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七章
太 7:1-2> 我们的拇指总是向着自己,称赞自己嘛,食指则是指着别人──啊,某某你错了,你有察觉到吗?
7:1-2 耶稣告诉我们不要批评别人,反要检查自己的动机和品德。你是否发觉自己很容易夸大别人的过失,而忽视自己的问题?我们常想去改掉别人身上的坏习惯,其实,自己也有同样的坏习惯。若你正准备去批评别人,请先去检讨自己是否也该受同样的批评。首先要判断自己,然后用爱心去饶恕和帮助你身边的人。
太 7:1-5> 不要论断人──那我不就成了不会思考的人,不可以啊……
7:1-5 耶稣所说“你们不要论断人”的意思,是反对那种伪善和审判的态度──为要抬高自己而贬低别人,但祂并不是一概而论反对所有批判思考,只是我们要作出辨别。耶稣教训我们要认出假教师来( 7:15-23 ),保罗也教导我们在教会里应该有纪律(参林前 5:1-2 ),相信神是最终的审判者(参林前 4:3-5 )。
太 7:6> 这个比喻实在有意思……
7:6 根据律法,猪是不洁净的动物(参申 14:8 ),任何人接触过不洁净的动物就会在“礼仪上不洁”。耶稣教导我们不应该把神圣的教导交托给不圣洁的人,把神圣的观念教导给不想听和不肯接受的人只是枉费心机。这并不表示我们不要向未信的人传讲神的道,而是应当有智慧去分辨所教导的对象,这样才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太 7:7-8> 我心痴寻,为何我却总找不到神?
7:7-8 耶稣告诉我们要恒切、坚定地寻求神,但人往往未曾努力就放弃了,然后断定不能寻见神。认识神需要付上信心、专心和贯彻到底的恒心,耶稣已保证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必得到报酬。不要放弃寻求神,要继续努力寻求,祂必赐予你更多的忍耐、智慧、对祂的认识、爱与了解。
太 7:9-10> 有很多时候,祂不答应我们的祈求,是我不够诚恳?或是……
7:9-10 孩子向父亲求饼和鱼,这些都是好的食品,父亲一定会答应孩子的请求;但若孩子祈求一条毒蛇,智慧的父亲会否应允他的请求呢?有时神知道我们在向祂祈求“毒蛇”,纵然我们坚持不断祈求,神也不应允我们。当我们对神有更深的认识,知道祂是一位慈爱的天父,就要学习为那些于我们有益的东西祈祷,这样祂就会把这些好东西赐给我们。
太 7:11> 人尚且有慈爱的一面,神一定不会是例外的……
7:11 基督正在向我们显明这位父神的心肠,祂不自私、不吝啬、不斤斤计较。我们带着祈求来到祂面前,毋需俯伏乞求,祂是一位充满慈爱的父亲,祂明白、关怀、安慰我们。人尚且有慈爱的一面,更何况我们这位创造慈爱的神呢?
太 7:12> 我们都努力地对人好,是为了受称赞?是为了……
7:12 许多人消极地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却积极地提出“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把这金科玉律变得更有意义。要制止不去伤害别人并不算困难,但要主动地为他人做好事就困难得多了,耶稣这黄金律正面地建基于良善和怜悯上,就是神每天向我们显明的性情。想想你今天可以怎样行出良善和怜悯来。
太 7:13-14> 通往天国的路是窄的,就在你的面前,你预备好了没有?
7:13-14 进入永生的门称为窄门(参约 10:7-9 ),并不是说作基督徒非常困难,而是说我们可以走多种不同的道路去度过一生,当中只有一条路可以使我们永远与神在一起。相信并接受耶稣就是通往天国惟一的道路,因为祂为我们的罪而死,使我们在神面前可以称义。这条路可能不受大众欢迎,但这是真实和正确的路,要为神赐我们这条路而感恩!
太 7:15> 假教师面孔层出不穷,我何以知道谁是呢?
7:15 旧约时代,假先知非常普遍,他们只说君王和百姓爱听的预言,声言所说的是神的信息。今天,假教师仍然很普遍,耶稣说要提防那些说话虔诚,动机却是为了金钱、名声或权力的人。从他们贬低基督、荣耀自己的言谈中,你可以认出他们是什么人。
太 7:20> 人会从我们所结的果子来看我们的信仰,你说,结果子重要吗?
7:20 我们应该从教师的生活去评价他的言行。正如一棵树会结出同类的果实,尝试活出圣经真理的教师,也会显出好行为和崇高的道德品格。这并不表示我们要赶走那些稍微不完全的主日学教师、传道人或比较软弱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犯罪,我们应该怜悯别人,正如我们也需要怜悯一样。耶稣说的坏树是指那些故意教导错谬道理的教师,我们一定要检验众教师的动机、取向和他们追求的成果。
太 7:21> 高谈阔论是我们的习性,我们也常谈论天国,耶稣却这样说……
7:21 不是每个谈论天国的人都是神国的子民。耶稣注重我们的行动过于我们的言论,盼望我们不单谈公义,更要行公义。我们只有实践真道,才可以经得起人生的风浪。(有关房子比喻人生,请参 7:24 。)你所行的跟你所相信的是不能分开的。
太 7:21-23> 如何可以得到永生?做好人?常常谈论宗教?其实……
7:21-23 耶稣揭露那些看来很敬虔的人,其实与祂并没有个人的关系。到了审判的日子,只有跟基督的关系──接受祂为救主并服从祂,才是有用的。许多人错误地以为做好人和谈谈宗教的事情,就可以得到永生的赏赐;事实上,在审判的时候,那是不会计算在内的。
太 7:24-26> 我把房子建在磐石上了吗?我真想啊……
7:24-26 “把房子盖在磐石上”是指听见又回应神的信徒,而不是伪装、肤浅的人。(有关实践所听的道,请参雅 1:22-27 。)
太 7:26> 聪明人与愚拙人的分别显而易见,有些人却仍然选择走愚拙人的道路……
7:26 愚蠢人的生命很脆弱,很容易弄得支离破碎,就如一间盖在沙土上的房子。大多数人都不会刻意把生命建在一个虚浮或错误的根基上,只是他们不思想生命的意义。许多人走向灭亡,不是因为顽固,只因没有好好思想。我们作为信徒,有责任去帮助别人停下来,想想生命的方向,并且指出他们忽略了基督的后果是何等的严重。
太 7:29> 耶稣与文士的权威是截然不同的,你知道分别在哪儿吗?
7:29 文士就是律法教师,常常引用传统和别的权威,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和对律法的解释,但耶稣自己说的话就是权威,是一个崭新的权威,祂本身就是道(参约 1:1 ),毋须借用任何人、任何权威。 ──《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七章
宽大与明辨(七 1 ~ 6 )
.不宜论断( 1 ~ 5 )
这教训并非禁止对别人抱有一种意见,或是在善恶真假之间下个决定;乃是禁止对人作出苛刻和不公平的判断,以及用挑剔的心态去找别人的错处为乐。生活在一个善恶混杂的世界上,我们必须具有判别的能力,才可以分辨真假、坚拒邪恶。对于圣经中明显表示赞成或反对的事情,我们当然有所依循,但在这范围以外的事,我们便不应随意批评,或在未经审慎和公平的思考前就凭己见妄下判断。
论断人者结果必然同样被论断。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的,我们若挑剔别人的不是,别人也会批评我们的缺点;况且,论断别人意即表示我们假定自己具有较崇高的道德标准和生活表现,自己堪作他人的模范,因此,神便要照一个更高的标准去判断我们,当我们犯上同样的错失时,我们自然会受到更严厉的审判。
一个自己眼中有梁木的人,竟然主动地要去掉弟兄眼中的剌,这是一幅富有幽默感和讽刺性的图画。其实,它正充分显出人性的弱点:对别人过于严格,有时甚至吹毛求疵;对自己却异常宽大。耶稣指出信徒要严于律己而宽于责人;要先改正自己的过失,才可以切实地帮助他人。
.明辨的重要( 6 )
猪会践踏它脚下的珍珠,流浪的狗会咬把献过祭的肉喂它们的人。这教训指出信徒虽然不应论断别人,但对人要有足够的明辨力,不宜将属灵的道理硬加给那些没有作好准备,或顽梗不信的人。因此,我们传福音时要运用神所赐的智慧,以适当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不同的人。
祈祷 求主教导我晓得随时说造就人的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
祈求、寻找、叩门(七 7 ~ 12 )
.祷告的勉励( 7 ~ 11 )
耶稣教导门徒,祷告是得力的秘诀。信徒每天既然都要面对各样的压力和挑战,他们便需要藉祈祷将一切交托神,并且倚靠祂应付人生大小的风暴。祈求、寻找和叩门这三个字词,在意义上没有多大的分别,耶稣用不同的比喻来表达相同的信息,目的是要加深我们对这教训的印象。地上的父亲虽然是罪人,但当儿女们向他有所要求时,尚且会用好的东西去满足他们的需要,何况我们那位完美的天父,岂不会把更好的东西赐给求告祂的儿女吗?
这段经文还对我们有下面的提醒:
1. 祈求、寻找和叩门这三个动词,都是命令式的语气,表明祈祷是神向我们定下的心意。
2. 这些动词的时态表示祈祷是要经常进行的。恒久和迫切的祷告,往往是蒙神应允的关键。
3. 祈祷的对象是天上的父。这位慈爱的父亲愿意我们藉祷告来亲近祂,与祂保持亲密的关系。
4. 如果我们祈求的动机和方向正确,我们的祷告必蒙垂允。
5. 神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祂心目中“更好的东西”可能与我们所想所求的不同,但必定为我们的生命带来真正的益处。
.处世金律( 12 )
这节圣经可说是信徒待人接物的金科玉律。耶稣教导我们要凡事设身处地为别人想、培养对他人的了解和爱心,更要主动地先将自己所喜欢的作在别人的身上。这样,我们便实行了旧约诫命的精义了。
祈祷 求主助我藉祷告,与有更亲密的交往。
分辨真假(七 13 ~ 29 )
.真假信仰( 13 ~ 14 )
耶稣在这里把世人看作走路者,至终都要到达一个目的地。他们有两条门路可以选择:永生的门路和灭亡的门路。耶稣用窄门代表真信仰,其中含有两方面的意义:
1. 真信仰需要信心的抉择。宽门外表上像是把人引进光明之路,其实适得其反,选择窄门非凭信心不可。
2. 真信仰具有更高标准的要求。进窄门,走小路,必定是艰难和要付代价的,信徒奔跑天路也要这样。
.真假教师( 15 ~ 20 )
假教师的记号是里外不一致,他们虽有属灵的外表,却没有基督的生命。因此,他们只是披羊皮的狼,这些人既有狼的真实品格,他们的装假是不能持久的。信徒可以凭他们的果子来辨认他们的本质。“果子”是指一个人的生命表现和信息内容。利用属灵的外表来谋求一己好处的人,他们的行藏始终是会败露的。
.假宗教家( 21 ~ 23 )
他们只是一些用嘴唇服事主,却不被主认识的人,他们虽自称是主的门徒,也曾奉主的名施行神迹奇事,但这些言而无实的宗教活动,不能保证他们进入天国;惟有对神信靠顺服,并且从心里遵行祂旨意的人,才可以享受与神同在的福气。
.两等根基( 24 ~ 29 )
耶稣以这比喻作为整个登山宝训的总结。在磐石上建立根基,必须费很大的劳力、付很大的代价,才可以挖掘至深处;但在土质松散的沙土上建造,则很容易便看见成效。同样,若要切实遵行主的话,也必须具有愿意牺牲和付代价的决心,这也是很多人不肯行道的原因;然而,有行道的生命才能够经得起冲击和考验,不会在人生的风暴中倒下去。
祈祷 主啊,我愿做个彻底遵行旨意的人,求坚定我的心志。 ──《新旧约辅读》
马太福音 第7章 注释
7:1-6 门徒对人应有的宽大(1-5)与
明辨(6)
「论断」:指「挑剔人短处」、「宣判人家罪状」。
1-2 论断人者,必同样被论断──遭人挑剔、被神定罪。
3-5 论断人者,只见别人弱点而看不见自己更大的过错。
6 门徒虽不应论断别人,却要对人明辨,不宜向顽梗不信的大恶
人陈明宝贵的真理,免得糟蹋宝物,招惹危险。
7:7-11 门徒对神应有的仰赖
门徒的祈求如果方向正确(见9, 10「求饼」、「求鱼」,参
约14:13-14 注)并持之有恒,必蒙天父垂听。
7:12 门徒处世的金科玉律
这可说是5:20-7:11的总结。
7:13-27 耶稣对听众的呼吁和警戒
一 要留心进窄门(13-14)
做门徒要付的代价,见路14:25-33。
14 「引到永生」:即进到天国。
二 要防备假先知(15-19)
旧约的假先知不传神公义的审判,反纵容百姓犯罪 (见耶23:16-22)
,同样在新约时代也有先知妖言惑众(15, 见串13)。凭着他们的品
行(果子),就可以辨认他们本质(树)的好坏。
「蒺藜」:有刺的草本植物。
三 言而无实的危险(21-23)
口头上唤耶稣为主,甚至奉 的名(仗赖 的权柄)从事宗教活动,
都不足以构成进天国的条件。只有心中尊耶稣为主,因而行为上讨神
喜悦的人才能进去。
「那日」:指世界末日的审判(见玛3:17-18)。
四 听而不行的愚昧(24-27)
只有遵行耶稣吩咐的人,在困难来到及最终审判时才能站立得住,经
得起考验。
7:28-29耶稣话语的权柄
28 「耶稣 ...... 这些话」与类似的说法(见串28)表示该段长篇教
训的结束(参简介大纲)。
29 「不像 ...... 文士」:文士说话着重引述前人的意见,耶稣却直
述自己的看法,而且要求人遵守。
思想问题(第7章)
1 单论断人能否去掉别人眼中的刺?为什麽?
明辨与论断有何不同?
你在批评别人以先有否首先自我批评?参7:12。
2 祈祷蒙应允的原因在那里?见7:7-11。
我们祷告应有怎样的态度?
3 进窄门与进宽门(7:13-14)在生活方式上有何不同?
4 7:21-23给我们什麽警惕?
5 行道与不行道有什麽分别和结果(7:24-27)?
