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记第十章
第 10 章
书 10:5-8> 坏事也能变好事,五王集结进攻,反而……
10:5-8 迦南地南方诸王的联盟,实际上是帮了约书亚和以色列军的忙。因为他们合力攻打基遍,使约书亚前往施援,反而不需要将这些王所属的坚固城逐一击破,而可以将他们一举歼灭。他满有把握地与联军对抗,只一仗便打败了他们,因为他信靠神已经使以色列人得胜有余了。
书 10:6-7> 受骗后能否不计前嫌?
10:6-7 约书亚对基遍人的回覆,显出他的正直。他和首领受他们欺骗以后,本可以慢慢地前往援救,但是他们仍立刻赶去施援。如果你受到欺骗,对于欺骗你的人你会乐意去帮助他吗?我们应当像约书亚一样信守诺言。
基遍之战
书 10:12-14> 太阳真的停住了吗?是不是夸张的文学手法?
10:12-14 太阳怎能停住不动?就地球而论,太阳当然是不动的──乃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不过我们不要因为这卷书的遣词用字,就怀疑这个神迹,因为大家都习惯说太阳升起和落下,我们总不至于对地球和太阳的运行混淆不清。这段的重点不在于神使用什么特别的方法,把时间延长,而是在这一天白天的时间确实延长了。
对这件事有两种解释:( 1 )照希伯来文原文,似乎指地球不按正常的情形转动而缓慢下来,使约书亚有更多的时间作战。( 2 )太阳光线有一种不寻常的屈折,使以色列人多了争战的时间。不管神用了什么方法,圣经明确地说明,神用神迹使这一日延长;而祂的介入,也使战争变得对百姓有利。
书 10:13> 雅煞珥书没编入圣经中,其权威性如何?
10:13 雅煞珥书(在撒下 1:18 也提到这卷书)可能是以诗体记载的历史文集。圣经有许多地方引用以前的经卷,也引过诗歌、口述和笔录的资料。因为神引导作者选用这些资料,其信息就具有神的权威性。
书 10:24> 脚踏在王的颈项上是什么意思?
10:24 把脚踏在仇敌的颈项上,是古代近东的军事惯例,表示得胜者制伏了俘虏。这些骄傲的王曾经夸耀武力,现在全以色列人都看出,神远超乎世上一切的军队。
书 10:25> 昔日,神助以色列人争战,今日,神为所有基督徒争战──
10:25 以色列人靠神的帮助,胜过亚摩利人的五王。这样的胜利是神大能的彰显,祂要藉着百姓得胜。约书亚吩咐以色列人切勿惧怕,因为神要使他们胜过所有的仇敌。祂常常保护我们,为我们争战得胜。过去领导我们的神,必然会帮助我们,供给我们现在与未来的需要。我们要切记,祂过去的帮助,对我们在未来的奋斗,会带来大盼望。
书 10:32> 当荣耀来临时,是居功邀赏,还是赞美感谢神?
10:32 请留意圣经的记载,人所有的胜利,都是耶和华所赐的。胜利都是出于神。在成功的时候,会有一种试探,叫我们将一切的功劳与光荣归于自己,好似一切全靠自己的力量而得。其实是祂使我们得胜,独有祂拯救我们脱离仇敌;因祂的良善,我们应当归荣耀与祂并赞美祂。
书 10:40-43> 对敌人要一鼓作气地消灭,对罪也是如此──
10:40-43 神吩咐约书亚领导百姓,除灭迦南地的罪恶,好让祂的子民占领那地。约书亚尽他的本分贯彻使命──率领全军,打击当地人。在神吩咐我们不要犯罪的时候,我们不可停下来争辩,看有无妥协的可能,或者找理由来解释一番。当像约书亚一样,迅速而彻底地回应神。一切能使我们犯罪的人际关系与活动,都要不讲情面地避开。──《灵修版圣经注释》
约书亚记第十章
胜利与神迹(十 1 ~ 14 )
.胜利──由于知道基遍城已派人与约书亚立约,五王便联军进攻基遍城( 5 )。约书亚立刻亲自率领大军赴援。神曾应许他必然获胜,结果,在神的帮助之下,以色列人获得空前胜利。
.神迹( 12 ~ 14 )──神听了约书亚的祈求,行了一个神迹,帮助以色列人取得胜利。关于这一个神迹,有下列数种解释:
1. 神运用特殊的光线折射作用,使太阳似乎在空中停住。众所周知,太阳每天落下以后,我们仍可因光线折射作用而继续在水平线上看见太阳,达四分钟之久。这是英国着名科学家 A. F.
Fleming 的解释,亦是笔者的看法。
2. 神使地球的运行停止。这是 Harstad, Black,
Rimmer 等人的意见。
3. 约书亚祈祷中的“停”字,可译为“静”,意即太阳被云遮蔽,减少热度,这使以色列人可以恢复体力,继续跟敌人作战。这是 Maunder 的解释。
4. A. L. Shute 则认为“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 13 ),这一句话原文意思乃是说:太阳藏在云中直到迟暮时刻才再出现。
按照第 14 节,这毫无疑问是一个神迹。
祈祷 愿我晓得日常中最平凡的事也是个神迹,因为没有的保守,世事又那会有恒常呢?
不获完全胜利不罢休(十 15 ~ 28 )
.洞中之王──中国人以“瓮中之鳖”来表示束手就擒,无所遁逃,再无作为。“洞中之王”也是同样的意思。这五个王一同逃入山洞避难后,约书亚吩咐人用大石把洞口拦住,又派人把守,于是他们便毫无作为了。这一件事使我们联想到主耶稣的话:“人怎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呢?除非先捆住那壮士,才可以抢夺他的家财。”(太十二 29 )这就叫做“擒贼先擒王”。我们在属灵的争战中,必须先藉祈祷,把撒但捆绑起来,然后才能把人从它手中抢救出来。
以色列人原来不是五王联军的对手,但是因为有耶和华的帮助,所以他们能打胜仗。照样,我们原来不是撒但的对手,但是当我们以祈祷支取神的能力时,就能捆绑它。
.直捣黄龙──当以色列的战士听见五王被困在山洞里面的时候,相信他们很容易就会在战阵中停下来,围住山洞观看的。约书亚知道这一个危险,就发出命令:“你们却不可耽延,要追赶你们的仇敌……不容他们进自己的城邑!”( 19 )约书亚知道若敌人返回本城,战事就要拖长。于是他吩咐部下乘胜追赶,决不半途停止,把部分的胜利当作全部的胜利。是的,今天我们在属灵的争战中决不可自满和松懈。
祈祷 求带领我在属灵的生命上努力争战,非要得为我存留的荣耀冠冕不罢休。
进入迦南(十 28 ~ 43 )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有三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回到吉甲的营中”( 43 )──约书亚每次征服敌人之后,就回到吉甲( 15 )。我相信是因为吉甲有一种属灵的背景和气氛,对约书亚和以色列人有利的:约旦河边的十二块石头,好像一直在向他们述说神的大能作为。附近的祭坛和两座山(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也时时发出无声的见证。他们回到吉甲时,心中感觉重新得力。今天我也需要时时回到十字架前,重新得力。
.“耶和华将……交在以色列人手里”( 30 )──这一句话在本章内出现了五次( 8 、 12 、 19 、 30 、 32 )。以色列人在每一次的战役里面,都要重新记住这一句话。这样,他们就不会气馁,也不会骄傲。
.“耶和华──以色列的神为以色列争战”( 42 )──这一句话在本章内曾出现了三次( 10 、 14 、 42 )。祂是“万军之耶和华”,祂能使敌军“溃乱”( 10 )。当五王带手铐脚镣站在约书亚面前的时候,约书亚向他的军长重述神向他说过的话:“你们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应当刚强壮胆!”( 25 ,对照一 6 、 7 、 9 )他吩咐军长把脚踏在五王的颈项上,象征敌人已被征服,而且他们将要继续征服敌人。
祈祷 我是一个没有信心而又软弱的人,在世生活真的需要为我争战,免我沉沦。 ──《新旧约辅读》
约书亚记 第十章 注释 10:1-43 於基遍附近战胜五王
这五王联盟是由耶路撒冷王发起,他们来自南巴勒斯坦五个重要的城,这次联合攻击基遍,是要惩罚该城居民与以色列人立和约一事。基
遍遂请求以色列人来帮忙抵挡五王的攻击。以色列人亦乐於乘机争取对中央山地及通往海边大路的控制权。
1「亚多尼洗德」:意即洗德是主。
3「希伯仑」:在耶路撒冷西南以南三十一公里(十九英里)。
「耶末」:在耶路撒冷以西廿六公里(十六英里),可眺望沿海地区,占有军事优势。
「拉吉」:为一要塞,位於希伯仑以西廿三公里(十五英里)。
「伊矶伦」:接近拉吉,确实地点不详。
10「伯和仑」:有上下两个地点(16:3,
5),它们之间为一山路。上伯和仑地势较高,距耶路撒冷之西北十八公里(十一英里),下伯和
仑地势较低,距上伯和仑西北约三公里(二英里)。
「亚西加」:在伯和仑西南之南约廿七公里(十七英里)。
12-14
约书亚祷告求神使日头停在东边的基遍,月亮停在西边的亚雅仑谷。这祷告可有二解释:祈求日间时间延长,或是夜间时间延长。和合本
的翻译属前者;其实 13节之「下落」原文也可解作「上升」,「不急 速下落」即指太阳迟迟不升起。
13「雅煞珥书」:为歌颂以色列古代英雄的诗歌。
24「把脚踏在 ......
