从迦巴至临门乃是犹大国被掳前之国境。这些地方位于耶城四周,一度俯视着她与保卫她,届时将被夷平,使耶城屹立,傲视四方。
“从便雅悯门 ...... 酒醡”数句,提到耶城周围的标志(见串)。
“便雅悯门”:位于耶路撒冷北面的城墙。
“第一门”:在城墙东北角。
“角门”:位于西边。
“哈楠业楼”:位于城墙最北处;王的酒醡则在南面,靠近王池(尼 2:14 )与御花园(尼 3:15 )。
11 “咒诅”:指被灭或被掳的厄运(见书 6:17-18; 赛 43:28 )。
12-15 列国蒙受的灾殃与挫败
12 先知在此可能借西拿基立军队所遭遇的瘟疫,来描写临到列国的灾殃(见王下 19:35 )。
13 兵士在混乱中自相残杀。
16-21 耶和华作全地大君王
16 “住棚节”:庆祝夏日果实的收成(申 16:13-17 ),并容许寄居者一同参与欢乐。此节期现作为列国聚集同心敬拜真神的记号。
17 犹太传统似乎把住棚节和水拉上关系(参约 7:37 注)。
18-19 原文文句颇隐晦。意思大概是:埃及虽可不靠雨水(有尼罗河可供汲用),但仍仰赖神的供给和保守,倘若背离神、不敬拜祂,必遭灾殃。
“雨”:可代表一切日常需用。原文并无此字,有学者将此节译为“埃及族若不上来,耶和华必用攻击不上来守住棚节之列国的那灾攻击他们”。
20 昔日,大祭司冠冕上的金牌刻有“归耶和华为圣”几个字。(出 28:36 )但当神统管世界时 , 所有人、物件与动物都归神为圣,圣俗之分必要消除,是以马匹身上的一个小装饰亦系有这称号;圣殿内用来煮平安祭牲之肉的锅,与祭坛前用来盛血的祭碗同样圣洁,甚至犹大境内普通煮食用的锅亦为圣洁,可容献平安祭者煮祭牲之用。
21 “迦南人”:可能是代表不属于神的人;此字于原文亦等于“商人”(见何 12:7 ),故亦可能指向朝圣献祭者榨取利益的商人。当耶和华为全地君王时,贪婪与暴敛的事必从圣殿的院子剪除(参太 21:12-13 等)。 ──《串珠圣经注释》
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
启示的远景(十四 1-21 )
大自然和历史的两个世界,在这些结束的情景中融合起来,并且朝向启示信息的远景移动。自然的世界以一种不符合自然律的反常样式,向前移动和发展;政治的世界被卷进一种人类历史正常经验之外的大漩涡中。人类的语言在这里被扩展到它最高的领域,去表达非作者能力所能形容的既神秘又奇幻的景象。即将出现的远超过任何以前曾经有过的;它将远远超出从经验中得到的知识,是不能用简单的话语描写的。我们看见这卷书的最后一章最终是难以形容的,但是先知尝试去尽量描述它,因为越过将来的混沌,他看到了从旧灰尘中兴起的新世界。很难推测这一章的内容,是否第十二章所描写在耶路撒冷的冲突的续篇;它更可能是描绘相同事件的另一版本,被附加进早期叙述之中的。若果埋怨第十二章和十四章看来在某方面彼此矛盾,就会误失了其主题。这两章都指出了情景的某部分,但事实的全貌,是超乎任何它们以其中一章或者两章一同所能显示的。每一章都是关于耶和华再来日子的掠影;每一章也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前提和背景来记载,但是每一章至终都彰显上帝最后的胜利和平安。
这里的景象再一次以围绕 耶路撒冷的冲突开始。世界上各国的人民以一种联盟,像一种‘联合国’的方式聚集在一起,怀 共同的目标,就是毁灭耶路撒冷这个看来威胁到他们共同据点的地方。这座城于是被攻占,房屋被掠夺,妇女被强奸,而在开始好像胜利已经在握;一半的残存者被掳到外邦,另一半留在他们的家园中。但是当上帝介入这场冲突中,那场较大的战斗洪流被扭转过来。这块土地上的地形发生了一系列的实质改变,就好像被一场地震所引起,但是其规模更大得多。那个称为橄榄山的山背被分成东西两半,而从前的山谷从南到北在每一端被堆成垒。现在,耶和华进入圣城之中,伴随 有祂的侍从天军。
周围的气候和物质环境起了改变:不再有严霜和寒冷,也不再有白昼和黑夜。那里将永远光明,并永远温暖。而在一个经常缺水供应的城市,将会全年流 一股生命水的泉源。所有这些在地理上和自然世界的转变,标志 上帝加冕作王,统管全地。因为从前犹大地的大山将要夷平成为平原,而只有耶路撒冷仍然屹立在山顶上,高过四周的平原。这座城市将再一次充满居民,而她的居民将生活在完全的和平与安全中。
然后景象的焦点,再次从这座城市转回到那些曾经是她的敌人的一方。他们有许多因为受到一种突发的传染病影响,而遭遇可怕的死亡;另外的,在他们拼命急于逃脱的时候,为了使自己得到方便及好处,在仓卒的逃命中将杀掉他们的同伴。经常用于运载军队的马匹、骡子、和其他畜牲,也将在灾害中遭受剧痛而死去。而从那些退兵所留下的瓦砾中,大批的金、银战利品将要被得胜者收集带走。
虽然这种战败是一边倒的,少数外国军队的人将要存活下来;这些生还者将有些被转变过来,并且将要认识真神。一年又一年,他们将来到耶路撒冷这座他们一度曾如此无情地反对过的城中,在那里庆祝住棚节,一同敬拜上帝,记念上帝的约和祂所赐的丰收。那些拒绝去参加这种对上帝的敬拜,不肯为 丰收和得到食物而感恩的人,将要遭受干旱和灾难之苦:如果他们不感恩,也将不会有什么可感谢的了!
