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第六章
第 6 章
传 6:1-6> 有福不能享,我可不想落入这种景况……
6:1-6 “神使他不能吃用”可能意味着那个人已经死了。即使人活了许多年,他的一生至终还是虚空的,因为他所积聚的一切终要留给别人。不论贫富,人人都会死。很多人想尽方法以延年益寿,增进健康;然而很少人会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神,来关注属灵的景况。如果我们单单致力于延长今生的寿命,而不采取神定的步骤去获得永生,我们的目光是何等短浅!
传 6:1-8:15> 世事难料,惟有神的心意不变!
6:1-8:15 在这段经文中,所罗门告诉我们,对神有正确的态度能帮助我们应付目前的不义。荣华富贵不一定是好的,而患难也不全是坏的。只有神永远是好的;如果我们按照祂的心意生活,就会心满意足。
传 6:6> 都归一个地方,是──?
6:6 “众人……都归一个地方去”意指人人都有一死。
传 6:9> 妄想啊,我会这样吗?
6:9 “心里妄想”是指人浪费时间去空想,希望得到他所没有的东西。
传 6:10> “比自己力大的”是指谁?
6:10 神知道并管理世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尽管有时看来并非如此,祂确实是完全掌管我们的一生。既然创造我们的神完全知道我们,而且知道过去与未来,若我们仍然与祂争论,岂不是愚昧!(参耶 18:6 ;罗 9:19-24 )
传 6:12> 人真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吗?有人说不能,又有人说能,到底──
6:12 所罗门讲出了意味深长的真理──我们不能预测将来。他这样说是要反驳人能控制自己命运的观念。只有神知道在我们身上会发生什么事。正因为没有人知道未来,所以我们都要好好地过每一天,也应在一切的计划上仰望神,而不仅是展望将来。──《灵修版圣经注释》
传道书第六章
过眼云烟(六 1 ~ 12 )
所罗门王所讲论的似乎都是悲观的一面,但所提到的却是铁一般的事实,是他一生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及亲身所经历的。他无非要劝世人不必贪生,因为这世界及其上的一切都不可靠(当然他也没有劝我们要轻生)。
.富贵与荣华难倚靠( 1 ~ 2 )──许多人以不法的手段来赚取名利,甚至不少基督徒也不例外,这是圣经所责备的。但这里所提到的却是以正途努力赚取,也是神所赐予的(祂也曾把资财、财富和尊荣赐给所罗门王,参代下一 12 );若果我们把盼望全寄托在其上,必会感到失望与空虚,因为世事多变幻,富贵难倚靠。
.子与寿不是福( 3 ~ 6 )──我们华人传统的思想是多子多寿,四代同堂是无上的福气。但所罗门的见解却不大相同,寿命越长,受苦越多;子孙越多,纷争也越多。所以我们不必力求长命百岁,儿孙满堂,只求心里能享受那平安喜乐,就是那在主里不会失掉的福气。
.智与愚无差别( 7 ~ 9 )──在撒但所掌握的世界里,智慧人与愚昧人、好人与坏人、富人与穷人都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因为他们的结局皆是死( 6 );他们所遇到的变幻也是一样,所以若寄望在这世上,真是只有虚空与捕风!
10 ~ 12 节可算是这章圣经的小结,既然这世界及其上的都不可靠,我们何不寄望于大能者耶和华呢?(其实我们的一生都由祂作主,在第 10 节的起名与知道,都是被动式的。)再者,这人生是短暂的,我们何必只竭力追求那不能持久的事物(人生如影儿, 12 )?
默想 我应如何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活得最有意义,并赚取最有永恒价值的“财富? ──《新旧约辅读》
传道书 传道书 第六章 注释
6:1-8:15 正确地检讨人生表面的现象
作者以人生的幸福、苦难、报应为题,揭露世事的真相,从而洞悉神
的计划,并劝导人有适当的回应。
1-12 昌盛或顺境不一定是好的
人表面上的幸福不一定正确地代表他的实况。
1-2
有人拥有神所赐的财富和尊荣(参代下1:11-12),却没有神所
赐享受丰盛的能力,结果得不到满足。
3-6
有人蒙神赐下众多後裔和长寿,竟无人记念,如未见天日连名字也没
有的胎儿一样。
3
「埋葬」:指隆重的葬礼,包括为死者哀哭(见耶16:4-6)。
7-8
人劳碌若只为满足自己的欲念,无论他是贫或富,均不会达到
目的。
9 能够运用我们现有的比争取那没有的更好。
10-11
昌盛之所以不能带给人快乐是由於神的定旨──人乃神所创造的,人
若离开神便不能从神所赐的物质中得到应有的享受及欢愉。无论人怎
样努力抗拒也是无济於事。
10
「知道何为人」:即「至於人是什麽,这也早被知道」。
11 「加增 ......