颈项上」:象徵把这些王完全制服。
28-43
约书亚控制了具有战略价值的伯和仑和亚雅伦谷後,继续挥军攻取镇守南部和海滨低地的要塞 : 玛基大( 29)、立拿(29,
在亚西加
以西 约六公里──四英里)、拉吉( 31),伊矶伦(34)、希伯仑(37) 及所属诸城邑、底璧( 38, 在希伯仑西南十九公里 ──
十二
英里)及 所属城邑。至於耶路撒冷及基色( 33,
在亚雅仑谷口)则没有被克服。
40「高原」:应作「低地」,即山地与沿海之间的山麓。
「山坡」:指向东对着死海的山坡或向西对着沿海一带的山坡。
41 这是南部战役攻取之地的大概范围。
「加低斯巴尼亚」:在别是巴以南约八十九公里(五十五英里)。
「迦萨」:在希伯仑以西约五十公里(卅七英里)。
「歌珊」:大概指南巴斯坦地。
「基遍」:为北部的界限。
思想问题(第 10章)
1 约书亚面对五王联军,心情如何?
什麽使他胆壮,参 8节。
当你遇到拦阻属灵生命成长的「劲敌」时,神对约书亚说的话可否成为你的激励?
2 11节记载敌人如何败亡?
对以色列人与五王之役作了什麽评注?另参 14节。
3 约书亚为什麽求神干预大自然的规律( 12)呢?
你对他的信心有何感受?
4 今日仍有人认为星宿的位置操纵人的命运,你对此有什麽意见?参 13, 14节。
5 约书亚谨守神的嘱咐(申 7:2),将敌人杀得一个不留。
今日,罪既然是信的劲敌,约书亚灭绝敌人的做法可否成为信徒对付罪的榜样?
6 约书亚对军长的鼓励( 25)曾在本书那处出现?
「一句鼓励的话比消极的批评更能产生良好的果效」,你同意吗?参弗 4:29。
7 约书亚胜了五王後,是否心满意足?
他跟着采取了什麽行动?
约书亚记第十章
日头停留不动(十 1-15 )
有关‘约但河西住山地、高原,并对利巴嫩山沿大海一带的诸王’,采取联合行动对抗约书亚与以色列的事(九 1-2 ),圣经上没有进一步的详细资料。这类全体总动员的统一行动似乎难以置信。可能这只是一个强烈的声明而已。从欧洲社会取得有关中东危机的宣言,或者从美国全国性组织取得有关福克兰岛的宣言,都相当容易;但是取得联合行动却是另一回事。这个声明促使基遍人设诡计,他们的诡计收效,再加上从耶利哥和艾城来的报告,便产生一个较有限制及较有决定性的行动。
第十章首次报导进入犹大的国土采取行动的情形,第一节又是圣经中第一次明确提及耶路撒冷。它与邻近的城邑一样,不仅是一个城邑,还有围绕在它周围,与它关系密切的村落与土地。它也可能与基遍为邻,因此基遍对新来者的投诚立刻对它造成威胁。五个联盟之中的耶末和伊矶伦,只在本章和十五章有关犹大国土的记载中提及。希伯仑在耶路撒冷之前成为大的首都,位于山地高处,是犹大的中心点,有关的经文可溯源于亚伯拉罕买下这块地来埋葬妻子(创廿三章)。拉吉后来成为犹大国第二城镇而出名,位于希伯仑与海岸之间的山地村落边缘。
一般人都认为,耶路撒冷也在亚伯拉罕的传说中露出头角,那时候撒冷王麦基洗德──至高上帝的祭司──带饼和酒和祝福,对他的胜利表示敬意(创十四 18-20 )。类似的情形也见于约书亚记中的亚多尼洗德王,令以色列与耶路撒冷之间的连系更显得真实。希伯来文 tsedeq 一词,出现在耶路撒冷其他的重要名字中,例如祭司撒督和国王西底家。
形容基遍与以色列立约后的身分所用的句子(十 1 )‘在他们中间’,也用来形容妓女喇合的家人(六 25 );他们都住在以色列人之中。这是对他们的外交身分最初而且最重要的描述。耶路撒冷与它的盟国都很恐惧,因为从耶利哥经艾城进入基遍四个城邑的军队,技巧地将这个国家分切为二。根据记载,他们是集合大军,来进攻基遍的。
有关经文编纂的许多问题,现仍未有答案。以色列人看来总是回到吉甲营地。基遍人打发人向新称霸的地主要求保护:‘求你速速上来拯救我们’。这是惟一出现在约书亚记中的要求。士师记里会有更多谈及解放、救赎及拯救的经文。在约书亚记里,应许之地以武力方式移交新主人,却很少谈及防守不易的问题;而约书亚从吉甲带来大军,他的英勇过人正像他的名字(‘救主’)所示。
约书亚对这紧急的请求作了回应。接下去的经文是上帝给他的鼓励:‘不要怕他们,因为我已将他们交在你手里;他们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约书亚接获基遍的请求之后是否求问过上帝?上帝是否在任何请求之先即对约书亚表示支持?或立刻表示他事实上站在主动地位──将敌人交在他手中?约书亚漏夜出发,突然来到他们那里。但在第十节的记载是上帝使他们被击杀、被追赶、被击败的。造成这场灾殃的是从天而降的冰雹( 11 节),杀死的人比被以色列人所杀的还多。
第十二至十四节像是加插的资料,读起来有点像附录,但所报导的绝非无关痛痒,倒像是另一个不同的叙述。在十一节里,上帝所用的武器是冰雹:十二至十四节日月停止运行,这件事可能合乎情理,因降大冰雹令天空乌黑。有时灰蒙蒙的天空,令太阳显得黯然无光,很像月亮。另一个说法是在这些传统的背后可能存在日蚀的自然因素。白天里,由于太阳变得黯淡无光,加上日蚀是很少见的自然现象,在世界各地造成惶恐与痛苦的事件时有所闻。这种痛苦和惊惧的心理常令毫无科学知识的古代人类将日蚀的时间长度夸大了。
然而,最好还是回到前面所提的建议最为安全,即是我们在这里处理另一种上帝的行动,如果笔者认为圣经所提的另一种纪念上帝在基遍行动的构思是对的,这一个步骤就更值得推荐了。以赛亚提出警告(廿八 21 )说,上帝曾经在毗拉心山和基遍谷证实了他的权力,且两次都是为了他的子民而做;但他也能转过来惩罚他们。毗拉心是指大行军计划中的一次事件(撒下五章)。另有约书亚记十章将基遍人包括在圣经的军事历史里,有关以赛亚书廿八章廿一节的趣事是这个希伯来动词在标准修订本译为‘愤怒’,更严格的意思是‘战抖’或‘震动’。上帝干涉基遍的第三形象是以地震出现。
冰雹、杀灭、日蚀、地震,其中三样都是纪念上帝全力参与基遍之役。第十四节末了部分这样总结:‘耶和华为以色列争战’。经过了耶利哥事件之后,这第二次事件说明了上帝直接参加战争当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与某一神庙有关。
扫荡南方残敌(十 16-43 )
我们直接又回到讲更多的军事历史中,南方联盟的众首领也领导争战──无疑的是本领袖所抱持的原则:为战争而活。在此顺便一提的是对十五及四十三节的相同句子不必加以理会。此经卷的古译本省略了这种相同的句子;而第十五节特别表明了打断了从基遍来的骚动,到它的三重后果的连续行动。
(一)
至于将五王羞耻地挤进山洞里的这种情形,约书亚的原意只是一种‘遏阻行动’。他目前最关心的是彻底摧毁敌人的力量,特别是阻止他们回到他们自己的城邑。标准修订英译本的第二十节读起来显得古怪──如果敌人全部被杀灭了又那里有剩下的人逃走呢?这里的希伯来文字意含糊不清。但笔者有一种印象,即以色列人打完仗后立刻完成一切任务,然后,他们回到玛基大营地他们的领袖那里。他们‘安然’( 21 节)回营──或者更直译‘在平安里’;那份平安是那么完全无缺的,竟‘没有一人敢向以色列人 饶舌 ’。
(二)
然后约书亚可以转移注意力到洞中五王的身上了。他鼓励属下的首长和百姓去虐待五王,为的是帮助他们除去对当地居民的惧怕心理。为此他重复了上帝在开始时对他的嘱咐(一 6 )──‘你当刚强壮胆’。侮辱五王可能还有其他出自故意的安排。本卷的开始耶和华也应许赐给约书亚‘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这里还有关于权力与统治的特别有力的‘仪式’。约书亚记这几章的主题,可能是说耶和华把迦南的产业移交给以色列,其中包括了用武力逐出他们之前的居民。但还有一个副主题是王权的实施完全不适当。有关每一位国王的命运总与百姓的不幸遭遇牵连在一起,而对这细节的重视又是那样的一丝不拘,即使没有详加解释,也必定有其重要性。五王被虐待后被杀死,挂在五棵树上,像艾城的王一样,在日落之时加以埋葬。他们隐藏的山洞成为他们的坟墓,正如艾城一样。写约书亚记的时候,埋葬在山洞里已是古代留下的传统。
(三)
基遍之战的报导现在进入第三阶段( 28-39 节)。总之,轮流逐一攻打五个联盟城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玛基大接近五王躲藏的地点,最先被攻下,它的王遭遇了耶利哥王一样的命运(虽然在第六章实际上没有描述过这命运)。同样情形发生在距离不远的立拿。跟,约书亚转攻其他三个联盟城邑。拉吉在两天之内攻陷,城中的人全部死于刀下,连前来帮助的基色军队及基色王荷兰也全被击杀(奇怪的是本书的末了部分──十六 10 仍发现有仅存的基色人)。伊矶伦与希伯仑没有外力的帮助,失守自然更容易了。约书亚与以色列民众于是回到底璧,它也遭遇同样的歹运。攻取希伯仑之后攻取底璧并不希奇。它们又成双成对的在十五章十三至十九节的故事中出现。令留心的读者奇怪的是已在第十章( 3 节)留意到底璧的名字。这里的底璧是联盟城邑伊矶伦之王。