在城里,那里将有一种新的上帝同在的感觉,这圣洁而又神圣的地方,象征 祂的同在。圣殿将不再因商人寻求从朝圣者身上谋利而受到亵渎;她将要完全扮演作为敬拜之地的角色。这样,异象随 焦点集中在圣殿和对祭司职事的兴趣上而结束。圣殿将再起作用,这样人类可以完成他们生存的主要目的:敬拜上帝并永远赞美祂。
所有这些启示语言的意思是什么呢?它可能传递给我们生活在二十世纪的基督徒的信息是什么呢?把它当作一系列的神秘豫言去读,和当它们是晚间新闻之类,都肯定是误解了重点。然而,异象的语言仍能对我们的现代世界有所启迪。
(一) 现代的世界 。启示文学的语言以一种新奇方式从接受异象者所说的话反映世界。虽然启示的语言讲述未来,它同时也反映现在,而且藉 这些语言呈现的现实世界经常是黑暗和荒凉的。只有当人类的文明处在它的较低点,从黑暗中才有较好世界的希望浮现出来。表达希望时有带 描述现实的倾向;那就是说,现实世界的暴力和冲突投影到将来,并将被当为一种必须在新世界来临前要克服的障碍。但是对现实的描述最后完全为希望所渗透;在现有的世界中,很少有任何 象显示将来将要变得好些。换句话说,启示文学的思想,甚少以相信人类可自动变得完美,它的特点是深信上帝以能力改变世人及人类历史。
(二) 上帝的漠视 。启示的思想有一种护教的意义。我们对上帝的一些伟大的信念,按历史的经验来看,好像经常是空洞和无意义的。当世界变成大废墟而选民成了破落的残民时,很难去相信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启示文学的思想维持 对上帝充分认识的信心: 现在 可能很难去相信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但是最终的时候将要来到,那时上帝的能力要在众人目光之下被坚固地确立起来。而这种至终上帝的权柄必将建立的确信,是包容最广的一种确信;它包括了外邦人和犹太人在内。
(三) 信心和行为 。过分受困于圣经中的启示部分是一种危险,这种危险在当代基督徒世界中的某方面是很明显的。二十世纪末叶已近,这的确是一个人们会 迷于启示的时候,但是受困于某一思想的危险可能导致失去平衡。启示文学的着作在一个无希望的时代十分恰当地对信徒给予希望。它们恢复了对上帝是人类历史最终的统管者这个圣经真理的信心。但是它们也可能引致不小心的基督徒有一种放任的态度,觉得我们对此不能作什么,历史正在不可改变地朝向它的最高 移动,而我们好像旁观者,只能以惊讶观望 。这样的一种态度使我们极严重地错失了主题的重心。如果我们要在异象中得益处,我们必须同时也接受它所托付的责任。历史在大体上也是我们自己行动的成果,而我们要对所行负责任。相信未来的异象,必须藉 对现在行动的委身来取得平衡。而信心将要救援行为,帮助我们去了解我们所作的并非都属徒然,即使所有 象都指向相反的结论。 ── 《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撒迦利亚书
十. 外邦人聚集与耶路撒冷争战(一四 1,2 )
耶和华的日子在这里指耶路撒冷受到列国最後的围攻。侵城的军队瓜分他们在城中抢夺之物。城中的民一半要被掳去,另一半却留下。
十一.耶和华要亲自干预(一四 3 ~ 5 )
那时,耶和华要亲自临到橄榄山。这山要分裂为二,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中间是极大的山谷。“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有一切圣者同来。”安格解释说:
为表达他的狂喜,先知从间接转为直接的语调,这在活泼的希伯来文风格里,是常见的现象。
十二.宇宙间之气候与照明光体的改变(一四 6,7 )
本段的确实意义显得模糊,以致不少现代英语译本(如莫法特译本,修订标准本, 新英语译本,新国际译本)都采取一个或多个古代版本的译法,而所传达的概念是“所有极端的温度都会停止”。鲍德温给希伯来原文第 6 节的最後一句提供另一个翻译:
“‘那些发光的(星宿)凝结了’,意思是失去了它们的光辉”。 经文的大体意义是明显的:所预言的改变是宇宙性的。
安格否定早期版本所支持的异文,认为那“明显是错误的”。他认为那日是一个时期(耶和华的日子),而不是一个二十四小时的间隔。他把这段经文与以赛亚书三十章
26 节联系起来: 而且在耶和华为子民包扎伤口、医治创伤的时候,月亮的光要好象太阳的光一样,而太阳的光是七重的,好象七日的光。
十三.活水的江河(一四 8 )
活水从耶路撒冷出来,一半流往死海(东海流),一半流往地中海(西海流), 四季都是这样。
十四.基督将要作王(一四 9 )
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而且被承认为独一的真神。
十五.这地在地理上的改变(一四 10 )
全地要变为平原(亚拉巴),耶路撒冷仍居高位,高於其它地方。
十六. 耶路撒冷有人安居( 一四 11 )
耶路撒冷 .. 必安然居住,而住在其中的人,不再受仇敌入侵的威胁,也不再有咒诅。
十七.外邦仇敌受灾祸与恐慌之苦(一四 12 ~ 15 )
在时序上,这四节经文应紧跟第十四章 3 节之後,描述基督征服以色列的仇敌。
这些仇敌要受可怕之灾祸的攻击 21 ─—“他们两脚站立的时候,肉必消没,眼在眶中干瘪,舌在口中溃烂。”耶和华要使他们大大扰乱。住在乡下的犹大人,要协助防卫耶路撒冷,而且得到许多的战利品。
十八.存留的外邦人在耶路撒冷敬拜,否则必遭灾受罚(一四 16 ~ 19 )
战後幸存的外邦列国,要年年上耶路撒冷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安格解释个中的原因说:
在七个犹太人节期中,本预言只提到住棚节,那是王国时期要守的节。为什麽呢?因为到那时,只有这个节期在象征意义上是未应验的,也只有这个节期是由王国本身逐步来应验。
拒绝到来敬拜的人要受旱灾之苦。在不守节而无雨降在他们地上的列国中,经文特别提到埃及。
十九.平凡的器皿和物件也归耶和华为圣,耶和华的殿里不再有商人贩卖(一四 20,21 )
当那日,所有东西都必“归耶和华为圣”。到时不再有圣与俗之分。就是马的铃铛,与耶路撒冷和犹大中最常见的锅,都是神圣的!迦南人——一个嘲笑叫卖的小贩和不洁之人的术语——要被赶出圣殿,即万军之耶和华的殿。
评注
1 (一 18 ~ 21 )有些人认为四这个数目只是代表“全体的敌对,正如它在第八个异象里代表所有的方向”。鲍德温( Joyce
G. Baldwin ) ,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页 407 。然而,特指个别的国家,是一个古老的阐释。
2 (一 1
8 ~ 2
1 )路克( G.