既多」:或作「有许多事(或话语),无非是增添
虚空而已。」
12
表面上看来是好的并不一定好,「谁知道甚麽与他有益呢?」
思想问题(第 6章)
传道者为何说富足和顺利者的人生是虚空,是祸患?
传道书第六章
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世界(六 1-12 )
常言,‘该类事情常有’。有些人我们可能妒忌,他们似乎拥有我们所切望过的一切写意生活,却未能时常享到。 Koheleth 给我们提供这种情形的两个例证:
(一)有个富裕、且非常受人尊敬的人,他心所想的一样都不缺,然而‘上帝使他不能享用’(第 2 节)。那可能是由于削弱健康的疾病,或突然临到的死亡。结果别人──‘(一个)外人’──获得他所有的一切利益。 Koheleth 说,那诚然是虚空,也是‘祸患’,用现代英文译本的译法来说,那是‘一种令人伤心的悲哀’。
(二)还有另一个人(第 3 节),他是旧约时代所意味真正写意── shalom ( 平安 )──生活的活化身;一个拥有一个大家庭的人,一个享高寿的人。然而他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死时也无人哀悼,甚至没有适当埋葬。译作‘又不得埋葬’的那片语,就是死而无人哀悼,也可以译作‘即使他得到适当地埋葬’。那么这会是他一生故事中另一个加号──有好结果的长寿、并有适当的葬礼,而达于顶点。但 Koheleth 说,甚至那样并不能补偿他未能从人生中得到满足的事实。他若是死产的,就会更好。至少他会免受人生的纷扰。关系重要的不是寿命的长短;不论你活多久,到末了你都得走上所有血肉之人要走的道路。重要的是人一生的 品质 ,人的一生除非带来喜乐、满足、和幸福,否则便毫无意义。
Koheleth 在七至九节,从这些人生中‘祸患’的例证,转过来,注视人生祸患的另一面。他用两句谚语(一句在第七节、另一句在第 9 节),就是看起来似乎是彼此矛盾的谚语来说明。他开头仿佛表明‘对岸的草总是绿些’,而以‘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作结。第七节的谚语叫我们注意人决不能逃避要做单调工作的事实,单调的工作是永远不能令人满意的。他们做得愈多、赚到愈多,便想赚得更多(请参五 10 及以下的注释──财富与满足 )。倘若那是一般情形,智慧人比愚昧人有什么长处呢?他把这问题留给我们回答,但我们已经知道他的答案只能是‘肯定’或‘否定’的:‘肯定’,全在于智慧人确实有当怎样把生活活出来的线索,而愚昧人则没有那些线索;而‘否定’,则在于死也同样临到二者,甚至有些最智慧的人都不知道人生那些终极问题的答案。然后 Koheleth 仿佛要平衡他上面所讲指出拥有财富时一切的暗礁,他在第八节提到一个关于‘穷人’的问题。他说,假定有一个穷人知道怎样应付日常的生活──那又怎样呢?在 Koheleth 眼中,人生中有偌多美物显然是穷人决无法拥有的,只因为他穷。剥夺就是剥夺,无论那剥夺是采取什么形式或方式。在这里没有把关于穷人和简朴生活的价值加以浪漫化!仿佛 Koheleth 已观察了各种人和人的各种情况──贫富愚智──并对我们说,他们无一人找到开启人生最深处秘密之钥。无论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无论他们的智商如何,无论他们的银行存摺如何显示,他们都落在迷宫之中,而且无一人知道怎样破解其迷障。你永远都不满足么?最好不要期望太高,你便不会太失望。别浪费时间渴想你决不能得到的。这似乎是第九节那句谚语的要点。
