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记第四章
第 4 章
书 4 章 > 今日教会也有“立石为念”的传统,原来是起于……
4 章 以色列百姓安渡约旦河,下一步要做什么呢?是否要攻占应许之地?时候还没有到。神首先要他们从每支派中选出一人共十二人,从河中取十二块石头作为纪念。这件事在征服迦南地的大举之中,似乎毫不重要,但是神不愿百姓尚未准备好,就全然投身战斗。祂要他们专注于祂,记念引导他们的这一位。在你为神所交付的工作东忙西忙之时,要定出安静的时间,记念祂的大能。太多的事工,可能会转移你对神的注意力。
书 4:14> 人民不看领袖怎么说,而看他怎么做,我怎样看领袖?
4:14 百姓因为约书亚领他们渡过约旦河,看见他所担当的责任,因而尊敬他。他好像摩西一样,会得到以色列人世世代代的尊敬。以色列在那时虽不是世界的强国,约书亚依照神的指示负起责任,他的荣誉比“超级大国”的英雄更加荣耀。可见把事情做得正确,比把事情做得圆满更重要。
书 4:21-24> 纪念品能让人保留对过往的回忆,在这里──
4:21-24 这十二块石头,要使他们永远纪念走干地过约旦河的事迹。他们的子孙看见这些石头,听到这件事,就会想起神的作为。你有没有藉特别的日期,藉着某些节期和地点来帮助子孙明白神在你身上的伟大作为呢?你曾否花时间,把神为你所做的大事告诉他们,包括赦免你的罪、拯救你、垂听你的祷告、供给你的需要?把你的经历告诉家人,能使你的家人记住神的信实,并历久常新。──《灵修版圣经注释》
约书亚记第四章
记念与见证(四 1 ~ 24 )
.约旦河中的十二块石头──约书亚把十二块石头安放在约旦河中,就是抬约柜的祭司所站立过的地方,半淹半露,作为记念( 9 ),使后世的以色列人常常记得神曾为祂们行了奇妙的大事,这样就可以永存敬畏、感恩,和倚靠神的心。
.立在吉甲的十二块石头──神吩咐约书亚从以色列人中拣选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人,要他们从约旦河中,祭司站过的地方,取十二块石头,带过河床,安立在吉甲以色列人安营的地方,作为永远的记念和见证( 6 )。其目的主要有三点:
1. 见证并记念神的大能( 6 ~ 7 、 21 ~ 22 )。
2. 见证并记念耶和华是创始成终的神( 23 )──约书亚在这里把以色列人过红海和过约旦河两件事连在一起,叫我们看见,神不但把以色列人从埃及为奴之地救出来,祂也完成了救恩之工,把以色列人带进应许美地。是的,祂是初,祂是终。正如保罗所说:“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一 6 )
3. 透过以色列人的经历,使全世界的人都认识耶和华是真神( 24 )。
祈祷 求使我省察,不要做一个忘记恩典作为的人。 ──《新旧约辅读》
约书亚记 第四章 注释
4:1-8 立石记念神的伟大和能力
立石地方有两处:河中祭司站立的地方( 9)和河西吉甲(8,
19)。
4:9-5:1 过约但河
过约但河的有流便、迦得、半个玛拿西支派的部分壮丁( 12-13;
参 民 26),这些支派的其余壮丁可能为保卫家园而在河东留了下来。
15-18 详述11节。
19「吉甲」:确实地点不详,约在耶利哥以东。
21-24 补充5-7节。
思想问题(第 4章)
1 每支派都要从河中取一块石头放在吉甲,记念神在过约但河的事上施行的神迹,并向下一代传扬。
你对神的思典当怎样永志不忘?
2 约柜停在约但河中直至百姓全部过了河、上了岸( 9),这有什 麽含意?
给你什麽属灵的功课?
3 14节回应3:7的应许。
试从百姓过约但河这事看约书亚如何被神重用,使百姓都敬畏他。
4 百姓在过约但河的事上不独经历了神的大能,更要将这信息向万国传扬( 24)。
作为神的儿女,你除了享用神的恩典外,还要尽上什麽责任?参太 28:19, 20。
5 若说过约但河的神迹是美好的安排及百姓日後取得迦南地的踏脚石,你同意麽?参 5:1。
约书亚记第四至五章
立石的意义(四 1- 五 1 )
我们并没有停下来考虑过约但河的第一部分记录中,存在任何紧张状态,但在此章的紧张情形却不容放过。由以色列十二支派代表带过河的十二块石头,经常成为主题。有一处的记载是他们取自东岸,立在约但河中;另一处却说是取自约但河,立在西边。每一处记载都有权威性的解释。有些读者或会认为如果译文和谐一致会很精采动人,甚至认为这些有记念性的石头,是分别在两个阶段,由东边搬到西边,立在河中经过一段时间。但这种意见显然因两处经文有不同的记载而被排除了。前一处经文是第九节说,河中的石头‘直到今日止还在那里’;后一处是第二十节说:‘从约但河中取来的那十二块石头,约书亚就立在吉甲。’吉甲这个名词可能是指‘石堆’。(编者注:中文和合本关于这两种不同记载是清楚的,但英文则有些含糊,故作者作此解释。)
无论我们是否有宗教信仰,我们对于彼此互异的忍受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很乐意接受多元化信仰,有的却是主观很强,认为真理的存在是直进式的。这一类的人对于约书亚四章的说法感到难以接受。无论我们是否接受,也不论读者是犹太教徒或基督徒,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自由派和保守派,或者属灵派和惟物派,对同一圣经事实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些圣经学者争论圣经里存在高度分歧甚至相反的记载。这至少是说明这种情况的好例子。
本章里我们有了十二块纪念性石头的基本传统,也有了一个基本信念,即是使他们的记念代代保留下去。但是有关石头来源和立石头的地点,说法则不相同。惟一共通点是石头与约但河暂时性的干涸有关。它是纪念性的重要实例,也是带神秘性的法定宗教纪念日。
犹太传统特别重视代代相传的全国性纪念日,这种作风可溯源于申命记里的传统。书里集中了有关训、学习和指导等字眼的运用。上帝教训摩西;摩西教训以色列人,听见摩西教训的以色列人教训他们的下一代。这种做法清楚的表达在以下经文中:
‘日后你的儿子问你说:“耶和华我们上帝吩咐你们的这些法度、律例、典章是什么意思呢?”你就告诉你的儿子说:“我们在埃及作过法老的奴仆,耶和华用大能的手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申六 20-21 )
出埃及记(十二 26-27 ;十三 14-15 )用同样的指示,去回答熟悉的逾越节崇拜中,男孩子所提的问题:‘为什么有这些定例?’‘为什么守逾越节?’‘为什么要赎回长子?’以及这里的‘十二块石头是什么意思?’