C o l ema n Luck ) ,
Zechariah ,页 26,27 。
3 (三 8,9 )安格( Merrill
F. Unger ) ,
Zechariah: Prophet of Messiah's Glory ,页 64,65 。
4 (三 8,9 )盖伯林( Arno
C. Gaebelein ) ,
Studies in Zechariah ,页 42 。
5 ( 四 1 ~ 6 ) 安格( U n g e r ) , Zechariah ,页 75 。
6 (六 9 ~ 1
3 )要留意约书亚和耶书亚(耶稣的希伯来文写法)实际上是相同的名字。
7 (六 9 ~ 13 )巴伦( David
Baron ) ,
The New Order of the Priesthood ,页 30 。
8 (七 1 ~ 3 )伯特利在希伯来文的意思是神的殿,但圣殿被称为耶和华的殿,所以这里大概是指伯特利城,跟英王钦定本或新英王钦定本的传统相反。正如鲍德温( Joyce
G. Baldwin )所说:“正确翻译这节的方法很难确定。”(参看鲍德温,“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页 141 ~ 143 )。
9 (七 8 ~ 14 )凯理( William
Kelly ) ,
Lectures Introductory to the Study of the Minor Prophets ,页 467 。
1 0 ( 九 1
4 ~ 1 7 ) 安格( U n g e r ) , Zechariah ,页 170 。
11 (一○ 4
, 5 )费恩伯( Ch
a r l e s Le e Feinberg ) ,
God Remembers ,页 188 。
1 2 ( 一一 7
, 8 上) 安格( U n g e r ) , Zechariah ,页 195 。
13 (一一 15 ~ 17 )费恩伯( Feinberg ) ,
God Remembers ,页 211 。
14 (一二 10 ~ 14 )在希伯来文 ,西缅( Simeon )是示门( Shimon )。在古代子音字(即加上母音之前)的经文里,这个字很容易被误抄为示每( Shimei )。
15 (一三 6 )安格( Unger ),这位杰出的旧约学者,把这节经文应用在基督身上, 但同时承认很少圣经学者同意他的见解:
这个有关弥赛亚的预言极之大胆。作者突然戏剧性地把它介绍出来,把大部分解经家都吓跑了。他们看不见它真正的意义,却假定它与第 2 至 5 节是不可分割的,因而仍以为这里所谈论的是假先知,并以为这里谈论弥赛亚,是明明地忽略其背景。
安格博士在他的注释里,继续用了五列的篇幅为他的见解辩护(页 228 ~ 230 )。 1
6 ( 一三 6 ) 路克( L u c k ) , Zechariah ,页 113 。
1 7 ( 一四 3 ~ 5 ) 安格( U n g e r ) , Zechariah ,页 250 。
1 8 (一四 6
, 7 )鲍德温( Ba
l dwi n ) ,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页 203 。
19 (一四 6,7 )同上。
2 0 ( 一四 6
, 7 ) 安格( U n g e r ) , Zechariah ,页 252,253 。
21 (一四 12 ~ 15 )许多现代的读者留意到,这段经文跟原子弹的可怕结果十分相似。
2 2 (一四 1
6 ~ 1
9 )安格( Un
g e r ) ,
撒迦利亚书 14:1
耶 和 华 的 日 子 临 近: “ 耶 和 华 的
日 子 ” 既 是 审 判 之 日 也 是 复 兴 之 时。 这 里 指 基 督 再 临, 审 判 列 国
并 在 地 上 建 立 神 国 度 的 日 子。
14:2
我 必 聚 集 万 国 与 耶 路
撒 冷 争 战: 列
国 看 上 去 会 取 得 军 事 上 的 胜 利, 但 最 终 必 被 除 灭 ( 参 12:3~9 注 ) 。
14:3
耶 和 华 必 出 去: 耶
和 华 神 必 亲 自 干 预 这 场 战 争, 打 败 列 国。
14:4
他 的 脚 必 站 在 …… 橄
榄 山 上: 耶
稣 基 督 最 后 再 来 时 将 降 临 在 他 升 天 离 去 的 地 方 ( 路 24:50~51 ; 徒 1:9~12) , 那 时, 这 一 预 言 必 将 应 验。 这 一
带 的 地 形 将 因 山 体 一 分 为 二 而 大 大 改 观。 分 裂 的 山 丘 一 半 移 向 北 面, 一 半 移 向 南 面, 中 间 形 成 一
条 山 谷。
14:8
必 有 活 水 从 耶 路 撒 冷
出 来: 活
水 ( 不 同 于 死 水 ) 将 自 耶 路 撒 冷 流
出 ( 比 较 诗 46:4 ; 结 47:1~12 ; 珥 3:18) 。 巴 勒 斯 坦 地 的 水 流 大 多 在 夏 天 会 枯
竭, 而 这 一 活 水 却 永 不 停 歇, 涓 涓 流 入 地 中 海 和 死 海。 这 一 段 话 预 言 了 千 禧 年 时 期,神 的 洪 恩 必 自
耶 路 撒 冷 源 源 不 断 涌 流 出 来 ( 启 22:1) 。
14:9
耶 和 华 必 作 全 地 的
王: 基 督
