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十五章
第 15 章
彼拉多
可 15:1> 犹太人为什么让外人来管他们的事?
15:1 犹太人把耶稣带到罗马巡抚彼拉多那里,是因为在罗马政府统治下,他们没权判人死刑。犹太领袖知道必须由一个罗马官员来宣判耶稣死罪。
可 15:3-4> 耶稣的罪是……
15:3-4 犹太人要带耶稣到彼拉多面前受审,就要捏造新的罪状来控告耶稣。指耶稣犯亵渎神的罪,对罗马巡抚来说毫无意义。他们控告耶稣另外三项罪:( 1 )鼓动百姓不向罗马政府缴税;( 2 )自称为犹太人的王;( 3 )诱惑国民,在全国引起骚乱。这几样都是彼拉多所关注的(参路 23:2 , 5 )。
可 15:5> 耶稣竟不趁机自辩?
15:5 耶稣不回答彼拉多的问题,是因为祂即使回答了也没用,而且舍命拯救世人的时刻已经到了,祂没有理由要延长审讯的时间或求脱险。祂自信和镇静的表现是最高的典范,是一般犯人模仿不到的。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耶稣完成祂在地上的工作(参赛 53:7 )。
可 15:7> 巴拉巴是个恐怖分子吧……
15:7 巴拉巴因参与对抗罗马政府的叛乱而被捕。他虽然杀了人,但在犹太人心中却是个英雄。狂热的犹太人蔑视罗马政府和罗马人的假神,他们恨恶被外邦人统治,更讨厌纳税给他们。罗马官员常要解决犹太人的纷争,因此也讨厌犹太人。这正是造反的成熟时机。
可 15:8> 今天我像这些善变的人,还是仍然站在耶稣的一边?
15:8 这群人大概是忠于领袖的犹太人,但门徒和前几天高呼“高高在上和散那”的人( 11:10 )到哪里去了?同情耶稣的人害怕犹太领袖,都躲藏起来。或许在群众中,有许多当日(今天称为棕榈主日)拿着棕榈树枝参加游行的人,发觉耶稣并非要反抗罗马政府自立为王,便转过来反对祂。
可 15:10> 彼拉多也看穿宗教领袖的心……
15:10 犹太领袖憎恨彼拉多,来找他,只为要定耶稣死罪,钉祂十字架。彼拉多看出他们的阴谋。他知道这群人憎恨自己和罗马政府,他们来与他见面,并无别的原因,只是想处死一个他们所不喜欢的人。 %5
可 15:13> 为何一定要耶稣死在十字架上?
15:13 钉十字架是罗马人惩罚造反者的刑法,罗马政府只会钉死奴隶或非罗马公民。把耶稣钉十字架,就表示祂是造反者,是奴隶,而不是祂所自称的王。这正合犹太领袖的心意,因为他们相信被钉十字架是神的诅咒(参申 21:23 ),这样就能说服百姓,神是咒诅耶稣而不是祝福祂。再者,犹太领袖把钉死耶稣的责任推在罗马人身上,群众就不能责怪他们了。
可 15:14-15> 耶稣的死,谁要负责?
15:14-15 其实,每一个人都要对耶稣的死负责:门徒因为惊恐而离弃耶稣,彼得不认祂,犹大出卖祂;曾经跟从祂的群众袖手旁观;彼拉多讨好群众,推卸责任;宗教领袖控告祂,促使祂受死;罗马官兵折磨祂……假如当日你在场,亲眼看见这些事发生,你会有什么反应呢?
可 15:15> 为取悦利己者而牺牲无辜,是政治智慧,是小人所为?
15:15 彼拉多管辖的犹太地区,只是罗马帝国的一个哨站,由于远离罗马,这里只有少量军队驻防。彼拉多最基本的工作是保持管辖区和平。他曾因其管辖区发生几次暴动而被上司警告。虽然他找不出耶稣的罪,也没有理由治死祂,但当他听到犹太群众的恐吓,要上告凯撒(参约 19:12 )时,就犹豫不决了。因为群众若真的向凯撒上告有暴动,彼拉多的地位和前途就不保了。
可 15:15> 取悦他人以求自保,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是?
15:15 虽然根据罗马法律,耶稣是无辜的,彼拉多却屈服于政治压力下,放弃正义,尝试猜度犹太领袖的意图,取悦他们以求自保。神对是非曲直立场鲜明,我们若放弃神的立场,根据群众的意愿做决定,就是妥协,目无法纪。神应许要嘉许行为正直的人,而不是取悦所有人的人。
耶稣到各各他的路程
可 15:21> 突然跑出另一个西门来?
15:21 在外地居住的犹太人西门,在逾越节期间由北非的古利奈来到耶路撒冷朝圣。这儿提到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和鲁孚,他们可能是初期教会有名的人(参罗 16:13 )。
可 15:24> 拈阄分衣服?
15:24 拈阄类似于掷骰子或抽签。罗马兵丁有权得到被钉十字架的人的衣服。兵丁拈阄分耶稣的衣服,应验了旧约的预言(参诗 22:18 )。
可 15:25> 十字架上的痛苦,你想像得到吗?
15:25 钉十字架是一种可怕和羞耻的死刑,犯人要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走一段很长的路到刑场,以示警告。十字架有不同的形状,行刑也有不同的方式。耶稣是被钉在十字架上,有的罪犯是被绳绑在十字架上。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犯人的体力都会逐渐消失,身体的重量使呼吸越来越困难,最后窒息而死。
可 15:26> 犹太人钉死犹太人的王……
15:26 在十字架上,通常会放一个牌,写着犯人的罪状,以收警告之效。彼拉多找不到耶稣的罪,惟有写耶稣的“罪名”是“犹太人的王”。
可 15:31> 耶稣救了我,牺牲了自己,我仍无动于衷,我还是人吗?
15:31 耶稣本来可以救自己,不承受这些痛苦和侮辱,并把嘲笑祂的人杀掉,但祂爱我们,爱世人甚至仇敌,甘愿忍受这一切苦难与伤痛。当日下午发生的事件中,我们也有分,因为我们的罪也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的死代我们受了犯罪的刑罚,我们惟一可以做的就是认罪,承认耶稣为我们付了本应由我们自己来付的代价。不要无动于衷,再令祂伤痛。
可 15:32> 通往天国的道路,就是十字架的道路,你可曾想过?
15:32 雅各和约翰曾求耶稣让他们在祂荣耀的国度里坐在祂两旁,当时耶稣说他们不明白自己究竟求什么( 10:35-39 )。现在耶稣要以死来开创祂的国度,在祂两旁的是被判死刑的罪犯。耶稣曾向那两个权力欲高涨的门徒解释,人要就近祂,就要准备受苦舍命,像祂所做的一样。通往天国的道路就是十字架的道路,我们想得到天国的荣耀,就必须甘愿与钉十字架的基督联合。
可 15:34> 耶稣凄厉的叫喊,闻者悲痛心酸,只因为与神隔绝了,我对与神的关系如此敏感吗?
15:34 耶稣不是因为惊惧或绝望而发出这个问题,而是引用诗篇 22 篇 1 节来表达祂的痛苦。诗篇 22 篇预言了弥赛亚为世人的罪受死所忍受的痛苦。耶稣知道承担起全人类的罪的一刻,会暂时与神隔绝。祂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所惧怕的就是这个。虽然肉体的痛苦很可怕,但在灵里与神隔绝更可怕。
可 15:37> 耶稣临死最后一句话……
15:37 耶稣这声呼叫,大概就是祂最后所说的话:“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参路 23:46 )
可 15:38> 耶稣断气,殿里的幔子从上而下裂开……
15:38 圣殿的至圣所是神留给自己的地方,前面挂着一幅厚厚的幔幕,象征满身罪污的人与圣洁的神隔开,只有大祭司在每年的赎罪日可以进入至圣所一次,为百姓的罪献祭求赦免。耶稣死时,幔子裂为两半,表明耶稣为我们的罪受死,替我们打开通往圣洁的神的路。幔子由上而下裂开,表示是神开启这条路(参来 9 章)。
可 15:42-43> 即或有可能名誉尽失,约瑟也要安葬耶稣,我有没有这样的勇敢和信心为主做见证?
15:42-43 耶稣死后,亚利马太人约瑟要求收殓耶稣的遗体,安放在新墓中。他是犹太公会的成员,享有盛名,却是耶稣的秘密信徒。其实不是所有宗教领袖都憎恨耶稣,约瑟冒着名誉被毁的危险,把他所跟随的主安葬了。即使是为了公义,牺牲个人名声也总是一件叫人害怕的事。今天,约瑟流芳教会历史,而当日公会中其他成员却无人记念。当你想到为基督作见证会损害声望时,请回想亚利马太人约瑟。
可 15:42-47> 耶稣在安息日前断气也有意义,你知道吗?
15:42-47 犹太人的安息日由星期五日落开始到星期六日落结束,耶稣刚好在星期五日落前几小时断气。根据犹太律法,人们在安息日不可从事体力劳动或走远路,也不可让死尸留在空旷地方过夜(参申 21:23 ),所以约瑟就在安息日开始之前埋葬耶稣的遗体。若耶稣在安息日死去,约瑟不能在当日安葬耶稣,罗马人便会搬走耶稣的遗体。这样,没有犹太人能确定耶稣的死,反对的人也定会质疑祂的复活。
可 15:44> 对耶稣的复活你还怀疑吗?
15:44 彼拉多奇怪耶稣这么快就死去,所以叫一个士兵再查清楚。今天许多人否认耶稣的复活,便硬说祂没有真的死去。然而,百夫长、彼拉多、亚利马太人约瑟、宗教领袖和亲眼看到耶稣下葬的妇女,都能够证实耶稣的死。耶稣实在已经死在十字架上了。
耶稣基督真的死了并复活了的证据
可 15:46> 耶稣被安葬好了……
15:46 这个墓穴大概是在山间以人手凿成的洞穴,人可走进去。宗教领袖们也看见安葬耶稣的地方,派人守住墓穴,又在石头上加封条,以防有人偷走耶稣的遗体,说祂从死里复活(参太 27:62-66 )。
可 15:47-16:1> 我可以为耶稣做什么,在今天?
15:47-16:1 这些妇女能够做的不多,她们不能在公会上替耶稣辩护,也不能向彼拉多上诉;她们不能抵抗群众,也不能制伏罗马守卫;但她们做了所能做的事。当门徒都四散逃走时,她们留在十字架下,跟随耶稣的遗体到墓穴,又为耶稣的遗体预备香膏。她们把握所有的机会为耶稣做事,神因她们的忠心和努力赐福给她们,让她们最先看到耶稣复活。我们作信徒的,也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把握所有机会,为基督做力所能及的事。──《灵修版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十五章
依计行事(十五 1 ~ 15 )
在主耶稣受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两种计谋:
1. 人的计谋:祭司长、文士和长老等人要置耶稣于死地,以致不惜利用罗马人的势力来除掉自己的同胞( 1 )。他们不但利用政治势力,更煽动群众去谋害耶稣( 11 ),为的是要满足自己的欲望。
彼拉多希望能释放耶稣,他是有公平审讯的心意,无奈却受制于环境,使他不能不在犹太人的计谋中,沦落成为使耶稣受害的刽子手。
2. 神的计谋:表面看来,耶稣好像是被犹太人所支配上十字架。但当我们再仔细思想,可以发现在一切人的活动中,神是背后掌管并安排每一项事情的发生。祂的主权统管一切,恶人的诡计若没有神的许可也不能得逞,这使我们能深信神是全能的神。主耶稣的受害,是按神的计划、先知的预言而一一应验的。
祈祷 主啊,让我深信万事都互相效力,使爱主的人得益处。
残酷的戏弄(十五 16 ~ 32 )
经过了不平的审讯后,主耶稣更随即受到无情的处置,他们无非是想折磨主一番,撒但用尽千方百计,为的是怕主耶稣成就神的救恩( 32 )。
1. 兵丁的嗤笑及侮辱( 16 ~ 19 ):他们原意是挖苦耶稣,但想不到出于他们的口,竟然称主为王。事实上主不但是犹太人的王,更是万王之王。
2. 众人的辱骂( 29 ~ 30 ):传统被挂在木头上(十字架上)的人是被咒诅的,神的儿子为担当世人的罪,在十字架上却要面对祂所拯救的人的辱骂,这真是残酷。
3. 祭司长和文士也来凑热闹,戏弄耶稣( 31 ):他们把神的儿子、神的救赎视为儿戏。他们只看当时的表面,以为祂是受苦害,但没有想到神的话,指明祂的受害是必然的。
4. 最后的挑战:从十字架上下来,与耶稣在旷野受试探有异曲同工之感。基督并不凭血气成就神的工作,反而沉默地接受一切安排。
祈祷 主啊,每次当我想起为我受的刑罚,我岂可不爱?
耶稣受死(十五 33 ~ 47 )
.耶稣受死是自愿的,祂甘心背负世人的罪而面对刑罚。祂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我们的罪,以致在那一刻神也离弃祂( 34 )。耶稣一直缄默,但到这最后的时刻,祂不能再沉默而大声呼喊,可见祂为世人而死的爱何其真挚!
