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十章
第 10 章
最后一次到犹太地的旅程
可 10:2> 我有时也会为了辩论而辩论,但耶稣却是与众不同的……
10:2 法利赛人企图用这个问题来引耶稣跌入设定的圈套里:如果耶稣说可以,就是支持他们的观点。如果祂说不可以,群众中一些曾藉律法取巧、为着私利休了妻的人就会反对祂;更严重的是会惹起希律的愤怒,施洗约翰就是因为反对希律休妻和斥责他通奸( 6:17-28 )而招杀身之祸的。法利赛人正希望藉此机会铲除耶稣。
法利赛人视休妻为法律上的问题,而非属灵上的事情。耶稣抓着他们的试探,乘机重申神订立婚姻的目的,并揭露法利赛人自私的动机。他们并不思考神对婚姻的期望,只满足于为方便而结婚。另外,他们这样断章取义地引用摩西的话并不公正。耶稣指出这些律法专家的知识其实肤浅得很。
可 10:5-9> 人常说:不到最后一步,不要离婚。但离婚真是可行的最后一步吗?
10:5-9 神容许离婚,是对人类罪恶的容忍。神不赞成离婚,却订立离婚的做法,其实是为了在恶劣的情况下,保障受害的一方。可惜法利赛人以此作为离婚的藉口(参申 24:1 )。耶稣解释这并不是神的心意,相反,神希望人视婚姻为永久的盟约。不要在婚姻中想着离婚,从开始就决心永远向对方委身,婚姻才会美满。不要像法利赛人那样冷酷,倒要靠着神的帮助,定下心志,永远与配偶在一起。
可 10:6-9> 神设立的理想婚姻是……你期待过吗?
10:6-9 当时,妇女只是男人的资产,结婚离婚就是如土地买卖般的交易。耶稣指责这种态度,申明神设立婚姻的原意是要二人成为一体(参创 2:24 )。祂指明神对婚姻的期望,让门徒朝着这个理想努力。
可 10:13-16> 耶稣让需要祂的人接近祂,今天在我身边的多是什么人?
10:13-16 有些人经常批评耶稣花太多时间跟不适当的人,如小孩子、罪人(参太 9:11 )、税吏(参路 15:1-2 ; 19:7 )在一起。有些门徒也认为耶稣应该多跟重要的领导人和虔诚的宗教人士一起,这样才能够提高祂的地位,避免批评。不过,耶稣是神,用不着刻意提高地位。祂要跟最需要祂的人说话。
可 10:14> 信仰其实可以很简单……
10:14 成年人不像小孩子那样容易信任别人。小孩子只需要关心他的人亲切地看看他,温柔地摸摸他,就会有安全感,不需要在道理上明白一切。他们信任我们,就会相信我们。耶稣说人都要以小孩子那样单纯的信心来相信祂。我们毋须明白宇宙一切的奥秘,只要知道神爱我们、赦免我们的罪便够了。这不是说我们应该幼稚、不成熟,而是我们应该像小孩子一样单纯地接受神。
可 10:17-23> 我已把一切交给耶稣了。我已把一切都交给耶稣了?
10:17-23 这个年轻人想确实知道自己可以得到永生,所以问耶稣他要做些什么。他说自己从未犯过耶稣所提的任何一条律法( 10:19 ),也许他甚至遵守了法利赛人自定的规条。耶稣充满慈爱地向他提出一个要求──变卖所有的,分给穷人。这个要求击破了这个年轻人的骄傲心态,披露了他的真正动机,也揭示了他不能进入天国的原因──贪爱钱财,金钱显示了他对自己的成就和努力的自豪感。最讽刺的是,他自认为守了诫命,但是,他这种态度已触犯了第一条诫命──除了神以外,人不可有别的神(参出 20:3 )。他不能符合耶稣提出的惟一要求──全心全意地归向神。这个人来到耶稣那里要看看自己可以做什么;离开时,他就知道自己做不到什么。有什么障碍使你不能够把生命交给基督呢?
可 10:18> 耶稣这个反问教人有点招架不住……
10:18 其实,耶稣在问:“你真的知道你跟谁说话吗?”只有神是良善的,无论这人明白与否,他称呼耶稣为“良善的”,就等于称祂为“神”了。
可 10:21> 变卖所有?真的要?
10:21 虽然耶稣希望这个人变卖所有,把钱分给穷人,但并不是说每一个信徒都要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卖掉。大部分跟随耶稣的人都以自己所拥有的去服事别人,但不都是把所有的卖掉。这个故事其实是要告诉我们:不要让任何我们所拥有或想拥有的东西阻碍我们去跟随耶稣。我们必须除去一切障碍,全心全意地去事奉耶稣。如果耶稣向你提出要求,你是否能放弃你的房子、汽车、优越的生活、晋升机会?你的反应会显出你对钱财的态度,显出钱财究竟是你的仆人,还是你的主人。
耶稣关于爱的教导
可 10:21> “耶稣看着他,就爱他”,爱就是……
10:21 耶稣知道这个人不会跟从祂,但仍然向他表达真挚的爱。爱让我们严厉地劝告别人,不避讳,不隐瞒真理。基督爱我们到一个地步,坦率地对我们说话,为我们死。假如祂表面上爱我们,就会放纵我们做任何事。然而,祂完全地爱我们,则要求我们改变。
可 10:23> 有钱人进神国难,难在……
10:23 耶稣说有钱人很难进天国,因为他们能满足自己肉体上的各种需要,往往便会倚靠自己。心灵感到空虚的时刻本来是到神面前的好机会,但有钱人可以藉购物而不是藉神来填补空虚,他们的富足反成为他们的缺乏。在世上拥有巨大财富的人仍会缺乏最重要的东西──永生。
可 10:26> 有人说,信心越大,财富越多,你说呢?
10:26 门徒感到诧异,难道财富不是神赐的福,不是行善的赏赐吗?今天仍然有许多人抱有这个错误的观念。虽然许多信徒享受到丰裕的物质生活,但也有很多信徒生活艰苦。财富并不是信心的标志,也不代表神偏待人。
可 10:29-30> 我可以像彼得豪迈地对耶稣说“我已撇下所有跟从你”吗?
10:29-30 耶稣向门徒保证,任何人若为祂舍弃珍宝,虽然不一定得回同样的东西,却可在今生得到百倍的报偿。例如因接受基督而遭家人拒绝的人,可得到一个更大的信徒家庭。不过,由于世人憎恨神,信徒得到报偿的同时,也会受到逼迫。耶稣强调逼迫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因为自私的原因或只想得到回报而跟随祂。
可 10:31> 在后的将要在前?但今天的世界明说成功的永在前。耶稣此话何解?
10:31 在将来的世界里,今世的价值观都将要颠倒过来。今生追求名誉地位的,在天国里将会一无所有;今生谦卑度日的,在天国里将会受到尊崇。当今社会的腐败促使价值观变得混乱,如何成为重要人物、如何令自己快乐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来冲击我们,耶稣要我们服事别人的教导又似乎不合时宜。但谦卑服事人的,最有资格在神国里为大。
可 10:32> 面对死亡,谁──不怕?
10:32 耶稣刚刚跟门徒谈过面对逼迫的事情。门徒想到在耶路撒冷会有逼迫等待他们,就十分震惊。
可 10:33-34> 虽然耶稣讲得仔细,但门徒不尽明白,我听道又明白多少呢?
10:33-34 门徒对耶稣将来的死和复活的事不应该感到震惊。这儿,耶稣清楚地向他们说明将会发生在祂身上的事,可惜他们没有听清楚祂的话:耶稣说祂是弥赛亚,他们却以为弥赛亚是一位好战的王;祂讲到复活,他们却只听见祂的死。因为耶稣常常讲比喻,门徒或许以为祂说及死和复活的话,是一个他们听不明白的比喻,因为他们不够聪明。福音书记载了耶稣对自己的死和复活的预言,表明这些事都是神在起初已定下的计划,并不是偶然发生的。
可 10:35-36> “求主帮助……求你……”你常常向祂求什么?
10:35-36 马可记载是约翰和雅各向耶稣提出请求,马太则记载是他们的母亲来提出请求。这两段记述并没有冲突,母亲与儿子一致要求基督,在祂的国里给他们尊贵的位分。
可 10:37> 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有时候我也不太明白……
10:37 门徒跟当日许多犹太人一样,对旧约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国度抱有错误的观念。他们以为耶稣会在地上建立一个王国,把以色列从罗马的压迫中解放出来。雅各和约翰想在其中得到尊贵的位置。不过,耶稣的国度并不属于这个世界,祂国度的中心也不在皇宫和宝座,而在信徒的心里和生命中。门徒直等到耶稣复活了才明白这一点。
可 10:38-39> 为主受苦,易讲不易做,我真的甘愿受苦吗?
10:38-39 雅各和约翰表示愿意为耶稣面对任何磨难,他们的确为主受了苦:在十二使徒中雅各最先为主殉道(参徒 12:2 ),约翰被放逐(参启 1:9 )。我们很轻易就说要为基督忍受任何苦楚,但往往因为极微小的困难而埋怨。我们若愿意为基督的缘故赴汤蹈火,也必须愿意为服事别人而受苦。
可 10:38-40> 常常我都是很用心祷告,为何祂却没有答应……
10:38-40 耶稣没有嘲笑雅各和约翰,却拒绝他们的要求。我们可向神求任何东西,不过神要给我们最好的,而不单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所以为我们着想,祂会拒绝我们某些请求。
可 10:42-45> 个人的成就,就是人的价值的指标?你是这样想吗?
10:42-45 雅各和约翰想得到神国度中最尊贵的位分,但耶稣告诉他们,只有服事人的人才是至尊至大的(参彼前 5:1-4 )。
大部分的公司、团体、机构都以个人成就的高低来衡量人的价值;然而,在基督的国度里,服事人才是成功之路。想要飞黄腾达的欲望只是我们的跘脚石,没有任何帮助。要满足个人的需要,倒不如找方法满足别人的需要。
可 10:45> 耶稣用自己把我从罪中赎回来?让我细想……
10:45 耶稣揭示了祂工作的目的,更显示了人得救的基础。赎价指释放奴隶所需的金钱。我们没有能力赎自己,耶稣就替我们付这赎价(参彼前 1:18-19 )。耶稣受死,把人从罪的奴役中释放出来。门徒以为耶稣会拯救他们脱离罗马政府的辖制;耶稣却说因为罪的奴役比罗马政府的奴役更甚,祂要藉死亡来拯救他们脱离罪恶。
可 10:46> 耶利哥是什么地方?
10:46 耶利哥是一个着名的旅游胜地。希律王在犹太旷野距离约旦河不远的地方重建这城。耶稣正在上耶路撒冷途中( 10:32 ),经过比利亚后,很自然就进入耶利哥了。
可 10:46-52> 街上的乞丐问你要钱,你通常有什么反应?耶稣亲近他们……
10:46-52 当时大部分的工作都是体力劳动,这对残障人士极之不利。即使神的律法命令百姓要照顾有需要的人(参利 25:35-38 ),但残障人士一般都被迫行乞,所以很多市镇都有乞丐。当时的人认为瞎眼是因犯罪而被神咒诅(参约 9:2 ),但是耶稣医治瞎眼的人,驳倒了这个观念。
可 10:47> 瞎子的呼求,也是你的呼求?
10:47 人们都知道弥赛亚是大卫的后代(参赛 9:7 ),所以往往称弥赛亚为大卫的子孙。巴底买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表示他承认耶稣是弥赛亚。他的信心使他得痊愈。──《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十章
合二为一(十 1 ~ 16 )
耶稣用非常精简而有力的话答覆法利赛人的试探:
1. 主看婚姻不单是二人共同生活,而是二人成为一体( 7 ),这是生命的问题;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了( 8 )。虽然两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定相同,但却是一体,这与合则来、不合则去的看法完全不同。一经结合,便不能分割,正如身体是不能分割的一样。
2. 夫妻的结合,不单是双方同意的一个誓盟,而是神所许可的一件“神迹”( 9 ),因为是神所配合的,是神的作为。人不能更改神的作为,因此不论作丈夫或作妻子的都不能自作主张。
3. 快将结婚的读者必须考虑,双方是否有共同的生命?是否由神所结合?单是一方面有新生命,另一方没有,神怎样去配合?婚姻是神圣的,在今日淫乱思想泛滥的社会中,试婚、同居这些行径可以陷基督徒于犯奸淫的罪中,我们必须谨守自己。
祈祷 求主使我能尊重所设立的婚姻制度。
跟从主(十 17 ~ 31 )
.从小遵守诫命的人,不一定能跟从主;有外在行为的约束,内心并不一定也受约束,主来到世上要成全律法,祂不单察看那些跟从祂的人的行为,更重视他们的动机和意念(参太五)。
.跟从主的人须有正确的价值观。财宝在地上无疑是可贵,但在天上的财宝,则更有永恒的价值:个人独享固然不错,但能与人共享则更有乐趣。既然要跟从主,要承受永生,则必须重估产业的价值。不少人宁可保存产业,而失去跟从主的机会,这是否值得( 22 )?
.有钱财的人并不是不能进神的国( 23 ~ 27 ),因为神能拯救所有的人,祂凡事都能,神所要看的是,他们是否愿意跟从主,把主放在生命中的首位。
.门徒基本的态度是撇下、跟从( 28 )。肯撇下所有本为美的去接受主,把主看为首要,为主的缘故而去做一切的( 29 ),必得百倍,且得永生( 30 ),因为祂是恩待人的主。
祈祷 主啊,求使我乐意跟从。
真的服事(十 32 ~ 45 )
.跟从主的人就是服事主的人,他们的内心应该没有惧怕,好像他们的主面对耶路撒冷而无畏惧一样( 33 ~ 34 )。真正服事主的人,是被主的爱所激励,这些人在爱里应该没有惧怕。
.跟从主的人,在服事主的事工上是不计报酬的。当雅各、约翰为未来的事筹算,要坐在主的左右,这种自私的祈求,被主称为“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 38 ),因为赏赐是恩典,是神所赐予的,所以是不用求的。若要斤斤计较将来的赏赐,这样的事奉动机,大有商榷的必要。主自己也从来不求自己的荣耀,祂足以留下榜样让我们效法。
.跟从主的人在服事的态度上,须有甘心作仆人的心志( 43 ),因为主自己也表明祂来世服事的态度( 45 )。在神的事工上,信徒服事的原则与一般世上的方法迥然有异( 44 )。凡肯谦卑以服事主的心志服事别人者,必蒙父神的尊重。你愿意做一个真正服事主的人吗?
祈祷 主啊,让我能以为榜样去服事人。
关怀需要(十 46 ~ 52 )
在耶稣面向耶路撒冷的行程中,祂有伟大的使命在身,路旁一个瞎眼的乞丐发出了呼声( 46 ~ 47 )。你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也听见有人发出需要的呼声?你的回应又是什么?
当时有人禁止这位讨饭的瞎子巴底买呼喊( 48 )。我们在今日的社会中,是否好像昔日这些人一样,禁止及拦阻别人向主呼求?我们是否在有意无意中,使别人不敢向主祈求?或许,我们对别人的需要充耳不闻,以致不对他人的需要作出适切之关怀?
瞎子的需要是他亲身的感受,他恒心地呼求,直到得医治为止( 48 )。我们向主是否有恒心而迫切地祈求,直到蒙祂垂听?
当瞎子听到主呼叫他,他便把自己所拥有的衣服也丢下,走到耶稣那里( 50 )。今日有谁肯愿意听闻主的声音,而甘愿放下所有跟随主?
耶稣说:“要我为你做什么?”( 51 )亲爱的弟兄姊妹,当你愿意放下一切来跟随主,主也会向你发出同样的问题。
祈祷 主啊,让我能更多看见奇妙的作为,并明白作为的真正意义。──《新旧约辅读》
马可福音 第10章 注释
10:1-12 休妻的问题
1 「约但河外」:这里是指约但河东的比利亚境内。
2 「试探他」:犹太教师对申24:1 提到的休妻理由(「有什麽不
合理的事」),解释上不能一致。拉比煞买认为这只限於有关
淫乱的事;而拉比希列则将它解释为任何令丈夫烦扰的事。在
此耶稣不单要面对拉比学派之间的分歧,更要考虑指责他人离
婚可能招惹的杀身之祸(见6:17-29;施洗约翰的先例)。
(参考:主耶稣与休妻的讨论)
3-12 耶稣的答覆
见太19:4-9注。
11 凡休妻另娶就是辜负妻子这观念,是犹太人所没有的;耶稣在
此提高了妇女的地位,规定作丈夫的忠於婚约。
10:13-16 耶稣为小孩祝福
13 「摸他们」:即为他们按手祝祷。
14-15 见太18:3-4注。
思想问题(第10章上)
1 耶稣在这段如何说明神所建立的婚姻制度?
信徒的婚姻观和世人的婚姻观有何不同?
你站在那一方面?
2 离婚是否神所准许的?
为什麽?
你对基督徒的离婚有何看法?
3 门徒为什麽责备那些带着孩子来见耶稣的人?
门徒与耶稣的态度有何分别?
4 为什麽耶稣这样强调人必须像小孩子才能承受神的国?
