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书第六十四章
赛 64:1-6> 神的出现如此惊心动魄,我怕不怕?
64:1-6 神的出现是那样的惊天动地,就像一团烈火烧毁了在祂路上的一切障碍。如果我们不洁净,我们怎么能得救呢?只有通过神的怜悯,我们才能得救。以色列人在西奈山看见过神的显现(参出 19:16-19 )。当神同摩西会面的时候,有雷轰、烟雾和地震出现。今天如果神要见我们的话,祂的荣耀将遮盖我们,特别是当我们像“污秽的衣服”那样不洁净的时候( 64:6 )。
赛 64:6> 怎样理解“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是说不要行义吗?
64:6 罪使我们不洁净,使我们不会比身穿破衣烂衫、坐在国王餐桌上的乞丐离神更近( 6:5 ;参罗 3:23 )。罪显然影响了我们一切的努力,因此我们惟一的希望就是相信耶稣基督。祂能洁净我们并将我们带到神的面前(参罗 3 )。
以赛亚书第六十四章
审判与复兴(六十四 1 ~ 12 )
“神为等候祂的人行事”( 4 ),这主题在以赛亚书很有代表性,藉此贯穿整个预言(参八 17 ,三十 18 )。有时候神好像离我们甚远,像要躲藏起来一般,这是许多信徒的经验。虽然有被神弃绝的现象──城市变成旷野( 10 )、美地成为荒废( 11 ),但无论如何,神仍在工作中。
.审判──以赛亚在其他地方称此为“非常的工”(二十八 21 ),背逆必引到审判。这不单是神忿怒的外在表现,也是人类与社会因罪所引致的灾劫( 5 ~ 6 )。“因罪孽消化”成为审判的终极表现( 7 ;比较罗一 24 、 26 、 28 ),但神仍然是“我们的父”( 8 ),使我们得信心,向神祈求祂的忿怒结束( 9 )。
.复兴──既然神是陶匠,我们都是祂手中的工作,我们当认识祂能在任何世代带来属灵的复兴,因祂是全能的。我们不能命令祂,但因祂曾行使大能( 3 ),所以先知祈求神重复祂的作为( 1 ~ 2 )。神的作为无法以言语表达( 4 ;参林前二 9 ~ 10 )。
我们需要时常为复兴祷告,特别在最坏的景况中,神似乎躲藏起来的时候( 7 ),我们更要坚定不移。这章以问号为结( 12 ),神是全能的,但祂需要人对祂的回应,今日这疑问是否仍然存在呢?
祈祷 父啊,求 记念我这不肖的孩子,不要对我静默。 ──《新旧约辅读》
以赛亚书 以赛亚书 第六十四章 注释
1-5上
先知由哀叹转为恳求,求神如昔日在西乃山显现那样,再次向百姓的
仇敌显出 的威荣来。
1
「愿你裂天而降」:神似乎向百姓隐藏了自己,先知於是求神
破云而出对百姓施行拯救。
2
「火」:神如烈火(参来12:29),审判敌人。
3-4
古时神在百姓意料不到的时候领他们出埃及,神的作为是万中
无一的。
5上  ;
指出神愿意帮助行义的人,回应上节的曾为百姓施行奇事。
5下- ; 向神认罪
5下  ;
与5上成一对比:现今神不拯救百姓是他们犯罪之过。
「这景况已久 ......
得救吗」:原文意思难以确定,这处翻译颇
合文理。
6 「我们都像叶子 ......
