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第四章
第 4 章
约 4:1-3> 法利赛人知道又如何!但耶稣就这样离开,不就表示怕了他们?
4:1-3 敌对耶稣的势力已出现,尤其是法利赛人,他们不满耶稣挑战他们的言论,也忌妒祂受群众拥戴。耶稣的传道工作刚刚开始,这不是与他们公开冲突的适当时候,所以祂离开耶路撒冷,回加利利去。
耶稣去撒马利亚
约 4:4> 耶稣行事从不迁就传统;有时我想,若不迁就传统,人家可能孤立我,值得吗?
4:4 撒马利亚原是北国以色列的首都,北国被亚述打败后,很多以色列人被掳到亚述去,外邦人则来到他们的地方居住(参王下 17:24 ),留下来的以色列人与外邦人通婚,成了一个混血的民族,在南国犹太人眼中,他们是不洁净、背叛民族、国家和百姓的。犹太人憎恶这个混血的民族,称他们为撒马利亚人。撒马利亚人在基利心山另立敬拜的中心( 4:20 ),相当于耶路撒冷的圣殿,但在约公元前 128 年被拆毁了。犹太人尽量避免路经撒马利亚,但耶稣不受传统约束,走这条较短的路,经撒马利亚回加利利去。
约 4:5-7> 妇人打水有奇遇,奇妙活水谁所赐?喝掉永远不再渴;你喝了没有?
4:5-7 雅各井是雅各原有产业的一部分(参创 33:18-19 );那不是一口泉水井,而是由雨水和露水渗漏而成的。当时的井大都位于城外沿着大路一带,妇女每天早晚两次到井旁打水。这个妇人可能由于自己名声不好,为免碰上别人,而在中午前来打水。耶稣在这里把“活水”这个独特的信息赐给这妇人,叫她灵性永不再渴。
约 4:7-9> 耶稣竟和一个声誉很差的女人谈话?我们的教导不是要和好人往来吗?
4:7-9 很难想像犹太人会在公众地方,与撒马利亚女人交谈。因为犹太人一向厌恶撒马利亚人,况且这女人名声很差。但耶稣不嫌弃她卑微的身世,跟她说话。福音是传给每一个人的,不管他的种族、社会地位或过去所犯的罪。我们要常常作好准备,随时随地与人分享这福音。
约 4:10> 活水,不死的水,永活的水,若有,你想喝吗?谁可以赐?
4:10 耶稣所讲的“活水”究竟指的是什么?很多旧约经文都提到渴慕神就像人渴求水一样(参诗 42:1 ;赛 55:1 ;耶 2:13 ;亚 13:1 )。神被称为生命的源头(参诗 36:9 )和活水的泉源(参耶 17:13 ),只有弥赛亚才能满足人灵魂的渴求,所以耶稣说自己为人带来活水叫人永不口渴,其实是在宣称自己是弥赛亚。
约 4:13-15> 你渴了吗?你喝了,还渴?你道你找着耶稣,是真“寻着”了吗?
4:13-15 属灵的生命与肉体的生命一样,都有饥渴的感觉,灵命则需要“属灵的食粮和水”来充饥解渴。或许从来没有人向这个妇人提到她灵魂的饥渴,所以她混淆了这两种水。我们身体感到饥渴时,一定会找食物来充饥,找水来解渴。那么,灵魂饥渴我们又怎会置之不理呢!耶稣基督和圣经就能满足我们灵魂饥渴的需要。
约 4:15> 信耶稣就可以一直平顺,像那妇人所言不用打水劳碌,你有这样想过吗?
4:15 这个妇人误以为接受了耶稣所赐的水,便不用每天来打水,她对耶稣的话感兴趣,以为耶稣的信息可以使她生活舒适。好些人也是因为这个错误的动机去接受耶稣。基督的话改变我们,但祂不会把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难处都挪走,祂只改变我们内心,帮助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挑战。要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妇人并没有立刻接受耶稣,耶稣给她时间提出问题,等她自己取得答案。向人分享福音未必会即时看见果效,我们需要给他们时间来衡量耶稣所赐的生命。
约 4:16-20> 也许好人不好作,也许要人面对自己的罪,会遭人拒绝,你可记得你为何向人谈福音吗?
4:16-20 妇人发现耶稣知道她的私生活,便很快扭转话题。我们说话一针见血时,别人往往觉得不好受而去谈别的事情。我们作见证是要把话题带到基督那里,基督的临在暴露了他们的罪,使他们感到局促不安,但只有基督才能赦罪并赐新生。
约 4:20-24> 要庄严的礼拜堂,要神圣的装饰,才可以用作敬拜的地方;你的想法呢?
4:20-24 妇人提出一个老生常谈的神学问题──敬拜神的正确地方,这个问题掩藏了她内心最深处的需要,耶稣把话题带回更重要的真理,指出敬拜的态度比敬拜的地方更重要。
约 4:21-24> 没有神圣庄严的气氛,我就不懂敬拜,不晓得什么叫作用“心灵和诚实”拜祂?
4:21-24 “神是个灵”表示神并不受空间限制,祂无所不在,何时何地都可接受敬拜,所以在哪里敬拜并不重要,要紧的是怎样敬拜。圣灵会帮助我们敬拜神,为我们祈祷(参罗 8:26 ),教导我们明白基督的话( 14:26 ),并使我们感受到神的爱(参罗 5:5 )。
约 4:22> 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那我会有分吗?
4:22 “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意思是只有藉着犹太人耶稣,整个世界才会得到拯救。神曾应许所有国家民族都会因犹太民族而蒙福(参创 12:3 )。
约 4:34> 从前兴旺的生命好像停滞不前,也许我需要一点耶稣所言的“食物”,在哪儿?
4:34 耶稣所讲的“食物”是指属灵的喂养,不单指读经、祈祷或聚会,也可以从遵守神的旨意,完成神的使命中,得到属灵的喂养。我们不单领受,也可以在为神“付出”的过程中得到属灵的滋养。
约 4:35> 你道你看到身边的人都不想信,你的心灰了;你听耶稣向你说了什么?你还犹豫?
4:35 有时候,基督徒以家人或朋友尚未预备好去信耶稣为藉口,不作见证。但耶稣很清楚告诉我们,周围不断有庄稼等待我们去收割,不要让耶稣发现你在找藉口。放眼四周,你就会发现很多人预备好了要听神的话语。
约 4:36-38> 那人撒种,这人收割──福音也是如此传开的,你的角色呢?
4:36-38 撒种的人只见到种子,收割的人则只见到收成,但为主做工的时候,撒种人和收割人都能领受耶稣的赏赐,因目睹初信者加入基督的国而喜乐。“别人劳苦”( 4:38 )可指旧约先知和为福音铺路的施洗约翰的工作。
约 4:39> 我们曾为自己的过去而羞愧,可今天你我仍会站出来面对自己,为了谁?你不怕见笑吗?
4:39 撒马利亚妇人立即向别人分享她的经历。虽然她的名声并不好,但不少人接受邀请亲自来到耶稣面前。或许我们会为过去的罪恶而羞愧,叫我们引以为耻,但基督改变了我们,当别人看见这些改变,便会感到好奇,我们就可以把握机会向他们介绍基督了。
耶稣返回加利利
约 4:46-49> 位高却居其下,你知那人如何称祂?耶稣也真本事,是吗?
4:46-49 这个大臣很可能在希律的政府里办事,虽然他的政治权力高过耶稣,却甘愿屈居其下,走了三十二公里路来见祂,并称呼祂“先生”。
约 4:48> 他看到神迹!如果我也看见,我都会信。你说你会信的次序,和大臣的有何不同?
4:48 这个神迹不仅帮助了这位大臣,还给众人一个启示。约翰福音是写给全人类看的,叫人真诚地相信耶稣。这个大臣深信耶稣能做到祂所说的话,他相信了,之后他就看见这个神迹。
约 4:50> 大臣的信心可真大,没看见就信耶稣的话;换了是我……
4:50 这个大臣不但相信耶稣能治病,而且听从耶稣的吩咐回家,可见他的信心很大。只说耶稣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并不足够,还要用行动来显示我们的信心!
约 4:51> 只凭耶稣的一句话?没看见他又没摸他,人就好了?祂何有这种力量?
4:51 耶稣的神迹不是因渴想而产生的幻象。虽然大臣的儿子在三十二公里以外,但耶稣说了这话后,他立即痊愈。基督掌管时空,距离不能限制祂帮助我们。
约 4:53> 我还记得起初的信心是何等大,何等高,现在的景况……
4:53 这位大臣起初只有信心请求耶稣医治他的儿子,接着他相信耶稣的保证,他的儿子会活过来,最后他整家人都相信了耶稣。信心是神所赐的礼物,我们越运用信心,信心就会越增长。 ──《灵修版圣经注释》
约翰福音第四章
拆毁藩篱(四 1 ~ 18 )
主耶稣为避免卷入洗礼的争辩中( 1 ~ 2 ),便离开犹太,经撒马利亚,往加利利去。在撒马利亚的叙加,靠近雅各井旁,祂遇上了一位撒马利亚妇人,便与她谈论活水的道理。从这行动之中,我们可以看见耶稣是一个拆毁藩篱的主。
祂消除民族间的仇恨:撒马利亚人原有以色列民族的血统,在主前七二一年,撒马利亚被亚述所陷。征服者将部分人口徙置到米底亚去(参王下十七 6 ),又将其他民族带进撒马利亚。留下来的人难以避免与外族人通婚,而犹太人视此举为不可宽恕的罪,失去了种族的纯正,故此犹太人视撒马利亚人为外族人,不与他们往来( 9 )。耶稣与撒马利亚妇人谈道,拆毁了民族间的隔膜(参弗二 11 ~ 18 )。
祂突破传统的束缚:犹太的拉比认为当众与妇人打招呼或交谈,是不合体统的事,法利赛人在路上遇上妇女时,也会合上眼睛。更重要的是,这撒马利亚妇人是一个坏女人( 18 ),但耶稣竟与她谈话。
祂拆毁了人与自己的隔膜:午正是太阳高挂、气温最高的时候,很少人会在这时间打水。但是她正在这时候出来打水( 7 ),可能是由于她是个坏女人而一直被人排斥,故她不敢面对人群,也不敢面对自己。她说:“我没有丈夫。”( 17 )但是主耶稣要她面对自己──她已有五个丈夫了( 18 )。没有人敢面对自己的罪,但是在基督的爱的宽恕下,人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并能有勇气面对人群( 28 ~ 29 ),因为祂给予人活水,祂是要来的弥赛亚。
祈祷 求主赐我从而来的勇气,使我可在人前见证。
敬拜与事奉(四 19 ~ 42 )
无论是旧约的希伯来文或是新约的希腊文,“敬拜”与“事奉”都是同一个字,表示两者有密切的关系。在这里,耶稣分别与撒马利亚妇人和祂的门徒谈论“敬拜”与“事奉”的意义。
真正的敬拜( 19 ~ 26 ):撒马利亚妇人与耶稣论及“敬拜”的问题,在她的了解中,敬拜神只是限于某些地方,但是主耶稣很清楚地告诉她:“神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 24 )神是个灵,所以神不被物质所限,敬拜祂也不限于某些地点或仪式。真正的敬拜是人的心灵能与祂相通,听到祂的说话,所以当主耶稣对那妇人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衪!”这是何等重要的宣告。
事奉──能满足人的食物( 31 ~ 38 ):经过了一段时间与撒马利亚妇人谈道后,耶稣已感到饥饿,所以门徒劝祂吃买回来的食物。但是主耶稣因祂能向那妇人谈道,深感已享用了一顿美味的午餐,就是作神的工。他藉这机会教训门徒要把握撒种和收割的时机,因为他们要被差遣到世界,劳苦地收割,这才是人属灵的食物。
撒马利亚妇人听了耶稣的教训后,她在耶稣与门徒谈话间,跑回城里,将所遇到的事告诉同胞,更引领他们到耶稣那里去,使他们与她一样,能寻找到“真正的救世主”( 42 )。一个在敬拜中寻到真理的人,不会将它藏起来,他会与人分享这真理,真正的敬拜驱使他有真诚的事奉,事奉也带来真正的满足。
祈祷 主啊!让我在敬拜中认识的旨意。
第二个神迹(四 43 ~ 54 )
耶稣离开叙加,便前往加利利去,在那里祂受到热列的欢迎。但是圣经仍然记下祂曾说过的一句话:“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 44 )经文所指的,可能是指祂曾在耶路撒冷行过许多神迹(参二 23 )。对于一个犹太人而言,耶路撒冷可算是他的家乡,但是那里的人没有因祂所行的神迹而欢迎祂。虽然有人相信祂,但是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祂知道他们没有真正地相信祂(参二 24 )。不过,耶稣所行的事传遍了加利利,加利利人反倒欢迎祂。从迦百农而来的大臣也听闻祂,于是他为自己儿子病了的缘故来寻找耶稣。从这大臣与耶稣相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大臣的谦卑、忍耐与信心。
1. 谦卑:“大臣”这个字的原文是 basilikos ,有小王帝之意。他从迦百农来到迦拿,大概要行 三十五公里 的路程,他为自己儿子的缘故,求见一位乡村木匠。一方面可见他对儿子的爱,另一方面也看到他谦卑的态度。
2. 忍耐:他对耶稣说:“我的儿子快要死了。”但是耶稣没有立刻回答他,反而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 48 )耶稣所指的,可能不是这位大臣,而是周围看热闹的人。耶稣没有立刻回答那大臣,为的是要知道大臣的忍耐。
3. 信心:耶稣没有跟大臣回他的家里,只是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 50 )那位大臣便回家去了。这大臣的儿子痊愈了,他没有忘记这救恩,还带领全家归信耶稣( 53 ),可见他信心的坚强。
祈祷 主啊!我愿遵行圣经的教导,努力成为一个谦卑、忍耐和有信心的信徒。──《新旧约辅读》
约翰福音 第四章 注释
4:1-42 向撒玛利亚人传道
1-4
耶稣离开犹太,可能是为了避免法利赛人干预 的工作。从犹
太往加利利的捷径要经过撒玛利亚。
「主」:有古卷作耶稣(参现代译本)。
5 「叙加」:可能是旧约时代的示剑(参串2)。
6
「午正」:原文为第六点钟。照犹太人计算为中午十二时,照
罗马人计算为下午六时。
9
「撒玛利亚人」:按犹太人说法,主前七二二年北国以色列亡
後,百姓被迁徙外地,剩下的人与异族搀杂(参王下17),後
裔就是撒玛利亚人。他们与犹太人互相仇视(见拉4:10-16),
并曾在基利心山建有自己的圣殿(见20「这山」)。
「没有来往」:或指「不会共用物件」(参8)。 耶稣对撒玛
利亚人的关注,见路10:25-37;
17:11-19; 徒1:8。
10
「活水」:从泉源涌出的水,在此大概象微圣灵给予的新生命
(见约7:37-39及串5)。
14 6节的「井」和14节的「泉源」为同一字 ,
显示雅各井是有活
泉供应,而耶稣是就地取材,采用「活水」与「泉源」的譬喻。
22 「救恩 ......
出来」:救世主耶稣固然是犹太人(参串14)而首
先传扬福音的也是犹太人。
23
「心灵」:人要「用心灵」拜父,而不是注重外在的事物(如
礼拜的地点)。另一方面,「心灵」(原文为「灵」)可能指
圣灵;圣灵不单赐人新生命(见约3:5)也是真敬拜的动力。
(参腓3:3)
「诚实」:或译作「真理」,同是崇拜中不可少的要素。
24 「神是灵」是较好的翻译(见林後3:17)。
25 撒玛利亚人也期待弥赛亚的来临。
27 「门徒 ......
希奇」:按犹太人的习俗,不相识的男女不应在公
共场所交谈。
29 「莫非 ......
吗」:原文较不肯定,可译为「难道这会是基督麽
?」(参新译本)。
35
「庄稼已经熟了」:指撒玛利亚人已到接受救恩的时候,只需
向他们传讲福音(参串21)。
36-38 「收割的人」:在此指门徒(见38节);
「撒种的」:指他们之前工作的人,尤指耶稣。
「得工价」:参罗1:13。
在属灵领域里,所收果实有永恒价值(「积
...... 到永生」),
而撒种後,收割期可以接踵而至( 35,
36:「撒种的和 ...... 一
同快乐」。参摩9:13)。
42
耶稣是「救世主」,而不只是犹太人的王(见串23)。
4:43-45 赴加利利
「先知 ...... 尊敬的」:见串24。
这句话在此可能暗示:耶稣原先在加利利( 的本地)并不受
人敬重,及至 在耶路撒冷显神迹之後(2:23),加利利人才
对 刮目看相。不过,「本地」也可能指犹太。
4:46-54 医治大臣之子
46 「从前 ......
的地方」:见2:1-11。
「大臣」:可能是分封王希律安提帕(可6:14; 路3:1)手下的
臣宰。这大概不是太8:5-13和路7:2-10提到的百夫长。
47
「求他下去」:迦拿离开迦百农约三十二公里(二十英里)。
48 「若不 ......
不信」的「你们」,包括希律的一般侍从(见
路23:8)或加利利人。
这些人惟独想见神迹,对耶稣并无真信心,参林前1:22。
52
「未时」:原作第七点钟,即下午一时(按犹太算法),或下
午七时(按罗马官式算法)。
思想问题(第三章、第四章)
1 耶稣「必须」经撒玛利亚的真正原因何在?
面对日常接触到的陌生人,你有否察觉他们心灵的需要?
2 耶稣为何向撒玛利亚妇人讲论「活水」的信息?
这对我们又有何意义?