10:17-31 财主寻求永生之道
17 「有一个人」:是个年轻的官(见太19:22及路18:18)。
「我当 ...... 永生」:见太19:16注。
18 耶稣的答覆可能暗示:如果 真的配称为「良善」的夫子,
就不是凡人,必定是有神性的一位,
另见太19:17注; 路18:19-22注。
21 见太19:18-22注; 路12:33-34注。
24 门徒希奇耶稣在23节所说的话,因为一般犹太人认为财富是神
恩宠的徵兆(参申28:1-12)。
25 「骆驼穿过针的眼」: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藉此说明财主进神
国的困难。
28 彼得这话的含意,见太19:27。
31 「有许多 ...... 要在後」:这话可能有两个意思:
1 富有的在今世比贫穷的好像是居前,但在来世则不一定
(参25);
2 若门徒以为他们现今撇弃一切来跟随耶稣理应得奖赏,
因而自满,不继续向主委身,将来就会居後。
10:32-34 耶稣第三次预言受难和复活
(见路18:31-34注)。
10:35-45 雅各和约翰的要求
37 这两个门徒显然还不明白耶稣受苦的预言,以为这位弥赛亚快
得权势,所以要求耶稣掌权时赐他们最尊贵的地位(左边、右
边)。
38 旧约常用「杯」比喻神审判所带来的灾殃与苦难(参诗75:8;
赛51:17-23; 耶25:15-28等),这里的「杯」是指耶稣为罪人所
担负的刑罚(见45, 14:24; 约18:11)。
「受洗」的含意是指被灾难或危险所淹没,在此与「喝杯」同
义,均指耶稣被钉受死一事(参路12:50注)。
39 门徒在跟主的路上要受苦难。雅各和约翰日後分别为主殉道和
受逼迫(徒12:2; 启1:9)。
42-45 见太20:28注; 可9:35注。
10:46-52 治好瞎子巴底买
46 「出耶利哥」:见太20:29-34注。
47 「大卫的子孙」:见太1:1注。
思想问题(第10章下)
1 本章17-27节一段,对耶稣的心理、眼神描写入微。
试把这些细节找出来。
这如何加增你对主的认识?
2 试从平行经文(见串11)找出本章28-31的独特地方。
这对信徒的遭遇有何指示?
3 35-40节这段,参太20:20-24,并找出十个门徒恼怒雅各和约翰的
原因。
4 主耶稣到来服事人,为人舍命的榜样,对你有什麽影响?
5 耶稣问瞎子巴底买「要我为你作什麽」,这是否多此一举?
这对我们的祷告有何提示?
马可福音第十章
休戚与共的婚姻(十 1-12 )
耶稣继续朝 南面走去,当祂离开加利利之后,便进入犹太的境界。虽然还未来到耶路撒冷,但在逐步的推进,和逐幕的转变中,祂已迫近最后的大结局了。
现在有些法利赛人前来问祂关于离婚的问题,企图试探祂的态度。他们可能带 几个不同的动机。当时人对离婚的见解有不同的意见,这也是拉比们经常热烈讨论的一个伦理律法问题。他们可能真心来请教耶稣;可能藉此而试探祂所持的见解是否正 统;可能他们以前已听过耶稣的理论,因为马太第五章卅一和卅二节中已记载过耶稣的立论,于是想把握这个机会和耶稣辩论一下 结婚 和 重婚 的问题;可能他们想设一个陷阱,把耶稣的回答,转达给希律,因为希律本身休妻后并且又再结婚;可能他们想耶稣说出和摩西相反的理论,正如耶稣以前所说的,好控告耶稣的思想属于异端。有一件事是十分肯定的──就是他们所问的题目,并不只限当时拉比学者的范围,而是当时普通人也经常讨论的一个激烈问题。
在理论上,本来没有任何东西比犹太人的婚姻理想更为崇高。在他们的一切美德中,首要的便是 贞洁 了。在犹太人思想中,有这样的记述──‘我们知道除了不守贞操的败德外,上帝对一切的罪恶都会恒久的忍耐下去。’;‘不贞洁的人把上帝的荣耀也亏损了。’;‘每一个犹太人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应去拜偶像、谋杀、和奸淫。’;‘当人与少年时候结合的妻子离婚时,祭坛也会流出眼泪来。’婚姻制度的理想是十分崇高,但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和理想始终保持一段很阔的距离!
损坏他们崇高的婚姻关系的基本因素,是直接由于他们的律法规定所做成的。妇女当时只被人看作一件物品,她在婚姻的生活上,全无法律上的权利可言;完全由当家的丈夫所操纵。于是丈夫可以用任何事故为藉口而提出离异,但妻子除了若干特别的例外规条,完全没有发言权的。她们到了无可再忍的时候,只有哀求丈夫,由他提出离异──‘提出与妻子离婚,不须询求妻子的同意与否,但与丈夫离婚者,妻子必须获得丈夫的同意。’,只是当丈夫患上麻疯病;或当了硝皮匠或类此可耻的职业,或蹂躏少女,或诬告妻子婚前不贞时,妻子才可以提出离婚。
犹太人的离婚律法是记载在申命记廿四章一节,而这节经文的内容便形成了整个制度的基础──‘人若娶妻以后,见她有什么不合理的事,不喜悦她,就可以写休书交在她手中,打发她离开夫家。’
初时的 休书 是十分简单的,只是写上一句说话,表明丈夫意愿休妻,此后妻子则可以随意与别人结合了。但后来休书的内容演变而致十分繁复,书明年月日,地点和双方家长姓名,视为一张证明书。此后女方可以再嫁而不能干扰,并写清楚是根据摩西和以色列的律法而立的。因此到了新约的时代,写一张休书,往往要劳烦一个文书造诣极高深的拉比去写,然后由三个拉比作证,并且把该项休书存放在会堂里。虽然如此,但离婚的手续实在十分简易,而且全权是操纵在丈夫的手中的。
现在的问题焦点,在乎如何解释申命记廿四章一节的经义。我们如何去给 不合理的事 作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丈夫单凭这句话便可休妻了。犹太人对这句话也有两派理论的。
第一是‘森玛’学派( Shammai )──森玛是一个十分着名的拉比,以绝对严厉的态度去解释律法而出名的,他认为‘不合理的事’止于‘奸淫’一事,就算一个罪大恶极的妇人,如耶洗别( Jezebel ),若她没有行淫的话,丈夫便不能休她。
第二是‘希利’学派( Hillel )──希利也是一个有名的拉比,以广义解经文和律法而见称。他认为这些‘不合理的事’应包括日常生活的琐事在内,如妻子弄坏了 菜,在街上织布,与陌生人交谈,不尊敬丈夫的亲属,大声吵嚷而使邻居听闻。后来拉比亚基 伯( Rabbi Akiba )还加上一项:‘当夫夫找到一个眼中认为较妻子更美丽的妇人时也可以休妻。’
人性就是这样,较宽容的则例往往是人所乐意遵从的。所以丈夫往往以一件十分皮毛的事为藉口,有时,根本以不成理由的事而提议休妻,于是做成了许多家庭悲剧。在耶稣的时代,许多妇女若见到婚姻根本没有保障时,也会再三考虑清楚,然后结婚。所以耶稣面对的问题是一个当时热烈辩论的题目,而耶稣的态度,可以说是把妇女的地位大大的提高,使人从新体验婚姻的崇高理想。
有几件事是值得注意的。耶稣先引述摩西的话,然后说,摩西定这律法的缘故,纯粹是‘因为你们心硬’而定出来的。摩西的意思可能是下列两个中的一个:‘他立了这例,知道人只能做到这个界限而已’;或者‘当时的情形十分恶劣,摩西藉立此例而把社会的伦理局面稳定下来,希望开始逐步减少离婚的事件,慢慢使人知道离婚的困难,而使他们纳入律法正轨。’
无论如何,在耶稣的心中,申命记廿四章一节的经文是为当时一个特别环境而设的,因此不应视为千古不易的律法规条去遵守。耶稣所引述的权威超越了摩西,直指上帝创世的原则,根据创世记一章廿七节和二章廿四节──婚姻是永恒的,两人的结合是不可分离的,因此不要让人的律法和规条去破坏婚姻。祂相信婚姻是一个普世公认的永久结合,是基于上帝的创世原则而定出来,但摩西因为处理当时的特殊环境,于是定了这一条暂时性的条例,去规范以色列民。
但还有一个难题出现,马太福音的记载与马可稍有不同之处。马可覆述耶稣的话,认为任何离婚和重婚都必须禁止。但在马太十九章三至九节中作者记载耶稣的话,不许任何重婚,除非根据奸淫而提出离婚则可。马太的叙述是正确的,而且马可亦会同意这个说法。犹太人的律法已清楚订明奸淫的行为必会破坏一切的婚姻结合;当男女任何一方不贞洁时,必会导致婚姻的破裂。“奸淫”的事出现时,‘离婚’只是证明这件不道德的事的一个循例手续而已。
本段经文的精义,就是耶稣想重整当日松懈的性道德问题,那些单以为结婚的目的是满足自己快乐的人,必须再三思想自己对婚姻的责任到底是什么;婚姻不单止是肉体的结合,满足情欲的需求,还有更深的精神结合,是男女双方都不可以忽略的。耶稣在此替家庭建筑了一道防 的壁垒。
天国属于这样的人(十 13-16 )
犹太人的母亲自然希望子女有机会给一位鼎鼎大名的拉比按手祝福。特别是当他们满周岁生日时前来领受祝福,更具深长的意义。这天所发生的事情,大概就是这样了。
只要我们不忘记当时的情景,便会完全明白这段深刻经文的美丽了。当时耶稣已决定走上了一条十架的路──而祂自己是知道的。那个残酷的阴影距离自己不远矣。而在此刻,祂竟有如此心情去逗孩子们的欢心,把他们放在膝上,并用手臂围绕和触抚他们;从心中展露出慈祥的微笑,或者甚至和他们玩一会。
其实当时的门徒并不是如此粗野或不讲礼貌。他们说话的动机,只是想维护耶稣,不想自己的老师此时受到困扰,因为大难临头前的紧张心情,是不应受这些孩子的事情所骚扰的。他们根本想不到,耶稣竟有此闲心,抽出时间和孩子们玩!并且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
在这偶然的机会中,我们也可以看见许多关于耶稣的事。祂对儿童是关心备至的,而且也希望别人如此做。祂决不是一个沉默寡言,不谈笑的 严肃 老师;祂时常带看笑颜:祂的言谈充满 温柔的笑容而且十分随和的。有一次麦克唐纳说过一句话,人的门前,若没有孩童玩耍时,我怎能相信他是信奉基督呢?所以这件细小的事故,给予我们一个十分宝贵的机会,体验到耶稣体贴入微的人性。
耶稣又说:‘上帝国是属于他们的’。为什么耶稣要将孩子的身分和价值大大的抬高呢?
(一)孩子们是十分 谦卑 的,偶然有些儿童会爱出风头。但这是很少有的,而且许多时是由于错误的家庭教养而做成。照正常来说,孩子们在大庭广众面前,显得十分怕羞,在他们的幼小年纪中,还未学会骄傲;也未识抬高自己的身分和地位。
(二)孩子们是十分 服从 的。当然有时孩子们会十分倔强的。但其实儿童的天性就是服从大人,因为他们仍然需要大人的帮助,而不能自立。人若没有妄自尊大和不以傲气凌人时,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上帝之间使没有隔膜了。
(三)孩子们是十分 信赖 人的,这点可以分作两方面来说:
(甲)孩子们接受权威指挥,在他们长大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会相信自己的父亲知道万物的底细,而且所做的事必定对的;他们长大后,才除去这种幼稚的想法,这应该是大人的耻辱而不是孩子们的过失。但他们自己知道知识有限,和软弱无能,因此便会相信一个思想和知识比他们更高超的人。
(乙)孩子们对别人是满怀 信任 的,他根本不会想到别人可能是个坏蛋;他愿意和任何陌生的人结交朋友。有一个社会名人曾经说过,在他一生当中,感觉最告慰的时刻,就是有一次,一个小孩子跑到他的面前,本来彼此都是不相识的,请他替孩子的鞋缚好带。小孩子还未晓得对这个世界怀疑;他仍然相信别人的优点,当然有时小孩子误信一些不可靠的人的时候,便会招致危险,但信靠本身是十分可爱的。
(四)孩子们是十分 善忘 的,他们还不会埋怨和仇恨别人。有时他们会接受别人不公平的对待,──试问谁人不会有时苦待了小孩子?但他们很快便忘得一干二净了,而且他们根本也不知道怎样饶恕!
真的,只有像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承受上帝的国。
你还需要做多少善事(十 17-22 )
这是福音里最生动的故事当中的一个。
(一)我们必须注意他是怎样来见耶稣的。他急急忙忙跑来,跪在耶稣的脚前。这当然是一个奇怪的场面。一个年青富有的上层社会人士,竟然俯伏在一个身无分文的拿撒勒人先知的面前,而当时的耶稣也差不多被人视为一个不法之徒。他第一句话便称赞耶稣:‘善良的老师(现代本)。’而耶稣亦立即回答说:‘不要说什么客套称赞的话吧!你为什么称我为善良的呢?把这句话留给上帝吧!’表面看来,耶稣似乎在这个热忱的青年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啊!很显明的,这个人是因一时的热忱和情绪的冲动而来见耶稣,而我们可以想像的,就是耶稣的个人应召力疯魔了这个青年。现在耶稣对这个人的态度,有两点是每一个布道家,传道人和教师都应该紧记 和学习的。
第一点,耶稣要说的是:‘停下来,先想清楚!你是带 衢动的心志而来找我,你必须冷静的想清楚,你自己所做的究竟是什么一回事。’,耶稣不是想把别人 的热诚冷却下来,人必须在开始决志的时候,想清楚自己要付的代价。
第二点,耶稣要说的是:‘你不要以为用热忱的情感来见我,便可使你成为一个基督徒。 你必须仰望上帝 。’讲道和教学往往是藉 个人的人格而把真理传给别人的,而这里就是一个伟大的教师所容易犯的错误了。这种错误的危险,使学生过分依附教师,或使听众跟从讲道人而不是去依从上帝。所以,教师和传道人不要高举自己而遮掩了上帝,他们的职责是介绍上帝给别人!在一切的真正伟大教训中,都应该把自己涂抹而让真理显露出来。但有些时候,个人的性格和热诚和参与的工作是混在一起,而成为 不可避免的事,但教师和传道人必须认清自己至终的责任是指导人认识上帝,而不是介绍自己。
(二)从来没有别的故事比这个如此深刻的指出,人止存心 景仰 ,在基督教的真理上言, 是还不足够的 。耶稣引述了关于一个美善的生活应有的诫命,但那人说他一切都已遵守妥当。我们应注意一点,除了一件事,他能在自己家庭的圈子里,实行了出来之外,其它都是遵行‘否定’的命令去做,──他实在说:‘我一生未尝伤害过别人。’他讲的是铁一般的事实。但真正的问题在乎:‘你究竟做了多少好事呢?’继续的一句话好像是要挖苦他的──‘你有这么多的财产,这么富有,你对别人做了些什么善事呢?你应该做的事,如帮助,安慰和激励别人,到底有没有动手做过呢?’ 景仰 大体来说,只是意识上的表示,而自己可以连举手之劳,也不肯去做;但基督教是叫我们去 实践 信仰。这个青年的跌倒,也是我们大多数人会经验到的。
(三)耶稣向这个人提出一个挑战──‘你要离弃这个道德上景仰的窠臼;不要以为美善可以唾手而得。你要拿自己一切所有,全部用在别人的身上,这样才可以找到真正永恒的快乐。’但那个人不能照样实行出来。他有许多财富,但从来未想过要与别人分享,而且当耶稣提示后,他仍无动于中。真的,这个人从来不偷抢,从来不讹骗别人──但相反来说,他也未曾强迫自己,以牺牲的精神立志去帮助过别人。
他是一个正人君子,不夺取别人的东西,但基督徒的职责是要进一步而向别人施与的,这点他却没有做到。所以耶稣提出一个值得思想的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基本问题──‘你想接受多少真的基督教?你曾否尝试舍去财物,而获得真正的信仰?’但是他的回答:‘我的心实在是十分渴望得到的,但要作出如此大的牺牲我却不能。’
史蒂芬逊在巴伦邸的主人( The Master of Ballantrae )一书中描写书中主人最后一次离开自己的故居( Durrisdeer )时,心里有点依依不舍,于是对那位忠心的管家说:‘麦基拉,你以为我一生当中有没有遗憾的事情呢?’这位忠心的仆人说:‘你一向养尊处优,一无所缺,大概不会有吧!’于是主人回答:‘你看错了,我的确是一无所缺,但这就是我的痛苦所在!’
这也是那个来见耶稣的年青人之缺憾了。当然他是一无所缺,以为自己是个十足好人,而我们当中,许多人不是也曾这样想过吗?我们人人都想做好人,但是必须要付出代价啊!