.当耶稣断气的时候,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开( 38 ),自始神人之间的阻隔挪开。昔日只有大祭司一年进去一次的至圣所──神同在的地方,但现在因耶稣的舍身,而使人可以自由地进入。“从上到下”是神主动的表示,使人可以坦然进入至圣所。
.在耶稣临终之时,并不是众叛亲离( 40 ~ 41 ),最少有一班妇女在场,她们至死的跟从主,直至主耶稣断气死亡。她们所作的,可以说是超越了耶稣门徒所作的。
.亚利马太的约瑟求取主的身体,并安排给予安葬,祂埋葬在尊贵议士约瑟的坟墓里,这正应验了先知的预言(参赛五十三 9 ),祂受死的每一项情节都是按预言而成就了。
祈祷 求主使我莫忘主受死的痛苦,让我紧紧地跟随。──《新旧约辅读》
马可福音 第15章 注释
15:1-15 耶稣在彼拉多前受审、被判死刑
1 「一到早晨」:见太27:1注; 约18:28注。
「彼拉多」:路3:1注。
把耶稣移交彼拉多的原因,见约18:31-32注。
2-3 祭司长控诉耶稣的事项,见路23:2及注。
4-5 耶稣和彼拉多的对话,见约18:33-38; 19:9-11。
11 「挑唆众人」:百姓听从祭司长的摆布,大概因为耶稣已被宗
教领袖所定罪,不再符合他们心目中弥赛亚的形像;而巴拉巴
因作乱遭监禁,反似民族英雄的样子(参8)。
14 彼拉多始终信耶稣的无辜,见太27:24; 路23:4, 14-15, 22;
约18:38; 19:4, 6, 12。(参考附注:巡抚彼拉多任内的过失)
15 「鞭打」:见太27:26注。
15:16-20 兵丁戏弄耶稣
16 「衙门」:指彼拉多在耶路撒冷的临时官邸,参约19:13注。
「全营」:原指六百名兵士的队伍,在此泛指当时驻守衙门的
士兵。
17-19 兵丁对耶稣的凌辱,见太27:28-30注。
15:21-32 耶稣被钉十字架
21 「古利奈」:见路23:26注。
「亚力山大和鲁孚」:似乎是本书读者所熟识的人物。
(参罗16:13)。
「好背 ...... 十字架」:见太27:32注。
22 「各各他」的地点,见约19:17注。
23 「没药 ...... 的酒」:没药有麻醉作用,所制的酒可减轻痛楚。
(参箴31:6-7)。
24 「钉在十子架」:见太27:35注。
「拈阄 ...... 衣服」:见约19:23注。
25 「已初」:原文作第三小时,即早上九时。这只是粗略的说法
(参约19:14)。
26 「罪状」:见约19:19-22及注。
27-28 钉在左右的两强盗,见路23:39-43。
「他被 ...... 之中」(小字):出自赛53:12(参路22:37)。
29 「你这 ...... 起来的」:见可14:58注。
思想问题(第15章上)
1 试从彼拉多处理耶稣的方法去分析他的为人。
在我们处事待人时应如何提高警惕,才不致重蹈他的覆辙?
2 巴拉巴得自由而耶稣被判罪;类以这样的不公平事情仍会历史重
演。
信徒要怎样面对这现实呢?(参诗73篇)
3 耶稣钉十字架时, 周围的人(包括兵丁、古利奈人西门、祭司
、文士及与耶稣同钉的人)对 采取什麽态度呢?
我们的背景及主观意见又有否妨碍我们去接纳及了解事物的真相
呢?
15:33-41 耶稣之死
33 「午正到申初」:即从正午十二时至下午三时。
34 「以罗伊」:为亚兰语,意即「我的神」。
整句及听者的反应,见太27:46-47注。
36 「醋」:即当时平民和罗马兵丁用来提神解渴的酸酒。
另见约19:28-30及注。
37 「大声喊叫」:见约19:30及路23:46。
38 「殿里的幔子」:大概指圣殿之内将至圣所与圣所隔开的布幔
(出26:33; 来9:3)。
幔子裂开,表明旧约已被取缔,如今透过耶稣的死,世人得以
坦然进到神面前(参来10:20)。
39 见路23:47注。
40 「抹大拉的马利亚」:见路8:2注。
「撒罗米」:太27:56注。
参考:
十架七言
15:42-47 耶稣被安放在坟墓里
43 「亚利马太」:见太27:57注。
「议士」:即公会的一员。约瑟的立场,见路23:50-51; 约19:38。
依照犹太人的习俗,给死者妥当的殓葬是一件善事。
殓葬过程,见约19:39-40及注。
「磐石 ...... 墓里」:见太27:60注。
思想问题(第15章下)
1 小心重温主耶稣的被捕、被钉及死在十字架上的情景。
你能否从心里与百夫长所说的话发出共鸣呢?参39节。
2 为耶稣安葬的事奔波的是谁?
他们为主做这事要付出什麽代价?参43节。
你事奉主的心能经得起时间及环境的考验吗?
马可福音第十五章
耶稣的缄默(十五 1-5 )
当天一亮时,公会便立即召开会议,确定晚上所议决的审讯结果。他们没有定死罪的权柄;这权柄必须由罗马政府发出的,并由罗马当局执行。
从路加的记述中,我们看见犹太人的领袖们的深切企望和决心充满 恶毒和仇恨;起初的控诉只是一项亵渎罪名,即侮辱上帝,但后来呈给罗马官长彼拉多时则改变了。他们知道彼拉多对犹太人的宗教争执并不感兴趣;于是他们加上几项严重的罪名──煽动民众,不准人民缴税给该撒,并且自称为王(路廿三 1-2 )。他们企图渲染成一个严重的政治理由,否则彼拉多会充耳不闻的。他们知道自己制做出一个欺骗的控诉,而彼拉多自己也知道这事。
彼拉多于是问耶稣:‘你是犹太人的王吗?’,当时耶稣的回答十分奇怪:‘这句话是从你的口说出来的。’耶稣不置可否;耶稣所说的话,大概是:‘我可能说过是犹太人的王,但你却清楚知道,这话的解释是指控我的人提出来的,而不是我自己说的。我并非一个政治革命者,我的国度是藉 爱而建立的。’彼拉多对这点是有认识的。当彼拉多再多问几句时,犹太人随即再加上几项控诉──但耶稣却保持了缄默的态度。
有些时候缄默比说话的力量更大,因为说话不能传达的信息,缄默却可以做得到。
(一)有 景仰的缄默 。当别人的表演十分精采时,我们会鼓掌,表示景仰;但有些时候,这些掌声和喝采也不能表达出敬意时,缄默,肃然起敬的表示便显出更有力了。用话去致谢,当然是一件好事,但用景仰目光去致谢,虽然不出一声,但这种肃静的衷心敬意真可以入木三分,使人深深感动的。
(二)有 鄙视的缄默 。当人对别人的讲话,辩论或致歉,保持缄默时,这种态度可能表示不值得回敬别人,而对方若接受了这个‘缄默’的回答后,自然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而心里的感受也难过的。
(三)有 恐惧的缄默 。人有时因害怕而讲不出话。内心胆怯的人,常把应说的话也收在口里而表达不出来。恐惧的心往往使人处于缄默当中。
(四)有 伤心的缄默 。当人内心极度悲哀时,也不想用话来抗议,同时连忿怒的话也收藏起来。人的最大苦楚,就是在默默无声中所忍受的痛苦;它超出一切大声疾呼,尖声叫喊的抗议和恼怒。
(五)有 悲剧中的缄默 。到了这种地步,人便欲语无声了。耶稣所处的便是这样的缄默,当时祂知道与犹太人的领袖们已经再无话可说了;向彼拉多发出任何的呼吁,也无补于事了。祂知道和外界一切的言语交通已经堵塞了。那些怀仇恨的犹太人已建立起一道铁幕不容祂用话把它刺破。彼拉多的懦弱已受民众的叫喊声所控制,无论耶稣讲什么,他也无动于中。当人知道说话不能把环境再改变时,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绝境。耶稣此时唯有“无声胜有声”,祂的处境实在是十分痛苦的,愿上帝拯救我们,脱离这些处境!
民众的拣选(十五 6-15 )
关于巴拉巴的事,除了福音的记载之外,我们全无资料可言。他不是一个小偷,而是一个强盗,可能由于他们的骁悍事迹,虽然犯了皇法,但也闯出一个名声,所以有些民众可能对他十分爱戴,也未可料。倘若我们果真要研究他的身份,我们只可以试推想当时的社会中,有一班热血的民族主义份子随时想找机会煽动民众暴动,这一 自称为‘携带匕首的人’( Sicarii ),是当时的热血极端民族革命者,企图不择手段,用凶杀或暗杀的方法达到他们的目的,把匕首隐藏在外衣的里面,见机而行事。当时的巴拉巴也许是一个这样的‘勇士’,专以暗杀而出名的。他虽然是个匪类,但满腔热血为解放民族而请命,于是人便以爱国之士去称呼他,而 众对他亦有些好感。
记得一周之前 众夹道欢呼,迎接耶稣入圣城;为何现在如此善忘,又呼喊要钉祂在十字架呢?这个缘故十分简单,以前在路上欢迎的人,现在分散在圣城各处,而呼喊钉祂在十字架的人,是另外一班众。试想想当他们前来捉拿耶 稣的情况,他们刻意要在暗中进行。当时的门徒已经逃跑,而他们可能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但他们却想不到公会竟然会不依法规行事,在夜间私自审讯。故此当时在呼喊的民众中,很少是耶稣的支持者。
这班民众是谁?试再想想!他们知道在逾越节中,官府有一个习惯,释放一个犯人。故此他们带 热望,前来聚集,他们可能就是巴拿巴的拥护者,存心前来要求释放巴拉巴。当他们看见另一个犯人出现,而彼拉多也有暗示释放耶稣之意,他们便大失所望;立即高声尖叫,钉耶稣在十字架,而祭司们看见这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便煽动民众拼命呼喊。这不是一周前的民众思 想改变了,而是有两班不同的 众啊!
当时他们有一个拣选的机会。但在耶稣与巴拉巴之间,他们竟然呼吁要释放强盗巴拉巴。
(一)他们 拣选无法无天而放弃法律纲纪 。他们拣选不法之徒巴拉巴,而舍弃守法的耶稣。在新约中,罪有几个相同意义的字,其中有一个是 不法 ( anomia )。在人的心中,常存 一种抗叛法律的心理,渴望可以脱离法律的束缚,任意妄为的。这种心理,人人都会有的。文学家吉柏龄在一本书中( Mandalay )叙述一个老兵的话:
‘我盼望有人能够把我送回苏彝士运河东岸,
那儿,最好的时光,犹似最坏的日子,
那儿没有十诫拑制 我;
一切干旱的欲望,可以饱足,随心所欲。’
我们不是窃窃私议,人若没有十诫,不是很好吗?现在的 众宁愿拣选无法无天,而舍弃法律纲纪。
(二)他们 拣选战争而放弃和平 。他们选择那个杀人流血的,却放弃 和平之 君。在三千年来的人类历史中,没有战争的日子,还不到一百三十年。战火之声,每一世纪都难避免。人的愚蠢想法,以为可以用战争去解决一切问题,但结果什么也解决不来。那些民众其实也就是代表人类愚顽的一面,看中了一个悍匪而舍弃了一个和平的使者。
(三)他们 拣选仇恨和暴力而放弃仁爱 。巴拉巴和耶稣代表两种全然不同的方法;前者以仇恨和暴力的方法去建成自己的野心;后者则以仁爱的精神建立上帝的国。而最出奇的便是人肯让仇佷的心去统治自己,而致爱心失落了。人们以为一心一意不择手段去征服,但竟然不知道真正的征服力量,是从爱心产生出来的。
‘当他们鞭打耶稣’──在原文中是用一个希腊字表达出来的。罗马人的鞭打是一个十分可怕的酷刑,犯人必须俯伏受缚,而露出背部。皮鞭很长而且附镶 铁钉和骨粒,当抽打时,皮肉也被扯开而路出骨来,有时打错了部位,连眼珠也抽出来;挨不住的人便当场打死;有些打完之后便残废了,或者精神崩溃而成为一个神经失常的废人。很 少人受了鞭打之后,仍能保持神智清醒的。现在耶稣所受的便是这样的鞭刑了。
士兵的戏弄(十五 16-20 )
罗马官府例行的判词已经决定了,彼拉多用拉丁语宣布:‘这个犯人的罪行应以十字架来处决’( Illum duci ad crucem placet );接看他对侍 说:‘退去,兵丁,预备十字架’( I, miles, expedi crucem )。耶稣便交在兵丁的手中,而十字架的刑具也随即预备妥当。“军营”所指的地方是巡抚的居所,也就是他的办事总部,那些兵丁是总部的警 队。在兵士戏弄祂之前,耶稣已经受过鞭刑之苦。
比起其它的折磨,兵士们的戏弄真是微不足道;犹太人发出的种种恶毒仇恨行动与对待,彼拉多的懦弱使他卸责才定出这项死罪。但兵士们的表现,虽然十分残忍,但并没有恶意。他们只是循例式的执行钉十字架的任务;所做出的戏弄滑稽玩笑,是他们司空见惯的事,以王的身份去称呼犯人,如同一出好笑的童话剧,而这一切的笑谑都是没有恶意的。
这是一连串戏弄的开始。基督徒必须时刻要准备自己受人笑谑的。在义大利曾被火山埋过的庞培城( Pompeii ),在出土的墙上,到了今天,仍可以看见一幅戏弄基督徒的粉笔画。一个基督徒在一只驴子面前下跪,下面写上的字:‘亚拿斯米利斯( Anaximenes )拜他的上帝。’倘若有人觉得基督徒受人笑谑而难为情的话,好让他知道,此起昔日我们的主耶稣所受的戏弄,真是微不足道啊!