3 试从 21-24节找出真正崇拜的特质。
这应当如何表现於教会今日的崇拜?
4 为何耶稣向妇人启示自己真正的身分( 26),而不向当时宗教领
袖直接揭露呢?
5 试比较耶稣与尼哥底母及撒玛利亚妇人谈道的内容和手法,并找
出福音的内容和手法,并找福音的内涵和意义。
6 从那方面可知撒玛利亚妇人真正信了主?
她的信仰带来什麽影响?
7 31-39节耶稣所说要收割的庄稼是指那方面?
你想 今天差派什麽人去收割呢?
你面对广大禾场的需要,是否愿意作撒种工人而不仅是收割者呢?
8 34节对基督徒的生活方向有什麽提示?
9 撒玛利亚人相信耶稣是基於什麽原因?
他们的信仰比起门徒的(参 1:41, 49),有否不同?
10 耶稣起初不被加利利人重视;这对今日信徒有何提醒?
11 「真正的信心必在行为上显露出来。」
约翰福音第四章
消除隔膜(四 1-9 )
首先,让我们弄清楚这件事的背景。巴勒斯坦由南到北只不过是 一百二十英里 ,但在耶稣的时代这一百二十英里被划成三个区域;最北是加利利,最南是犹太,当中是撒玛利亚。当时耶稣不想在他传道的这个阶段卷入洗礼的争辩中,所以他决定暂时离开犹太,把工作转移到加利利去。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有好几个世纪的宿怨,我们会在下文谈及其起因。无论如何,从犹太到加利利最快的路程必须经过撒玛利亚,三日内可以到达。另一条路线就是过约但河,上河的东岸避开撒玛利亚,到撒玛利亚北方时再过约但河进入加利。利这条路的长度两倍于原来的路线。所以如果耶稣要选择一条最短的路,他必须经由撒玛利亚到加利利去。
在路上他们来到叙加城。在叙加城附近路就分叉,一条向东北去西古提波利( Scythopolis ),另一条向西至那布鲁斯( Nablus ),再向北去安甘奈( Engannim ),就在路的分叉处至今仍有一口井,称为雅各井。
这个地区有许多犹太人可记忆的事迹。有一块地是雅各买了的(创卅三 18-19 ),雅各死死前将这地交给约瑟(创四十八 22 ),约瑟在埃及死后,遗体被带返巴巴勒斯坦葬在此地(书廿四 32 ),所以在这附近发生过许多值得犹太回忆的往事。
这个井深达 一百英尺 以上,井水不是涌泉的水,而是渗入积聚的水。但显然地,井是这样深,除非有打水的东西,不然没有人能汲到水。
当时耶稣和他的一小队人来到路的分叉处,耶稣坐下休息,因为他旅途疲倦了,那时是正午。犹太人的一日由上午六时开始至下午六时,所以第六个小时就是正午十二时,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耶稣因赶路而疲倦口渴了,他的明徒前往撒玛利亚的城市去买食物。他们确实获得了新的经验,在他们未遇见耶稣之前,他们不会想到要在撒玛利亚的城市买东西的。渐渐地,也许不自觉地,那隔膜就除去了。
耶稣坐在井旁时,来了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她为什么来这井取水?事情有点神秘,这里距离她住的叙加一里半之多,那里有水。是否因为她在道德上的绿故被排斥,妇女们不让她在村子的井里取水,而她要到这里来取水?耶稣向她要水喝,她感到很诧异,“我是个撒玛利亚人,而你是个犹太人,怎么会向我要水喝?”于是约翰为读这福音书的希腊人解释,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从没有来往。
然后我们在这里读到的,可能是一段很长谈话的最短报告。显然地这段会晤一定多过这里所记录的。如果我们可以用个比喻,这就好比一个委员会的会议记录,只有将最突出的几点记录下来。我想这撒玛利亚妇人一定向这陌生人倾诉她的苦衷,否则耶稣怎会知道她复杂的私人关系,在她生命中少有的一次,她见到了仁慈而不是批评与优越感的一位,于是她就打开了她的心门。
很少福音书的故事像这个故事这样多地显明耶稣的性格。
(一)这故显明耶稣人性的真实。耶稣因走路而困倦,他筋疲力尽地坐在井旁边。有一点很重要,约翰虽然比其他各福音书更强调耶稣的神性,现在也强调他的人性。约翰所画出来的不是一个完全不感到我们人性的困倦挣扎奋斗的耶稣,他对我们显示的是生命对他像对我们一样是一种奋斗,他显示给我们的位是疲倦了而仍要挣扎向前的耶稣。
(二)这故事向我们显示他热烈的同情心。在一个普通的宗教领袖,一个当日的正统教会领袖面前,这撒玛利亚妇人早已在尴尬中逃走。她会逃避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这样一个人竟然会和她谈话,她会以羞愧的甚至敌意的静默回答他。但对耶稣来说和她谈话是世界上最自然的事。她终于遇到一个人,他不是批评者而是朋友,一个不是定她罪而是了解她的人。
(三)这故事向我们显示耶稣是拆毁藩篱的人。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的争论是件非常古老的事实。主前七百二十年亚述人曾入侵北部的王国,占领和征服了撒玛利亚。正如当时的征服者一样──他们把全部人口都徙置到玛代去(王下十七 6 ),而将其他的民族带进撒玛利亚──从巴比伦、古他、亚瓦、哈马,和西法瓦音把人口迁移进来(王下十七 24 )。要迁移整民族是不可能的,因此,北部王国留下来的一些人不可避免地要和移来的外国人通婚,因而犯了犹太人认为不可宽恕的罪,他们失去种族的纯正。在一个严格的犹太家族中,直至今日都是如此,如果一个儿采或女儿与外邦人结婚,就要为他们举行葬礼,因为这样的人在传统的犹太教眼中当作他已经死了。撒玛利亚与北部王国的大多数百姓都被徙到玛代。他们永不回国,已经和当地人同化了,那就是失去的十个支派。留下来的和外国人通婚,完全失去了被称为犹太人的权利。
过了一些时候,同样的入侵同样的征服发生在南部王国,它的首都就是耶路撒冷。居民被带到巴比伦,但他们没有失去身份,他们倔强地继续做犹太人。后来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日子,被迁徙的人在波斯王的恩待中回到耶路撒冷。他们当前的急务就是重修和重建那破碎了的圣殿。撒玛利亚人本来想参与这神圣的工作,但犹太人鄙视他们,拒绝他们的帮助。他们丧失了犹太的传统,所以没有权参与重建上帝的圣殿。被这拒绝剌痛了心,他们就愤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这是主前四百五十年的事,直到耶稣的时代情况仍然如此。
当背教者犹太人马拿西娶了撒玛利亚人参巴拉的女儿时,仇恨就更加深了(尼十三 28 )。马拿西在撒玛利亚中央的基利心山上建筑一个敌对的圣殿,这殿就是那撒玛利亚妇人所提及的。较后在玛喀比的时代,即主前一百二十九年许尔堪( John Hyrcanus 犹太的将军及领袖)率军进攻撒玛利亚,摧毁了基利心山上的圣殿。故此在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有极深刻的仇恨。犹太人鄙视地叫他们做古他人( Chuthites 或 Cuthaeans ),那是亚述人迁徙进来的一个民族。犹太的拉比们说:“不可吃古他人的饼,因为凡吃这饼的就等于吃猪的肉。”便西拉智训描写上帝说:“我心中憎恶 两个国,更憎恶第三个不成国的国民,他们是住在撒玛利亚山上的民与非利士人,和居住示剑的愚顽之民”(便西拉智训五十章廿五至廿六节)。示剑是撒玛利亚最着名的城市之一,憎恨就更变本加厉了。据说拉比约翰( Jochanan )正要到耶路撒冷祈祷,路经撒玛利亚的基利心山,一个撒玛利亚人看见了就问:“他你到那里去?”他说:“我去耶路撒冷祈祷。”那撒玛利亚人回答说:“你在这圣山(基利心山)祈祷不是比在那咒诅的屋子里祈祷更好吗?”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由加利利到耶路撒冷去的朝圣者,如果要走最快的路,就必须经过撒玛利亚,撒玛利亚人最喜欢阻延他们。
犹太与撒玛利亚之间的纷争已超过四百年之久,而且一直都是那样激烈。当耶稣──一个犹太人和撒玛利亚妇人讲话的时候,无怪她感到惊讶。
(四)耶稣消除隔膜还有另外一个方法。那撒玛利亚人是个妇人。严格的拉比们不准当众与妇人打招呼,一个拉比甚至不能当众与他的妻子或女儿或姊妹说话。法利赛人有所谓“撞伤流血的法利赛人”。因为他们在路上见到妇女就合上眼睛,因而撞在墙上和屋上!一个拉比被人看见他当众与妇女说话,就是他名誉的末日──而耶稣竟和这妇人谈话。她不只是个妇人,还是个声名狼藉的妇人。没有一个正当的男人,不要说拉比了,会让人看见和她在一起的──然而耶稣竟和她谈话。
对于犹太人来说这是个惊人的故事。上帝的儿子又倦又渴。一个最神圣的人带 同情心倾听一个伤心的故事。耶稣突破国籍的隔膜和正统的犹太习俗的隔膜。这是福音普世性的开始;上帝不是在理论上,而是在行动上爱世界。
活水(四 10-15 )
我们要注意这段和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和与尼哥底母的谈话同一方式。耶稣先讲一段话,这段话被误解了,耶稣用更生动的方式讲这段话,它仍然被误解;然后耶稣强使那人自己去发现和面对这真理。这是耶稣教训人通常惯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正如有人说过的:“有些真理是一个人不能 接受 的,他要自己去 发现 。”
正如尼哥底母一样,那妇人将耶稣的谈话作字面的了解,而不作属灵的了解。耶稣所讲的是 活 水,在犹太的日常用语来说, 活 水就是 流动 的水,是流动的溪水,而不是一个静止的池水。我们在上文讲过,这个井不是个涌泉的井,而是在地下泥土中渗出来的水。犹太人认为一条 流动 的 活 溪水更好,所以那妇人说:“你把纯净的溪水给我,但你从那里得来?”
她继续讲到“我们的祖宗雅各。”犹太人当然会极力否认雅各是撒玛利亚人的祖宗,但撒玛利亚人自称是雅各的儿子约瑟的后裔,经玛拿西和以法连流传下来。这个妇人事实上是说:“这是亵渎的说法,当我们伟大的祖先雅各来这里的时候,他要为他的家人和牛羊掘这口井,而你竟说可以得到新鲜流动的溪水?如果你是这样说,你就自认比雅各更聪明更有能力,这是没有人有权能这样做的。”
人旅行通常都带 一个兽皮做的水袋,好让他们在井边停下时汲水用。无疑,耶稣这一队人必会有这种水袋,只是他们带它进城去了。那妇人看见耶稣并没有这种皮水袋;所以她实际上是 说:“你不需要说取水给我,我自己看见你并没有水袋汲水。”泰斯丹( H. B. Tristram )所写的圣经国土上的东方礼节就是以这个人的经验开始。作者坐在巴勒斯坦的一个井旁,那正是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里所说的旅店旁边。”一个阿拉件妇人从山上下来汲水,她打开她的羊皮水袋,然后解开一条带子,将它绑在一个很小的皮吊桶上,这样她慢慢盛满那皮水袋,缚紧袋口,放在肩膊上,手里拿 吊桶走回山上去。当时我看见一个阿拉伯的男仆,从耶利哥的斜路走上来,因旅途而又热又倦,他转到井旁,跪下去热切地往井口一望,但‘他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 深’,他舐了一下先前来过的妇人所泼出的水,然后失望地离去,不禁使我想起雅各井旁的撒玛利亚妇人。”当那妇人说耶稣没有从深井取水的器具时,她心里所想的就是这情景。
但犹太人对 水 这个字还有别的用法。他们常讲到灵魂对上帝的渴想:又常说用活水来止息这渴想。耶稣不会用被人误会的词语,他所用的是任何有属灵智慧的人都能懂的词语,启示录的应许是:“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启廿一 6 )。羔羊会领他们到活水的泉源去(启七 17 )。应许选民会从救恩的井快乐地取水(赛十二 3 )。诗人说到他的灵魂渴想永生上帝(诗四十二 1 )。上帝的应许是:“我要将水浇灌口渴的人”(赛四十四 3 )。呼召每一个口渴的人都可就近水来自由取饮(赛五十五 1 )。耶利米抱怨百姓离弃活水的泉源上帝,而自掘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二 13 )。以西结有生命河水的异象(结四十七 1-12 )。在新世界里将有洗罪的泉源开启(亚十三 1 )。水会从耶路撒冷流出(亚十四 8 )。
拉比们有时解释这活水为律法的智慧;有时甚至会解释为上帝的圣灵。所有犹太人的如画一般的宗教预言都充满这灵魂渴慕的观念,这渴慕只有上帝的活水恩赐才能止息。但这妇人宁愿作字面的了解,她盲目是因为她不愿看见。
耶稣继续讲的话更为惊人。他说他会给她活水,可以永远止渴。那妇人又再照字面解释;但这实在是一项弥赛亚的宣称。在先知的异象中未来的世代,即上帝的世代的应许是:“不饥不渴”(赛四十九 10 )。只有在上帝那里有止息一切干渴的活水泉源。诗人也说过:“因为在你那里,有生命的源头”(诗卅六 9 )。就在上帝的宝座里生命之河要流出(启廿二 1 )。耶和华是生命水的泉源(耶十七 13 )。在弥赛亚的时代干渴之地要变为水池,变为泉源(赛卅五 7 )。耶稣说要带给人永不再渴的水,就是宣布了他乃上帝的受膏者,带来了那新的时代。
那妇人仍旧不明白耶稣所讲的,我想这次她用开玩笑的口吻和一个少许愠怒的人说话一般,她说:“给我这水,好叫我不再渴,不必日复一日的到这井来。”她是对永恒事物开玩笑。
在这一切的中心有个基本的真理,就是人心有一种渴慕,是唯有耶稣基督才能满足的。路易士( Sinclair Lewis )在他的一本书中描写一个小商人,他想脱离约束,他正和他所爱的女子说话。她对他说:“表面上我们好像不同,但在内心深处我们却是一样,我们都很不高兴一件事,但不佑道是什么。”在每一个人心里都有这种莫名的不满的渴慕;一种模糊的不满、欠缺、和挫折。
在所劳与子( Sorrell and Son )中华迪平( Warwick
Deeping )讲到所劳和他儿子的一段对话,那孩子谈论生命,他说生命像在迷茫的雾中摸索,雾消散的顷刻间,你看见月亮或一个女子的面孔,你以为你要的是那月亮或女子的面孔,但那雾又再下来,让你再在迷茫中摸索,你不大知道是什么。华茨华斯( Wordsworth )在宣告不朽的颂歌( The Ode on th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中说:
“感官和外表的
固执疑问,
从我们中间落下,消失;
一个生物的空洞疑惧
移动在未实现的世界之中。”
奥七斯丁曾说过,“我们的心不得安宁,直至安定在你里面。”
人类处境的事实是我们从现实的事物中获得快乐。正如白郎宁说的:──
“正当我们最安全的时候,有日落的感觉,
花朵编成的钟儿正在高挂,却有人死了,
欧里披蒂(按:古希腊悲剧作家)的合唱停止──
有足够五十个的希望与恐惧,
新旧一齐像大自然一样,
急叩而进入我们的灵魂。”
我们因渴慕永恒而永不得安舒,那渴慕是上帝放在人的灵魂里的,这种渴慕唯有耶稣基督才能满足。
面对真理(四 15-21 )
我们已经在上文谈到那妇人如何用带有开玩笑的语气请耶稣将活水给她,好叫她不再渴,不再需要走那使人疲倦的路程到水井那里去。突然,耶稣直截了当地使她回复常态。玩弄字句的时间过去了,开玩笑的时间过去了。耶稣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那妇人仿佛受到突然的痛楚与震惊,像见到鬼怪般面色转白;事实上她真的见到,因为她 突然见到自己的面目 。她突然被逼面对她自己和她生命中的不道德与瑕疵。
基督教有两种启示;一方面是启示上帝,一方面是启示我们自己。没有人能真正见到自己,直至他与基督同在时才能够,而且会感到十分吃惊。换言之,基督教是以罪的感觉开始;开始于我们突然觉察到我们所过的生活是不行的。我们笕我觉悟,又觉悟到需要上帝。
有人因为这里提到五个丈夫,就以为这故事不是事实,而是个寓言。我们已经见到当撒玛利亚人被迁徙到玛代去的时候,来自另外五个其他地方的人就徙居到撒玛利亚。这五个不同民族把他们的神一同带来(王下十七 29 )。因此有人认为这妇人代表撒玛利亚,五个丈夫代表个假神,撒玛利亚人就好像和他们结婚一样。第六个丈夫代表真神,但他们不是真心的却是在无知中拜他,所以没有和他结婚。这故事使我们有可能记起撒玛利亚人对上帝的不忠,但太生动了,不像杜撰出来的寓言,读起来就像真实的一样。
有人曾说过先知的预言是一种建基于希望上的批评。一个先知向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指出他的错误,他这样做不是要陷那人或那国于绝望,而是指出医治、补救、更正生活的途径。所以耶稣向这妇人显示她犯罪的情况,但他继续告诉她,在真崇拜里我们的灵魂能够接触上帝。
对于那妇人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会得很奇怪,很明显,她说以下的话时自己也够烦恼的:“我们的祖宗说要在这基利心山上崇拜,你又说我们要在耶路撒冷崇拜,我当怎样做?”撒玛利亚人改变历史来适应自己,他们说是在基利心山上亚伯拉罕愿意牺牲以撒,他们说是在这山上麦基洗德向亚伯拼罕显现;他们说当百姓进入应许地之时,摩西首先在基利心山上筑坛向上帝献祭,而事实是在以巴路山上(申廿七 4 )。他们改变圣经和历史来荣耀基利心山。那妇人自幼及长都接受同样的教导要尊基利心山为世上最圣洁的地方,而鄙视耶路撒冷。充满她心中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她对自己说:“我在上帝面前是个罪人,我一定要为这罪向上帝献祭,我一定要拿祭品到上帝的殿中使我与他和好,我应该拿到那里去?”对她,像对那些和她同时代的人一样,罪的唯一治疗方就是献祭,她的大问题是应该在那里献祭?这时她已不再争论基利心山的圣殿的好处和锡安山上的圣殿,她所要佑道的是:我在那里找到上帝?