耶稣定睛望他,心里实在十分爱他,耶稣的凝视,包含有几件事在内的。
(甲)用爱去打动他的心。耶稣并不恼怒他,而是希望他能回心转意。
(乙)向这个人挑战,看他能否拿出应有的果敢英勇行为。希望他能脱离安逸、稳定及受人仰慕的生活,而作一个冒险的真正信徒。
(丙)伤心的观望──当人知道别人没有尽力去做应分做的事时,一定会很伤心的,而现在这位青年人没有拣选耶稣所提示的路去行,耶稣当然是十分伤心的。
今天耶稣仍然用爱心的呼吁,和挑战的目光凝视 我们,希望我们提起英勇果敢的精神,实践基督徒生活的样式。我们盼望上帝能够引导我们做出应分要做的事,也是自己可以做得来的事。那么祂便不会带伤心的眼睛来望我们了。
财富的危险(十 23-27 )
这个年青的财主谢绝了耶稣的挑战,垂头丧气的离远了,而耶稣和门徒的眼睛不住的望 他,直至他的影子消失后,耶稣掉过头来,望一望自己的门徒,于是叹息:‘有钱财的人进上帝的国是何等的难哪!’这个 钱 ( chremata )字根据亚理士多德的定义,就是‘一切用银币来衡量它们本身价值的事物。’
我们或者会希奇,为什么门徒听了耶稣的话之后会如此的震惊。他们惊讶的心情,分别在两处写了出来,这个缘故十分简单,因为耶稣的说法与当时犹太人的传统标准首末倒置过来。当时的犹太人普通的道德观念,认为人的享福,纯粹是一个良善的人应有的报应,所以财富是美善的人格和上帝赐福的象征。诗人一言以蔽之:‘我从前年幼,现在年老,却未见过义人被弃,也未见过他的后裔讨饭。’(诗卅七 25 )。
无怪乎门徒当时如此的惊奇了!他们一向以为人财富越多,进天国的机会越高。于是耶稣第二次稍为改变祂的语调,重申祂的理论──‘人若把自己的信靠,放在财富上,是很难进上帝的国的。’
从来没有人比耶稣更清楚的指出,物质和财富所带来的危险,它们到底有些什么危险呢?
(一)物质财富容易引导人的心专注这个物质的世界,而把大部份精力和兴趣集中在它上面,于是很难看见物质之外的世界了。人最感困难的一件事就是与财富分手。 庄信 博士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到一个十分华丽的城堡和周围美丽的花圃参观,当他游览完毕之后,便转向他的朋友说:‘人拥有这些华丽堂皇的地方,实在很难心甘情愿地死去!’所以人有太多财富的话,自然会把自己的思想和兴趣放在现存的物质世界上面。
(二)倘若人的唯一兴趣是放在物质的事情上面,他的思想便容易以价钱去衡量一切事物了。有一个在山区以牧羊为业的主妇曾经写过一封信给报章,在读者栏刊登出来。她的儿女一直都是在山区偏僻的地方长大,本来思想是十分纯朴的,但后来丈夫应征了一份城市工作,搬迁后不久,儿女们便染上了城市的生活习惯。她发觉他们的改变十分快,而且是变坏了。在她信中最后的一段,她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用那一种方法去教养儿童较好──让他们除去世俗的观念,学习讲礼貌,思想纯正和待人忠直,抑或鼓励他们沉醉于物质享受的世界,知道一切物品的 价钱 ( price ),但不知真正的 \cs9 价值 ( value )为何物!’
倘若人的真正兴趣在乎物质的话,他便以 价钱 去衡量人生,而不用 价值 去衡量了。他的思想就是凡事都计算用多少钱去买,而忘记了在这个世界里,有些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有些东西是没有标价的,而世界上真正贵重的东西是不能用钱去买的。人若开始习惯思想,凡事可以用钱去买时,这就是的生活的致命伤了。
(三)耶稣对人的物质财富,指出两个要点。
(甲)它可以对人性作出考验。在一百个能处逆境的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可以处顺境时而不致跌倒。当人有丰富的物质享受时,便容骄傲、刚愎、自满和生活世俗化,只有心胸宏阔和慷慨的人才晓得如何善处自己的财富。
(乙)它告诉人应对财富尽责任。我们常常可以用两个标准去衡量一个人──‘他如何取得自己的财富?’;‘他如何运用自己的财富?’人的财富多,责任自然大。他是否用自私的或慷慨的方法去使用它呢?他是否会认为自己辛苦赚得来的便可以挥霍无度的去使钱,抑或把自己看作上帝的忠心管家,善用财富呢?
当时门徒的反应,就是认为耶稣的话若没有讲错时,得救根本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当耶稣知道了他扪心中的困扰,便用一句十分精简的话讲出“得救的教义”来──‘倘若人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救赎时,则人人都不能够得到;但救赎是上帝的恩赐,而在上帝看来,凡事都可以做得来。’所以人若单靠自己或倚赖财富一定是不可以获得救赎的;人若把自己完全放在上帝的大能和爱当中的话,便会白白的获得拯救。这就是耶稣当时所讲的话,也是日后保罗在书信中,不断表达出来的救恩思想,而且也是基督教的信仰中最基本的中心思想啊!
基督不是人的债主(十 28-31 )
彼得的性格十分特别。当他心里不停的思想时,口里同时会很率直的把要讲的话,很爽快的吐出来。他刚才看见了那个人决心谢绝了耶稣的邀请:‘来跟从我!’,这个人用行动表示自己不愿意进上帝的国。彼得不期然把自己,与其他门徒跟这个人作一比较──这个人拒绝跟从主,但彼得和其他门徒却跟从了主。于是他不假思索,便道出来:‘我和其他跟从主的门徒,到底得到什么好处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看耶稣的回答。
(一)祂说人若为主和主的福音放弃了一切的话,必然得到一百倍的报酬。在初期教会来说,若将这句话从字面去解释时,一点也不错。当时的人信了基督之后,可能失去了家庭,朋友和亲爱的人,但在属灵的团契大家庭中,基督教会广大的会众给他的好处何止百倍!
我们在保罗的身上也看到这个事实。当保罗信主后,他的家庭一定会反对,而和他断绝关系,但他在传道的事工上,城过城,巿过巿,由小亚细亚的村庄转移到欧洲的巿镇,每一地方都有一个属灵的家庭欢迎接待他,获得在主里面一个宝贵友谊的团契。我们可以在保罗的信中,看见他用了最亲切的字眼,有些只能适合用在亲属当中,彼此称呼的。在罗马书十六章十三节,保罗说鲁孚的母亲,就是他的母亲;在腓利门书第十节中,保罗称阿尼西母为他在捆锁中所生的儿子。
初期教会的信徒大家都有此同感,就是自己舍弃了骨肉的家庭,但在教会的家庭中,却能获得无限的安慰。
当杨伊基顿( Egerton Young )在萨克其万( Saskatchewan )向红印第安人传福音的时候,解释在天上的父亲的教义时,特别使土人们感到兴趣,因为他们以前所认识的上帝是在暴风雨和雷电中出现的。当中一个酋长走前来对杨氏说:‘我听闻你称呼上帝为──我们的父亲?’杨氏回答说:‘不错,上帝是我们的父亲。’那位酋长说:‘那么,祂也是我的父亲?’杨氏说:‘当然啦。’突然间,那位酋长的脸上,容光焕发举高双手,犹如发现了宝藏似的,大声说:‘你和我就是兄弟了。’
一个人为了做基督徒,可能牺牲了自己的家庭,但当他投身在一个属灵的教会大家庭中,他就成为这个与天同高,与地同广的教会团契中的一份子。
(二)耶稣在祂的回答中加上两点。第一是 受迫害 ,这个意思立刻除去世俗人以物易物的观念──以物质的牺牲换取物质的报偿。这里展示出耶稣的诚实和做基督徒的代价;做基督徒不是一件易事,耶稣永远不会贿赂人去跟从祂,祂向人提出挑战:‘你一定会得到报酬,但你必须展示自己的伟大,果敢和进取精神,然后可以获得!’。第二点是指 将来的世界 。祂并没有告诉人,在现世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里面,人可以获得上帝的酬报,犹如一张资产负债表或账目单一样。祂没有答应人在属性的时间里,可以赢得上帝的酬报,但祂清楚告诉人,上帝永恒的福祉必须由人去赚得来的,所以上帝的酬报不只是在 这个世界 。
(三)最后耶稣再加上一句隽语:‘许多在前的人将会在后,而在后的反要在前。’这句话是用来警告彼得的。彼得此时可能对自己的身价已作出初步估计,以为自己的将来酬报十分大。现在耶稣对他说:‘审判的最后标准在乎上帝。许多人若用这个世界的标准来看,会排在高的位置的,但上帝的审判可能把世人的判断颠倒过来。还有一点,许多人可能自视甚高,但上帝对他们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这句话对骄傲的人,必然有所警惕,而且很清楚的指出,上帝知道人的心思意念,所以唯有上帝自己才可以完全掌管人类最后的判断;天上的审判很可能使地上有尊贵和声誉的人十分失望的。
靠近结局的时候(十 32-34 )
这是一幅十分鲜明的图画,特别是从字里行间所刻划出的情景,提示耶稣现在已经进入生命大结局的时候了。祂既定下了上耶路撒冷和走十架的路,祂便贯彻终始,而不容稍改。马可将这情况分段描写出来。首先是退避到北方,在该撒利亚腓利比的附近;然后向南行,途经加利利稍作歇息;顺 南行的途径,经过犹大和山区地带,在约但河以西之地推进。现在踏上最后的一程──上耶路撒冷的路开始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关于耶稣的若干事项。
(一)当时祂处于一个孤单宁静的环境中。祂走在门徒的前头──独自走路。在后随 的门徒十分惊讶,但在他们的心坎里,感觉临近的悲剧,一触即发;他们也不敢上前和祂说话。其实在许多重
要决定之前,人必须单独去思索和处理。耶稣曾经把自己的决定透露给门徒,但他们不单没有很大的帮助,反而想阻止祂的决策。人必须有一个冷静和单独的时候,对自己人生的大事作出决定的,正如亚尔诺德在 Isolation 中所写的话:
‘这个宝贵的真理,要证明出来或想据为己有:
“那么,你一定要独自思量,自己拿起主意去决定。”’
所以在人生的路途上,有些事情,自己不能推卸责任,而必须要在个人的孤僻心灵的旅程上,作出决定的。虽然我们如此说,但在人的深处,并不是孤单,而是有上帝同在,一同作出有意义的决定。 梯尔( Whittier )曾把这段时光描写出来。
‘前面迷茫一片,后面一无所有,
我愿依从信心的脚步走 ,
似乎跌进无底的深渊,但是,
在那极深之处,竟然发现一块磐石。’
当时耶稣是在极度孤单的情景中,但上帝却在这个寂寞的时候,不断的安慰祂。
(二)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关于耶稣的 勇气 。耶稣曾三次豫告自己的受苦和在耶路撒冷会遭遇的事;而每一次都把这个黯淡的场面,加深地刻划出来。第一次记载在八章卅一节的时候,我们只见这件事的轮廓;第二次记载在九章卅一节,加上一个出卖的提示;而现在第三次的时候,内容又增加了‘受人讥笑,嘲讽和鞭打’;这些景象愈来愈清楚,反映出救赎的代价更大了。
我们可以看见人生两种不同的勇气。一是人本能的反应作用,当人面临危险之时,奋不顾身,不假思索而干出英勇果敢的行为。所以有时候,在面临突发的险象时,普通人可以成为一个英雄。第二种是人知道前头的危险情况,而自己有充份时间去思索,或者可以躲避,也可以不必正面去对付,但自己却照 原定的计划去做,这种明知将来有危险,但却立心去接受挑战的勇敢,自然比前者更加优胜。现在耶稣所表现的,就是后者的一种了。虽然人可以不信耶稣,没有更好的话来赞赏祂;但仍然可以说耶稣的果敢行为,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位英雄媲美。
(三)这段经文又告诉我们关于耶稣个人的 感召力 。当时的门徒大家都不知道究竟将有何事发生。但他们肯定知道了耶稣是个弥赛亚;同样,他们也知道耶稣一定被人杀死。但在他们的思想中,怎样可以把这两件事调协解释,他们处于迷茫的境地里,‘但他们仍紧紧跟随 ’。他们可以说是前途一片黯淡,但他们仍不失去一件宝贵的东西──‘真心爱耶稣’,无论有多少力量把他们拖走,他们仍不愿离弃祂。他们在这个经历中,学晓了人生和信心的真谛──具有深度的爱,是不容易被自己不明白的事所阻挠,反而可以完全把它们接受过来。
出于野心的要求(十 35-40 )
这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故事:
(一)从故事的内容,我们可以更深的认识作者马可。马太同样也把这个故事记录出来(太廿 20-23 ),但马太说来向耶稣请求居首位的人,不是雅各和约翰,而是他们的母亲撒罗米。马太认为这样的问题,跟使徒的身份不配,为了保护他们的声誉,于是改说他们的母亲,为要满足她自己的野心而来请求耶稣。因此这个故事反而显示出马可写福音时的诚实。有一次,一个宫庭画匠替克伦威尔( Oliver Cromwell )画一幅肖像。克伦威尔的面部是有一个肉瘤的,但这个画师以为讨好首相,而不把肉瘤画在像上面。当克伦威尔看见自己的肖像时,立刻说:‘快些拿走这幅画;画上我的肉瘤!’马可写福音书的时候,他的目的就是把他所知道的完全忠实的写出来,一点也没有删改。马可这样做法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这十二个门徒并不是圣人!他们也是凡夫俗子而已。同样,耶稣今天差遣像我一样的人,出去改变这个世界──而他们也可以做到啊!
(二)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关于雅各和约翰的事。
(甲)它告诉我们,他们两人都具有野心。他们希望在最后胜利的时候,他们两兄弟可以在耶稣的国度里,担当左右丞相之职!可能由于耶稣时常和三个亲密的门徒在一起,而这两兄弟便以为是耶稣的密友,藉此而萌芽出野心,也未可料?也可能当时的雅各和约翰本身真是有地位的人而且家庭比较丰裕,因为他们的父亲有钱去雇用雇员工作(可一 20 ),所以他们请求耶稣给予这个地位。总言之,他们的问题反映出自己盼望在地上王国居首要地位的野心。
(乙)它告诉我们,他们完全误解了耶稣。我们至感惊奇的,并不是这意外事件的发生,而是在 这个时候 出现。他们来作此项请求之前,耶稣刚刚讲出自己将会遇害,而他们还执迷不悟,思想 权势和地位的事情。这件事的发生,使我们从新估计人用说话表达观念的力量,实在极其有限度的,耶稣三番四次的讲解关于祂的真正弥赛亚身份,并不是属于地上的,但他们却念念不忘地上的荣耀和势力。后 来只有藉 十字架的力量,耶稣才能把这个正确的观念灌输在他们的心里。
(丙)我们已经对雅各和约翰作过一连串的批评,但这个故事却透露出一线曙光──他们 仍然信赖耶稣 ,他们寄望 这个木匠的儿子,加利利人耶稣,虽然惹怒了正统的宗教领袖,而要走十架的路,到了最后,祂必会获得胜利。他们藉此而表现出深厚的信心和忠诚。虽然他们的思想路线错了,但雅各和约翰的心仍然放在正确的地方上面,他们对耶稣的最后胜利毫不犹疑。
(三)这里告诉我们关于耶稣心中 伟大 的标准是什么。耶稣对他们说:‘我饮的杯,你们也可以拿来饮吗?我受的洗礼,你们也能接受吗?’耶稣这句话是用了犹太人的两个暗喻,来阐解祂的意思的。
君王在设宴的时候,喜欢把杯递给贵宾,这是当时的一个习俗,所以耶稣指的 杯 ,可以解作上帝给与人的生命和经验。当诗人说:‘我的福林满溢。’(诗廿三 5 ),他所指的是上帝赐给他的生命福祉和愉快的人生经验。此外诗人也曾说过一句话:‘上帝手上拿 杯。’(诗七十五,现代本),他的意思是说上帝必定会给恶毒和不服从的人带来恶运,后来以赛亚联想到以色列民将来会遭遇到的惨剧时,他曾如此说过:‘你从耶和华手中喝了祂烈怒之杯。’因此杯可以解作上帝分配给人的一种生活经验。
耶稣的第二个暗喻是 洗礼 ,在英文圣经的字面上来看,是很容易导致错解的。希腊文的 洗礼 是( baptizein )──它的真正意思是‘使湿’和‘沉没在水里面’──就是指“耽溺或淹没在任何生活的经验里面”──例如说浪费者是沉没于债,酗饮者是沉湎于酒,痛心的人沉浸在忧伤中。就是指整个人的思想和意志都投入这些事里面而说的。此外,学生受老师盘问时,或者船沉被波浪遮盖船顶时,也可以用这个字来描写。诗人也曾多次借用这个暗喻的:‘你的波浪洪涛 漫过 我身。’(诗四十二 7 )。‘那时,波涛必 漫过 我们,河水必 淹没 我们。’(诗一二四 4 ),所以耶稣这里所用的暗喻不是指礼仪上的‘洗礼’作特别解释。祂实在想说:‘你能否和我一样忍受这些可怕的经历?当我沉没在别人所加的憎恨,痛苦和死亡中时,你也能否一样可以抵受得住?’他指给这两个门徒看,若没有十架的话,就没有冠冕,因为天国的伟大标准就是用十架的标准来衡量的。我们也知道,后来当真的日子来临时,他们也跟从了他们的主的脚踪──雅各被希律亚基帕( Herod Agrippa )所杀(徒十二 2 )而约翰虽或未有殉难,但也为基督的缘故而受了许多折磨苦难。他们当时可能盲目的去回答耶稣,但他们却愿意接受了他们的主挑战。
(四)耶稣告诉他们,最后的一切决定完全掌握在上帝的手中,人类最后命运的安排是属乎上帝自己权力范围的事,耶稣从来没有篡夺了上帝的权力和位置,祂的整个人生就是完全的顺服在上帝旨意之下,而祂知道到了最后,祂必统治万有。
人类救赎的代价(十 41-45 )
雅各和约翰的行为,很自然的引起其他十个门徒的反感;他们在竞赛中偷步,以为可以获得不大公平的甜头,现在彼此争论谁为大的旧话题又重复出现了。
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情况,因为你一不慎,门徒的团契气氛便因此而破坏了。所以耶稣必立即采取澄清的行动,指出祂的国度和世界的王国对伟大的标准是绝对不同的。试验的方法就是:世俗的伟大在乎如何去控制别人?有多少奴仆任由自己差使?有多少人可以让自己随意奴役?在此事之后不久,当罗马皇帝迦尔巴( Galba )登基时,他曾经很自负的把世俗君权伟大的概念,归纳地说了出来:‘我既是一国之尊,我可以对任何人任意而为了。’但主耶稣的国度里面,伟大是视乎个人的事奉,不是役使别人,而是委身替别人服务;不是我可以得到别人任何的服务,而是我可以替别人服务些什么?