吹去」:意指罪孽使百姓与神隔离,如叶
子枯乾脱落,被风吹散。
7 「掀住」:指不断的祈求。
8-12 求神息怒并垂顾
8
先知相信百姓虽然遭遇苦难,却因着神慈爱的管教和塑造,不
致灭绝。
10-11 描绘耶路撒冷悲惨的光景。
思想问题(第 64章)
1 试分析本章的祷文。
先知祈祷的最终目的是什麽?见 2节。
他有否恃赖自己和同胞的好作为祈求的基础?见 5下-7,
9节。
他是根据什麽来求神?见 4-5上, 8-12节。
试根据先知的榜样,写下你为教会和弟兄姊妹而作的祷文。
马唐纳注释 以赛亚书
叁.从日後被掳的角度看安慰的预言(四○~六六)
如果前面三十九章对应旧约的各卷书; 那麽接下来二十七章充满弥赛亚耶稣影儿的,必定对照新约的各书卷了。
在以赛亚书第四十至六十六章这部分里,先知以赛亚前瞻犹大从被掳巴比伦而归回,并将来基督第二次降临时整个民族得到挽回。
三.以色列的罪、审判、悔改和复兴(五八~六六)
以赛亚书最後九章经文,描述忠诚的百姓与背道者的最终结局。马廷总结说:
以赛亚书的结尾部分,描述神为以色列──神仆人的百姓、神赐福给世人的渠道──所预备的荣耀结局。整段经文把悖逆的人与忠诚的百姓作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对比在大段的经文中是不可缺少的。
7. 余民的祷告(六三 7 ~六四 12 )
六四 1 ~ 5 第六十三章 1
5 节开始的祷告,现在接续下去,转而论到认罪的事。余民恳求神,在烈怒中裂天降临在祂敌人的面前,他们回想神从前的介入,祂是惟一的真神,亦只有祂为等候他的人行事。他们记起神恩待那些爱行公义的人,但他们却长久犯罪,惹祂发怒,因此疑惑象他们这样的百姓还有没有希望得救。
六四 6,7 他们承认个人的不洁,又承认他们最好的行为(义)也不过象污秽的衣服。无怪乎他们象渐渐枯干的叶子,被自己的罪孽之风吹去。以色列中出现了属灵死亡的情况,耶和华因他们犯罪的缘故而丢弃他们,代求者无处可寻。
六四 8
, 9 然而耶和华仍然是他们的父,因此仍有盼望,这位窑匠可以用泥做些东西。他们便恳求祂平息怒气,赦免并忘记他们的罪行,再次承认他们为祂的百姓。
以赛亚书 64:1
1~4 裂 天 而
降: 以 赛
亚 代 表 神 子 民 祈 求 神 伸 手 干 预 世 上 的 事, 击 溃 他 的 仇 敌 并 且 拯 救 所 有 求 告 他 名 的 人。 新 约 信 徒
也 应 当 每 日 献 上 这 样 的 祷 告。 神 应 许 要 为 等 候 他 的 人 行 事 (4 节 ) 。
64:4
等 候 他 的 人: 神
应 许 要 为 等 候 他 的 人 行 奇 妙 的 大 事。 他 干 预 人 类 历 史 的 进 程, 使 人 执 行 他 的 旨 意。 信 徒 必 须 不 断
以赛亚书
注释
六十三 15 至六十四 12 神被遗弃的家庭
在这恳求中, 3 次的说「你是我们的父」(六十三 16 ,六十四 8 ),使这祈求有特殊的力量,好像被隔离的感觉跟被接纳的感觉互相争持。
与神隔离的征象部分是外在的:仇敌把神圣的东西践踏(六十三 18 ,六十四 10-11 ),但更严重的是内里的象征:灵里的刚硬(六十三 17 )、罪恶的灾害(六十四 5 下 -6 ;精采地形容罪的力量,使人上瘾、使人污秽及使人离散),并有一种普遍的懒散感觉(六十四 7 ),这种情况是人力不能改变的。
在这一切之中可见神的审判,祂「止住了」干预(六十三 15 ),使人心刚硬(六十三 17 ,参六 10 ),并使他们「因罪孽消化」(六十四 7 )。他们灵里的境况不可怪罪于神,而是因他们放纵行邪。
但另一方面,神是我们的父,这恒常的关系是我们可倚靠的(参上文本段开始时的论述);这远比人的忠信更为可靠(比较六十三 16 与四十九 15 ;诗二十七 10 )和恒久不变的(「从万古以来」,六十三 16 )。再者,祂为「等候他的人」施展大能,证明了祂的关爱(六十四 4 ;参八 17 ,三十 18 );但这些为何不能更新呢(六十四 1-5 上)?(新约圣经指出神为我们所作的是超过人所能想象,参林前二 9-10 。)此外,我们的父又被称为「窑匠」(六十四 8 ),一位知道一切的窑匠,也管理一切。这种顺服信靠的精神跟四十五章 9 至 10 节十分不同。这种精神使这个以赞美为开始的祷告(六十三 7 ),成了所有从苦难深处呼求之人的模范。
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赛亚书第六十四章
神为何不行事?(六十四1~3) 希伯来文的文法要求第1节指过去的事:「惟愿你已经裂天……!」以赛亚前面在回顾过去的悲剧(17~19节),其实可以不必如此;神只要同在,一切便都会不一样了!裂天、震山,与火,是传统用来表明那位圣者临到的方式(诗十八7以下,四十六1以下)。不但自然界在祂面前无能为力(1b节),列国(2节)亦是如此。这已是陈年的老问题了:我们过去岂不是徒然挣扎,不服祂管理世界的方式?──其实祂可以何等轻易就使事情完全改观!