最令人称奇的是耶路撒冷,它较其他提及过的城邑更靠近基遍及吉甲,又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是联盟组织的第一个发动者,却只字不提。它避过了集体征伐,也没有分担到国王的歹运。事实上它是四十至四十一节全部被杀灭中惟一不算在内的例外,从这两节经文我们知道约书亚占领了后期犹大的全部土地,包括它的山坡地区及纳吉旷野的南部,从基遍本土南面以至基底斯南部,此地迄今仍然接近埃及与以色列的前线。
约书亚所以能在一次军事行动中攻下全部小城邑,第四十二节将这件事很自然地归功于神力之助。但这一节说上帝为以色列争战较属于宗教性的,不是像十二至十四节那样虔敬地见证他的戏剧化的助力。──《每日研经丛书》
约书亚书注释 九.南部的征战(一O)
一O1~6 本章记载南部的征战。当迦南五座城的王……听见基遍人叛变,归向以色列人,他们相信这会使中部的山区势力十分脆弱,所以决定攻打基遍。基遍人便请约书亚派兵救援。
一O7~8 约书亚再次听到耶和华口中安慰的话:“不要怕他们”。他曾在战胜耶利哥和伏击艾城成功以前听过这番话。即使对抗的势力庞大,他们仍获保证得胜。迦南地南方诸王的联盟,实际上是帮了约书亚和以色列军的忙。因为他们合力攻打基遍,使约书亚前往施援,反而不需要将这些王所属的坚固城逐一击破,而可以将他们一举歼灭。
一O9~11 得到主确定必可得胜后,约书亚在基遍与敌军争战,使他们逃跑。在消灭敌人时,出现了两个神迹。第一个是在那里有大冰雹降下,被杀的人较以色列人所杀的还多。不过要留意,那些是有识别能力的冰雹——它们只杀敌人。
一O12~15 然后,在约书亚的请求下,日头和月亮“停留”了(或“暂延”),延长以色列人追捕和消灭敌人的时间,免得他们能安全地逃回城垒里。这是以文学语句来形容日头和月亮停住了。当我们要说日出日落的时候,才用这些语句。但是这已充分叫人知道,这是一个神迹。
就这时实际发生的事,有许多自然现象的解释:(1)照希伯来文原文,似乎指地球不按正常的情形转动而缓慢下来,使约书亚有更多的时间作战。(2)太阳光线有一种不寻常的屈折,使以色列人多了争战的时间。不管神用了什么方法,圣经明确地说明,神用神迹使这一日延长;而他的介入,也使战争变得对百姓有利。司布真说:“他作的,我们不会有疑问……我们不是尝试淡化那些神迹,而是要因神迹而归荣耀给神。”
雅煞珥书(13节)可指“正直的书”。圣经在撒下1章18节也提到这卷书,可能是以诗体记载的历史文集。圣经有许多地方引用以前的经卷,也引过诗歌、口述和笔录的资料。现今没有以这为名的书,肯定这不是默示的书卷。
那战事是以色列人的大事。他们整夜前往,然后打历史上最长一日的仗。他们用尽自己的力量,超越平常的限度;但胜利仍属耶和华的(10,11节)。
马太亨利以一贯的心得,观察如下:“可是为何约书亚和他的兵仍需要倾尽全力?神不是已应许他必不失败,他必把敌人交在他的手中吗?他必然这样作,但神的应许是推动,不使人懈怠或取代人的本分,但要加快、鼓励我们尽力去作。”
一O16~27 那五王窘在玛基大洞里,约书亚鼓励属下的首长和百姓去虐待五王,为的是帮助他们除去对当地居民的惧怕心理。把脚踏在仇敌的颈项上,是古代近东的军事惯例,表示得胜者制伏了俘虏。这些骄傲的王曾经夸耀武力,现在全以色列人都看出,神远超乎世上一切的军队。五王被虐待后被杀死,挂在五棵树上,像艾城的王一样,在日落之时加以埋葬。他们隐藏的山洞成为他们的坟墓,正如艾城一样。写约书亚记的时候,埋葬在山洞里已是古代留下的传统。
一O28~39 此后,约书亚攻占了迦南城玛基大(28节)、立拿(29,30节)、拉吉(31,32节)、基色(33节)、伊矶伦(34,35)、希伯伦(36,37节)和底壁(38,39节)。第37节提到希伯仑的王是第26节说被杀的王的继承人。
一O40~43 这段经文总结了南部的征战。本章从总体上看当中的毁灭行动。正如夏理提到的:“……约书亚快速横扫这地,彻底地灭绝当地的人口……所有被他追捕的,都被灭绝;但他没停止搜索每一处可能隐藏的地方。这工作交由每个支派去作,在他们的产业地搜索。”
约书亚书 注释
十 1-43 南部之征服
南部的战役包含两部分:大败围攻基遍的 5 个亚摩利王,和其后攻取各城邑,征服整个区域。
十 1-28 基遍之战
第 1-7 节约书亚之征服艾城,加上基遍之请降,促使耶路撒冷王与另外 4 个城邑组成联盟,合攻基遍。当时的城邦往往会以联合的军力来抵御敌人(参创十四 1-3 )。从亚马拿书简中的一封信(约主前 1350 年),可推断基遍是耶路撒冷王国的一部分,主要由犹大山区组成。基遍面对着这强大联盟的攻击,惟有请求约书亚履行条约中的义务,过来帮助他们。以色列人便起来,面对第一个真正向他们的勇气发出挑战的考验。
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意思是「我主是公义的」)统治一个住着亚摩利人和赫人的城邑,而这两个民族都是要在神面前毁灭的(参六 15-21 ;申七 1 )。亚多尼洗德的世界观使他不能明白以色列的胜利是由于耶和华,不是由于约书亚,因此,他视之为军队对付军队之战争。基遍人所听闻的,是耶和华的名声,而他所听闻的,却是约书亚的名声。耶路撒冷王的「勇士」( 2 节),像中世纪的武士(参六 2 的「勇士」),是受过训练的,并且有足够财力去好好装备自己。在这时候,埃及人控制着迦南,而拉吉〔现代的杜韦废丘( Tell
ed-Duweir )〕是它的省府。
第 8-15 节基遍的战场提供了一个舞台,让神的战士在其上行奇事。这是耶和华第三次和最后一次为以色列人奇妙地干预战事(参三至四章,六章)。在圣战的最佳传统里,耶和华是给予指示──大概是在以色列人求问祂以后;吩咐以色列人不要惧怕,应许他们必定得胜( 8 节);使敌人恐慌──约书亚连夜走 22 哩( 35 千里)崎岖、弯曲的山路,从吉甲登上希伯仑,猛然临到他们那里( 9-10 节);并降下大冰雹,打在正窜逃往山下之要塞的敌人身上( 11 节)(参出十四 24 ;士四 15 ;诗七十七 17-19 )。以赛亚提到这戏剧性的事迹时,说耶和华是非常振奋的(赛二十八 21 )。
作者用倒叙过去事迹的手法,把最壮观、最引人入胜的场面留在最后才叙述──那就是在伯和仑路上的胜利( 12-15 节)。在这幕事迹里,耶和华的侍从──太阳和月亮──都在支持约书亚。迦南人从基遍西面上山(约书亚正在那里因整夜攀山劳累而稍事休息),正面向着在基遍以上耀目的阳光,那时战争正要开始。为保持这优势,约书亚向耶和华祷告,求祂吩咐太阳和月亮,像吩咐侍从一样,叫它们停住,直至以色列人向敌人报了仇(即自卫性地宣示其主权)。奇妙地,耶和华竟把祂在天上的侍从交给一个在地上的人,听从他的吩咐。太阳可能是基遍的主要神只,像月亮是耶利哥的主神一样(参六 1 )。作者并引述他的资料来源──「雅煞珥书」(「义者之书」),那是早期记载或收集一些歌颂为国家争战之以色列英雄的诗歌书(参撒下一 18-27 )。
许多解经的人曾用不同的方式去翻译 12 至 13 节的希伯来文,意图为这事件提供一个合乎自然定律的解释。有些学者认为那是一次日蚀。有些则认为太阳是停止了发光,而不是没有移动,而「约有一日之久」则应译作「正当日落黄昏的时候」。对这观点稍作更改的意见称这段经文是指一次晨曦时下得很大的冰雹,以致天都黑了,直至敌人被灭,并把第 13 节译作「太阳在天空中停止发光,并不急速上升,〔像是〕在日落黄昏的时候」。虽然译作「停在」和「止住」的希伯来文也可解作「停止发光」,尤其是在诗歌里,但作者在 13 节下说「在天当中停住」,而不用「发光」,似乎更合乎传统的解释。同样地,把「不急速下落」译作「不急速上升」是曲解了希伯来文的意思。这解释虽有创意,但却似乎是为了配合科学的定律,而不是正常地理解经文。也有人把本段经文分类为历史化的神话( historicized
myth )(参 Anchor
Bible 中 R.G. Boling 的见解),但这解释却有损蒙神默示之作者的可信性。
有些学者拒绝科学化的解释,认为「这现象是众多神迹中的一个,圣经藉以告诉我们 …… 那是一个记号,表示其中有神的干预,为了赐下一个人不配得的恩惠,而这恩惠是不能用别的方法去叫人明白的」〔 J.A.