我们一定以为这是一个很难做到的崇高理想,但其实在日常的事务上,这是一个最健全的行事准则。伟大的企业家巴顿说过,他的汽车工人,比任何一间公司的员工,愿意在任何时候替顾客提供更多服务,他们爬在汽车底下,弄至满身油污,也在所不计,这种服务的态度自然赢得许多顾客的赞赏。他又指出,普通职员在五时半之后,便各自返家休息,但作为一间公司的主脑人,却有时会留在办公室,继续通宵工作。巴顿之所以能够向上爬到总裁的地位,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肯乐意多替别人服务。
人类最基本的烦恼,就是自己不愿作举手之劳,但却希望在别人的身上取得一切的效劳。若果人类能够改变了这种态度,多些造福人 ,而少些向人榨取,则整个社会都会变成繁盛和充满喜乐。吉柏龄在马 利的儿子一诗中指出人应有的工作气质和态度:
‘倘若你停下来,计算你的工酬,
可以买多少衣裳和多少食物时,
伟利,我劝你不要出海操劳,
而海也不需要像你这样的人去工作。
‘倘若你对每一件工作都查根问底,
每件事都要和人辩论清楚才肯去做,
伟利,我劝你不要在陆地上操劳,
大地的工作少了你,更容易顺利完成!
‘倘若你停下来,思量自己所做的一切,
想把自己所做的向人夸耀,
伟利,天使可能来探望你,
但地上决不希罕像这样的人去操劳啊!’
这个世界需要人们带 炽热的服务理想,共同一起工作,而这就是耶稣所讲的服务的人生所 显示出来的真正伟大了。
耶稣为要把这些话明显的刻划出来,于是把自己作了一个例子。祂本来满有权能,凡事都可以照 自己的旨意去做,但祂却把自己的权柄,只用在事奉别人的身上。祂说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把生命献出来,当作多人的赎价,这话是福音书中最宝贵的一句,但很可惜常常被人误解和误用,把这句充满爱心的话,幻想出一个救赎的神学观念出来。
不久之后,便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到底耶稣所付出的赎价,是交给谁呢?教父俄利根曾经这样问过:‘耶稣为众人付出的赎价是交给谁呢?当然不会是给上帝,那么便是给了那“恶者”?因为恶魔把我们抓紧,直至拿到了赎金才肯放手,这个赎价就是耶稣的生命。’这是一个很古怪的概念,耶稣把自己的生命当作赎金交付给魔鬼,使我们从受拑制的捆缚中可以获得释放,但结果魔鬼却得不偿失,耶稣的受苦把魔鬼的力量瓦解了。
后来圣贵勾利( Gregory of Nyssa )看见这个概念出现了漏洞,就是把魔鬼和上帝置于平等地位了。使魔鬼可以和上帝站立在讨价还价的平等地位。贵勾利于是认为这是出自上帝不寻常的诡计,魔鬼首先看见了‘道成肉身’的外表十分软弱,误认耶稣只是一个凡夫俗子。但当魔鬼企图指挥耶稣时,却失去自己的效能。但这套理论──认为上帝用诡计骗倒了魔鬼,也只是别开生面的概念而已。
经过了两百年之后,另一个大贵勾利( Gregory the Great )引用一个富有幻想性的隐喻来解释这个道理,把上帝成为人身的神学观,喻作上帝神圣的计谋,企图捉捕海中的巨兽,基督的神圣喻作捕兽工具的钩,祂的肉身喻作饵,当海中的巨兽,就是魔鬼自己,看见饵在眼前摆动时,张口吞噬,连钩子也想吞下去,于是永远被制服了。
最后,伦巴底的彼得( Peter the Lombard )再在这个神学概念上描写了一幅十分怪诞和使人厌恶的图画──‘十字架是捉捕魔鬼的捕鼠器,基督的血就是饵了。’这一切都是人的幻想,企图从那幅美丽而宝贵的图画当中,制造出一些冰冷无情的神学观念。
我们可以用简单的说话,来复述耶稣的意思──‘爱的价值是痛苦的’──这就是说爱不能与苦楚脱离而单独存在,我们可以不必去解释基督付出代价给谁;我们假设换取自由的代价,必需用血汗、辛劳和泪水,而不必斤斤计较谁人接受了这个代价,耶稣这句说话便简单易明了。它直接指出耶稣付出生命的代价,是要把人从罪恶当中,带进上帝的爱里面。换句话说,我们的救赎代价就是基督的十字架了。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再作任何推测,而且 实来说我们亦毋需作 任何研究。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在十字架的牺牲中,的确有些事情发生了,它带来的结果,就是把我们引进上帝的面前去。
一个在路旁的神迹(十 46-52 )
在耶稣来说,祂的旅途快要结束了,因为耶利哥城距离耶路撒冷只有十五哩。我们可以推想当时的情景,那条康庄大道是贯通耶利哥城的,耶稣正赶路前往耶路撒冷守逾越节。每逢一个拉比或一位教师走路时,必有一 人,包括他的门生和慕道的学者,前后围绕,一边行走,一边听他讲述,这是一个普通常见的讲授方法。
根据律法,一个犹太男子,满了十二岁时,若住在耶路撒冷十五哩之内,必须前往守逾越节的,但事实上这条律法却不易行得通,于是不能亲身前往耶路撒冷的人,便在路旁,成 结队的在村镇云集,向朝圣的人祝贺,而现在的耶利哥城便是堆满了这些人了,而他们也希望藉此机会,一观这位来自加利利的青年拉比就是这一位有胆色敢去和当权派的宗教领袖硬碰的耶稣。
耶利哥城有一个特征,当中的居民,超过两万多个与圣殿事奉有关的祭司,也有许多利未人住在这个城里。他们当然不可以一齐出动服务,而是分成二十六班,轮值供奉。所以当许多祭司和利未人当值轮空时,便住在耶利哥。在这一天中,他们有不少人 集在人堆中。在逾越节,所有的祭司都需要轮 值服务,这当然是一个罕见的场面,他们在未动身前往耶路撒冷之前,听闻耶稣会路经此地,于是也渴慕大名而来,企能一观这位“叛徒”的丰采,他们当然是带 冷漠和敌视的态度来瞻望耶稣,因为倘若耶稣所持的教训是对的,他们的圣殿崇拜,便会失去它的效能和相关性了。
在耶利哥城的北门,有一个乞丐,名叫巴底买,他听闻了嘈吵的脚步声,于是急忙走来问个究竟,当他知道了耶稣快要来临,便大声尖叫,企图引起耶稣的注意力,当时的人 正全神贯注听耶稣讲解,对巴底买的叫喊觉得十分讨厌,于是想把他制止下来,但当时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于是整个行列都停 顿下来,而他们把这个乞丐带来见耶稣。
这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故事,在它里头我们看见了一些做成神迹的基本条件。
(一)巴底买的坚忍,一心一意要见耶稣,渴望把自己的烦恼向耶稣面陈,他的想法决不会是含糊,妄想或奢望,他的心中存 一股热望,深信见到耶稣之后,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二)他对耶稣的示意作出十分迅速的反应,他连忙把那件碣手碣脚的外衣也除去,飞奔到耶稣的面前。世上许多人都曾听到耶稣的呼召,只不过他们忙于一些杂务,存心‘把这些私务做妥后’才肯来见耶稣,巴底买一旦听闻了耶稣的呼召,便把握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风驰电掣的走过来。有些时候,我们渴望放弃一些旧习惯,改除生活的错误行为,想把自己完全的交给耶稣,但却不能把握当时的决心,而致永远不能改过。
(三)巴底买知道他自己的要求是什么──一心要复明和看见东西。许多时候,我们羡慕耶稣,因为我们被祂的感召力所吸引,而不是真心求助于祂的力量,我们到医生处求诊时,一定是存心希望能医治自己的病症;当我们到牙医看病时,不是任由牙医剥脱自己的牙齿,而是希望他把那只腐蛀的牙脱去;我们来见耶稣时,也是一样,但许多人都会害怕作自我检讨;倘我们真能像巴底买一般,确切的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时,那么使我们改变的事,便随之而发生了。
(四)巴底买对耶稣的认识并不深刻,他一直称呼耶稣是炔 的儿子,而这个弥赛亚的名称是一个威武的弥赛亚,是从大的后裔生出来的一个君王,带领以色列建立一个强国。这个概念表示他对耶稣认识并不深刻。虽然如此,巴底买仍然充满信心,有信心的人可以补救他的肤浅神学的认识不足,我们往往所需要的,不是完全的认识耶稣,而这点实在没有人可以做得到的;要求我们要办到的就是要有信心而已。有一个作家曾写过一句话──‘我们一定希望人能够思索,但我们不一定要人先成为一个神学家,然后才可以做一个信徒 。’基督教的开始是随 人对耶稣的反应而发生的,这是一种个人爱心的反应,感觉有人关心自己的需要,所以我们若能从心里对耶稣作出反应,便可以成为一个信徒,不必要每件事都先从神学观点去明白然后去信。
(五)最后结束的一点也是十分宝贵的,巴底买虽然是路边的一个乞丐,但他是一个有感恩心的人,当他复明之后,立即跟随了耶稣;当他的缺陷得到满足后,他并没有自私地走开便算了。他是先有所求,而来见耶稣,继续存 一个感恩的心,而最后充满忠心──这个步骤就是做门徒的最好撮要了。 ──《每日研经丛书》
第十章
七·婚姻与离婚(一○1~12)
一○1 主从加利利往东南到达比利亚,就是约但河外(东边)。比利亚传道的记载一直到十章45节。
一○2 法利赛人不久就发现祂。他们像一群狼,潜进来施杀戮。他们设下圈套,问祂休妻可以不可以。祂要他们回想摩西五经,摩西吩咐你们的是甚么?
一○3~9 他们避开祂的问题,只说出摩西所允许的。他许人休妻,只要给她写休书便可以。然而这不是神的美意,这事得允许只因为人的心硬,神的旨意要男人和女人在有生之日在婚姻上联合。此理要回到神创造两性的事上。人要离开父母,在婚姻上联合,他和妻子要成为一体。因此,神配合的,不应以人的法令分开。
一○10 显然这很难懂,连门徒也不明白。那时候,女人并没有一个受尊敬或稳妥的地位,她们往往被人轻视。男人若向妻子生气就可休她,她是求助无门的。许多时候,她只被视为财产的一部分。
一○11,12 当门徒向主追问,祂直截了当指出离婚后再婚就是犯奸淫,不论要离婚的是男人或是女人。单从本节看,离婚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遭禁止的。但在马太福音十九章9节,主举出一个例外。一方犯了不道德的罪,另一方就可离婚,也可自由再婚。哥林多前书七章15节也可能是容许离婚,情况是不信的伴侣要遗弃基督徒的配偶。
肯定地说,整个关于离婚与再婚的题目,实在有不少困难。人们制造出婚姻的纠纷,复杂得要所罗门的智慧才能解决。避免纠纷的最佳方法,乃是避免离婚。在离婚双方的生命中,会留下了污点和疑问。离婚人士要在地方教会寻求相交,长老们必须在敬畏神的态度下加以审查。每个案子都是独立的,必须个别处理。
这段经文说出基督不仅关心婚姻的圣洁,更关心女性的权利。基督教给予女性尊荣的地位,是在别的宗教无法找到的。
八·为小孩子祝福(一○13~16)
一○13 我们现在看见主耶稣对小孩子的关心。父母带着小孩子到这位作牧人作老师的主面前求祝福,却被门徒厉声驱赶。
一○14~16 耶稣大大恼怒,指出神国属于小孩子,和那些具有像孩子的信心和谦卑的人。成年人必须像小孩子,才能进神国。
麦乔治常说,倘若从没有孩子在他门前嬉戏,他就不相信成年人的基督教了。这几节经文肯定感动主的仆人,认识把神话语传给小孩的重要。儿童的心智最为柔软,又最能接受事物。史廓治说:“尽你所能的对待小孩子,把你最好的给他们。”
九·少年的官(一○17~31)
一○17 一位财主拦住主的前路,诚恳地询问主。他称耶稣为“良善的夫子”,问耶稣他要作甚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
一○18 耶稣抓住“良善的夫子”这话。祂没有拒绝这称呼,只想试验那人的信心。惟有神是良善的。财主是否愿意承认主耶稣是神?看来他并不愿意。
一○19,20 接着,救主用律法叫他认识罪。那人仍然幻想靠行为来承受神的国,这样就由得他遵行指导他行为的律法了。主引用了五条主要关乎人际关系的诫命。诫命确实说,“要爱人如己。”那人声称从小都遵守了。
一○21,22 他果然爱人如己吗?若是,就让他变卖他所有的,分给穷人来作证明。噢,这是另一回事了。他忧忧愁愁的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
主耶稣的意思不是说他若能变卖产业行善,就会得救。得救只有一个方法──相信主耶稣。然而人要得拯救,必须承认自己是罪人,达不到神圣洁的要求。主带领那人回到十诫,要他悔罪;财主不肯把产业分给人,说明他没有爱人如己。他应该说:“主啊,若这就是资格,我便是个罪人了。我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得救,故此我求你施恩拯救我。”他却太爱自己的产业,不愿放弃,就拒绝破碎自己了。
耶稣吩咐那人变卖所有,并不是说此为得救的途径。祂要指出,他已犯了神的律法,需要拯救。倘若他向救主的指示有响应,便早已走上得救的路了。
这里有个问题。我们作信徒的是否也应爱人如己?耶稣有没有对我们说:“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各人必须以此自问。作答之前,应该考虑以下几个不能逃避的事实:
1·每日有数以千计的人死于饥荒。
2·世上过半数的人从未听闻福音。
3·我们的物质产业现在可用来缓和人类属灵和物质的需要。
4·基督的榜样教训我们,应当成为贫穷,使别人富足(林后八9)。
5·生命的短暂和主的快来,叫我们现在把金钱用在祂的工作上。等祂来到便太迟了。
一○23~25 耶稣看见那财主在人群中消失,便论到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的难处。门徒对评语感到希奇,他们认为财富跟神的祝福有关连。耶稣重申:“小子,倚靠钱财的人18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又说:“其实,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一○26,27 这叫门徒猜想究竟谁能得救。他们作为犹太人,在律法下生活,以财富为神祝福的象征是理所当然的。按摩西的法则,神应许赐亨通给顺从祂的人。门徒推论说,如果富有的人也不能进神的国,那么没有人能了。耶稣回答说,人所不能的是神所能的。
我们从这段经文的教导得到甚么结论?