马太福音第七章
论断的错误(七 1-5 )
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正像祂在登山宝训其他讲道一样,使用高阶层的犹太人十分熟悉的字句和观念。拉比们曾多次在论断他人的事上警戒犹太人,他们说:‘凡以善论断邻居的,必蒙上帝的善待。’他们定下了六件可以使人在今生和来世蒙福祉的工作:‘勤读,探访病人,好客,虔诚祈求,教导子女律法,想到别人的长处。’犹太人早已知道正确、厚道的论断,是一种神圣的责任。
有人以为这是一个很容易遵守的命令,因为历史中遍满了错误判断的记载。由于有许多错误的判断,使人以为它们正是警戒人不要作任何论断。
在文学方面亦是如此。在一八一四年十一月份的爱丁堡日报中,杰佛雷( Lord Jeffrey )写了一篇关于窝尔咨窝特( Wordsworth )新出版的诗集远足的评论,其中他引用当今闻名或无名的评语:‘简直就是不行。’凯兹( Keats )所写的现在尽人皆知的安戴门( Endymion ),该季刊中傲慢的评论说:‘其中表示一点点的天份,但仍需要适当的加以处理。’
后来成名的人们曾经一次又一次地遭遇到不识真才者的解雇。佛兰开尤( Gilbert Frankau )在他的自传中,述及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他母亲的房子是社会显要集会的沙龙,一切疑待贵宾的节目均由他的母亲妥为安排。有一次她游请一位年轻的澳洲的女高音独唱,她唱完以后,佛兰开尤的母亲说:‘多可怕的声音!她应当戴上口罩,再也不淮歌唱才是。’这位年轻的歌手名叫奈丽梅尔巴( Nellie
Melba )。
佛兰开尤自己想要演出一出戏,他请一位戏院经纪人找一位年轻的男演员担任主角。经过口试与试演之后,佛兰开尤打电话给经纪人说:‘这个人绝对不行!他不会演戏,永远也演不来,你最好劝他去找别的职业,免致挨饿。不过请你再把他的名字告诉我,让我可以从名单中删除他的名字。’那位演员名叫劳纳.柯尔曼( Ronald
Colman ),后来他成为电影界最负盛名的演员。
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在道德上,犯了错误判断的罪名。诺克斯( Collie Knox )提到他跟他朋友的一段遭遇。诺克斯在皇家飞行队工作的时候,由于一次飞行的意外,曾经被撞重伤。同那一日他的朋友在白金汉宫得到勇敢的勋章。他们脱下了制服,换上平民的服装,到一家伦敦着名的饭店用餐,有一位女孩走过来,交给他们每人一根白色羽毛──懦弱的标志。
人很不容易从来没有错误的判断,人也很不容易不因他人错误的判断而受苦,但令人希奇的是在耶稣的所有命令中,再也没有比这个命令更受到人的忽略与破坏。
无人可以论断(七 1-5 )(续)
人不能论断别人有三个大原因:
(一) 我们决不可能知道全部的事实,或整个的人 。许久以前着名的拉比希列曾说:‘在你没有经历他人的环境和遭遇以前,不要论断这个人。’没有人知道别人忍受试探的力量;性情平静沉的人,无法了解热血沸胜动辄发怒者的试探;生长在良好家庭与基督化环境的人,无法知晓生长在贫民窟或罪恶丛之处者的试探;有良好的双亲教养的人,无法知晓在过去承袭恶劣遗传者的试探。其实,如果我们去了解别人的经历,而不是去定他们的罪,我们一定要因他们尽力向善的努力而感到惊异。
我们并不认识整个的人。一个人在一种环境中也许既不可爱,又欠文雅;在另一种环境之下,这同一个人可能活力充沛,温文尔雅。罗斯福特( Mark
Rutherford )在他所写的一本小说中提到一位结婚第二次的男人,他的妻子也曾经结过婚,有一个十多岁的女儿。这孩子乖戾可恶,一点也不给人好感;这位继父真是对她毫无办法。后来想不到母亲生病了,这个女儿马上转变过来。她变成标准的护士,成为永无休止的服务和永不疲倦者的化身。她的乖戾竟发出异样的光彩,在她身上的表现,简直是别人连做梦也想不到的。
有一种水晶称作莱雷多石( Labrador Spor ),初看的时候暗淡无光,可是如果把它转了又转,放在一个角度,又放在另一个角度,突然在某一个位置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因光线的作用使它熠熠的发放,美丽无比。有的人就是像这个样子,他们看来似乎并不可爱,因为我们并不认识他整个的人。每一个人的里面都有一些长处,我们的工作并不是定罪,也不是审判表面的不可爱,而是在寻找内在的美丽。我们盼望别人能够如此地对待我们,我们就必须如此待人。
(二) 任何人的判断几乎不可能达到精确无私的地步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我们的本能与无理待人的反应所左右。
据说希腊人审问特别重要与困难的案件时,是在黑暗中进行,法官与陪审员都看不见受审者。这样除了案件的实情之外,就不至受到其他的影响。孟天( Montaigne )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一则阴森恐怖的故事。一个波斯的法官因接收贿赂,不公平地判决一件案子。凯布斯王( Cambysses )发觉此事,下令将法官处以死刑,并将尸体的皮剥下来,包裹法庭中法官的座椅,作为对于以后的法官严酷的提醒,使他们不敢再以成见影响他们的判决。
人的本性不可能保持绝对的公正,唯有上帝才能判断。
(三)耶稣还说出我们为何不该论断别人,最大的理由是 没有人有足够的良善来审判他人 。耶稣描述一个眼中有梁木的人,却想要除去别人眼中的刺。这幅图画的幽默性定能博人一笑,藉此使这个教训深入人心中。
只有那没有错误的人,才有权在别人的身上找差错。人若自己无准备,或至少在批评的事上有比别人更好的表现,就没有批评别人的权利。每一个星期六,足球场四周坐满了激烈批评的人们;如果由他们自己上场,可能踢得更糟。每一个社团或教会,常常充满了一些对在位者的批评,可是他们从来也不会梦想亲自来担任这个职位。世界上就是充满了这些自以为有权可以随口批评,而不愿亲身实行的人。除非他本身甘冒同样的危险,他就没有权利去批评任何人。实际上没有人有足够的良善去批评别人。
我们自己生活上需要纠正的缺点已经够多了,无需要再去批评,寻找与更正别人的生活。我们最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过失上,把别人的过失留给上帝吧!
真理与听众(七 6 )
从表面上看来,耶稣所说的这句话,似乎很难以出口,因为其中有一些基督徒信息相反的,就是排外性的要求。其实在早期的教会中,这句话有两种特别的用法:
(一)被犹太人所用,他们相信上帝的恩赐与恩典,只是为了他们犹太人。这些犹太人视保罗为仇敌,坚持外邦人必须受割礼,必须接受律法,并且在作基督徒以前,先要作犹太人。这确实是一节可正用或误用来表明犹太人的排外性的经文。
(二)早期的教会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形之下,使用这节经文。早期教会是在双重的威胁之下,一种是外来威胁:早期教会仿佛是在外邦人不道德的海洋中的一座纯洁的基督徒岛屿,被世界沾染污秽的可能性非常之高;另一种是内在的威胁:当时的人们想到一些问题,有的思想难免会把人引到异端的歧途,还有人要妥协基督徒与异教的思想,藉以达到一种满足双方的综合信仰。基督的教会若要存在,就必须抵御外来与内在的威胁,否则它将变成罗马帝国中许多宗教中的另一个宗教而已。
早期的教会对于接纳人来到主的桌前,特别地小心;这节经文与主的桌子相连在一起。在圣餐开始前宣布:‘圣洁之物,为圣洁之人而有。’提阿多热托( Theodoret )说他引证一句未经记载的耶稣的话:‘我的奥秘是单为我自己与我的百姓。’使徒宪典( The Apostolic
Constitutions )规定在圣餐开始以前,执事要说:‘唯愿留在这里的,没有一个是接受教理问答者(即仍在慕道班受教者),听道者(即对基督教有兴趣而来聚会者),不信者,或异端者。’环围这桌子的只是那些立过誓约的基督徒。 Didache{ 正式的名称就是十二使遗训,是主后一百年基督教会最早的崇拜秩序,其中规定:‘除了奉主名受洗者以外,无人可吃喝祝谢餐,因为主对此事曾说:“不要将圣物给狗。”’特土良抱怨异端者竟让所有的人,甚至连外邦人士也领受圣餐,这样做就成为‘将圣物给狗,把珍珠(虽不是真的)丢在猪前’(驳斥异端书 De
Praescriptione 41 )。
在这些事例中,这节经文作了排外的根据。并不是教会不注重宣教的工作,早期教会具有鸁得每一个人归主的热诚;但上帝也认为信心的纯真必须绝对的保持,否则基督教就会渐渐被异教的海洋所同化,至终被其所吞灭。
了解这经文暂时的意义是很容易的;但我们也要了解其永久性的意义。
达到不适于听的人(七 6 )(续)
耶稣这句话很可能在传达的时候,不经意地更改了。在马太福音六章十节我们已经见到,希伯来文惯用对句法,现在我们就把它写成对句的形式:‘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的珍珠丢在猪前。’除了一个字以外,这个对句就是完全的。‘给’与‘丢’平行,‘狗’与‘猪’平行,但‘圣物’与‘珍珠’不相平衡。这样对句就被破坏了。希伯来文中有两个字十分相像,我们更要记得希伯来文没有表示母音的文字。‘神圣的’这字是 kadosh ( K D SH ),而亚兰文的耳环是 kadasha ( K D SH ),这两个字的字音完全相同,在最初所写的希伯来文中,两字看来完全一样。在他勒目书内‘一双耳环穿在猪鼻上’是一句俗语,表示完全不调和,弄错了地方的意思。因此很可能原来的句子是:
‘不要将耳环给狗,
也不要将珍珠丢在猪前。’
如此这个对句就完全了。
假如这是此句子真正的意思,就表示有一些人是不配的意思,不能接受上帝乐意传给他的基督教信息。这就不是一个排外性的叙述句,而是每一个时代的传道人在传道上实际遭遇的困难。的确有某一种人,要向他们传扬真理,就是不可能做到,除非有某一特殊的遭遇发生了,他们才肯开始接受教导。拉比有一句格言说:‘律法的言语犹如财宝,若非在适当的人面前,决不能轻易提及。’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性的真情。我们不可能跟每一个人谈论每一件事情。在某一朋友中间,我们可以坐下来谈论我们的信仰;也可以容让我们的头脑发问,探索;我们可以谈起那令人迷惑困扰的事,也可以从事思想上的推敲。如果这一人中间,进来一位严肃冷酷的正宗派,他可能会把我们当是一可怕的异端者。或者有一位心灵单纯从无疑问的人走进来,也许他的信心因此摇动崩溃。一套医学的影片对一个人可能是开他的眼界,是一种有启示,有价值、有益处的经验;但是对另一个人,可能同等地产生色情或猥亵的行径。据说有一次,强生( Johnson )博士跟一朋友正在高谈阔论,并像老朋友一样地开玩笑,强生看到一位不愉快的人走快的人走进来,他说:‘我们不要作声,一个傻瓜进来了。’
有的人不能够接受基督的真理,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头脑闭塞;也许他们的思想受到污秽影片的伤害与影响;也许他们的生活,模糊了他们看见真理的能力;也许他们生来就惯于嘲笑一切神圣的事物,可能在有的时候,我们与他们简直就没有可争辩的共同点。人只能了解他适合于了解的事物。我们不能对一切人说出我们心中的秘密。总有些人把传扬基督的事当作是愚蠢的,在他们的心目中,用字句表达的真理,会遭遇到无法通过的障碍。
遇到这样的人,我们该怎么办?他们是不是该受弃绝的无望者?是不是干脆就不必向他们传基督的信息?基督教的教训传不开的地方,基督徒的行为可以行得通。人可能对于用字句表达的基督徒辩论盲目,无动于衷,但他对于基督徒在生活上的表现却是无话可说。
诺斯柯脱( Cecil Northcott )在一个现代的显现( A Modern
Epiphany )之书中,提到来自各国生活在一起的青年营里,代表们的一次讨论。‘在一个潮湿的夜晚,露营者正在讨论传扬基督的各国的方法。他们对一位来自非洲的女孩说:“马利亚,你在你们的国家作些什么?”马利亚说:“啊!我们没有宣道会,也没有单张送人,我们只有派 一两 个基督徒家庭,在一个村子里居住并工作,人们看到基督徒是什么样子了,他们便也愿意作基督徒。”’到最,唯一征服其他辩论的,就是一个基督徒生活的辩论。
有一些人,跟他们谈论到有关耶稣基督的事,常会是不可能的。他们的麻木不仁,他们的道德上的盲目,他们在知识上的骄傲,他们讽刺性的嘲笑,还有暗昧的影片,都可能使他们对于论到基督的话语毫无感觉。教会的弱点并不是缺少基督徒的辩论,而是缺少随时将基督显示给人看见的基督徒生活。
祷告的权利(七 7-11 )
凡祷告的人,一定要知道他所祷告的上帝是一位怎样的上帝。他要知道,在什么情形之下,他的祷告必蒙垂听。他是否向一位吝啬的上帝祷告,必须用勉强与逼榨的方式才会得到一样恩赐?他是否向一位作弄人的上帝祷告,祂的恩赐可能有双重的作用?他是否向一位满有恩慈,随时要把超过我们所求的赐给我们的上帝祈求呢?
耶稣出生在一个喜爱祷告的国度,犹太的拉比论及祷告的最可爱之处:‘上帝接近祂所造之物,如同耳与口一样的亲近’,‘人不能在同时听见两个人说话,但全世界的人若在同一时候向上帝呼求,上帝仍听见他们的呼声。’‘人因他朋友的请求而烦恼、忧愁,但对上帝来说,人只要把他的需求放在祂面前,祂会更加爱他。’耶稣自小就喜欢祷告,祂在这段经文中把祷告的权利给予我们。
耶稣的论点十分简明。有一位犹太人的拉比问道:‘有憎恨他亲生儿子的人吗?’耶稣的论点是没有一个父亲拒绝儿子的要求;因此伟大的父亲──上帝,也决不会拒绝祂儿女的祈求。
耶稣的例子都经过仔细的选择。祂一共举出三个例子,因为除了马太所提的两个之外,路加又加上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儿子要饼,作父亲的难道会给他一块石头吗?如果一个儿子要鱼,作父亲的难道会给他蛇吗?如果一个儿子要蛋,难道他父亲会给他蝎子吗?(路十一 12 )要点是每一个例子中所提到的两件东西,都十分相像。
海边小小圆形的石灰石,它的形状和色彩完全跟小饼一样。如果一个儿子要饼,难道他父亲会跟他开玩笑,把看来像饼,其实不能吃的东西给他吗?
如果儿子要鱼,难道父亲会把蛇给他吗?蛇很可能就是鳝鱼。按犹太人食物的条例,鳝是不能吃的,因它是属于不洁之物。‘凡水里无翅耽无鳞的,他们都当以为可憎。’(利十一 12 )这个规定把鳝从食品中剔除。如果一个儿子要讨鱼,难道他父亲真的会把一条不准吃的鱼,而且吃了也没有好处的鱼给他吗?难道一位父亲会如此嘲弄他儿子的饥饿吗?
如果儿子要蛋,难道作父亲会给他蝎子?蝎子是一种危险的小动物,它的形状很像小龙虾,用爪来抓它的猎物。它的尾上有刺,翅起尾部用刺来攻击猎物,这刺可以扎得很痛,甚至有时能以致命。蝎子在休息的时候,它的爪与尾部都卷缩起来,看上去仿佛是一只蛋。如果一个儿子要蛋,难道他父亲会把刺人的蝎子给他吗?