我们当然也会怀疑,为什么会有两个关于十二块石头的故事?约书亚记的后部或能对此提供线索。以下我们将根据第廿二章的记载,以及为了筑坛几乎引致内战的伤心事件作详尽的处理(该座祭坛也靠近约但河)。廿二章廿四至廿八节预见到日后河两边的子孙对同一祭坛得出不同解释的危险。
第四章所记载的十二块石头,已经失,我们未能进一步得到有关的证明,而且有关它们的事也传说纷云。我们只希望这些不同说法不致于引起互相攻击。既然圣经中存在这些彼此矛盾的说法,那就需要我们去好好研究了。(编者注:中文圣经无此矛盾。)
如果人们喜欢去回忆,差别很大的过去比较容易并存;现在的互相争竞则难以共存。但是对于那些目前处境完全由他们已往的经历去决定的人来说,最危险的历史报导是彼此间有抵触的一类。
最后一点:带以色列人过约但河并不需要有河水停住的奇迹出现,但这件事具有战略上的意义。喇合已经对探子说过,耶利哥的居民听闻了他们逃出埃及的经过,以及约但河东二王的遭遇,就都害怕起来。现在第五章一节告诉我们,河水干涸,令约但河西和靠海的亚摩利人和迦南人的诸王听了为之丧胆。
接受割礼除耻辱(五 2-9 )
(一)
我们对行割礼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和经验。许多基督徒认为那只是犹太人的标记。保罗曾争论说:非犹太人并不需要在肉身上先成为犹太人,才可以成为基督徒;信靠上帝,就使亚伯拉罕被称为义,这是在受割礼之先。基督徒的信靠即是仿效亚伯拉罕的榜样。
在西方国家,虽然部分医学界人士认为行割礼的时尚,但这仪式并不普遍。在另一些国家,行割礼是必然的事,不太引起注意。就像古代以色列人的情形。当时这风俗在以色列的邻国流行,一直到最近,割礼仍是中东回教传统的一部分。
威胁古代以色列国土的大敌非利士人绝不接受这规矩。大 g 歌利亚未受割礼;扫罗宁愿死在自己剑下,不愿受未受割礼的非利士人所杀。他们的观点并非说明宗教信仰的差异,而是军营中的揶揄、笑 g ,用来指敌人没有男子气概。容许这种丑态的敌人存在是不可能的。(另外:我们可能留意到今日的以色列人的憎恨,仍然按照他们古代敌人的名字称呼外面世界的疆土为巴勒斯坦。古代的冲突所留下的记忆仍在加强他们为争取为业之地及其名称而努力。)
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就是一件简单而值得庆祝的事。百姓接受割礼是在立下石头 之后 ,在业地的第一次逾越节 之前 举行。从一方面说,庆祝的人容并没有特别之处,只是生活回复正常。进住迦南是一种自然状况。在旷野的日子一切风俗习惯中断。阿摩司书第五章说,以色列人在旷野四十年间并没有献上祭物( 25 节)。阿摩司在那里指出,献祭 不是 以色列人与上帝关系的 本质 。献祭需要有神龛,神龛对于施行割礼并不重要;但经文清楚说出在旷野的一段时间,割礼也暂停。
(二)
在继续讨论之前,我们必须回顾第四章一个仍然弥留我们脑际的传统性分歧问题。现在,这种差异并不是在同一段经文中出现,而是来自古代不同版本的经文,尤其是旧约圣经中的些经卷是由希伯来文原文译成希腊文(古希腊教会传留下来),它们与犹太社会保留下来的希伯来圣经译本,有些感觉得到的分歧。其中有几卷,包括约书亚记在内,选用了较为简短的希腊经文,就像四与五节的经文,它们可以简化为:
约书亚这样替以色列人行割礼:那些在旷野路上所生及离开埃及时未受割礼的,约书亚都为他们行割礼。
传统是不变的,在旷野四十年间没有施行过割礼;至于初期在埃及所行的割礼是否合标准则意见分歧。如果我们未能肯定以前受割礼是怎样的情形,约书亚行割礼的重要性就更难决定了。
(三)
奇怪的是旧约圣经中竟然很少讨论割礼的事。在申命记(十 16 ;三十 6 )及耶利米书(四 4 ;九 25-26 )里,这仪式用这样的言语表达:将心里的污秽除掉。圣经仪式的起源因此蒙上一层神秘气氛。创世记十七章指出那是上帝对亚伯拉罕的命令,所有的男子生下来第八日,都要受割礼,做为双方立约的证据。之后,上帝应许亚伯拉罕从撒拉得一个儿子。该章的结尾说受割礼的时候,亚伯拉罕是九十九岁,他儿子以实玛利十三岁。利未记十二章三节提出妇人产子后要经过洁净的仪式,且在第八天给婴孩行割礼。但是出埃及记四廿四至卅六节记载很特别,说摩西的儿子接受割礼好让摩西避免死在上帝愤怒之下,许多释经者认为西坡拉把儿子的血涂在摩西的腿上时,她的原意是让摩西也像是受了割礼。创世记的故事是在出埃及记之后写成,目的是使割礼成为历史悠久的宗教仪式。我们可以假定有些熟悉创世记十七章的文士,他们的社会本身又是遵守利未记十二章所提仪式的,可能设法矫正约书亚记五章第一节的译文,认为他们的祖先在埃及时对礼不太注意。
上面引用的约书亚记五章较短译文,当然不指在埃及的父老不太重视割礼。这里所描述的出埃及没有受割礼的人,只是男童和少年人。而我们认为在那时候的割礼是在青春期或结婚之前举行──大多数遵守这风俗的人认为这是正常时间。
本段经文用一双关语做结果,指出吉甲与希腊文动词‘辊’字有关。我们已留意到这个名称可能是指一个轮子或圆圈。我们的作者利用此动词的意义,也指出这地方的名称是‘除掉’‘埃及的羞辱’的意思。对他来说,旷野的岁月只不过是埃及苦难日子的延续。他认为出埃及的事本身不是释放,只是 誓约的兑现 :带领以色列人平安进入迦南。
逾越节与上帝的大军(五 10-15 )
搁下割礼的问题之前,也许该谈一谈前面留下来的一个暗示。以色列早期施行割礼的步骤很可能与别处流行的做法一致,这仪式是为进入成年期或结婚做准备。一个有趣的植物学规则,可以很好证明割礼的构想在古代以色列社会也很流行。按照利未记十九章廿三至廿五节的字面意义,果树头三年结的果子要当做不洁净,不可以吃的。第四年结的果子要视为正式初果,拿来献给上帝。第五年结的果子可以食用。因为头三年是‘未受割礼’,意即不成熟,未能面对将来。