被钉十字架(十五 21-28 )
钉十字架的执行次序没有更变。当十字架预备妥当,犯人必须自己亲自背负,步行至刑场,犯人站在四个士兵围 的中空处,前面由一个士兵引导,手执木牌,上面书写犯人的罪状,而后来这块木牌也挂在十字架上的,他们走的不是一条捷径,而是巡游各街各巷,让围观的路人有所警惕。当他们达刑场后,十字架便放平摆在地上,犯人的双手分钉在横木上,脚则没 有上钉,而松缚在竖木的下面。在双腿之间横加一块坐木,用来支撑身体,使十字架举高时,钉子不致扯裂手的皮肉。他们随即把十字架举直,地下面有一个预先掘好的承接凹口,犯人便在架上受苦待毙了。十字架本身并不十分高,形像是一个‘T’字,只是用两条木结构而成。有些时候,犯人在架上等了整整一个星期忍受饥俦和口渴而慢慢断气。有些时候,犯人在未断气之前,因为极度的苦楚,而致神致错乱,已变成一个狂人。
对古利奈人西们来说,这天的经历真是十分不好受。当时巴勒斯坦是一个罗马占领区,任何人都有义务替罗马官府服役,只要士兵把长枪钝顶的尖端轻轻敲在人的肩膊上,这人便要替罗马政府做任何指派的工作了。西门是从非洲古利奈来的。他来耶路撒冷的目的是守逾越节。他一定积蓄多年,然后有机会从遥远的地方前来朝圣,而毫无疑问的,他已得偿所愿,在犹太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机会,亲身前赴圣城守这个大节期,但现在却发生这件不愉快的事。
在此霎时之间,西门心里自然愤愤不平;他当然十分憎恨罗马人;替这个行刑的犯人背负十字架,更加使他怒气冲天,倘若我们推想当时的情形,西门既受强迫替耶稣背负十字架,心里一定暗自想 ,一旦到了各各他山后,便放下十字架,立刻跑离现场。但是他可 能到了各各他山后,即改变初衷,仍留在那里看个究竟,因为耶稣的受苦给他留下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啊!
马可称他是亚历山大和鲁孚的父亲。这样的描写,可以看出读马可福音书的人,一定知道他们的身份。以前我们已提过,马可福音是为罗马信徒而写的,当我们翻开罗马书十六章十三节时,便看见一句话:‘又问在主蒙拣选的鲁孚和他母亲安,他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鲁孚受了保罗亲切的称赞,蒙主拣选,而成为一个突出的信徒,并且他的母亲又受保罗的推崇,视她如同自己的母亲。我们肯定相信这位西门一定在各各他山上有了很不寻常的遭遇和改变。
翻开使徒行传十三章一节,便看见有几个姓名出现在安提阿,他们差遣保罗和巴拿巴作首次把福音传给外邦人的历史性传道。当中有一个 称为尼结的西面。西面 ( Simeon )是 西门 的另一个写法; 尼结 ( Niger )这个字是指皮肤黝黑的人而说的,他自然与古利奈人西门的身份十分吻合。由此观之,当他走过了各各他的路之后,他的心便永远与耶稣连在一起;可能由此时起,使成为一个基督徒;可能日后,他被推举为安提阿教会的一位领袖,主动策划传福音给外邦人;可能因为他受强迫背负十字架,而思念 福音与外邦人的关系,这个来自外邦人地方的西门,因为从古利奈前来耶 路撒冷朝圣,受了一个不知姓名的罗马士兵的征用,替耶稣背负了十字架,而使今天成千上万的人,包括我们在内,信主作基督徒了。
他们把药酒递给耶稣,但祂却不接受。在耶路撒冷有一班善心虔诚的妇女,每逢有人被钉十字架,便携带 药酒前来,希望犯人饮了而减轻痛苦的。当时他们献上酒给耶稣,但祂没有接过来。当 庄信 博士病危时,他向医生请求给他一个忠告,让他知道这次能否康复,医生坦白对他说,除非有奇迹出现,他的病是不会痊愈的,于是庄信说:‘那么我不再吃药;连止痛药也不再吃了,因为我已献上祷告,把我的纯洁灵魂交给上帝,再不受任何事物 所遮挡。’耶稣决心一尝死亡最苦的味道;张开眼睛迎见上帝。
那些士兵拈阄分了耶稣的衣服。我们已说过一个犯人是由四个兵士押往行刑,犯人是站在中央的;这几个士兵是有权占有犯人的衣服,作为额外的赏钱。犹太人的衣服一共有五项:内衣、外袍、凉鞋、束腰带和头巾。现在剩下了外袍,也是最贵重的一件,于是他们在十字架的影子下,用拈阄的游戏方式,看谁幸运,取得耶稣的外衣。
耶稣被钉十字架时,分别有两个强盗,放在旁边。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象征。在祂的一生中,甚至在临终的一刻,也是和罪人为伍。
爱无止境(十五 29-32 )
犹太人的领袖向耶稣作最后的一次挑战:‘从十字架上走下来吧!我们会因此而相信你。’这真是一个错误的挑战!许久之前卜威廉大将( General Booth ,救世军的创立人)说过这一句话:‘正因为耶稣甘愿受十字架之苦,祂没有从十字架走下来。我们才相信祂。’耶稣为人类而死,这是必然的一件事,它的理由很简单,耶稣来到地上的目的是要述说上帝的爱:尤有进者,祂本身便是上帝的爱的结晶。倘若祂拒绝了十字架的话,果真从十字架走了下来,这只能代表上帝的爱是有限度;有些事情上帝的爱不愿意替人受苦;有一个界限爱心不能超越。但是耶稣习惯能贯彻如一,为人类走完整段路程;甚至死在十字架上;这样的做法就是告诉我们,上帝的爱是无止境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苦差,祂不肯愿意为我们做;没有任何艰苦的任务,甚至死在十字架之上,祂不肯为我们担当。
当我们仰望十字架时,耶稣犹如对我们说:‘上帝如此爱你,以无止境的爱去爱你们;这个爱能担当世上最痛苦的刑具。’
悲剧和胜利(十五 33-41 )
现在是最后的一幕了;四周充满 悲哀沉痛的气氛;天昏地黑,倍增伤感,连大自然的眼睛也不忍目睹如此残酷的苦刑,让我们看看在场中各不同的人的表现。
(一)耶稣作出最后的挣扎,有两件事我们可以注意到的。
(甲)祂叫了可怕的一声:‘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在这句话的背后,笼罩 一种神秘的气氛,而我们也不容易完全明白的。可能耶稣当时思念自己背负了全人类的生命;祂已替我们做了救赎的工作;已面对人类一切的试探;度过了我们一切的试验。祂已经知道朋友们的失败;体会了敌人的仇恨和恶毒的对待。祂可以说已历尽人间的辛酸苦味,但还有一件事‘还未遇过的──祂未尝过犯罪后的结果。’罪的结局就是使人与上帝隔离;使人与上帝之间建立一道不可攀登的高墙。正因为耶稣未曾犯过罪,祂不知道罪的后果如何。
可能在此刻,祂刻意压抑自己,强迫自己尝尝这个与上帝分隔的苦味,虽然祂事实上未有犯过罪,但祂‘渴望真的要和人类看齐,要和软弱的人认同,要经历人类的一切试探后果。故此在这个恐怖、严峻黯淡的时刻中,真真正正的仿照一个罪人的呼喊,把自己也看作一个罪人。这是一个神圣表现出来的矛盾对立──祂知道罪人的情况。因为祂从来不知道与上帝隔离的苦楚,但祂现在却要亲尝这种滋味,所以祂的痛苦感受自然倍增了。
因为耶稣知道我们的一切情况,所以我们可以坦然无惧走到祂的面前。虽然我们犯罪与上帝隔离,但祂知道如何拯救我们。这完全因为祂经历人类的一切经验,所以能体贴入微的帮助我们。换言之,人类的一切经验,不论如何艰苦险峻,祂也亲历其境了。
(乙)祂的大声叫喊。马太(太廿七 50 )和路加(路廿三 46 )都分别记述这件事。约翰没有描写耶稣的呼喊,但说:‘耶稣……说,成了……。’(约十九 30 )。当时真正的发生情形,可能耶稣只高声喊出一个字来── 成了 。当这个字挂在祂的唇边时,就象征祂的神圣使命已经完毕,这是胜利的呼声;大功告成,这是凯旋的呼叫,因为胜利已在祂的掌握之中了。经过重重黑暗之后,又回复光明了;祂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回到天家,与上帝会面。
(二)在旁观看的人希望当时真的有以利亚出现。他们面对行刑受苦的人,尚且有此奢望,这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实在有点不正常啊!这不是人类的病态么?如是恐怖的景象,不能使他们激发恐惧敬畏,甚至怜悯的心。他们是否盼望耶稣死的时候,上帝再现出一个神迹呢?
(三)有一个百夫长;是一个能征惯战的罗马士官,他的等级;相当于今天军队中的准尉,他自然在许多战役中看过不少阵亡临终的人。但他从来未见过有人像耶稣如此勇敢面对死亡;在他的心坎里,深深刻下一个不能磨灭的印象──这就是上帝的儿子啊!倘若耶稣再继续生存,祂当然可以不断教训人,替人医治和吸引许多人归附祂,但是只有在十字架上,祂才能够把爱的信息,直接的刻在人的心里。
(四)在远处有几个妇女。她们的神情是迷惑的,伤心悲痛欲绝的──但她们仍然留在这里,而没有走开。她们爱惜和关心耶稣不忍在这个时刻与耶稣分离。聪明的人可能解不通,但爱心就是如此奇妙,它使人永远依附 基督。虽然人的生活扑朔迷离,使人不知所措,但爱心能使人永远靠赖和紧握基督,不让任何迷惑的事情叫基督与我们分隔。
还有一件事是当时发生旳。‘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制成两半。’(现代本)这幅幔子是把‘至圣所’遮盖的,而普通人从来没有机会去的,这个象征启示出两件事。
(甲)往上帝的路已经敞开了。本来只有大祭司,一年一度,在赎罪日才可以进去的至圣所,现在每一个人,因为这幔子已裂为二,可以直通无阻进到上帝的面前。
(乙)至圣所就是上帝的居所。由于基督的死,幔子已裂开,人可以面对面,见到上帝了。上帝不再是隐藏不露;人类不再在暗中摸索。人可以仰望耶稣而说:“这就是上帝的本来面貌;上帝爱我竟如此深刻。”
把坟墓献给耶稣的人(十五 42-47 )
耶稣是在星期五下午三时断气的,而当日下午六时开始便是安息日,当祂死时,人们已经忙 筹备安息日的一切事情了,因为到了午后,便不准做律法禁 止的事情,所以他们若要埋葬耶稣的话,必须尽快急忙去做。
亚利马太的约瑟桹快捷的做妥这件事。许多时候,行刑后的犯人尸体是没有人收拾的,只让野地的兀鹰和野犬随便吞噬他们的肉。所以各各他这个名字曾被称为‘髑髅地’;当犯人行刑后,剩下死人骨头遍散当地而构成恐怖的情况。当时约瑟往见彼拉多,认领耶稣的尸体。由于犯人在十字架上往往费时数天才断气,所以彼拉多也大感意外,因为耶稣只钉在十字架上六小时便断气了。后来当他与百夫长证实之后,便把耶稣的尸体交给约瑟了。
约瑟这个人可以给我们作一个好奇性的查考学习。
(一)我们详细知道耶稣在公会中受审的情形,这可能是从约瑟处得到的。当时肯定没有门徒在场,而只有公会中的成员才知道审讯的内幕情形。约瑟把这个经过揭露出来的可能性很大。果真如此,约瑟也算供给资料,分担写福音故事的一份子了。
(二)约瑟本身也有自己的痛苦经历。他既是公会中的一员,但却没有任何暗示,曾为耶稣讲过半句辩护的说话,或替耶稣主持公道和正义。不错在耶稣死后,他很慷慨把一个坟墓留给耶稣用,但在耶稣生前,却害怕而不敢仗义。人类普遍感到悔恨的事,就是宁愿在别人死后,才肯诚意送花圈,给人歌功颂德,其实这一切的诚意,能在别人生前表达出来,实在有意义得多。
(三)但是我们不可以过分责备约瑟,因为约瑟只是一个凡夫俗子,而耶稣在十字架上替世人受苦,也是包括约瑟在内的。无论他们如何出力,也改变不了十字架的牺牲。约瑟在耶稣生前,的确曾经受了耶稣的感召;但止于感召而已,到了耶稣死时,当时他一定在场,心里才接受了爱的冲击而且十分难过,初时我们看见百夫长的感受,现在便轮到约瑟了。我们对耶稣自己亲口所讲的话,觉得稀奇,因为它们完全应验了:‘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约十二 32 )。──《每日研经丛书》
第十五章
十三·全公会的早晨审讯(一五1)
本节记述全公会在早晨聚集,也许要召集众人,通过昨晚的不法行动。结果,耶稣被捆绑,解去巴勒斯坦的罗马巡抚彼拉多那里。
十四·耶稣在彼拉多面前(一五2~5)
一五2 到这时刻,耶稣已在宗教领袖前受审,定了亵渎的罪。现在祂要在民事法庭,被控叛国的罪。民事审讯分三个阶段──先在彼拉多前,接着是希律,最后又是彼拉多。
彼拉多问主耶稣是否犹太人的王;若是,祂就算为要推翻该撒,有叛国的罪。
一五3~5 祭司长向耶稣诸多控告。彼拉多难以理解祂面对这么强硬的指控,仍处之泰然,便问祂为何不自辩,耶稣对他的批评仍不回答。
十五·要耶稣还是要巴拉巴呢?(一五6~15)
一五6~8 罗马巡抚在节期里有个传统,就是要释放一个犹太囚犯──对不满的民众的一种政治贿赂。其中一个有资格的犯人是巴拉巴,他犯了作乱和杀人的罪。彼拉多提出要释放耶稣的时候,是存心要嘲笑那满心嫉妒的祭司长,祭司长便挑唆众人求释放巴拉巴。那些指控耶稣叛逆该撒的人,如今竟求释放一位确实犯了叛国罪的人!祭司长的立场是无理而荒谬的──罪就是这样。其实,他们嫉妒祂广为百姓爱戴。
一五9~14 彼拉多想要知道,他当如何对待这位称为犹太人的王的耶稣。众人野蛮地高嚷着:“把他钉十字架!”彼拉多要找到原因,却找不着。暴民的歇斯底里情绪急升,他们只知道喊叫:“把他钉十字架!”