建 立 他 的 国 度 之 时, 世 上 万 民 都 要 敬 拜 他 ( 比 较 4:14 ; 6:5 ;
弥 4:13 ; 启 17:14 ; 19:16) 。
14:10
要 变 为 亚 拉 巴: 主
再 次 降 临 之 时, 耶 路 撒 冷 周 围 的 地 区 将 被 夷 为 平 地, 而 耶 路 撒 冷 将 成 为 高 地, 高 出 周 围 地 区, 被
突 显 出 来。
14:12
12~15 耶 和 华 …… 攻
击: 这 几
节 更 详 尽 地 描 述 了 列 国 受 审 判 的 情 形 ( 参 3 节 注 ) 。
14:16
剩 下 的 人,必 年 年 上 来
敬 拜: 基
督 再 来 并 除 灭 敌 基 督 及 其 大 军 之 后 ( 比 较 启 19 章 ) , 列 国 中 的 幸 存 者 每 年 都 将 来 到 耶 路 撒 冷, 守 住 棚 节,
敬 拜 弥 赛 亚 王 —— 主 耶 稣 基 督。 那 些 幸 存 者 很 有 可 能 是 指 那 些 各 国
中 留 在 家 中 没 有 参 战, 并 接 受 基 督 为 救 主 的 人 们。
14:17
必 无 雨: 没
有 雨 水 降 下 是 对 那 些 不 肯 上 来 敬 拜 神 并 守 住 棚 节 的 国 家 的 刑 罚。
14:20
归 耶 和 华 为 圣: 那
时 已 没 有 圣 与 俗 的 分 别。 人 和 万 物 都 将 成 为 圣 洁, 奉 献 给 神, 忠 心 敬 拜 事 奉 耶 和 华 神。
14:21
在 万 军 之 耶 和 华 的 殿
撒迦利亚书 注释
十四 1-21 列邦的审判与拯救
十四章与十二章相似,同是描写列国与耶路撒冷争战,只是十四章较强调神旨意最后的成全(特别是第 9 节)。这章经文的头一段( 1-15 节)是以交错方式排列的,这 ABCBA 架构可分析如下:
A ( 1-3 节) 审判与神的介入
B ( 4-5 节) 地理上的动荡
C ( 6-9 节) 理想境界:耶和华作王
B' ( 10-11 节)地理上的动荡
A' ( 12-15 节)审判与神的介入
接下来, 16 至 19 节是预言列国在住棚节期间来到耶路撒冷敬拜耶和华。这代表大局的转变:从审判列国变成赐福列国。
最后一段( 20-21 节)描写那时耶路撒冷的神圣光景:甚至马的铃铛,和煮食用的锅子也「归耶和华为圣」,那日圣殿中再没有「迦南人」或经商者。
十四 1-15 耶路撒冷之战:耶和华作全地的主
在下列的大纲中,我们把全段的内容简列出来,以便读者看到其中思想的动向。引述经文所用的字眼可能与译本略有出入,目的是要强调各段落的重点:
第 1 节「看哪,为耶和华的缘故有一日子要来临 …… 财物必被抢掠,在你中间分散。」
第 2 节「而且我必聚集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 …… 城的一半被掳 …… 」
第 3 节「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好像在作战之日打仗一样。」
第 4 节「而且那日他的脚必站在 …… 朝东的橄榄山上。 …… 橄榄山必自东至西分裂成两半,有一极大的山谷出现;山的一半向北挪移,山的另一半向南挪移。」
第 5 节「你们要从我山的谷中逃跑,因为山谷必延到亚萨。你们要逃跑,如同犹大王乌西雅年间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样。耶和华我的神必降临,有一切圣者同来。」
第 6 节「那日,必没有光,没有寒冷(珍贵的东西,也没有冰霜。」
第 7 节「必有一日,是耶和华所知道的日子,没有白昼,没有黑夜,傍晚来临时必有光。」
第 8 节「那日,必有活水从耶路撒冷出来,一半往东面的海流,一半往西面的海流,冬夏都是如此。」
第 9 节「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华必为独一无二的,他的名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 10 节「全地,从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临门,要变成好像亚拉巴一样。但耶路撒冷必被高举,仍在原处屹立,从便雅悯门到第一门之处,又到角门,并从哈楠业楼直到王的酒醡。」
第 11 节「他们必住在其中,不再有毁灭,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
第 12 节「耶和华用灾殃攻击那与耶路撒冷争战的列国人, …… 两脚站立的时候,肉必消化,眼在眶中干瘪,舌在口中溃烂。」第 13 节「那日,耶和华必使他们大大扰乱,各人揪住邻居的手,各人举手攻击邻居。」
第 14 节「而且犹大必与耶路撒冷争战(或对抗耶路撒冷),四围各国的财物,必被收聚,有许多金银衣服。」
第 15 节「因此在那些营中必有灾殃临到马匹 …… 正如那灾殃一般。」
显然这场对耶路撒冷的攻击是由耶和华自己发动的( 1-3 节),但祂的目的并不是要毁灭祂的子民。祂容许列国苦害他们,却不容许列国毁灭他们:一半的剩余之民要存留在耶路撒冷,然后耶和华自己必要介入。