上帝永不拒绝我们的祷告,上帝也永不嘲笑我们的祷告。有一则希腊的神话故事,论到神答应人的祷告,但在答覆中却带有一根芒刺,使神的赐予带有双重的作用。故事是这样说的:曙光女神阿露拉( Aurra ),爱上了年轻的凡夫提塞纳斯( Tithonus )。众神之王丢斯让她为她的爱人任意选择一件礼物;阿露拉自然选择让提塞纳斯永远活。可是她忘记要求提塞纳斯永远保持年轻,所以提塞纳斯变老了,且越来越老,却永不会死,这件礼物就变成一个咒诅。
在此有一个教训,上帝常应允我们的祷告,但祂是按照祂的方式来应允,就是那完全的智慧与爱的方式。如果祂总是按我们当时的祈求答应我们,可能会变成对我们最有害处的东西;因为我们常在无知中要求一些毁坏性的礼物,耶稣的话不但告诉我们上帝会答应我们,而且会在智慧与爱中应允我们的祈求。
不过在这个祷告的权利中,也规定了我们的责任。在希腊文中有两种命令式,一种是 aorist 的命式;是一种确定的命令。‘关上你后面的门!’就是一种 aorist 的命令式。另一种是现在命令式,命令一个人应当常常做某件事情,或应继续做某件事情;‘随时关上你后面的门!’就是一个现在命令的句子,此处所用的就是现在命令式,所以耶稣是说:‘继续祈求,继续叩门!’就是告诉我们,祈求要坚持,永不在祷告的事上灰心。显然诚意的试验是存在的。我们是不是真的要一样东西?我们是否有一件可反覆带到上帝面前的事?因为愿望的最大试验就是:我能够为这件事情祷告吗?
耶稣在此规定了两件事实:上帝永远按祂的方式、智慧与慈爱,应允我们的祷告;而我们必须把一个永不灰心的祷告生活献给上帝,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祈求是否正当,是否诚意的考验。
伦理的颠(七 12 )
这节经文可能是耶稣所说的最普遍、最着名的一句。它使登山宝训达到最高的巅。耶稣的这句话被称为‘整个演说的顶石’,是社会伦理崇高的目标,是一切伦理教训的最巅。
登山宝训中除了这一句话之外,其余的,差不多都可以在拉比的格言中找到许多相类似句子;这是一句从来没有人说过的话,它是一个新的教训,是对生命与其责任的新观点。
若要找出这句话反面的讷调,倒并不困难,我们已经看到有两位最着名的犹太教师,一位是以严格、公正、严肃着名的煞买( Shammai );另一位是以温柔仁慈着名的希列( Hillel )。犹太人中流传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异教徒来到煞买跟前说道:‘你要是能够在我用一只脚站立的时间,教导我全部的律法,我就准备归化犹太教。’煞买用手中的戒尺把他赶走了。他到希列那里去,希列把他当归化的犹太教徒,对他说:‘不要把你自己所憎恶的事,加在别人身上。这就是律法的全部,其他都是注解而己,你去学吧!’金律有其反面的形态。
在多比传( Book of Tobit )中有一段记载老年的多比教导他儿子一切人生必需的事,他有一句箴言是:‘你所厌恶的不要向别人那样行。’(多比传四章十五节)
犹太人有一本亚立斯体亚书( The letter to Aristeas ),记载犹太学者到亚历山大去翻译希伯来经文为希腊文,产生了七十士译本。埃及王为他们擉设筵度,向他们提出一些难题。王问道:‘智慧的教训是什么?’一位犹太的学者回答:‘当你希望没有恶事临到,而只有份于一切好事,你就要以同一原则对待你的臣民、犯法者;并当温和地教训尊贵者与良善者。因为上帝是以祂的仁慈吸引人到祂面前。’(亚立斯体亚书 207 )
以利以谢拉比曾说了一句较为接近耶稣言论的话:‘敬重你的朋友如同你敬重自己一样。’诗人也有这种表达方式:‘不恶待朋友才得亲近上帝’(诗十五 3 )。要在犹太人的教训中寻找消极性金律并不困难,但却没有一个能与耶稣积极性的金律媲美。
其他的宗教也是同样的情形,孔子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基于消极方式;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佛教的信心之歌中,有几句很接近基督教教训的话:
‘人人畏惧鞭鞑,人人畏惧死亡;
设身处地,不杀人,亦不引起凶杀。
人人畏惧鞭鞑,人人贵重生命;
敢作敢为者,不杀人,亦不引起凶杀。’
希腊人及罗马人也是一样,伊苏格拉底( Isocrets )告知尼古拉王( Nicocles )如何劝勉其部属与官史:‘不要拿你从别人那里所受的怒气,去对待别的人。’伊比克德( Epictetus )在这个原则上定了奴隶制度的罪:‘勿将你自己要避免的痛苦,加在别人的身上。’斯多亚派基本原则之一乃是‘不愿人怎样待你,亦不以此对待他人。’亚历山大塞佛留( Alexander
Severus 编按:公元 193-211 年间罗马皇帝)把这句话刻在他宫殿的墙上,作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这个用消极方式表达的准则,实际上是所有道德教训的基础;但除了耶稣之外,无人采用积极的方式。许多人说:‘己所不欲,必施于人。’但从没有一个人说过:‘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耶稣的金律(七 12 )(续)
我们要看看金律的积极形式与消极形式,究竟有什么不同;并要看耶稣的要求的,比以往任何教师的要求,大了多少。
这条金律用消极方式发表出来的时候,等于就是告诉我们,一定不能以自己不愿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待人;这条金律本质上就不是一条宗教之律。它是常识,缺乏这种常识,社会关系便无法建立。布朗爵士( Sir Thomas
Browne )曾说:‘我们承蒙所认识的每一个人的厚爱,他不杀害我们。从某方面来说,的确是如此。但是我们如果不能假定别人对待我们的行为,与文明的生活所接受的标准一致,人生无法容忍。无论如何消极的金律并不是一种额外的善行,而是一种必需的行为,否则生命就无法继续存在。
而且,金律的消极形式只包含不做某件事,或禁绝某些行动的意思。不作事决不至于十分困难。我们决不伤害别人,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宗教原则;而是一个律法上的原则。一个根本毫无宗教信仰、亦无宗教兴趣的人,仍可持守这个原则。一个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伤害别人,但是他对于别人毫无用处。人可以藉单纯的不行动来履行这个消极的金律;如果他一直什么事都不做,他就决不会破坏这条律。永远无所事事的良善完全违背了基督教良善的真义。
这条律以积极的方式来表达的时候,等于就是要我们积极地向人作我们愿意人怎样对待我们的事,使人生有了新的原则,在待人的事上也有了新的态度。若说:‘我必定不害人,我必定不以我反对别人待我的事对待别人’,是一回事,因为法律可以强迫我这样作;但若说:‘我必定要出去帮助人,善待人,就像我愿意人怎样帮助我并善待我一样’,又是另一回事。只有爱才能强迫我们作这样的事。说‘我必定不害人’,与‘我必定尽力帮助人’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有一辆汽车,法律强迫他在一条不伤害人的路线上驾驶。但是法律却不能强迫他在中途停车,好让一位疲乏腿酸的旅行者搭一段路程。不伤害他人是一件简单的事,尊重他人的原则与感觉也并不困难;但自动地选择这条金律,作为人生的原则,尽力以我们愿意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善待别人,却要困难很多了。
然而美丽的生命就是从这种新的态度产生出来。司徒塔( James Stoddart )引证一件史密斯生活中的事实。史密斯在军政部工作的时候,他的私人秘书威尔逊( Fleetwood
Wilson )发现他的上司每逢周未到格陵兰去的时候,总是收拾一只传递公文的箱字,装满了他所要带的公文,亲自带到格兰去。威尔逊提醒他的上司说,如果他能够像别的部长那样,把公文装在公文袋里交给邮局递送,可以省掉许多麻烦。史密斯很不好意思地抬头望他的秘书说:‘亲爱的威尔逊,从亨来( Henley )来的邮差,所带的信已经够多了。一天早上我看到他除了平常的负担以外,还要加上我沉重的公文袋,我就决定尽量减轻他的负担。’像这类的行为,表示对人的某种态度,这种态度认为我们不应该以法律的许可,而应该以爱心的要求来对待我们的同胞。
持守消极形式的金律是完全可以的。他不须要经过太严重的问题,训练他的人生不按他不愿人对待他的一切去对待别人。但是惟有基督的爱存在心里的人,才能开始满足这规律积极性的要求。他会照他愿意别人怎样饶恕他那样去饶恕别人;他会照他愿意别人怎样帮助他去帮助别人,会照他愿别人怎样称赞他那样地去称赞别人;也会照他愿意别人怎样了解他那样地去了解别人,他决不想逃避做事,却随时在找事做。他的人生自然会更加复杂,他消磨在自己的愿望与自己活动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因为他一次又一次地停止他所作的事,去帮助另外一个人。这条金律将要在他家里、工厂里、公共车上,办公室里、街道上、火车上、游戏中,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成为统辖他生命的原则。除非他的自我消失,并在他的内心死亡了,他就决不能够作到这个地步。人要服从这个命令,就必须成为一个新人,在他的生命中有一个新的中心。如果世界上充满了要遵守这个金律的人,它一定是一个新的世界了。
十字路口的生命(七 13-14 )
人生总有些戏剧性,因为常语道:‘整个人生集中在十字路口的人身上。’在生命的每一个动态中,人都要面临一种选择。他决不能躲避选择,因为他不能静止不动,他总是非走这条路或那条路不可。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最崇高的一件工作,就是要使人面对这不可避免的选择。摩西在临终以前,对百姓们说:‘看哪!我今日将生与福,死与祸陈明在你们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申三十 15-20 )约书亚在生命终了,放下全国领导责任的时候,也把同样的选择放在百姓的面前:‘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事奉的。(书廿四 15 )耶利米听见上帝的声音对他说:‘你要对这百姓说,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将生命的路和死亡的路,擉在你们面前。’(耶廿一 8 )俄克森汉姆( John Oxenham )写道:
‘每个人面前放
许许多多的道路
高尚的灵魂,走高级的路,
低贱的灵魂,走低级的路。
在二者之间朦胧的平原上,
徘徊来往其余的人;
但是每个人面前放,
一条高尚的路与一条低贱的路;
每个人要决定,
他灵魂所要走的路。’
这就是耶稣在这段经文中摆在人面前,要每一人做一个抉择:一条宽大方便的路,有许多人进去,但至终是灭亡之路;另有一条狭窄艰巨的道路,进去的人很少,结局却是永生。苏格拉底的弟子西比斯( Cebes )在泰伯拉( Tabula )一书中写道:‘你会否见到一扇小门,门前有一条行人稀少亦不拥挤的路?这是引入真实教诲的路。’让我们来查看这两条路的不同之处:
(一) 道途有难易之别 :引向伟大的决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伟大常由劳碌产生。年老的希腊诗人讫修得( Hesiod )写道:‘作恶十分容易,道途平淜、近便;但在善德之前,不朽之神亦将挥汗。’伊比恰玛斯( Epicharmus )说:‘上帝要我们以劳苦作为换取一切美事的代价。’他警戒道:‘孩子,不要想望安逸;免得你自讨苦吃。’
爱门鲍克( Edmund Burke )有一次在众议院发表一篇伟大的演说之后,他的兄弟雷察( Richard
Burke )陷入沉思之中,有人询问他的感想如何,他说:‘我一直在想奈德( Ned 即爱门小名)怎么会囊括了我们全家的天份;后来我才想起,当我们在玩耍的时候,他总在工作。’一件事的完成,在表面看来即使很容易,仍旧是不断的劳力所产生的结果。钢琴能手的技巧,哥尔夫球冠军球艺,没有一样不是流汗得来的。除了苦干之外没有其他引到伟大的道路,任何其他的路只是幻想与陷阱而已。
(二) 道路有长短之别 :世界上极少有一刹那之间达到完全美满的事,伟大的成就往往是长期苦干和不断注意细节的结果。荷雷司( Horace )在诗歌的艺术中劝勉披苏( Piso )把所写的作品,留在一旁,九年后才出版。他提及一个学生经常把他的习作带给着名的评论家昆铁流( Quintilius )看,昆铁流总是说:‘把它删改删改,这篇文章实在写的得太差,拿回去再研究、研究。’威吉流( Virgil )所写的哀尼得( Aeneid )花费了威吉流生命中最后的十年光阴。他临终之时,若不是朋友劝阻,可能已将此书毁除,因为他认为写得太不完全。柏拉图的共和国,是以一个单纯的句子作为开始:‘昨日,我与亚里斯顿( Ariston )的儿子革流康( Glaucon )到披雷西斯( Hiraeus )去向女神祈祷。’在柏拉图自己的手稿上,写了至少有十三种不同的开场白;最优秀的作家仍要费力地安排和整理。才能使他的作品圆满。多马格雷( Thomas Gray )所写的,在乡村教堂坟地所写的挽诗,是一本不朽的诗集;他在一七四二年夏天就开始写,到一七五○年的 六月十二日 才私下予人传阅。他以八年的光阴来产生这本精工琢磨的作品。没有人能够以捷径来完成一件杰作。今日世界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立刻见效的捷径,它应许立即实现,但其结局尚在遥远之处;然而持久性的事物决不会来得很快,漫长的途程至终是最好的门径。
(三) 自律与没有自律之别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要操练;许多运动家和其他的人,因为闲散不肯操练,终至毁灭前途。克劳雷其( Coleridge )就是一位不肯自律的悲剧人物,像他这样伟大的头脑,决不会只有这一点成就。他离开了剑桥大学加入军队;他的学问虽高,却不能洗擦一匹马,因而离开军队;他再回到牛津大学,没有得到学位就离开学校。他开始创办守望报( The