一五15 彼拉多优柔寡断,只好唯命是从──就释放巴拉巴,却鞭笞耶稣,把祂交给兵丁钉十字架。这是个怪诞的不义裁决。然而,这是我们的救赎比喻──那无罪的被交到死地,叫该定罪的得以逃脱。
十六·兵丁戏弄神的仆人(一五16~21)
一五16~19 兵丁把耶稣带进巡抚寓所的衙门院里,叫齐全营的兵出来,合演一幕犹太人的王的模拟登基典礼。他们若真晓得这个就好了!他们给神子穿上紫袍,又为他们的创造主戴上荆棘冠冕;他们所戏弄的犹太人的王是宇宙的维持者。祂是生命和荣耀的主,他们竟打祂的头,又吐唾沫在和平之君脸上,假装向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屈膝。
一五20,21 他们粗野地嘲弄一番后,就给祂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带祂出去,要钉十字架。马可在此提到兵丁勉强一个路人背耶稣的十字架,那人是(北非的)古利奈人西门。他可能是黑人,但更可能是个希腊化的犹太人。他有二子,就是亚力山大和鲁孚,可能是信徒(倘若这个就是罗马书十六章13节提到的鲁孚的话)。西门背十字架跟着耶稣,给我们看见一幅救主的门徒当有特征的图画。
十七·钉十字架(一五22~32)
神的灵简洁、冷静地记述钉十字架的过程。祂没有停留在行刑时的极端残酷,及它带来的剧烈痛楚上。
准确地点今天无人知道。传统说的地点是城墙内的圣墓教堂,但有倡议者指在基督的时代,是在城墙之外。另一个推测的地点,是戈登的髑髅地,位于城墙以北,与一园子毗连。
一五22 各各他是亚兰文名字,意指髑髅。髑髅地是拉丁名字。可能地势似头颅,或者是个刑场,故得此称号。
一五23 兵丁拿没药调和的酒给耶稣。酒可作药用,减轻痛楚。他定意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背负人的罪,便不受。
一五24 兵丁为被钉十字架者的衣服拈阄。他们分救主的衣服时,是夺去祂在物质上所拥有的一切。
一五25~28 钉他在十字架上,是上午九时。祂头以上有罪状,就是犹太人的工。(马可没有记下整句状词,只把精要写下;参看太二七37;路二三38;约一九19。)有两个强盗和祂同钉十字架,两旁各有一个──就如以赛亚预言,祂死的时候被列在罪犯之中(赛五三12)24。
一五29,30 主耶稣被经过的人(29,30节)、祭司长和文士(31,32节上)及那两个强盗(32下节)嘲笑。
经过的人有大多是犹太人,要进城守逾越节的。他们却久留在城外,向逾越节的羊羔投以侮慢;他们误引祂的说话,指祂威胁要拆毁他们所敬爱的圣殿,三日又重建起来。祂若如此本事,让祂救自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
一五31 祭司长和文士嘲笑祂宣称要拯救别人:“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这话是恶毒的言行,却又不在意地说出事实。这话在主和我们的生命中同样真实,我们要救自己,就不能救别人。
一五32 宗教领袖们也挑战祂,祂若是以色列的王弥赛亚,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他们说祂能这样行,他们就信了。我们看见,就信了25。但神的次序是:“相信,就看见了。”
连罪犯也羞辱祂!
十八·三小时黑暗(一五33~41)
一五33 从午正到三时,遍地笼罩着黑暗。耶稣就全然背负神向我们的罪所施行的审判。祂忍受了灵里的孤单,与神分离。人的头脑总不能领会,当祂的心灵为罪作牺牲时,祂所忍受的痛苦有多大。
一五34 苦难的尾声,耶稣(用亚兰语)大声喊着说:“我的神,我的神,为甚么离弃我?”神离弃祂,因神是圣洁的,祂必须与罪分离。那时候,主耶稣在我们的罪上与我们认同,并全然肩负要受的刑罚。
一五35,36 祂喊叫:“以罗伊,以罗伊。”凶暴的民中,有的说祂叫以利亚。最后的侮辱,就是他们中间有人把海绒蘸满了醋,绑在苇子末端,送给他喝。
一五37 耶稣以力量与得胜喊叫,气就断了。死亡是祂愿意的行动,并非不自主地倒下来。
一五38 在那刻,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神作此事,要显出人藉基督的死,得进入神的至圣所,这是信徒的权利(参看来一○19~22)。伟大的新时代立时展开。这是个与神亲近的时代,不是与祂隔离的时代。
一五39 那位罗马官的承认虽然宝贵,但他却不一定承认耶稣是与神同等的。外邦人的百夫长承认祂是神的儿子,无疑他懂得历史的含意,但他的信真实与否便无从得知。
一五40,41 马可提到有些妇女逗留在十字架旁。值得一提,妇女在福音故事中地位显着。试想,男人为个人的安全而躲藏了;妇女的奉献,爱基督超过自己的幸福。她们在十字架旁留到最后,却最早到达坟墓前。
十九·安葬在约瑟的坟墓里(一五42~47)
一五42 安息日在星期五日落开始。安息日或其它节期的前一日,称为预备日26。
一五43 事情的急切需要,可能鼓励了亚利马太的约瑟去见彼拉多,求准许埋葬耶稣的身体。约瑟是个虔诚的犹太人,也许也是公会的一员(路二三50,51;参看太二七57;约一九38)。
一五44,45 彼拉多难以相信耶稣已经死了。他得到百夫长的证实,就把耶稣的尸首赐给约瑟。(这段经文用两个不同的字代表耶稣的身体。约瑟求主耶稣的身体,彼拉多则把尸首赐给他。)
一五46 约瑟(及尼哥底母──约一九38,39),心存慈爱,把身体用药物防腐,用细麻布裹好,安放在自己的新坟墓里。坟墓是个在盘石中凿出来的地方,墓门则是一块硬币形的石头,可以辊进一条在石头凿出来的凹沟的。
一五47 又提到有妇女在场,就是两位马利亚。我们欣赏她们那不倦而无畏的爱。据了解,今天的宣教士以女性占多数。男人在哪里呢?──《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简介 15:1
把 耶 稣 …… 交
给 彼 拉 多: 参
太 27:2 注。
15:15
将 耶 稣 鞭 打 了: 参
太 27:26 注。
15:17
荆 棘 …… 冠
冕: 参
太 27:28~29 注。
15:20
带 他 出 去,要 钉 十 字 架: 参
太 27:31 注。
15:24
将 他 钉 在 十 字 架 上 : 参
太 27:35 注。
15:29
辱 骂 他: 参
太 27:39 注。
15:34
我 的 神! 我 的 神!为 什 么 离
弃 我: 参
太 27:46 注。
15:36
醋: 参
约 19:29 注。
15:37
气 就 断 了: 参
马可福音第十五章
十三.全公会的早晨审讯(一五 1 )
本节记述全公会在 早晨 聚集,也许要召集众人,通过昨晚的不法行动。结果,耶稣被 捆绑 ,解去巴勒斯坦的罗马巡抚 \cs9 彼拉多 那里。
十四.耶稣在彼拉多面前(一五 2 ~ 5 )
一五 2 到这时刻,耶稣已在宗教领袖前受审,定了亵渎的罪。现在祂要在民事法庭,被控叛国的罪。民事审讯分三个阶段──先在彼拉多前,接是希律,最后又是彼拉多。
彼拉多问 主耶稣是否 犹太人的王 ;若是,祂就算为要推翻该撒,有叛国的罪。
一五 3 ~ 5 祭司长 向耶稣诸多控告。彼拉多难以理解祂面对这么强硬的指控,仍处之泰然,便问祂为何不自辩, 耶稣 对他的批评 仍 不回答。
十五.要耶稣还是要巴拉巴呢?(一五 6 ~ 15 )
一五 6 ~ 8 罗马巡抚在节期里有个传统,就是要释放 一个 犹太 囚犯 ──对不满的民众的一种政治贿赂。其中一个有资格的犯人是 巴拉巴 ,他犯了 作乱 和 杀人 的罪。彼拉多提出要 释放 耶稣的时候,是存心要嘲笑那满心嫉妒的祭司长,祭司长便挑唆众人求释放巴拉巴。那些指控耶稣叛逆该撒的人,如今竟求释放一位确实犯了叛国罪的人!祭司长的立场是无理而荒谬的──罪就是这样。其实,他们嫉妒祂广为百姓爱戴。
一五 9 ~ 14 彼拉多想要知道,他当如何对待这位称为 犹太人的王 的耶稣。众人野蛮地高嚷:“ 把他钉十字架! ”彼拉多要找到原因,却找不。暴民的歇斯底里情绪急升,他们只知道喊叫:“ 把他钉十字架! ”
一五 15 彼拉多 优柔寡断,只好唯命是从──就 释放巴拉巴 ,却鞭笞耶稣,把祂 交给 兵丁钉十字架。这是个怪诞的不义裁决。然而,这是我们的救赎比喻──那无罪的被交到死地,叫该定罪的得以逃脱。
十六.兵丁戏弄神的仆人(一五 16 ~ 21 )
一五 16 ~ 19 兵丁 把耶稣 带进 巡抚寓所的 衙门院里 , 叫 齐 \cs9 全营的兵 出来,合演一幕犹太人的王的模拟登基典礼。他们若真晓得这个就好了!他们给神子穿上 紫袍 ,又为他们的创造主戴上 荆棘 冠冕;他们所戏弄的 犹太人的王 是 宇宙 的维持者。祂是生命和荣耀的主,他们竟打祂的头,又吐唾沫在 和平之 君脸上,假装向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屈膝。
一五 20 , 21 他们粗野地嘲弄一番后,就给祂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带祂出去,要钉十字架。马可在此提到兵丁勉强一个路人背 耶稣的十字架 ,那人是(北非的)古利奈人 西门 。他可能是黑人,但更可能是个希腊化的犹太人。他有二子,就是 亚力山大和鲁孚 ,可能是信徒(倘若这个就是罗马书十六章 13 节提到的鲁孚的话)。西门背十字架跟耶稣,给我们看见一幅救主的门徒当有特征的图画。
十七.钉十字架(一五 22 ~ 32 )
神的灵简洁、冷静地记述钉十字架的过程。祂没有停留在行刑时的极端残酷,及它带来的剧烈痛楚上。
准确地点今天无人知道。传统说的地点是城墙内的圣墓教堂,但有倡议者指在基督的时代,是在城墙之外。另一个推测的地点,是戈登的髑髅地,位于城墙以北,与一园子毗连。
一五 22 各各他是亚兰文名字,意指髑髅。髑髅地是拉丁名字。可能地势似头颅,或者是个刑场,故得此称号。
一五 23 兵丁拿没药调和的酒给耶稣。酒可作药用,减轻痛楚。他定意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背负人的罪,便不受。
一五 24 兵丁为被钉十字架者的衣服拈阄。他们分救主的衣服时,是夺去祂在物质上所拥有的一切。
一五 25 ~ 28 钉他在十字架上,是上午九时。祂头以上有罪状,就是犹太人的工。(马可没有记下整句状词,只把精要写下;参看太二七 37 ;路二三 38 ;约一九 19 。)有两个强盗和祂同钉十字架,两旁各有一个──就如以赛亚预言,祂死的时候被列在罪犯之中(赛五三 12 ) 24 。
一五 29 , 30 主耶稣被经过的人( 29 , 30 节)、祭司长和文士( 31 , 32 节上)及那两个强盗( 32 下节)嘲笑。
经过的人有大多是犹太人,要进城守逾越节的。他们却久留在城外,向逾越节的羊羔投以侮慢;他们误引祂的说话,指祂威胁要拆毁他们所敬爱的圣殿,三日又重建起来。祂若如此本事,让祂救自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
一五 31 祭司长和文士嘲笑祂宣称要拯救别人:“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这话是恶毒的言行,却又不在意地说出事实。这话在主和我们的生命中同样真实,我们要救自己,就不能救别人。
一五 32 宗教领袖们也挑战祂,祂若是以色列的王弥赛亚,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他们说祂能这样行,他们就信了。我们看见,就信了 25 。但神的次序是:“相信,就看见了。”
连罪犯也羞辱祂!