第 4-5 节描绘耶和华跨立橄榄山。这山脊有两哩半长,在耶路撒冷东面,从北向南伸延。当这山南北裂开挪移之时,中间便形成一东西走向的山谷。这事情到今天仍未见发生。有些人相信此事会照字面的意思发生,有些人则认为是喻意的表达方法,象征神的介入(参第九至十四章的注释)。阿摩司书一章 1 节提及乌西雅年间的地震,以赛亚书第六章( 1-5 节)也可能是反映此事。(留意在阿摩司书和撒迦利亚书中,乌西雅王与耶和华君王的对比。)
第 6-9 节是全段的中心,也是 1 至 15 节的转折点。这几节经文颇费解,但大致上的意思却是清楚的:有白昼的光必不停止(象征消除一切黑暗罪恶),有活水由耶路撒冷(主的居所)出来,流往东面和西面的海(为全地带来生命)。耶和华必作全地的王:与上文「一半」所暗示的分裂,形成一个对比。那日只有一位主,众民也只承认一位主(祂的名是独一无二的)。
6 至 9 外围又有更多地理上的引述。这次引述地理的目的是高举耶路撒冷;现在耶路撒冷已被拯救,有主居于其中。她必居高位,其它地区都成为平地。有人安然居住在城中。
第 12-15 节与 1 至 3 节列国攻击耶路撒冷的描写互相对称。这几节经文详述记述耶和华击败他们的情形。虽然在 6 至 9 节的美好图画之后,再回来谈审判和灾殃似乎不大惬意,但交错的架构通常都是如此,高潮往往夹在全文的中央。
十四 16-19 列国来守住棚节
埃及通常被视为敌对神的一个例子,以色列民族是从他们手中拯救出来的。在此,经文强调埃及要上来敬拜耶和华。以前不得敬拜耶和华的列国,如今成为约民的一部分(参赛十九 18-25 )。这一段的文字结构可分析如下:
第 16 节所有来攻击耶路撒冷的列国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来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守住棚节。
第 17 节如果地上万族中任何一族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必无雨降在他们的土地上。
第 18 节埃及若不上来参与,耶和华必降灾予他们。凡不上来守住棚节的列国人,耶和华也必用这灾攻击他们。
第 19 节这就是埃及,以及不上来守住棚节之列国的刑罚。
这段包含一个正面的预言( 16 节),尾随一些例外的情况( 17-19 节)。经文重复的目的,是要强调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并且守住棚节。凡拒绝这机会,不加入耶和华子民当中来敬拜和守节的,必要面临严厉的审判。埃及是一个代表性的国家,假若她保持敌对态度,像昔日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的日子一样,她就是罪有应得,必受灾殃之苦(正如以前一样,参来二 3 )。
十四 20-21 耶路撒冷得洁净,成为圣洁
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
C 3 耶路撒冷的大灾难(十四 1 ~ 15 )
现在,“战争与胜利”的主题来到最后的阶段。本章一开始,耶路撒冷打了败仗,财物被夺,尊荣尽失,任由征服者奸杀掳掠,为所欲为。既然仇敌为“列国”,圣城这一次失败,可能因当时已成立全球性政府,列邦联合起来反对神。征服者因夺得的财物欢腾,把一半的人口留在城中,另一半掳去。留下来的受苦更深,但最后却能见到耶和华的干预。人类的舞台已近尾声。地震大概是因耶路撒冷当地与四围的地形发生变化,因为这城将高起,统管全地,四周的丘陵都将变为平地( 10 节)。昼与夜的运转,和四季的变换都将消失。神自己将在耶路撒冷作王。祂的仇敌都将交出财宝,必会经历瘟疫、惊恐与死亡。这里没有展望他们会转而归主。
这一段的交错结构美妙地表达出反败为胜的戏剧化转变。第 1 ~ 6 节从耶路撒冷打败开始写。“耶和华的日子……黑暗没有光明”(摩五 18 )。但是,虽然恐怖事件在城中不断发生,日子却在朝惟有耶和华知道的那日前进( 7 节)。转捩点即在此。从那日之后,耶路撒冷变成生命与亮光的泉源。耶和华会将祂的全球政府设在那里。开头时,耶路撒冷遭抢掠;到最后,万国都将财物送到神的国中。开头时,神的子民受苦;到最后,祂的仇敌受苦、死亡。在耶和华里面的合一,才是惟一能持久的合一。祂的王权无与伦比,凡是反对祂的,必然败落。
这段经文也有些地方不太明确, RSV 并不一定是最佳的读法。
1. 看哪,耶和华的日子临近 。希伯来文更准确的译法为∶“为耶和华的一个日子将临到”,这个写法颇不寻常,所以更引人注意;而且它强调的是耶和华,而不是“临近”。此处意味着威胁,而非应许(参∶珥一 15 )。从前众先知曾教导,主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的陷落是神的作为;现在,“那日”的第一个阶段,则为这城的彻底战败(参∶启十一 3 、 7 ~ 10 )。神的子民或许认为他们应当得到祂的恩宠,但其实他们从来不配得。审判从他们起首(耶二十五 29 ;结九 6 ;彼前四 17 )。战败之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物被敌军搜刮。这里的第二人称∶ 你的,在你中间 ,更显明耶路撒冷要亲自承受这一切。
2. 在强调耶路撒冷的战败后,先知才揭示这场冲突的范围。 万国 竟会聚集,来与一个城争战,简直几近荒谬。财物的利益必定少得不用计算,而攻击的人数也使防御显为不可能。惟一的解释是∶这是一场主义之争,要除去不合作者,就是组成国际世界秩序的障碍。因为兵力极其悬殊,所以极易取胜;接下来则为抢夺与强暴,然后半数的居民被掳走。从十三章 8 节看来,如果这件事发生得较早,如今城中只留下原有居民的六分之一了。