首先,有钱人得救尤其困难(23节),因为他们多爱财富过于爱神。他们宁愿放弃神,也不愿放弃钱财;信靠财富过于信靠主。情况既然这样,他们总不能得救。
在旧约,财富确实是神所喜悦的象征。现在却不是了。财富不再是主祝福的记号,而是对人奉献的试验。
骆驼穿过针眼,比财主进入神国的门还容易。按人来说,财主的确不能得救。有人会反对,指出按人来说,根本没有人能得救。对,但这在财主身上更加真实。他所面对的障碍,是穷人没有注意到的。玛门的神必须从他心中的宝座上摔下来。他要如穷人般站在神面前。按人来说,这转变实在是不可能的。这事惟有神能作。
基督徒若把财宝积蓄在地上,通常都在他们儿女身上,收取他们不顺服的报应。从这些家庭而出的孩子,少有仍旧爱主的。
一○28~30 彼得懂得救主教导的意思。他知道主乃是说:“撇下所有的跟从我。”耶稣证实他的想法,把今世和永远的赏赐应许给那些为祂和福音撇下所有的人。
1·今世的赏赐有一百倍,不在于金钱,而是在于:
a·房屋──作为主的仆人,得着别人的家庭接待。
b·弟兄、姐妹、母亲、儿女──与基督徒朋友相交,使生命的各方面得到充实。
c·田地──他为万王之王讨回世上的万国。
d·受逼迫──这是今世赏赐的一部分。他若发现为耶稣受苦的价值,这便是他喜乐的因由。
2·将来的赏赐是永生。这不是说我们要撇下所有才能换取永生。永生是恩赐。这里的意思是指那些撇下所有的人,在天上能更大地享受永生。所有信徒都有这生命,但并非每位都能得着如此大的享受。
一○31 我们的主加上一句警告:“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在作门徒的路上,有好开始还不够,怎样走完这条路才要紧。艾朗赛说:
并非每位立志忠心和奉献的跟从者,都能在往后的路上持续为基督的名舍己;而有些人似乎后退了,他的奉献看来也不可靠,但在试炼的时候,却显出其真实和谦卑19。
十·第三次预言仆人受难(一○32~34)
一○32 上耶路撒冷的时候到了。对主耶稣来说,这等于客西马尼的哀痛和苦难、十字架的羞辱和痛苦。
这时候,祂的心情究竟怎样?我们能否从“耶稣在前头走”这话看出来?祂定意行神的旨意,又完全知道要付上的代价。孤单──祂在门徒前头,独身前行;喜乐──在父旨意里深而稳妥的喜乐,预见将来之荣耀的喜乐,迎娶新妇的喜乐。祂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
当我们注视祂踏着大步走,在前头作先锋,我们也感到希奇。祂是无畏的领袖、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者、我们荣耀的主、神圣之君。欧德曼写道:
我们要停下来,凝视神儿子的脸和形象,祂正迈步前往十字架!我们跟随祂,岂不悟通一种新的英雄气质?我们看见祂何等愿意为我们死,岂不领悟一种新颖的爱?我们岂不为那死的意义和奥秘而觉得惊奇20?
随行的人也害怕,他们知道那些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要竭力把祂置于死地。
一○33,34 耶稣第三次向门徒详述将要发生的事。这些预言显出祂不仅是一个人:
1·“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一一1~—三37)。
2·“人子将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一四1,2,43~53)。
3·“他们要定他死罪”(一四55~65)
4·“交给外邦人”(一五1)。
5·“他们要戏弄他,吐唾沫在他脸上,鞭打他,杀害他”(一五2~38)。
6·“过了三天,他要复活”(一六1~11)。
十一·服事人的为大(一○35~45)
一○35~37 主痛切地预言十字架将临之后,雅各、约翰进前来,提出一个高尚但不合时的请求。高尚,因为他们想亲近基督;但那不是适当时间为自己谋大事。他们表示相信耶稣会建立祂的国,但他们也应该想念祂迫切的情绪。
一○38,39 耶稣问他们能否喝祂所喝的杯,就是祂所受的苦;又能否受祂的洗,就是祂的死。他们宣称能够,主也指出他们说的对。他们要为对祂忠心而受苦,至少雅各就要殉道了(徒一二2)。
一○40 祂解释说国度里的尊荣地位,不是任意赐予的,乃是要赚取的。当谨记进入国度是本乎恩也因着信,但国度里的地位取决于我们对基督的尽忠。
一○41~44 那十个门徒就恼怒,因为雅各、约翰要在他们中为首。但他们的恼恨显示出他们也有同样的心思。这事让主耶稣有机会给他们就谁为大的题目,上了美丽而革命性的一课。在不信的人中间,为大的人以专横的权力统治,他们傲慢自大。在基督的国里,为大者的特征是服事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
一○45 至高的榜样,是人子自己。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想一想!主藉神迹降生,来到世上,一生传道。祂代替人死了,献上祂的生命。
上文提过,本节是整本福音书的钥节。这是一个神学的缩写,是描写世上至伟大的生命的小品。
十二·医治瞎子巴底买(一○46~52)
一○46 情景从比利亚转到犹太。主与门徒渡过约但河,到了耶利哥。祂在那儿遇上瞎子巴底买,一个有深切需要,又知道自己的需要,并决意使需要得到满足的人。
一○47 巴底买认出主,称祂为大卫的子孙。很讽刺,正当以色列国民对弥赛亚的出现视而不见,一个瞎眼的犹太人却有真正的属灵视野!
一○48~52 他坚毅地恳求怜悯,他没有徒劳无功。他切实地求得看见,就得着具体的响应。他对主的感激,在行为上表露出来;他忠心地作门徒,在耶稣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的路上跟从祂。主步近十字架时,在耶利哥找到如此的信心,必然叫祂的心喜悦。巴底买在那天寻见主实在美好,因为救主不会再经过那城了。──《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简介 10:11
犯 奸 淫: 如
果 不 是 出 于 圣 经 特 许 的 原 因, 任 何 人 离 婚 再 娶 都 是 犯 奸 淫 ( 参 玛 2:14 注;太 19:9 注;林 前 7:15) 。
换 言 之,国 家 法 律 ( 或 其 它 任 何 人 为 机 构 ) 所 允 准 的 离 婚 在 神 眼 中 并 不 一 定 都 是 正 确 而 合 法 的。
10:14
神 国: 马
可 常 用 “ 神 的 国 ” 一 词, 而 马 太 则 通
常 沿 用 犹 太 人 的 表 达 方 式 “ 天 国 ” ,
二 者 含 义 相 同。 可 比 较 以 下 一 些 对 应 的 经 文: 太 4:17 与 可 1:15 太 5:3 与 路 6:20 太 11:11 与 路 7:28 太 10:7 与 路 10:9 ( 参 “ 神 的 国 度 ” 一 文 ) 。
10:15
像 小 孩 子: 像
小 孩 子 一 样, 人 应 该 用 单 纯、 谦 卑、 信 靠 和 真 诚 的 态 度 离 弃 罪,接 受 基 督 做 个 人 的 主 和 救 主, 并 且
接 受 神 做 自 己 的 天 父 ( 参 太 18:3 注 ) , 如 此 才 能 承 受 神 的 国。
10:16
为 他 们 祝 福: 基
督 深 切 关 注 小 孩 子 得 救 和 灵 命 成 长 的 状 况。 基 督 徒 父 母 应 该 竭 尽 全 力 地 帮 助 自 己 的 儿 女 蒙 恩 得
救, 把 他 们 带 到 基 督 面 前, 因 为 基 督 切 望 接 纳 小 孩 子, 深 爱 他 们 并 且 乐 意 为 他 们 祝 福 (13~16 节;参 “ 父 母 与 孩 子 ” 一 文 ) 。
10:23
有 钱 财 的 人: 参 “ 贫 与 富 ” 一 文。
10:30
得 百 倍: 这
句 话 不 能 按 照 字 面 意 思 来 理 解。 那 些 为 基 督 的 缘 故 奉 献 一 切 的 信 徒 必 将 领 受 在 此 所 列 各 种 关 系
中 的 祝 福 和 喜 乐。
10:31
在 前 的 , 将
要 在 后: 参
太 19:30 注。
10:43
谁 愿 为 大: 人
真 正 的 伟 大 并 不 体 现 在 个 人 所 拥 有 的 地 位、 权 力 或 成 就 (42 节 ) ,
而 是 体 现 在 个 人 真 诚 渴 望 事 奉 神 和 服 侍 人 的 心 态 上。 我 们 必 须 忠 心 委 身 于 神, 在 地 上 专 心 遵 行
他 的 旨 意, 不 以 个 人 的 荣 耀、 地 位 或 物 质 利 益 为 念。 那 些 成 就 神 的 旨 意, 带 领 他 人 归 信 基 督 承 受
救 恩 并 讨 神 喜 悦 的 人, 将 来 得 到 的 赏 赐 就 是 在 神 的 国 里 真 正 为 大 或 居 首 位 ( 参 路 22:24~30 注 ) 。
10:45
赎 价: 参
太 20:28 注 罗 3:25, 有 关 基 督 为
马可福音第十章
七.婚姻与离婚(一○ 1 ~ 12 )
一○ 1 主从加利利往东南到达比利亚,就是 约但河外 (东边)。比利亚传道的记载一直到十章 45 节。
一○ 2 法利赛人 不久就发现祂。他们像一群狼,潜进来施杀戮。他们设下圈套,问祂 休妻可以不可以 。祂要他们回想摩西五经, 摩西吩咐你们的是什么?
一○ 3 ~ 9 他们避开祂的问题,只说出 摩西 所允 许 的。他 许 人休妻,只要给她写 休书 便可以。然而这不是神的美意,这事得允许只 因为 人的 心硬 ,神的旨意要男人和女人在有生之日在婚姻上联合。此理要回到神创造两性的事上。人要 离开 父母,在婚姻上联合,他和妻子要成为一 体 。因此, 神配合的 ,不应以人的法令分开。
一○ 10 显然这很难懂,连门徒也不明白。那时候,女人并没有一个受尊敬或稳妥的地位,她们往往被人轻视。男人若向妻子生气就可休她,她是求助无门的。许多时候,她只被视为财产的一部分。
一○ 11 , 12 当门徒向主追问,祂直截了当指出离婚后再婚就是犯奸淫,不论要离婚的是男人或是女人。单从本节看,离婚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遭禁止的。但在马太福音十九章 9 节,主举出一个例外。一方犯了不道德的罪,另一方就可离婚,也可自由再婚。哥林多前书七章 15 节也可能是容许离婚,情况是不信的伴侣要遗弃基督徒的配偶。
肯定地说,整个关于离婚与再婚的题目,实在有不少困难。人们制造出婚姻的纠纷,复杂得要所罗门的智慧才能解决。避免纠纷的最佳方法,乃是避免离婚。在离婚双方的生命中,会留下了污点和疑问。离婚人士要在地方教会寻求相交,长老们必须在敬畏神的态度下加以审查。每个案子都是独立的,必须个别处理。
这段经文说出基督不仅关心婚姻的圣洁,更关心女性的权利。基督教给予女性尊荣的地位,是在别的宗教无法找到的。
八.为小孩子祝福(一○ 13 ~ 16 )
一○ 13 我们现在看见主耶稣对 小孩子 的关心。父母 带 小孩子 到这位作 牧人作 老师的主面前求祝福,却被门徒厉声驱赶。
一○ 14 ~ 16 耶稣大大 恼怒 ,指出 神国 属于小孩子,和那些具有像孩子的信心和谦卑的人。成年人必须像小孩子,才能 进 神国。
麦乔治常说,倘若从没有孩子在他门前嬉戏,他就不相信成年人的基督教了。这几节经文肯定感动主的仆人,认识把神话语传给小孩的重要。儿童的心智最为柔软,又最能接受事物。史廓治说:“尽你所能的对待小孩子,把你最好的给他们。”
九.少年的官(一○ 17 ~ 31 )
一○ 17 一位财主拦住主的前路,诚恳地询问主。他称耶稣为“ 良善的夫子 ”,问耶稣他要 作什么事 ,才可以 承受永生 。
一○ 18 耶稣抓住“ 良善的夫子 ”这话。祂没有拒绝这称呼,只想试验那人的信心。惟有神是良善的。财主是否愿意承认主耶稣是神?看来他并不愿意。
一○ 19 , 20 接,救主用律法叫他认识罪。那人仍然幻想靠行为来承受神的国,这样就由得他遵行指导他行为的律法了。主引用了五条主要关乎人际关系的诫命。诫命确实说,“要爱人如己。”那人声称 从小都遵守了 。
一○ 21 , 22 他果然爱人如己吗?若是,就让他变卖他所有的,分给 穷人 来作证明。噢,这是另一回事了。他 忧忧愁愁的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 。
主耶稣的意思不是说他若能变卖产业行善,就会得救。得救只有一个方法──相信主耶稣。然而人要得拯救,必须承认自己是罪人,达不到神圣洁的要求。主带领那人回到十诫,要他悔罪;财主不肯把产业分给人,说明他没有爱人如己。他应该说:“主啊,若这就是资格,我便是个罪人了。我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得救,故此我求你施恩拯救我。”他却太爱自己的产业,不愿放弃,就拒绝破碎自己了。
耶稣吩咐那人变卖所有,并不是说此为得救的途径。祂要指出,他已犯了神的律法,需要拯救。倘若他向救主的指示有回应,便早已走上得救的路了。
这里有个问题。我们作信徒的是否也应爱人如己?耶稣有没有对我们说:“ 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各人必须以此自问。作答之前,应该考虑以下几个不能逃避的事实:
1 .每日有数以千计的人死于饥荒。
2 .世上过半数的人从未听闻福音。
3 .我们的物质产业现在可用来缓和人类属灵和物质的需要。
4 .基督的榜样教训我们,应当成为贫穷,使别人富足(林后八 9 )。
5 .生命的短暂和主的快来,叫我们现在把金钱用在祂的工作上。等祂来到便太迟了。
一○ 23 ~ 25 耶稣看见那财主在人群中消失,便论到有钱财的人进 神的国 的难处。门徒对评语感到希奇,他们认为财富跟神的祝福有关连。耶稣重申:“小子,倚靠钱财的人 18 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又说:“其实, 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
一○ 26 , 27 这叫门徒猜想究竟 谁能得救 。他们作为犹太人,在律法下生活,以财富为神祝福的象征是理所当然的。按摩西的法则,神应许赐亨通给顺从祂的人。门徒推论说,如果富有的人也不能进神的国,那么没有人能了。耶稣回答说,人所 不能 的是神所 能 的。
我们从这段经文的教导得到什么结论?
首先,有钱人得救尤其困难( 23 节),因为他们多爱财富过于爱神。他们宁愿放弃神,也不愿放弃钱财;信靠财富过于信靠主。情况既然这样,他们总不能得救。
在旧约,财富确实是神所喜悦的象征。现在却不是了。财富不再是主祝福的记号,而是对人奉献的试验。
骆驼穿过针眼,比财主进入神国的门还容易。按人来说,财主的确不能得救。有人会反对,指出按人来说,根本没有人能得救。对,但这在财主身上更加真实。他所面对的障碍,是穷人没有注意到的。玛门的神必须从他心中的宝座上摔下来。他要如穷人般站在神面前。按人来说,这转变实在是不可能的。这事惟有神能作。
基督徒若把财宝积蓄在地上,通常都在他们儿女身上,收取他们不顺服的报应。从这些家庭而出的孩子,少有仍旧爱主的。
一○ 28 ~ 30 彼得 懂得救主教导的意思。他知道主乃是说:“撇下所有的跟从我。”耶稣证实他的想法,把今世和永远的赏赐应许给那些为祂和福音撇下所有的人。
1 .今世的赏赐有一百倍,不在于金钱,而是在于:
a . 房屋 ──作为主的仆人,得别人的家庭接待。
b . 弟兄、姐妹、母亲、儿女 ──与基督徒朋友相交,使生命的各方面得到充实。
c . 田地 ──他为万王之王讨回世上的万国。
d . 受逼迫 ──这是今世赏赐的一部分。他若发现为耶稣受苦的价值,这便是他喜乐的因由。
2 .将来的赏赐是 永生 。这不是说我们要撇下所有才能换取永生。永生是恩赐。这里的意思是指那些撇下所有的人,在天上能更大地享受永生。所有信徒都有这生命,但并非每位都能得如此大的享受。
一○ 31 我们的主加上一句警告:“ 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 ”在作门徒的路上,有好开始还不够,怎样走完这条路才要紧。艾朗赛说:
并非每位立志忠心和奉献的跟从者,都能在往后的路上持续为基督的名舍己;而有些人似乎后退了,他的奉献看来也不可靠,但在试炼的时候,却显出其真实和谦卑 19 。
十.第三次预言仆人受难(一○ 32 ~ 34 )
一○ 32 上耶路撒冷 的时候到了。对主耶稣来说,这等于客西马尼的哀痛和苦难、十字架的羞辱和痛苦。
这时候,祂的心情究竟怎样?我们能否从“ 耶稣在前头走 ”这话看出来?祂定意行神的旨意,又完全知道要付上的代价。孤单──祂在门徒前头,独身前行;喜乐──在父旨意里深而稳妥的喜乐,预见将来之荣耀的喜乐,迎娶新妇的喜乐。祂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
当我们注视祂踏大步走,在前头作先锋,我们也感到 希奇 。祂是无畏的领袖、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者、我们荣耀的主、神圣之君。欧德曼写道:
我们要停下来,凝视神儿子的脸和形象,祂正迈步前往十字架!我们跟随祂,岂不悟通一种新的英雄气质?我们看见祂何等愿意为我们死,岂不领悟一种新颖的爱?我们岂不为那死的意义和奥秘而觉得惊奇 20 ?