十八.三小时黑暗(一五 33 ~ 41 )
一五 33 从午正到三时, 遍地 笼罩黑暗。耶稣就全然背负神向我们的罪所施行的审判。祂忍受了灵里的孤单,与神分离。人的头脑总不能领会,当祂的心灵为罪作牺牲时,祂所忍受的痛苦有多大。
一五 34 苦难的尾声,耶稣(用亚兰语)大声喊说:“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神离弃祂,因神是圣洁的,祂必须与罪分离。那时候,主耶稣在我们的罪上与我们认同,并全然肩负要受的刑罚。
一五 35 , 36 祂喊叫:“以罗伊,以罗伊。”凶暴的民中, 有的 说祂 叫以利亚 。最后的侮辱,就是他们中间有人把 海绒 蘸满了醋,绑在 苇子 末端, 送给他喝 。
一五 37 耶稣以力量与得胜喊叫,气就断了。死亡是祂愿意的行动,并非不自主地倒下来。
一五 38 在那刻,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神作此事,要显出人藉基督的死,得进入神的至圣所,这是信徒的权利(参看来一○ 19 ~ 22 )。伟大的新时代立时展开。这是个与神亲近的时代,不是与祂隔离的时代。
一五 39 那位罗马官的承认虽然宝贵,但他却不一定承认耶稣是与神同等的。外邦人的百夫长承认祂是神的儿子,无疑他懂得历史的含意,但他的信真实与否便无从得知。
一五 40 , 41 马可提到有些妇女逗留在十字架旁。值得一提,妇女在福音故事中地位显。试想,男人为个人的安全而躲藏了;妇女的奉献,爱基督超过自己的幸福。她们在十字架旁留到最后,却最早到达坟墓前。
十九.安葬在约瑟的坟墓里(一五 42 ~ 47 )
一五 42 安息日在星期五日落开始。安息日或其他节期的前一日,称为豫备日 26 。
一五 43 事情的急切需要,可能鼓励了亚利 马太的约瑟 去见彼拉多,求准许埋葬耶稣的身体。约瑟是个虔诚的犹太人,也许也是公会的一员(路二三 50 , 51 ;参看太二七 57 ;约一九 38 )。
一五 44 , 45 彼拉多难以相信耶稣 已经死了 。他得到 百夫长 的证实,就把耶稣的 尸首赐给约瑟 。(这段经文用两个不同的字代表耶稣的身体。约瑟求主耶稣的身体,彼拉多则把尸首赐给他。)
一五 46 约瑟(及尼哥底母──约一九 38 , 39 ),心存慈爱,把身体用药物防腐, 用细麻布裹好 ,安放在自己的新坟 墓里 。坟墓是个 在磐石中凿出来的地方 ,墓门则是一块硬币形的石头,可以辊进一条在石头凿出来的凹沟的。
一五 47 又提到有妇女在场,就是两位马利亚。我们欣赏她们那不倦而无畏的爱。据了解,今天的宣教士以女性占多数。男人在哪里呢?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十五章
E 在彼拉多前受审(十五 1 ~ 15 )
i. 预作准备(十五 1 )
这节经文读起来,前一天晚上的诉讼程序好像只是“程序委员会”想要与法律专家一起厘清罪名。现在,一个正式的公会法庭正式将耶稣捆绑起来,把祂带到巡抚面前。因而展开的,不是在彼拉多前的审讯,而是彼拉多受审,因为他先是要避开问题,继而逃避下决定的责任,徒然费力,并且暴露出自己的光景。但就像彼得的情形一样,彼拉多被人冷酷地推入下裁决的处境中,而每一次当我们覆诵信经中“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这个子句时,他的裁决就再次被定罪。公会的决定早已作好了,彼拉多只不过是被迫将它付诸实行,正如犹大被迫出卖耶稣一样 191 。
191 许多近代释经学者(如安德生之流),在研究这个审讯故事时采取极端批判的方法;但这个记载者照其现存的情形看来,绝对是首尾一贯的。
ii. 彼拉多定耶稣的罪(十五 2 ~ 15 )
审讯正式开始(正如我们从其他福音书可以看见的),是一连串混乱之一般性的指控( 许多的事 ,或 这么多的事 ,第 3 、 4 节),是设计要在政治上将耶稣抹黑成革命分子、惹麻烦的人、禁止人纳税给该撒、自称为地上的统治者。在这个时期, basileus ( 王 )这个字通常是用来指分封王、藩王与皇帝(彼前二 13 ),虽然后者也可以称为 sebastos ,在意义上与拉丁文 augustus (“亚古士督”)相对应。这次开庭所指控的罪名是反叛罗马,所以其他任何薄弱的罪名都只是用来加重此罪名罢了;但是当他们提到祂自称为蕞薾小国犹太的君王时,彼拉多忽然采取行动 192 。这个罪名可能有几分是真的;若是如此,那罗马帝国一定会注意到。除非经过罗马的同意,“附庸王”才有治权。对于彼拉多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耶稣平静地予以答覆,充分地承认( 2 节),而不是如一些译本所暗示的含糊其词。在马可福音中,对基督王权的性质并没有界定,一如约翰福音十八 36 所作的,但它却正是钉十字架故事的核心论题( 9 、 12 、 18 、 26 节)。
3 ~ 5. 他们继续列举控诉的项目,而主也仍然不回答他们,令彼拉多觉得希奇。路加在此处加入将囚犯递解给希律的插曲,因加利利是直属希律司法管辖(路二十三 6 )。这段插曲在马可福音中省略了,却不影响审讯的主要进展。事实上,马可福音的整个记载都是既简洁又“叠缩”的,倘若没有其他福音书,我们很可能多少会忽略掉复杂的事件顺序。但马可福音尽管非常简洁,却涵盖了所有的重点;彼拉多仍然不置可否,仍然知道犹太人之所以控告耶稣只是出于嫉妒心( 10 节),仍然想要取悦他们( 15 节)。动荡的巴勒斯坦曾经是许多雄心勃勃之政治人物一生志业的坟墓;大祭司在罗马仍有影响力。最后,彼拉多心知肚明地把罪犯开释,却定了无辜人的罪( 15 节);那就是他自己该受定罪之处。
6. 此时仍有最后一个可能的机会,能以逃避最后裁决的责任,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习俗,就是在举国欢腾之际释放一个政治犯。今日仍然有许多新成立的国家以类似的方式来庆祝他们战后的独立,就是大赦政治犯。然而,第 6 节的“ 释放 ”(译按:原文用过去不完成式,表过去时间内持续进行的动作)说明这个习惯在写作的时候可能已经停止,或者更有可能是马可福音的外邦读者不知道,所以需要解释。最不可能的解释是:这是彼拉多独有的一个习惯,随着他的调职而废止了。
7. 有份古抄本的证据,支持罪犯之全名叫作巴阿爸“耶稣”,或可能是“巴拉巴”。耶稣,或约书亚,是第一世纪普遍的犹太人名,所以这个读法可能是正确的。如果这两个人同样都有这个名字 193 ,那么更强化了这两个人之间的对比。有些释经学者进一步就巴阿爸,“父亲之子”的可能意义作文章,视之为俩人又一对比之处。但是新约次经,希伯来福音(耶柔米在解释与本节平行的对观福音经文马太福音二十七 16 时引用)有“巴拉巴”(“伟大者之子”)的拚法,这种对比无论在灵修上多么有帮助,在语言学上似乎站不住脚,除非其中的第二个字元代表神的名字(译按:即“至大者”)。当然,无论如何,这个罪犯似乎曾经是个奋锐党徒,在某次与当权者冲突后被捕。而且在那次作乱中有多人死亡( 7 节),也因而决定了他的下场,但他受到爱国主义者的欢迎却也是必然的。甚至从一开始,这种选择的结果就已昭然若揭,但祭司长却使此结果加倍确定,因为他们在此时公开为巴拉巴奔走( 11 节)。
8. 彼拉多原先可能以为这个请求可以让他趁机逃脱艰困的处境。但马可却以第 7 节作为本节的开端,以显明这条路已经是行不通的了;祭司长心目中已经有另一个特赦的人选了。
9 ~ 12. 经常有人将耶稣凯旋进城时欢呼喝采的群众(十一 9 ~ 10 )与此刻在审判厅中怀有敌意的群众相比较,注意群众的变化无常。但是,这样快速的改变是十分可能的,然而,直到受审讯时,耶稣在群众当中所受的欢迎却是不容置疑的(十二 37 )。事实上,正是因着耶稣如此受欢迎,宗教领袖才不敢公开逮捕祂(十四 2 )。答案很简单,这里牵涉到两批不同的群众:耶稣凯旋进城时的群众是由敬虔的朝圣者所组成的,其中有许多人无疑来自加利利;此外,迎接祂的还有一批来自耶路撒冷的同样敬虔的群众(约十二 12 及下)。最后这一批人可能是先前抵达的朝圣客。但是,正如路德所发现的,当他前往罗马进行那有名的朝圣之旅时,在圣城以外远比在其中更能滋养敬虔之心;而许多住在耶路撒冷里面的人无疑是谈不上敬虔的。我们从其他福音书中知道:即使是在耶路撒冷的普通百姓当中,对于耶稣的看法也有许多争议(约七 43 )。在审讯时的这批群众至少有部分是由祭司长的跟随者与仆人组成的,因为他们显然是一起由大祭司的府第移往彼拉多的宫殿来的。所以我们在此所见到的可能只是耶路撒冷群众中的一部分,第 11 节特别说明这是祭司长刻意煽动的一群人。敬虔的朝圣者在逾越节期间有比在罗马人的审讯中瞪眼呆看更重要的事要做;事实上,甚至连祭司长自己在这种时节也顾忌会沾染礼仪上的污秽(约十八 28 )。正如施维策所说的:马可福音将耶稣被钉十字架归咎于当权之人。罗马与犹太当权者同样包括在内。
9 ~ 10. 人性的乖曲在此明明可见。一方面,彼拉多真的想要释放耶稣,藉以逃避一个困难的景况;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触怒”独太人的领袖,他们已经把他放在如此困难的处境中。他那微弱的报复方式,是以耶稣所承认之王权的罪名来嘲弄他们( 9 、 12 节),虽然他一定知道这么做会令他们多么难堪( 10 节)。然而,彼拉多微弱的表现只有更加确定他最希望的事不可能会发生,反倒徒增他们对耶稣的怨毒。我们不能说这样的刚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乃是每日经历的一个要素;除非我们采用这种常识的解释,否则第 10 节的语助词 原 (英译“因为”)就没有意义了。彼拉多并不是什么妖魔鬼怪,他也是一个人,在许多方面都与其他所有人一样。这正是他的故事之所以如此具有警惕性,同时又如此确实可信的原因。
13 ~ 14. 即使巴拉巴这位“爱国志士”的获释是个理所当然的选择,我们却很难明白群众当时为什么要喊着以罗马的死刑方式处置耶稣,除非祭司故意煽动他们,或许是以传说中之亵渎的故事(参 11 节)。斩首是罗马为其公民规定的死刑方式,如传统中所说保罗的死法;钉十字架则是为了奴隶或外国人,如传统中所说彼得的死法(约二十一 18 );从最早的时候开始,用石头打就是犹太人正规死刑方式(书七 25 )。被石头打死后,罪犯的身体挂在一棵“树”上示众,直到日落(书十 26 ;申二十一 22 ~ 23 )。对于犹太人而言,乃是象征如此而死的人是在神的忿怒与咒诅下(申二十一 23 )。所以,在神的全旨中,十字架除了具有罗马人的羞辱与奴隶之死的联想,还具有更深邃之希伯来意义,就是神的咒诅(加三 13 )。
15. 这个人知道耶稣是无罪的( 14 节),然而,只因为想要迎合犹太人,却将神的儿子鞭打,并钉十字架( 15 节),全然无视真理与公义,再没有比这更讽刺的事了。一如惯例,马可并未替彼拉多开脱或论断他,来“凸显”这场面;他只是陈述事实,但定彼拉多的过犯已经是绰绰有余。毫无疑问的,马可的读者可以从他们自己遭遇逼迫的时刻,找到同样的经历。
192 释经学者经常将 犹太人的王 解释为只有外来之人才会使用的头衔( 18 节)。 以色列的王 才是希伯来人在自己人当中所用的,而他们在讥诮耶稣时也确实这么说了( 32 节)。
193 柯兰斐对于彼拉多的态度作了一个有趣的解释,是根据这个名字上的巧合;但其假设性太高,无法令人信服;该抄本证据可能是人为造的。
F 钉十字架(十五 16 ~ 47 )
i. 讥诮(十五 16 ~ 20 )
接着是士兵们无情的讥诮(祭司们的讥诮见十四 65 )。我们在此可能会像许多释经学者一样,注意到马可描述钉十字架的语汇极其含蓄而精简。耶稣肉身所受的苦虽然极大,马可却丝毫没有描写,亦没有强调;他知道在十字架上有更大、更深的苦难要去忍受。
16. 兵丁 。即使是我们这些已经对于战争中的残酷暴行司空见惯的人,都可能会对彼拉多的手下在此所表现的恶毒深感震惊,他们可能不全是罗马公民,但在心态上当然偏向罗马。如果“义大利营”(见徒十 1 )当时驻扎在犹太地,他们当中必定有一些义大利居民,具有半途赋与之“拉丁权利”。这些长期服役的正规军,没有一个是在巴勒斯坦当地长大的,有许多人无疑是从帝国其他边境省分征集而来的野蛮补助部队;约束他们共同效忠的力量,乃是罗马士兵向着该撒与鹰旗所起的誓言。他们对于犹太人这个受藐视的居民,是不会有任何同情的。