耶稣回答说,古时人为的对立日子应该结束,时候要到,人可以到处遇见上帝。西番雅的异象是人可以“各在自己的地方”崇拜上帝(番二 11 )。玛拉基的梦想是在每处地方都有人为上帝的名烧香作圣洁的祭(玛一 11 )。耶稣对妇人的回答是,她不用到特别的地方去找上帝,不是基利心山也不是锡安山,她不需要在一个特别的地方献祭;真诚的崇拜使人在各处都能遇见上帝。
真诚的崇拜(四 22-26 )
耶稣告诉撒玛利亚妇人,古时的对立要成为过去,日子将到,有关基利心山和锡安山的好处的争论亦必失去其意义,那真正寻找上帝的人到处都会遇见他。耶稣仍然强调一个事实,就是犹太国在上帝的计划与启示中仍占一个独特的地位。
他说,撒玛利亚人在无知中崇拜。在某种意义上这事实是对的。撒玛利亚人只接纳五经( Pentateuch ),就是旧约的五本书。他们拒绝接纳旧约的其他各书,因此他们拒绝了所有先知的伟大信息和诗篇的无上灵性经验。因为他们只有一本短缺的圣经,他们便只能有一个短缺的宗教;他们拒绝了向他们开放而本应得 的知识。再者,犹太的拉比们时常责备撒玛利亚人迷信真神。他们常说,撒玛利亚人的崇拜不是建基在爱和知识上,而是建基在无知与恐惧上。正如上述事实,外国人徙居撒玛利亚,把他们的神一 同带来(王下十七 29 )。据说一个祭司从伯特利来,告诉他们应怎样惧怕上帝(王下十七 28 )。但他们可能已经把耶和华加在众神的名单上,因为他们迷信,决不敢漏了。他到底是当地的神,而他们住在那里,不在崇拜中包括,他这可能会发生危险。
在虚假的崇拜中我们可觉察到三种错处:
(一)虚假的崇拜只选择它想知道的关于上帝的事,而漏去它不想知道的部份,撒玛利亚人只接纳他们想接纳的圣经,而不理会其余的部份。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之就是片面的,单方面的宗教。一个人很容易只接纳和把住适合他的,关于上帝的部份真理而不理其他的事。例如我们见到很多思想家、教会人士、和政治家引用部分圣经来证明 种族隔离 是合理的,而索性忘记圣经的更多部份是反对种族隔离的。
某大城市里有一个牧师,他组织请愿队去帮助一个被判某种罪的人。牧师觉得对这件事,基督教的怜悯应该见诸行动了。他的电话铃响起来,一个妇人的声音对他说:“我很惊奇你作为一个牧师,竟然搅这种事情。”他说:“你为什么要惊奇?”那声音说:“我想你是熟识圣经的”他说:“但愿如此。”那声音说:“那么你为什么不照圣经说的去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啊”。这个妇人只引用符合她理论的一段圣经,而忘记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有关怜悯的伟大教训。
我们最好记住,虽然没有人能把握整个真理,我们仍要以整个真理为目标,而不仅是只抓住适合我们立埸的一些片段。
(二)虚假的崇拜是无知的崇拜。崇拜应该是整个人接近上帝。人是有心思的,他有责任运用他的心思。宗教可能是因情感反应而开始,但时候到了,这情感反应要用心思想出来,斯各脱( E. F. Scott )曾说过,宗教远超于智力的努力运用,但宗教失败的大部份原因都是由于懒于运用智力,不能想出事情来本身就是项罪过。分析到最后宗教都是不安全的,除非一个人不但能够说出他信的是什么,而且说出为什么信它。宗教是希望,但它背后是有理性的希望(彼三 15 )。
(三)虚假的崇拜是迷信的崇拜。这种崇拜不是出自任何的需要或真正的渴望,而基本上是因为人怕不崇拜就有危险,好些人害怕走过一条梯子下面;有人看见一只黑猫横过他要走的路,就心中高兴;又有些人会拾起一枝针,满心以为好运将至;许多人都会感到不舒服,如果他是十三个人之一而又同坐一桌的话;即使他不相信这一切迷信(注:洋迷信),但他仍会觉得其中必有些东西,而为了本身安全计,他最好也随随俗。许多人的宗教都建基在一种模糊的恐惧之上,如果他们不理上帝,就恐怕总有些事情会发生,但真正的宗教不建基在恐惧之上,而是在爱上帝,在感泪他所做的事之上。大多数宗教都是一种迷信的仪式,只是为了避免那些不可预知的神的忿怒。
耶稣指出什么是真崇拜。他说,上帝是个灵。人把握到这点,一道新的亮光就会照射他。如果上帝是灵,上帝就不被 物质 所限;故此偶像崇拜不只是不相关,而且对上帝的本性是一种侮辱。如果上帝是灵,上帝就不局限于某些 地方 ;因此将上帝的崇拜局限于耶路撒冷或其他地方就是限制了那本性是超越一切局限的神。如果上帝是灵,人献烚上帝的礼物也应是属灵的礼物。动物献祭或人手所造的祭碞都是不足够的,唯一合乎上帝本性的礼物是属灵的礼物──爱心、忠心、顺服、奉献。
人的灵是人最高的部份,人属物质的部分虽消失,属灵的部分仍然存在。这部分就是梦想和见异象的部分,这些异象由于肉体的软弱败坏而不能实现。人的灵就是他最高的梦想、思想、理想和愿望的渊源。真正的崇拜就是人藉 他的灵,达到与上帝相交与契合。真正的崇拜不是要到某一个地方去,不是要经过某项仪式或礼节,甚至不需要带一些礼物。真正的崇拜是人的灵,这不朽和不可见的部分,遇见上帝,向上帝讲话而上帝是不朽和不可见的。
所以段经文以伟大的宣告结束,为这撒玛利亚妇人展开了一幅使她迷惑和怀疑的景象。有些事物超越了她的理解力,有些事物使她充满惊奇。她只能说:“当弥赛亚,或是基督,受上帝所膏立的一位来到时,我们就会知道一切。”耶稣对她说:“现在和你讲话的就是他。”耶稣仿佛说,这不是真理的梦,而是真理 本身 。
分享奇异的经验(四 27-30 )
当门徒从叙加城买东西回来,发现耶稣正和撒玛利亚妇人讲话的时候,无怪他们会表示惊奇。我们已在前文谈过犹太人对妇女的看法。拉比们的教训写 :“不可在街上与妇女讲话,连对自己妻子也不可以。”拉比们是这样轻看妇女,又这样以为她们不能接受任何真的教训,以致他们说:“如果将律法的话给与妇女就不如烧掉还好。”他们有一种讲法:“每次一个人延长与妇女谈话的时候,他就为自己招致邪恶,背弃律法,最后要备受地狱(革赫拿 Gehinnom )之苦。”照拉比们的标准再没有什么比耶稣与这妇人谈话更破坏习俗的了。但耶稣就是这样拆除了这些藩篱。
然后是很不寻常而带示性的一点,除了作者当时在埸外不可能九别的人这样写。无论门徒怎样疑惑,他们总算没有问那妇人要什么,或问耶稣为什么对她讲话。他们已开始认识耶稣,并且早已得出结论,就是不论他所行的是怎样惊人,都不要问他。一个真正的门徒必能跨进一大步,如果他学会说:“我不应该询问耶稣的行动和他的要求,我的偏见和习惯一定要在他的行动及命令之前让路。”
这时,妇人没有带 她的水壶就往回村子的路上走,她留下她的水壶显示两件事。一,她匆匆忙忙要把这奇特的经验与人 分享,二,她除了要再回来并不想做别的什么事情。这妇人的整个行动告诉我们关于一个真基督徒的许多经验。
(一)她的经验开始时是被逼面对她自己的真面目。同样的事情在彼得的身上发生过。彼得捕到了鱼以后,突然发现耶稣的神性,他所能说的就是:“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五 8 )。我们的基督徒经验许多时候都是己以一阵自卑感开始。通常一个人最不愿看见的就是他自己,而基督为人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逼使他看看他自己,这正是他一辈子都想躲避的一件事。
(二)那撒玛利亚妇人因基督能看透她的心而大感惊奇。她惊奇于耶稣对人心的深切认识,特别是对她内心的认识。诗人也因同样的思想而肃然起敬。“你从远处知道我的意念……耶和华啊,我舌头上的话,你没有一句不知道的”(诗一三九 1-4 )。据说有一次有个小女孩听司布真讲道,在结束时她小声对她母亲说:“妈妈,他怎能知道发生在我们家里的事?”在基督的凝视之下没有什么是可以遮蔽的。他的能力能看透人心的深处,他不单看邪恶的一面,他更看见每个人灵魂里面睡 的英雄。他像个外科医生,看见败坏的有病的部分,但也看见当那败坏的部分被割去以后接而来的健康。
(三)那撒玛利亚妇人第一个本能就是要分享她的发现。她发现了这位使她感到惊讶不已的人以后,就迫不殳待地囡将这发现与人分享。基督徒的生建基在两根柱子之上,就是发现与分享。除非我们的心充满分享的愿望,我们的发现就不可能是完全的;除非我们自己先发现了他,我们就不可能把他介绍给别人。基督徒生命的两大步骤是:先寻找,后转告。
(四)把她的发现去告诉别人的这个愿望,就除去了这妇人心里的羞耻。她无疑是个被鄙弃的人,她无疑成为人们的笑柄。她来这样远的井打水这件事就说明了她要怎样避开她的邻舍,而他们又怎样地避开她。但现在她跑去告诉他们她的新发现。一个人可能有些不可告人的麻烦他非但不愿提起而且还须保守秘密。但一旦他得到医治,他就充满惊奇和感激,逄人都诉说这事。一个人可能隐藏他的罪恶,但一旦他得到耶稣基督做他的救主,首先,他会以本能的反应告诉人说:“看我过去曾经是怎样的一个人,我现在又变了怎么的一个人,这是耶稣基督为我而做的啊。”
最能满足人的食物(四 31-34 )
这段经文是照第四福音的正常谈话格式进行的。耶稣说了些使人误解的话。他所讲的话有内在的属灵意义。听的人首先作字面上的了解,然后慢慢明白和把握到其中真义。耶稣就是这样和尼哥底母谈重生,和妇人谈那使人心永远不渴的活水。
这时门徒买了食物回来叫耶稣吃。他们离开他时,他是这样筋疲力竭,而现在他似乎不想吃他们带回来的东西,这使他们颇觉担心。很奇怪,一项伟大的工作常能使人超脱肉体的需要。解放奴隶的威伯福士( Wilberforce )身材瘦小,其貌不扬,常常病痛缠身。当他起立致词的时候,众议院的议员们都取笑他,但当火焰般的力量从这人发出的时候,无论他什么时候起立致词,人们就挤满了座位。正如俗语说:“那尾小饵鱼变了大鲸鱼。”他的信息,他的任务,真理的火焰和澎湃的力量战胜了他肉体的软弱。有一幅图画写的是诺克斯( John Knox )他在晚年传道之情景。这位老人是这样衰弱,以致他半走半扶地步上讲坛,然后让他自己靠 讲台。但开始讲道不久,他的声音就回复昔日的洪亮,他仿佛就要“将那讲台破为碎片而跳出来似的。”那信息使他充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耶稣对门徒的回答是他有食物是他们不知道的,在他们的简单头脑中以为有人给了他食物吃。然后他告诉他们:“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
耶稣毕生的大前提就是顺服上帝的旨意,耶稣的独一无二就是在乎他过去是而将来也永远是那唯一能完全顺服上帝旨意的人。毫无疑问,耶稣是世上唯一永不做自己喜悦的事,而只做上帝所喜悦的事的人。他是受上帝所差遗的。第四福音再三强调耶稣是上帝所 差遗 的。第四福音讲到或引述耶稣自己有关被上帝差遗的事不少于四十四次。耶稣是左个接受命令者,他是上帝的人,因此他一旦来到,就一再讲到上帝交给他去做的工。约翰五章卅六节耶稣谈到他父亲给他做的工,在十七章四节他唯一宣告的是完成了父亲给他做的工。当讲到自己对生命的取舍及生死之时,他说:“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十 18 )。他的谈话中经常提到上帝的旨意,他说:“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六 38 )。他又说:“我常作他所喜悦的事”(八 29 )。在十四章廿三节他由于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立下的榜样说,爱的唯一保证就是遵守他所爱的人的命令。耶稣的这种顺服不像我们那种忽冷忽热的顺服;那是他生命的本质,泉源和核心,也是他的生命的原动力。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我们能像他一样。
(一)遵行上帝的旨意是达到平安的唯一途径。当我们与宇宙之主不一致时,我们就没有平安。
(二)遵行上帝的旨意是达到快乐的唯一途径。当我们以人类的无知抗拒上帝神圣的智慧之时,我们就没有快乐。
(三)遵行上帝的旨意是获得力量的唯一途径。当我们行走自己的道路时我们没有可呼吁的,只有自己的力量,所以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当我们行走上帝的道路时,我们是行走在上帝的力量中,所以胜利是必然的。
播种者、收割与收割者(四 35-38 )
这些发生在撒玛利亚的事使耶稣有个远象,就是看见一个可以为上帝收割的世界。耶稣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我们不能把这当作是撒玛利亚当时的季节,如果这样,当时就是一月左右,而不会有使人疲倦的炎热,也不会缺乏食水。人不需要从一口井来取水,因为是雨季,到处都可以有水。
耶稣如此说,是引用一句俗语。犹太人将农业的年度分成六节,每一节是两个月──播种、冬天、春天、收割、夏天、和极热的季节。耶稣是说:“你们有一句格言,如果你播种,你就要等候至少四个月,才能开始收割。”然后耶稣抬头看,叙加是在一个出产五榖着名的区中央。农田在多石的巴勒斯坦是很有限的,根本再没有另一个地方能使人看见一片金黄的五榖,于是耶稣指 那熟了的庄稼说:“看哪,田野已白,可以收割了。虽然要用四个月去生长,但 现在 撒玛利亚有庄稼等 去收割了。”
耶稣所想 的是自然和恩典的对照。按常理人人撒了种要等待一个时期才收割;在撒玛利亚神圣的事情发生得这样突然,道种一经播下,就等人去收割。莫顿( H. V. Morton )对田野白了等 去收割这节 经文有相当趣味化的想像:他设想自己正坐在雅各井旁,看见人们从村里出来开始上山,他们三五成 ,穿白袍,在田地和天际之间衬托出来,十分明显。他们很可能就是因为听了妇人的故事,便成结队蜂涌而至,来到耶稣那里。正当他们穿过田野时,耶稣说:“看看田野!看看他们,都是一片白色,是收割的时候了!”这穿白袍的众就是耶稣热切要为上帝收割的庄稼。
于是耶稣继续指出,那难以置信的事毕竟发生了。播种者和收割者可以一同欢乐,这是从来没有人能预料的。对于犹太人来说播种的时间是伤心劳苦的时刻,收割的时间就是欣喜快乐的时刻。“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的带禾捆回来”(诗一二六 5-6 )。
但这里还有些东西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犹太人梦想一个将要来临的黄金时代,那就是上帝的时代。那时全世界都是上帝的世界,罪恶忧愁都成为过去,上帝会作至高的统治。阿摩司画出这样一幅图画:“耶和华说,日子将到,耕种的必接续收割的,踹葡萄的必接续撒种的”(摩九 13 )。“你们打粮食要打到摘葡萄的时候,摘葡萄要摘到撒种的时候”(利廿六 5 )。那是黄金时代的梦想;地是这样肥美,撒种与收割,种植与收获都接连来到;从前要等待才可以收割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所以我们可以见到耶稣在这里温和地做 的事。他宣告说因为他的来到,黄金时代已开始,上帝的时代就在眼前;话已经说出了,种籽已经播下了,正等待人去收割。
另一方面,耶稣说,还有一句俗语,而那也是真的──“那人撒种,这人收割。”然后耶稣把这句话应用在两方面:( 1 )他告诉他的门徒说,他们会收割那不是他们劳力得来的。他的意思就是他是撒种者,在他的十架上,上帝所有爱与能力的种籽已经撒下,日子将到,门徒要到全世界去收割因他的生、他的死所撒下的种而成长起来庄稼。( 2 )他告诉门徒日子将到, 他们 会撒种,别人会收割。将有一个时候教会派出传道人,他们却永远见不到收割;他们当中有些要做殉道者,但殉道者的血会成为教会的种籽。耶稣仿佛说:“你有一日要劳苦,但看不见什么。有一日你要撒种,但在收割之前你已离开那埸合。不要惧怕!不要灰心!那样的播种不是徒然的,种籽并没有浪费!你虽然没有见到,但别人会见到收割。”
因此在这段经文里有两件事:
(一)向我们提醒一个 机会 。庄稼等 要为上帝收割。在历史上有些时期人对上帝特别地敏感。如果在这时候基督的教会不能为基督收割,那将是怎样的一个悲剧!