(一)
虽然约书亚记第五章对逾越节紧接在割礼之后这一点没有详细说明,但提醒我们想到另一方面。出埃及记十二章冗长的逾越节记载,坚持只有受了割礼的人才可参加这个节庆;即使是奴仆和寄居的人,也要先受割礼才准参与。约书亚记第五章符合了这一点。虽说这简短的一章中有关逾越节的记载只有三节( 10-12 ),仍然需要加予注释。第一点,它是一个社会性的节日。这可能是环境的压力:以色列人全部汇集在一个地方。但在较后期,逾越节成为三大朝圣节期之一,在约西亚改革期间的圣所中举行(王下廿三 21-23 ),包括了在耶路撒冷庆祝的逾越节,那是自从士师治国以来都没有这样庆祝过的。
但如果我们第一点解释是积极的,强调这个节期的社会性,另外两点则是属于消极性的,既不提埃及也不谈羔羊。我们知道逾越节是庆祝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大节期。读了几章约书亚记,已是不止一次提及这件事,只是没有机会把它们连系起来。值得再提及的是摩西与亚伦向法老第一次提出请求(出五 1-3 ),容许他们的百姓进入旷野走三天去庆祝一个节期,免得上帝用疾病或刀剑消灭他们。逾越节是一年一次平息灭命者之怒气的节期,免得五谷,或者牲畜或人类的新生命被摧毁。早在传统的决定命运的那夜,当灭命者向埃及人发怒之前,就有这样的庆祝。有关逾越节的奇异的记载就像早期的行割礼报导一样,可能带我们回到比我们所读的摩西五经更早期的以色列人的思想。任何人只要他熟悉圣餐礼的不同形式,都知道字面的解释或有变更,但仪式严肃的一面,长期以来则较为维持不变。
这里也没有提到我们所熟悉的献祭羔羊。可能是在这简短的报导中强调了节日吃无酵饼以便对吗哪有个交代。藉使灭命者的怒气平息了,他们有机会吃到迦南地的土产;有了食物供应,也就不再需要吗哪的特别接济了。从另一方面说,旅程完结,他们回到家里了。
(二)
过约但河的事令我们联想到逃出埃及越过红海的情形。行完割礼之后守逾越节的事,也令人联想到过红海之前的逾越节。本章最后三节完成了这一连串的镜面反照。约书亚在耶和华军队的元帅面前脱下鞋来,令我不期然地想起当日摩西站在了火的荆棘丛面前。我们或会认为约书亚本人就是耶和华的元帅。但是,在我们研读第六章攻取耶利哥城的报导之前,我们最好记住是耶和华支配以色列的军队。
圣经中没有其他地方提及耶和华的军队或大军,也不提军队的大元帅。申命记四章十九节形容太阳月亮和星辰是‘天上的万象’(或译为星体),警告百姓不可敬拜万象。在约书亚记的后面部分,我们看到上帝怎样利用太阳和月亮来教导以色列人。另一方面,旧约圣经里清楚的指出耶和华住在神性的法庭( divine
court )。摩西作歌说世界列国被按照他们的神明而彼此分开(申卅二 8-9 ,译者按:此段经文可参考现代中文译本);但以理书的后几章提及王( Prince 希伯来文是元帅),他代表每一民族的利益。(我们说的‘守护天使’即源于此。)耶和华军队的元帅是众权柄之首。他在攻城行动开始时便站在约书亚面前,应该是战争胜利的豫兆。──《每日研经丛书》
约书亚书注释 四1~24 耶和华指示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人)必须从约但河的河床取一块石头,竖立成纪念的标记,那里是以色列人首次在约但河西面安营之地。因而记念碑立在吉甲,长久地提醒后代,神行神迹停止约但河的河水,使以色列人从干地上过去。这件事在征服迦南地的大举之中,似乎毫不重要,但是神不愿百姓尚未准备好,就全然投身战斗。他要他们专注于他,记念引导他们的这一位。今天神也盼望在你为神所交付的工作东忙西忙之时,要定出安静的时间,记念他的大能。因为太多的事工,可能会转移你对神的注意力。
那些支派得以继承约但河东的产业——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带着兵器帮助他们的弟兄取得迦南地。虽然两支派半的人数超过十万人(参看民二六),但只有四万……过约但河;其余的留下来,占取他们的地土和保护他们的家族。
在所有百姓过了河后,包括两支派半的人,并把十二块石头从约但河取上来后,约书亚另把十二块石头立在约但河中,在……祭司站立的地方。然后就在抬着约柜的祭司走往西岸时,约但河的水再次在涨潮里倒流。
那些在河床里的石头,说出与基督同死;在西岸的石头说明与基督同复话。
借着断流约但河的水,耶和华使约书亚在以色列众人眼前尊大,正如他在早前高举摩西一样。那时候,约书亚一直是个仆人,在摩西的护荫下谦卑服事,学习神的道路。这是他得荣耀的时候,因“自卑的必升为高”(路一四11)。百姓在正月初十日过约但河,仅有五天便是逃离埃及后的整整四十年,刚好是过逾越节的时候(参看出一二23)。
约 书 亚 记 4:6
你 们 的 子 孙: 神 希 望 他 的 子 民 时 时 关 注 他 们 后 代 对 神 的 信 心 ( 参 申 6:7 注 ) 。 在 约 但 河 边 立 石 为 记, 给 父 母 们 提 供 了 一 个 教 育 子
女 认 识 神 的 能 力 和 信 实 的 机 会。 通 过 这 样 的 教 育, 使 这 些 孩 子 “ 永 远 敬 畏 耶 和 华 你 们 的 神 ” (24 节;参 “ 敬 畏 神 ” 一 文 ) 。
4:21
这 些 石 头 是 什 么 意
思: 石 头
做 成 的 标 记 可 以 时 常 提 醒 后 人 神 的 救 赎 和 神 对 他 子 民 的 恩 典。 当 今 的 信 徒 仍 可 以 选 择 特 定 的 事
约书亚书 注释
四 1-24 约但河复流和以色列民立石为记
作者继续强调过约但河事件中那叫人惊异之处( 18 节),但却集中叙述以色列民所立的石标。这石标只是众多纪念神大能作为的石碑之一(参出十三 3-6 ;撒上七 12 ),而这种纪念行动的高峰,在于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的饼和酒(林前十一 26 )。