随行的人也 害怕 ,他们知道那些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要竭力把祂置于死地。
一○ 33 , 34 耶稣第三次向门徒详述将要发生的事。这些预言显出祂不仅是一个人:
1 .“ 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 ”(一一 1 ~—三 37 )。
2 .“ 人子将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 ”(一四 1 , 2 , 43 ~ 53 )。
3 .“ 他们要定他死罪 ”(一四 55 ~ 65 )
4 .“ 交给外邦人 ”(一五 1 )。
5 .“ 他们要戏弄他,吐唾沫在他脸上,鞭打他,杀害他 ”(一五 2 ~ 38 )。
6 .“ 过了三天,他要复活 ”(一六 1 ~ 11 )。
十一.服事人的为大(一○ 35 ~ 45 )
一○ 35 ~ 37 主痛切地预言十字架将临之后, 雅各、约翰进前来 ,提出一个高尚但不合时的请求。高尚,因为他们想亲近基督;但那不是适当时间为自己谋大事。他们表示相信耶稣会建立祂的国,但他们也应该想念祂迫切的情绪。
一○ 38 , 39 耶稣 问他们 能 否 喝 祂所喝的 杯 ,就是祂所受的苦;又能否受祂的 洗 ,就是祂的死。他们宣称 能 够,主也指出他们说的对。他们要为对祂忠心而受苦,至少雅各就要殉道了(徒一二 2 )。
一○ 40 祂解释说国度里的尊荣地位,不是任意赐予的,乃是要赚取的。当谨记进入国度是本乎恩也因信,但国度里的地位取决于我们对基督的尽忠。
一○ 41 ~ 44 那十个 门徒就 恼怒 ,因为 雅各、约翰 要在他们中为首。但他们的恼恨显示出他们也有同样的心思。这事让主耶稣有机会给他们就谁为大的题目,上了美丽而革命性的一课。在不信的人中间,为大的人以专横的权力统治,他们傲慢自大。在基督的国里,为大者的特征是服事人。 谁愿为首 ,就必作众人的 仆人 。
一○ 45 至高的榜样,是 人子 自己。 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想一想!主藉神迹降生,来到世上,一生传道。祂代替人死了,献上祂的生命。
上文提过,本节是整本福音书的钥节。这是一个神学的缩写,是描写世上至伟大的生命的小品。
十二.医治瞎子巴底买(一○ 46 ~ 52 )
一○ 46 情景从比利亚转到犹太。主与门徒渡过约但河, 到了耶利哥 。祂在那儿遇上 瞎子巴底买 ,一个有深切需要,又知道自己的需要,并决意使需要得到满足的人。
一○ 47 巴底买认出主,称祂为 大卫的子孙 。很讽刺,正当以色列国民对弥赛亚的出现视而不见,一个瞎眼的犹太人却有真正的属灵视野!
一○ 48 ~ 52 他坚毅地恳求怜悯,他没有徒劳无功。他切实地求得看见,就得具体的回应。他对主的感激,在行为上表露出来;他忠心地作门徒,在 耶稣 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的路上跟从祂。主步近十字架时,在耶利哥找到如此的信心,必然叫祂的心喜悦。巴底买在那天寻见主实在美好,因为救主不会再经过那城了。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十章
C 离开加利利(十 1 ~ 34 )
i. 地理背景(十 1 )
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第一至九章中看见了一份基本上是属于耶稣在加利利事奉的记录 122 。现在,从第十至十五章,马可记载了犹太地的事奉;最自然的假设是:这是紧接在后面发生的。但与此观点相反的是:在这两个部分之间,路加有大量的材料,大约涵盖了他福音书的九至十八章,通常称作“路加的旅行叙述”,马可似乎完全将之略去了。然而,马可从未宣称要记录“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像路加一样(徒一 1 ),而且连早期基督徒传统都说马可福音只是一份选择性的记载。马可在此的编排可能是神学性的与浓缩性的,而非按照严谨之年代次序:他急于要立刻指出耶稣毅然转向耶路撒冷,因而导致十字架上的事件。虽然马可福音是“历史的”记载,我们都不必按照现代的含义将它看作是一份编年史;他心目中有个不同的目的。
耶稣现在要进入之 犹太 的境界,在每一方面都与北方的加利利高地截然不同 123 。崎岖的加利利,连同它那些单纯而具有强烈之国家主义的农夫,与南方那些久经世故的城巿居民截然不同。加利利永远是最顽强之犹太革命的中心,可能是因为“加利利环形区”(这是它的全名)四围都是被外邦人与恶毒之反犹太居民环绕所致;正如约瑟夫指出的:即使是主后七十年的革命,加利利都是罗马人难以攻击的一个坚垒。支配犹太地的是耶路撒冷,而支配耶路撒冷的则是圣殿与其撒都该贵族与公会;既得之宗教利益与呆板之宗教正统在那里比北方强烈得多。
122 丝毫不容置疑的是:马可在此是贴着寻常之地理含义来理解“加利利”一词,不管现代学者会怎么想,也不管他的地理有时可能会是含糊不清的。将这个词语的用法看作是具有神学上的意义,在解经学上是歪曲的,除非将此神学含义局限为:加利利人可能比他们在南方的同胞单纯,没有那么多“神学上的心思”,所以后者由衷地轻视他们(约一 46 )。马可在他的福音书中很可能是把所有与加利利有关的材料汇集在一起,而与和犹太地有关的材料分开来;但那完全是另一回事,纯粹是编排上的问题。
123 浏览一下出色的地形图(如 Westminster Historical Atlas to the
Bible )就可看出。
ii. 耶稣论婚姻的教训(十 2 ~ 12 )
法利赛人问了这个有关离婚的问题,他们的用意究竟何在?他们在第 4 节回答耶稣的话显示出:他们对于这个问题在律法上的规定已经非常清楚,这是很自然的。从第 2 节的用词 要试探祂 看来,这显然只是一个“圈套问题”,不是要获得指引,而是要使耶稣危及自身。他们若是能够使祂落入某种轻率的声明,那么就可以指控祂违背摩西律法或解释律法的遗传 124 。撒都该人质问复活的问题(十二 23 ),而希律党人则诘问纳税的问题(十二 15 ),同样都是想要使耶稣负罪的花言巧语,而这些方法却都无效(十二 34 )。由此看来,耶稣答覆的智慧就更为明显了。所以,这段经文并非耶稣向祂的门徒所作之“纯理论之”有关离婚的完整教训,虽然像祂所有的意见一样,变成施教的机会。祂主要是回答一个试探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无论祂发表什么意见,某个群体都可以抓到把柄。这位加利利拉比的门徒如此轻看安息日(二 23 ),法利赛人可能预期祂对于性关系也采取宽松的看法,所以才会问祂这个问题,为要得着另一个攻诘的把柄。约翰福音八 1 ~ 11 记载了耶稣赦免行淫妇人的故事,显示出人很容易就将放纵的罪名加在祂身上;虽然这个“插曲”可能不属正典所有,不过这个故事已经广为流传。此外,耶稣素有与税吏和不道德之人为友的声名(二 16 ),而且将妇女(如抹大拉的马利亚)列在祂的门徒行列中(十六 9 ),在他们眼中看起来一定是极为可疑的。如果这是他们所希望的,那他们就只有大失所望了,耶稣在此丝毫没有放纵之嫌。其实,我们从第 10 节可以看出:祂强烈的看法甚至连祂的门徒都很诧异,以致他们后来会私下要求耶稣解释。这个私下解释的记载,又是马可的典型作法( Schweizer )。另一方面,法利赛人可能不像门徒那么诧异,他们可能已经预期耶稣在婚姻问题上是个“严格主义者”,正如昆兰社团似乎也是如此一样。在那种情形下,他们可以指控祂在这个问题上拒绝摩西的律法。
3. 一如往昔,耶稣首先按照法利赛人的层次来回答他们,把他们带回到摩西,那无疑也是他们所期望的,并且不管严格或宽松,至少他们不会怀疑耶稣的看法是异端。耶稣藉此清楚说明祂的教训是要给律法注入一个新而深入的意义,而不是要把它看作是无用的而抛诸脑后(太五 17 )。
4. 然而,耶稣在祂的问题中所用的字 eneteilato ( 吩咐 , 3 节)变成法利赛人答覆时所用的字 epetrepsen ( 许 , 4 节),如果是刻意的(事实上可能也是如此),那么法利赛人已经被迫在立场上有所退让了。他们自己不敢说律法中曾经吩咐人离婚,虽然那是 许可 的,由此可见,他们对于自己立场的弱点有些许察觉了。
5. 接着更进一步地打击文士们。耶稣说:摩西的这条律法,不只是像他们所承认的,乃是允许的,而不是命令的;它其实更是让步的,因为人心对神毫无回应( 心硬 )。我们可以意译作:在律法的时代,轻易离婚比公然犯奸淫与违犯所有婚姻法规来得好。这是在以色列的两件恶事中较轻的一种,但它的存在却显示出人性的致命缺陷,耶稣要我们注意这一点。旧约时代对于一夫多妻制采取容忍的态度,或许是同一个原则之运用的另一个例子,正如早期所允许的一些事一样,但圣经却从未称许这些事,也从未将之视为神对人类的计划 125 。
6. 但一如往例,耶稣现在从更深之神学层面来反驳,超越摩西的律法(这律法是在特定的时间颁布的),而诉诸于神在创造中所显明之无时间限制的旨意。祂只是诉诸妥拉( torah )或律法的另一个记载,而不是废弃它;保罗同样清楚知道,摩西律法只不过是神稍早之计划与恩典之约的一个“插曲”,后者才是永远的(创三 17 )。耶稣当然不是只把婚姻的神圣不容破坏单单建立在创世记二 24 那番话上;该处只不过是评述神的行动。婚姻之神圣乃是建立在神最初的心意与作为(创一 27 ):祂创造了男女,并且显出两性的结合乃是祂的计划。耶稣当然假定法利赛人这一面充分认识创世记这处经文的上下文,乃是在解释神为什么要设立婚姻,以便相互作伴,彼此扶持(创二 18 )。
7. 一个人甘愿离开已知最密切的社会结合(就是父母与儿女),与一个先前不认识的人形成一个新的、更密切的结合,这个自然现象是全然无法解释的,除非将它看作是神的这个计划实现的一个例子。一如往例,耶稣也是诉诸一般人的常识,来反对专业神学家的故弄玄虚(参七 15 )。
8. 所以,婚姻乃是已知最密切之人类的结合( 一体 );虽然它包含了肉体的结合(因为是人),而且身体层面不能在死亡之后仍然存留(十二 25 );然而,这是如此密切的结合,而且在神的旨意中是如此深邃,以致保罗能够用它来描绘基督与祂的教会之间的属灵联合(弗五 32 )。只有“父子关系”可为神与祂百姓之间的联合作出类似的描绘(弗三 15 )。
9. 这个密切的结合是神所创造的,其实,它乃是神创造两性的目标;而任何离婚的事纯粹都是人这一面的问题。对于这些法利赛人不需要再说别的。他们是垂头丧气地走开呢?或是当中有些人离去时对此深加思量,如十二 32 及下一样?耶稣诉诸历史上之摩西律法背后,神那没有时间限制的心意(如神在创造时所显明的,无论是关于婚姻,或关于安息日,或其他任何事),可能不会使法利赛人满意,但他们却不能对它的合法性或祂的正统性提出异议。
10. 但我们就像那些门徒一样,在这事上还需要更详细的解释与指导;这是那些宗教谋士法利赛人得不到的,因为他们的问题并不是真的想要获得答案。所以马可说: 到了屋里,门徒就问祂这事 (这是典型的马可用词)。门徒的发觉有必要请耶稣再作进一步的解释,这事实说明可能是祂头一次谈论这个题目,而且祂的教训至少在某些方面与连门徒也接受的一般观点有所冲突。这位似乎宽大放纵的耶稣,都根据神完全的旨意与目的,作出令人难以置信之更高的要求。
11 ~ 12. 耶稣论离婚之教训也只是概括性的,所以它绝对不是对一难题所作之充分探讨。为这缘故,我们必须回到马太福音五 32 更充分的陈述与它所谓之“例外子句”(姑且不论这句话如何解释),以及保罗书信(直率的性质在其中多少经过教牧式的缓和了)。但是,就因为这段话极为直率,它显然是耶稣当初亲口所说的。早期基督徒,无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没有一个人胆敢作出如此严峻的声明,虽然昆兰社团似乎也诉诸相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的圣经原则( Anderson 和 Schweizer )。而且,马可这段经文,是为希腊─罗马外邦教会所写的率直的教导套语,那些地方的不道德行为无疑乃是一个致命的危机,过于婉转的话对他们起不了作用。耶稣不是在创造一个新律法主义,祂乃是在恢复神绝对的标准与心意。第一世纪,乃是离婚极为容易、极为盛行的时代,无论是在犹太教或异教都一样。值得注意的是:耶稣认定离婚后的夫妻双方各自再婚是必然的,祂以奸淫这个恶名加诸其上的,正是这种故意离婚之后的通婚行为。但无论我们如何解释,绝对不可把耶稣强烈的措词给稀释掉,虽然它们对我们而言是极不受欢迎且极不流行的,正像祂当初说这些话时祂的门徒们所感受的一样(见太九 10 )。
124 这问题或可能出于法利赛人工作上的关注,因为“严厉的”煞买( Shammai )学派与“宽松的”希列( Hillel )学派对此有众所周知的不同看法,在其他许多问题上也是一样。但两个学派都将离婚看作是正常的,他们所争辩的只是在于必须为它辩护之方法的性质罢了。所以,主的话是将他们的根据从这两个党派的最底部割除掉。耶稣在此不是作出新的法律规定,而是宣告神的旨意与目的( Anderson )。祂不是像法利赛人一样关切我们的“权利”,以及我们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Schweizer )。
125 承认这是“让步”,并不足以佐证施维策所说“离婚可以是悔改的征兆”的说法是对的。不过施氏也说“离婚是万不得已的方法”。这么说无异于推翻耶稣所立的原刖,而且上下文根本没有提到“悔改”。
iii. 让小孩子来(十 13 ~ 16 )
从九 36 那个行动式的比喻中,我们已经明白:我们在国度里面一定不可轻看小孩子;事实上,我们已经看见,因耶稣的名而接待小孩子就是接待耶稣自己。这是国度里面全新之价值观范例之一。现在,这段经文更告诉我们:要进入国度,我们自己必须具有像孩子一样的特质( 15 节),虽然耶稣并没有说所有的孩子因为他们是孩子就已经在神的国里面了。那正是为什么一定不可拦阻小孩子就近耶稣的原因,因为国度就是由那些同有这些孩子之态度的人所组成的 126 。这可能是指孩子的卑微,但这处经文的意思似乎不只是指卑微而已。更广的解释是孩子的信靠,对于他所爱之人诚实的信心 127 。
除此之外,我们在这段掌故中也可看见那些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带到耶稣这里来,要耶稣摸他们( 13 节),为他们祝福( 16 节),可见这些父母对耶稣的信心。这些孩子究竟是 paidia ( 小孩子 , 13 节),或 brephe{ ( 婴孩 ,正如路十八 15 所说的),我们无法确知,事实上在这里也无关紧要。有些人认为这些父母的举动几近迷信;但是,既然触摸耶稣的衣裳、希望因而得着医治(五 28 )是信心而不是迷信,那么此处也是信心的表现。对于当时的犹太拉比而言,按手祝福显然是很平常的事。不因这些孩子的年龄问题而受影响的,是那些无疑已经疲惫不堪之门徒们的直率,显在他们对那些父母的责备上。或许他们这么做也是出于私心,想要保护他们的拉比,使祂的时间不被他们依然认为无关紧要之人所干扰。门徒们当然使耶稣变成绝非随便就可靠近的人,或许他们也是出于私心保护他们自己特权的地位吧?(参九 38 )
同样不受孩子年龄影响的,是耶稣对祂的门徒这种举动的愤怒( 14 节),显示出他们全然不明白祂爱的目的 128 ,以及国度的整个性质,在这国度里,没有一个人是神眼中看为不重要的。强烈的希腊文动词 \cs16 aganakteo{ ( 恼怒 ),显示出耶稣的感觉是多么强烈。
126 柯兰斐拒绝接受这一点,他说这会把信心变成“行为”;对他而言,重点是在于孩子的软弱与无助。这一点无疑也包括在内,但并不能道尽孩子的样式。单纯可能也包括在其中。