(二)向我们提醒一项 挑战 。许多人被派去播种而不是收割。许多传道工作成功,不是由于本身有什么力量与优点,而是因为有些先圣先贤留下美好的生活见证与做了传道的工夫,他们虽然死了却留下比他们在生时还大的影响力。许多人要工作,而永远见王到他劳苦的结果。有一次我去一个以盛产杜鹃花出名的地方,主人爱这一亩亩的花,知道花的名字,他让我看一些要等廿五年才开花的种籽。他已经将近七十五岁了,他永不会见到那些花的美丽, 但有人会见到 。没有一件伟大的事业或为基督而做的工作是会失败的,如果我们自己见不到劳苦的结果别的人会见到,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是没有余地容纳绝望两个字的。
救世主(四 39-42 )
在撒玛利亚所癹生的事迹中我们见到传播福音的惯常方式,在撒玛利亚人的信心高涨中我们见到有三个步骤:
(一)是介绍,那妇人把撒玛利亚人介绍给基督。在这里我们完完全全地见上帝怎样需要我们。保罗说:“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罗十 14 )上帝的道一定要由人传给人,上帝不能将化的信息传给从未听过的人,除非有人传达它。
“他没有手只有我们的手
今日去做他的工作;
他没有脚只有我们的脚
带领人走他的路;
他没有声音只有我们的声音
去告诉人他怎样死;
他没有帮助只有我们的帮助
去引导人到他的身边。”
我们的工作就是把人带给基督,这是我们宝贵的权利同时又是我们重大的责任。除非有人去做这件工作,不然介绍的任务就不能完成。再者,介绍要靠个人见证的力量去完成。撒玛利亚妇人的呼声是:“看他为我成就了何等的事!”她没有给的邻舍介绍一种理论,而是给他们介绍一种深具改变与再造的能力。当人们自己经验到基督的力量,再将这经验传给别人的时候,教会才会发展,直至世界的国度都变成主的国度。
(二)有更密切的关系和增长中的知识。撒玛利亚人一旦被介绍给基督,他们就寻求他的同在。他们求他住下来,好向他学习,并更多地认识他。不错,一个人需要被介绍给基督,可是一旦被介绍了,他自己一定要继续生活在基督的同在中。没有人能替别人去经验。别人可以把基督的友谊介绍给我们,但他们不能代侚去经验这种友谊,一定要我们自己去接受并享受这种友谊。
(三)接 而来的是发现和降服。撒玛利亚人发现基督是救世主。也许他们所说的不一定完全这样。我们要记得约翰在多年后才写这福音书,他用自己的话去叙述撒玛利亚人的发现,这些话是因他一生与耶稣基督同在,又时常思念他而说出来的。我们只有在约翰的福音书中才见到这伟大的称号。除除这段经文外,我们在约翰壹书四章十四节亦见到这个对基督的 最卓越 的称号。
这称号并非约翰所发明。在旧约中上帝常被称为救恩的上帝,拯救者,救助的上帝。许多希腊的神都有这类似的称号。在约翰写书时罗马皇帝就被冠以救世主的称号。约翰似乎在说:“你们所梦想的,最后在耶稣身上实现了。”
我们最好能记得这称号。耶稣不单是个 先知 ,他把从上帝那里来的信息用话语传达出来。耶稣不单是个 心理学专家 ,有不可思议的看透人心的本领。不错,他对撒玛利亚妇人果然显示了这一切,但他所显示的比这更多。耶稣不单是一个 模范 ,他不单向人显示应该做人。如果只是留给人们一个模范,当我们发觉自己无力效法的时候,这个伟大的模范就只能是一件叫人伤心失望的事。
耶稣是 救主 。他拯救人脱离他们自己的罪恶与没有希望的境地。他将他们从过去锁炼的捆绑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种能力,使他们能面对未来。那撒玛利亚妇人事实上就是他拯救能力的伟大例子。她所住的城市无疑地已将她列为无可救药的人物,而她自己也无疑地同意,一种体面的生活是超过她能力范围了。但耶稣一来,他就双重地拯救了她;他使她脱离过去,为她打开新的未来。除了救世主的称号以外,再没有别的称呼足以描写耶稣。
无容置辩的论据(四 43-45 )
三本符类福音都记载耶稣说,先知在本乡是不受尊敬的(可六 4 ,太十三 57 ,路四 24 )这实在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有点像我们今日的俗语说“熟悉产生轻视。”其他三本福音书都是在耶稣被本乡人拒绝时才引述这谚语,约翰却在耶稣受到欢迎时才引用它。
可能这时约翰看出耶稣的思。我们已经见到耶稣离开犹太要往加利利去,避免人们对他日益增长中的拥护所带来的争论。冲突的时间仍未来到(约四 1-4 )很可能耶稣在撒利亚的惊人成功使自己感到诧异;他那带有欢乐的收获的话也使听的人大感诧异。很可能耶稣往加利利去,想在那里休息一下,因为他不期望本乡的人会对他作出反应。又有可能在撒玛利亚所发生的事也发生在加利利,而出乎意料之外地人们对他的教训来了一阵反应。我们只能作这样的解释,否则我们只有认为这经文是放错了地方。
无论如何,连接的这二段经文给我们对基督以不可置辩的论据。撒玛利亚人相信耶稣,不是因为某人的故事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听到他的话,而这是他们一生中从未听过的。加利利人相信他不是因为有人告诉他们关于他的事,却是因为他们见到他在耶路撒冷所做事,那是他们从没有见过的。撒玛利亚人亲自听到耶稣说话,加利利人亲自看见耶稣做事;他所讲的话和他所做的事本身就是无容置辩的论据。
我们可以在这里看见基督徒生活的中个伟大真理。 基督徒的经验乃是基督教唯一真正的论据 。我们有时可能要和人辩论直至把他们知识的藩篱完全拆毁,使他们愿意放弃忡的壁垒。但在大多数的埸合中我们所用的唯一劝告就是对他们说:“我知道耶稣是怎样的,我知道他能做什么。我所能请你做的就是你自己试试去接近,他看有什么事情会发生。”有效的基督徒布道开始于当我们说:“我知道基督为我作了什么。试试到他那里去,看他能为你做些什么。”
那重大的个人责任落在我们身上。除非我们的生活显出那经验的价值,否则没有人会尝试那经验。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埋怨、不满、挂虑、失败,而告诉别基督会带来喜乐、平安、与能力,那是没有用的。只有在见到我们的经验是无可争辩而又可羡慕的事实时,我们才可以说服人去尝试那经验。
大臣的信心(四 46-54 )
大多数的解经家都认为这是医治百夫长的仆人的另一种记载(太八 5-13 ,路七 1-10 ),但有足够的不同点,证明那是另一件事。这大臣的行为有几点值得留意:
(一) 一个大臣竟然来求见一个木匠 。在希腊文那人是称为 basilikos ,这字可解作一个小皇帝。但在这里是作朝臣解,而这个人在希律的朝廷中据有高位。耶稣除了是拿撒勒的一个乡村木匠之外再没有什么地位。再者,耶稣是在迦拿,而这个人则住在迦百农,迦拿距离迦百农将近二十英里,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他要用这样多的时间回家。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难令人置信的事,就是一个重要的朝臣赶了二十里路去求见一个乡村木匠。首先,而也是最重要的,这大臣放弃了他的骄傲。他是在需要中,任何习俗都不能阻止他把需要告诉基督。无疑的他的行为会引起一阵哄动,但他不理人们说什么,只要他能得到他所需的帮助。如果我们需要基督的帮助,我们必定要谦卑放弃我们的骄傲,不理别人所说的话。
(二) 他是一个不轻易灰心的大臣 。耶稣一遇见他就说了一句听来似乎是很冰冷的说话。他说人们若没有神迹奇事总是不信。耶稣这句话可能不是针对那大臣说的,而是针对那些拥挤地要看热闹的人 说的。他们也可能带同情心看看在那里会发生什么事。
耶稣有办法查究一个人是否诚恳。他对迦南妇人也是这样做的(太十五 21-28 )如果那人不耐烦而性急地走开,如果他太骄傲不能接受责备,如果他马上就灰心放弃──耶稣就会知道他的信心不是真实的,一个人必需诚恳,基督的帮助才会临到他。
(三) 他是一个有信心的大臣 。只是凭 耶稣的应许,说他的儿子会活过来,大臣就转身回家去,这一定是件很难做的事。近代的人已开始认识到思想和心灵感应术的力量,以致没有人会拒绝相信在远 距离以外所发生的神迹。但对这大臣来说是相当的困难,然而他有信心回头走那二十哩路,除了耶稣的应许安慰 他的心之外,什么都没有。
信心的要素就是我们相信耶稣所讲的话是真的。许多时候我们有一种模糊的渴望,希望耶稣的应许是真的。唯一能真正进入应许的办法就是像个将要溺毙的人那样用力抓住这应许。如果耶稣说一件事,那不是“ 可能 是真的”,那是“ 一定 是真的”。
(四) 他是一个降服的大臣 。他不是一个向基督要了些东西就走开,过后便忘记了的那种人。他和他的全家都信了主,这对他来说不是容易的事。耶稣是上帝的受膏者这个观念一定要排除他以前的许多观念。拿撒勒的一个木匠是弥赛亚,对他一定是一个惊奇的事实,在希律的朝廷中相信耶稣也不是容易的。他一定要忍受讥讽和嘲笑,无疑地更有些人会以为他有神经病。但这大臣是个面对事实接受事实的人,他见到耶稣所做的,他亲身经验过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就是降服。开始时他因有急需才来找耶稣,这需要满足了,就变为无限的爱──这就是基督徒生活应有的故事。
大多数新约学者都认为第四福音在这里的章数排错了。他们认为第六章应在第五章 之前 。理由是这样的,在第四章末尾时耶稣是在加利利(约四 54 )。第玒章开始时耶稣在耶路撒冷。第六章再见到耶稣在加利利。第七章开始时耶稣是在加利利,因为在耶路撒冷受到反对。耶路撒冷和加利利之间的改变很难查考。另一方面第四章(四 54 )结束时说:“这是耶稣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迹,是他从犹太回去以后行的。”第六章(六 1 )开始时说:“这事以后,耶稣渡过加利利海。”那是完全自然的次序。第五章记载耶稣上耶路撒冷过节,与犹太人当局发生严重的麻烦。由这时开始犹太人就开始逼害他(五 10 )。第七章开始时说耶稣往加利利去“不愿在犹太游行,因为犹太人想要杀他”(七 1 )。我们并没有在这里改动次序,如果先读第六章然后读第五章,事件的次序确是会清楚一些。──《每日研经丛书》
第四章 时代的转移
壹 撒玛利亚人
撒玛利亚在大卫作以色列王的时候,原是以色列国的一个城市。后来到了第三代罗波安作王的时候,才分裂成为北方的以色列国,及南方的犹大国两个国家。而北方的以色列国以撒玛利亚城作为首都。以色列国在公元前七百二十一年亡于亚述。以色列人从本地被掳到亚述。亚述王从巴比伦,古他,亚瓦,哈玛,和西法瓦音迁移人来安置在撒玛利亚的城邑,从此北方成为混合民族的地方,所以从那时起撒玛利亚就成为古代北方的以色列国一带的统称,不再是仅指撒玛利亚城;而那地方的居民则统称为撒玛利亚人。犹太人因撒玛利亚有种族混合之嫌,所以不肯承认他们是以色列民之一。
当尼希米把波斯国统治下的一批犹太人,自被掳之地带回返国时,撒玛利亚人欲助他们建耶路撒冷圣城,但被犹太人拒绝之后,他们就设计妨害修城工程。从此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彼此仇视,互不来往。犹太人认为撒玛利亚人是外邦人,不是神的选民,与犹太教无分无关。而撒玛利亚人则在当地的山另立拜神的中心。
贰 撒玛利亚妇人
在本章所提的妇人是一个伦理道德下贱的人,她曾经和五个人同居过,而现在同居的也不是她的丈夫。她不只是犹太人眼中的罪人,就是在撒玛利亚人当中,也是被众人蔑视,不屑与她来往。所以她只好趁日正当中,炎热无人外出的午正时,出城打水。表面上看来是耶稣因走路困乏,坐在井旁等候有人打水给祂喝,其实是无所不知的救主,怜悯了这个被众人唾弃的下流女人,赐给她有得救的机会。
一 救主的渴 ( 约四 6)
耶稣渴了,要水喝,说出祂渴望要得着罪人。罪人若不悔改,相信神,救主就没有满足,不能解渴。
二 罪人的渴 ( 约四 7~15)
在这世上人人都感觉不足,感觉饥渴,人生满了饥渴,渴望得着满足止渴。他们以为金钱、学问、地位,能够满足他们的饥渴。像撒玛利亚妇人这样下贱的人,以为丈夫能够使她满足,止渴。于是她在男人中寻求满足,已经换了五个男人,但是第六个仍然不能满足她的渴。因为她不认识她自己真正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所以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 ( 弗二 12) 。
三 需要认识神的恩赐就是祂儿子耶稣基督 ( 约三 10~15)
耶稣对打水的妇人说:“ 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祂,祂也必早给了你活水 ” ( 约四 10) 。人所求的都是现实的、看得见的、属世的、物质的。世人不是顾念不见的,都是顾念所见的,然而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才是永远的 ( 参照林后四 18) 。所见的水,喝了或许能暂时止渴,但是喝了还要再渴,永得不着满足。神所要赐的水,要在信者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这活水不是别的,乃是圣灵 ( 参照约七 38~39) 。主就是那灵 ( 林后三 17) ,是赐人生命的灵 ( 林前十五 45 ;罗八 2) ,是永生 ( 约三 15~16 , 36 ,五 24 , 40 ,六 40 , 47 , 54 , 63 ;罗五 21 ,六 23 ;约壹三 25 ,五 11~13 , 20) 。而神的儿子就是圣灵,就是永生。
我们所求的都是神以外的,属物质的东西。但是神的恩赐是祂自己,神在祂儿子里面,把自己当作恩赐赐给人。所以我们需要蒙祂启示照明我们心中的眼睛,使我们真知道神的恩召和恩赐是神的爱子 ( 赛九 6 ;约三 16 ;罗八 32) ,而那一位道成肉身的人子,耶稣就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我们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 ( 约二十 31 ,十七 3 ;约壹五 10~13) 。祂是生命的源头,是乐河的水 ( 诗三十六 8~9) ,是真正能填满人生虚空的救主。
参 时代的转移 ( 请参照拙作《读经拾遗》──时代的转移一至十页 )
神曾藉着先知耶利米豫言说:“ 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 … . 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 … . ” ( 耶三十一 31~34) 。旧约就是律法,律法本是藉着摩西传的,而新约就是里面的律法,就是真理的圣灵,生命之灵,是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 ( 参照约一 17 ,十四 17 , 26 ,十六 13 ;罗八 2 ;林前十五 45 ;林后三 17) 。神虽然早已应许了,但是神有祂豫定的时候,神也必须应验经卷上所豫言的每一句话 ( 请参照拙作《默想救恩》 27 至 40 页 ) ,所以必须等到“ 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祂的儿子,为女子所生 ” ( 加四 4) ,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稣。
一 祂来了,新约的时代已开始了
“ 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 ” ( 约四 23) ,就是提醒撒玛利亚妇人,时代正在转移,从旧约时代转移到新约时代、从影儿转到形体,而站在她面前的正是能解决她一切问题的主。
二 要从物质的需求,转到里面的需求
“ 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 ( 约四 13~14) 。无论是井里的水,或是一个妇人从五个男人转到第六个男人,都是人想要以物质来补足人生的渴,人生需求的写照。但那些东西永远不能充实人生。惟有得到主所赐的水,圣灵,生命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生的虚空,使人生得着充实,永远不再渴。
三 从宗教的敬拜,转到灵和实际里的敬拜
“ 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 . 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祂 ” ( 约四 21~23) 。
犹太人照着律法的规定,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就是神所选择要立为祂名的居所 ( 申十六 6 ,十二 5 , 11 , 14) ,敬拜神;撒玛利亚人则不被犹太人认同是神的选民,所以他们就在撒玛利亚的山上,另立敬拜神的地方;当然这是错误。但无论在何地,旧约的圣殿只是影儿,不是本物的真像。基督的身体才是真圣殿 ( 约二 19~21) ,而教会是祂的身体,是神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 ( 弗二 21~22 ;参照彼前二 15 ;林前六 19 ,三 16) 。在新约的时代,因着基督的救赎,神是住在圣徒的灵里 ( 约壹四 13 ;彼前一 11 ;西三 4 ,一 27 ;弗一 13~14 ;加四 6 ;林后十三 5 ,四 7 ;林前六 17 , 19 ,三 16 ;罗八 9 , 10 , 11 , 16 ;约二十 22 ,十六 13 ,十四 16 , 26) ,所以若不用人的灵,和灵里的实际,就拜不着神。
四 放下人的争扎努力,享受生命之灵的供应
撒玛利亚妇人原来所依靠的,是祖宗雅各留给他们的井和打水的器具。这些所代表的是人的争扎努力。但是一个堕落的人,无法胜过肢体中犯罪的律。人能立志为善,只是行出来由不得自己 ( 罗七 18~23) 。所以应该转向神,信靠神,享受生命的供应。只有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才能释放人脱离罪和死的律 ( 罗八 2) 。信者接受生命的活水之后,只要随从灵而行,就能作到从前所作不到的;使律法的义,成就在随从灵的人身上 ( 罗八 4) 。因为那放在人这个瓦器里的宝贝 ( 圣灵 ) ,能显明莫大的能力 ( 林后四 7) ;过去有所不能,今后靠着那加给力量者,凡事都能作 ( 腓四 13) 。
肆 撒玛利亚妇人的反应 ( 约四 28~42)
一 最有效的福音
“ 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对众人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么 ” ( 约四 29) 。