第 1-4 节作为总司令,神再一次指挥着以色列人的行动。祂指示约书亚拣选 12 人,假定那在三章 12 节分别为圣的 12 人已在河中放下石块,作为 6 位祭司踏脚之地。「十二」这个数目在 1 至 8 节里出现了 5 次之多,突显出十二支派的合一,他们在约书亚的带领下,组成了一国(参出二十四 4 ;王上十八 31-35 )。第 1 节强调所有以色列人都已得救,并可作为所有真以色列人都会得救的保证,包括犹太人(罗十一 25-27 )和外邦人(加六 15-16 )。基督不会让祂羊群里任何一只羊走失;所有祂的羊都要得救(约十 27-28 )。
第 5-7 节再一次,神在地上的统帅遵从着祂的指示。那 12 块石头要作为永远的「证据」和「记念」(参出十二 26-27 ;申六 20-25 )。在任何社会里,纪念的行动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回忆,一个人便不晓得自己的身分;没有历史去维系一个社会,周围的世界便只是幻象。任何一个盼望维持下去的社会,正如社会学家所说,必须成为一个「有回忆和盼望的社群」。在古代的以色列,石碑和礼仪如逾越节(出十三至十四)就发挥这个功能。约书亚记中所提到的纪念碑虽仍然存在(例如七 26 ,八 29 ,十 27 ),但后来却被维持教会生命的圣经书卷所取代。以色列人假定这些解释石碑的故事是准确地以口头转述的形式传递下来,直至用文字记载的年代,否则这些故事便没有说服力,不能在实际上维持着以色列的民族(比较彼后一 16 )。有些学者把纪念碑的功能倒转过来。据他们的说法,这些纪念碑助长了以色列人去创作一些故事来解释他们的存在,而不是叫他们记得曾经发生过的事!
第 8-9 节在第 9 节「约书亚另把十二块石头立在约但河中」,预期读者明白那是另外 12 块石头(如希腊文译本所澄清的)。从泥泞的河床取来作纪念碑的并让抬约柜之人踏过的石台阶,必须用别的石头来取代(参新国际译本旁注)。显然这些沉在水里的石头不能作民族的纪念碑,但任何对这些石头有兴趣的人可以知道,在约书亚记写成时,石头仍在河床里,不受文化破坏者的侵扰。
第 10-13 节只等各样事情都办妥了,祭司才由约但河上来,约柜也恢复领导的工作。我们要注意的地方,是耶和华和祂的祭司,而不是匆匆过河的百姓,留守在最危险的地方。第 12 节加插说明,河东两个半支派在众民前头过去(参一 12-13 )。那带着兵器的 4 万人,虽然都准备打仗,但却从未为耶和华举起兵器,而耶和华却像昔日在红海为配备兵器的人民争战一样,为他们争战(比较出十三 18 ,十四 13-31 )。传统译作「千」的希伯来文可能指一个由 5 至 14 人组成的分遣队,像在民数记一章和二十六章的点阅名单中一样。有些作战的人留在约但河东去保护他们的家园(参二十二 8 )。「在耶和华面前过去」到约但河西岸的人,好像在一个检阅台前过去一样。这位神圣的总司令又再一次在军营当中恢复祂君王的位置。
第 14 节正如耶和华所应许的,约书亚现在被尊为大。尼散月十日(参三 1 ),即选取逾越节羔羊那日(出十二 3 ),是以色列人再一次晓得要敬畏神( 24 节,三 10 )和敬畏约书亚的日子。
第 15-18 节约但河的河水复流,就好像城门在君王和祂的家臣进入了皇城后就关闭一样。约但河复流的时间,像它断流时一样使人惊异(参三 15 )。
第 19-24 节在那相同的一天,以色列人在吉甲立石作民族的纪念(参四 2 )。吉甲可能位于麦法耳废墟( Khirbet
约书亚记第四章
v. 十二块石头(四 1 ~ 10 )
这段经文的焦点,为以色列人所设的纪念物。其中有三个重点: (1) 透过约书亚的领导,神主动要他们作这件事; (2) 众支派都过了约但河; (3) 设立永远的纪念石,让后代牢记这件过河的“奇事”(三 5 )。
1 ~ 5. (1) 第一点接续约书亚为摩西接班人的主题。这项任务是耶和华提出的,而祂只向约书亚说话。约书亚遵从神的指示( 4 节),拣选了十二个代表( 2 节)。约书亚重复扛石头的命令。这件事本身,再加上石头乃是取自约但河当中(祭司所站之处),显示他完全遵行了神的吩咐。由十二个人的行动( 8 ~ 9 节)可见,约书亚也顺服了神在第 3 节中所说的话。 206 先提到神的指示,又在故事中予以重复,乃是宗教文字的特色,可参照出埃及记二十六~四十章有关会幕的吩咐以及其建立。 207 第 8 节开头注明,百姓谨慎地遵照约书亚的命令行事, 以色列人就照约书亚所吩咐的去作 。约书亚在第 6 ~ 7 节提供了解释。按人的角度看,是约书亚下令要设立纪念物,并提出解释,他的作法与摩西相仿,当年过红海之后,摩西写歌作纪念(出十五章),并且说明为何要这样作。对基督徒而言,若要在神的子民当中事奉,有效地带领他们,对神话语的顺服乃是关键(徒二 42 ;罗十六 19 ;林前四 1 ~ 2 ;帖前四 1 ~ 2 ;提后三 15 ~ 16 )。
(2) 第三、四章最重要的情节,当然是以色列人过约但河。这一段中澄清了三件新事:首先,这些事件的发生,是在 国民尽都过了约但河 之后。第一节的用语与它前面的话(三 17 )很接近,那句话总结了祭司抬运约柜的一段。不同之处在于:前一个片语是以 直到 开头,记载祭司在河中停留的时间。而有关纪念的这段,头一个片语的开始是 当 ,告诉读者,以下的事件是在众民过了约但河之后发生的。动词 尽都 (希伯来: tmm )并不是说,下一个事件发生之前,每个人都过了河。最好的了解,是它在讲某件事仍在进行之时,所以较好的翻译是“正在完成该项任务时”。 208 在神学上,这个动词是描述神旨意完整而准确的应验,下一段正可作它的说明。