或许现在再怀希望已经太迟?(六十四4~5) 这一段退出时,面对最严峻的事实,所提的问题十分悲哀。这是全诗最中心的一段,提出的问题亦最关键。神的确可以轻而易举的便处理一切难题(1~3节),但是,这样一位神为何要管像我们这样的人呢?在希伯来文,古时(4节)和继续(5节;和合:仍)是同一个字;神继续长存──但罪也是如此!这个极大的难题没有答案。要蒙祝福有两个条件(4d、5ab节),但他们从来没有达到过。无论是历史的轨迹(古时)、相通的资料(耳闻)或看法(眼见),都没有再把另一位神带进这幅图画中。那位独一之神有祂的原则和步骤。第一,祂为等候祂的人行事。等候(√ḥāḵâ)与期待(√qāwâ)(3节;和合:逆料,参四十31)为同义词;两者最单纯的意思,都是指耐心、把握、期待的信心、真正「单一」的信心,绝对信靠神的应许,毫不动摇。第二,为道德的要求,必须行义(5ab节)。一方面,完成式,前来(和合:迎接),表达出固定的性情;另方面,欢喜(直译:喜乐并且)行义内的分词表达出不改变的状况,包括内心与生活、情绪与实际的顺服。动词犯罪和发怒是完成式──你已经铁定心要发怒,而我们则继续要犯罪。这两者的冲突何等大!救恩还有可能实现吗?
罪孽与无助(六十四6~7) 在第1b和2d节中,在你面前隐指神的「脸面」。祂所需要作的,只是露出脸来,列国便将无能为力。但事实乃是,我们渐渐枯干(6c节),并且衰微(7d节;和合:消化),因为祂掩面不顾(7c节)。这是罪在内心、个人、灵性、永恒方面所产生的后果。我们灭亡,因为祂与我们疏远。至于造成这些可怕后果的罪,乃是不洁净(6a节)。不洁净是麻疯病人的呼喊(利十三45),这个字表明了不配与神相交,被逐出离开神的子民。罪是污秽,将堕落的性情沾染到我们一切所行的事上。污秽的衣服,(直译)「经期的衣服」;体内的污血被视为污秽,因为是从有罪、堕落的人性中「流出」的。因此,即使连我们自以为有利的事,义行,都沾染了堕落。罪孽带来的腐朽与死亡像叶子。罪本身带有毁灭性,会将我们吹去。罪是对神不感兴趣:不认为让神进入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也不认为在有需要的时候必须求告祂的名。奋力是「叫醒自己」、「从睡梦中醒来」。在生活中不与神保持活泼的关系,就等于是睡觉的生活!由于这一切,神便与人远离(掩面不顾),并与人为敌(使我们衰微)。
不改变的神(六十四8~9) 神因圣洁而与罪和罪人为仇,在这方面祂不会改变,但是祂的恩典和怜悯也同样不会改变──而这就是能继续祈求的理由。父亲(8节)与孩子的关系是永远的;家庭生活会有起伏波折,但关系本身无法抹杀。窑匠不能不承认他所作的瓶──这瓶所以会存在,全因为他的制作──艺术家(你的手)也不能不承认他的艺术品(工作)。同样,这里也不是将我们的失败怪罪于神,而是要肯定一份永存的关系──父亲的爱、窑匠自主的决定、艺术家的技巧。孩子总是可以要求要回家,瓶子总是可以在窑匠的手中重作。在第6节,我们都……我们都,两次用同样的希伯来文来认罪;在这里,我们……都,是两次祈求。超过度量(和合:大发):(直译)「到太多太多」,意为「按照它本身所有的能力」,即,「不要让的怒气完全发作」。过去的退出──道德反应(震怒)的改变、记忆(记念)的抹除──与神新态度(垂顾)的开始、神圣记忆的恢复(我们是你的百姓)相呼应。
爱是否还能抑制?(六十四10~12) 这里提到荒凉的城、焚毁的殿、荒废的美物,看起来似乎像从巴比伦被掳归回之人所处的情形;当时的确如此;但是12节的祷告不是他们所能说的。他们能够归回,便证明了神没有克制自己,也没有保持沉默。他们怎能祷告说,刑罚已经过度?因为他们的回归便证明了刑罚已经退出。此外,被掳后刚归回的人,所面对的问题不是神不行动,而是人不行动──因他们不关心,圣殿才无法重建(该一2~3)。另一种解释的方法与六十三18~19相同:这或许是被掳之人的祈求,或许是以赛亚式的默想。我们在三十九章已经提到,巴比伦的预言并未说明日期,但的确有可能在以赛亚还活着的时候实现。因此,他必须面对(别人也会让他面对)自己预言的严酷状况。在那未知的将来,这样的一首诗正可以作为日后的引导。因此,这些动词最好视为确定的完成式:「的圣邑必将变为……」等等。
12. 在……之后(和合:有)暗示时间的顺序(即,在这些事发生之后),但是希伯来文的意思是「回应这样的不测事件」。动词忍得住出现在六十三15,本诗的第一段中。在那里,代祷者知道,他们本身便是「忍住」的原因,但是随着诗的发展,罪孽遭揭发,人以悔改来寻求神。悔改的奇妙为,它会产生功效──而神如今岂不是会跳起来行动,制造新的情况,超越从前的荒废光景?以赛亚在最后两章,便转向这个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