当撒玛利亚妇人听见耶稣说,这位和她说话的就是基督之后,她相信了。她本来是来打水的,但她把素来所依靠的水罐子都留下,往城里去,把她所得、所经历的救恩,毫无保留、毫无掩饰的见证出来。通常最下流的人,作见不得人之事的人,最会遮盖自己的缺点。原先她怕耶稣看不起她。她不愿意耶稣摸她的丑事,赶快转移话题,大言不惭地和耶稣谈先知,谈宗教,她是不折不扣,一个不真的人。但自从得救以后,她完全变了。她变为一个用心灵和诚实拜神的人。她不再掩饰自己,把神的救恩如何临到一个像她这样被众人所蔑视、所唾弃的罪人身上的经过,原原本本见证出来了。这样的福音是最真实、最有效的福音。这样的福音会给圣灵有作工的机会。
最好的福音,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 ( 林前二 4) 。信者往往因为顾到自己的脸皮,不肯丢脸,不肯诚实,反而用智慧委婉的言语,用高言大智讲道,讲那些连自己都不甚清楚,缺少经历的‘人生的奥秘’,‘神永远的经纶’,‘高品质的福音’等等,讲者没有实感,听者更摸不着边际,得不到该有的福音果子。我们都该从撒玛利亚妇人学习传福音的诀窍。
二 撒玛利亚人的反应
“ 那城里有好些撒玛利亚人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说,祂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于是撒玛利亚人来见耶稣,求祂在那里住下;祂便在那里住了两天。因耶稣的话,信的人就更多了;便对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 ” ( 约四 39~42) 。
我们的见证越真,就越有说服力,叫听见的人肯到主面前去得生命 ( 约五 39~40) 。真实的见证就是传达基督的话,所作所为 ( 罗十 17) ,这样的话,给圣灵作工的机会,叫众人听见这话,觉得扎心 ( 徒二 37) ,肯悔改相信。我们诚实的见证,经过圣灵的感动,等于主对世人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 ( 约六 63) ,作见证是撒种,圣灵的感动就是收割。
伍 信心的果效 ( 约四 46~54)
有一个大臣,为他垂死的儿子求医。他以为若是趁着他的孩子还没有死就下去,就有可能得医治。人起初的信心是小的,以为人若死了,就不可能再得医治,人有生与死的界线,但在神没有这个限制,在神看来,人都是活的 ( 路二十 38) ,祂是复活,祂是生命;信祂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 约十一 25) 。
神也没有空间距离的限制。神的话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 ( 来四 12) ,因为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 ( 路一 37) 。诸世界是藉神话造成的 ( 来十一 3) ,因为祂说有,就有;命立,就立 ( 诗三十三 9) 。经过和主的对话,大臣的信心就加增了。他信耶稣所说的话,就回去了,那结果是,他的儿子活了。不是神能不能的问题,在神凡事都能 ( 太十九 26) ;是人能不能相信的问题。信心是取用神大能的钥匙,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 可九 23) 。 ── 黄共明 《 约翰福音要义 》
约翰福音 4:7
撒 玛 利 亚 的 妇 人: 耶 稣 与 撒 玛 利 亚 妇 人 的 谈 话 表 明, 他 定 意 执 行 天 父 的 旨 意, 并 渴 望 把 她 带 入 永 生。 耶 稣 满 有 怜
悯, 要 拯 救 失 丧 的 人 ( 参 路 15 ;比 较
箴 11:30 ;但 12:3 ;雅 5:20) , 这 个 目 标 对 他 来 说 比 吃 喝 重 要 得 多 (34 节 ) 。
我 们 必 须 效 法 耶 稣。 我 们 周 围 的 许 多 人 已 准 备 好 聆 听 神 的 道, 我 们 必 须 和 他 们 谈 及 他 们 属 灵 的
需 要 以 及 能 满 足 他 们 这 一 需 要 的 耶 稣。
4:14
人 若 喝 我 所 赐 的 水 … … 直 涌 到 永 生: 耶 稣 所 说 的 “ 水 ” 指 属 灵 的 生 命 ( 比 较 赛 12:3) 。 人 若 想 得 到 这 活 水, 就 必 须 “ 喝 ” ( 参 7:37) 。 这 个 喝 的
动 作 不 是 一 个 短 暂 的 一 次 性 动 作, 而 是 一 个 重 复 进 行 的 动 作; 注 意 “ 喝 ” 这 个 词 ( 希 腊 文 pineto 源
自 pino) 是 一 种 现 在 命 令 语 气, 表 示 持 续 或 重 复 的 动 作。 人 若 要
喝 生 命 之 水, 就 须 与 活 水 之 源 保 持 经 常 的 相 交, 这 源 头 就 是 耶 稣 基 督 自 己。 一 个 人 如 果 与 源 头 脱
离 了 关 系, 就 不 能 继 续 喝 这 生 命 之 水, 这 样 的 人 会 变 成 彼 得 所 说 的 “ 无
水 的 井 ” ( 彼 后 2:17) 。
4:23
要 用 心 灵 和 诚 实 拜
他: 耶 稣
在 这 里 教 导 我 们 几 件 事 情:
1. “ 用
心 灵 ” 指 真 正 敬 拜 发 生 的 层 面。 人 必 须 以 完 全 的 真 诚, 在 圣 灵 的 作
为 和 生 命 的 引 导 下 用 心 灵 来 面 对 神。
2. “ 诚
实 ” ( 真 理 ) ( 希 腊 文 aletheia) 是 神 的 属 性 ( 诗 31:15 ;罗 1:25 ; 3:7 ; 15:8) ,道 成 肉
身 在 基 督 身 上 (14:6 ;林 后 11:10 ;弗 4:21) , 是 圣 灵 的 本 质 (14:17 ; 15:26 ; 16:13) , 是 福 音 的 中 心 (8:32 ; 加 2:5 ; 弗 1:13) 。
所 以, 真 正 的 敬 拜 是 遵 照 神 的 真 理 发 生 的, 这 真 理 显 明 在 神 儿 子 身 上 并 借 着 圣 灵 让 我 们 领 受。 有
些 人 宣 称 敬 拜 并 不 需 要 诚 实 和 神 的 真 理, 这 实 际 上 是 偏 离 了 真 实 敬 拜 的 惟 一 根 基 ( 参 “ 敬 拜 ” 一 文 ) 。
4:24
诚 实: 因 为 耶 稣 基 督 是 真 理 (1:14 ; 5:31 ; 14:6 ;
路 4:25 ; 9:27 ; 12:44) , 所 以 和 基 督 合 一 就 要 求 我 们 讲 真 理 ( 林 前 5:8 ;弗 4:25) 。 人 若 宣 称 与 基 督 相 交 且 得 了 救 恩, 生 活 言
行 却 不 诚 实, 他 就 是 自 欺 ( 约 一 1:6) 。
那 些 心 中 没 有 真 理 的 人 会 表 现 出 他 们 内 心 真 实 的 光 景 (8:44, 徒 5:3) :他 们 从 根 本 上 是 与 神 对 立 的, 而 且 在 神 的 国 度 之 外 ( 启 21:8, 27 ; 22:15, 比 较 启 14:5) 。
撒 谎 者 是 属 “ 撒 但 一 会 的 ” ( 启 3:9) 。
4:35
举 目 向 田 观 看: 参 太 9:37 注。
4:36
五 谷 到 永 生: 那 些 带 领 人 信 耶 稣 得 救 的 人, 他 们 的 工 作 有 永 恒 的 功 效。 终 有 一 天, 他 们 要 在 天 上 为 那 些 因 他 们
的 祷 告 和 见 证 而 得 救 的 人 欢 喜 快 乐。 当 然 他 们 同 时 也 应 认 识 到, 他 们 的 工 作 通 常 是 收 割 别 人 的
劳 动 果 实 (38 节 ) 。 我 们 为 神 所 做
的, 大 部 分 是 基 督 和 其 他 人 劳 苦 的 结 果。
4:48
神 迹 奇 事: 神 迹 奇 事 是 神 国 度 的 真 实 工 作。 然 而, 我 们 的 信 心 却 不 应 以 此 为 中 心, 而 应 以 耶 稣 基 督 为 中 心。
神 迹 奇 事 只 是 来 见 证 基 督 的 ( 参 “ 神
的 国 度 ” 一 文 ) 。 我 们 当 因 耶 稣 基 督
的 身 份 而 相 信 他, 他 是 神 子、 我 们 的 主 和 救 赎 主。 我 们 敬 拜 他 是 因 他 慈 爱、 怜 悯 和 公 义 的 属 性, 而
不 仅 仅 是 因 他 能 用 物 质 的 方 式 帮 助 我 们。 我 们 当 像 那 位 大 臣 一 样 (50~53 节 ) ,
约翰福音第四章
十.撒玛利亚妇人的改变(四 1 ~ 30 )
四 1 , 2 法利赛人听见 耶稣替 门徒施洗比约翰还多 ,知道约翰的声望日微。他们可能想利用这次机会挑起约翰门徒与主耶稣门徒间的争执、猜忌。事实上,耶稣并没有 亲自施洗 ,而是 他的门徒 施洗。受洗的人要成为主的门徒和跟随者。
四 3 耶稣离开 犹太 ,往 加利利 去,为要防止法利赛人造成分争。但本节告诉我们一件重要的事。 犹太 地是当时犹太人的宗教总部, 加利利 则居住了许多外邦人。主耶稣知道犹太领袖已拒绝祂,不信祂的见证,故转向外邦人传扬救恩的信息。
四 4 从犹太往加利利最直接是经过 撒玛利亚 ,但犹太人多不这样做。撒玛利亚为犹太人所鄙视,他们要北上加利利,通常会绕路穿过比利亚。当圣经说耶稣 必须经过撒玛利亚 ,不是说祂因地势所限而被逼走此路,而是因为在 撒玛利亚 有一灵魂需要祂帮助。
四 5 耶稣进入 撒玛利亚 到了一个小村庄 名叫叙加 。离城不远是一块 雅各给他儿子约瑟的土地 (创四八 22 )。耶稣游历此地,历史一幕幕的复现祂跟前。
四 6 那里有 一个水泉名叫 雅各井 。这个古井今天仍是游客观光的名胜。它是少数今天能较为人所确定的圣经古迹遗址之一。
耶稣 到达那井时, 约 为犹太时间的午正,即罗马时间的下午六时。耶稣因长途跋涉,走路 困乏 ,遂 坐在井旁 。虽然耶稣是神的儿子,祂亦是一个人。神是永不困乏的,但同时为人的耶稣,觉得困倦。虽然这事人难理解,但人有限的思想难以参透主耶稣基督的位格。神怎能够来到世界成为人,与他人一起生活,这是个奥秘,人所不能明白的奥秘。
四 7 主耶稣正坐在井旁时, 有一个 村庄的 妇人 出 来打水 。一些学者指出那时是午正,是一天酷热的时分,不是妇人来井打水的适当时候。但这个妇人是个不合道德操守的妇人,她可能感到羞耻,故特意选这时间,避免在井旁碰见其他妇人。主耶稣当然一早知道她会在这时候来到。主知道她的心灵需要帮助,决意在井旁会她,救她脱离罪恶的生活。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见到耶稣如何擅于救人灵魂。我们学习祂如何叫妇人明白其需要,如何替她解决问题,会得到裨益。主对妇人说话七次,妇人亦说话七次,六次向主,一次向城中的人。我们若能像她那样对主说那么多话,我们的见证可能像她向城中人的见证那样成功。因为劳累的旅程,耶稣开口先作一请求,祂 对他说:“请你给我水喝。”
四 8 本节解释了为何主耶稣向妇人要水,因为 门徒进 了叙加 城买食物去 。原来门徒随身带桶打水,买食物去时也一并带去了,故主耶稣别无他法可取井中的水喝。
四 9 那妇人认出耶稣是 犹太人 ,奇怪祂为何会对她一个 撒玛利亚人 说话呢。撒玛利亚人自称是雅各的子孙,是真以色列人。但事实上,他们是犹太人和异族人所生的后裔。基利心山是他们举行崇拜祭祀的地方。这山位于撒玛利亚,耶稣和妇人谈话时亦可清楚见到这山。犹太人极度讨厌撒玛利亚人,视他们为“混血儿”。因此,妇人对耶稣说:“ 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 ”但她却毫不知道与她说话的是她的创造主,祂的爱超越了人间烦琐的分歧。
四 10 , 11 耶稣向妇人要水,引起了她的注意及好奇心。耶稣暗示祂道成肉身,是神也是人的身分,越发激起她的好奇心。主耶稣本身就是 神的恩赐 ,是 神 赐给世界的救主,神的儿子。同时,祂亦是人,一个因旅途奔波,向她 要水 的人。换言之,她若知道与她说话的正是道成肉身的神,她就 必早求他 祝福, 他也必早给了她活水 。然而,妇人只知道物质的水,耶稣又没有工具,无可能给她水,却不知道耶稣是神,不知道祂说的话的含意。
四 12 妇人想到祖宗 雅各 留 这井 给他们,更显得混淆不清。昔日,雅各 自己 用这井,他的 儿子并牲畜 也喝这井的水。如今一个劳累的过客,在千百年后求她给雅各井的水喝,竟声称能给她比雅各留给他们的井水更美好的东西。祂若真的能给更好的东西,又为何要雅各井的水呢?
四 13 主遂阐明雅各井的水与祂能给她的水之间的区别。 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 。那撒玛利亚妇人当然深明此理,她日复一日的来这井打水,却不能永解其渴。就算打世上其他井的水,事情亦不过如是。人从地上的东西寻求满足与快乐,但这些东西却永远不能解决人心灵的渴。正如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说:“主啊,为自己造人,若我们不能安息于怀中,我们的心便无法安静下来。”
四 14 耶稣所赐的 水 真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人若喝 基督的祝福与怜悯,将 永远不渴 。基督的恩惠不单充满人的心,而且满溢至泻,就像泉源,不断有水涌出,长远不息, 直涌到永生 。“直涌到永生”这句话表示出基督赐人的 水 不单带给人地上的恩惠,而且是直到永远的。对比就在这里,地上的东西不能满足人的渴望,而基督给人的祝福则不止于满足,且多得容不下。
世界如何广阔,也不足以填满人心房中的三个角落,人心要求不断,惟有创造的三一神,才能充满这个浩大无边的三角状心房。
~赫伯特
世上的快乐只能持续短短数年,但基督所赐的快乐能存 到永生 。
四 15 当那 妇人 知道有这奇妙的水,就马上想要,但她心目中的水仍是物质的水,她不想每天出 来 从井里 打水 ,头上托沉重的水瓶回家。然而,她不明白主耶稣所说的水是属灵的,是人信靠主后所得到心灵的福分。
四 16 谈话至此,话题突转。妇人刚问耶稣要水,主耶稣却叫她 去叫 她丈 夫来 。到底耶稣为何这样说?因为妇人得救之先,得要承认自己为罪人,向基督真心悔改,承认所犯的罪过和可耻的事。主耶稣知道她过的罪恶生活,正要领她一步一步的,认清自己。
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是失丧的人才能得救,世人都走迷了路,但不是每个人都敢于承认。我们在为基督救人灵魂、传福音时,并不能逃避罪的问题。人们一定要正视自己已死在罪恶中,并且需要一位救主,因为人根本不能自救,而耶稣就是他们所需的救主,只要认罪并相信祂,耶稣就能救他们。
四 17 起初, 妇人 企图一面隐瞒事实,一面不说谎话。她说:“ 我没有丈夫。 ”也许就严谨的法律定义而言,她说得对。但这句说话背后隐藏一个丑恶的事实──她正和一个不是自己丈夫的男人住在一起。
她漫谈宗教,讨论神学,稍用讽刺,佯装惊愕,真实只有一个目的──不想基督见到她那流离失所的灵魂。(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
主耶稣是神,当然知道背后的事实,故对那妇人说:“ 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 ”也许妇人能够瞒得过她的同辈,却瞒不过耶稣,因耶稣熟悉她的一切。
四 18 主耶稣不曾亦不需要用祂无所不知的能力去揭露人的恶或使人蒙羞。这里,祂用此能力为要叫人从罪中得释放。主耶稣道出她的过去时,妇人是多么的惊愕。她已经有 五个丈夫 ,而现在和她住在一起的男人并 不是 她的 丈夫 。
本节圣经有不同的解释。有些人认为那妇人先前的五个丈夫不是死了,就是抛弃了她。他们与妇人之间并无任何不道德的关系。但莫论这是真是假,本节的后半部清楚的指出妇人是个淫妇。“ 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 ”这才是重点。那妇人是个罪人,她必须承认罪过,否则主不能赐福给她,不能赐她活水。
四 19 当耶稣揭露了妇人的一生,那 妇人 知道和她说话的那位并不是普通人,但她仍不知祂是神,最多只以为祂是 先知 ,神的代言人。
四 20 如今妇人似乎知道自己犯罪,企图转变话题,询问当在哪里作礼拜,她说:“ 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 ”这山当然是指附近的基利心山。然后,她(自作聪明地)提醒主耶稣,犹太人认为 耶路撒冷 才是 应当礼拜的地方 。
四 21 耶稣 不避真话,反倒借题将更多属灵真理告知妇人。祂告诉妇人,时候将到,敬 拜 的地方将 不在 基利心山, 也不在耶路撒冷 。在旧约,耶路撒冷乃神命定为敬拜及献祭予祂的城。耶路撒冷圣殿为神的居所,虔诚的犹太人会携同祭物上耶路撒冷献祭、敬拜。而在福音的时代,当然不须如此。神在地上并无任何特定的地方要人到来敬拜。主在下面的经节会详加讲解。
四 22 耶稣说:“ 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 ”祂实在是责备撒玛利亚人的膜拜方式。今天很多宗教教师都口口声声说宗教都是导人向善的,最终会带人上天堂。耶稣的教训却截然不同。主耶稣告诉妇人,撒玛利亚人的膜拜不是神所吩咐,亦得不到祂的喜悦。它是人定下的,得不到神话语的允准。犹太人的敬拜却不同。神将犹太人分别开来,成为祂地上的选民,指示他们如何敬拜自己。
耶稣提到“ 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 ”,是指犹太人是神的选民,祂的使者,圣经亦为他们而赐,弥赛亚是由犹太民族而出,由犹太裔的母亲所生。
四 23 耶稣继而告知妇人,因祂来了,敬拜神就没有一处特定的地方。凡相信主耶稣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敬拜神。真正的敬拜是信徒靠信心进到神面前,在那里赞美、敬拜祂。不论他在房里,或在狱中、田里,他的心灵可靠信心,进到天上的圣所靠近神。耶稣向妇人宣布,从此以后,拜父的人要用 心灵和诚实 拜祂。犹太人将敬拜变成只是外在的礼仪、形式,认为只要宗教上谨守律法的每一撇一划,并进行某种礼仪,就是敬拜父。但他们的敬拜不是对神所作心灵的敬拜,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外在的仪式。他们的身体可能是五体投地,但心却没有进到神面前。他们可能只是榨取穷人、商业手段奸诈的人。
另一方面,虽然撒玛利亚人有一套敬拜仪式,但却是错误的一套,并没有圣经根据。他们自创真宗教,一切礼仪皆由自己制订。故此,主耶稣说必须用 心灵和诚实敬拜 ,其实是同时斥责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但祂也要告知他们,现在祂来到了,人可以藉祂靠近神,真心诚意的敬拜祂。试想想: 父要这样的人拜他 。神珍惜子民对祂的崇敬。我有否敬拜祂呢?