Watchman ),只出了十期就停刊了。有人说:‘他常在要做的工作异象中迷失了,而工作总是留在一边等他去完成。克劳雷其拥有人的一切天份,只缺少那专心一志努力到底的天份。’在他的头脑和心灵中充满了各种的书,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完全只差誊写而已’。他说:‘我快要送两册八开的厚书给出版。但是那些书从未在克氏的脑子以外写出来,因为他不能够面临坐下来写作的自律。没有自制的人不能够达到高位,更不能保持高位。
(四) 有思想与没有思想之别 。我们在此处进到这问题的核心了。人只要肯想一想,就没有人肯接受容易的,不须节制的捷径。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有两方面──当时看来如何,将来看来如何;容易的路在当时是很诱人的,艰难的路在当时是十分令人畏缩的。唯一使我们得到正确价值的方法,并不是看路径的开始,而是看它的结局。对事物的观点,不应受时代的限制,而要以无限永恒为依归。
假先知(七 15-20 )
这一段经文中的每字,每句、差不多都会使第一次听到的犹太人,想起一些事来。
犹太人知道一切有关于假先知的事,例如:耶利米就跟那些说:‘平安了,平安了,其实没有平安’(耶六 14 ;八 11 )的先知们发生冲突。‘狼’就是那些假首领,假先知的名号。以西结在那不幸的日子曾说:‘其中的首领,仿佛豺狼抓撕掠物,杀人流血伤害人命,要得不义之财。’(结廿二 27 )西番雅所写的:‘他中间的首领是咆哮的狮子,他的审判官是晚上的豺狼,一点食物也不留到早晨,他的先知是虚浮诡诈的人。’(番三 3-4 )保罗与以弗所的长老永诀的时候,对将来的厄运提出警告:‘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受惜羊。’(约二十 29 )。耶稣说:祂差祂的门徒如同羊进入狼(太十 16 );并提到好牧人为羊舍命(约十 12 )。这的确是一幅每一个人都能够认识与了解的图昼。
祂说假先知好像那披羊皮的狼。牧人在山上看守羊的时候,就是穿皮在外面,毛在里面的羊皮袍子。可能有人穿牧羊人的衣服,却不是一位牧羊人。先知就有一种传统性的衣服。以利亚有一件外衣(王上十九 13 , 19 ),是有毛的外衣(王下一 8 ),羊皮外衣成了先知们的制服,就像希腊的哲学家穿哲学家的袍子一样,藉这件外衣,可以使先知与其他的人分别出来,不过有时候这种服装竟被没有资格穿的人所穿,因此撒迦利亚描述那将来的大日说:‘不再穿毛衣哄骗人。’(亚十三 4 )有的人穿先知的外衣,却过不是先知的生活。
不但在古时有假先知,在新约的时代也有假先知。马太福音约在主后八十五年写成,当时候先知仍是教会中有名望的人。这些人没有固定的住处,放弃了一切,到处流浪,指他们相信是从上帝直接而来的信息,带给教会。
先知最好的作用是带给教会启示,因为他们舍弃了一切来事奉上帝与上帝的教会。但先知却是一个特别容易被妄用的职份,有的人就利用它来得利益,勉强会众慷慨的赠与,使他可以过舒适、甚至于于纵与惑惰的生活。十二使徒遗训( Didache )是基督教中第一本有关于圣职的经典,约在主后一百年左右所写,其中对飘流先知的规定,颇有引人深省之处。一位真正的先知要受到最崇高的尊敬,并受到人的欢迎;他的话语决不受人轻视,他的自由也决不能够被剥夺。可是‘他停留不可多过一天,若有必须,则至第三天也可以;但如果他停留三天,他就是一位假先知了。’除了饮食以外,他决不要求其他的东西。‘倘若他求取钱财的,他就是个假先知了。’所有的先知都是自称为在圣灵里说话,不过有一个严格的考验:‘藉先知的品格,就可以知道他的真假。’‘每一位教导真理的先知,若不遵行他的教训,就是一个假先知。’若有一位先知自称依圣灵说话,却吩咐人在他面前摆上一桌饭菜,他就是一个假先知。‘无论何人依圣灵而说:给我钱,或其他的东西,你们不要听他;但他若为别人的需要,向你有所要求,就没有人能够论断他的不是。’若有一位过路客到一个聚会的地方,想要住下,他若有一技之长,就‘让他作工换取饮食。’他若无一技之长,‘请用你的智慧,为他谋一生计,务使他像基督徒,不可怠惰白食……。如果他不肯这样做,他就是一位在基督里的掮客。要提防这样的人。’(十二使徒遗训第十一与十二章)
过去的历史与现今的事实,使耶稣的这番话,对于初次听见,以及马太所要传递的对象,感到更有意义。
凭他们的果子认识他们(七 15-20 )(续)
犹太人、希腊人与罗马人,都很了解凭果认树的观念。谚语道:‘有其根,必有其果。’伊比克德( Epictetus )后来说:‘一棵葡萄树怎么可能长得不像葡萄树,而像一棵橄榄树呢?或者一棵橄榄树怎么可能长得不像橄榄树,而像一棵葡萄树呢?’(伊比克德对话集二章二十节)。辛尼加( Seneca )说:‘善不能从恶而生,正如无花果树不能由橄榄树而生一样。’
但在这段经文之中,却有更进一步的见解,耶稣问道:‘荆棘上岂能摘葡萄树呢?’有一种名叫鼠李的荆棘,长小小黑色的浆果,样子很像小葡萄。耶稣问:‘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有一种会开花的蒺藜,从远处看来仿佛是无花果。
这实在是一个真实,亘相关联和有益的要点。真假先知表面看来似乎颇为相似,假先知穿的衣服、说的话、可能都很恰当,可是你不能以鼠李的浆果或蒺藜的花朵来维持你的生命;同样假先知所供给的食物,不能维持灵性的生命。一切教训最真实的试验,就是看这教训能否加添人的力量,使他担负得起生活的重担,并且行走在他所当走的路上?
让我们来看看假先知的模样,并且找出他们的特征。如果我们所走的路是这样艰难,门又如此狭窄,我们一定要非常小心地觅得一位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它的教师,而不是一位引我们离开正路的假教师。
假先知最根本的错误就是 自我兴趣 ( self-interest )。真正的牧人,关心他的羊,胜于关心他自己的生命。狼所关心的就是满足它自己的贪欲。假先知在教导人的工作上,并不在乎他能够给什么,而在乎他自己能够得到多少。
犹太人很警觉到这种危险。拉比们是犹太人的教师,但犹太人的律法有一个主要的原则,作拉比的人必须有一种藉以谋生的技艺,决不能从教导中接受任何金钱的报酬。撒都( Zadok )拉比说:‘不要使律法的知识成为向人夸示的冠冕,或一把用来挖掘的锄。’希列( Hillel )说:‘凡为其他的目的利用律法的冠冕者必至衰败。’犹太人深知为满足私已而去教导的教师,只为自己谋利益。一位教师可能受到自我兴趣来自三方面的辖制。
(一)他的教导仅 为谋利 。据说在伊克勒弗( Ecclefechan )地方的教会,发生了困难。喀莱尔( Thomas
Carlyle )的父亲是该教会的长老。牧师与会众之间,为金钱而有争论,双方面都说了许多话以后,喀莱尔的父亲站起来说出一句打破僵局的话:‘给这个雇工工钱,让他走吧!’没有人能够一无所有而生活,当物质的压力过于沉重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作最好的工作。但教导的权利并不是在于付出的工价,而是在于开启男女儿童、青年、成年人的心灵,使他们明白真理。
(二)他的教导仅 为名声 。一个人可能为帮助人而教导,也可能为显示自己多么聪明而教导。但尼( Denney )有一次生气地说:‘没有人能够在同一时间之内,证明他的聪明,又证明基督的奇妙。’声望是伟大的教师最终的愿望。司脱托( J. P.
Struthers )是一位上帝的圣徒。他原来可以占有任何一座英国的讲坛,却把他的一生消磨在长老会改革宗的一所小小的教会中。人们都爱戴他,他们越认识他,就越爱他。有两个人正在谈论他,一个人只知道司脱托所作的事,却不知其人,他想到司脱托神圣的服务说道:‘司脱托一定会坐在天国的前座上。’另一个认识司脱托的人回答说:‘司脱托无论在什么地方,坐在前座都会感到痛苦。’有一种教师与传道人,把他的信息当作衬托他自己的背景。假先知只想显扬自我,真先知盼望自我消失。
(三)他的教导 只为要传达他自己的观念 。假先知出来传播的是经过他翻版以后的真理;真先知出来发扬上帝的真理。每个人应当自己去思想理解事物。黑定肯( Haddington )的布朗( John Brown )每当讲道的时候,常常会停下来‘好像在听一个声音。’真先知在他讲话以前,先听上帝的声音。他永远也不会忘记,他只是为上帝说话,并且是将上帝的恩典输送给人们的一条通道。作为一位教师与传道人,他的责任并不是把他个人对真理的观念带给人,而是将耶稣基督里面的真理带给人。
虚假的果子(七 15-20 )(续)
这段经文论到许多假先知邪恶的果实。一个假先知会产生什么虚假的影响,什么邪恶的果实?
(一)如果教导所产生的结果只是注重遵守 外表的宗教 ,它就是假先知的教导。文士和法利赛人就犯了这错误。他们认为宗教所包括的就是遵守律法,如果一个人用正当的方法洗手;如果他在安息日所拿的东西不超过两个无花果的重量;如果他在安息日没有走规定路程以外的距离;如果他仔细地把一件东西,甚至庭院中的植物的十分之一献给上帝,他就是一个好人。
这样很容易使人对于宗教和宗教的实践弄得混淆不清。单教导人说宗教包括进教堂,遵守主日,尽上个人对上帝经济责任的本份,和个人读经,是不够的。一个人可能在这些事上全部都做到了,但跟基督的标准还是相差得很远,因为基督教是一种内心对上帝、对人的态度。
(二)如果教导所产生的果实,只是 禁令的宗教 ,它就是虚假的教导。任何以‘你不可……’为根基的宗教,就是虚假的宗教。有一种教师对开始行走基督徒路程的人说:‘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去看电影,从今以后你不要再去跳舞,从今以后你不能再抽烟,或使用化妆品;从今以后你不能再看小说,或者在礼拜天看报;从今以后你决不能进戏院。’
如果一个人只是做某些事情,就能够成为基督徒,基督教是平易不过的宗教。可是基督教基本的本质并不包括在‘不做某些事’上;而是包含在‘应做某些事’上。在我们这方面,‘消极’的基督教,决不能对上帝‘积极’的爱有反应。
(三)如果教导所产生的果实,是一种 轻易的宗教 ,它就是虚假的教导。在罗马书第六章里,我们可以听见保罗时代假先知教训的回声。他们对保罗说:‘你相信上帝的恩典是宇宙中至大的吗?’‘是的。’‘好罢!如果真是如此,让我们称心如意地尽量犯罪吧!上帝一定会赦免,我们的罪只是给上帝有机会彰显祂奇妙的恩典而已。’这样的宗教是虚假的宗教,因为它侮辱了上帝的慈爱。
凡是从宗教中除去桎梏的教导,凡在基督教中除去十字架的教导,凡是从基督的声音中除去威吓成份的教导,凡是把审判丢在背后,使人轻看罪恶的教导,都是虚假的教训。
(四)如果教导结果,使 宗教与生活脱离 ,它就是虚假的教导。凡将基督徒从世界的生活与活动中隔离的教导,就是虚假的教导。这就是修道僧侣与隐士所犯的错误。他们认为要过基督徒的生活,就必须退到旷野或修道院,他们一定要使自己与世界的霸道与试探隔绝,这样惟有停止在世界上生活才能作真正的基督徒。耶稣为祂门徒祈祷的时候说:‘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约十七 15 )举例来说:有一位新闻工作者,因为感到日常生活中很不容易保持他的基督徒原则,就离开新闻界,到一间纯宗教的杂志社去工作。
没有个逃避者,能当好一名兵士。如果酵母不肯掺进面团去,又怎么发挥它的作用?不向不信的人作见证,见证又有什么价值?任何教导,鼓励人接受马开( John Makay )所谓的‘包厢式的生命观’者,都是错误的。基督徒不是坐在包厢里作旁观者;而是卷入生命的争战之中。
(五)如果教导所产生的是 傲慢与分离的宗教 ,它就是虚假的教导。凡鼓励人退向一个狭窄的教派,把世上其他的人,都当是罪人,都当是罪人,这样的教导是虚假的。宗教的功能并不是建立分隔的墙,而是要把它拆毁。耶稣基督所想的,就是一个牧人,一圈羊(约十 16 )。排外是非宗教的特质,它是反宗教的。富斯迪( Fosdick )引证了四行拙劣的诗句:
‘我们是上帝所拣选的少数,
其他的人都被定罪;
天堂没有你的地方;
我们不能使天堂过于拥挤。’
宗教是要使人相合,而不是使人分离;宗教要使人归入一个家庭,不是把他们分成几个仇恨的团体。凡宣称任何教会或任何团体可以垄断上帝恩典的教训,就是假的教训。因为基督并不叫人类分裂,而是要他们团起来。
装假(七 21-23 )
这段经文显然具有很惊人的一面。耶稣承认许多假先知会做,也会说出奇妙而令人难忘的事。
我们一定要记得古代世界的情形。在当时的人看来,神迹并不算得稀奇。神迹的频繁是从古代对疾病的观念而来的。在古代的世界,认为所有的疾病都是魔鬼的作为。一个人生病是因为有鬼魔在他身上施展恶意的影响,或者设法要进入他身体的某一部分。因此就靠驱魔来治病,有许多心理上的疾病,治疗方法也是从心理方面下手。如果一个人深信──或者是欺骗自己──有鬼魔在他里面;或者真有掌握他的权柄,这个人一定会生病。要是有人使他相信,鬼魔的控制力已经遭受到破坏,他的病自然会好起来,古时候的人可能认为他被所附而生病;他可能因相信鬼已被赶走而痊愈。
教会的领袖从不否认异教的神迹。克理索( Celsus )引用亚斯克理披阿司( Aesculaius ,译者注:罗马的医神),与阿波罗( Apollo )的神迹,来答覆基督的神迹。俄利根( Origen )跟他对辩的时候,并不否认这些神迹,他只回答说:‘这医治能力的本身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即使无神者与诚实者也能够获致。’(俄利根着驳克理索三章廿二节)我们在新约中也念到犹太的驱邪者,在表演邪术时,加上了耶稣的名字,藉此赶走了鬼魔(徒十九 13 )。许多的骗子,只用嘴唇来服事耶稣基督,藉祂的名字在被鬼附的人身上,产生奇妙的效果。耶稣说若有什么人假装使用祂的名字,有一天会被认出来,他真正的动机一旦败露,就会从上帝面前被赶出去。
这段经文里两个永久性的真理。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证实人的真诚,就是凭他的行为。好听的花言巧语决不能代替良好的行为。爱心唯一的证明就是顺服的行为。单单说我们爱一个人,却做出一些令他伤心的事,是毫无意义的。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常会对我们的母亲说:‘母亲,我爱你!’也许母亲有时会若有所思地笑道:‘我希望你稍为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我们常常用嘴唇承认上帝,却在生活中拒绝上帝。背诵信经并不困难,活出基督徒的生活才是不容易的。没有行为的信心,就变成一个相反的名词,没有顺服的爱也是不可能有真爱。