据他们所了解,这个犯人的罪名(在罗马人的眼中看来,耶稣可能就是因此而被定罪的),是自称为王,所以是该撒的一个可能的敌人,虽然他们看不起这个人。所以,他们以粗鄙无情的方式嘲谑祂──给祂穿戴 紫袍 ,或罗马骑兵的深红色斗篷、冠冕、权杖,像总司令本身所穿戴的一般;他们只向总司令屈膝 致敬 (和合本作 拜 ; 19 节)。所有被定罪的罪犯,都被视为用残忍方式嘲弄的对象,但这里我们更看见士兵在发泄压抑已久的怨毒。正如安德生所认为的:在俗世文学作品中与这种讥诮相同的记载,并不能废除此处记载的历史性;我们若正确地看待它们,它们只有证实此历史性。
罗马军队对第一世纪犹太主义之“地下工作的”爱国者的愤怒加剧,直到主后七十年爆发了可怕的屠杀,当时为人随和的提多将军想要拯救囚犯脱离军团士兵的忿怒,却是徒然。那些看见过“正规”部队长久受到这类“定点”出现之平民游击活动所苦的人,就能明白它如何使正规军的愤怒加剧,所以残酷的暴行才会如此频频出现。
犹太爱国主义导致耶稣被逮捕,而罗马爱国主义者则导致祂被人讥诮,并钉十字架;人类“老旧的天性”是如此深入所有事物中。光有爱国心是不够的,终于发现这一点的爱国者不只一人;它太容易将疑似基督徒的意义加在爱国的或阶级的斗争上。
ii. 背着耶稣的十字架(十五 21 )
古利奈人西门,可以象征性地用来描绘每一个门徒,为主背起祂的十字架 194 。他的希腊名字意思可能是“狮子鼻的”( simos 这个字形当然是此意),但若是与使徒彼得一样,它可能代表希伯来名字“西缅”(完整的字形参徒十五 14 ;译按:英文分别为 Simon 与 Simeon ,但和合本并未作此区分,一概译作“西门”)。若是如此,他可能是住在古利奈的一个犹太人,他们在耶路撒冷有自己的会堂(徒六 9 )。他可能是为了过逾越节才来耶路撒冷的,虽然他这么早就 从乡下来 ,可能说明他是耶路撒冷的居民,而且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和鲁孚可能为早期基督徒所认识( 21 节),纵使他本身并不为人所知。希腊文的不定语助词 tina (“某个叫西门的人”)当然不表示当时的基督徒群体与西门熟识 195 。
传统的看法认为马可福音原来是在罗马写成的;有鉴于此,有人试着将这里所提及的鲁孚看作是罗马书十六 13 所提及罗马教会中的那个鲁孚,虽然那里只提到鲁孚的母亲,而没有提到父亲。这样的指认证据太过薄弱,不宜过度强调;至于亚历山大,我们不能多说什么,因为新约圣经中其他三个具有此名之人似乎无一与之为同一个人(徒四 6 ,十九 33 ;以及提前一 20 与提后四 14 )。总而言之,无论西门自己是不是一个门徒,都是被罗马巡抚“强征”( 勉强 )来服这非比寻常的国家劳役,这劳役在乡下人当中更容易触动众怒。
194 当然,其中也有重大的差别:西门并非心甘情愿地背起基督十字架的 patibulum 或“横木”,而是出于被迫( Anderson )。诺斯底派(以及后来的某些回教团体)更进一步宣称,在各各他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就是西门,而不是耶稣( Schweizer )。这是曲解了圣经的记载,所源自的信念是神不会容许一个无罪的人死在十字架上;但这个吊诡正是福音的精髓,也是它最大的绊脚石。
195 见 Best ( IOM ),他认为这是“不必要之保留名字”的一个例子,由此可见是原封未动地完整保留了原先的资料。即便如此,他儿子的名字想必对早期教会群体,亦即马可的写作资源,是有意义的。
iii. 十字架(十五 22 ~ 32 ) 196
无论钉十字架的正确位置在哪里, Golgotha 的意义恰当地由拉丁文 Calvarium 一字译出,说明该处可能是一处缺少植物、光秃的圆形小山顶,外观上有如光秃无毛的头颅或头盖骨,有些地形学者显然将耶路撒冷的“哥顿的加略山”( Gordon's Calvary )里面两个瞪视的“眼窝”作为辨认的证明;他们的尝试固然可敬,但是从语源学判断,“头盖骨”在希伯来或希腊人的心目中所留下的印象主要是光滑圆顶。无论如何,在“哥顿的加略山”这地方有两个“眼窝”,可能只是后来凿进岩石的水池墙壁陷没或崩塌所造成的。钉十字架的正确地点,目前几乎可以确定就是圣墓教会( Holy Sepulchre Church )座落之处,不过现在已经改换得无法辨认了(见 Smith 在 IDB Sup 的专文)。
23. 他们给祂当地土产的酸 酒 ,以 没药 调和,使它尝起来有苦味,却有催眠的效果,这是个怜悯的举动。然而,耶稣却不愿接受任何麻醉,祂所有器官的机能都必须不受麻醉药影响而面对前面的一切痛苦 197 。传统告诉我们,这样的药酒是由耶路撒冷的敬虔妇人为了被定罪的罪犯而预备的,为了要减轻受刑时的痛苦,无论用“香料”(根据他勒目的记载)或 没药 ,并没有差别。
24. 虽然马可在这节经文没有特别提到预言的应验,然而他所选用的字眼却显示出,他与其他福音书的作者都认为兵丁为基督的衣服拈,是应验了诗篇二十二 18 。所以,神的预言不单适用在耶稣的死,也适用在死的方式,甚至也在相关的事件上。这个预言的适切性,门徒们显然无法明白,直到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或许这正是马可在此没有提及的原因,虽然其他福音书的作者将会提及。有些人拒绝拈的故事,理由是我们找不到如此瓜分罪犯衣裳的证据,这衣裳传统的作法总是属于行刑之人的;但这种看法毫无道理,士兵们若不这么作的话,又如何分配价值并不相等的物品呢?即使是在今日,如此做亦是在所难免的。
25. 钉十字架的精确时间是个难题; 第三小时 (和合本作“巳初的时候”),通常都解释为上午九时。这样,三个小时的黑暗就是从正午到下午三点( 33 节)。如果一天是从九点开始算起,那黑暗当然就是从三点至六点,这一点较充分的讨论,请见释经学者对于约翰福音记载的解释。
26. 犹太人的王 :这块钉在十字架上的身分木牌,具有反讽意味,而且无疑是极尽讽刺,这是彼拉多对于那些将他迫入两难之境的人所进行的最后报复。对于门徒而言,它并不是反讽,而是神自己为祂的儿子辩护,甚至在祂受死的时候。后来写作圣诗的人,喜欢使用这至终在十字架上得着冠冕、作王掌权的观念。有一些碎片显然就是这种身分牌的残留遗物(见 IDB Sup 'Crucifixion' 项下),考古学上所发现的一个被钉十字架之人的骨骸证明了许多点,这一点也包括在内。
27. 这说明执刑是势在必行,耶稣只是取代巴拉巴的位置成为第三个被处死的人罢了,这是义的代替不义的、无罪的代替有罪的而死(彼前三 18 )。马可只是作一般性的陈述,说甚至连那两个犯人也讥诮耶稣( 32 节),更详细的情节,我们必须参考其他福音书。
正如“博士们”的情形一样,古拉丁经文也保留了这两个罪犯的名字,在几个抄本中,有份抄本的读法是 ' Zoathan ' 与 ' hammatha ' ,两个名字都有闪语的格调,这是有可能的。在这两个名字上,古拉丁译本与古叙利亚译本保存了几个类似的传统,无疑都是早期的,但真实性究竟如何,就没有独立的证据了。然而,根本没有必要造这两个人的名字,就像不须造博士们的名字一样(太二 1 );所以,这些名字存留于古抄本,就是真实性的一个论据,纵使正确的拚法不能确定。次经福音书中所保留这两个罪犯的名字是 Dysmas 与 Gestas ;但按照释义来看,这两个名字较不可靠。
28. 这就应了经上的话 。这节经文,连同它所引用之以赛亚书五十三 12 ,在许多古抄本中都没有。我们很容易就可明白:它可能是后来才加上,以解释那两个罪犯与耶稣同钉十字架的事实,因为它除了是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之外,也采用了耶稣在与门徒们尚未往客西马尼园之前,在楼房里提及以赛亚书五十三 12 的话(参十四 24 : 为多人 )。到底是否应该在此处的原文中读入这节经文,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它与十四 48 ~ 49 也曾论及的一个深邃的神学洞见一致。耶稣被当权者当成作恶之人来对待,这是真的;但这只是一幅外在的图画,更深入的事实是:在十字架上,为了我们罪人的缘故,祂也被神当成作恶之人来对待(林后五 21 )。而且,这一切都在神的旨意里面,是圣经的“应验”,正如这节经文所说的。
29 ~ \cs17 30. 就像为祂的衣裳拈一样( 24 节),在辱骂时摇头,与亵渎所用的语句,全都是以诗篇的语汇来描写的。而且,它所用的,又是先前所用的同一篇诗篇(诗二十二 7 ),藉此解释这些事件的意义。其高潮则是“离弃”之大声喊叫( 34 节),又是直接引自诗篇二十二 1 的。这次再度引用诗篇二十二篇,显示出不仅门徒们使用这篇诗篇作为解释他们的主的受苦,连耶稣自己也是如此使用它,门徒大量援引这篇诗篇,其原因无疑正是在此。在十字架旁,群众,尤其是祭司们的讥诮,可能是耶稣所作之不同宣称的真实性的最强而有力之心理证明。举例来说,它们确实证明了有关“圣殿”之拆毁与重建之言论的真确性( 29 节);也证明祂说过要拯救别人,也就是说,祂刻意用了“救”这个字,论及为他们成就的事工( 31 节);也证明祂确曾自称为弥赛亚,和以色列的王( 32 节)。毫无疑问的,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一切的宣称;但是,如果耶稣从未如此宣称的话,那么这些讥诮就失去意义了。正如施维策所说的,他们的基本错误,是认定耶稣的主要目的是要救自己的性命;他们要的是某种“超人”式的能力表演,但耶稣的整个目的却是要死在十字架上。
31. 在这段恶毒的话语中,有着预言性的真理。如果基督要拯救别人,祂就不能从十字架上下来;祂在旷野的时候首次拒绝了这个试探(一 13 )。然后是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八 33 ),然后则是在客西马尼园(十四 36 )。从十字架上下来,其实在身体上并非不可能的;但它对于弥赛亚的道德与灵性而言,却是不可能的。祂若这么做,就践踏了神为弥赛亚职分所定的道路,不再是神的基督了;事实上,祂这么做也就只能成为人间的基督,而这样的基督永远不能拯救世人。要拯救别人,唯一的途径是拒绝拯救祂自己;就他们全然不曾料想到的一种方式而言,祭司们是正确的。
32. 他们的要求是不可能的,因为 \cs9 看见就信 并不是神作工的次序,而是我们的次序。这与信心的律则正好相反,这律则是“在信的人,凡事都能”(九 23 )。这个要求之所以不可能,也是因为:纵使神把这个神迹赐给他们,他们仍然不会相信。抗拒神,乃是在于他们顽梗的意志,而不是他们的心智;他们必定不会相信,因为跟彼拉多没有两样,他们所关切的并不是真理。神对于这种反抗的审判,是显而易见的(罗一 18 )。 那和祂同钉的人 :马可并未告诉我们说这两个恐怖分子当中有一个最后终于归向神,但他确实说到,属于公会一员的亚利马太的约瑟真的相信了( 43 节)。
196 关于许多细节上的比较与厘清,见 IDB Sup 里面由 Strange 所撰写的专文“钉十字架的方法”( 'Crucifixion, method of' ),该文系根据在耶路撒冷发现被钉十字架之人的骨头而写成的。
197 柯兰斐认为还有第二个理由:它会破坏耶稣在最后晚餐时所许的愿(记载在十四 25 ),就是祂将不再喝酒,直到在神国里喝的日子。但耶稣后来在十字架上确实接受了一口酸酒( 36 节),所以这个理由是值得怀疑的。
iv. 受死(十五 33 ~ 41 )
正如上述( 25 节),一般对于此处提及的时间所作的解释是:黑暗──就像埃及的灾祸一样,是神咒诅的一个兆头(出十 22 )──从正午直到下午三时笼罩地上。马可只记载了黑暗,却没有说明原因;如果当时是逾越节满月的时候,就绝不可能会有日蚀(见莫理斯着,潘秋松译,《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路加福音》,校园)。神所使用的真正肇因,当然是非物质的;而重点在于黑暗的象征。在正午时分黑暗笼罩,有违自然律,却是造物主神所给予那些拒绝世上的光之人的一个恰当的兆头。对于米尼尔而言,黑暗象征“耶和华日子”的黑暗(摩五 18 ),这是相当可能的。在阿摩司书八 9 确实有日头在午间落下的预言,以彰显神的审判。这黑暗会不会是场沙暴呢?