3. 耶和华必出去与那些国争战 。介系词“反对”( against ,希伯来文 b# )有点模棱两可;因为通常这字是用作“在内”,它可以指耶和华是在敌军之中,与以色列作战。另一方面,这字既与动词“争战”相连,通常便指“反对”。第 14 节也出现这结构,从文意看来,犹大是在耶路撒冷里面争战,而不是与它作战。早期教父,如区利罗( Cyril )、狄奥多勒( Theodoret )和优西比乌( Eusebius ),将这一节解作耶和华与耶路撒冷作战;但大多数现代注释家都认为,祂是站在以色列这边,与列国争战。主张此处与第 14 节的结构应当相同的理论,论据并不充分。文意才最重要。世界联军不需要耶和华的同在,也必定可以攻下这城。因此通用的现代译文很可能是正确的。耶和华为祂的子民争战, 好像祂在争战之日作战一样 。这个类比提醒我们,这里是末日启示的图示文体。这种争战之日最佳的例证,便是过红海,当时以色列人全然无助,只能望着耶和华为他们争战;他们静静站在那里,“看耶和华……的救恩”(出十四 13 、 14 )。他们不需要争战,耶和华也没有真的挥动武器。
4. 这里充满末日启示的色彩。耶和华降临,不在锡安山,因为仇敌占据了那里;祂降在 橄榄山 ,这是圣经第一次提到这个名字 280 。以西结称它为“城东的那座山”(结十一 23 ),事实上它是座山脊,有两哩半长,南北走向,在耶路撒冷东边,中间有很深的汲沦溪谷相隔。它比圣殿的山更高,所以完全挡住东边的视野;若要从城中逃跑,因山坡险峻,也很不方便。这道山脊裂开, 成为极大的谷 ,便将障碍除去,同时戏剧化地证明∶耶和华已带着能力临到。当耶稣说挪开“这座山”时(可十一 23 ),祂可能是想到这一节经文 281 。耶稣自橄榄山升天,而天使对祂回来的应许(徒一 11 ),让人注意到这一节的预言,并暗示可能将按字面实现。
5. 这一节有不清楚之处,造成了解上的困难。传统的马索拉经文将第一个动词读为“你们要逃跑”( AV 、 RV ),而亚兰文与希腊文译本将同样的子音读为“将被阻止”( RSV 、 JB 、 NEB )。难上加难的是∶这动词在本节后面还重复两次。马索拉经文每一次都读为“你们要逃跑”;希腊文译本每一次都读为“将被阻止”,而亚兰文译本头一处作“将被阻止”,后两处作“你们要逃跑”。以上最后一种文意最顺,为 RSV 采纳∶ 我山的谷将被阻止 282 。“我的山”可能指锡安山与橄榄山,如此一来,被阻止的谷便是汲沦溪谷;而穿过橄榄山的新溪谷所造成的山, 靠在它边上 ,以致挡住它。然而主张将第一个动词读为“你们要逃跑”的人,以“我的山”指被新溪谷形成的山。不少人提出修改的意见,如威尔浩生∶“欣嫩谷将被挡住” 283 ,邓坦 284 和 JB 采用这翻译。然而欣嫩谷是在城的西边和南边,所以这翻译可能不正确。米其尔 285 辩称,动词“阻挡”总是用在泉源(如∶创二十六 15 、 18 ),这一节也应该一样。此泉源应当指基训,在汲沦溪。基训与希伯来文“我山的谷”开始的字母一样,以致有位文士弄错了经文。但其他注释家没有附从米其尔的。 它的边上 本身就是修改过的;希伯来文读为 Azel ( AV 、 RV ;和合本∶亚萨)。如果这里是指名字,这地方在别处没有提到过。它应该是耶路撒冷东边的一个地方,是这谷东边终结之处。
究竟原文的读法如何,实在无法确定;但大致的意思很清楚。地移动、开出向东之谷,同时也挡住汲沦溪谷,使得从耶路撒冷可有一条平路逃跑。 乌西雅年间的地震 ,阿摩司书根据该日期计算(摩一 1 ),大约发生于主前第八世纪中期。当时一定非常可怕,以致变成传奇故事 286 。阿摩司创先将地震用在末日的意象中(摩六 \cs16 11 ,八 8 ,九 1 ~ 5 )。
然后耶和华你的神必临到 。 RSV 依据希腊译本译为“你的神”;希伯来经文为“我的神”;同样,第二个子句中 和他 也是按照译本,希伯来文为“和你”。保持希伯来文比较好,因为虽然 RSV 的文意较顺,但这本身就是一种警告,因文士很可能会用这方法来使经文合理化。先知书中有很多例子,是由第三人称突然变成第二人称(参二 8 )。先知所见到的事好像发生在他眼前一般生动,因此会将形容语一变而为祈祷,恳求异象的应验。当耶和华神与祂的 圣者 ──即祂天上的随从(诗八十九 5 、 7 )──同来时,历史就达到了目的。
6. 这一节的意思不确定。希伯来文开头为∶“在那日将没有光”。最后两个字可以意为“璨烂的(星)凝滞”,即,失去亮光。 RSV 、 JB 、 NEB 都采用早期的某个译本,表达一切极端的温度都将终止。无论真正的读法为何,都是指宇宙将有变化。
7. 时间将不再用日子计算,因为夜晚永不来临。“那日”将成为连续不断之日(赛六十 19 、 20 ;启二十一 25 ,二十二 5 ),它的光不再倚赖日、月或众星。这一节与希伯来经文的第 6 节并不冲突,可把那里的“光”解释为日光。
8. 耶路撒冷有充分水源的梦想,如今成真。基训泉水形成“缓流”的西罗亚河(赛八 6 ),但这水从来不够供应城里的需要;今后不靠雨季的河流将在耶路撒冷中出现,不断朝东、朝西流,直到死海和地中海。以西结的河从圣殿流出,只向东流(结四十七 1 ~ 12 )。以西结把丰肥的结果大大形容一番,但撒迦利亚只让读者想像,川流不断的河水会让干燥的石地产生何等大的改变。