四 24 神是灵 ,说出了神的本体。祂不是人,受人性的局限和错谬所束缚。祂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祂是无形的,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同时存在。祂无所不如,无所不能,尽皆完美,所以, 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 ,不能有半点虚假,佯装虔诚,内心却败坏不堪。人不能假想只要尽了某些礼仪,神便会悦纳。纵使是神亲自制订礼仪,祂仍要人以忧伤痛悔的心靠近祂。本章中又有两个“必须”;首先是关于救人灵魂者的“必须”(四 4 ),其次是敬拜者的“必须”(四 24 )。
四 25 撒玛利亚妇人听到主的话后,不得不想到 弥赛亚 的来临。神的圣灵令她渴慕 弥赛亚 来临,她有信心的说:“ 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 ”这句话显出她深明基督来到的真中一个主要目的。
“ 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 ”,这句简单地解释了两个词根本是同义的。 弥赛亚 是希伯来文,解作神所膏立的那位, 基督 是真希腊文的对等词。
四 26 耶稣 直接地告诉她:“ 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 ”那个“他”字在原文中并没有。虽然句子加上 他 字更清楚,但主耶稣原本的说话却语重深长,耶稣用“ 就是 ”(英文为 "I
am" ,即“我是”,是神旧约中对自己的真中一个称呼。祂说:“‘我是’正和你说话。”换言之,祂是说,“正和你说话的那位就是耶和华。”耶稣对妇人宣布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和她说话的就是她正寻求的弥赛亚,亦即神自己。旧约的耶和华就是新约的耶稣。
四 27 门徒从叙加回来,发觉耶稣正和那妇人说话,顿感诧异,为何耶稣会和一个撒玛利亚 妇人 谈话呢?他们可能也辨出她是个罪人,但 没有人 问主曾向她要什么,或 为什么和他说话 。有一句说话讲得好:“门徒因为耶稣与那妇人对话就希奇,那么,当耶稣和他们说话时,不是该倍感错愕吗?”
四 28 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 !妇人一生中曾用过众多东西来满足心底悠久的渴望,水罐子正好代表这一切。现在她已寻得主耶稣,不再需要以往曾对她非常重要的东西。
主啊,我到过那些破裂的池子,
但噢,那里的水干了!
纵然我俯身就水,它淙淙离我而去,
我哭泣时,它还发出嘲弄。
* * *
现在除基督以外,万事不能使我满足,
没有其他名字为我所爱、
从主耶稣,我寻得爱和生命
并恒久的喜乐。
~ B . E .
那妇人不单 留下水罐子 ,还 往城里去 。每当一个人得救,他或她会立即想到其他同样需要生命之水的人。戴德生曾说:“有人争继任使徒,而我就宁做撒玛利亚妇人的后人,因她当使徒出外找食物时,急救人灵魂,就连水罐子也忘了。”
四 29 , 30 妇人的见证虽然简单,但有效。她邀请城里各人出 来看 那个 将 她 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说出来的人 。她告知各人这人可能就是弥赛亚,于是引起他们的好奇。当然,妇人心里早确定祂是 基督 ,因为耶稣已亲口对她说了。但她提出问题,使各人能自行找耶稣,寻求答案。妇人早为村中的人认定是个罪人,曾作可耻的事。如今各人见她站在公众地方,当面见证主耶稣基督,此情此景实在令人吃惊。而她的见证也很凑效,村里的人都抛下工作,离家出城找耶稣。
十一.子乐于遵行父的旨意(四 31 ~ 38 )
四 31 这时 门徒 带食物回来,叫唤主 吃 。他们明显地未曾察觉已发生了的一件大事。在这历史时刻,主的荣耀正进入整个撒玛利亚城,但门徒的心思却只停在身体所需的食物上。
四 32 主耶稣在引领敬拜者朝向父神时,找到了 食物 和支持。与此喜乐相比,体力的补充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所得到的,是我们生命所寻求的。门徒顾念食物,进村里求食物,回来时便带食物。主顾念人的灵魂,希望救人于罪恶中,赐他们永生的活水,祂便得到所寻求的东西。而我们到底在找什么?
四 33 门徒 顾念地上的事,不明白主说话的意思。他们不明白“人灵魂得救,给人的满足与喜乐,能使人暂时忘怀一切肉身的需要,甚至取代对食物的欲求。”故此,门徒以为一定有人来过, 给 主耶稣食物。
四 34 耶稣 再次尝试将门徒的注意力由物质转移到属灵的事上。祂的 食物就是遵行 神差祂来 的旨意 , 作成 神给祂的 工 。这不代表主耶稣不吃任何真实的食物,只是祂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不是要满足身体上的需要,而是遵行神的旨意。
四 35 也许门徒正在谈论下一次的收割。又或许“到 收割 的时候还 有四个月 ”是犹太人的家常闲话。但无论如何,主耶稣又用物质的事物── 收割 ,来晓喻属灵的教训。门徒不应以为离收割时分还远。他们不能只是终日追求衣食,而将神的工作延误。他们要知道 田 里的 庄稼已经发白,可以收割了。田 当然是指世界。耶稣说这话的当儿,就是在一块已发白的禾田中,有无数撒玛利亚人的灵魂。祂告知门徒这庞大的收割工夫正等他们,他们理当立即献身,辛勤工作。
现在,主对我们这群信徒说:“ 举目向田观看。 ”若我们肯花时间思想这世界到底需要什么,主便会使我们忧心身边还未得救的灵魂,这正是时候让我们为主工作,勇往直前,竭力献上一捆又一捆成熟的禾捆给主。
四 36 主耶稣正指示门徒有关呼召他们去做的工作。祂选了他们当收割的人。他们不但能得到今生的 工价 ,且能积蓄 五谷 到永生。事奉基督能在今世得到很多的报酬,但日子将到,收割的人将得到额外的喜乐,在天上得见因他们的忠诚、努力宣扬福音所救回的灵魂。
本节的意思不是说人只要忠心收割,就能得永生,而是说他们工作的成果能延续到永生。
在天上,撒种的和收割的将 一同快乐 。在自然生态中,田首先要预备好,才能撒种。种要撒在田里,日后才有谷物收成。属灵的生命也一样。首先,福音要传开,要以祷告为灌溉。当收成的季节来到,有分工作的都 一同快乐 。
四 37 耶稣见到当时流行的一句 俗语 应验:“ 那人撒种,这人收割。 ”有些基督徒蒙召传福音,多年不得见工作的成就。有的在末段日子才加入,结果很多人归向主。
四 38 耶稣差派门徒到别人已预备好的地方去。在整个旧约时代,众先知不断预言福音时代及弥赛亚的来到,施洗约翰亦是主的先锋,竭力预备好人的心接受基督。主亲自在撒玛利亚播种,为收获的人预备好庄稼,现在正是门徒踏足田里收割的时候,主希望他们知道,他们将会见到很多人归向基督,因而十分喜乐,但要明白他们是 享受 别人 劳苦的 。
很少灵魂只因一个人的工作而得救。很多人接受救主以先,已听过很多次福音。故此,人不应因为成功领人归基督,而沾沾自喜,以为神只是靠他这一个器皿而完成这奇妙的工作。
十二.很多撒玛利亚人相信耶稣(四 39 ~ 42 )
四 39 因为那撒玛利亚妇人简单坦白的见证, 有好些人 相 信了 主耶稣。她只是说:“ 他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 ”这简单的一句话便足以令人归主。因此,我们也应学会为基督作简单、勇敢、直接的见证。
四 40 撒玛利亚人接待主耶稣与犹太人全然不同。 撒玛利亚人 似乎真正欣赏这个奇妙的人, 求他在他们那里住下 。主没有推却他们的邀请, 在那里住了两天 。试想这叙加城是何等光荣、蒙恩,能在这段日子接待、招呼这位生命、荣耀的主。
四 41 , 42 信主的人经历各有不同。有人相信是因为妇人的见证, 更多 是 因 为主耶稣的话。神用不同的方法领罪人归向祂,最不可缺少的是他们要相信主耶稣基督。听到这群撒玛利亚人对救主有这一个清楚的见证,多叫人惊喜。他们的心思没有丝毫怀疑。他们有救恩的确据,不是因为妇人的话,而是因为主耶稣的话。他们 亲自听见了 并相信祂的话,知道这真是(基督) 10 救世主。只有圣灵才能给他们这样的洞察力。犹太人自以为弥赛亚只是为他们而来,但撒玛利亚人知道基督的使命将为整个世界带来益处。
十三.第二件神迹:治好大臣的儿子(四 43 ~ 54 )
四 43 , 44 耶稣和撒玛利亚人在一起 过了二天 ,便继续朝北往 加利利 去。第 44 节似要展示一难题,道出救主离开撒玛利亚往加利利去的原因, 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 。加利利是耶稣的家乡,拿撒勒城就在那里。也许这节的真正意思是耶稣要到加利利的地方,不入拿撒勒城。但无论如何解释,一个人常不为其家乡城镇的人所欣赏、尊敬,但在真他地方则不一样。某人的亲戚朋友会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年轻人,或以为他只属他们一伙的。当然,主耶稣在自己的人中间亦得不到该有的尊重。
四 45 当主回到 加利利 ,受到热情的款待,因为那里的人 看见他在耶路撒冷过节所行的一切事 。这里所指的 加利利人 当然是犹太人,他们曾往 \cs9 耶路撒冷 过节、敬拜,看见主及祂大能所作的工。现在他们乐于在加利利和祂一起,不是因为承认耶稣为神的儿子,只因他们对这位所到之处都引起众多议论的人存好奇的心。
四 46 迦拿 因耶稣再次踏足而更荣幸。在耶稣第一次来到时,一些人见到祂变水为酒。现在,他们要再看见耶稣的大能,而神迹的影响力更伸延到 迦百农。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在迦百农患病 ,这大臣是希律王下的一位犹太人臣仆。
四 47 他 听见 主 耶稣 到过 犹太 ,现在回到 加利利 ,于是直接来见耶稣, 求他下去医治他 垂死 的儿子 。可见这位大臣对基督医治的能力有一定的信心。从这方面看,他似乎比起他的同伴对主有更大的信心。
四 48 主不单对那位大臣说话,祂这句是指整个犹太民族说的 11 ,主指出犹太民族性格是要先看见神迹奇事,才会相 信 。大致上,我们知道主耶稣不喜欢建基在神迹上的信心,祂喜爱的是建基于祂说话上的信心。对主来说,那些听见祂的话就信祂的,比看见证明后才信祂的人,更尊敬祂。人常要看见后才相信,但主耶稣教导我们,要首先相信,然后自会看见。
神迹、奇事 ,其实都是一样,不过 神迹 有深远的含意和重要性,而 奇事 则指那些人看见其超自然特质后,深感愕然的神迹。
四 49 那大臣 坚执其真信心,深信主耶稣能帮助他的儿子;他不求别的,只求耶稣肯去探望他儿子。他的信心其实美中不足,他认为耶稣要到那孩子的枕旁,才能治好他。但耶稣没有因此而斥责他,反而嘉许他所表现的信心。
四 50 本节叫我们看见那人的信心正不断增加。他表现所有的信心,主给他更多。耶稣许下承诺,叫他回去。“ 你的儿子活了。 ”他的儿子已医好了。 那人 虽然没有眼见任何神迹发生,但他相 信 主 耶稣所说的话 ,起程回家。这就是信心了!