这段经文里含审判的观念。所有一切的事终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一个人也许可以长期成功地维持他的假装,但是终有一日原形毕露。我们可以说骗人的话,却不能欺骗上帝,‘你从远处知道我的意念。’(诗一三九 2 )没有人能够到最后骗得过鉴察人心的上帝。
唯一的真根基(七 24-29 )
耶稣是一位双重的专家。祂是一位经文的专家,箴言的作者给祂这幅暗示性的图画:‘暴风一过,恶人就归于无有,义人的根基却是永久。’(箴十 25 )这是耶稣所描绘的两幅房屋与两位建造者的图画。耶稣也是位生活专家,祂是通晓一切房屋建筑实情的工匠;祂论到房屋的根基时,所讲的全是内行话。这不是一位学者从书本研究中所制造的例子;而是一位实践者所举的例子。
它不是言过其实的例子,而是很可能发生的一件事。在巴勒斯坦的建筑家必须在事先考虑:在那里有许多溪谷,在夏天是一个景色怡人避暑的好地方,到了冬天却有一股急流从那里冲过去。一个人可能想要找一处地方来建造房屋,他可能就找到一块令人愉快的有荫蔽的沙地;他认为这个地方很合适。但是他是一个缺乏远见的人,他就很可能在这干涸的河床上建造房屋。到了冬天,他的房子就要瓦解。即使在一个平常的地点,在平滑的沙地上建筑,不必往下挖掘到底下的岩层,确是极方便的,可是这样做,灾难即将来临。
惟有根基稳固的房屋,才能够抵挡得住狂风暴两;惟有根基实在的生命,才能够经得起考验。耶稣要求的有两件事:
(一)祂要求人应该 听 ,我们今日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常常会不知道耶稣在说些什么?或教会教些什么?其实更糟的是他们常常对于耶稣的话语和教会的教训有误会。一位受尊敬的人,决不会还没有听清楚就随便决定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罪。今天有许多人就是犯这种毛病。过基督徒生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使你有机会听得见耶稣基督的声音。
(二)祂要求人应该有 行为 ,知识要转变成行动方为恰当。一个人很可能在基督教伦理的科目中,考得最高的分数,而仍旧不是一位基督徒。知识必须要成为行动;理论必须要付诸实行;神学必须要成为生命。我们若不准备照医生的吩咐去行,看医生又有什么用处?我们若不准备接受劝告,找专家又有什么意思?千千万万的人每主日听见耶稣基督的教训、拥有许多这方面的知识,却毫无实行的意思。我们若真要作耶稣的门徒,就心须听与行。
有什么字可以把 听 与 行 这两个字综合来呢?的确有这样的字,就是 顺服 。耶稣要求我们绝对的顺服。学习顺服是生命最重要的事。
不久以前,有一篇皇家海军的海员犯规受到严重的处分的新闻报导。某些平民住宅区的人们认为这样的处分过于严肃。一间报社就所给的刑罚征询读者的意见。有一位皇家海军服役多年的先生认为,这样的处分并不算太过严重,因为军人的纪律是绝对重要的。纪律的目的是训练人自觉地,毫无疑问地遵从命令。人的生命就是靠赖这样的顺服而生存。他引证了他自己的一段经历:他的汽艇拖一只吨数比它大的船,在风浪起伏的海洋中前进。那只船是用一根大铁索系。突然在风浪声中传来了汽艇上的长官所发出的简单而坚决的命令。他大声喊说:‘卧下!’所有的现场的海员全部卧下。就在那个时刻,大铁索断了,折断的部分像一条疯狂的钢蛇鞭打过来;若有人被打中,一定会当场毙命。幸而所有海员自动的服从,竟没有一个人受到伤害。若有人停下来辩论,或查问原因,他就非死不可。顺服救了性命。
耶稣所要求的就是这样的顺服,祂称对祂的顺服是生命唯一真实的基础。也应许凡将生命的根基建立在对祂的顺服之上的人,不论遭遇到什么风暴,总是安全的。──《每日研经丛书》
第7章 上一篇 下一篇
十八·不要论断(七1~6)
这部分紧接着主对于地上财富的教训,讲述论断的事。这两个主题的关系十分重要。基督徒即使能摒除一切恶习,却容易批评富有的基督徒。相反,基督徒对工作严谨,以供应家里将来所需,往往却忽略了前章提到的耶稣的教训。由于没有人完全凭信心过活,这样的批评很难杜绝。
不论断别人的命令涉及下列范围,我们不应论断别人的动机;只有神知道人心里的动机;我们不应以貌取人(约七24;雅二1~4);我们不应论断那些对事物(没有清楚对错界限的)顾忌又踌躇不决的人(罗一四1~5);我们不应论断别的基督徒的事奉(林前四1~5);再者,我们不应恶意中伤论断别的信徒(雅四11,12)。
七1 有时候,有人会误解主的话,说要禁止一切的判断。不论发生甚么事,他们只会虔敬地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可是,耶稣并没有教我们作是非不分的基督徒。祂从来没有叫我们废弃发表意见或辨别的能力。新约中有许多事例都作出过对别人的情况、行为或教训的合理判断。再者,主吩咐基督徒要在几方面作决定,分辨好坏或好与最好的。其中包括下列:
1·当信徒间出现纠纷,要由教会中能够决定事情的人来解决(林前六1~8)。
2·本地教会判断信徒的严重罪恶,并且采取适当的行动(太一八17;林前五9~13)。
3·信徒要用神的话来判断教师和传道人的道理(太七15~20;林前一四29;约壹四1)。
4·基督徒当遵行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六章14节的吩咐,要辨明谁是信徒。
5·教会中的人必须判断谁有足够的资格当长老和执事(提前三1~13)。
6·我们必须辨明谁是不守规矩的、懦弱的、软弱的等,并且按圣经的指引教导他们(例如帖前五14)。
七2 耶稣警告说,不义的论断会遭受同样回报:“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种甚么就收甚么的原则适用于所有人类的生活和事务。马可把这原则引伸在我们对神的话的应用上(可四24),而路加把原则引伸到慷慨施舍的道理上(路六38)。
七3~5 耶稣揭露我们喜欢从别人身上找小缺失,而忽略自己的同样缺失这种天性。祂故意夸大情况(采用夸张的叙述)来使我们明白这点。人眼中有梁木却常常看到别人眼中有刺,他甚至注意不到自己的情况。如果我们有更大的缺失,却奢望能帮助别人改正他的缺点,就实在太荒谬了。我们必须先纠正自己的缺失,才去批评人家。
七6 第6节证实耶稣并不禁止所有的判断。祂警告门徒,叫他们不要把圣物给狗,或者把……珍珠丢在猪前。按摩西律法,狗和猪是不洁的动物。把两种动物用在这里,是用来轻蔑邪恶的人。假如我们碰上邪恶的人,他们以轻蔑的态度对待圣洁的真理,并且诋毁和攻击我们传讲关于基督的事,我们便不必继续与他们谈论福音。继续坚持只会使犯罪的人承受更多的谴责。
不用多言,要分辨这等人需要属灵的洞察力才行。或许这就是接着的经文讲论祷告一题的原因;我们可以藉祷告求智慧。
十九·不断祈求、寻找、叩门(七7~12)
七7,8 如果我们以为凭着自己的力量便可实践登山宝训,就不是真正明白救主呼召我们,赋予我们的生命是带有超乎自然的特质。这种生命的智慧和能力,必须从上而来。所以,我们得到邀请,向神祈求,而且不断祈求;向神寻找,而且不断寻找;叩门,而且不断叩门。若有人热切地祈祷,寻求基督徒生命的智慧和能力,神就必会把这些东西赐予那人。
如果单把第7和8节抽出来,不按上文下理解释,这两节便好像是信徒的支票,我们求甚么也可以得着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两节经文必须按上文下理和藉着祈祷认识整本圣经的教训,方可解释明白。故此,看似不合理的应许其实是受其它篇章的经文所限制的。例如,诗篇六十六篇18节,我们学习到祷告时必须在生活上没有未承认的罪。不过,基督徒必须凭信心(雅一6~8),顺服和按神的旨意祷告(约壹五14),祷告必须是真诚的(来一○22上)和不住的(路一八1~8)。
七9,10 基督徒的祷告若符合以上准则,便会有足够的信心,相信神必聆听和回答。这种确定是基于神──我们的父──的性情。在人的立场而言,我们知道儿子求饼,他的父亲不会给他石头。倘若儿子求鱼的话,父亲也不会给他蛇。地上的父亲既不会欺骗饥饿的儿子,也不会给他那些会引致他疼痛不适的东西。
七11 耶稣的讨论从较小的讲到较大的。如果人间的父母以最好的东西赐给他们的子女,在天上的父就更会把好东西赐给祂的儿女。
七12 我们可以立刻把这节与上一节连系起来,由于我们的父把好东西给我们,我们应当效法祂,善待别人。要察验我们所作是否对别人有益,可以把自己代入对方,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对待。在耶稣时代至少一百年前,希列拉比发表过“金律”(指本节经文)的负面说法。可是,耶稣却以正面的用语讲述这种规律,一反被动的规范,而变成积极主动地热爱这种待人接物的态度。基督信仰不是一味的戒除罪恶;乃是积极正面地行善。
耶稣说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即是说它简括了摩西律法中的道德教训和以色列先知的着作。旧约要求的义成就在得救的信徒身上,他们是靠圣灵行事的(罗八4)。如果世人都遵守这节的教导,国际关系、国家政治、家庭生活和教会生活便会出现很大的改变。
二十·窄路(七13,14)
主警告说,作基督门徒要进的门是窄的,路是难的9(和合本作“小的”)。不过,那些忠心跟从祂的教训的人,会找到丰盛的生命。而另一方面,就是宽的门──自我沉溺享乐的生活。这种生活的结局是灭亡。经文不是在讨论灵魂的失去,而是指无法按存在的目的而生活。
藉着描写两条道路和两种结局,这两节经文可以应用在福音上。宽的门和大的路通往死亡(箴一六25),窄的门和难走的路通往永生。耶稣是那道门(约一○9),也是道路(约一四6)。不过,即使可以把经文应用在福音上,但其意思是针对信徒的。耶稣在说,跟从祂的人要有信心、操守和耐性。可是,难走的路是唯一有价值的。如果你选择容易走的路,虽然你会有许多同路人,却失去了神为你预备最好的东西。
二十一·你从他们的果子便认出他们(七15~20)
七15 关于作真门徒的严格要求已经教过了,可是仍有假先知存在。他们选择宽的门和容易走的路,把真理冲淡。司布真用比喻说:“冲淡到连用来替病弱的蚱蜢熬汤也觉索然无味。”这些人披着羊皮声称替神说话,外表彷如真信徒。可是,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即是说,他们其实是不信的人,专门攫食不成熟、不稳定和容易受骗的信徒。
七16~18 这几节教导如何认出假先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他们放纵的生活和破坏性的教训使人认出他们来。一棵树或植物能按自己的本质结出果子来。荆棘不能结葡萄,蒺藜不能结无花果。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这个原则在现实世界和属灵世界中都是真实合用的。对于那些声称自己替神说话的人,我们应该以神的话去试验他们的生命和教训:“他们所说的若不与此相符,必不得见晨光。”(赛八20)
七19,20 假先知最后必被丢在火里。假教师和先知的下场是“速速的灭亡”(彼后二1)。凭他们的果子便可认出他们了。
二十二·我从来不认识你(七21~23)
七21 主耶稣跟着警告那些假称已认祂为救主,却未曾悔改得救的人。称呼耶稣“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只有那些遵行神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遵行神旨意的第一步是相信主耶稣(约六29)。
七22,23 当审判那日,有许多非信徒站在基督面前(启二○11~15),诉说自己曾奉神的名传道、赶鬼、行许多异能。可是,他们无论怎样郑重声明,也是枉然无用。耶稣要明明的告诉他们,祂从来不认识他们。
这些经文让我们知道不是一切的神迹都出于神,也不是所有行奇事的人都得到神的认可。神迹不过是指能行出超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来自神或出于撒但。撒但可以授权他的差役,让他们暂时赶走邪灵,为要制造假象,使人以为神迹是出自神的。他不会使他的国分裂,只不过为将来设下更厉害的圈套,进行攻击吧了。
二十三·把房子建在盘石上(七24~29)
七24,25 耶稣用了一个比喻来结束祂的宝训,内容是关于顺服的重要。单单听这话并不足够,我们必须实行。门徒听见耶稣的吩咐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盘石上。他的房子(生命)有坚固的根基,即使遇着雨淋、水冲、风吹,也不倒塌。
七26,27 凡听见耶稣的话 而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这人的房子经不起风吹雨打,遇上雨淋、水冲、风吹,他的房子便倒塌了,因为根本没有坚固的根基。
跟从登山宝训而活的人,世人会称他为傻子。可是,耶稣却称他为聪明人。世人认为聪明人是凭眼见的过活,为现在过活,为自己而活。不过,耶稣却称这种人是无知的人。用聪明的建筑者和无知建筑者来解释福音,是恰当不过的。聪明的人把信心建基在盘石上,即基督耶稣,认祂为主为救主。无知的人拒绝悔改,并且拒绝耶稣作唯一可以得救恩的盼望。不过,这里的比喻其实是针对基督徒是否行道,着眼点越过救恩的事。
七28,29 当我们的主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祂的教训。假使我们读完登山宝训,而不为其革命性的教训感到希奇,我们便仍未掌握其要义了。
神的子民认识到耶稣的教训和文士的教训有所不同。祂的说话带有权柄;文士的教训却毫无力量。祂的教训是一把声音;文士的教训却不过是回响吧了。詹姆逊·霍石·鲍尔朗这样评论说:
耶稣的教训带有神的权柄,就好像颁布律法的人、解释律法的人和审判官。祂的教训发出光亮,文士的教训简直是望尘莫及10。
马太福音注释 7:1