Soggin, Joshua ( SCM,
p.123 )〕。有人把约书亚命令太阳停止的事件跟希腊神话比较,其中亚加米农( Agamemnon )向宙斯祷告,求他在阿凯亚人( Achaeans )得胜之前,不要让太阳落下。
第 16-21 节基遍之战的史话又再继续。约书亚并没有阻止他的军队去击杀五王,而根据情报,他们正藏在玛基大的洞里。相反地,他吩咐人用几块大石堵塞洞口,并派人看守,而其主要军力则用以追赶正在逃跑的迦南人,切断他们撤回西面坚固城的去路。然而,也有些人逃走了(参 28-39 节)。其后各路军队便返回现已设于玛基大的营地。没有人敢批评这退敌之军队中的一个人〔比较出十一 7 ,其中「摇舌」跟本段中的「饶舌」(即「吭一声」)在原文中是相同的〕。因着那声誉,他们不久便得以安息。
第 22-27 节这时是收拾那五王的时候了。约书亚利用这机会坚固军队的心灵,让他们有勇气面对未来的战役。在整队军队面前,他指示众军长按古老的习俗,把脚踏在那羞辱的五王颈项上(参王上五 3 ;诗一一○ 1 ;林前十五 25-28 )。像开始征服迦南时耶和华吩咐约书亚的话一样(一 8 ),约书亚吩咐他们不要惧怕,因为这五王之死代表神还要赐他们胜利。其后约书亚把五王杀了。像对待艾城的王一样,他吩咐人把这 5 个被咒诅的王挂在树上示众,直至晚上,使众人敬畏耶和华,而不是惧怕迦南人。洞口的石头又用作另一个纪念碑,以志约书亚征服迦南的奇功(参四 5-7 )。五王被杀预表了撒但的羞辱和战败(参创三 15 )。
十 29-39 消灭 7 个亚摩利人的城邑
作者迅速地连续列出 7 个被约书亚歼灭的军队,和 6 个被他攻击、征服,和划作「归予神 」( hērem) 的王城。
十 40-43 总结
犹大 3 个主要的地区:山地、南地和山坡,都在这战役中征服了。虽然许多地仍未能攻取(参十三 1-7 ),但被咒诅之迦南人的支柱已被打断;在这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约书亚已经征服了整个地区了。
约书亚记第十章
K 胜过耶路撒冷王和南方联盟(十 1 ~ 43 )
这段经文接续前面几章叙事的文体,追忆从前发生的事。约书亚和神又再度说话,他们和以色列的军队一同争战,并且得胜。第十章记载了敌人的话,这是自第二章以来的头一次。对他们的计谋、失败和死亡,都记述得很详细。尽管加入这些细节,但全文的进度仍然很快。基遍之役只用二十七节就交代完毕。文中没有费笔墨讲以色列人的准备,也没有提到全营是否曾犯会导致失败的罪。这则故事用到一连串的“画面”,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当时的行动,就像描写过约但河的情形一样。这里也是用重复的字和片语,将各个画面连结在一起,并藉此透露各自的重要性。本章的下半段,进展的速度更快。七座城一座接一座被攻破。每一次叙述的细节虽然有差别,但大半为重复语,这是本书下半段的主要特色。
在神学上,和约的义务性质有了改变,从不杀基遍人(第九章),进到积极参与拯救他们的战役(第十章)。圣战是这里最重要的主题,所用的词汇更是独特。神为以色列人争战,保证他们得胜,就像在耶利哥和艾城一样。约书亚的领导,在战争中愈发巩固,因为神回应他的祈求。因着约书亚和以色列人的顺服,戏剧化的神迹出现了。以色列人不是主动出击,而是应同盟者的请求出兵,这还是第一次。
亚摩利诸王的攻击( 1 ~ 5 节),促使基遍人要求协助( 6 节)。以色列人的胜利,首先是摘要记载( 7 ~ 10 节),然后才循三个“画面”发展:神的帮助( 11 ~ 15 节)、约书亚和以色列人击败敌军( 16 ~ 27 节),以及南方诸城的连串摧毁( 28 ~ 39 节)。最后是战役的总结,以色列人回到出发之地,就是吉甲的敬拜中心( 40 ~ 43 节)。
i. 亚摩利人的战略(十 1 ~ 5 )
1. 亚多尼洗德听见的消息,是以色列人不但胜过了艾城和耶利哥,并且将其尽行毁灭( h]rm )。 359 这里的焦点是在这位盟军的领袖,文中提到他的名字,也提到每一个城首领的名字。亚多尼洗德不仅财产受到了威胁,连性命也可能不保。而以色列人对基遍的态度,则与对耶利哥和艾城截然不同。 360 基遍人 立了和平之约 ,这个词汇与后面亚多尼洗德传达给盟友的信息相同,同时也暗示他们得享平安,与另外两个城市尽行毁灭的情形正好相反。由此可见,亚多尼洗德所听见的报告,将以色列人的威胁表达得十分清楚,这种威胁让人必须作出决定。亚多尼洗德若抗拒,就是抗拒神所定规以色列人的进展,如此则必然和耶利哥与艾城一样,落入神的审判之下;他若向以色列人求和,与以色列人和以色列之神站在同一边,就能在以色列人当中存活,只不过必须成为奴隶。
2. 以色列人控制了便雅悯高地,就是山地到犹大旷野的必经之地。由此再通过伯和仑隘口,可达沿海的平原和西边的低地。南方诸王深恐失去这个险要的中心,因此一同商议,要攻打基遍。耶路撒冷与基遍相邻,因此等于以色列人已经威胁到亚多尼洗德的边界。基遍人之地十分具策略性,而伯特利与艾的失败,使以色列人完全掌控了北方与中央一带,因为他们获得了具关键性的便雅悯高地。现在只剩下南方还属于耶路撒冷王。 361 基遍显然从前是他们的盟友,如今却背叛,转向敌方。这里用四个子句描述基遍的强大:
(1) 基遍是一座大城 ,曾像尼尼微一样是大城(拿三 3 )。
(2) 它 如都城一般 ,“都城”一词曾用来描述迦特,就是非利士的首领亚吉所住之地(撒上二十七 5 ),因此是指一个可以抵挡强敌的中心。
(3) 比艾城更大 ,以色列人没有攻破艾城的城墙,而基遍比它更牢固。
(4) 城内的人都是勇士 。这里的词是指可以当兵的成年男子,与约书亚记七 14 ~ 18 的意思相同。这几句话突显出这座城对以色列人的价值,也刻划出亚多尼洗德所感受到的极大威胁。亚多尼洗德必须重新控制基遍一带,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
3. 这里用四个相似的子句,讲到亚多尼洗德邀请的四位首领和他们的军队。这些王的名字和亚多尼洗德一样,都可以在约主前一五五○~一一○○年巴勒斯坦一带的文字记录和人名中找到,就是约书亚记自称各样事迹所发生的时期。 362
希伯仑和拉吉已经可以证实就是鲁美德废丘( Tell er-Ruemideh )和杜伟废丘( Tell ed-Duweir )。考古学家在鲁美德废丘还没有发现晚铜时期(主前 1550 ~ 1200 年)有居民的遗迹,这与耶利哥的情形相仿。 363 不过,那里曾发现晚铜时期的墓,也曾进行挖掘,找到一些陶器,日期可以定在十三世纪末叶。 364 另一方面,约书亚记内的希伯仑,可能在另一个地方。主前十三世纪有位埃及法老兰塞二世,他的旅行记述中所提到的,或许是希伯仑。 365 杜伟废丘所发现的晚铜时期遗物,证实那地当时有迦南人居住。 366 耶末的遗址,已经证实为克贝叶雅木( Khirbet el-Yarmuk ),就是雅木废丘( Tell Yarmut ),位于耶路撒冷西南十六哩处,在沙斐拉( Shephelah ,是非利士平原以东、犹大高丘陵地以西的低丘陵区)。在晚铜时期和铁器时期,这里都有人居住。 367 伊矶伦最可能是艾顿废丘( Tell
`Aitu^n ),也就是伊通废丘, Tel
`Eton ),“位于由拉吉、经艾吉撒耳溪( Wa^di
el-Jizair el-Jiza^~ir ,就是亚多拉音河谷, Nah\al
Adorayim )往希伯仑的路上”。 368
对耶路撒冷王而言,选择这四个城市颇具策略性。 369 与北方即使可能结盟,路也已被切断,所以亚多尼洗德选择了耶末,这地方有梭烈( Sorek )和以拉( Elah )两条溪谷构成跨状,在耶路撒冷西边可以构成一道主要的防御。换言之,耶末是耶路撒冷的西邻。拉吉、伊矶伦和希伯仑,是横越南沙斐拉与山地的一系列城市。有人形容从拉吉到希伯仑的通路为,“整个地带上到高地最重要的一条登山之路”。 370 伊矶伦将希伯仑与迦萨和埃及连系起来。它也使拉吉和地中海通往亚拉得( Arad )与阿拉伯商业道路的几个港口相连。 371 这些城市都因与耶路撒冷作生意而获利,因为耶路撒冷有路可以通往北方。如果埃及当时仍旧掌握沿海平原,便雅悯高地对这些城市便非常重要,是它们通往北方市场的主要管道。以色列的胜利切断了这条管道,使耶路撒冷也岌岌可危,因此南方诸城的首领一定要出兵帮助他们的盟友。以下所披露的故事,正符合“骨牌理论”。这些首领知道,倘若不能在耶路撒冷挡住以色列人,他们自己的城也会随之被毁。
4. 整本约书亚记只有在这里提到,有一位迦南王派人到其他王那里去。在主前十四世纪,耶路撒冷王至少曾写五封信给法老,谈及他的城和其安全。这些信包括在现今所称的亚马拿书信中,与当代其他巴勒斯坦诸王的书信比较,其内容较长,文笔也较优美。 372 大部分书信的末尾,都有一句向法老的文士所说的话,这位文士负责读信,并向首领传话。耶路撒冷王要求文士善用动听之词。这些信十分讲究修辞,所有的要点都以三个重复语来加强。
第 4 节的信息却不像来自耶路撒冷的亚马拿书信,它短得令人惊讶,在希伯来圣经中只用了十三个字。或许这只是该信的摘要,不过也可能实际上它就是如此,以简短来强调事情的紧急。所提出的要求是用两个三叠重复语来表达,以三个不同的动词陈明收信人当作的事( 上来 , 帮助 , 攻打 ),又以三个名词来识别敌人( 基遍 , 约书亚 , 以色列人 )。译为“立了和约”(希伯来: s%lm )的字,在亚马拿书信中也出现过。 373 耶路撒冷王两次如此使用这个字,而且两次都表明这是出兵的原因。 374 第 4 节的用法亦相同。