四 51 , 52 当他快要回到家的时候, 他的仆人 出来迎见他,告知他 儿子 痊愈的好消息。他不感惊奇,因他相信主耶稣的承诺,而他先相信了,现在便见到证明。父亲询 问 仆人,儿子 什么时候见好的 。仆人的回答说明儿子不是一步步痊愈的,他一下子就好了。
四 53 现在没有人会对这件奇妙的神迹有任何怀疑。在前一天未时(即七时), 耶稣 在迦拿 对 大臣 说 :“ 你的儿子活了。”正是 在迦百农他的儿子痊愈 的时候 。大臣因此学会主耶稣不须亲身临到才施行神迹或答应祷告。所有基督徒亦应感到欣慰,过祷告的生活,因为我们的神有大能,听了我们的祈求后,能随时随地实行祂的旨意。
那大臣 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 。从这节及新约其他类似的章节中,可见神喜欢看见家庭在基督里联合。神的旨意不是让天上有分裂破碎的家庭,故祂细心的记下此事,那大臣和他全家都信了祂儿子的名。
四 54 治好大臣的儿子并不是耶稣传道生涯中第二件神迹,而是祂在加利利行的 第二件神迹,是他从犹太回去以后行的。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G 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四1-42) 三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在耶路撒冷与犹大,第四章里的事情则发生在撒玛利亚。这章由四部分组成。
i 场景(四1-6)
1-2. 在三章25-26节我们读到,因为耶稣替人施洗且众人都到祂那里去了,约翰的门徒就有些担心,四章1节说道,主知道法利赛人听见他收门徒施洗比约翰还多58。或许与约翰的门徒争论的未提名字的那位犹太人(三25)将耶稣施洗的消息传给了法利赛人。作者解释道,其实不是耶稣亲自施洗,乃是他的门徒施洗。他为何觉得需要在此多加一笔呢?原因不明——或许有些读者认识一些被耶稣施洗的人,作者要杀杀他们的傲气。哥林多教会就是因为信徒受谁施洗的事而跟从不同的领袖,且结党起纷争(林前一11-16)。
3. 法利赛人听到了这消息,就促使耶稣采取一个行动:他就离了犹太,又往加利利去。作者并未说明此消息为何使耶稣离开犹大,或许祂不愿与约翰一较高下,祂已认可约翰的事工(五32-35;参:太十一7-15),也或许因为祂的知名度日渐升高,迫使他必须避免过早与法利赛人发生冲突。
4. 当作者描述耶稣打道回加利利时说道,他必须经过撒玛利亚。耶路撒冷与加利利之间有三条通道——一条经过撒玛利亚,另两条绕道而行59。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到加利利通常是经过撒玛利亚。约瑟夫记载道:“现在撒玛利亚处在罗马统治之下,为了缩短旅程,就必须走此路,从加利利只需三天的时间便可抵达耶路撒冷”(Life 269),且“在节庆时期,〔加利利的犹太人〕惯于采取经过撒玛利亚之路去到耶路撒冷”(Antiquities xx.118)。因此耶稣“必须经过撒玛利亚”,是因那是在耶路撒冷与加利利之间最短的路。然而从接下来的经文(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和与信祂的撒玛利亚镇民之间的谈话)可看出,耶稣必须经过撒玛利亚是出于神的旨意也是地理因素(34节)。
5. 耶稣在回加利利的途中,于是到了撒玛利亚的一座城,名叫叙加,靠近雅各给他儿子约瑟的那块地。叙加通常被认为是当今的阿斯卡(Askar),位于现今那不勒斯(Nablus)东南方一哩处,离古老的示剑城很近,那城在将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分开的山谷入口处(申十一26-32,二十七13-二八68)。雅各临终前将此处附近的一块地留给约瑟做遗产,当以色列人出埃及来到迦南时,就将约瑟的骸骨埋葬在此(创三十三19;书二十四32)。
6. 作者还对场景提供了最后两项资讯,第一,他说,在那里有雅各井。旧约圣经没提雅各曾凿了这样的井,但的确表明他在此地区拥有一块地(创三十三19)。直到现今那里仍有一口深井,施诺肯保(Schnackenburg)如此描述道:
“虽然旧约圣经没提到雅各井,可是它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现今仍矗立于原处,且早期的朝圣者常被带去参观。它是一座建造得极佳的井,直径七尺,深一百零六尺,穿过岩石直通地下,汲取清新的地下水(一如创二十六19中以撒挖的井),井口有围墙围着。有两个洞可放下水桶(11节),几乎要到井底才有水。60”
第二,作者还说,耶稣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时约有午正。耶稣若与约翰在同一地方施洗(三22、26),且从那里朝西北方向走往叙加,就需走相当长的一段路。从哀嫩到叙加,直线距离大约是三十哩,但若沿着罗马公路则有四十哩之远,需走一天半的时间,因此耶稣与门徒约在第二天中午到达叙加。由于旅途劳累,耶稣就在井旁坐下歇息。
ii 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谈话(四7-30)
7-8. 当耶稣坐在井旁休息时,有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来打水。奇怪她怎么会在天气最热的正午来打水!通常妇女们都在早晨或傍晚天气较凉时打水(创二十四11,二十九7)。另一件奇怪的事是,她独自一人来。这两件事暗示这位妇人心觉羞耻,且尽量避免与别的妇女碰面。
耶稣主动先起话头,耶稣对他说:“请你给我水喝。”按照当时的习俗,一位男士在公共场合主动与一位女子说话是很奇怪的事,后来耶稣的门徒也注意到此事(27节)。作者或许想解释祂为何问她要水喝,或者只是描述耶稣与那妇人两人谈话的情景,就加了些解释说,那时门徒进城买食物去了。起初看来有些令人讶异,门徒都是犹太人怎会去撒玛利亚镇上买食物,特别是作者在四章9节下了点评语(“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可是即使是作风最严谨的犹太人,也认为从不洁之人接受食物和向他们买食物是两回事,后者是可行的(1QS 5:14-20)。然而,门徒进入撒玛利亚人的村庄仍然是件冒险的事,因为并非所有的撒玛利亚人都欢迎路过他们土地的犹太朝圣者(路九51-56)。
9. 因此耶稣的要求算是万分异常,撒玛利亚的妇人对他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作者接着解释,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有历代宿仇(参:增注: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彼此老死不相往来。犹太人常用“撒玛利亚人”做为骂有些犹太人的话(八48)。因此撒玛利亚妇人对耶稣问她要水喝的事觉得十分惊讶。
10. 耶稣不理会妇人所说有关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的事,而是直接切入正题:耶稣回答说:“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耶稣将妇人的注意力带到两件重要的事上——祂是谁和祂能将神赐下的礼物给她。这两件事是随后谈话的主题:四章10-15节,“神的恩赐”,四章16-26节,“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
耶稣所带来的神的恩赐是活水,这是他们最初的谈话主题。“恩赐”(dōrea)这字在本福音书中只出现这一次,可是在使徒行传出现四次,都是指赐下圣灵的事(徒二38,八20,十45,十一17)61。旧约圣经将神描述为“活水”的源头(耶二13,十七13),也是圣灵的源头(赛四十四3)。撒玛利亚妇人即使对撒玛利亚圣经很熟悉,也无法明白这些比喻,因为他们的圣经只有摩西五经(创-申),可是耶稣的心思却沉浸在旧约中。祂所说的活水是指圣灵这恩赐,祂对尼哥底母说要从圣灵而生,对撒玛利亚妇人说到要喝圣灵的活水,后来在住棚节时又邀请耶路撒冷的民众来到祂面前喝水,也是再度指神所赐的圣灵而言(七37-39)。
11-12. 妇人表示她不明白耶稣要给她什么,妇人说:“先生,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哪里得活水呢?”她或许误会耶稣所说的“活水”是指从地下泉水进入井内的水,就提醒祂井很深(约100尺),并指出祂没有打水的工具,暗示祂不可能给她“活水”。这导致她问道,我们的祖宗雅各,将这井留给我们;他自己和儿子并牲畜,也都喝这井里的水。难道你比他还大吗?这句问话在原文期待负面的答案(“你不会比我们祖宗雅各还大吧!”),意味着她认为耶稣自视太高,自以为比给他们这口井,且自己与牲畜都喝过这井水的雅各还要了不起。
13-14. 耶稣刻意不回应妇人所指的祂显然不能替她打水这事,而是将她带回祂所关切的主要议题上。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凡喝从雅各井打上来的水之人还会再渴,可是凡喝耶稣所赐的活水,即得到神所赐的圣灵之人,就永远不再渴。耶稣解释为何能如此: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凡接受圣灵的人能一直不断地经历到这恩赐——在他心中像泉源一般涌流不息。此处所用的“涌”(hallomai)字,直译为“跳出来”,在新约圣经别处都是指这直接的意思(徒三8,十四10)。它绘影绘声地比喻圣灵在信耶稣的人身上的活动,提醒我们这不仅是基督徒信仰的认知,也是生活的经历。这应许(“我所赐”,“就永远不渴”,“我所赐”,“成为泉源”,动词都是将来式)需等到耶稣得荣耀之后,圣灵来临时才实现(七37-39)。
耶稣说这水会直涌“到永生”(eis zōēn aiōnion),同样的描述也出现在四章36节的收取庄稼“到永生”,六章27节的食物存“到永生”,和十二章25节的在这世上恨恶生命,却保守生命“到永生”。每处经节都是指永世的生命,在神国度的生命。因此耶稣在四章14节所应许的活水,会在信徒心中一直源源不断涌出,当永世来临时会达到最高潮。
可是“永远不渴”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活水若是指圣灵,能说接受圣灵的人就永远不渴了吗?若是指他们不再有不满意而是永远满足的话,显然不真。那么圣灵在今世如何满足人的饥渴呢?答案就从十四至十六章中耶稣所说有关圣灵的教导中找到。当耶稣回到父神那里之后,圣灵的角色是取代耶稣在门徒生命中的地位。门徒透过圣灵觉察到基督的同在,并且感觉到与天父和圣子很亲近。这个关系会持续“到永生”,圣灵来临的目的,就是让人对与神的这个关系的饥渴在今世就得到满足。
15. 听到能享有止渴活水的应许,妇人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也不用来这么远打水。”她的回答表示两件事:第一,她现在对耶稣的提议有兴趣,第二,她还没弄懂耶稣所说的“活水”的意思。
16-18. 耶稣没有直接回复她的要求,反而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耶稣触到了她心中的痛处,因为妇人说,我没有丈夫。耶稣回应她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这段经文可做两种解释,一种是比喻法,妇人过去有五个丈夫的经历,象征撒玛利亚人在五个外国神明之下呻吟。接受此观点的人指出列王纪下十七24-33,其中说道当亚述国将北国以色列的许多人民掳到异地去之后,从另外五个拜自己神明的国家迁来人民遍布以色列各地。这些外国人与当地未被掳走的以色列人通婚,生下的后代就是撒玛利亚人。犹太人视他们为杂种,他们已经损害与耶和华神的关系,他们的不忠实被视为信仰上的奸淫(当以色列人追逐其他神明时,旧约常用奸淫象征她们对耶和华的不忠实)。若循着此思路想,耶稣对妇人所说的话就暗指撒玛利亚人敬拜五国的神明。可是作者并无此意,因为当故事继续发展下去时,耶稣真的要妇人去把丈夫找来——因此需要接受字面的意思而不是比喻。(应当注意的是,被移民过来的是五国人,可是他们敬拜的神记录在王下十七30-31,总共有七位,不是五位)。
第二,这段经文一直以字面解释,所以这解释法才正确,可是它仍然可有不同的解释。NIV译为“丈夫”(anēr)的这个字可以翻译成“丈夫”或“男人”。若是“丈夫”,她就结婚五次,每次不是丈夫去世就是她被休掉(在当时的社会,离婚几乎是男人的特权),现在与她住在一起的也不是她丈夫(意指是别人的丈夫)。Anēr若是指“男人”,她就可能从未结婚,而是与一连串的男子发生恋情,最后与一个情人同居。这段经文不能让我们知道何种解释正确,无论是哪种情形,耶稣提到此事的用意仿佛不是为了使她产生罪恶感,而是让她面对与男人的关系上的痛楚,以便加深她对与神建立一个富有意义的关系的渴慕,使她接受祂带来的启示。
这段经文引人注意之处,不是这妇人有多少个丈夫或情人,也不是她现在同居之人不是她丈夫,而是耶稣对她的私生活了如指掌。这是另一个例子显示作者在二章24-25节所说的:“因为他知道万人,也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耶稣拥有超自然的知识,这可从祂对拿但业的了解(一48),和对“信”祂的犹太人(二24)看出。现在再度从撒玛利亚妇人身上显出,在接下去的故事里,这是作者一直着重之点。
19. 听到耶稣对她的私生活有如此超自然的认识,妇人说:“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她看出耶稣不是个普通的犹太人——只有先知才具有如此超凡的能力。撒玛利亚人也在等候“那位先知”的来临(申十八15),他们称他为塔合伯(Taheb),即撒玛利亚人的弥赛亚。这妇人或许在猜想耶稣是不是那位先知/弥赛亚呢?后来她对同乡们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29节)。
20. 她既认为耶稣是先知,就问道,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存有一极大歧见,这要追溯到几世纪以前(见增注: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且与敬拜神的正确地点有关。妇人在此节中不只是为自己问这问题,而是代表所有的撒玛利亚人(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的祖宗”),且将他们的看法拿来与犹太人相比(使用第二人称复数:“你们〔犹太人〕”)。“这山”是指基利心山,当她与耶稣在叙加谈话时,抬头就可望见,山上矗立着一座撒玛利亚庙(主前388年建造),是与耶路撒冷的圣殿相抗衡的敬拜地点。直到今日现今的那不勒斯城附近仍住着一个小撒玛利亚社团,他们仍在基利心山上敬拜。相对的,犹太人坚持只有耶路撒冷才是敬拜神的正确地点,这信仰源自神曾应许要选择一地点安置祂的名,人民应当来到那里敬拜祂,那地点就是耶路撒冷,锡安山(申十二4-7、21,十四22-26;王上十四21;代下十二13)。妇人所说的这话隐含了一个问题——对撒玛利亚和犹太人之间这古老的歧见,你有何高见?
21. 耶稣没立刻回答这隐含的问题。祂先预言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耶稣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何处是正确的敬拜地点这问题很快会变得无关紧要,因为时代即将改变,敬拜不再局限于一个神圣地点。这应当提醒我们不再认为现代敬拜神时需死守一些神圣地方,无论是教堂建筑、圣城(耶路撒冷、罗马或坎特布里)或古老圣址(耶稣诞生地之教堂或圣墓教会等等)。去参观这些地方是件好事,能得到历史观点,且增加我们信仰的真实性,可是若认为在这些地方敬拜神会使神多接受我们些,或与神亲近些,那就否认了耶稣在这节和下面几节的教导。
22. 耶稣现在直接回答四章20节隐含的问题: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耶稣使用复数(“你们〔撒玛利亚人〕”,“我们〔犹太人〕”),表示祂所说的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是与妇人所隐含的问题同一用法。耶稣坚持认为撒玛利亚人在基利心山的敬拜是出于无知,而犹太人在耶路撒冷的敬拜则出于知识,因为符合神对祂子民的启示,他们在神选定的地方敬拜祂。耶稣也强调神对救恩所定的目的是透过犹太人来实现,不是撒玛利亚人。无论耶稣向撒玛利亚妇人表现多大的恩典,都万不能牺牲真理。
23. 耶稣说明了犹太人在敬拜上享有的权利后,又回到四章21节的主题(新时代的来临),祂说,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在那即将来临的“时代”,真正敬拜神的人不用再去耶路撒冷,因为耶稣的受死、复活和差派圣灵引进了一个新的敬拜方式。这时代可大致说“如今就是了”,因为耶稣已用行动启开了用心灵按真理(新译本)敬拜的新纪元。
“用心灵按真理”敬拜的意义,比较容易用反面来了解,即敬拜不箝制于某些神圣的地点。它的意思用正面较难说明,最可能的是说透过耶稣所赐给信徒的圣灵,且按照通过耶稣本人和祂的教训所表明的神的真理来敬拜。父神寻求人以圣灵且按照耶稣的教导来敬拜祂,这提醒我们,敬拜不在于当我们来到教会时做什么,而是透过圣灵且按照耶稣的教训与神交往,这敬拜触及生活的每一层面。
24. 另外还有一个理由说明为什么这新方式的敬拜是必须的: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作者并不在定义神的本质,而是表明神与人处在不同的层次,因此必须“用心灵按真理”敬拜。如此说法强化了耶稣对尼哥底母所说的话——人若想见或进神的国度,必须从圣灵而生。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圣灵生的才是灵,惟有当人从圣灵生了后,惟有当人接受圣灵后,才能真正敬拜是灵的神。
25-26. 妇人回应道,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这事令她难以理解,必须等撒玛利亚的弥赛亚/塔合伯来到后,解释每件事才能明白。耶稣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原文若直接翻译是:“耶稣说,我是(egō eimi ),正在对你说话的这位”。egō eimi在第四卷福音书有时代表神的名字(八58,十八5-6),可是此处只是指“我就是祂(弥赛亚)”(见增注:我是)。奇妙的是,耶稣将祂是弥赛亚的身分向一个对弥赛亚持有自己看法的撒玛利亚妇人显示。耶稣虽然相信撒玛利亚人曲解了一些事情,且说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22节),可是祂晓得只要撒玛利亚人相信祂这位犹太弥赛亚,他们的渴慕就能得到满足(只要他们找到“活水”),也能将真的敬拜献给神。
27. 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被打断了:当下门徒回来,就希奇耶稣和一个妇人说话。门徒去撒玛利亚一个村庄买食物(8节),回来时很奇怪地发现耶稣与一位妇人谈话,对妇人有如此的态度可从拉比文献中反映出:“在街上不与妇人交谈,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行,何况是别的妇人呢!因为人言可畏”(Str-B 2,438)。然而,不能以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必定持着像这些饱读诗书的拉比文献中一样的态度62。
耶稣对妇女的态度异于门徒,祂在公共场合主动开始与撒玛利亚妇人展开相当长且有意义的谈话,完全不理会别人的偏见。门徒虽觉奇怪,只是没有人说:“你是要什么?”或说:“你为什么和她说话?”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他们不敢问祂为何与撒玛利亚妇人谈话,可是作者明说他们心中纳闷,不知祂到底要什么(ti)。什么(ti)可作祂对她说“什么”解,也可作祂“为何”对她说话解。
28-30. 妇人或许觉察到门徒对她怀有不满的态度,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她留下罐子或许好让耶稣打水喝,或者可快些回到镇里。也有人建议她还想尽快回来,不因门徒不满的态度而退缩。她回到镇上后,对众人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她做了一件当时社会很不寻常的事,妇人只当在家中与男子说话,不在公众场合发言,当然更不会提到自己的婚姻与闺房生活。可是耶稣对她的私生活了如指掌,让她刮目相看,促使她下结论说祂是先知(16-19节),然后耶稣向她显示祂是弥赛亚(26节),更令她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急忙回到镇上,说服镇民来看能将她的一切作为道出的人,并且问道祂会不会真的是弥赛亚。这问句具有试探性质(“这人不可能是基督吧!”),可是当故事继续发展下去时,清楚显示这妇人在见证她的信心,认为耶稣的确是基督(四42)。这段故事结尾时说道镇民对妇人的见证发出的回应:众人就出城往耶稣那里去。可是在继续描述他们遇到耶稣后发生的事之前,作者先提到门徒回来了(31-38节)。
增注: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
撒玛利亚人与犹太人之间的仇恨,起源于深远的历史背景。主前八世纪时北国以色列被亚述帝国灭亡,大部分人民被掳到异地,为填补失去的人口,亚述人将帝国中其他族群迁移来此,而这些异族与当地未被掳走的以色列民通婚,生下的混血儿即后来的撒玛利亚人。
主前六世纪时南国犹大也被巴比伦帝国吞并,许多犹大人被掳到巴比伦。后来巴比伦被波斯灭亡,波斯王古列允许犹大掳民返回耶路撒冷,他们开始重建圣殿,后来也重修城墙,这些归回祖国的人被称为犹太人。当时撒玛利亚人愿出力协助他们重建圣殿,却碰了一鼻子灰。为了出这口闷气,撒玛利亚人就在撒玛利亚的基利心山上建一座圣殿与犹太人对抗。犹太人认为撒玛利亚人是杂种而唾弃他们,在以斯拉和尼希米时代,凡与撒玛利亚人结婚的必须解除婚约。
接下来的几百年里,一直到耶稣时代之后,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结下更多的梁子。举例说,主前一二八年,犹太王许干(John Hyrcanus)摧毁了撒玛利亚圣殿,主后六至九年之间,撒玛利亚人在逾越节时将死人骨灰洒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亵渎它。主后五十二年,当加利利的朝圣者经过撒玛利亚去耶路撒冷时,在途中被撒玛利亚人屠杀,主后六十六至七十年犹太人与罗马人的战争中,犹太叛军将撒玛利亚城夷为平地。
增注:我是
在第四卷福音书中耶稣将egō eimi这公式做了三种不同的用法:(1)与述词连用:“我是生命的粮”(六35、41、48、51),“我是世界的光”(八12),“我就是羊的门”(十7、9),“我是好牧人”(十11、14),“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十一25),“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十四6),“我是真葡萄树”(十五1、5)。(2)与暗示的述词连用:“我是‘祂’”,“我是‘那位’”,表示祂是弥赛亚(四 26,八24、28,十三19),“是‘我’”和“是‘祂’”,只是说明自己是谁(六20,十八8,且十八5、6、8也可能是),生来瞎眼的人也用此法(九9)。(3)作为绝对用语,或许在八章24和28节,十八章5-6节是如此,但在八章58节绝对是此意:“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最后这节尚需作更多解说,因为egō eimi在此代表神的名字。神在出埃及记三14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将此处的“我是自有永有的”翻译为ego eimi ho ōn,以赛亚书四十三25与五十一12中的egō eimi都具有神的名字的功用。因此当耶稣对“犹太人”说:“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祂是将自己与神列为同等级,非但胆敢说出神的名字(这是犹太人通常忌讳的),更糟的是,祂还自称是神。
iii 耶稣教导门徒(四31-38)
31-33. 当妇人回到镇里去后,作者再继续述说他的故事,这其间,门徒对耶稣说:“拉比,请吃。”他们刚从撒玛利亚镇上买了食物回来(8节),就请耶稣用餐。可是耶稣说:“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门徒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门徒就彼此对问说:“莫非有人拿什么给他吃吗?”他们不在的时候,有人给了祂东西吃么?也许是个撒玛利亚人吧!但绝不可能是撒玛利亚妇人!