其次,在这段中,字根“过去”(希伯来: `b[r )出现四次,讲到过约但河。第 3 节和第 8 节是使役用法,指那十二位代表要把石头从河中 带过去 ,放在指定的地方。这个用法让石头变成以色列人过河的象征。它也用于约书亚给这些代表的第一道命令, 要过去 ,最后,它出现在对纪念物的解释。在约柜 过约但河 的时候,河水才断绝。
第三方面,这一段从一个新的角度强调以色列人过河:全国都过来了。第一节的开头就用到 全国 (希伯来: kol-haggo^y ),来自以色列各支派的十二个代表为其象征。纪念物需要十二块石头,也是同样的道理,约书亚对纪念石的解释,亦提及这一点。以色列众民过约但河,不能只成为这一代的经历,未来的以色列人也要知道;他们看见这个记号,听见相关的解释,就能“参与”在其中。对以色列而言,过约但河代表进入神应许的“新世界”。对基督徒而言,重生的图画代表进入新生命中,蒙神拯救、享受祝福(约三 1 ~ 21 )。
6 ~ 7. (3) 这段经文的目的,是要留下一段纪念文字,让未来的世代知道以色列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他们的神乃是能行大奇事的神。解释的话位于整段的中间,是约书亚所讲的。这段讲话本身为交错结构, NIV 的翻译将它表达了出来:
A. 要在你们中间作为证据。日后,你们的子孙问你们说:
B. “这些石头是什么意思?”你们就对他们说,
C. 约但河的水被断绝了
D. 在耶和华的约柜面前。
D'. 当它过约但河的时候,
C'. 约但河的水就被断绝了。
B'. 这些石头要作
A'. 以色列人永远的纪念。
这种交错结构将纪念石的意义作了说明。它是一个记号,为要教育未来的世代,使他们明白过去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认识他们的神。他们看见从约但河水断绝的时候,从河中取出来的石头,就会明白这个记号了。河水所以断绝,是因为约柜要通过约但河。 纪念 (希伯来: zikka{ro^n )一词,在约书亚记中只出现这一次,但希伯来圣经中,这个字多次出现,有十三次出现在出埃及记、利未记和民数记。在这几卷书中,它是指逾越节和出埃及(出十二 14 ,十三 9 )、亚玛力人失败的记载(出十七 14 )、祭司所穿以弗得上的宝石与名字(出二十八 12 、 29 ,三十九 7 )、赎罪的钱(出三十 6 )、吹角节(利二十四 24 ;民十 10 )、一种素祭(民五 15 、 18 )、铜香炉(民十六 38 ;希伯来圣经十七 5 ),和其他献给耶和华的祭(民三十一 54 )。这些纪念,再配上以色列的宗教节期、仪式等等,成为一个连贯的主题。这些石头既然也是一种纪念,因此,过约但河便有祭典意义,也是吉甲的伏笔,石头将要立在那里,对早期以色列人的宗教生活具重要意义。过河的石头既然取自众民过河之时祭司所站之处,因此,其情境便是以色列的祭司与宗教仪式。对基督徒而言,浸礼与主餐乃是“纪念”,这些是信仰生活的里程碑,具有回顾、教导、勉励顺服等功用(林前十一 23 ~ 32 ;彼前三 18 ~ 22 )。
8 ~ 9. 约书亚在约但河当中又立了十二块石头。经文似乎暗示,这是第二回的纪念,是在前面所提的十二块石头之外。这个举动的目的没有解释,而前面的命令和后面的记载都没有提及,因此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经文这样记?或许这段是不必要的,应当删除。 209 另一种看法认为,这或许是指用石头搭的一块平台,让祭司站立,或者是一种文学的设计,强调约书亚顺服的热诚。 210 不过,最佳的解释,是认出以下几点特色: (1) 重复与回顾的笔法,第 8 节中已经开始,一直延续到第 10 节; (2) 这里的用语,和第 8 节与 20 节立第一堆石头的用语很接近; (3) 文法的重复用法,是为了突显一个要点; (4) 若在半路引进一个全新的题目,但只提一次,这种作法(在希伯来文法中)是非常突兀的,甚至可说是不可能的。 211 因此,把这些石头视作与第一堆相同,是较佳的翻译: 约书亚将本来在约但河中的十二块石头立起来…… 。
10. 虽然第 9 节大半是重复的话,但其中也有新的资料:约书亚是整个立石为纪念之事的总负责人。第 10 节继续第 8 ~ 9 节的摘要,提到祭司站在水中,将整个行动归之于神透过约书亚所颁布的命令,并且又说,这都是 照摩西所吩咐约书亚的一切话 而行的。正如第 9 节,这里的重点是将行动的终极责任,归于神所拣选的领导人。不过,这里将摩西和约书亚作了平行比较:摩西怎样顺服神,约书亚也怎样顺服摩西。这就又进一步显示,约书亚是摩西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它成为 14 节高举约书亚的伏笔,那里说,众百姓从前怎样尊重摩西,现在也同样尊重约书亚。 212
206 此处有一个文字游戏,就是第 3 节 祭司脚站定的地方 (希伯来文 ha{k[i^n ),和第 9 节约书亚如何将石头 立在 (希伯来文 he{qi^m )那里,参 Butler,
40 页,不过,这个字也出现在三 17 和四 3 ,这样看来,它没有特别意义。然而,这个文字游戏把开始这件“奇事”的祭司之动作,与这件“奇事”的纪念连在一起。 Boling and Wright, 173 页注意到四 4 “已经指派”(希伯来文 he{k[i^n )的文字游戏。他们认为,这是指那批人将约但河东岸的石头搬到河当中,现在则把石头搬走,要“为扛约柜之人作一个舞台”。
207 参 Polzin, 95 页,他称三 11 ~ 12 为“具预表性的连接段落”,为四 2 ~ 3 “的前奏”。亦可参 B. F.