倘若这一切似乎都颇似失败主义者的观点,那是根据 Koheleth 在十至十二节表明确信的,即生命本身不是我们力量能左右的。我们周围都是它的标记,辩论是没有用的。你可以希望它起变化,但愿望并不会改变那些事实。任何人若设法去争论这事,会发现自己是在‘与那比自己力大的’(第 10 节),就是在与上帝相争,而且像是把你的头撞击砖墙一般。人生是短暂的,并没有确定和绝对的价值。我们甚至不知道下一弯角藏什么。
在这里 Koheleth 与一些分享他许多困惑的旧约思想家之间,有一个饶有趣味的对比。 Koheleth 说,人生不可理解,人生不可理解……人生不可理解。约伯说,人生不可理解,人生不可理解……但人生必须加以理解。因此约伯一直挣扎,一直追寻下去,一直与上帝争论,相信他不但是与‘那比自己力大的’争论,且是与那也是公义的一位争论。 Koheleth 则放弃争论,并忠告我们为我们已得到的安心。所得可能不很多,但那是我们要得到的一切了。
甚至那些有更坚强信心的人,有时发现自己在与 Koheleth 非常接近的情况中,并且不得不说‘人生不可理解’。请留意听鲁益师在他爱得如此深切而又爱得短暂的女子病死后直接的反应(见 阴郁地 〔 Shadowlands 〕,第十页):
‘上帝在哪里呢?当你的需要迫切时,当所有其他帮助都徒然时,到祂那里去,你发现什么呢?当你的面门砰然关闭,里面有闩门和加闩的声音。之后,是静寂。你大可以转身就走。你等得愈久,静寂变得愈沉重。窗户中没有灯光。那可能是一间空屋。里面曾有人住过么?似乎曾有人住过……。
鲁益师并没有转身就走。他等待,他苦忍,他挣扎──你可以在 悲伤的体察 ( A Grief Observed )重新体验他的历程──他挣扎,直到他发现在他所着另一本书中,藉其中一个人物的口表明出来的真理:‘主,我现在知道,为什么你不作答。你自己就是那答案。在你面前诸多问题都渐渐消失。还有什么其他答覆会使人满足呢?只有言语,言语,言语,被诱导出来对抗别的言语……’(引自 阴郁地 ,第一五二页)。 Koheleth 的难处是在他看来上帝自己不可能是那答案。上帝是一个谜,在天上一个遥远的谜,然而他已经与地上极多他无法可解的达成协议了。──《每日研经丛书》
马唐纳注释 传道书
六 1,2 人生中有个残酷的讽刺重压在人的身上,就是人蒙神赐他心里所愿的一切:赀财、丰富、尊荣,但不幸神使他不能享用这些东西。我们留意到所罗门埋怨神剥夺他享受财富的能力。
然後,早逝夺去这人享受赀财的能力,把所有赀财留给一个陌生人,而不是儿子或亲戚。这样,生命当然看来象个虚空的泡沫,或者一种恶性的疾病。
六 3 即使人有个大家庭,能活到老年,若他不能享受生命或者死後没有正式的埋葬,这些无上的怜悯都没有意思。事实上,一个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更令人妒忌。
六 4 不合时的出生虚虚而来,离去时不留名字。他的名字被遮盖得含糊不清,就象从来没有出生,也没有死亡一样。
六 5 虽然那胎从来没有见过天日或者毫无知觉,但比那吝啬的人更能享安息。因为他从来没有经历过人生中使人受不了的反常情况。
六 6 即使那吝啬的人活千年再活千年,若他不能享受生命中的好东西又有何用呢?他跟那胎儿都有同一终局,就是都进到坟墓里去。
六 7 人的劳碌主要是为自己和家人买食物。但奇怪的是他竟然从不知足。他的收入愈多,就愈想买多些。满足是棒上的冰葫芦,总闪避他。
六 8 所以在这个费力的寻求中,智慧人比愚昧人没有任何长处。而且即使穷人比众人知道如何面对人生,他的前路也不见得有多好。
六 9 能满足於面前所摆设的菜肴总比时常渴望更多东西好。这种常渴求更多的心态就象捕风一样愚昧。一如卢宝德所说,就象“在寻求真满足中,迷失似地渴望这样, 又渴望那样。”
六 10
, 11 先前所有的不论是谁,富裕或贫穷、聪明或愚蠢、年老或年幼,他已给起了名为人。这里人代表希伯来文“ adam ”,意思是“红黏土”。红黏土又怎能与创造主相争呢?