5. 第 4 节期待诸王的反应。 375 第 5 节说明,他们如何 上去 ,与基遍人作战。这个动词与亚多尼洗德在第 4 节所用的第一个动词相同。诸王接受了他的要求。 亚摩利王 一词出现在约书亚记五 1 ~九 10 。约书亚记五 1 是指约但河西的诸王,就是这里的这些人。约书亚记九 10 是指西宏和噩,约但河东的亚摩利王。除了约书亚记五 1 和第十章的故事之外,圣经所有提到 亚摩利王 的地方,都是指约但河东的两位王。“亚摩利王”一词只在第十章讲到这些王的所在地,其余的都是指西宏和噩,暗示他们是被毁灭的人。这里重复提到诸王的名字,强调所有的王都回应了亚多尼洗德的要求。第 3 节和第 5 节的清单,成了第 4 节之要求的框架,突显出那里所讲的行动,就是要攻击基遍和以色列。
这几节开头语陈明了敌人的行动,以及行动背后的理由。这件事可以总结为三个要点:
第一,焦点是亚多尼洗德的盟军,和他要阻挡以色列人进一步扩张的计划。这就成了以色列所以参战的理由。
第二,这些王的清单说明了南巴勒斯坦的势力,那里整片地方都将联手作战。以色列人若能得胜,就可显明他们更是不可轻忽的。
第三,盟军的第一个目标是基遍,这就将约书亚记九章和十章连在一起。如果没有前面的和约,盟军就不会向基遍宣战,基遍也不会将以色列拖入这场战争中。
359 这些王的名字,请参导论:“古老性” 。
360 E. Noort, 'Zwischen Mythos und Rationalita/t . Das Kriegshandeln Yhwhs in Josua 10, 1 ~ 11' in H. H. Schmid (ed.), Mythos und Rationalita/t ( Gu/tersloh , 1988), 149 ~ 161 页。
361 在主前十四世纪亚马拿书信,和约书亚记第十章中,耶路撒冷都居于领导地位,而相形之下,它在铁器时期第一阶段与士师记一 8 和撒母耳记下五 6 ~ 9 中,则不具太大的重要性。因此,约书亚记第十章所记载的一座都市国,是相当独特的,也是可认证的,它掌握便雅悯高地,而且对犹太地的沙斐拉诸城颇具影响力。参 Z. Kallai and H. Tadmor, ' Bi{t Ninurta = Beth Horon - On the History of
the Kingdom of Jerusalem in the Amarna Period', EI , 9, 1969, 138 ~ 147 页 , 尤其 145 页 , 希伯来文; B.
Margalit, 'The Day the Sun Did Not Stand Still: A New Look at Joshua X 8-15', VT ,
42, 1992, 466 ~ 491 页 , 尤其 486 页,小注 45 。
362 这些王的名字,请参导论:“古老性” 。
363 A . Ofer, 'Excavations at Biblical Hebron ', Oadmoniot ,
22, 1989, 88 ~ 93 页( 90 ),希伯来文。
364 同作者, 'Tell Rumeideh (Hebron)', Excavations
and Surveys in Israel , 6, 1987 ~ 1988, 92 ~ 93 页。
365 C . R. Krahmalkov, 'Exodus Itinerary
confirmed by Egyptian Evidence', BAR , 20/5. September/October 1994, 60 ~ 61 页。
366 D. Ussishkin, 'Lachish-Key to the
Israelite Conquest of Canaan ?', BAR ,
13/1, January/February 1987, 18 ~ 39 页。
367 P. de Miroschedui, ABD , III, 644 ~ 646 页。
368 A . F. Rainey, 'The Biblical Shephelah of Judah ', BASOR , 251, 1983, 1 ~ 22 页 (10) 。 Rainey 介绍了从前对 Tell el-Hesi 和 Tell Beit Mirsim 的辨认,并证明它们不符合约书亚记第十章所描述的地理特性。有关视伊矶伦为特艾顿的原始辨认资料,请参 Noth, 95 页。
369 第 3 、 5 和 23 节的清单中,它们的顺序与地理无关,但 31 ~ 37 节则相关,那里攻击的顺序十分合理。这里的顺序似乎是按字母排列的。
370 D. A. Dorsey, The Roads and Highways
of Ancient Israel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195 页。
371 前书, 196 ~ 197 页。
372 R. S. Hess, 'Hebrew Psalms and Amarna
Correspondence from Jerusalem :
Some Comparisons and Implications', ZAW , 101, 1989, 249 ~ 265 。
373 名词是众所周知的 shalom ,“平安”。严格说来,这并不是相同的动词,不过亚喀得文与希伯来文动词的同源字,都来自于字根 s%lm 。希伯来文用使役式 Hiphil
stem ,而亚喀得文用基本形 G stem ,配上独特的亚马拿“迦南”形式。
374 经文为 EA287 第 12 行,和 EA288 第 27 行。参 W. L. Moran 的翻译, The Amarna
Letter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2), 328 页;那里的三座城为基色、亚实基伦和拉吉:愿〔王〕知道,所有各地都平安〔相安无事〕,但我在争战。愿王为他的地提供援助。例如迦色鲁( Gazru )、亚斯卡伦纳( As%qaluna )、和拉吉斯( L[akis] I )。他们已经给了他们食物、油和其他各样需要。因此,愿王供应弓箭手,差派弓箭手去与反对我主我王的人争战。”在主前十四世纪的亚马拿时期,拉吉与耶路撒冷不睦,不像约书亚记时作他们的盟友。
375 它与第 6 节也有文字上的关联,参下文。
ii. 基遍人的反应(十 6 )
第 6 节与 3 、 4 节的类似,在于用了相同的动词:基遍人 打发人 去传话,说明他们的需要。不过,亚多尼洗德求助的对象是几个城市及其中的王,而相反的,基遍人只向一个人求助,就是约书亚。因此,约书亚成了与整个南方势力打对台的人物。他的所在地, 吉甲的营 ,与第 3 节的各城平行。这个词也将以色列人介绍出来。他们与南方联盟作战之后,回到的地点也是用同一个词来形容( 15 、 43 节),就是基遍人初次和以色列人会面的吉甲之地(九 6 )。
基遍人的请求一开始便说, 你不要袖手不顾 (原文为“将你的手抽离”) 你的仆人 。“手”代表以色列的军事力量,正如约书亚记八 18 所记,约书亚伸出手为攻打艾城的标记。动词“抽离”(希伯来: rph )出现于约书亚记一 5 ,在那里神应许约书亚,神的扶持总不离开他。这应许的情境是表明神的信实,这里亦相仿,基遍人期待约书亚忠于他们的和约。用 你的仆人 一语显示,在和约关系中,基遍人是藩属。所提的要求, 求你速速上来……帮助我们 ,动词与亚多尼洗德所用的完全一样( 4 节),强调两者的冲突。不过,与亚多尼洗德还有一点不同,基遍人在要求以色列人前来帮助的话中插入了一个词, 拯救我们 。这似乎是要取代亚多尼洗德的 帮助我们攻打 ,强调两者动机的差异。一方是要攻打、毁灭基遍;另一方则是来拯救它。
基遍人埋怨道,他们被 住山地亚摩利人的诸王 围攻。 诸王 一词的意思:
(1) 或许是基遍人的夸张语,要表达他们的灾祸很严重; 376
(2) 或许这些是南巴勒斯坦的主要政治中心;
(3) 或许亚摩利人是一群特殊的人,分布在这五个地点,别处则没有这族人。
第 (3) 个说法缺乏证据。第 (2) 个说法有可能,但从第 28 ~ 39 节看来,却不足以成立,因为那段讲到用兵的范围,不止这些城而已。第 (1) 个说法最有可能,其作用是突显出这次冲突的重要性。所有亚摩利人都聚在基遍,他们最能干的王和最勇猛的战士都集合起来了。
对基督徒而言,这些经文让我们想起诗篇中的哀歌,诗人被仇敌环绕,因此向与他立约的神呼求,要祂来拯救。 377 基督徒因着基督,与神建立了约的关系。在有需要之时,祈祷就成了向父神呼求的途径,正如这里一样,基遍人以传递信息为求救的途径(太六 9 ,二十六 41 ;可十四 38 ;路十一 2 ,二十二 40 ;林后十三 7 ;弗六 18 ;西一 9 ;雅五 13 ~ 16 ;启五 8 ,八 4 )。
376 请注意前面对以色列人的要求,要他们“速速”上来。
377 S. Mowinckel, The Psalms in Israel 's