耶稣曾应许将有“活水”(约七 38 ),他所指的经文或许主要是这一节 287 。
9. 历代以来,以色列人总是唱“耶和华作王”(诗九十三,九十七,九十九),但不过是信心的宣告而已。一旦到了“那日”,祂必将成为全地的王。这一类宣言,让人明白为何耶稣一出来讲道会带来震撼;因祂说∶“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可一 15 )。 耶和华将为独一 ,表面看来是多余的信息,因为犹太人在 示玛 ( Shema` )中不断重复∶“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申六 4 )。这里新的因素当为∶每个人都将承认,祂是独一的神。 祂的名是独一的 。神的名耶和华(译注∶或译为雅崴)表达出祂过去一向如何,未来也将如何(出三 13 ~ 17 )。“耶和华是神,除祂以外再无别神”(申四 35 、 39 );“我是耶和华,在我以外并没有别神”(赛四十五 5 )。独一的名显然不是关乎语言学,而是关乎神学。当所有国家都归附耶和华,他们便会承认,过去对真理的些微亮光,都是来自这位独一的神。
10. 包围耶路撒冷的众山是为要隐藏它、保护它(诗一二五 2 ),但现在不再需要这种防御了,所以它们被夷为平地,让圣城凸显在地上,配合 全地大 君王之首都应有的气派。 迦巴 在耶路撒冷北北东方六哩,是犹大的北疆(王上十五 22 ;王下二十三 8 )。 临门 或音临门(尼十一 29 ;参∶书十五 32 ,那里“因”和“临门”或许应当连起来,成为“音临门”),“石榴树之泉”,被认为是科北特.乌姆.埃-拉马敏,在耶路撒冷西南三十五哩,从那里犹大的丘陵坡地一路下降,直到 南地 。
便雅悯门 ,通往便雅悯地,可能在靠近城的东北角(耶三十七 12 、 13 )。 从前的门之处 不知何在,但 角门 既为西界,从前的门可能座落于北墙。 哈楠业楼 \cs8 (尼三 1 ,十二 39 )是墙最北之处, 王的酒醡 则是靠南,接近王的池(尼二 14 )和王的园(尼三 15 )。以上提到城墙东、西、南、北的标识地点,强调全城都包括在内。
11. 人必住在其中 ,前面曾暗示,自被掳之后,城中人数稀少(亚二 4 ,八 5 、 6 )。甚至到尼希米时代,还要用强制方式,勉强犹太人搬到城里去住(尼七 4 及下,十一 1 、 2 )。这里的思想为∶这个城人口再不会受到 咒诅 ,或“全城被毁”(希伯来文 h]e{rem ),而至减少。约书亚征服迦南地时,由于这种驱逐令,迦南人的城完全被毁灭(书六 17 、 18 )。这座城被毁时,人民或丧生,或被掳,也被解释为受到类似的咒诅(赛四十三 28 )。先知曾指出,前面会有痛苦的经验在等待(亚十三 8 、 9 ,十四 1 、 2 ),可是一旦耶和华来作王后,这种威胁便不会再出现了。 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 ,不论有无城墙,只要耶和华为城中的荣耀(亚二 5 )就够了。
12. 以严谨的散文写成神来作王,耶路撒冷周围的景观将发生奇妙的改变之后,先知又回头来论反对祂治理的人。他用图示文笔形容列国的军队突然患了疫病,立刻瘫痪;这思想或许取自希西家时,西拿基立的军队围困耶路撒冷,却被瘟疫横扫(王下十九 35 )。
13. 这场疫疾和引致的惊恐,都 来自耶和华 。这里并未排除间接因素,但因太不重要,不值得一提;因为神审判之日已到。这个经验太恐怖,结果在竞相逃脱时,他们竟彼此揪杀(该二 22 ;亚十一 9 )。
14. 甚至犹大也与耶路撒冷作战 。请看十四章 3 节注释。介系词 b# 译为“在内”,意思会好得多,如 NEB ∶ 犹大也加入在耶路撒冷的喧哗 288 。回过头来看耶路撒冷,必见她在收取从战场上拿回来的一切掠物,包括她被仇敌抢走的财产(十四 1 、 2 )。希伯来动词 ~a{sap{ 可指“收集”或“挪移”,因此 NEB 译为∶ 四围列国的财物必被扫除 ;但一般的翻译较为合理。
15. 先知在瞻望战利品的掠夺时,也想到空营中的牲畜。它们同样被瘟疫感染,所以无法供人逃跑。这里的用语是象征式的,但并非不会照字面应验。如今没有一个人能避免审判,除非像下面几节所言,归向耶和华。
280 在撒下十五 30 ,希伯来文为“橄榄树的斜坡”。
281 W. Manson 〔 Jesus the Messiah (Hodder and Stoughton, 1943), pp. 29, 30 〕指出,这件事发生在橄榄山附近,并建议耶稣是想到撒迦利亚书十四 4 。
282 进一步细节,见 Jansma, p. 131.
283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第三版, 1898 )。
284 R. C. Dentan, IB , p. 1111.
285 ICC , p. 343.
286 “巴勒斯坦大约每五十年会发生一次严重地震,而轻微地震则更频繁”( D. Baly, The Geography of the Bible , p. 22 )。
287 R. H. Lightfoot, St. John's Gospel, A Commentary ( Oxford ,
1956), p. 183.
288 亦参 S.
R. Driver, CB , p. 279; T. T. Perowne, CBSC ( 1888 年版), p.
146 ; C.