127 然而,这并不是像西方国家中一些人所认为的,意味着孩子已经“归正”了,除非他们后来又故意远离神。这种观点在第三世界当然是行不通的,因为那里的孩子已经属于非基督教的信仰。我们在此,乃是受召效法孩子的态度,而不是他们的信仰。一个孩子没有要求权,孩子的态度必须是完全的倚靠( Minear ),在犹太律法底下,他们的地位是次要的,用圣经上的话说,他们是“最小的”。
128 安德生指出:这是福音书中唯一可以确定耶稣 恼怒 之处;至少对祂而言,国度的一个基本原则包括接待孩子。
iv. 富有的人(十 17 ~ 31 )
这个富人的故事,在三卷对观福音中都有记载,各自加上不同的细节,因为不同记述者在回忆时想到不同的重点。我们从马太(太十九 20 )得知他的年轻,而路加则记载他是一个“官”(路十八 18 )。他的 产业很多 ( 22 节),与门徒们所过“福音的贫穷”生活如此不同,给这些纯真的加利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后来见到那金碧辉煌的希律圣殿一样(十三 1 )。他可能是属于福音仍然极少接触的一个社会团体,然而已经归主之税吏(如利未)毫无疑问也曾经是富有的(二 14 ~ 15 ),其余的“罪人”也是如此。从最开始,这个圈子中有些妇女就已列在跟随耶稣之人的行列中(十五 41 ,并参:路八 3 ),使用她们的财富来推进祂的目标,正如亚利马太的约瑟末后所做的一样(十五 43 )。耶稣并未定财富本身为错误的,但这个故事对于财富的危险提出严厉的警告。
17. 如果我们照着字面意义来理解希腊文动词 gonupeteo{ ( 跪 ),而不是解作隐喻之“祈求”(这是有可能的意思),从此人公然在路上奔跑、下跪,就可显出他的恳切来。从他将形容词 良善的 应用在耶稣身上,可显出他的属灵洞察力;从他非常切慕 永生 ,可显出他属灵的饥渴。他急急忙忙地将他视为理所当然之正统犹太人的意见──永生的道路是藉着遵守诫命而得的──一语带过,显示出一种远胜过一般文士所表现出来的属灵理解力(但参十二 33 )。但他的属灵洞察力并未配上预备委身(包括牺牲在内)的态度,所以他忧忧愁愁的离去了。在他的例子中,妨碍乃是在于他的财富;与其放弃财富,他宁可放弃耶稣。所以,他变成一个持久的警告,提醒耶稣的所有门徒,财富是危险的( 23 节)。
18. 一如往昔,耶稣试着让这人从他自己的话中引出它充分的含义来。他来到一位教师面前寻求帮助,承认祂是 良善的 ;但他是否仍未体认到这个属性最深层的含义呢?他是否尚未将耶稣与神等同,使他能够认出这位 良善的夫子 的真正本性,像彼得(八 29 )一样呢?因为只有这样一位属天的弥赛亚,才能够赐给他口口声声渴望、却尚未得到的永生。施维策说得好:这不只是在寻求幸福安然的生活,而是寻求更深远的事物;这个人是真切的,而且他的寻求也是正确的。
但他犯的根本错误却远比不能承认耶稣是弥赛亚更为基要,虽然这也是绝大部分犹太教徒共犯的一个错误(施维策比较诗篇十五篇与诗篇二十四篇)。他仍然认为救恩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除非他准备好视救恩为自己完全不应得、也不配得的,而以信心来接受,否则不能享有。
耶稣回答这个人的话,在马太福音十七 17 稍有不同,但主要的含义仍然不变,而两者很可能都是原来相同的一句亚兰语松散的希腊文意译。当然没有一个基督徒会杜撰出马可在这里所记录的这句突兀的话( Anderson );那么这种突兀的形式或许正是耶稣的特色,因为我们在其他几个场合中已经见过。不过,另一些人却将它看作是马可典型的风格,而不是耶稣的。
19. 耶稣为此人概述了律法上关于如何对待邻舍的诫命;但祂尚未引入更严厉的问题──对神的责任。如果他在这个较低层面上能够产生一种不足感,那可就好得多了。针对这人热切的问题:“我当作什么事?”耶稣在回答时仿佛是在说:“作?如果这就是永生之道,那么你就必须作到律法上所有的诫命。”耶稣举这些诫命,大概不是想要激发这人的良心,仿佛他若是真的爱邻舍如同自己(十二 31 ),他必定已经以不同的方式来运用他的财富了( 21 节)。
20. 这人的属灵经历尚不及保罗深。他只想到外在的遵守,却未想到内在的违犯,但那却是耶稣视为同样重要的(七 21 ~ 22 );但是当他说自己外在已经遵守这一切的诫命时,无疑是存着无亏的良心说的。然而,他虽然外在感到对自己很满意,但至少在内心中体认到自己仍然缺少些什么;不然他就不会到耶稣这里来寻求永生,问这个问题。
21. 从 emblepsas auto{ ( 看着祂 ,或“凝视着祂”)看来,耶稣在那一刻显然看见此人里面有着引人的气质 129 。会不会是他的自动自发与诚挚热切的态度呢?这种素质也出现在被神形容为“合我心意”、心志专注的大身上(徒十三 22 )。但即使是对祂所爱、希望能作祂门徒的人,耶稣也不降低祂作门徒的要求,得着一个轻易归正的人。这不是一件任意抉择的事:凡想要跟随耶稣的人,都必须舍己,背起十字架(八 34 )。
动词 hystereo{ ( 缺少 ,或“需要”)包含一个更深层面的探询。这里有一个人,他在物质上从未缺少任何事物,这一点无疑就是他之所以从未像穷人般受试探,去杀人或偷盗的原因(箴三十 9 )。对于这么一个人,外在的遵行诫命很容易,但他仍然有内在的缺乏。耶稣正想要使他明白:“贫穷的富人”也有一个极大的、看不见的需要,是隐藏在他的财富里面的。他若要满足这个需要(参:启三 17 ),他就必须以具体的方式表现出他的门徒职分来( Schweizer ),就是撇下他的财富。
舍弃地上的物质财富基本上是对每一门徒的要求,而且有些人确实受命在某段时间,或永远撇弃他们的财富。耶稣要求所有跟随祂的人从一开始就必须全然舍弃一切(一 18 )。然后,祂所交还给我们的,乃是完全听凭祂的旨意;我们只是以祂管家的身分持有它罢了;一切都是祂的,祂可随己意赏赐或收取(伯一 21 )。但耶稣接着所应许之“ 有财宝在天上 ”,却是永远属于我们的。不像今生不定的财物一样随时都会消逝。
“ 分给穷人 ”:为了穷人舍弃,是这个命令的核心?或者,命令这人舍弃的中心点乃是在于那已经成为属灵的障碍?从前的释经学者都强调第二个解释,但近代的释经学者却强调第一个解法。但这两者之间可能并没有矛盾,因为新约圣经虽然并没有说“神是站在穷人这一边”,但耶稣总是对穷人显出特别的关怀。在新约圣经中,财富未必是被视为有罪的;然而,它却是被视为具有高度的危险( 23 节),也是件极大的责任。耶稣并未责备此人牺牲穷人以获取自己的财富,但税吏几乎可以肯定是会那么做的。对于旧约时代的犹太人,诚实获得的财富乃是神赐福的一个记号(箴十 22 ),但是我们绝不可以将这一点渲染至“成功时尚”的地步,因为“贫穷人”经常都是与“义人”等同的。
22. 在整本新约圣经中,就只记载这个人是 忧忧愁愁 地离开耶稣的。有许多人忧伤地来到耶稣这里,却充满喜乐的离去。但是,除了放弃他的财富之外,他再也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接近耶稣( Schweizer )。就着定义而言,他不能作耶稣的门徒(八 34 );祂自己已经舍去了祂的一切(林后八 9 )。他的反应再清楚不过地显示出:耶稣已经触及他的痛处。那拖住他、使他不能进入神国的,的确就是他的财富,不然他一定会像其他门徒一样立刻欢欢喜喜地撇下。次经之“拿撒勒人福音书”( Gospel of the Nazarenes )加上了极其生动的描绘,说这人听见耶稣的话时“抓抓他的头”;然而,这读起来比较像是一个讲道的人附加于经文之上的,而非早期传统原有的。
23. 耶稣这句话字面直译为:“那些有东西(希腊文 chre{mata ,和合本与 RSV 皆译作 钱财 )的人……是何等的难哪!”“东西”与“财产”经常在门徒生活中占据了优先位置,尤其是在一个讲究财产、物品昂贵的时代,极其容易成为进入神国的拦阻。读者可能会好奇想知道这里的 dyskolo{s (“几乎不可能”或“难”)原来的含义究竟为何;有些人心知自己富有,却不知恩典为何物,想要进入天国,却发现代价是如此巨大,是何等的无望!第 22 节记载这个富人变了脸色,忧忧愁愁地离去,更加强了这个可能性。
24. 门徒们听见这句话,吓坏了 130 ;在他们的观念中,这世界上其他任何事对富人而言(“那些既得利益者”,一如我们有时会圆滑地说的)都是轻而易举的,所以富人进入天国也必然比他们容易才对。这是“自然宗教”的一般观点。这显然也是门徒所抱持的观点,因此他们会惊讶地看这个他们眼中的理想天国成员,身影渐渐消逝。但门徒职分是一视同仁的,要进神的国,没有一个人是天生的宠儿。只有谦卑人──“小子”──适合进入神国,财富即使不是障碍,也会是个绊脚石。
但在更深的层面上还有一个问题,至少会掠过一些门徒脑海。我们所有人在某些事物上(如果不是在钱财上)是“富足的”,那么谁能得救呢?这是第 26 节有力地发出的真正困惑;如果它对财主而言是难的,那么对所有人也都是难的。
倚靠钱财的人 这句解释性的话无论是不是真是耶稣所加上的(古抄本有无此句之证据不分轩轾),这显然就是祂的意思。简短的 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 ,含义较佳,因为它立刻就除掉了把“财主”当作一个阶级的可能性,显示出进神的国对他们是难的,不单因为他们是富有的,更是因为进神的国对所有人而言都是难的。然而,这样一般化或许在此并非如此适合,因为紧跟着的第 25 节又再继续财富这个“特殊”主题,而“一般的”题目要直到第 26 节起才会再出现。那么,在第 24 节较为可取的似乎是较完整的读法: 倚靠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 !我们要再次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受到指责的并不是“钱财”本身,而是倚靠钱财,一如倚靠其他任何事物也会受到指责一样。
25. 在这句生动的话中,很容易有人在通用的希腊文中以发音相似的字 kami{los (绳索)代替 kame{los ( 骆驼 ),但如此改变找不到较好、较早之古抄本支持。同样的,这也使得一句用来表达“不可能”之极易明了的谚语变得乏味。到目前为止,骆驼是巴勒斯坦最大的动物 131 。有人认为 针的眼 是指城墙上的一道旁门,因此骆驼必须跪下,卸掉所负之物,才能被人用力从门中推过;但这个观点似乎也找不到任何较早、较好的证据。施维策所能找到的这个解释的最早记载,属于主后第九世纪,所以可能是后期一位敬虔之人所造的。最好将它看作是一个表明全然不可能的隐喻。而是否因为这个财主忧忧愁愁的离开耶稣,引发作者选用了传统认为兽类中最郁闷的骆驼?
26. 门徒问题开头所用之愤慨的 kai (“而”,在此译作 这样 )几乎不容翻译,它暗示出盛怒与愤慨之意;而门徒因耶稣表现的“不切实际”而发出这种不耐反应,绝非第一次。这里的“ 得救 ”就等于“进神的国”( Anderson );它听起来的确是有点保罗的风味。
27. 耶稣的回答含有另一个神圣的吊诡。得救不只是难的,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神是不可能之事的神;所以,对祂而言,不可能可以变为可能。除非相信这一点,否则没有任何人有望成为门徒,至少耶稣所拣选的那十二个门徒就是这样,而马可就是如此坦率地描写了他们的软弱。或许这就是耶稣何以 看着他们 的原因:他们是这个原则活生生的实例,虽然他们自己觉察不到(林前一 28 )。
28. 彼得或许有点嫉妒那个财主如此引起耶稣注意,而且这嫉妒可能是为着他们这一群门徒,过于为他自己。面对一个来自“更高”经济阶层的人,门徒圈子有股本能的凝聚力。他们不能忘记他们在加利利所撇下的船和渔网,他们的牺牲真的受到认可了吗?那些撇下较少的人,经常比那些撒下较多的人更多意识到自己作的牺牲,这在心理学上是一个事实。然而彼得所说的并没有错。每一个跟随基督的人至终都作了相同的牺牲,因为每一个人都必须撇下他们所有的一切,而基督并不是根据所撇下之数量的多寡来衡量门徒的牺牲,而是根据他们为自己保留的数量。这也就是穷寡妇的奉献所教导我们的功课(十二 42 )。所以耶稣并未责备彼得,因为彼得所言不虚,这些渔夫在蒙耶稣呼召时的确撇下了网和船来跟从祂(一 18 ~ 20 )。由于这个年轻人的富有,以及他不肯付代价舍弃钱财来跟从耶稣,门徒当中有些人不免伤感地回想起他们自己起初所作的牺牲,极其需要耶稣再向他们保证,祂的确已经看见并珍惜他们的牺牲。
29. 在福音书的作者中,马可在此记载了较完整的经文: 为我和福音 ,或者说“因为我,并因为福音”;如此,使得牺牲的目标更为清楚。门徒是为他们的主而牺牲,好叫主的福音得以广传;牺牲的可能范围则郑重地一一列于此。倪恩瀚认为在此不提“妻子”是意味深长的,特别是根据上面第 7 节看来;这个看法很可能是正确的。除了殉道而死之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破坏婚姻的结合。例如彼得就与他的妻子一同巡回传道( Schweizer ),如果哥林多前书九 5 的确是这个意思。
30. 对于每一个基督徒工人而言,这一节经文听起来都有如得胜的乐音;但对于从事跨文化宣教的宣教士,无论在哪一种族中工作,更是如此。他们割舍了故乡中爱的牵系,但是在服事的异地重得无数的爱的牵系。但是 受逼迫 一语提醒作门徒的,还是要警觉:十字架的重担不仅是起初一时的,而是一直持续下去的。最后,在今生固然有补偿,但门徒的盼望基本上要注目于来世(参:林前十五 19 )。
31. 这句话可能也是重新向门徒们保证:神的观点与我们不同。富人可能在今生是 在前 的,但是在来世,那些撇下一切来跟从耶稣的人将要 在前 ,而富人却要 在后 。寡妇所奉献的两个小钱,比任何富人奉献的更多(十二 43 )。当富人拒绝舍弃任何事物,门徒已经撇下了他们的网(一 18 )和一切。
129 柯兰斐不同意这一点。他认为动词 agapao{ ( 爱 )的意思是表现出舍己的爱来,不管对象是否配得。但这似乎不能从新约希腊文语意学上得着证明,见 BAGD 该字项目。而且,这么解释,前一个子句就没什么意义( 耶稣看着他就爱他 ),这个子句肯定暗示出某种特殊的理由。
130 虽然耶稣与祂的使徒过着“福音式的贫穷”生活,但福音书中从未说财富是邪恶的,然而,它们却可能是危险或阻碍,这整个故事正是这一点的一个例证。在马可福音中,耶稣显露出祂对贫穷人的关切,以及祂对他们的注意(十二 44 );如果我们正确解释十四 7 ,祂显然不会把穷人看作是社会上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而漠视他们。但是将贫穷人看作是弥赛亚子民,这种观念对马可而言是一无所悉的,他也不曾把富人看作是个对立而剥削贫穷人的“阶级”(虽然贝罗持这种看法)。正如马可福音所表明的,耶稣虽然不忽视物质的贫穷与财富的问题,但是祂所关切的远深于此。
131 在 Strack Billerbeck 之拉比言论中,“大象”的确幽默地用作相同的含义(为柯兰斐引用);但后来大象只在传闻中为人所知,在普遍之犹太格言谚语中毫无地位,而骆驼却不然,一如今日在亚拉伯一样。
v. 第三次预言受难(十 32 ~ 34 )
这是第三次预言受难,但如果我们将耶稣从变像山上下来的路上,私下对那三个门徒所说的话也算在内,这就是第四次 132 。这第三次是最详尽的警告;但从马可福音后来所记的事件看来,门徒显然还是无法明白,如前所述,这可能是因为它论及耶稣的复活。他们若不能明白这一点,那就更没有线索明白其他的难解之谜了。
32. 这一次,耶稣的行动或态度为什么叫门徒希奇又害怕呢 133 ?不可能只是因为祂正要上到敌对的耶路撒冷去,因为祂从前就去过了;也不是因为祂走在前头,虽然在较不重要的时候祂可能会打发他们走在祂前面(六 6 ~ 7 )。这大概也不是因为他们想起先前两次的受难预言,因为门徒们根本就不明白,甚至不记得这两次的预言,以致耶稣判断出此时必须另外再作更清楚的提醒。必然是由于隐约的预感,或是耶稣的脸上或态度中所流露出来的其他因素,立刻叫这群吵闹不休的门徒肃然。 跟从的人 :指较广泛的一群人?