34 ~ 35. 就语言学来说,大部分古抄本的读法 撒巴各大尼 ( sabachthani ),并非旧约圣经中所见的希伯来文字形,而是保存在他尔根中的亚兰文字形;而两份古抄本所保存的 匝弗大尼 ( zaphthanei )才是真正的希伯来文字形。我们在此必须以虔敬的心来处理。正如安德生所说的,福音书的作者们并未提供我们用以研究基督心理的材料,但耶稣此刻似乎可能专注在圣经上──不是神圣的希伯来文圣经,而是祂自己的亚兰文母语之口语意译经文 198 。所以,这节经文是少数保存了耶稣亲口说的话的经文;因为祂虽然可能以口语化希腊文谈话自如,但与祂的门徒交谈时大概是用加利利人的亚兰文 199 。在引句头一部分的 神 字,所用的字形亦有类似的语言学上的差异,但是除非读作 以利 ( Eli )字形,而不是 以罗伊 ( Eloi ),否则就很难明白如何可以证明 yahu ( 以利亚 , 35 节)粗略的双关语意。关于以利亚与弥赛亚在文士传统中的关联,见九 11 ;以利亚与耶稣一同出现在变像山上(九 4 ),证明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的误解 200 。
但这样喊叫的意义何在呢?神是否真的离弃祂了呢?不!显然没有,因为这是神的道路,因为若不是神的旨意,神子不会为自己选择这条路;这就是在客西马尼园之伤痛的所有意义(十四 36 )。而且,这条路从神子的事奉生涯最开头就已向祂显明,正如祂三次向门徒预言祂的受死所清楚说明的(见八 31 ,九 31 ,十 33 )。有人说得好:这呼喊的开头所用的字眼 我的神 ,本身其实就是信心的证实 201 。既然这句话所引用的诗篇二十九篇是以得胜的呼喊结束,那么假设耶稣选用它时已期待于此,亦是合理的看法。不然,有许多合适的经文(如:耶利米哀歌)都表达了忍受苦难而没有任何最终之得胜的意识,耶稣大可自其中引用。所以我们在此所见到的,乃是忍受遭神弃绝之经历的痛苦,然而却凭着信心肯定,最终必得胜利与辩明。但是,祂受弃于什么?又为何受到弃绝?受弃于背叛、嘲笑、鞭打与受死──是的,但将解释限定在这几件事,是肤浅的解经,因为祂经年面对并预告了这些事。耶稣在黑暗中独自忍受的伤痛,远深于我们所能测度,而且,幸亏祂在十字架上忍受了伤痛,所以现在就永不再有一个受造之物需要如此的经历。传统的观点认为,在这黑暗的时刻,神的忿怒倾倒在祂身上;除此之外,别无更恰当的解释。因为忿怒并非抽象的原则,而是切身彰显,这意味着祂从永世就享有的与父毫无遮蔽的联合暂时中断了。有些释经学者主张基督那时忍受了地狱所有的苦痛;倘若地狱的根本是与神分离,那么祂的确忍受了这些痛苦。但圣经对于这类的奥秘却缄默不语,而马可在此也丝毫不曾提及。如果那个时刻在父与子之间有任何阻碍,唯一的可能是因着罪的缘故;而子是不知罪的(林后五 21 ),所以那使祂遭受如此苦痛的唯一可能,乃是我们的罪。这就是十字架的精义,这也正是所有画家与雕刻家永远无法以受到痛苦扭曲之面貌来表达的奥秘,因为我们无法明白为罪受刑罚的真实性质乃是与神隔绝,所以也无法明白祂所背负之苦痛的真正性质与深度。属灵的刑罚与赏赐,至终都必须从神和我们与祂之关系──无论是全然与祂隔离,或是与祂有最亲密的联合──的角度来理解;其他的一切全都是后续的定义。这并不是要缩减永远刑罚与赏赐的严肃性;相反地,它乃是把它们投射在更宽广的布幕上,并且赋予它们道德的深度,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可以想像得到的。
36. 醋 (希腊文 oxos ,拉丁文 posca )是酸酒,不单是士兵所配给的食粮,也是每天生活中所用的 202 。那些在乡间旅行或生活的人都很熟悉,这种廉价的酒是非常普及的土产饮料,到处都有贩售。这与钉十字架之前人拿给祂的药酒大不相同。此举尽管伴随着粗鄙的戏谑,却也有点善心的意味,特别是如约翰福音十九 28 所说的:这是因着回应耶稣的要求而拿来的。这节经文的 醋 是取自诗篇六十九 21 ,另一篇以忧愁开始,却以得胜结束的弥赛亚诗篇。所以这篇诗篇一定也是耶稣当时心中所想的,并且有助于我们明白祂当时的思想。
37. 大声喊叫 。不管旁边站着的人拿这饮料给耶稣的动机为何,耶稣当然不会只为了想要应验圣经的字句而要来喝,而是为了要提振祂的力量,以能在死前的一刹那大声呼叫。马可并未特别详述这呼喊,只说明它如何发出( 37 节),以及对那负责行刑的罗马百夫长所造成的影响( 39 节)。事实上,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话,马可详细记载的就只有“弃绝的呼喊”( 34 节),这符合他一贯的精简作风。施维策指出:最终的这个喊叫若未加解释,将令人费解;但对百夫长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他福音书的证据,都显示出这是得胜的欢呼。一个垂死之人以如此的力量来喊叫,当然是极不寻常的,特别是受了钉十字架这种酷刑。关于呼喊所用的字,请见其他福音书。
38. 这一大片织成的 殿里的幔子 裂为两半,让每个人都可随意看见“至圣所”;三卷对观福音书皆记载了此事。这个象征后来在新约圣经中用来证明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隔断的墙,因着基督裂开的身体而拆毁,藉此废掉了神与人之间所有的拦阻(来十 20 ;弗二 14 )。犹太人的祭司制度与圣殿,将来都不再有任何宗教意义,正如这个幔子的裂开所显明的,因为现在所有人都可藉着基督直接进到神面前。耶柔米教导说“希伯来人福音书”并未提及裂开的幔子,却说圣殿的巨大门楣断裂落下 203 。地震可以造成这两种结果,马太在这个事件的上下文中特别提到地震(太二十七 51 )。马可一如往常,只提到幔子裂开的事实,却未作任何解释,无论是物质上或神学上的。
39. 对于这位困惑的罗马 百夫长 ,或士官而言(他正与属下在十字架旁当差),证据是令人无法抗拒的。到目前为止,他一定一直都在观察,并且感到诧异;现在,他终于深信不疑了。他这么一位异教徒,使用 神的儿子 这个名号 204 ,其真实意义究竟是什么,有许多的争议。但无论如何,这个名号可能没有像它所传达给基督徒的那种独一无二的地位。但是对于为着外邦群众而写本书的马可而言,这是他整本福音书中两个高峰之一。身为犹太人的彼得已经承认耶稣是基督(八 29 ),现在,一位外邦的百夫长也照样承认祂是神的儿子;彼得怎样否认过祂,现在这百夫长也照样承认祂。
无论别人抱持什么看法,后来的基督教会当然认为百夫长这句话是个信心的表白,无论是有意或无意的。对于那些初次就近耶稣的人,祂在起步阶段所要求的知识不多,但信心却是最要紧的,所以这位百夫长后来很可能成为一位真基督徒。基督徒的传统是如此假定的,因为关于这位百夫长的详细故事,或真或假,后来都流传甚广。然而,有个传统说他与那也出现在这段经文中之亚利马太的约瑟( 43 节)一起周游海外,却不无可疑之处;然而,那并不影响这位百夫长悔改皈依基督教的可能。
40 ~ 41. 还有些妇女,……观看 。马可在此特别提及这群女门徒,其中有些是富有的人,从加利利跟随耶稣而来,而且显然是用她们在地上的财富支持使徒团队( 41 节)。她们 远远的 观看十字架( 40 节),一面是为了安全,另一面也符合犹太习俗的要求。她们可说是与十二门徒同等的“入室弟子”,在观念上有别于数量较大的“跟随者”(或男或女),因为后者仍然留在家里生活。这同一群妇女也将一起目睹耶稣的安葬( 47 节),带着她们爱心的礼物──香料──到坟墓那里去(十六 1 ),最先听见复活的消息(十六 5 ~ 6 )以及作见证的命令(十六 7 )。教会近来对于基督徒妇女的事奉有争议,看这群可说是与十二使徒同等的妇女,脚踏实地投身于她们特有的服事,值得我们寻思。马可照着他的习惯,并未将此事理论化,他只是记载了这些妇女当中至少有两个人是基督受死、埋葬与空坟墓的“目击证人”,虽然犹太教官方不接受妇女的证词为合法的( Lane )。但神却接受,而且已经拣选了她们成为最重要之历史事件的见证人,这绝非出于偶然。
198 关于耶稣所用的亚兰文,亦见五 41 注释 。
199 关于第一世纪巴勒斯坦的语言情况,仍有诸多争议,因为很少有文字的证据,而就像帝国东半部其他地方一样,希腊文乃是写作时所用的正式语文。但巴柯巴信函( Bar-Cochba letters ;译按:巴柯巴为犹太领袖名,意即星子,自称弥赛亚,于主后 135 年反抗罗马,其失败招致耶路撒冷被毁)证明:希伯来文除了是学者所用的语言之外,也是爱国份子与奋锐党徒(或许是故意的)所用的语言,而且在耶路撒冷周围可能仍通用。在加利利,虽然所有的人会写希腊文,而且可能是许多外邦人所用的语言,但在犹太人圈子中显然说亚兰语,而且在许多闪族人当中可能也是如此。
200 群众心目中所想的,可能是类似后期的传统,即以利亚会在敬虔的以色列人有需要时出现,行神迹,这是后期拉比的共同看法,但在此显然只是嘲讽的用法。
201 安德生绝不这么认为。对于他来说,这个呼喊除了是执着于神的呼喊之外,也“测量疑惑……的深度”。他认为它与信经上所说基督“下到阴间”( Hades )是相似的。但这却是心理学上的解释,而不是神学上的,尽管安德生自己也警觉到这一点了。 Hades (阴间)也不是 Gehenna (地狱),基督是降到死人的领域,而不是受刑罚之地。“阴间的痛苦”是后来的神学观念,大概是根据彼前三 19 。
202 不过安德生提出有趣的解释,认为罗马士兵普通所饮用的,乃是酸酒、水与蛋混合的。
203 祭司长可以嘲笑耶稣说拆毁圣殿的预言并未应验;但这至少是将来之毁坏的一个象征。施维策在 IOM 显然即持这种看法,虽然并未明确论述。其他的犹太人传统提到圣殿的大门自行砰然大开,地震也有可能造成这个结果。
204 毛勒讨论这句话时,依循柯域( Colwell )的说法,似乎是正确的作法;因而使我们可以同时将此片语译作“神的 这 儿子”( the Son of God )与“神的 一个 儿子”( a Son of God )。对于一个外邦人而言,“神的 一个 儿子”当然是非常一般性的意义,但仍然有可能会被基督徒认为是不知不觉地表达了真理,因而赋与较深邃的意义。然而,这个一般性的含义,当然不是马可所要表达的( Schweizer )。
v. 安葬(十五 42 ~ 47 )
在客西马尼园的伤痛已经过去,在各各他的受苦也已经结束;接着在这几节所描写的,是安葬在坟墓。直到坟墓变成空的以前,复活节的故事确实还不完全;但伟大的赎罪祭已经献上,隔开的幔子已经撕裂,那就是十字架上所发出的最终得胜呼喊的意义( 37 节)。现在,暴风雨之后有阵间歇的平静;从客西马尼到各各他,一连串的事情间不容缓的发生,现在在这一切紧张气氛之后,故事的叙述似乎也要暂歇一下。