Batto, Slaying the Dragon: Mythmaking in the biblical Tradition (Louisville:
Westminster / John Knox, 1992) 。这类研究的摘要,可参 J. R. Porter, 'The Background of Joshua III-V', 5 ~ 7 页。
208 这是由于希伯来文 \cs15 ka~@s%er 在它前面,可以译为“正当”,意思是“就在那段时间当”。
209 P. P. Saydon, 'The Crossing of the Jordan :
Josue 3; 4', CBQ , 46, 1984, 203 页。
210 Boling and Wright, 175 页 ; Polzin,
109 页。
211 Winther-Nielsen, 179 ~ 182 页;同作者 , 'The
Miraculous Grammar of Joshua 3 ~ 4', 313 ~ 314 页。
212 七十士译本中删除了提及摩西的话,或许是出于热心,要避免表面会产生冲突,因为从来没有一处记载摩西吩咐约书亚去行第 10 节的各样事。参 Barthelemy, 3 ~ 4 页。
增注:来历语( aetiology )
有一个现象值得说明,即“直到今日”(希伯来: `ad[
hayyo^m hazzeh )一语的重要性。这一词共出现 83 次,其中 15 次在约书亚记,比其他所有书卷都多。虽然这个词的用法可以相当随意,指直到作者的时代某种情况依旧如此,但有些学者认为,在像约书亚记这类的历史书中,它扮演独特的角色。他们主张,这个片语是作者刻意要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地名,或一个地区的特色。例如,在约书亚记第四章中,这个片语解释了立石堆为纪念之故事的真正理由。在吉甲( 20 节)有一堆石头,而叙事者想要读者注意,他要解释这堆石头的由来,结果便是这段约书亚的故事。这就是所谓的“来历语”( aetiology )。约书亚记中其他的来历语包括:喇合和她的家人留在以色列当中(七 26 )、艾城(八 28 ~ 29 )、基遍人(九 27 )、基述人、玛迦人(十三 13 )、希伯仑的迦勒族(十四 14 )、耶布斯人(十五 63 ),和基色的迦南人(十六 10 )等的来由。不过,有时候“直到今日”的上下文,也并非要解释来历。约书亚用它来描述约但河东各支派的忠实(二十二 3 )、拜毗珥之事持续的影响(二十二 17 )、百姓的忠心(二十三 8 ),及神为他们赢得胜利(二十三 9 )。
这些证据导致几项结论:
(1) 这个词汇在约书亚记中有不同的用法,相当于英文的“直到现在”( until now ),因此凡主张它为具“独特功能”公式之人,必须要提出更强的证据。 213
(2) 虽然“直到今日”一语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事物今天是这个模样,但经文本身并没有以它为一种一贯的文学形式,但若它确实是“来历语”,就应当有一贯性。 214
(3) 在二十三、二十四章中,约书亚将过去的历史应用到现今的听众身上,而这个片语或许意味,作者想将该故事应用在当今的一代身上(至于四 9 ,请参阅前一段)。 215
(4) 这个片语无法作为具历史性或不具历史性的证明。 216 所以,按旧约中这个片语在历史书和先知书中的用法,加上它在不同经文中的抽离用法(如,四 9 只适用于第四章的记载)看来,我们无法一概而论,说:它是于某时被“插入”一卷书中,也无法依据它来判断一卷书的写作日期。
213 Younger, 224 ~ 225 页,从主前十五世纪的法老 Thutmose
III 的记事中,发现一段类似的说法:“这些事记在一皮书卷上,放在 Amun 神庙中,直到今日”( m hrw pn )。这个片语出现在一次军事行动的记录中,与约书亚记类似。
214 B. O. Long, The Problem of
Etiological Narrative in the Old Testament , BZAW 108 (Berlin: Alfred To/elmann , 1968), 25 ~ 26 页;另外, Butler, 81 页注意到, Noth 着名的“来历语”例子,即亚干的故事,与其它的“来历语”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
215 B. S. Childs, 'A Study of the Formula
"Until This Day"', JBL , 82, 1963, 279 ~ 292 页。 Weinfeld, Promise ,
148 ~ 149 页主张,这片语是一种教导工具,让后代来体会整个国家的传承。
216 B. S. Childs ,前文。“来历语”的观念受到批判,有人认为这是没有帮助的标签,对故事本身没有说明什么,它的用途乃是描述一些故事,这类故事最多只有修辞的目的(让人对该物件或事件产生兴趣),但没有宗教的目的。参 H. C. Brichto, Toward a Grammer of Biblical Poetics. Tales of the
Prophets (Oxford: Os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8 ~ 30 页; P. J. van
Dyk, 'The Function of SoCalled Etiological Elements in Narratives', ZAW ,
102, 1990, 19 ~ 33 页。
vi. 百姓过河(四 11 ~ 13 )
从第二章探子的故事,和第三、四章十二位支派代表的事,都可以看出此卷书写故事的手法为:先将情节作概要提示,然后才详述内容。同理,前面曾经几次提及百姓,成为伏笔,而这一段便以他们为重心。另一种手法,前面也曾观察过,就是描述同时发生的事。在故事中,百姓过河是在祭司之后;祭司先抬着约柜,在河中站定,这情况可能是在四 1 ~ 10 各样事之前、之时,和之后。