33. 最令人心痛的,甚至不是以色列拒绝她的弥赛亚,而是这次预言中所补充的:以色列弃绝她的弥赛亚时,竟然将祂交给 外邦人 、圈外人。弃绝与恨恶,莫此为甚;但这就是通往十字架的道路。可能提及这一点的另一处经文则见使徒行传二 23 ,那里用的是“无法之人”(即外邦人)。
34. 最后这次受难预言的细节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可能是彼得传统的另一片断。对于这位曾经否认主的人,主的忍耐受苦当然会给他留下不可抹灭的印象(彼前二 23 );而马可提及:当耶稣受难时,使徒当中就只有彼得在场(十四 54 )。当彼得看见耶稣所受的戏弄、唾弃,与鞭打,这次受难预言的细节必然历历在目。若是如此,那最后的应许── 过了三天,祂要复活 ──在耶稣受死与复活之间的幽暗日子中竟然好像完全被所有门徒遗忘,这是颇为奇怪的。
132 见九 31 的注释 。从山上下来时在路上所说的话,是私下给那三个“入室”弟子的指示。
133 柯兰斐试着在此区分两群人:那十二个希奇的门徒,与“其他”害怕的人;但这样的区分似乎靠不住。然而, NIV 的译法似乎也依从这种解法,而施维策也支持这种解法。
D 西庇太的儿子(十 35 ~ 45 )
虽然门徒们可能不明白受难预言的意义,然而耶稣的态度中有某个因素已经使他们深信,建立祂的国的日子近了。或许就是这一点叫他们分外希奇或震惊(十 32 )。但十二个门徒当中至少有两个人迅速从中取利。然而讽刺的是:这两个“雷子”的请求虽然是不当的,但它至少表明他们相信耶稣有建立祂的国度的能力 134 。所以耶稣温和地对待他们,远比那十个门徒更为温和,正如我们从下面第 41 节可以看见的。在这么一个时刻,耶稣念念不忘的是摆在祂面前的、在耶路撒冷将要遭遇的一切事情,而跟随祂的人竟然如此自私可鄙,必然深深刺痛耶稣的心,正如他们早先争论他们当中谁为大一样(九 34 )。
35. 他们要求耶稣将显要的地位赐给他们,好像这是祂的恩典的一张空白支票。然而,一个有智慧的君王一定会为这种空幻的承诺加上上限;就如狡猾的希律对给他跳舞之女郎的承诺,也有个限制:“我国的一半”(六 23 ),虽然这是一个传统的片语(参:斯五 3 )。毫无疑问的,他们一定会如此解释耶稣回答时所提出的问题,将之视为自然的保证,而非属灵的洞察力。
36. 一如往昔,耶稣首先让这两兄弟说出他们所企求的目标,以暴露他们自己的属灵深度或肤浅;因为我们受审判乃是根据我们的目标,而不是我们的成就。在下面的第 38 节,耶稣将要向他们指出:他们一旦明白自己的请求的真实意义,必然会抑止自己提出这个请求。
37. 驱使他们提出这个请求的,不是想要在得胜的时刻在耶稣身边;他们只是希望自己能在新建立的国度中居至高位。他们的动机乃是野心,而不是忠诚。雅各与约翰毕竟不只是那“十二个门徒”的成员,也是那“三个人”的成员(九 2 )。大岂不是也有他的“三个”勇士,是最接近他宝座的吗(撒下二十三 8 )?而且,这两个弟兄是祭司长所认识的(约十八 15 ),而且可能是祭司长的亲属,所以他们无疑是“有良好关系的”,所以(他们自觉)是适合于高位的。
38. 他们的请求有着双重的讽刺,因为当耶稣得胜的重大时刻,在祂两边的却是两个被钉十字架的恐怖份子(十五 27 ),清楚地说明了有分于主的 杯 和祂的 洗 其实代表着何等冷酷的现实。就着这个含义而言,日子将到,无论是在耶路撒冷或在拔摩海岛,这两个兄弟的确要在耶稣的左右两边 135 。 杯 长久以来在旧约圣经中是苦难的象征,尤其是指受神的忿怒与经受喜乐(比较赛五十一 17 与诗二十三 5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明显是用第一种含义(十四 36 )。 洗 也是旧约圣经中用来描绘经历神的忿怒(见诗六十九 15 ),经常从洪水或海浪的角度来描写。我们已经说过:耶稣接受约翰的洗礼,可能就是象征祂为了罪人而接受这个审判(一 9 )。虽然新约圣经中的受洗“归入基督耶稣”观富含多面的意义,但它总是指受洗“归入祂的死”(罗六 3 )。所以洗礼与主餐时所喝的杯,都有力地以其象征提醒人跟随基督的代价;仆人所经历的也要像他的主人一样( 45 节)。
39. 他们简短的答覆 我们能 (在希腊文只有一个字)究竟是代表未经思索的自恃心态,或是受到耶稣的话语影响,不约而同作出的认真答覆,我们无法确知。但无论如何,都得着从耶稣而来的确据:他们一定得付上这个代价,因为这不是成为信心伟人的代价,而是跟随耶稣的代价。跟随耶稣的人对此代价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作基督的门徒没有两种不同的层次,只有一种。
40. 这节经文是个提醒:甚至连子自己都在爱中降服于祂的父;能以随意赐下这类尊荣的不是耶稣,这是只有父可以做的。连“末日”的时辰也是照样深藏在父心中,不为耶稣所知(十三 32 )。然而这并不是神学上所谓的“次位论” 136 ,因为乃是子自愿接受这个地位的。谦卑与降服并非受欢迎之基督徒美德,但却是基本的美德,因为它们乃是建立在耶稣自己的“仆人”典范上( 45 节)。
41. 现在轮到 那十个门徒 表露他们肤浅的光景了。他们对于那两个门徒的野心与企求高位甚为愤怒,那两个人极有技巧地抢在他们前头。他们毫无疑问地会自认为是在发“义怒”,而事实上,这里所用的动词 aganakteo{ ,正是门徒们驱散那些在耶路撒冷的母亲时,用来描写耶稣对门徒的反应的那个字(十 14 )。但我们基本的性格乃是由那些激起我们最为强烈之反应的事物显明出来,而那激起耶稣愤怒与那十个人愤怒的原因有天壤之别。所以耶稣公正地同时责备了那两个门徒与这十个门徒,指出他们同样都不认识基督徒领袖的真正性质(参九 35 )。所有这类的领袖全都只是谦卑地事奉,因为那是效法耶稣的榜样,而祂虽是超越一切,却是作众人的仆人。所以,与耶稣有密切的关系并非可以轻率攫取的事。这类的“地位”只是那些对其本性与代价无知之人争相竞逐的对象( 38 节);基督甚至连祂自己合法的“地位”都拒绝了(腓二 6 )。
42 ~ 44. “做主治理他们”(吕译)是希腊文 katakyrieuo{ “运用主权”的极佳译法。但对于基督徒而言,这样的态度却变成自相矛盾的陈述,因为我们对此动词的了解是从相关名词 Krios (主)对于我们之意义而来的,而这名词本身是特属于基督的一个头衔 137 。所以,我们对于主权之性质的整个概念都随着万有之主的基督的降卑与虚己而改变了。这段话主要的论点与前述之九 35 相同(那时门徒们正争论谁为最大),但决定性的词句却要到第 45 节才会出现。
45. 这是耶稣在福音书中常用的“更何况”式论证。连耶稣来都不是为了要享受别人的服事,而是要接受一个卑微之仆人的地位,更何况是祂的仆人呢!但祂来了,也 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最后这句话意义极为丰富,人子的概念(见于诗篇、以西结书与但以理书)已经与以赛亚书中之仆人的概念连结起来,而这两个概念又都与旧约时代之赎价极重的主题连在一起(诗四十九 7 )。甚至连 多人 这几个字的次序都是以赛亚书五十三 11 ~ 12 的复述。耶稣把旧约这些不同的线索合而为一(其实本来就是合一的),将它们结合起来,用来解释祂弥赛亚职分的完满意义。这种赎价的隐喻乃是早期教会极其爱用的一种,也是圣经对于赎罪之目的与果效,以及基督为此受死为代价所作之伟大宣告之一(彼前一 18 ~ 19 )。当然没有任何单一的解释方式足以穷尽其意义,也没有任何一个隐喻可以恰当地说明圣经上的所有证据 138 。
134 正如米尼尔所说的,他们是够明白这一点,才会要求坐在祂旁边的两个特别座上。但这个愿望本身显示出他们根本不明白整个国度性质较广的关键,正如耶稣所指出的。
135 虽然雅各在耶路撒冷殉道而死(徒十二 2 ),而根据传统的说法,约翰从被放逐到拔摩岛之后(启一 9 ),在以弗所寿高年迈而死。但俩人都为了他们的信仰而受苦,而且耶稣并未说两个人都要死。这个预言以这个形式保存下来,就是最确凿的证据,证明这是原作者的记录,因为它并没有在事件发生之后被教会更改以符合环境。
136 译注: subordinationismi 此为神学上对三一论的一种说法,谓圣子、圣灵在本质与功用上皆次于圣父。
137 见 BAGD 在此字项目下极有助益的专文,以及其广阔的意义。这是旧约时代神的一个头衔,在新约时代则是耶稣的一个头衔,是它最深邃的神学意义。
138 施维策宣称马可福音中将耶稣之死形容为 赎价 的经文,除此处外就只有十四 24 (虽然那里其实并没有用 \b 赎价这个字),但提前二 6 则是新约圣经其他地方的一个例子。
E 瞎子巴底买(十 46 ~ 52 )
46. 一个人有需要时来找耶稣,即使所有门徒从中拦阻,还是能想出办法。 巴底买 即是最佳写照(参十 13 ,他们对于把孩子带到耶稣这里来之母亲的反对态度;以及九 38 ,他们反对那不是门徒,却仍然赶鬼之人的态度)。尽管受到这一切拦阻,巴底买仍有坚忍的恩典,而他的信心也得了赏赐。但是,他虽然成了一个属灵的例证,我们却一定不可忘记:巴底买主要乃是一个瞎子,而耶稣使他能够看见,以回应他的信心,这就是他后来为什么会在路上跟随耶稣的原因( 52 节)。
47 ~ 48. 用 听见 这个字来形容这个瞎子,说明他的洞察力;这个瞎子无法看见耶稣,但他的耳朵必然是极其灵敏的。在四卷福音书中,只有本书记载了瞎子的名字,这是一个目击证人之极为有趣的笔触。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一个极不重要的人,我们只能从他父亲的名字来认识他;但他对于耶稣却是重要的。他得了医治,也成为跟随耶稣的人。
拿撒勒的耶稣 乃是当时用来形容耶稣之用词一个吸引人的证据;比较“拿撒勒的先知”(太二十一 11 ),“木匠的儿子”(太十三 55 ),甚至“约瑟的儿子”(路四 22 )。最后这两个名称被后来的教会废而不用,可能因为它们不正确而容易误导人,虽然在叙利亚译本保留了它们的痕迹,但未必是异端的用法,而只是初期教会之用法罢了。严格来说,“那木匠”与“马利亚的儿子”(六 3 )才称得上是头衔,也是 拿撒勒的耶稣 (如此处),与“拿撒勒人耶稣”(十四 67 )之外,马可福音中仅有的两个称呼。
大 的子孙 (原文为“儿子”)与其说是耶稣的一个名字,不如说是弥赛亚的一个头衔 139 (旧约的观念,参:耶三十三 17 ;并参朝圣群众的呼喊,太二十一 9 )。这个头衔的意义很快就会出现在耶稣与法利赛人的争论中(十二 35 )。但巴底买身为一个犹太人,至少有权利来向大的儿子吁求,而外邦人就没有这样的权利了。以这个名字来求告耶稣,这件事本身就是信心的表现。而且,这个瞎子祈求耶稣可怜他,全心信靠耶稣的怜悯;他只求能得医治,也就是大的儿子在祂国里要带给人的弥赛亚的祝福。除此之外,他没有其他的要求。
49. 拦阻人来到主面前(就像十二使徒先前所作的),是与门徒的名分背道而驰的;但若像这里一样,对那有需要之人说: 放心,起来,祂叫你喇! 这样的门徒是忠于他或她所蒙的恩召。
50. 这里的每个细节都说明了巴底买满怀企盼的信心:把妨碍走路的外衣弃于路旁,跃奔向前。当一个人的心灵忽然向着耶稣的呼召有所回应时,总是充满了无可抑制的喜乐,以及不顾一切的反应;西门与安得烈撇下他们的渔网(一 18 ),雅各与约翰撇下他们的船(一 20 ),利未则是撇下他的税务(二 14 )。
51. 这里有一个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他在祷告中不会心怀二意(雅一 6 )。他用来称呼耶稣的头衔是 拉波尼 ( rabbouni ),译出来就是 夫子 ,这字与耶稣的门徒和其他人常用以称呼耶稣之“拉比”、“夫子”若有什么不同,乃在其表示了更高的敬意。
52. 这人的坚毅( 48 节)证明了他的信心,而救了他的正是他的信心,同样的信心如今也使他成为一个跟随耶稣的人。希腊文片语 he{
pistis sou seso{ken se ( 你的信救了你了 )中重复使用齿音子音经常为人提及;然而,这可能是起源于后来将之译为希腊文,以及在教导时反覆使用,而不是耶稣原先所说的话,因为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耶稣说的是亚兰文。如果巴底买是个犹太人(所以他才会称耶稣为“大的儿子”),那么他根本不可能用希腊文与耶稣交谈。但耶稣在这个时机揭开祂耶路撒冷事工的序幕,再恰当不过了:大的儿子将要进入大的城里,受难的故事即将展开。也可以说,从前所发生的一切,无非是为此预备罢了。
139 这似乎是极其清楚的,虽然有些编纂学者认为它在此只是称呼大后裔的一个客套称谓;但是与此一用法相近、类似的就只有“亚伯拉罕的儿子(或女儿)”。在完整的含义上,“大的儿子”所代表的是长久以来众所企盼之得胜、为王的弥赛亚,要给以色列人带来他们的黄金时代。所以在此没有受苦或受死的暗示。或许这就是耶稣不曾用这头衔来称呼祂自己的原因;而且事实上,在马可福音其他地方,也不曾用这个头衔来称呼祂( Anderson )。──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
马可福音
马可福音第十章
10:1 耶稣离开迦百农后,没有再回到加利利。祂在约旦河东称为比利亚的一带地方工作;要到复活之后,才在加利利向门徒显现。
10:2-12 耶稣有关婚姻的教训,请参《马太》19:1-8节各注。
10:14 “恼怒”应译为“不喜悦”或“生气”。耶稣对门徒很不寻常的反应,说明祂如何喜爱儿童,如何讨厌人恃强凌弱。
10:17
年轻的财主犯了三个错误,耶稣一一纠正:1,他误解了基督的身份,以为基督只是一位“良善”的教师。耶稣要他在两个对立的答案中作一选择:基督是神;要不便不是良善的(10:18)。10:18的话可意译为:“你只相信我是一个人,一个普通的老师,那么你为什么要称我为良善的呢?”2,他误以为行善可以换取永生。耶稣提出律法的崇高标准,叫他知道不配得着永生。3,他误以为已经完全遵守律法,耶稣提出一个作“完全人”的试金石,让他看清自己的失败(10:20-22)。
10:23-25
人不能靠钱财得到神的国。对物质的眷恋,即令是穷人,也可以阻挡人接受基督。凡是看重物质的人要进神的国,比骆驼(巴勒斯坦最大的动物)穿过针的眼(最小的孔)还难,几乎不可能。有些人希望减少富人进天国困难的程度,说“骆驼”(希腊原文kamēelon)为“绳”(kamilon)字一音之转,故应为“绳”;或者说“针眼”指的是耶路撒冷大城门上的一扇小门。这都是站在人的立场上来看的结果。进神的国不可靠人的努力,包括财富和知识,要靠神的权柄和恩典(10:27)。
门徒都奇怪何以耶稣说这种话,因为犹太人虽然知道财富可以招祸,但也认为财富是神赐福义人的表记(参申28:1-12)。门徒的这种“奇怪”正反映许多人的错误心理,以为进神国的权利可以用钱财购买。
10:28-31
耶稣用当时的一句俗话(31节)指出神对事物缓急轻重的次序与人的想法不同。彼得把人能做的(我们已经撇下所有)放在第一位,把神能给的放在第二位。耶稣把这次序倒转过来,指出作门徒(为福音和我撇下)能从神得到的胜过地上所有的百倍,这才是首要,才是第一位。人的成就、财富,并不是做门徒的必要条件;神的呼召和恩赐才最重要。
10:32-34
耶稣第三次预言祂的受死与复活,比8:31及9:31更详细。祂清楚告诉门徒此行的目的地是耶路撒冷,也是反对祂的力量的大本营。耶城建在海拔760多公尺的山上。耶稣勇敢、坚决地负起天父交付的使命,走在前头,朝危机四伏的山城奔去;门徒和其他的人跟在后头,不明白又害怕。
10:35-37
到此时际,雅各和约翰仍在属世的范畴中求取名誉、地位,完全没有理解到作主门徒应付上的代价是什么。主人的右边是首席,最尊贵;左边是次席。“喝的杯”和“受的洗”表征将要受的苦难。耶稣要深深浸在痛苦中(比较14:36;诗42:7;69:2,15;赛43:2)。
10:39 这两兄弟的结局:雅各是第一位为主殉道的使徒(徒12:2),约翰晚年放逐孤岛(启1:9)。那美好的奖赏必已为这两位忠心的门徒存留。
10:42-43 不是说信徒不要尊重掌权的,而是说世上的权不能和神的权柄相比。在神的国中肯服事、肯牺牲的才受到尊重,与属世的标准大异。
10:46
瞎子复明的神迹也记载在《马太》20:29-34;《路加》18:35-43。参《马太》20:29注。瞎子能看见是凭信心,凭信心承认耶稣是神并且相信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