Worship , 1 ,翻译者 D. R. Ap-Thomas (Oxford: Blackwell, 1962), 194 页,提出诗篇十二,十四,四十四,五十八,六十,七十四,七十九,八十,八十三,八十九,一四四等篇。
iii. 胜利(十 7 ~ 43 )
本章余下的篇幅详细描述了以色列人如何得胜。记载的方式是一连串的“画面”或图画,在时间上有所重叠,但是却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刻划胜利。这种技巧在喇合的故事、渡约但河的事件、击败耶利哥与艾城的记录中都曾用过。第一幅画面( 7 ~ 10 节)将胜利作了摘要,接着再细述这场胜利中耶和华的作为( 11 ~ 15 节)。接下来则是以色列与诸王争战的细节( 16 ~ 27 节),和征服诸城的细节( 28 ~ 40 节)。最后再摘要式地回顾得胜,及凯旋回营( 41 ~ 43 节)。
a. 摘要(十 7 ~ 10 )
7. 南方诸王响应了亚多尼洗德的呼求,都 上去 了,同样,约书亚也回应了基遍人的请求。虽然动词“上去”(希伯来: `lh )可以指出现在现场中,但基遍和附近的拿比山韦( Nebi Samwel )是该区山地的最高点,因此对峙的双方可能都需要登山。这里对回应者的描述与第 5 节一样,首先是一般的称呼( 五个亚摩利王 ),接着则是细述盟军的每一个成员,第 7 节也相仿,先是概称回应者为 约书亚 ,接着便说明参与的人,即,约书亚和他的军兵。约书亚代表以色列的军队。这种称谓也带出后面的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 的说法,这词汇在全章中共出现七次。每一场战役都以此开头,而 43 节讲到整件事的末尾,也以此作结束,与第 7 节构成一个框架,显明了以色列人的参与。因此,第 7 节为本章中所提的 以色列众人 下了定义,就是指约书亚所指挥的一切兵丁。他们是 大能的勇士 ,这句话让人想起基遍的 勇士 ( 2 节),也预告了他们会胜过南方联盟,因为文中从来没有用这类话语来形容对方的军队。古代近东的文献中很常见的题材,便是多国联盟与一支孤军作战。 378 在约书亚记中即是如此,一个敬拜一神、满有秩序、团结一致的国家,由一个人领导一支同心的军队,在争战中占了上风。而教会亦是合而为一的,是基督的身体,由祂作头带领(弗一 22 ;西一 18 ),这是耶稣(约十七)和祂的门徒(徒十五;林前三)都强调的重点。
8. “不要怕”的命令,让人想起约书亚记八 1 。这个命令之后同样提到了仇敌,和神同在、扶持的应许。基遍人在第 6 节要求伸 手 (希伯来: yad[ )支援(直译:不要抽出你的手; NIV : Do not
abandon )。约书亚在 19 节要军队追赶敌人时,也重复用到这个字。它是指以色列摧毁敌人、保全盟友的军事力量。在这一切的背后,乃是神的恩典所加添的力量,是祂使以色列人能够得胜。 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 的应许,用了一个动词,“站立”(希伯来: `md ),这个字重复出现在两个重要的地方: 13 节,太阳和月亮“站住”,及 19 节,约书亚再度向他的军队说话,要他们不可站住不动,要去追赶仇敌。这个动词每一次出现时,主词都不同,分别提到神、约书亚和仇敌的动作。
9 ~ 10. 整个晚上行军的策略,一方面回应了基遍人所要求的尽速支援,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神的意旨,因为他们在清晨薄雾中骤见以色列人,必然阵脚大乱。旧约另外还有地方记载神使仇敌混乱,所用的动词亦相同(希伯来: hmm )。 379 古代近东的战争记录中常用到这个字,描述敌军陷于惊恐、害怕当中。 380 这里则成为本段的结语,并预告了 11 节,就是第二个“画面”的开始。 大大的杀败他们 总结了约书亚出兵的结果。在第三个“画面”也用同一个词汇开头,描绘仇敌的失败( 20 节; NIV : destroyed them completly )。赢得这场大胜利的是约书亚,第 20 节和第 10 节的下一句都这么说。因此,这场战役的得胜,神和约书亚都有份。
这段共出现四个地名。基遍是开始作战之处。或许以色列人是从东边来,切断了盟军的后路,使他们不能再从耶路撒冷撤退。以色列人向西追赶盟军,直到伯和仑,位于山地通往沙斐拉和西方平原的路上。他们继续向南,在沙斐拉一带追赶,直到亚西加。这个地点很靠近耶末,可能那些军队想躲到那里去。玛基大最可能是现今的孔母废墟( Khirbet el-Qom ),位于沙斐拉之内。 381 盟军剩余的部队可以由此向东撤退,进入伊拉谷,然后向南,从疏割到亚杜兰,在那里便可进入沙斐拉两条南北向的主要大道之一,玛基拉就位于其中之一的路上。 382 玛基拉既在柯贝叶孔,就是在拉吉、伊矶伦、和希伯仑的中间。到了这里,盟军的残余部队可以躲进他们自己的家乡。亚西加和玛基大这两个地名为这场战役作了总结,并预告了以下两幅“画面”,就是更详细描述整个经过的图画( 11 、 16 节)。 383
b. 神在战争中的角色(十 11 ~ 15 )
11. 在伯和仑下坡,神帮助以色列人作战,从天降下 大冰雹 在敌人身上。主前二千年左右的赫人文献,和主前一千年左右的亚述人文献中,都曾提及神只用“天上的石头”来与敌军作战。 384 敌军阵脚大乱,也常以此为解释的理由。冰雹可能出现在春天。 385 而 冰雹 也预示了后来用来封住盟军首领洞口的 大石头 ( 18 节,希伯来文为同一个字)。
12. 第 12a 与 14 节构成框架,中间是这段的重心,就是日月停住的神迹。这两处都提到神为以色列争战的特殊之日,伯和仑下坡向西进入亚雅仑谷。在此战争激烈地进行,约书亚要日头在东边的基遍停住(希伯来: do^m ),要月亮在西边的亚雅仑谷停住。 386 由这些天上光体的位置看来,当时正是一清早,太阳和月亮同时可以看得见。
13. 第 12 节的话应验了。这个记录的真确,可以在 雅煞珥书 中找到,这是第 13b 节的注明。最后,第 14 节对这件事的重要性作了评注。当时确实发生了什么事?所求的事是让日月都 停住 ,而这是第 12 节所用的一个动词( do^m )的翻译。在第 13 节,同一个动词用来描述日头的状况。第二行则描写月亮的状况。两行构成交错结构( A - B - B' - A' ):
A. 停住 B. 日头
B'. 月亮 A'. 止住
如此,两个动词互相对应,两个名词亦然。
至于当时的实况,有三种解释:第一,传统的看法,视日头和月亮停在天空的原处,直到战争结束,不再需要亮光。从约书亚记所载终夜从吉甲行军到基遍的事来看,可以支持这个说法。如果当时是满月,月光可以确保行军的安全,也可预期神藉月光和日光行神迹。在《伊里亚特》( Iliad )和希腊古典文学中,有类似的祈求。 387 不过,太阳的位置既在东方(或即使日正当中),约书亚的请求必是在下午之前,而一位将军在这个时候就可预见需要更长的日光,时间似乎太早了一些。
第二种解释,是认为这个祷告在求日蚀出现。天空变暗会使敌军恐惧,因此更容易击杀他们。这种含义出现在哈巴谷书三 11 ,那里所用的动词也类似。 388 不过,第一个动词可以有好几种解释,变暗只是其中之一。此外,敌军阵脚已经混乱。如果这里是指日蚀,或某种天际的黑暗,那只能妨碍追逐敌军。因此,约书亚不太可能是在求这样一种神迹,何况天上已经降下大冰雹,早已达到了这个目的。
第三种看法,是将新亚述的天文学列入考虑,主张这些经文暗示,若在每个月十四日之外的日子,同时可以看到日头和月亮,就是坏兆头。 389 因此,约书亚的祈求,或是为自己和自己的军队求好兆头,或许,若是不想将约书亚与星象学拉上关系,他就可能是求让坏兆头临到迦南人身上,因为他们相信星象之说。 390 这个解释无法说明 直等国民向敌人报仇 一语。从本章其余部分看来,追杀的过程花了许多小时,甚至几天,才完成。但新亚述的兆头并不会持续展示,直到所预警的事发生为止。那么,在约书亚记中,为何兆头会停留在空中? 雅煞珥书 的解释也暗示,日头停留在天空不寻常的长。因此有些注释家认为, 雅煞珥书 的说明,反映出一份晚期的来源,要为不明究里的后人解释从前日月停止不动之事。 391
以上几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或许这永远是个谜,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了解主前二千年左右的人如何看星象。当然,运用兆头,或以神力胜过兆头,或许能够说明某些经文。 392 也许日与月留在原处不动,正成就了这事。这个神迹也像天降大冰雹一样,显示出:在打败以色列仇敌的事上,神作了特别的事。在 雅煞珥书 上的记录,可能表示这个神迹别具意义。这份资料可能是记载国家大事的诗歌,例如:撒母耳记下一 19 ~ 27 ,或列王纪上八 12 ~ 13 ,但却无处可查。 393
14. 这节与 12 节形成 A - B -
B' - A' 交错式的结构:
A. 耶和华将亚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 ( 12 节)
B. 约书亚就祷告耶和华 ( 12 节)
B'. 耶和华听一个人的祷告 ( 14 节)
A'. 耶和华为以色列争战 ( 14 节)。