至于过河的顺序,参导论之“神学” D “圣洁与救赎的神” 。神子民按照祂的启示行事,这乃是圣约关系最主要的成分,在西乃山如此,在约但河亦然。就基督徒而言,我们对耶稣基督的话语也应当有如此的回应(罗十 9 ;约壹一 1 ~ 3 )。
11. 这一段提出过河的两个理由:顺服神的指示,并预备争战。首先,顺服神的命令,这可以由此处反覆的声明看出来:以色列人遵照所吩咐的去作了。动词 尽 ( tmm ),指全国都过了约但河(三 17 与四 1 ),也说明了他们完全执行了神的命令( 10 节)。同样,下一句再用这个动词来描述百姓完全过了河( 11 节)。它强调出,以色列的过河乃是完全遵行神的命令,亦即,当以色列人“尽都”过了约但河,就表示他们“尽都”顺服了神的吩咐。由此亦可说明这里的一个细节,即:以色列人是 急速过去 的( 10 节),显然他们迫切要遵守神的命令。
百姓起先亲见祭司与约柜采取行动,进入约但河,后来又亲见所有的人都过了河。在这两件事中(三 6 ,四 11 ),约柜和祭司 在百姓面前过去 (希伯来: `br )。经文所强调的,是以色列人在观看祭司的动作。 217 百姓的见证,正如一份记录,将这件“奇事”和其中的仪式保存下来。这件事也像当年过红海时一样,所有的以色列百姓都亲眼看见,而且参与在神的大作为中。
12 ~ 13. 战争的预备,分别记在三个地方。约但河东的战士最先过河。这个动作是在开始实现他们于一 16 ~ 18 向约书亚所起的誓,也符合了当年摩西分配约但河东的地业给他们时,他们所应允的话(参一 12 ~ 15 的注释 )。他们过河时 带着兵器 ,这表示他们在以下所记巴勒斯坦所有的战役中都有份。从这件事亦可确知,在过河的时候,以色列所有支派都同心合意, 218 所有以色列人都看见他们过了河。其次,此处提到四十个“带兵器的部队” 219 (和合:四万人),说明了所有以色列人过河的目的。这是他们在迦南地从事争战的开始。过了约但河,以色列人便终于踏进了神应许要赐给他们祖宗之地。同时,他们也进入了敌人的疆土,危机四伏。所以,他们要全副武装,预备作战。第三,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为百姓过河的目的作了总结:他们是 在耶和华面前过去,到耶利哥的平原,等候上阵 。他们 在耶和华面前过去 ,也就是说,他们顺服耶和华的命令,而祂可以为他们的顺服作见证。因此,他们可以期待神必定会实现祂的应许,为他们争战,让他们得到这地为业。他们过河之后,来到 耶利哥的平原 。因此,他们是在约但河西岸取得了一个战略性的据点。到了平原之后,他们可以组织起来,护卫自己,并预备下一步占领迦南地的行动。他们过河,是 等候上阵 ,这表示此番举动并非只是空洞的宗教仪式,缺乏实质意义。过河是占领迦南地的第一步,携带兵器自然有其必要。
迦南地的居民为何没有在以色列人渡河的时候,就攻击他们呢?可能的原因有三:
(1) 他们或许不确定以色列人会不会过河,或什么时候会过河。以色列人似乎已在摩押地的什亭安顿下来,他们过河的行动十分突然,在岸边的时间也很短暂。因此,迦南人或许没有准备好去攻击他们。
(2) 他们过河的地点出人意外,在亚当城以南,那里并不容易涉水而过,以色列可能的仇敌绝对不会料到他们竟在那里过河。如果迦南人要等着攻击,或许会选择北边一带。
(3) 在晚铜时期(主前 1550 ~ 1200 年),迦南只有几个地方人口比较集中,而靠近耶利哥平原一带,若有一些民族移入,对这些地方并不会造成威胁。下文将说明,耶利哥并不是一个主要的聚居之地,因此,那“城镇”的居民对以色列人的过河也束手无策。
对基督徒而言,这些军事方面的预备,让人想起新约所描述的属灵争战,这也同样是很大的挑战(彼前五 8 ),需要灵里有预备,穿戴全备的军装(弗六 10 ~ 18 )。
217 Winther-Nielsen, 182 页。
218 若与一 16 ~ 18 比较,可以看出这里以色列的团结可能出现危机。因此,这里提到约但河东的支派,并不是“多余的”,他们亦非为“护卫部队”,与其他支派不同(如 Boling and Wright 的看法, 175 页)。其实,提及他们,乃是肯定“所有以色列人”的参与。
219 有关“千”(希伯来: ~elep[ )字可指一个军事部队之说,参 G. J. Wenham, Numbers.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Leicester and Downers Grove: IVP, 1981), 60 ~ 66 页; Boling and
Wright, 176 页。这两本书都提到 G. E. Mendenhall, 'The Census Lists of Numbers 1 and 26', JBL , 77,
1958, 52 ~ 66 页。 Mendenhall 说,最初一个部队可能由五至十四人组成。
vii. 约书亚受尊崇(四 14 )
这里应验了神在三 7 的应许,所用的言辞也类似,这也是过约但河事件的结语。耶和华高举约书亚,让以色列人尊敬他,正如从前尊敬摩西一样。过河是约书亚诸多责任中的头一项,以色列人承认,他是摩西的接班人,是他们的领袖。以下各样事件更肯定了约书亚的角色,他要率领百姓,得着圣约中的应许。
viii. 离开约但河(四 15 ~ 18 )
这几节很像约书亚记三 8 、 13 、 15 ~ 16 。那里记载,耶和华向约书亚说话,应许将高举他。耶和华指示他,吩咐抬约柜的祭司去站在河中,他们照着去行,约但河的水就止住了。在约书亚记四 15 ~ 18 ,耶和华又向约书亚说话,指示他吩咐祭司行事。不过,这一次却是要他们将约柜从约但河中抬上来,踏入迦南地的干地上。约书亚又照着耶和华所说的吩咐祭司,他们也全然遵行,抬走了约柜。约但河的水随之复流, 流到原处 。从宗教方面而言,这个动作将整个过河事件放进了神所命定的仪式情境中,由祭司开始,也由祭司结束。平信徒参加在内,并作见证。文中提到祭司的脚掌,是证实这件“奇事”完全是由祭司掌控的。从文学的角度而言,这段经文成为过河一幕与祭司角色的结束。前面曾提过,这事与约书亚的高举互相交织,显示已达成这个目标。从神学而言,这段经文让人承认神有控制大自然的能力,神选用这些能力,透过祂所拣选的器皿(约书亚与众祭司),让祂的百姓来得着祂的应许。对基督徒而言,这段话令人想起耶稣的能力,因门徒曾见证说: 连风和海也听从祂了! (太八 26 ~ 27 ;可四 39 ~ 41 ;路八 23 ~ 24 )。