传道书 6:2
外 人 来 吃 用: 一
个 人 可 以 拥 有 他 所 需 的 一 切, 却 无 法 享 受 它 们。 我 们 能 否 享 受 我 们 所 拥 有 的 东 西, 在 乎 我 们 是 否
与 神 建 立 了 正 确 的 关 系。 若 我 们 顺 从 神, 委 身 于 他 的 国 度, 神 就 让 我 们 享 受 他 赐 给 我 们 的 一 切。
6:3
3~6 那 人
虽 然 活 千 年, 再 活 千 年: 早 年 丧 命 是 可 悲 的, 然 而 长 寿 也 不 能 保 证 一 个 人 可 以 饱 享 神 赐 他 的 一 切。 人 若 终 日 遭 受 磨 难, 巴
不 得 出 生 时 就 没 了 气 息, 好 免 受 这 一 切 的 愁 苦 ( 比 较 伯 3 章 ) 。 展 望 永 远 的 未 来,我 们 便 知 道,重 要 的 是 要 为 神 而 活 ( 比 较 12:13~14) 。
6:10
他 也 不 能 与 那 比 自 己 力 大
的 相 争: 全
能 的 神 知 晓 万 事, 也 深 知 人 的 一 切。 与 他 相 争 是 多 么 愚 昧! 我 们 自 己 常 常 不 知 道 何 事 使 我 们 受
传道书
注释
六 1-6 财富和它的不可靠
财富不能保证人能好好享福( 1-2 节)。人的一生可以尽享荣华富贵,可是,最后却含憾而终,也没有后人为他的死哀哭( 3 节)。宁愿从未活过,也胜过一辈子在不满足中生活( 4-6 节上)。死亡是无可避免的( 6 节)。
六 7-9 永不满足的欲望
人的劳碌不单是为了享乐,更是为了生计,希望在人生中找到满足。但人的「心意却不知足」(不仅要满足「口腹」,所指的不单是身体方面的欲望)。
第 8 节这两个问题都预期获得否定的答案。无论是智慧,抑或穷人的曲意逢迎,也不能改善命运。
第 9 节可以理解为一个忠告,劝人要知足。但再从 9 节下推论,其意念大概是穷人虽然可以看见很多,但这种由眼目所带来的欲望,只会徒增挫败。
六 10-12 一个绝境
「名」代表了特性。世界(先前所有的)、人和神(那比自己力大的),全都具备固有的特性。在一章 2 至 3 节所提出的问题,永远都不会消失。
第 12 节人所需要的,是一些能足够每天所需(日子 …… 就如影儿经过),却又持续一生的东西(人一生 …… );是一些能处理人生之变幻无常(虚空),又能为人提供有价值之经验和意义的东西(有益)。这里的两个问题暗示一般人都未能发现这样的一条出路,而别人却难以在这方面提供任何帮忙。很少人会在此刻找到答案;对未来也难有任何实质的肯定。这部分来到了一个绝境。惟有五章 18 至 20 节曾带来一点的帮助。
传道书第六章
5. 财富缺乏保障(六 1 ~ 6 )
一连串速描刻划出钱财的有限。财富本身并不保证人能享受( 1 、 2 )。一个人可能壮年时家庭富裕,但去世时仍可能毫无满足,无人哀悼( 3 )。活得不满足,还不如早死的胎儿( 4 ~ 6 上)。死亡无可避免,不管来得多迟( 6 下)。
1. 传道者提出另一种人类的痛苦,是他观察到的。 日光之下 再一次界定出这是受限制的观点。最后一句按字面是“……并在人身上很重大(或“多”)”。它与八 6 雷同,因此 Moffatt 所译 重压在人身上 (与好几个现代翻译相同),较 在人间常见 ( AV )为佳。 GNB 所译 严重的不公义 强解了希伯来文。