这个故事的重点也像天降大冰雹一样,是强调神如何帮助以色列。地上的战争有天上的一幕作背景,约书亚得胜是出于神的旨意。
15. 这句话在第 43 节又出现,成为下一幅“画面”的结束。若参照这场战争记录的一开始,第 6 节,这句话表明,以色列每次作战,都是在吉甲神的圣所之前开始,也在那里结束。 394 第 43 节同样说,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 回到营中,言下之意为,以色列人在争战中没有损失一兵一卒,也没有产生内讧。
以色列的战争故事中一再提到神迹的出现,对基督徒而言,在每一天与罪恶的属灵争战上何尝不是如此,这场争战也有灵界能力的参与。虽然不一定常是明显的神迹,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弗六 12 )。
c. 以色列人在战争中的角色(十 16 ~ 43 )
16 ~ 17. 这里的“画面”和前一幅一样,一开始便用动词“逃跑”(希伯来: nu^s )。此处不是讲所有的军队,而是指他们的五个首领。玛基大让人想到第 10 节,就是三个主要战场之一。其中两个出现在 11 ~ 15 节的“画面”。如今第 16 节出现了所余最后一处的地名。同一句话, 藏在玛基大洞里 ,出现了两次。动词“藏”(希伯来: hb~ )在本段落的最后一节中再度出现,将整个故事框住。第 16 、 17 节也重复提到五个王。这件事预告了 28 ~ 40 节的事──每征服一个城,便将其中的王处死。这些本来领先全军的王,如今躲了起来。以色列的军队有神的能力帮助,便能如此。
18. 大石头 ,请参第 11 节的注释 。在约书亚的指挥之下,以色列人仿效神的作为,也用到圆形大石。而 洞口的大石头 ,在第 27 节又再度提及。以大石封住的洞,先成了这些首领的监牢,后来又成了他们的坟墓。
19. 这一段话有三个目的。第一,它与 11 ~ 15 节描述的行动类似,是从以色列的角度来看,而不是从神的角度来看。约书亚命令以色列人, 不可“耽延” (或译“停住”;希伯来: `md ),所用的动词与神在第 8 节给约书亚的应许相同, 无一人能在 以色列人面前 站立得住 。这个字也与日头和月亮在空中“停住”有关( 13 节)。描述日头 不急速下落 的同一个动词(希伯来: labo~ ),在此则指以色列人不容仇敌 进自己的城邑 。天上的星体、地上的军队,都听从了约书亚的命令。这两者的背后乃是神的应许,祂已经将仇敌交在以色列的手中( 8 、 19 节)。而以色列人相信了神的应许,便得到了胜利。以色列人 大大的杀败他们 ( 10 节),这句话在 20 节又重复了一次。
20. 第二,在 19 ~ 21 节,约书亚用了一个策略,使以色列人赢得了更大的胜利。战役从玛基大扩散开来之后,剩余的迦南人都向各城里逃。他们的王和各个城都孤立起来,于是就更容易拿下了。
第三,这几句话预告了这幅“画面”的第二部分( 28 ~ 40 节),就是从各城的征服来描述以色列人所扮演的角色。读者了解到,以色列人已经移至南边的沙斐拉, 其中剩下的人 (希伯来: has*s*i^ri^d[i^m ) 都进了坚固的城 。与此相反的是, 没有留下一个 ( s*a{ri^d[ )一语,在 28 ~ 40 节出现了五次,显示以下诸城的毁灭,乃是前面这一场争战的延续。从前在与西宏和噩争战时,以及与艾城人争战时,也都曾将 剩下的人 杀尽。 395 这一点证实,以色列人在这类战争中完全顺服了神的命令(申二十 10 ~ 18 )。
21. 这几节所讲的,是南方一场大战的某个阶段,因此,军队是回到玛基大,而不是到吉甲;等到所有的战争都结束了,他们才回到吉甲( 15 、 43 节)。以色列人的成功,使他们更加团结。第 21 节没有记载任何怨言,与先前百姓发现领袖们和基遍人立了和约,而大发埋怨的情形,成为对比(九 18 )。 396
22 ~ 27. 这一段总结了盟军首领的悖逆( 3 ~ 5 节)和他们的下场( 16 ~ 18 节)。首领的清单重复了第 3 、 5 节的清单。这些领头悖逆的人被带到约书亚面前,遭受处决。全军对约书亚的顺服,可以从他在 22 、 24 节下的命令,和 23 、 25 节的逐字照办中看出。约书亚对神的顺服,由处决迦南人的首领一事可以看出,以色列的众军长和全军都可为此作见证。虽然是众军长将脚踏在这些俘虏的颈项上,不过下令执行的人却是约书亚。 397 行刑并不是庆典的结束,他们又将尸首挂在树上。艾城的王尸首也曾被挂在树上。 398 后来,这些尸首又都被埋起来。以色列这番夸耀胜利的举动,也是要吓唬旁观的迦南人,或许他们在邻近的玛基大可以看得到。
25. 这一段的中间,是约书亚对军长所讲的话,宣告神必要击败所有以色列的敌人。头一句话 不要惧怕 ,和第 8 节神在战争之前对约书亚所说的话十分接近。约书亚把争战的责任交付给全军。约书亚记一 9 很像这里约书亚所发的命令: 应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 。在第十章,约书亚把神的这道命令交代给他的军长。当时所要办的事,是处决迦南人的王。他以神拣选以色列和他们的领袖为理由,言下之意为,神已经弃绝了反对以色列的人,而对盟军首领尸体的处理,象征了神的咒诅。
27. 最后一句话提到,从前那些王所躲藏的洞,如今成了放他们尸首之处。 把几块大石头放在洞口 ,这句话与这段故事起头用的字很接近( 18 节)。这种作框架的技巧,显示整个故事非常看重秩序与凝聚力,这与以色列军队的秩序与合一相互辉映。
对基督徒而言,这些残忍的场面似乎与我们所敬拜的 和平之 君 (赛九 6 )大相迳庭。可是耶稣曾亲口告诉跟随祂的人,作门徒意味带来争战(太十 34 ~ 39 ;路二 36 )与逼迫(太二十四)。可怕的争战对基督徒并不陌生,而圣经也不否认,那为和平而来、并为此受苦的基督,将会带着剑重返这世界(启十九~二十章)。
28 ~ 39. 以色列在那个地区征服了七座城,其中的迦南王都被处死:马基大、立拿、拉吉、基色、伊矶伦、希伯仑、底璧。事实上,第四座城,基色,这里没有说已被征服,只说它的王,荷兰,和其军队与约书亚作战,被击败了。惟独这件事比较特殊,其他各城则都如出一辙,每一座城都是用类似的片语描述。(表一)将这些句子在各个征服记录的出处,作了摘要整理(未区分单数和复数动词)。
表一:十 28 ~ 39 之清单中,形容征服的片语
片语
城名
玛
立
拉
基
伊
希
底
他夺了
X
X
X
X
X
他对着安营
X
X
他攻打
X
X
X
X
X
耶和华将城交在
X
X \cell
Israel and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in HHI , 140 ~ 141 页; Younger, 208 ~ 211 页。例如, Younger 翻译了撒珥根给神的一封信,论到敌军的联盟,其中有一段与此相关:“我使(他们)战士的尸体遍布在上坡和下坡。经过六个‘双倍时间’,从乌斯山到西木山,就是碧玉山,我举枪追赶他们。其余的人皆抱头窜逃,他已经丢弃他们,而亚述尔,我的主,你荣耀的大能得以彰显,亚达,那大能者,勇士亚努的儿子,大声斥喝他们;加上浓密的乌云和大冰雹(直译“天上的石头”, NA 4 AN-e ),他彻底灭绝了剩余的人。”
385 R. B. Y. Scott, 'Meteorological
Phenomena and Terminology in the Old Testament', ZAW , 64, 1952, 19 ~ 20 页; Butler,
116 页。
386 J. G. Taylor , Yahweh and the Sun. Biblical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or Sun Worship in
Ancient Israel ,
JSOT Supplement 111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3), 114 ~ 118 页;认为耶和华与基遍的日头是相同的。在约书亚记中,日头是耶和华神的象征,不是另一个神只。约书亚向基遍的太阳说话,就是向耶和华说话( 12 节)。同样,耶和华也听一般人的祷告( 14 节)。
387 M . Weinfeld, 'Divine Intervention in War
in Ancient Israel and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147 页。在《伊里亚特》 II 第 413 ~ 415 行, Agamemnon 请求宙斯,“不要容日头落下,黑暗临到,直到我将普利安人的城堡攻破……。”参 W. H. D. Rouse (译) , Homer, The Iliad (Edinburgh: Thomas Nelson, 1938), 30 页。
388 B. Margalit, 'The Day the Sun Did Not
Stand Still: A New Look at Joshua X 8-15', 480 ~ 481 页。如果采用这个看法,认为是指日蚀,那么便可以将日期定在主前 1131 年 9 月 30 日 。参 J. F. A.