不 要 论 断 人: 耶 稣 强 烈 指 责 那 种 不 见 己 过 却 百 般 挑 剔 批 评 他 人 的 习 惯。 信 徒 需 要 首 先 自 己 顺 从 神 公 义 的 标
准, 然 后 才 能 察 验或 影 响 他 人 的 行 为 (3~5 节 ) 。
这 种 不 公 正 的 论 断 还 包 括 急 于 给 犯 错 的 人 定 罪, 对 他 回 归 神 和 神 的 道 不 抱 任 何 指 望 的 态 度 ( 路 6:36~37) 。
1. 基
督 并 非 是 在 反 对 我 们 对 他 人 的 罪 加 以 分 辨 或 做 出 正 确 判 断, 相 反, 他 明 确 教 导 我 们 要 识 别 教 会
中 假 冒 为 善 的 人 (15 节 ) , 并 要 参
透 各 人 的 真 实 性 情 (6 节;比 较 约 7:24 ;林
前 5:12 ;参 加 1:9 ;提 前 4:1 注;约 一 4:1) 。
2. 不
能 把 这 句 话 当 做 教 会 疏 于 管 教、 放 任 自 流 的 借 口 ( 参 18:15 注 ) 。
7:7
7~8 祈 求 …… 寻
找 …… 叩 门: 耶 稣 激 励 门 徒 祷 告 要 恒 切。 第 8 节 的 希 腊 文 动 词 时 态 表 明 这 是 个
连 续 不 断 的 动 作, 也 就 是 说, 我 们 必 须 坚 持 不 断 地 祈 求、 寻 找 和 叩 门。 祈 求 包 含 对 需 要 的 认 知 和
对 神 垂 听 祷 告 的 信 心: 寻 找 指 在 顺 服 神 旨 意 的 前 提 下 真 诚 地 祈 求, 叩 门 指 即 使 神 没 有 很 快 应 允,
仍 然 坚 持 不 懈 地 来 到 神 面 前。 基 督 应 许 祈 求 就 得 着 的 前 提 是:
1. 要
先 求 神 的 国 ( 参 6:33 注 ) 。
2. 要
认 识 神 慈 父 般 的 良 善 和 慈 爱 (6:8 ; 7:11 ;
约 15:16 ; 16:23,26 后; 西 1:9~12) 。
3. 要
按 照 神 的 旨 意 祈 求 ( 可 11:24 ;约 21:22 ;约 一 5:14) 。
4. 要
常 在 基 督 里 面 ( 约 15:7) 。
5. 顺
服 基 督 ( 约 一 3:22 ;参 “ 有 功 效 的 祷 告 ” 一 文 ) 。
7:11
你 们 在 天 上 的 父, 岂 不 更
把 好 东 西 给: 基 督 应 许 说 天 父 不 会 让 他 的 孩 子 失 望。 他 对 我 们 的 爱 远 超 地 上 慈 父 的 爱, 他 希 望 我 们 把 自 己 的
需 要 告 诉 他, 并 且 应 许 要 把 好 东 西 给 我 们。 天 父 期 望 帮 助 我 们 解 决 难 题, 并 愿 意 供 给 我 们 日 用 的
饮 食。 最 重 要 的 是, 他 将 圣 灵 赐 给 我 们 这 些 神 的 儿 女, 做 我 们 的 保 惠 师 和 帮 助 者 ( 路 11:13 ;约 14:16~18) 。
7:14
门 是 窄 的 …… 找
着 的 人 也 少: 基 督 教 导 说, 我 们 不 要 指 望 会 有 许 多 人 行 在 生 命 的 道 上 跟 随 他。
1. 相
对 而 言, 愿 意 进 入 谦 卑 悔 改 之 门, 舍 己 跟 随 耶 稣, 尽 心 竭 力 遵 行 他 的 命 令, 恒 心 寻 求 他 的 国 和 他
的 义 且 持 定 无 伪 的 信 心, 保 守 圣 洁 仁 爱 直 到 末 了 的 人, 少 之 又 少。
2. 耶
稣 在 登 山 宝 训 中 描 绘 了 门 徒 在 天 国 所 得 到 的 极 大 福 分 (5:3~12) ,
但 同 时 他 也 强 调 说 他 们 必 定 要 遭 到 逼 迫 (5:10~12) 。 这 与 那 些 轻
描 淡 写 传 福 音 的 人 所 传 讲 的 信 息 正 好 相 反, 耶 稣 教 导 门 徒 跟 随 他 就 需 要 追 求 圣 洁 和 公 义, 忍 受
逼 迫, 爱 仇 敌 和 舍 己。
7:15
防 备 假 先 知: 参 “ 假 师 傅 ” 一 文。
7:16
凭 着 他 们 的 果 子 就 可 以 认
出 他 们 来: 假 先 知 表 面 上 敬 虔 公 义, 可 “ 里 面 却 是 残 暴 的 狼 ” (15 节 ) 。 很 多 时 候, 我 们 可 以 凭 着 他 们 的 “ 果 子 ” 认 出 他 们。 假 先 知 的 跟 随 者 身 上 显 而 易 见 的 不
健 康 性 情 就 是 他 们 的 果 子 ( 参 约 一 4:5~6) 。
具 体 表 现 在 以 下 几 方 面:
1. 他
们 可 能 是 口 头 挂 名 的 基 督 徒, 对 人 的 忠 心 远 胜 于 对 神 话 语 的 忠 心 (21 节 ) 。 他 们 更 多 的 是 敬 拜 侍 奉 受 造 之 物, 而 不 是 敬 拜 侍 奉
那 造 物 的 主 ( 比 较 罗 1:25) 。
2. 他
们 更 加 关 注 自 己 的 意 愿, 而 不 是 神 的 荣 耀 和 尊 贵。 他 们 的 教 义 以 自 我 为 中 心, 却 不 以 神 为 中 心 (21~23 节;参 提 后 4:3 注 ) 。
3. 他
们 甚 至 乐 于 接 受 那 些 违 背 神 话 语 的 人 意 的 教 导 和 传 统 习 俗 (24~27 节;约 一 4:6) 。
4. 他
们 寻 求 并 积 极 高 举 宗 教 经 验 和 超 自 然 经 历, 并 以 此 做 为 衡 量 真 理 的 最 高 权 威 (22~23 节 ) , 而 不 愿 将 自 己 置 身 于 神 话 语 的 引 导 中。
5. 他
们 厌 弃 纯 正 的 道 理, 追 随 那 些 把 他 们 引 向 不 虔 不 义 “ 大 路 ” 上 的 师 傅 (13~14,23 节;参 提 后 4:3 注 ) 。
7:21
遵 行 我 天 父 旨 意: 耶 稣 强 调 说 遵 行 天 父 旨 意 是 进 入 天 国 的 一 个 条 件 ( 比 较 22~27 节; 19:16~26 ; 25:31~46) ,
但 这 丝 毫 不 意 味 着 我 们 仅 仅 凭 靠 自 己 的 努 力 和 行 为 就 能 赚 得 或 配 得 永 生。 原 因 有 以 下 几 点:
1. 神
的 赦 罪 之 恩 借 着 信 心 和 悔 改 临 到 我 们, 而 基 督 的 怜 悯 和 赎 罪 之 死 却 是 成 就 这 一 切 的 基 础 ( 参 26:28 注;路 15:11~32 ; 18:9~14) 。
2. 顺
服 神 旨 意 是 得 救 的 一 个 持 续 不 变 的 前 提 条 件, 基 督 同 时 又 宣 告 得 救 是 本 乎 恩。 因 而 我 们 需 要 不
断 地 祷 告, 接 受 救 恩 并 借 着 真 实 的 信 心 和 实 在 的 行 动 将 它 实 践 出 来。 我 们 看 到, 主 祷 文 (6:9~13) 及 主 对 信 徒 的 许 多 其 它 劝 勉 都 在 激 励 我 们 要 治 死 罪 并 将 身 体 献 给 神 当 做 活
祭 ( 比 较 罗 6:1~23 ; 8:1~17 ; 12:1~2 ;参
太 5:6 ;有 关 饥 渴 慕 义 的 注 释; 参 “ 神 的 旨 意 ” 一 文 ) 。
3. 靠
着 神 荣 耀 的 恩 典 和 能 力 以 及 在 基 督 里 赐 给 我 们 的 丰 盛 生 命, 我 们 才 能 遵 行 神 的 旨 意, 活 出 义 的
生 活: 例 如, 神 透 过 耶 稣 基 督 把 他 的 恩 典 能 力 和 属 灵 的 生 命 持 续 不 断 地 给 了 我 们 ( 弗 2:5) 。 圣 经 上 说 “ 你
们 得 救 是 本 乎 恩, 也 因 着 信。 这 并 不 是 出 于 自 己, 乃 是 神 所 赐 的 …… 我
们 原 是 他 的 工 作 ” ( 弗 2:8~10) 。
4. 神
因 着 他 救 赎 工 作 的 缘 故, 总 在 帮 助 我 们 顺 服 他 的 旨 意, “ 因 为 你
们 立 志 行 事, 都 是 神 在 你 们 心 里 运 行, 为 要 成 就 他 的 美 意 ” ( 参 腓 2:13 注 ) 。 然 而 神 的 恩 惠 并 不 废 掉 人 的 责 任 和 行 动, 我 们
必 须 对 神 所 赐 完 美 的 顺 服 之 心 报 以 积 极 的 回 应 ( 弗 4:22~32 ;犹 20~21,24 节;参 腓 2:12 注 ) 。 因 为 人 的 自 由 意 志, 我 们 有 可 能 拒 绝 神 恩 惠、 拒 绝 靠 着 基 督 亲 近 神 ( 参 来 7:25 注 ) 及 拒 绝 祷 告 和 顺 服 神 ( 参 5:6 注;参 “ 信 心 与 恩 典 ” 一 文 ) 。
7:22
必 有 许 多 人 对 我 说: ‘ 主 啊, 主
啊 ’ : 耶 稣 郑 重 其 事 地 指 出, 教 会 中 会 有 “ 许 多 ” 人 奉 他 的 名 传 道, 以 神 的 仆 人 自 居, 然 而 他 却 从 不
认 识 这 些 人 (23 节 ) 。 教 会 领 袖 ( 或 任 何 信 徒 ) 必 须 完 全 忠 于 神 话 语 所 启 示 的 真 理 和 公 义
才 能 免 受 末 世 的 迷 惑 ( 参 启 22:19 注 ) , 另 外 也 不 能 以 “ 事 工 的 成 败 ” 为 衡 量 与 基 督 关 系 好 坏 亲 疏 的 标 准。
7:23
我 从 来 不 认 识 你 们: 这 节 经 文 清 楚 地 告 诉 我 们, 即 使 是 那 些 奉 主 名 传 道、 赶 逐 污 鬼 并 行 许 多 异 能 的 传 道 人, 都 可 能 没
有 真 正 得 救。
1. 圣
经 教 导, 撒 但 在 我 们 这 个 时 代 也 能 给 人 火 热 传 福 音、 热 切 寻 求 公 义 和 行 神 迹 异 能 的 能 力 和 影 响
力。 保 罗 曾 警 戒 我 们 “ 撒 但 也 装 作 光 明 的 天 使。 所 以, 他 的 差 役 若
装 作 仁 义 的 差 役, 也 不 算 为 希 奇 ” ( 林 后 11:14~15 ;比 较 太 24:24) 。 保 罗 清 楚 地 指 出, 外 表 大 有 能
力 的 膏 抹 也 有 可 能 是 “ 撒 但 的 运 动 ” ( 参
帖 后 2:9~10 ;启 13:3,12 ;参 “ 假 师 傅 ” 一 文 ) 。
2. 很
多 时 候 神 超 越 撒 但 借 着 假 先 知 所 做 的 工 作, 使 那 些 真 诚 回 应 神 话 语 的 人 依 然 得 着 救 恩 或 医 治 ( 参 腓 1:15~18) 。 神 满 心 盼 望 传 福 音 的 人 清 洁 正 直 ( 提 前 3:1~7) ; 但 是, 当 邪 恶 或 道 德 败 坏 的 人 传 讲 神 的 话
语 时, 神 仍 能 在 那 些 信 靠 耶 稣、 接 受 他 话 语 的 人 心 中 做 工。 神 不 认 可 那 些 不 义 的 传 道 人, 只 认 可
马太福音第七章
十八.不要论断(七 1 ~ 6 )
这部分紧接主对于地上财富的教训,讲述论断的事。这两个主题的关系十分重要。基督徒即使能摒除一切恶习,却容易批评富有的基督徒。相反,基督徒对工作严谨,以供应家里将来所需,往往却忽略了前章提到的耶稣的教训。由于没有人完全凭信心过活,这样的批评很难杜绝。
不论断别人的命令涉及下列范围,我们不应论断别人的动机;只有神知道人心里的动机;我们不应以貌取人(约七 24 ;雅二 1 ~ 4 );我们不应论断那些对事物(没有清楚对错界限的)顾忌又踌躇不决的人(罗一四 1 ~ 5 );我们不应论断别的基督徒的事奉(林前四 1 ~ 5 );再者,我们不应恶意中伤论断别的信徒(雅四 11 , 12 )。
七 1 有时候,有人会误解主的话,说要禁止一切的判断。不论发生什么事,他们只会虔敬地说:“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可是,耶稣并没有教我们作是非不分的基督徒。祂从来没有叫我们废弃发表意见或辨别的能力。新约中有许多事例都作出过对别人的情况、行为或教训的合理判断。再者,主吩咐基督徒要在几方面作决定,分辨好坏或好与最好的。其中包括下列:
1 .当信徒间出现纠纷,要由教会中能够决定事情的人来解决(林前六 1 ~ 8 )。
2 .本地教会判断信徒的严重罪恶,并且采取适当的行动(太一八 17 ;林前五 9 ~ 13 )。
3 .信徒要用神的话来判断教师和传道人的道理(太七 15 ~ 20 ;林前一四 29 ;约壹四 1 )。
4 .基督徒当遵行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六章 14 节的吩咐,要辨明谁是信徒。
5 .教会中的人必须判断谁有足够的资格当长老和执事(提前三 1 ~ 13 )。
6 .我们必须辨明谁是不守规矩的、懦弱的、软弱的等,并且按圣经的指引教导他们(例如帖前五 14 )。
七 2 耶稣警告说,不义的论断会遭受同样回报:“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 ”种什么就收什么的原则适用于所有人类的生活和事务。马可把这原则引伸在我们对神的话的应用上(可四 24 ),而路加把原则引伸到慷慨施舍的道理上(路六 38 )。
七 3 ~ 5 耶稣揭露我们喜欢从别人身上找小缺失,而忽略自己的同样缺失这种天性。祂故意夸大情况(采用夸张的叙述)来使我们明白这点。 人眼中有梁木 却常常看到别人眼中有 刺 ,他甚至注意不到自己的情况。如果我们有更大的缺失,却奢望能帮助别人改正他的缺点,就实在太荒谬了。我们必须先纠正自己的缺失,才去批评人家。
七 6 第 6 节证实耶稣并不禁止所有的判断。祂警告门徒,叫他们不要把 圣物给狗 ,或者 把……珍珠丢在猪前 。按摩西律法,狗和猪是不洁的动物。把两种动物用在这里,是用来轻蔑邪恶的人。假如我们碰上邪恶的人,他们以轻蔑的态度对待圣洁的真理,并且诋毁和攻击我们传讲关于基督的事,我们便不必继续与他们谈论福音。继续坚持只会使犯罪的人承受更多的谴责。
不用多言,要分辨这等人需要属灵的洞察力才行。或许这就是接的经文讲论祷告一题的原因;我们可以藉祷告求智慧。
十九.不断祈求、寻找、叩门(七 7 ~ 12 )
七 7 , 8 如果我们以为凭自己的力量便可实践登山宝训,就不是真正明白救主呼召我们,赋予我们的生命是带有超乎自然的特质。这种生命的智慧和能力,必须从上而来。所以,我们得到邀请,向神 祈求 ,而且不断祈求;向神 寻找 ,而且不断寻找; 叩门 ,而且不断叩门。若有人热切地祈祷,寻求基督徒生命的智慧和能力,神就必会把这些东西赐予那人。