2. 前面已经看过蒙神祝福的人(五 18 ~ 20 ),现在要看一个神赐了赀财的人,但文中之意是他并不知道自己财富的来源。前面那一个人得着 享受的能力 (五 19 ),但这一个人却不然,因此他无法得到满足。这个人的苦境也是以概括性的语法描述,让读者自己设想到底是什么夺走了他 享受的能力 。是飞来横祸?还是花花大少的厌倦?人间的一切他无所不有(参代下一 11 以下,同一词汇的用法),但他却没有胃口,或是没有机会享用。 尊荣 在五 18 ~ 20 没有提到;这人的名声与财富齐头并行。 kab[o^d[ 一字不是形容赀财的另一个词汇,因为人不能吃它(金司博等人); 吃 在此是指“享受”(参赛三 10 )。他的财富并不能使他个人得着什么:“外人可能来吃”(希伯来文可以如此翻译)。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至少自己能将财富传给儿子,以实现父志。这子句是作对比( 反有外人 ),而非作解释( 因为 , NASB )。
3. 六 1 、 2 节的这个人,大概是在壮年时便去世的吧?传道者进一步举例,另有一人颇为长寿,拥有极大的家庭。但这也不能保证快乐,他也可能在毫无满足、无人哀悼的情况下去世。 一百个儿子 虽是概括而夸张的说法(参 千年 , 6 节),却不像现代的都巿人所以为的那么夸大(参士八 30 )。“活许多岁,以致地的年日甚多”( RSV ,参 AV , RV )是不必要的重复。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让步子句:“就算他的年日非常多”(大部份现代版本如此译,瑞特、金司博亦然)。但希伯来文“多”( rab[ )可以指“卓越的”,“大有名声的”(参哀一 1 ),因此较好的翻译为“如果一个人活许多岁数,名声也如他的年纪那么大……”。这人名气之大如同寿命之长 244 。
纵然有家庭、长寿与盛名,生命仍可能一败涂地,终其一生毫无满足,最后无人哀悼而死。 心 在 心里却不得满享福乐 一句中,是指整个人的内在“生命”,在此处指他感情、喜好、享受、以及满足的能力。大多数现代译本只译为 他 。死后不得埋葬是表示备受轻视且无人哀悼的结局(参耶廿二 18 、 19 ;传八 10 的注释 )。不到期而落的胎强过一生失败的人。
4. 4 、 5 两 节是将 未出生即死亡的婴孩 与第 3 节不得满享福乐的富人作比较。 来 是指其不幸的出生(参一 4 ), 虚虚 (英: into
vanity )可以指“进入这虚空的世界”,但从上下文看,译做“毫无目的”比较好。 暗暗 (英: darkness )是死者的所在地,与日光之下的范畴成对比(参诗五十八 8 )。如果以为此处有痛苦的意思,则太过强解原文。 名字 在希伯来文中不仅是一个称呼而已,还包括人格与特性。未到期而落的胎没有机会发展特性或获得声誉。
5. 这一节将第 4 节正面语气的说法,再以反面语气说一次。未到期而落的胎没有经验过生命( 未曾见过天日 ),或不曾认识这个世界。但是那不满足的富人情况更糟。这孩子至少享有 安息 ;他不须要忍受“日光之下”的生命冲突。有些译本没有提到 安息 ( NASV , Moffatt , NEB ; JB “从不知道安息”的译法不太可能,这是将希伯来文标点改变而来)。
6. 第 3 节的长寿问题再度被提出。如果年岁只是痛苦的延长,又有什么用处? 活千年,再活千年是 讽刺性的夸大语:若状况不佳,即使有玛土撒拉岁数的两倍,也无法令人满足。下面突然插入一句: 众人岂不都归一个地方去么 ?将寿命的问题搁置一旁。所有人的目的地都相同,不管到那边要花多久时间。那 一个地方 是阴间 245 ,死者的所在地。
244 这是 Aalders 的观点;它包含将 s%e 解释为“如同”(参 ~@ s%er 在出卅四 18 ;诗一○六 34 ;赛七 17 ;耶四十八 8 中)。