Sawuer, 'Joshua 10:12 ~ 14 and the Solar Eclipse of 30 September 1131 BC', PEQ , 104, 1972,
139 ~ 146 页; F. R. Stephenson, 'Astronomical Verification and Dating of Old Testament
Passages Referring to Solar Eclipses', PEQ , 107, 1975, 117 ~ 120 页。
389 参 H. Hunger, Astrological Reports to
Assyrian Kings , State Archives of Assyria 8 (Helsinki: Helsinki University
Press, 1992) 。许多段话都可作这种信念的例子。其中之一为 no. 25, lines 6-10: “如果在第十六天,月亮和日头一起出现:一个王〔会把有敌意的信〕送达第一位;那位王〔将被禁闭〕在宫中;仇敌的〔步伐〕〔将朝向他的领土〕;仇敌〔将在他的领土上〕胜利地〔绕行〕。”这段文字的重塑应当是正确的,因为这个信息重复出现过几次。
390 J. S. Holladay, Jr., 'The Day(s) the
Moon Stood Still', JBL , 87, 1968, 166 ~ 178 页。
391 同一处; P. D. Miller, The Divine Warrior in
Early Israel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126 页; B.
Halpern, 'Doctrine by Misadventure: Between the Israelite Source and the
Biblical Historian' in R. E. Friedman (ed.) The Poet and the Historian . Essays
in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Biblical Criticism (Chico, California: Scholars
Press, 1983), 41 ~ 73 页 (55) 。
392 这是 J. H. Walton 的看法, 'Joshua
10:12-15 and Mesopotamian Celestial Omen Texts', FTH , 181 ~ 190 页。
393 后者在七十士译本中,是取自“诗歌之书”中。“诗歌”和“雅煞珥”,都是由三个相同的子音拼成,但次序不同,是 s%yr ,而不是 ys%r 。
394 在 Mitchell 的书中, 99 页,提到营的经节,乃是约书亚记一至十二章的架构之一部分。而 Y.
Kaufmann 在 The Biblical Account of the Conquest of Palestine 一书 92 页中,认为回到营中,是要让因作战而疲乏的以色列人,不致过早进各地去定居。不过,这几处提及回到吉甲的营中,或从那里出发,给人最强的感受,是百姓在神面前同心合一,遵守命令。
395 民二十一 35 ;申二 34 ,三 3 ;书八 22 。
396 这乃是假定该动词的主词为以色列人,即,是他们在埋怨,而不是他们被埋怨。参:出十一 7 ,同一个片语和类似的语法结构。
397 把脚放在敌人的头上,作为击败对方的象征,不仅圣经中有,古代近东的文献中也有,参 H. W. Lay and R. W. Vunderinck, 'Foot,' ISBE , I, 332 ~ 333 页。
398 参:书八 29 的注释 。“木头”和“树”是同一个希伯来字, `e{s] 。它的复数,子音与 27 节内的“正是”(英文 very )一字( `s]m )相同,“直存到今日”。这个片语可作为作者亲身经历的证明,有关这方面的说明,请参第三章有关来历语的解释 。
399 Younger, 227 页。
400 W. G. Dever, ' Gezer ', ABD , II, 998 ~ 1003 页。基色的外城乃是“晚铜时期所盖的,是惟一当时设计的防御系统,并不是早先的时期已经用过,现在重新又用的”( 1001 页)。见同作者,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Date of the Outer Wall at Gezer', BASOR, 289,
1993, 35 ~ 54 。
401 R. S. Hess, 'Non-Israelite Personal
Names in the Narratives of the Book of Joshua', CBQ ,待出版。
402 W. F. Albright, 'Researches of the
School in Western Judaea', BASOR , 15, 1924, 2 ~ 11 页,尤其第 9 页; A. E.
Rainey, 'The Biblical Shephelah of Judah ', 11 页。
403 A . F. Rainey, 'Debir', ISBE , I, 901 ~ 904 页。若接受这些遗址,便没有理由认为约书亚是走“ Z 字形路线”。参 J. Barr, 'Mythical Monarch Unmasked? Mysterious Doings of Debir King of
Eglon', JSOT , 48, 1990, 33 ~ 49 页,尤其 60 页。倘若任何一位作者,无论是在写历史,或只是假装在写历史,文中显示他对读者所住的一带地形毫无所知,那位作者必然不会被人接受。需要提出证明的,乃是现代的鉴别学者,他们必须说明这里的地理如何不准确。 Barr 很清楚现今对一些遗址的辨认,如伊矶伦(前书 , 67 页,注 7 )。不过,他偏爱一个已饱受鉴别的地点,那地点则显示这里的记录较缺乏一致性。
404 C . J. Bergoffen, ' Overland Trade in Northen Sinai: The Evidence of the Late Cypriot Pottery', BASOR ,
284, 1991, 59 ~ 76 页,尤其 61 页。
──《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书亚书
约书亚记第十章
10:1 基遍城在南方,以色列人和基遍立约媾和,在南方山地取得了军事上的立足点。南方诸王大起恐慌。耶路撒冷最近基遍,以色列人南下,该城首当其冲;因此与四王联手,一则讨伐基遍降敌,惩其不忠;同时可以抗以军自保。
10:6-9 基遍人向驻在吉甲以军总部求援,约书亚依约有保护属地的责任,率兵驰援。趁黑突袭五王联军,大败敌人。
10:10 “玛基大”:在耶末城(5节)附近。玛基大不属南方联盟五城中;约书亚既擒了五王(16节),乘胜攻袭此城,杀尽城中人口(28节)。
10:11-12 从基遍到亚雅仑平原,为一条很长的谷道,称伯和仑上坡。扫罗和约拿单在密抹打胜仗追赶非利士人,也是走此谷道。记在《雅煞珥书》上的约书亚的祷告,表达着以色列人切望天亮前赶到敌营的心情,让对方措手不及。所以有“月亮啊,你要止在亚雅仑谷”的话。
《雅煞珥书》为以色列人歌颂英雄和战迹的史诗集,现已散佚(参撒下1:18)。
10:13 关于“日头在天当中停住”约有一日之久,解经家有好几种解释:1,这段经文(12-15节)是引用《雅煞珥书》上的诗句,只应当作比喻看;2,是一件历史史实,地球停止正常转动,给以色列人充足时间追赶敌人,使无喘息机会;“停住”在原文不是指停止不动,而是地球在轴心上的转动减慢,并不影响绕日而行的运动;3,太阳光线的不寻常的反射,使白天的时间增长,但一天的时间仍旧;4,用云彩等遮挡酷热的太阳光线,整日天气降凉,可以一直追杀敌人到下午。天且降冰雹,打死敌人比用刀杀的还多。
耶和华神当然有行此神迹的能力,因宇宙在祂的管理中。此事如何发生虽不容易了解,但依圣经所记,明显有神大能的手作用其上(14节)。
10:24 “把脚踏在这些王的颈项上”,指已将敌人完全降服。考古学在埃及、亚述发现很多古代浮雕,证明古时确有此风俗。
10:28-39 约书亚继续向南方诸城进攻,先取玛基大,尽灭其人口。接上是立拿、拉吉和基色王及随从他来助拉吉的人。(基色是南部诸城中最强大的城邑,后由埃及人攻取,当作所罗门王的婚礼〔王上9:16〕。)接上攻陷希伯仑,再转西南,攻打底璧,夺取其地。
10:37 “王”指希伯仑城的王。10:23及26节说约书亚已杀了希伯仑王(在五王之内),此处的希伯仑王是新登位的王储。
10:40-41 加低斯巴尼亚在寻的旷野(距别是巴83公里),迦萨在埃及边界上为西南近大海的港口。歌珊不同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以色列人居住过的歌珊地,而是南地东域的统称。自加低斯巴尼亚朝北至迦萨为新土的西疆。歌珊全地朝北到基遍为新土的东疆,本节是说,这一大片南方的山地、平原和高原已尽入以色列人掌握。“一时杀败”为在一次战役中完成此举之意。
“尽行杀灭”为笼统讲法,只在某些城市实行,比较11:16-20;21:44-45。《士师记》1:27-33载有不少未曾攻陷的城邑。约书亚在中部与南部的战役中已取得军事上的控制,但未完全消灭迦南人。
10:43 本节结束了以色列人南部战役的记录,节节胜利,势如破竹。下一章报导约书亚所率大军北上,在北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