如果单把第 7 和 8 节抽出来,不按上文下理解释,这两节便好像是信徒的支票,我们求什么也可以得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两节经文必须按上文下理和藉祈祷认识整本圣经的教训,方可解释明白。故此,看似不合理的应许其实是受其他篇章的经文所限制的。例如,诗篇六十六篇 18 节,我们学习到祷告时必须在生活上没有未承认的罪。不过,基督徒必须凭信心(雅一 6 ~ 8 ),顺服和按神的旨意祷告(约壹五 14 ),祷告必须是真诚的(来一○ 22 上)和不住的(路一八 1 ~ 8 )。
七 9 , 10 基督徒的祷告若符合以上准则,便会有足够的信心,相信神必聆听和回答。这种确定是基于神──我们的父──的性情。在人的立场而言,我们知道 儿子求饼 ,他的父亲不会 给他石头 。倘若儿子 求鱼 的话,父亲也不会 给他蛇 。地上的父亲既不会欺骗饥饿的儿子,也不会给他那些会引致他疼痛不适的东西。
七 11 耶稣的讨论从较小的讲到较大的。如果人间的父母以最好的东西赐给他们的子女,在 天上的父 就更会把 好东西 赐给祂的儿女。
七 12 我们可以立刻把这节与上一节连系起来,由于我们的父把好东西给我们,我们应当效法祂,善待别人。要察验我们所作是否对别人有益,可以把自己代入对方,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对待。在耶稣时代至少一百年前,希列拉比发表过“金律”(指本节经文)的负面说法。可是,耶稣却以正面的用语讲述这种规律,一反被动的规范,而变成积极主动地热爱这种待人接物的态度。基督信仰不是一味的戒除罪恶;乃是积极正面地行善。
耶稣说 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即是说它简括了摩西 律法 中的道德教训和以色列 先知 的着作。旧约要求的义成就在得救的信徒身上,他们是靠圣灵行事的(罗八 4 )。如果世人都遵守这节的教导,国际关系、国家政治、家庭生活和教会生活便会出现很大的改变。
二十.窄路(七 13 , 14 )
主警告说,作基督门徒要进的 门 是 窄的,路 是难的 9 (和合本作“ 小的 ”)。不过,那些忠心跟从祂的教训的人,会找到丰盛的生命。而另一方面,就是宽的门──自我沉溺享乐的生活。这种生活的结局是 灭亡 。经文不是在讨论灵魂的失去,而是指无法按存在的目的而生活。
藉描写两条道路和两种结局,这两节经文可以应用在福音上。宽的门和大的路通往死亡(箴一六 25 ),窄的门和难走的路通往永生。耶稣是那道门(约一○ 9 ),也是道路(约一四 6 )。不过,即使可以把经文应用在福音上,但其意思是针对信徒的。耶稣在说,跟从祂的人要有信心、操守和耐性。可是,难走的路是唯一有价值的。如果你选择容易走的路,虽然你会有许多同路人,却失去了神为你预备最好的东西。
二十一.你从他们的果子便认出他们(七 15 ~ 20 )
七 15 关于作真门徒的严格要求已经教过了,可是仍有 假先知 存在。他们选择宽的门和容易走的路,把真理冲淡。司布真用比喻说:“冲淡到连用来替病弱的蚱蜢熬汤也觉索然无味。”这些人披羊皮声称替神说话,外表仿如真信徒。可是, 里面却是残暴的狼 ,即是说,他们其实是不信的人,专门攫食不成熟、不稳定和容易受骗的信徒。
七 16 ~ 18 这几节教导如何认出假先知: 凭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他们放纵的生活和破坏性的教训使人认出他们来。一棵树或植物能按自己的本质结出 果子 来。 荆棘 不能结 葡萄 , 蒺藜 不能结 无花果 。 好树 结 好果子 , 坏树 结 坏果子 。这个原则在现实世界和属灵世界中都是真实合用的。对于那些声称自己替神说话的人,我们应该以神的话去试验他们的生命和教训:“他们所说的若不与此相符,必不得见晨光。”(赛八 20 )
七 19 , 20 假先知最后必被 丢在火里 。假教师和先知的下场是“速速的灭亡”(彼后二 1 )。凭他们的果子便可认出他们了。
二十二.我从来不认识你(七 21 ~ 23 )
七 21 主耶稣跟警告那些假称已认祂为救主,却未曾悔改得救的人。称呼耶稣“ 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 。只有那些遵行神 旨意 的人,才能进天国。遵行神旨意的第一步是相信主耶稣(约六 \cs16 29 )。
七 22 , 23 当审判那 日 ,有 许多 非信徒站在基督面前(启二○ 11 ~ 15 ),诉说自己曾 奉 神的 名传道、赶鬼、行许多异能 。可是,他们无论怎样郑重声明,也是枉然无用。耶稣要 明明的告诉他们 \cs8 ,祂 从来不认识 他们。
这些经文让我们知道不是一切的神迹都出于神,也不是所有行奇事的人都得到神的认可。神迹不过是指能行出超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来自神或出于撒但。撒但可以授权他的差役,让他们暂时赶走邪灵,为要制造假象,使人以为神迹是出自神的。他不会使他的国分裂,只不过为将来设下更厉害的圈套,进行攻击吧了。
二十三.把房子建在磐石上(七 24 ~ 29 )
七 24 , 25 耶稣用了一个比喻来结束祂的宝训,内容是关于顺服的重要。单单听这话并不足够,我们必须实行。门徒 听见 耶稣的吩咐 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 。他的房子(生命)有坚固的根基,即使遇 雨淋、水冲、风吹, 也 不倒塌 。
七 26 , 27 凡 听见 耶稣的 话 而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 这人的房子经不起风吹雨打,遇上 雨淋、水冲、风吹 ,他的房子便 倒塌 了,因为根本没有坚固的根基。
跟从登山宝训而活的人,世人会称他为傻子。可是,耶稣却称他为 聪明人 。世人认为聪明人是凭眼见的过活,为现在过活,为自己而活。不过,耶稣却称这种人是无知的人。用聪明的建筑者和无知建筑者来解释福音,是恰当不过的。聪明的人把信心建基在磐石上,即基督耶稣,认祂为主为救主。无知的人拒绝悔改,并且拒绝耶稣作唯一可以得救恩的盼望。不过,这里的比喻其实是针对基督徒是否行道,眼点越过救恩的事。
七 28 , 29 当我们的主 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祂的教训。 假使我们读完登山宝训,而不为其革命性的教训感到希奇,我们便仍未掌握其要义了。
神的子民认识到耶稣的教训和文士的教训有所不同。祂的说话带有权柄;文士的教训却毫无力量。祂的教训是一把声音;文士的教训却不过是回响吧了。詹姆逊.霍石.鲍尔朗这样评论说:
耶稣的教训带有神的权柄,就好像颁布律法的人、解释律法的人和审判官。祂的教训发出光亮,文士的教训简直是望尘莫及 10 。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七章
viii. 论门徒彼此之间的态度(七 1 ~ 6 )
1 ~ 2. 论断 ( krino{ )常含有“定罪”的意思,这里用的正是这个意思。新约圣经时常要求我们,用我们的评判能力来作出公平的判断,如本章第 6 节及第 15 ~ 20 节等处。口头的指责,甚或更厉害的做法有时也是可以的,如十八 15 ~ 17 所说。不过此处所涉及的却是往往因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来挑剔别人,谴责别人的态度。这种态度的最好结果也是招来别人同样严厉的 论断 。马太在这里用了他惯常用的被动语态(“被论断”),其暗含的意思大概是被神来论断。正像六 14 ~ 15 所说的神定会饶恕那饶恕别人的人,神也一定会谴责那谴责别人的人。不饶恕人的债主的故事(十八 23 ~ 35 ),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清晰写照。请参看罗马书二 1 、 21 ~ 23 和雅各书四 11 ~ 12 。 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这个警句在马可福音四 24 和路加福音六 38 里都有,不过侧重各有不同:马可是说要去关心那接受耶稣教训的人,路加指的可能是要慷慨的施舍。在犹太文献中这句话也常出现,指神的惩罚(如 Mishnah Sotah 1:7 )。这里则指的是互相论断的原则,因而是对前一句的加强 117 。
3 ~ 5. 这幅奇异的木工房素描,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第 1 ~ 2 节里所指责的那种批评的虚伪性。眼中有 刺 ( karphos ,指一小片木屑或一茎草,在世俗希腊语里用来比喻微小的东西)和有 梁木 (直译为梁或椽)的说法还发现在两个拉比文献里( Arakhin 16b; BB 15b ),可能都是来自耶稣的例子。这里的 假冒为善的人 (见六 2 的注释 )是唯一一处指门徒,而不是指敌视耶稣的犹太人。 AB 把它译作“诡辩家!”,其实英语里的 hypocrite (“假冒为善的人”)和这里所要表示的“前后矛盾”的意思差不多。除非把第 5 节的话理解为一句讽刺语(当梁木移走之后,才发现刺不过是出于虚构的想像),否则它的意思是 弟兄 可能真的有错, 假冒为善的人 判断得并不错,他的失败在于责人过严而待己太宽,对他弟兄的一言一行用放大镜来检查,而对自己的毛病则视而不见。
6. 这个谜一般的句子孤立地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它恰如其分地起着第 1 节不要“论断”人的禁令的作用。 圣物 指的大概是祭物,只有祭司及他们的家人才可以吃(出二十九 33 ~ 34 ;利二十二 10 ~ 16 ;民十八 8 ~ 19 ),而狗被看作是不洁的动物,应喂以不洁之食(出二十二 31 ),故把圣物喂狗,是难以想像的事 118 。把 珍珠 这类贵重物品扔给 猪 这种不洁的动物,也同样不可想像(参,彼后二 22 ,也把猪、狗并提以示轻蔑)。十五 26 所说的事固然不同,但在那段有种族主义色彩的上下文里也以 狗 为喻,那段话被人认为有犹太排他主义的意味在里面。这里的上下文倒没有这个意思。一切圣物和贵重物品(主要指的是耶稣的教训)恐怕只应给能珍重赏识的人。参看保罗的话,他强调只有“属灵的人”才能领会属灵的教诲(林前二 13 ~ 16 )。神的恩赐不是让人糟践侮辱的,祂的真理也不许人愚弄嘲笑,所以采取不同的对待是对的,和第 1 ~ 2 节里所说的吹毛求疵的论断人是两回事。早期的基督徒曾把这句话作为领圣餐的一条纪律( Didache 9:5 ),未免把这条一般性的原则限定得太窄了。
117 犹太人的观点认为神有两个“量器”,施恩的量器和惩罚的量器,这一观点可能也在作者考虑之中(见 Jeremias, PJ ,
pp.213 ~ 214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段经文就是告诉门徒,要想从神得那施恩的量器,自己就要多多施恩。不过,马太那个警句却与此无关。
118 有一种看法认为圣物是对亚兰文 q#d[a{s%a{~ (意“戒指”)的讹译(见 Black, pp.200 以下);戒指与 珍珠 并提,倒是很诱人,可是提 狗 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ix. 论门徒对神的态度(七 7 ~ 11 )
7 ~ 8. 这两节包含三个句型相同的短句,规劝人要坚持不懈地祷告,是十分有力的劝诫。 寻找 和 叩门 都比喻祷告,并不是不相干的教训(“叩门”在拉比的说教中也比喻祷告)。第 7 节里三个动词用的都是现在式祈使语气,表示祷告要坚持不断,长久不懈。这样的祷告必能得到回答(参,路十一 5 ~ 8 ,十八 1 ~ 8 的故事)。耶利米亚( PJ , pp.159 ~ 160 )称之为“乞丐的智慧”:“一个乞丐,即使先遭到了严词拒绝,但他知道,不停地求告定能张开那铁石心肠之人的手,何况你们,你们该多么确凿地相信,你们祷告的恒心定能张开你们天父的双手啊!”
9 ~ 10. 之所以有此信心,就是因为知道他是父亲。儿子要食物时(饼和鱼是加利利海周围最普通的食物,参十四 17 ),就连一个世间的父亲也不会拿不能吃的东西或有害的东西给他的儿子。(圆饼本来就像石头,蛇也可能被当成鱼,特别是加利利那种像泥鳅似的鱼, Clarias
lazera 。)
11. 世间的父亲 不好 (这是个很重的词,与六 13 等处的“恶者”差不多),尽管人性本恶,但为父的愿望还要胜过这恶。何况 你们在天上的父亲 (这里就是本段的关键),祂必将最好的给祂的儿女。于是,由于第 7 ~ 8 节号召坚持不懈的祷告而产生的“神的施予可能勉强”的观点,就应该不攻自破了,门徒可以充满信心来到父神的面前,知道神是乐于回答的。 好的东西 在路加福音十一 13 里说得很具体,就是“圣灵”,是门徒在生活中蒙福之源(见罗八),马太的述里也包含这一内容,不过笼统一些。这几节位置的安排也暗示与六 25 ~ 34 所说的物质供应有联系。把这句话理解为只是将来时代的赐福(如 Jeremias, PJ ,
p.145 所说)是无根据的。
x. 耶稣伦理观之总括(七 12 )
第 13 ~ 27 节将对门徒的要求作总结,所以本节便是登山宝训中训及伦理道德专题的高潮了。 所以 一词不仅将这节与前面几节联系在一起,而且也与整个宝训连成一气,它教导我们对人应有的态度,随后用一条原则概括了门徒们“更大的义”,门徒与常人不同的行为及态度。这一“金律”〔罗马皇帝亚历山大.瑟佛留( Alexander
Severus )命令人将此律用金字镶在墙上,远近驰名──不愧为一好榜样!〕常被人们与这一原则的反说形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提并论;后者所用之广,遍及从雅典的伊索格拉底( Isocrates )到犹太学者希列所着之古典作品( Shabbath 31a ;参看 Tobit 4:15 )。本节所用的形式可追溯到公元二世纪早期基督教的教训,使徒行传十五 29 的几个早期版本尚保留此说法,还有些早期的犹太箴言集( Ecclus.