245 G . Dalman 和 A. Spanier 主张“一个地方”是神自己,但 P.
Ackroyd 认为这观点完全错误。他自己的意见认为,此处是指“阴间的口”阴间的口永不满足。从箴卅 16 ;赛五 14 ;哈二 5 等比喻看来,这是可能的。但我认为以上(本书)的解释较好。参 'Two Hebrew Notes; ASTI, 5, 1966 ~ 7, pp.82-86 。
6. 贪得无厌的渴望(六 7 ~ 9 )
7. “口”是指吃用;人做工通常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营生。他的内心渴望成就与满足,但是单调的生活不断循环,他的期望落空了。有些人以为,这里只是指不断维持生存的必要,故将之译为“因此他的 口腹 永不知足”。但 这渴望永不得满足 ( Berkeley )更能表达原文之意,是正确的译法。单有食物并不能满足我们最深的需要。
8. 注译家们对这一节的意见差异甚大。大部份人视第一个问题为纯属加重语气的说法,但有一些人(亚达斯,根据雷维 Levy 和提罗 Thilo )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此后半段可能是进一步的问题,或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那知所行止的穷人也同样可以拥有。” 246 还有些人认为这是另一个问题:“穷人知道如何……对他有什么好处?” 247 或:“为何穷人要知道如何面对生命呢?” 248
传道者似乎是问两个问题,意指一否定的答案:智慧人在今生有何优势? 穷人 学会奉承人来求好处,对他有何帮助?最后一个字可指“生命”或“生活”。论到 穷人 ,表示贫富的主题仍在继续。 在人面前行 是讨他喜悦之意(参王上二 4 )。
9. 传道者进一步解释。如果智慧人和想改善生活的穷人有 妄想 ,也不会更加幸福。 眼睛 是人体用来享受生命、找寻满足的器官之一(参一 8 ,与十一 9 成对比)。虽然有很多可以看的,但内心的 妄想 却使人永远得不到安全的满足。
246 Aalders 认为, mah 为关系代名词(参民廿三 3 ;士九 28 )。
247 Wright 推定 min 为一双重作用的介词。其他人(如 Hertzberg )修正原文,但结果相同。
248 Gordis 引证约伯记一 6 的解释。
7. 僵局(六 10 ~ 12 )
10. “起名”是研究或命定一物的特性(此处意指命定) 249 。这个世界( 先前所有的 )和人都有固定的特性。 那比自己力大 的是神。因此传道者是在强调,要改变生命基本特质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脱离他的限制,也不能完全解除这世界的反常现象(参一 15 )。他可能希望与神辩论(像约伯一样),但神太伟大了。
11. 话语无法改变这世界;甚至只会增加虚空。
12. 传道者曾在前面问道,谁懂得人生命超越死亡的本质呢?(三 21 希伯来文);现在他问道,谁能指出什么可以真正满足人生命最根本的需要?这件东西必须能应付每一天的需要( 日子 ,英译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the days );维持一生之久,不会消逝( 一生 );能克服地天生的虚空(虚度);并人生的短暂(比作 影儿 ,如八 13 )。 谁知道……? 接着是 谁能告诉他……? (参三 21 、 22 ),这两种形态的问题表示双重的疑问。
一般大众本身都没有智慧(“ 谁知道……? ”);而要找人来帮助也很难(“ 谁能告诉他……? ”)。正如李德纳所说:“他的生活没有绝对的价值(“ 什么是有益的 ”?);甚至不能作任何实际的计划(“ 将会发生什么事 ?”) 250 。传道者关闭了每一扇门,唯独留下信仰之门,正如摩西的律法一样(参加三 22 )。
249 John Gray ( The Legacy
of Canaan 1965, p.285 )引证 Ras Shamra 经文中的一段,其中“宣告名字”有相同的意思。 “人都知道它的命运”(读作 w#no%d[a{`~as%re{hu^ )是否为平行句,则比较不清楚。
250 Kidner, p.62 。
──《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道书
传道书第六章
6:2-6
财富和地位也是神所赐,不可当作自己的权利;只有愚昧人才以为有权享有(路12:20)。即令儿孙满堂,又享长寿,可是心难满足,死后且无人为他举哀送殡。这样的人生何若不生!“归一个地方去”指死亡。
6:10 “起了名”:世界和人都有其特性和限度,人生的基本性质神已预定,无法改变,也跳不出此限制。
6:11 可译为“越多说话,越见虚浮”。人的话语改变不了世界,徒增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