34. 门徒的困惑使耶稣有机会对他们作个解释,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门徒对祂的“食物”一无所知,这食物就是遵行神的旨意,完成祂被指派的任务,耶稣降世的整个目的就是为此(六38,九4,十七4)耶稣是说,像“食物与饮料”一般最令祂心满意足的事,是遵行神的旨意,完成祂被指派的任务。这话让我们更明白作者在四章4节所说的(祂“必须经过撒玛利亚”),耶稣受了神的指派,来满足一位可怜的妇人和撒玛利亚镇民的需要。他们会接受福音,因而得拯救。一如耶稣,我们的满足不仅来自不同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它们都很重要),更要紧的是来自追求神的旨意。
35. 耶稣继续教导门徒说,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吗?从秋天播种到收割的日子大约有六个月的时间,从最迟的播种到开始收割中间仅有四个月。可是耶稣在此并非要与门徒讨论农业的问题63,而是用比喻法,要门徒注意福音在撒玛利亚人当中收成的日期已近在眉睫。因此祂说,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耶稣或许指那些听了妇人的见证正来找祂的撒玛利亚镇民而言,要门徒睁开眼看正要发生的事情所含的意义。收割的时辰已到!
36-37. 耶稣知道镇民正朝着祂走来,就说: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谷到永生,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身为收割者的耶稣正在得祂的工价,从此事可看到庄稼收取时所得的喜乐。撒种者与收割者同得喜乐的概念使人联想起阿摩司书九13:“耶和华说,日子将到,/耕种的必接续收割的;/踹葡萄的必接续撒种的”,此段经文描绘将来有一丰收时期。耶稣的来临开启了这个新时代,所以“即使是现在祂已在撒玛利亚人当中收取永生的庄稼”。祂与撒玛利亚妇人的谈话和她对同乡的见证,现在就引领他们来信祂,对他们而言,就是得到永生。
耶稣接着说,俗语说:“那人撒种,这人收割”,这话可见是真的。耶稣若是收割者,谁是撒种者呢?不是祂的门徒——他们与此工作一点都无关。有人建议是施洗约翰,可是没有证据显示他曾向撒玛利亚人传福音。有人建议是指旧约先知的工作,可是有哪一位在撒玛利亚人当中下过工夫呢?另外有人提议父神是撒种者,圣子是收割者,这与本卷福音书中说到父神与圣子同工的主题相符合。另外也可解释为是一种普遍的说法,首先向人传讲神国福音之人,与后来带领人信耶稣的人一同快乐。耶稣对门徒所讲的下一节经文,就支持此说法。
38. 耶稣对门徒说,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第四卷福音书没提到对观福音书所说的十二门徒受差遣传福音的事(太十1-15;可六7-13;路九1-6),可是在四章38节作者似乎晓得那使命。果真如此的话,耶稣就暗指那使命,且提醒门徒那使命的目的,是收割别人所撒下的种子。有证据显示门徒成功的完成使命(路十17-20),可是他们享受谁的劳苦呢?施洗约翰受了神的差遣为耶稣的圣工铺路(一19-23),当耶稣差遣门徒出去时,他们的任务是延伸祂的圣工,因此门徒是享受约翰和他门徒的劳苦(或许也加上耶稣自己的劳苦)。
iv 耶稣与撒玛利亚镇民(四39-42)
39-41. 作者描述撒玛利亚妇人的见证发生很大的功效,那城里有好些撒玛利亚人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说:“他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她告诉父老乡亲们耶稣具有超自然能力,知道她过去所做的一切事,且建议说祂可能是弥赛亚,结果有许多人信了耶稣,且百闻不如一见就出城来见耶稣。作者继续写道,于是撒玛利亚人来见耶稣,求他在他们那里住下;他便在那里住了两天。显然他们对耶稣刮目相看,真诚邀请祂多住几天。当我们想到撒玛利亚人与犹太人有几世纪的世仇时(参:增注: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就知道他们如此欢迎耶稣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它特别勾勒出妇人的见证和与耶稣的直接接触在镇民身上发生巨大的影响,作者说明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因耶稣的话,信的人就更多了。
42. 撒玛利亚镇民强调他们亲自遇见耶稣的重要,便对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值得注意的是,镇民愿意接受一位妇女的见证(与使徒在路二十四11中对妇女所说耶稣已复活的消息有迥然不同的态度:“她们这些话,使徒以为是胡言,就不相信”)。
当撒玛利亚人接受耶稣是救主时,就是接受耶稣早先对妇人所说的“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22节)这话。现在他们相信祂是“救世主”,即祂来是将生命之水带给所有人类,包括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见增注:救世主,下面)。虽然作者在整本福音书只在此处用了“救世主”(sōtēr)这字一次,可是在别处说到耶稣来拯救世人(三17,十二47),这是他要读者了解且相信的一重要主题。
增注:救世主
“救世主”(sōtēr tou kosmou)这字只在新约圣经出现两次,一次在四章42节这里,另一次在约翰一书四14。“救世主”在四章42节含有耶稣是所有人类的救主的意思,无论是犹太人或撒玛利亚人,正如此处所说的救世主。这与传福音者写作的目的一致,他希望读者熟悉耶稣的真正身分,以致能相信祂,因祂的名享受生命。
然而约翰一书四14所关注的与第四卷福音书不同,约翰一书的背景是约翰基督徒社团中发生了纷争。他们的问题不是耶稣是否是救世主,而是耶稣到底是不是救主,特别是,是否相信耶稣为人受死是赎罪必须做的一个牺牲?从作者的社团分裂出去的人否认自己有罪(参:约壹一6-二2),且诡辩说耶稣为人赎罪的替死没有必要且根本没有发生(参:约壹五6-8)。而那些留在作者社团之人承认自己有罪,且极需耶稣为他们所做的牺牲,使他们的罪得以洗净,承认父神“差子作世人的救主”。
撒玛利亚人能承认耶稣是“救世主”,或许一部分该归功于人们对罗马皇帝的看法。有证据显示,犹流·该撒(Julius Caesar)、奥古士督(Augustus)、提庇留(Tiberius)、革老丢(Claudius)、尼禄(Nero)、提多(Titus)、维斯帕先(Vespasian)、他雅努和哈德良(Hardrian)这些皇帝都以不同的方式被尊为“救世主”64。撒玛利亚人或许认为罗马皇帝并非救世主,耶稣才是真正的救世主。作者的确将耶稣描绘为真正的王:拿但业称赞耶稣为以色列的王(一49),耶稣在彼拉多面前也承认自己是王,可是祂的国度不在这世上(十八33-38)。
H 医治大臣的儿子(四43-54)
43-44. 耶稣只停留在撒玛利亚镇一段短时间,过了那两天,耶稣离了那地方,往加利利去。接着作者穿插了一个评语,预告耶稣在加利利将遭到如何的待遇:因为耶稣自己作过见证说,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作者在预备读者的心,知道耶稣家乡的人将不相信祂。
45. 然后作者出其不意地写道,到了加利利,加利利人既然看见他在耶路撒冷过节所行的一切事,就接待他,因为他们也是上去过节。许多加利利人像耶稣一样,最近才从逾越节回来,祂在耶路撒冷所行的神迹在他们脑海仍记忆犹新(二23,三2),可是耶稣与作者都知道他们的信心不真(48节)。
46. 回到加利利后,耶稣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他从前变水为酒的地方。有一个大臣,他的儿子在迦百农患病。在描述第二个神迹前(54节),作者提醒读者耶稣的第一个神迹是在迦拿行的(二11)。他先描写一下发生第二个神迹的场景,有一个大臣,他的儿子在迦百农患病。“大臣”这字的原文是basilikos,是形容词,“皇室的”或“属于国王的”意思,此处作名词用,意指“大臣”。耶稣当年在世做圣工时,希律安提帕是作加利利和比利亚的分封王,因此这人自当是他的臣子之一。可是高贵的身分并不能让他免于生活中常见的悲剧,他发现儿子病情垂危(47节)。他住在迦百农,这镇位于加利利海西北岸,离迦拿的直线距离大约是十七哩,也是耶稣圣工的大本营(路四23)。
47. 作者继续说道,他听见耶稣从犹太到了加利利,就来见他,求他下去医治他的儿子,因为他儿子快要死了。他是不是犹太人,我们无从得知。若是犹太人,或许去过耶路撒冷且看到耶稣在那里行的神迹(二23,三2)。无论如何,他现在发现儿子奄奄一息,正与死神搏斗。一旦有消息传到迦百农说,耶稣已回到加利利正住在迦拿,此人就立即上路从迦百农前往迦拿,去恳求耶稣来迦百农救救儿子的性命。
48. 耶稣却以兴师问罪的口吻说,耶稣就对他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耶稣虽是对大臣说话(“耶稣就对他说”),这句责备的话却不仅对他说,而是对一般的加利利人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正如作者所预告的(44节),耶稣知道他们不会相信祂。
49-50. 此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愿与耶稣争辩。那大臣说:“先生,求你趁着我的孩子还没有死就下去。”耶稣坚持要人对祂有真信心(还没看见神迹就能相信的信心),可是在那同时却以怜恤的心回应此人的着急:耶稣对他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NIV的语气较弱,其实原文是较强的命令口气,“回去”(poreuou),与这命令连在一起的是个应许,“你的儿子活了”。耶稣一方面要求人对祂的话有毫不怀疑的信心,另一方面也答应那人的要求医治他儿子。那位大臣的表现也十分亮丽:那人信耶稣所说的话,就回去了。他并没看到神迹就信了,这类信心多次出现在本福音书中(一47-49,二5-10,四39-42、50,九35-38),也得到耶稣明确的称赞:“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二十29)。
51-53. 大臣心中笃信耶稣的话,走在回家的途中,正下去的时候,他的仆人迎见他,说他的儿子活了。毫无疑问地,他必定大大松了一口气且欣喜若狂。可是另外有一件事他想知道,他就问什么时候见好的。他们说:“昨日未时热就退了。”这验证了他一天前对耶稣的话所生的信心,因为他便知道这正是耶稣对他说你儿子活了的时候。他尚未看到神迹就相信的信心,现在因听到事情的结果而得到坚定,他的儿子能活过来,完全是靠耶稣所说的话。可是故事并没就此打住,作者多加了一句话说,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他对耶稣说他儿子会得医治的话有信心,现在亲眼看见这信心的成果,于是他和所有家人都信了耶稣。这人和他的家人是对耶稣有真信心的好榜样,是作者要读者效法的对象。
54. 作者以这些话结束这故事,这是耶稣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迹,是他从犹太回去以后行的。第一个神迹是在迦拿婚宴将水变为酒,第二个神迹是耶稣在耶路撒冷庆祝完逾越节,从犹大回到加利利后行的,也发生在迦拿。作者当然知道除了他选择记录的这两个神迹之外,耶稣已行了许多别的神迹(参二23,三1-2,四45)。
约翰福音简介
约翰福音第四章
4:1
作神国的子民必须从神那里得到重生,凭信心接受耶稣为主。本章进一步说明重生了的人有什么不同。1-26节指出这新生命会成为人里头的泉源,活泼丰富永不枯竭。这种新的有力生命也可从整个撒玛利亚城的迅速改变得到证明(39节)。耶稣行的第二个神迹,治好大臣的儿子,是凭信心可得新生命的一个生动证据(46-54节)。
4:3
耶稣暂时离开犹太,不是因为惧怕,而是祂的时候还没有到(参7:30),必须避免和法利赛人的冲突尖锐化(4:1)。耶稣三年传道的地方主要在加利利一带,他每次去犹太地都引起宗教领袖的敌视和妒忌,要把祂除掉。
四本福音书中的前三卷,多记载耶稣在加利利的工作,《约翰》则着重记述祂在犹太地以及耶路撒冷的事工。
4:4 “撒玛利亚”指撒玛利亚省,不是撒玛利亚城。新约时代,犹太和撒玛利亚是罗马直接统辖的两个省份。
犹太人憎恶撒玛利亚人(4:9;8:48;路9:52-55),因为他们是自外地移居的异族后裔(王下17:24-41),血统和宗教都不纯一。撒玛利亚人的宗教信仰虽然也根据犹太传统和摩西律法,但掺有外邦风俗,不为犹太人所接纳。
从犹太去加利利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直道,一是绕道。直道得经过撒玛利亚,绕道要先渡过约旦河再北上。犹太人一向不同撒玛利亚人往来(4:9),去加利利宁可绕道(参《马太》19:1注);但耶稣打破种族歧视,采直路经过撒玛利亚,即使当地的人不接待,祂也不以为忤(路9:51-56)。
4:5
叙加是亚兰语,可能就是旧约所记的示剑城,位于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之间;二山遥遥相对,为旧约时代著名的山岭。以色列人进迦南后,曾在二山之间听律法的宣读(申11:29-30;书8:33-35)。“那块地”指《创世记》33:19所记雅各从示剑人购入后来赠给约瑟的土地。约瑟的遗骸也移葬在此(书24:32)。这地因此是属于以色列人最早的圣地产业,撒玛利亚人很看重这渊源。
4:6
道成肉身的耶稣,象人一样,有人的感情和身体的需要(1:14;比较来4:15-16)。祂走了很长一段路,感到困乏。现在已到正午(原文作“第六点钟”),是休息和进食的时候。
4:9
严格地说,犹太人应避开撒玛利亚人,更不可以用他们的盛水器具喝水,免得沾染不洁。但耶稣不让这些传统妨碍祂与这些人接触。这件事引起了门徒的惊异(27节),他们没有说什么,因为单是与撒玛利亚人谈话不产生不洁的问题。
4:10
“神的恩赐”指活水。10-15节接上谈论这水。耶稣借用从泉源中涌出的充满活力的水来解释从圣灵重生后的新生命,历久常新,永止干渴。“恩赐”的希腊原文为dōrea,专指神赐的恩惠,人的赠礼不用此字。16-26节讨论向那妇人要水喝的是谁,指出祂是那真正的教师,要将一切有关救恩的事告诉人(26节)。撒玛利亚人也相信并盼望弥赛亚,相信弥赛亚就是《申命记》18:15-18所预言的“先知”,会来教导神的百姓。
4:15
这妇人以为耶稣知道还有一个水源,比这古老伟大的雅各井还充沛:要是能给她,岂不省却走远路打水的麻烦。耶稣要妇人从物质提升到属灵的层次,把话题从水转到赐活水的神(16-26节)。
4:16-18
这妇人究竟有五个或六个丈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与现在的丈夫也不是合法的结合,因此和没有丈夫一样。妇人说没有丈夫,可能一心想得到耶稣所说的永不枯竭的水,又不愿回到叙加去把丈夫找来,才撒个大谎。妇人从耶稣的话看出祂是基督(19,29节)。
4:20
“这山”就是基利心山(4:5注)。撒玛利亚人在山上自建殿宇,守逾越节、献祭,以对抗耶路撒冷。到耶稣时代,这殿已拆毁,但撒玛利亚人仍在原址附近礼拜。
耶稣告诉那妇人,祂得荣耀的时候,世人的敬拜不会再在这些已被毁和要被毁的圣殿中,而是要用心灵和诚实拜祂。圣殿的敬拜徒具形式,没有基督在其中;心灵的敬拜是以基督为中心,顺服在神的旨意下。神是个灵,因此要求发自心灵的真诚敬拜。已重生的心灵,有活泼的水涌流出来(14节)。
4:27
读27-42节的记载,可以得到差传工作的好示范。撒玛利亚妇人现在有了耶稣所给的新生命,照着祂的吩咐(16节),把这惊人的消息传给众人(28-30节)。城里有好些人信了(39节),他们亲自接受耶稣的牧养(40节),然后有能力去作见证,证明祂不只是他们盼望的弥赛亚,也是世人的救主(42节)。人心里有了新生命就能和圣灵滔滔不竭的力量衔接,产生如长江大河滚滚不息的冲力,要把所得到的美好生命与生活四方见证传扬。
4:38 耶稣差派门徒从祂呼召他们时便已开始。耶稣说“我差”,是又一次要门徒着重差传。不过有关大使命的差派,要到第20章才正式记载(20:21)。
“别人劳苦”这句话中的“别人”,有的解经家说是指“先知”,因为门徒象收割的人,宣布先知所预告的神的应许现已实现,神国已来临;有的说是指施洗约翰和他的门徒,因为撒玛利亚人的归信,可能是他们所作预工的结果。更有说是指耶稣,因祂决定差派门徒出去,在祂自己预备好的泥土上工作。如果耶稣所说是指祂复活后教会的设立,那么“别人”更可指耶稣和全体使徒。一般都接受第一说。
4:46
大臣的儿子得到医治,是信心能赋予人新生命的证明。这位大臣可能是希律安提帕手下的要员。迦百农是个驻防城,耶稣在这里还遇到一位罗马兵营的百夫长,医好了他的仆人(太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