31:15; Letter of Aristeas 207 )从正面更全面地体现了这一准则。但是,耶稣显然是第一个将它明确地公式化并赋予新的重要意义的: 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是对神所显示的旨意的总括。在二十二 40 里用了相似的说法来概括有关爱的两条诫命,马太无疑要我们理解这条原则就是“爱人如己”的再现。有意思的是希列使用其反说形式时,也下了类似的断言,他说:“这就是全部律法;其余全是对它的解说。”( Shabbath 31a )在我们作任何伦理道德方面的决定时,金律应是指引我们的最好的总纲。耶稣提出的这种正面说法,要求在行动中体现大公无私的爱,具有极深远的意义。
xi. 警告不要作假门徒(七 13 ~ 27 )
耶稣突破传统的激进要求已一一表述于“登山宝训”的主要部分之中,到七 12 以一个囊括一切的总则予以精练的概括。往下便开始了教训的总结部分,分为四个小段( 13 ~ 14 、 15 ~ 20 、 21 ~ 23 、 24 ~ 27 节),各个都至少部分地与路加福音的相似,后三小段更与路加福音六 20 ~ 49 的宝训结尾部分组合的形式类似。这几小段放在一起,对门徒提出强烈的呼召,要他们对耶稣的要求作出真诚的回答。每段都拿真假做了对比,并说明真诚要见诸于门徒的行动,而不是他的声明。一个自称追随耶稣的人,其教训可能十分感人,所以能瞒过别人,甚至瞒过这位自封的门徒本人。可是耶稣在这里警告说,神是欺骗不了的,因为神看的是实践的结果。登山宝训不是为了让人欣赏赞叹,而是让人服从实行的。
13 ~ 14. 生命 (即永生:与第 21 节的“进天国”的思想一致)不是随波逐流能得到的,而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下定决心不惜牺牲才能得到。路加福音十三 24 用了类似的比喻。有人问耶稣:“得救的人少吗?”耶稣回答:“要努力进窄门”。这里描述得更为细致,虽有些不同,但基本的信息是一个。真正的门徒所信奉的是一个只有少数人接受的信仰。这里 窄门 的形象意义已有所扩大,把犹太教通用的有关两条路──生命之路和死亡之路──的教诲〔参,耶二十一 8 ;在早期基督教的《十二使徒遗训》( Didache )中对这个题目有充分的发挥〕也包括在内。至于这两个形象究竟怎么联系在一起,不大清楚──是先有“窄门”,还是先有“难走的路”?还是进窄门的路和难走的路就是一回事?如果我们接受(我认为应该接受) RSV 边注对第 13 节的译法“因那路是宽的,又好走”的话,这后者便更易理解,因为想像中这是一条宽广的路,并且无门的设限(连下决心都不必,走就是了),但是为了找到生命,我们应该离开这条路,而去穿过一个窄门。(后来又说宽广的路上有门,是一项自然的“演进”,为了平衡两节的句子结构。) 易走的 和 难走的 并非 eurucho{ros 和 tethlimmene{ 的最好译文,因为这两个希腊字强调“宽”和“窄”的意思,并没有什么新的思想;用“宽松的”与“限制的”的译法可能更好,因为所比较的并不是路好走不好走,而是有多少人要走或能走。可是话又说回来,“难”、“易”的意思也可能有,因为从“窄的”、“难的”的字根中衍生出来的名词在罗马书二 9 和八 35 里被并列使用,作为“患难和困苦”之意。
15. 第二小段( 15 ~ 20 节)集中讲 假先知 ,这是一个在旧约时期就已为人熟知的现象了(如:申十三 1 ~ 5 ;耶二十三 9 ~ 32 )。到了新约时期,在教会里说预言是件光荣的事,于是假先知也就多了起来(徒十一 27 ~ 28 ,二十一 9 ~ 11 ;林前十二 10 、 28 ,十四 1 以下等等)。我们从彼得后书二 1 、约翰一书四 1 ~ 3 ,启示录二 20 以及耶稣在马太福音二十四 11 、 24 的提醒警告中,已得知假先知相当活跃,到了一世纪末问题已很严重( Didache 11:8 ~ 12 )。他们像旧约中的假先知一样(耶六 13 ~ 14 ;结十三 1 ~ 16 )会告诉人们,不必走作基督门徒的窄路,还有更容易的路可走 119 ,所以说这一节和前面第 13 ~ 14 节在思想上也有联系。他们的教诲可能听起来有理,于是他们就取得了真门徒( 羊 )的称号,但是事实上他们是 狼 ,有着很大的危害作用(参,徒二十 29 ~ 30 ,那里也用 豺狼 来比喻会众中的假教师)。
16 ~ 18. 假教训的破绽需经查验,才能得知(参,约壹四 1 ~ 3 )。耶稣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检验的方法,不是教义性的而是伦理性的: 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什么 果子 ,没具体说,但意思很清楚:言论要通过行动来检验。这一比喻大约来自以赛亚书五 1 ~ 7 里所说的长在神葡萄园里的野葡萄(参,耶二 21 )。在十二 33 里马太也用同样的比喻指责法利赛人。这里固然专指假先知,其实这原则对任何基督徒的言论声明也同样实用。发出声明容易,就连一个基督徒的行为也可能是虚假的;但是,一个人究竟如何,从他的生活方式中不可避免的会显露出来。当然这个比喻也不应导致另一结论,即否定一个人可以转变;人的转变如果是真的,就必须彻底成为一个新人,光是几句新的言辞或是几种新的行为模式是行不通的。
19 ~ 20. 第 16a 节所提的原则( 20 节里又重提),将决定人的最终命运。门徒单凭声明是逃不过将来的审判的。耶稣在这里重申施洗约翰对表面悔罪者的攻击( 19 节是三 10 一字不差的重复)。马太福音屡次强调单单作一名有名无实的门徒十分危险,并警告说到末日必有自称为门徒的人被排拒在天国门外(参七 21 ~ 23 、 24 ~ 27 ,十三 37 ~ 43 、 49 ~ 50 ,二十五 31 ~ 46 )。
21. 第三小段( 21 ~ 23 节)进一步阐明第 19 节的意思,即有名无实的门徒最终必遭拒绝。这不光指第 15 节所说的假先知,任何自封的假基督徒都包括在内。进 天国 (参 13 ~ 14 节的“引到永生”)的标准,正如第 16 节以下所说,是实践中的顺服,而不是呼求(不管多急切)耶稣“ 主啊,主啊 ”(参二十五 11 ,重复的呼求虽急切,却无结果)。在各福音书中, 主啊 ( kyrie )常常只是一个礼貌的称呼(如:十三 27 ,二十一 30 ,二十五 20 等处的尊称),马太用的时候,却带有更深刻和更富宗教性的意味,表现出对耶稣的权柄和崇高地位的承认,所以就成了门徒们称呼耶稣的一种典型方式(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用“先生”或“拉比”的地方,马太往往代之以“主啊”,见 TIM , pp.41 ~ 42 )。所以,这里表示的是经过深思熟虑而肯定下来的主仆关系,是对信仰的强有力的声明。不能说第 21 ~ 23 节里“主啊,主啊”的呼叫是不诚恳的,只是那些人连自己也欺骗了,(像二十五 44 的“山羊”一样)根本不知道,作为门徒,他们并未达到耶稣所讲的顺从的标准( 21 节),也没有和耶稣建立起真正的关系( 23 节)。
22. 审判的主题在 当那日 ( 那日 常常用来表示最后审判的日子,见二十四 36 ;路十 12 ,十七 31 ,二十一 34 ;参旧约里“耶和华的日子”)几个字里看得更清楚了。自称是门徒也好,甚至以耶稣的名义行异能也好,却不足以证明这个人是真正的门徒。参看马可福音九 38 及使徒行传十九 13 以下,便可对非门徒圈内之人以耶稣的名赶鬼的事有更好的认识。说预言、行异能、赶鬼都可以是假的。“灵恩”的活动并不能代替顺服和与耶稣之间的亲密关系,行的任何“好事”也同样无效──参看本革尔( Bengel )对本节所做的尖锐评注:“还可以加上:我们给旧约和新约都写过注释,也给探讨研究圣经的着作写过评论,我们还讲过道,讲得也不错,等等”。
23. 请注意,在第 21 ~ 23 节里耶稣称 \cs9 自己 为“那日”的审判者,而这时祂的听众期待的是听祂提到 神 的名字。而更令人惊异的是,耶稣的声明毫不含糊,无可争辩。不仅如此,审判的标准还是每个人与 祂 的关系。 我从来不认识你们 是一种否认的形式,还见于二十五 12 ,并请参看二十六 70 、 72 、 74 ,彼得对主的否认。 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引自诗篇六 8 ,是一个虔诚的受难者对逼迫他的人发出的。
24 ~ 27. 构成登山宝训最后部分的是,大家熟悉的两个盖房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在路加福音里以完全不同的词句和另外的形式述出来(路加讲的是两个房子根基深浅不同,不像这里,讲的是选择的地点不同),不过有一个共同的作用,即强调聆听了教训的人去不去行十分重要。两个人都代表凡 听见我这话的 (这里顺带肯定了 耶稣 最终的重要意义,如第 21 ~ 23 节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是不是 去行 。( poieo{ ,“去行”是 15 ~ 20 、 21 ~ 23 、 24 ~ 27 节各段里的一个关键词。)若实际去行(与 21 ~ \cs16 23 节那急切但肤浅的表白忠心相对),一个门徒就能战胜 水冲 和 风吹 ,象征他既能经受世上生活的压迫,又能通过神末日审判的检验〔参,赛二十八 14 ~ 19 ,说神的审判就像大水,只有神打的根基( 16 节)才能经得住;再看结十三 10 ~ 16 〕。作个假门徒或是肤浅表面的门徒,只能彻底灭亡。马太在比喻的结尾(亦即宝训的结尾)用了……倒塌得 很大 一词(路加亦然),对这一警告可实在小看不得啊!
119 巴德( G. Barth, TIM , pp.73 ~ 75 )称他们为反律法主义者。
xii. 结语(七 28 ~ 29 )
第 28 节开头所用的格式(“耶稣……完了……就……”)在十一 1 ,十三 53 ,十九 1 和二十六 1 等处也都用了,说明教训到此告一段落。这种公式仿照的是旧约的语言(例如:七十士译本的书四 11 ;撒上十三 10 ),在马太福音中只用于这五处,显然是标志五大教训辑录的结束,为将笔锋转向事而特意选用的规范的过度格式〔参,民十六 31 ;耶二十六 8 ;希伯来文版本(不是七十士译本)与马太的用法近似〕。请看本书前面第 58 ~ 61 页,便知马太使用此公式作为将全书结构划分为基本五段的标志。就算没有这个作用,这一公式在马太发展其主题时也明显地起着重要的路标作用(见 Kingsbury,
pp.2 ~ 7 )。至此,关于如何作门徒的教训结束了,从八 1 我们又将回到耶稣公开传道的第一阶段,这是从四 17 开始述,在四 23 ~ 25 做过概括的。
可是,马太先注意到对耶稣教训的普遍反应。看五 1 ~ 2 便知道,耶稣教训门徒时, 众人 是次要的听众。他们都希奇(参十三 54 ,二十二 33 ),希奇的还不只是祂教训的内容,而更多的是祂的 权柄 (这个词很重要,既指耶稣的话语,又指祂的事迹;参八 9 ,九 6 ~ 8 ,十 1 ,二十二 23 以下,二十八 18 )。 文士们 小心谨慎地引用每条对权柄的规定,耶稣与他们不同,祂根据自己对神旨意的直觉理解来解释(甚至加添)权柄法规。这就是为什么祂可以把人们对 祂的 话语的反应作为审判他们的准绳( 24 ~ 27 节)。文士们讲授律法,祂显然远不止于一位讲授律法的。“ 他们 的文士”表明马太在写这部福音书时,已感觉到基督教会与犹太教会之间日益强烈的敌对情绪(参四 23 ,九 35 等处所用的“ 他们的 会堂”。和合本看不出──译注),这样用可能还有一层需要,就是把他们与出现在十三 52 ,二十三 34 里的基督教“文士”区分开来。
C 耶稣所行神迹之摘录(八 1 ~九 34 )
前面第五~七章已向读者介绍了耶稣的 教训 ,众人听了这些教训都希奇祂的权柄(七 29 )。现在,祂的权柄要进一步体现在祂的事迹之中。前三章精选的教训,配以后三章搜集的事迹(以治病活动为主),匀称地组成了自第五~九章的一个复合的整体,感人至深。耶稣传道的三种方式──教训人、讲道和治病──在四 23 里已用一句话概括,在九 35 ,也就是这一部分的最后一节又再重复。贯穿全段、压倒一切的影响,便是耶稣这位弥赛亚举世无双的权柄(见 Davies,
pp.90 ~ 91 )。
全段记载了十大神迹(九个是治病或赶鬼),在路加福音里全都包括,马可福音在不同的地方记述了九个。这里马太按照其特有的排列顺序作了集中的述。前三件治病的事迹,严谨地构成了一组活动,引出八 16 ~ 17 的概括语(见那两节的注释 )。于是,很多人倾向于认为全段是由三组事迹构成,每组各包括三个故事(九 18 ~ 26 的一个故事里交织着两个奇迹,算成一个),中间分别插进两段有关如何作门徒的话(八 18 ~ 22 和九 9 ~ 17 )。有人甚至为这三组事迹想出了通俗的标题,例如:治病三神迹(八 1 ~ 17 )、权能三神迹(八 23 ~九 8 )、复原三神迹(九 18 ~ 34 )(如 ICC 和 Guthrie, p.32 );再如:三次医治遭排拒的人(八 1 ~ 17 ),三次显现大能大力(八 23 ~九 8 ),三次双双得医治(九 18 ~ 34 )(如 Green )。其实,后两组冠以这样的标题至少显得不大自然,而且,三段结构论本身在八 1 ~ 17 以后也不很令人信服,所以我们应把这段摘录当成一个整体来从中体会马太的意图,而不是从其结构的细部来了解。
拿马太与马可和路加的对观述相比,便可看出马太的记载要简短得多。这再一次说明,马太总是尽量删减故事的细枝末梢(不是因为它们枯燥无味,马可在自己的述里便采用了),以集中精力述神迹本身,特别是介绍耶稣的话语。这样做的效果便是,藉由耶稣在治病、掌握自然现象和赶逐黑暗权势,及掌管世人的命运等方面所显示出的权柄,来大力突出耶稣的独一性。九 33 众人发出的惊呼,把这一段自然地引向了高潮。 ──《丁道尔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七章
7:1-5
耶稣晓谕门徒不可论断人。祂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论断人的不当。论断人家的标准也应该是用来批评自己的标准。不愿用来批评自己的标准,也不可以用以批评人。
7:6
教训的应用须有分寸,高尚的标准别糟蹋在不能欣赏而又不负责任的人身上。神只宽恕和怜悯那些能宽恕与怜悯他人的人(18:32-35)。把神圣的东西给狗,它会反过来咬你。
7:7-11 对天父应有这样的信心:我们祈求、寻找和叩门,祂就会给,让你寻见,给你开门。只要诚心诚意求,天父会赐予,不附任何条件。
7:12
这是行事为人的著名金律,是天父的子女都应该信守的道德规范。祂给了我们丰盛的生命,必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主动的去爱人、帮助人。和中国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较,可以看出这条金律的积极利他精神。
7:13 这里开始用路、树和根基三个比喻来说明单听信真道不够,应该去实行。天国要努力才能进去,因此最后选上的人不会太多。
7:15
耶稣要我们防备的假先知,不是法利赛人或犹太人的假教师,而是24章中所预告会来到信徒当中的假先知,披着羊皮,难以辨认。耶稣教我们从“果子”判断真伪的方法(20节)。
7:21-23
传道、赶鬼、行异能并不能证明行的人就是真门徒。到了审判的日子(22节),假先知虽呼求主,反要受到斥责。是不是遵行天父旨意实行真道,才是判断真伪的标准(21节)。
7:28-29
这是本书5:1-7:29所记耶稣教训的总结。祂的教训既新鲜又平实,而且针对需要,句句带有权威。文士是研究律法和为律法的应用作解释的人。他们的教导矫枉过正,繁复且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