42. 马可为了他的外邦读者着想,解释道现在是星期五的傍晚。不管主的受死与逾越节的时间如何,耶稣肯定是在犹太人的安息日前一天死的(约十九 31 )。所以目前的时间刚好是在星期五的日落时分,对于犹太人而言其实就是安息。刚要开始的时候,因为他们计算日子的方法是从日落到日出的。这就可以说明何以急于把耶稣的身体从十字架上取下,以免因为把尸首留在那里而干犯了安息日。无论如何,敬虔的犹太人一定会在黄昏时将尸首取下(申二十一 23 ),尤其是众人视为罪犯的人。
所以,耶稣的尸首既是以权宜之计匆匆安葬的( 46 节),在安息日日落(星期六晚上)之前,就不可能有恰当的安葬。事实上,一直到星期六清早以前,妇女们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因为各种预备工作的进行,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天光。在星期六日落之后,可以购买香膏与细麻布(十六 1 ),因为除了富有阶层外,不可能随时备有贵重的香膏;至于实际涂抹香膏的行动,妇女们一定得等候星期天黎明才能进行(十六 2 )。
马可虽然没有记载“约拿的比喻”(太十二 40 ),但确实曾三度记载耶稣预言祂“过三天”要复活(见八 31 注释 )。如果一个人已经准备好要接受神的大能更大的彰显,就是真实的复活所显明出来的,那么谈论时间上的“巧合”将是滑稽可笑的。马可福音的“过三天”(根据较佳的经文),与其他福音书的“第三天”之间,其实并无不同;若以闪族惯用语来说,两者都可以指相同的时间。
但是,除了预言的“必须性”(因为何西阿书六 2 显然被早期教会视为一个复活的预言),还有其他不同的层面使第三天复活成为合宜的时机。“三”这个数字,在圣经中从头到尾显然都是象征完全。因此,“第三天”可以指完全与极致,在神的工作中是必然如此。
现代的释经学者有时会故意重提一些人一直有的猜疑,以为耶稣只是昏厥,因为坟墓的阴冷而复苏过来;但时间是这么长久,这种猜疑也就不攻自破了。
据说犹太人相信灵魂会在身体附近徘徊两天,但在第三天或之前终必消失;这一点只有加强复活这个神迹的证据,断然证实这的确真是从死里复活。耶稣的复活,不只是徘徊的灵魂与等待的身体复合,而是大能的行动(罗一 4 )。
43. 亚利马太的约瑟在此只是顺便提及,在我们眼中,他经常受到同为议士的尼哥底母的锋芒掩盖,后者与他一起出现在约翰福音的记载中(约十九 39 )。然而,似乎只有约翰知道尼哥底母的事,而所有对观福音书的作者都知道约瑟这位富有之公会成员的事,虽然他只出现在安葬耶稣的经文中。这里的经文读作 eusche{mo{n ( 尊贵的 ),说明他是一个有影响力且极受尊敬的人,用俗话来说,它除了意味着有影响力以外,也指“有钱人” 205 。他切慕,并期盼神在地上的王权得以建立(无疑是经由这位在地上的拿撒勒人耶稣)。像他这种地位的人,公开承认与一位已经没落,而且显然不可能再给他任何益处的人有关系,这个行动显出真实的勇气。但是,约瑟纵使出于爱心照顾耶稣的尸首,却也明显他并不指望祂立刻就会复活。“细麻布殓衣”,以及辊来挡住墓门的石头再明显不过了( 46 节)。然而,在彼得的否认主与约瑟的承认祂之间,可能有隐含的对比。
注意,即使是现在,当一切都已结束,门徒们还是不敢现身。唯一的例外是这群妇女( 47 节),她们将要为基督的安葬预备香膏,她们也是此时观看安放尸首工作的一群( 47 节)。彼拉多几乎可以肯定是不会把尸首像其他任何被定罪并处死刑的犯人一样,交给这群卑微的门徒,它乃是罗马政府的财产;若是交给像约瑟这么富有又有地位的人,则可以乘机示惠。关于被处死之人的尸首常见的处置方式,见 Schweizer 。科学的研究目前已经获得决定性的结论:所谓的“杜林殓衣”( Turin Shroud )不可能是这里所提及的殓衣。
44. 彼拉多对于耶稣死亡的消息由衷感到讶异;因为在十字架之刑罚的折磨下,在无情的太阳底下曝晒、干渴,因着紧绷的悬挂而昏厥,受刑之人可能拖延数日之久才断气,而且时常都是如此。当彼拉多答应约瑟的请求时,是否出于一丝天良呢?他迅速询问受刑之人是否已经死亡( RSV ),这么做是否企图将注意力转离他自己呢?注意不同的读法,一如和合本的翻译“ 耶稣死了久不久 ”。
45. 读者可能会对于百夫长如何回答彼拉多的问题感到好奇;虽然我们会禁不住想要猜测,它可能只是纯军事性的问题与回答,证实耶稣确实已经死了。一个罗马军官看过的死亡太多了,对于这种事情绝对不会有任何不确定,事实上,这正是一个负责任的军官与一班士兵在刑场值班的原因。为要确保死刑可以照着命令执行,普通士兵在这种场合会无法胜过接受贿赂的试探(太二十八 12 ~ 15 )。
46 ~ 47. 埋葬是必须的,免得有人会说基督并不是真的死了;所以信经以断然的语气说“受死,埋葬”。然而,这里的安葬只是暂时性的;约瑟必然匆匆忙忙将刚刚买来的精致薄纱制成的 细麻布 殓衣(希腊文 sindon )包裹耶稣的尸首;然后将尸首放在坟墓里面,这坟墓是从钉十字架之处附近的磐石凿出来的;并且把堵住墓门的石头辊过来,以保障尸首的安全。然后,他一定又匆匆忙忙地离开,因为此时想必离律法规定的安息日之始不远了。
犹大列王也是以这种方式用香料安葬在花园的坟墓里(如:王下二十一 26 ),虽然现代学者所认为在耶路撒冷之磐石凿出的古坟是王室所有,但这一点是绝对无法确定的。然而,有不少第一世纪末存留至今之从磐石凿出的坟墓,可以使我们对于马可描写的坟墓有正确的观念,靠近“哥顿的加略山”之所谓的“花园冢”( Garden Tomb ),虽然几乎可以肯定不是此处所记载的坟墓,事实上还远比传统的,而且可能是正确遗址的“圣墓”更能重现出原有的气氛与外观。无论正确的墓址在何处,这两个马利亚都 看见安放祂的地方 ( 47 节),然后就回家去预备香膏(十六 1 ),准备在安息日之后回来完成为尸首涂抹香料的工作;在以色列人的习俗中,这绝对是妇女的工作,而不像埃及一样是男人的工作(如 Hero dotus 所记载的)。她们绝对必须亲眼目睹安葬耶稣的所在,免得后来被人指控为在复活的清晨跑错了坟墓,这是从古至今反对者会提出的指控。犹太律法不可能接受妇女的见证,但它对于神的计划却是不可或缺的,门徒们自己不可能是见证人,因为他们全都逃走了 206 。
205 在希伯来人心目中可能会有这种想法,因为旧约圣经早期的部分普遍将敬虔与富足相提并论。这观念慢慢被旧约时代的先知所矫正(或者更好说是“平衡”),指明财富非常容易是经由不义与欺压穷人而获得,并且说明“公义的受苦者”未必在今生得赏赐(见来三 17 )。近代基督教里面兴起了所谓的“成功神学”是耐人寻味,却又令人忧心忡忡的现象。这种“神学”应许跟随基督的人有属世的富足。毋庸赘言,这对新约圣经的教导而言是相当陌生的。当耶稣告诉祂的门徒说,凡是他们为祂而牺牲的一切,必“得百倍”的回报(十 30 ),祂并不是从数量或物质的角度说的,然而每一个基督徒一定都会同意其中的属灵真理。
206 我们没有必要像施维策一样,假设他们已经全部逃回加利利去了,虽然在他们接受天使在十六 6 ~ 7 所报给妇女们的信息之后可能会回到那里。──
柯勒《丁道尔圣经注释》
|
马可福音
马可福音第十五章
15:1
彼拉多是罗马政府设立的总督,主后26年上任,管辖犹太地。总督的权力很大,可以指挥军队,管理财政,征收税项,设立大祭司,审断案件,且对百姓有生杀之权。彼拉多审讯耶稣时优柔寡断,为求避免犹太官民的冲突,讨好犹太人,以图巩固一己的政治地位,不惜牺牲耶稣。
彼拉多的行政总部设在该撒利亚,但有一行宫设在耶路撒冷。耶稣受审的“衙门”就是彼拉多的府第。逾越节期间,犹太人来京城的大增,动乱难免;彼拉多在耶城坐镇。
15:7
巴拉巴是著名乱党首领,可能是一次叛乱的主谋(参路23:18-25),后被捕下监。《约翰》18:40说他是“强盗”,此字希腊原文可指“乱党”。比较14:48。
15:15 罗马人鞭打犯人所用的鞭子,在皮条上嵌有骨头与金属,受过鞭刑的人很少能生还。
15:21 亚力山大和鲁孚一定是《马可福音》书当时的读者所认识的人,也许他们后来都作了基督徒(比较罗16:13)。
15:22
“各各他”是亚兰土语,意为“髑髅地”。《马太》27:33、《约翰》19:17都用过此字;唯《路加》23:33直接用了希腊文“髑髅地”。参《马太》27:33注。耶稣被钉十字架过程,请参书前〈参考资料〉。
15:24 这事应验了《诗篇》22:18的话。犯人的衣服照例由执刑的人拿去。
15:26
罗马人的十字架刑具有多种形状,包括丁字形,交叉形和十字形。犯人的罪状牌通常都挂在犯人的胸前或颈上。根据《马可》与《马太》27:37记载,耶稣的罪状牌却安在祂的头上,说明耶稣所钉的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那种十字形的木架。
耶稣的罪状用希腊文、亚兰文(希伯来人所用)、拉丁文(罗马人所用)三种当时通用的文字写成(约19:20)。《马太福音》记下的是亚兰文字的罪状(“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记下的是拉丁文写的罪状(《马可福音》:“犹太人的王”;《路加福音》:“这是犹太人的王”);《约翰福音》则记下希腊文的写法(“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各人记下的虽不同,但都是十字架上那块罪状板上的文字。
15:34 此处记为“以罗伊”,《马太福音》记为“以利”。“以利”是希伯来文,“以罗伊”为亚兰土语,都是“我的神”的意思。参《马太》27:46注。
15:35 “以罗伊”和“以利亚”的读音相近,所以听者产生误会。
15:37 参《马太》27:50注。
15:39
这个百夫长显然是外邦人。从他充满信心的话,看出人与神之间的鸿沟可因基督的死而消除(参弗2:14-15;来10:19-25)。百夫长的相信不是因为耶稣的神迹奇事,而是因为耶稣证明了祂真是为了救赎人,在十字架上完成父神的旨意。这短短的几个钟头所发生的一切,远非任何人所能做到。
15:40 小雅各是亚勒腓的儿子。参1:19注。撒罗米很可能就是《马太》27:56所记“西庇太两个儿子的母亲”。
15:41 这时门徒都已逃散,只剩下一批妇女。七日的头一日清早去膏耶稣身体的,也是这批忠心跟随基督的妇女。
15:42 当天已是礼拜五,翌日是安息日,犹太人不作工,所以埋葬耶稣的事必须当天办妥。
15:43 议士是公会的成员(路23:50)。这位约瑟是社会上有财富有地位的人。参《马太》27:57注。
15:44 犯人钉在十架上往往要两三天才断气。耶稣早已死了,事不寻常,彼拉多深感诧异。还叫亲见此事的百夫长来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