H. H. Wright, p. 502.
A 1 耶和华被世人尊为王(十四 16 ~ 21 )
本卷书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八 20 ~ 23 ),与全书终结的这一段有类似之处。各国都将有剩下的人,来敬拜万军之耶和华。“这是一种信仰的转向,虽然描写的笔法较客观,但这个观念的伟大却不容忽视。” 289 当然,这个转变是以旧约的用语表达,但这里没有提到列国必须受割礼,也没有说要守摩西的律法,故相当值得注意。要紧的是,他们要敬拜独一的王与神。最后,当神作王,生活的每一方面便都成为圣洁。
16. 所有国家战后剩下来的每一个人 ,前一节没有暗示瘟疫后还有人存活,但这是比喻的笔法。每一国都有一些人相信了神,而得幸免。各国一同来崇拜的节期,是 住棚节 ,这可能是最古老的朝圣节期(士二十一 19 ;撒上一 3 ),庆贺耶和华掌权,祂赐下收成(申十六 13 ~ 17 )。这节期欢迎所有的人参加,包括“陌生人”;在被掳归回后,这仍然是重要的日子(拉三 4 ;尼八 14 ~ 18 )。尼希米的记载显示,节期中不但为收成感恩,也要聆听律法的宣读,意指约已得到更新。在神的国中,外邦人到圣殿来敬拜时,他们也被列入那约;此处外邦人用神全备的尊称来称呼祂∶ 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 (参∶赛六 5 ;诗二十四 10 )。
17. C 段(九 11 ~十 1 )曾提到干旱和雨的象征,指出弥赛亚时代的繁荣,和雨水充沛有关。十三章 1 节提到洁净罪的泉源;十四章 8 节的河则是耶路撒冷在末日的改变。如果 雨 是按字面解释,有点奇怪。在被掳归回后的时期,住棚节常有洒水典礼,为仪式的一部分,有人认为那便是耶稣应许赐下活水的场合(约七 38 )。西罗亚池的水,在庄严的游行中由祭司带到圣殿,倒在祭坛当作祭物。这个仪式或许还伴有祈祷,祈求经过干旱的长夏后会有雨水。这个仪式从什么时候开始,无可考。米示拏中有证据显示它存在 290 。先知急切要指出,列国的敬拜将持续不断;雨水象征生命的要素,因此列国已经学到要倚靠耶和华。一旦敬拜停止,他们就会感受到自己有需要,如此便可避免背道。
18. 埃及与列国不同,因为它的供水不靠雨,而靠尼罗河。在出埃及时,埃及曾遭天灾攻击,由此而知神的权能,因此 天灾 是这新时代象征灾难的恰当记号。希伯来经文有困难,因此 AV 、 RV 的翻译较含糊。希腊与叙利亚译文为 RSV 、 JB 、 NEB 所用,原意也可能如此。
19. 埃及并不是惟一挑出来要受罚的人民;任何一国若不来敬拜神,都会遭灾。 不上来守节 一语的重复,可能是文士的错误,但也可能是刻意强调敬拜的重要性。
20. 归耶和华为圣 这几个字,是刻在挂于大祭司头冠上的一面金牌上(出二十八 36 ),表示他是归于神的,也成为一种提醒;但所有以色列人也当如此(出十九 6 ;耶二 3 )。一旦神掌权,不单人要成为圣洁,牲畜也将如此。 马 不再作战争之用,在载运朝圣者时,铃铛上需刻这几个字。 耶和华殿内的锅 是给敬拜者煮东西用,可煮平安祭中归给他们的那一份(利七 15 及下)。圣殿会提供这些用品,让参与这类分享之筵的家庭使用(参∶结四十六 21 ~ 24 )。煮东西的大锅,将和在祭坛上洒祭牲之血的 碗 一样圣洁。
21. 事实上,所有的厨具都必 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 。圣与俗不再有区别,因此圣殿不缺器皿。这句话或许言下之意为∶在先知的时代,器皿不够用;尤其在过节的时候,价钱必水涨船高。最后一句话也许是源自很强的忿怒∶ 在万军之耶和华的殿中,必不再有商人 。 商人 直译为“迦南人”(见十一 7 的注释 )。在这里,这个字不是指某族人,乃是指向敬拜者谋取不当利益的人。一旦大君王来临,圣殿院中再不会受赚钱的事污秽,商人的贪婪也不再破坏献祭的喜乐(参∶太二十一 12 、 13 及类似经文)。
先知乃是用象征性语言形容“乌托邦”。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神应当作王;不仅在个人生活中作王,也在整个人类当中作王。一旦这个条件实现,日常生活便会“归耶和华为圣”,而人所有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289 R. C. Dentan, IB , VI, p. 113.
290 Sukkah 四 9 。更详尽的资料见 IDB , I,
p. 455f .
撒迦利亚书
撒迦利亚书第十四章
14:4 基督再来时,降临在祂昔日升天的橄榄山上(路24:50-51;徒1:12)。祂的降临使山裂开,成为一个大山谷。
14:5 “亚萨”:位置不能确定。为耶路撒冷附近新山谷极东之地。本节暗示橄榄山的“分裂”(14:4)是由于大地震。
14:6 本节希伯来原文意义不确定。后半句可译“星辰退缩”;或可依其他古本译作“不寒冷,也不结霜”,表示严寒的气温都会停止来到。
14:8 “东海”:死海。“西海”:地中海。“活水”:长流不息的溪水。
14:9 这是神答允过历代圣徒的事,在《马太福音》6:10的祷告中。基督的国度要降临地上,基督要管治世界。
14:10
“便雅悯门”、“第一门”、“角门”、“哈楠业楼”等都是在耶路撒冷北面。“王的酒醡”是在耶路撒冷南面(尼3:15)。“迦巴”和“临门”是在耶路撒冷以北和以南的地方。
14:12 这是说,那些敌对神的军队,突然之间生病,在神面前完全无能为力。
14:16 “住棚节”:以色列民的大节期,是个欢乐的庆典,参《利未记》23:33-43。14:16-19预言在基督的国中,各国的人要来耶路撒冷敬拜耶和华。
14:20
旧约圣经中有三个地方,将“归耶和华为圣”六字用较大字体印出,两处在出28:36与39:30;一在此处,原指大祭司圣冠上金牌刻的字,要大家知道他已分别为圣。本书后半为先知预言人类最后的得赎,耶稣基督作王,不仅人,连牲畜、器具、世上一切的一切都因归给耶和华成为圣洁,故连马的铃铛上也刻上此语。由于原文重述二字,以显其重要,故中文圣经中,用较大字体排印,(在英文圣经中有用大字者,也有用黑体字者),有重述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14:20-21 在基督的国度里,每件事物都归神为圣。殿内煮祭肉的祸,甚至连最易玷污的锅,因为归给耶和华,所以都成为圣洁。
14:21 “迦南人”:代表不信神、不圣洁的人(参赛35:8;结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