ix. 转到吉甲(四 19 ~ 24 )
到目前为止,读者只知道过河的时间是在约但河水涨溢之时,就是在春天。现在经文指出,是 正月初十 日 。出埃及记十二 2 ~ 3 也提到这个日期,那里讲到逾越节的预备,而逾越节则是十四日。因此,这段经文无异于再次回顾了出埃及的事件。不过,这次的回顾是预备读者,去看第五章中逾越节的庆祝。它也暗示,逾越节的预备既是从这天开始,那么,过约但河也成了在吉甲庆祝逾越节的开始。至于“吉甲”究竟是在什么地点,目前并无确凿的资料。圣经里面所提到的吉甲,不一定都是指同一个地方。这个地名的意思是“圆圈”,用来描述防卫森严的营区正合适,而约书亚时候的情形极可能如此。耶利哥周围一些小小的遗址都是可能的地点,不过并没有可验证的遗物,让考古学家可以准确地判断扎营之处。
20 ~ 21. 约书亚竖立了纪念石。因他的吩咐,使过河之事得以完成,而这些石头将成为纪念。如第 6 ~ 7 节所述,这些纪念石必会引发后代子孙好奇的询问。
22 ~ 23. 前面的说明( 6 ~ 7 节)强调的是约柜,但这里的解释则用以色列人所 过 的 干地 为重心。水断绝了,才能取得这些石头,百姓经历到走过干的河床。第 23 节特别将过约但河与过红海相连。虽然在出埃及的记录中,并没有用到 干了 这动词,但是喇合在提到过红海的事时,却曾用到(二 10 )。这里的位格有所改变。在讲到过约但河时,是用第二人称复数, 你们 ,这应当是指所有刚过约但河的以色列人。讲到过红海时,则是用普通的第一人称代名词, 我们 ,这是指约书亚和他那一代曾经历过那件事的人。这一位格的改变,与约书亚记五 6 所提旷野四十年的飘流相符合。从神学上而言,此一“新出埃及”的经历也是以色列世世代代的人都应当有的经历。他们也可来到吉甲,看这些纪念石,重温过约但河的种种事件,以及它与原初出埃及的关系,藉此而更新他们向神的委身,矢志事奉祂。许多年之后,施洗约翰就是来到这一带,重新预备百姓,以迎接神的国度。 220
24. 约书亚指出这些事的两重目的:第一,是要让地上(迦南地)所有的居民都知道,惟有神才是真神。 耶和华的手 是大有能力的。在神责罚反叛者的经文中,这个词经常出现(如:出九 3 ,十六 3 ;民十一 23 ;申二 15 ;书二十三 31 )。第二个目的,则是接续 耶和华的手 一词而来。这里又用到第二人称复数 你们 ,指所有听约书亚讲话的以色列人。这个神迹的成就,是要以色列人一生敬畏神,敬畏神便是要全心全意效忠祂。这个神迹和其纪念,以及约书亚的高举,都以此为目的。神迹要百姓注意,必须效忠于神、祂的圣约,以及祂所指定的领袖。 221 福音书记载拿撒勒人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时,同样也有两重目的:使听见的人能够相信,而信心便能使他们完全委身于基督(约二十 30 ~ 31 )。
最后这段话具过渡的功能。它总结了过河的事件,在简述之后,提到约书亚立石为纪念,并说明其意义,它也引介了未来将发生的事。以色列人现今已在迦南地之内,以吉甲为基地。神已经为他们行了“奇事”,这事会向迦南人挑战,让他们选择要归服以色列人,还是与他们为敌。无论怎样选择,最后他们都必须承认,以色列的神是大有能力的,胜过他们的抵抗,正如祂已经制服了红海和约但河。以色列人若学会 敬畏神 ,就是单单敬拜祂、顺服祂,必能经历这样的胜利。
220 这里和以下几章,曾被视为是靠近耶利哥的吉甲圣所( sanctuary )所保存的资料。甚至有人认为,其源起是因庆祝过红海、重演过河仪式而来。参 F. M. Cross, Canaanite Myth and Hebrew Epic.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ligion of Israel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103 ~ 105 页。这是以色列人跨入迦南地最明显的目的。他们正如出埃及时的以色列人一样,准备开始新的生活,重新向神委身,要作祂的子民。这件事与乌加列文巴力打败河与海的水神之神话,乃是截然不同的。约书亚记三~五章将整件事扎根于以色列早期的历史中。
221 K. Aryaprateeb, 'A Note on YR' in Jos.
IV 24', VT , 22, 1972, 240 ~ 242 页; Boling and Wright, 187 页。
──《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书亚书
约书亚记第四章
4:3 “今夜住宿的地方”当指吉甲(19-20节),位于耶利哥城东约二公里,为一平原。以色列人过河后在此扎营。有几件重要的事发生在吉甲:1,吗哪停止降下;吗哪是以色列人在旷野生活时的粮食,现在可以吃到迦南地的出产(例如“烘的谷”),不再需要吗哪(5:12)。2,立石为见证;十二块立在河中,十二块立在吉甲,见证神的大能(4:8-9)。3,受割礼(5:2-9);为旷野路上出生的人施行割礼(为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记号;创17:9-13)。4,守逾越节(5:10-11)。
4:7 立石为记乃遵神的吩咐,提醒后世子孙永远敬畏曾拯救他们的大能的神。
4:12-13 过河的二支派半军队的人数为四万,《民数记》26:7,18,34所记二支派半流便、迦得、玛拿西,20岁以外能打仗的总数为13万余;可见过河参加战争的只有三分之一,其余的留在河东(外约旦)保护新建立的家园。
4:20 约书亚攻打迦南各城时,吉甲是他的司令部。旧约中叫做吉甲的不只此一处(比较申11:29-30)。此处的吉甲当指耶利哥东北三公里处的卡巴马夫谢废墟(Khirbet
el-Mafj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