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 - 撒母耳记下(2 Samuel)第4章
And when Saul's son heard that Abner was dead in Hebron, his hands were feeble, and all the Israelites were troubled. |
And Saul's son had two men that were captains of bands: the name of the one was Baanah, and the name of the other Rechab, the sons of Rimmon a Beerothite, of the children of Benjamin: (for Beeroth also was reckoned to Benjamin. |
And the Beerothites fled to Gittaim, and were sojourners there until this day.) |
And Jonathan, Saul's son, had a son that was lame of his feet. He was five years old when the tidings came of Saul and Jonathan out of Jezreel, and his nurse took him up, and fled: and it came to pass, as she made haste to flee, that he fell, and became lame. And his name was Mephibosheth. |
And the sons of Rimmon the Beerothite, Rechab and Baanah, went, and came about the heat of the day to the house of Ishbosheth, who lay on a bed at noon. |
And they came thither into the midst of the house, as though they would have fetched wheat; and they smote him under the fifth rib: and Rechab and Baanah his brother escaped. |
For when they came into the house, he lay on his bed in his bedchamber, and they smote him, and slew him, and beheaded him, and took his head, and gat them away through the plain all night. |
And they brought the head of Ishbosheth unto David to Hebron, and said to the king, Behold the head of Ishbosheth the son of Saul thine enemy, which sought thy life; and the LORD hath avenged my lord the king this day of Saul, and of his seed. |
And David answered Rechab and Baanah his brother, the sons of Rimmon the Beerothite, and said unto them, As the LORD liveth, who hath redeemed my soul out of all adversity, |
When one told me, saying, Behold, Saul is dead, thinking to have brought good tidings, I took hold of him, and slew him in Ziklag, who thought that I would have given him a reward for his tidings: |
How much more, when wicked men have slain a righteous person in his own house upon his bed? shall I not therefore now require his blood of your hand, and take you away from the earth? |
And David commanded his young men, and they slew them, and cut off their hands and their feet, and hanged them up over the pool in Hebron. But they took the head of Ishbosheth, and buried it in the sepulchre of Abner in Hebron. |
撒母耳记下第四章
第 4 章
撒下 4:1> 恐惧的临到,能让全身失去力量;在恐惧侵袭时,可以靠着什么面对?
4:1 伊施波设是靠别人(押尼珥)壮胆的人。他没有仰赖神,押尼珥一死,他就一无所有了。他遭遇危机、受到压力,就被恐惧吓倒。恐惧能使我们瘫痪,惟有信心与倚靠神能胜过惧怕(参提后 1:6-8 ;来 13:6 )。只要信靠神,就能放胆地克服身边的困难。
撒下 4:4> 米非波设是个怎样的人?
4:4 有关米非波设的其余事迹,可参阅 9 章; 16 章 1 至 4 及 19 章 24 至 30 节。
撒下 4:11> 义人是指伊施波设吗?如何理解?
4:11 大卫称伊施波设为“义人”。他既是扫罗的儿子,想承袭王位也是理所当然的。他想作王并不是错,只是生性软弱,不能抵挡不义和罪行。大卫知道他不是统一全以色列的领袖,所以无意杀害他。神既应许将国度赐给大卫,他就深知神必成全自己的应许。
大卫听到伊施波设的死讯,就甚恼怒,他从来没有伤害过扫罗,更认为暗杀乃是懦夫的做法。他想统一以色列,但不想在自己的臣仆与伊施波设的军兵之间,种下永不磨灭的芥蒂。为了表明自己与除灭扫罗王族丝毫无关,于是下令处死杀害伊施波设之人,并将伊施波设的首级厚葬。这时以色列各支派都承认大卫是强大的领导者,立誓向他效忠。毫无疑问,来自非利士人的威胁,加上大卫的军威和成就(参撒上 18:7 ),必定有助于民族的统一。──《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母耳记下第四章
扫罗的没落(四 1 ~ 12 )
从三 1 “大卫家日见强盛;扫罗家日见衰弱”开始,神带领大卫节节胜利,处处证明神的应许没有落空;而扫罗家却是家道衰落,国运日渐式微。这一章详细描述了扫罗家衰落的光景:
伊施波设的死──表面上似乎是乱臣贼子将他谋害,事实上他在位时不谋上进、无德无能,只是尸居余气而已,他的失败最少有三方面的因素:
1. 他单单倚靠人,当倚靠的人死了之后,似乎一切盼望都随之而消逝。
2. 国家正处危难的日子,他竟不知警觉,贪恋睡乡而招杀身之祸,真是咎由自取。
3. 他不像大卫能知人善用,大卫的群臣忠心耿耿,冒死为君为国;他的群臣虽没有谋朝篡位的野心,但 却弑 君求赏。
扫罗虽非绝后,可惜米非波设却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人( 4 )。
9 ~ 12 节指出杀君叛国者决不得善终,二军长的死证明大卫并无因敌对者消灭而高兴,反而对大逆不道的事加以制裁。主帅、君主、二军长相继死亡,只余下残废的新主及惊惶的百姓。
思想 被神厌弃者是何等可怜。──《新旧约辅读》
撒母耳记下 第四章 注释
4:1-12 伊施波设王朝亡
1
押尼珥是伊施波设王朝的柱石,对王朝的存亡举足轻重,难怪
伊施波设与以色列众人听闻他的死讯後感到手足无措。
2-3 这是下文5节起的导言。
「比录」:原为基遍城邑(书9:17),後归便雅悯支派。
(书18:25)
「基他音」:亦为便雅悯人村落,比录人以前逃到这里大概是
因扫罗杀基遍人之故(21:1-14)。
4 有关米非波设的事迹见9章。
本节大概表明伊施波设身亡後,扫罗唯一可承继王位的儿子就
是瘸腿的米非波设了。
5-8 利甲和巴拿杀伊施波设向大卫邀功
8 「耶和华今日 ......
报了仇」:两位军长声称他们弑君的举动是
奉神的谕旨。
9-12 大卫杀掉变节弑君的二人
表明自己与伊施波设之死无关。
9 「我指着 ......
耶和华起誓」:大卫从个人的经历指证二人说谎
,神拯救义人(参11),不会枉杀他们。
10-11
大卫表示扫罗之死虽对他有利,他也不放过自称杀死扫罗并来
向他报信的亚玛力少年,何况伊施波设是个没有作恶的义人(
11),杀他的二人更应该血债血偿。
12
大卫吩咐将二人的手脚挂起来示众,使他人不敢再藉行刺邀功
,而伊施波设的首级则礼葬。
思想问题(第 4章)
1 伊施波设虽因押尼珥的死大为震惊,似乎却没有采取什麽行动去
保护自己的王朝,反而安然的在房子里午睡。
这说明了他的什麽性格?
2 利甲和巴拿将刺杀伊施波设看作是神的旨意( 8),为要向大卫
领功。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会犯上类似的错误,把对自己有利的事
美其名为神的旨意?
3 伊施波设的死与扫罗的死( 1章)有何异同?
撒母耳记下第四章
伊施波设之死(四 1-12 )
押尼珥的重要,从他的死对伊施波设和他王国的影响可见:两方面都混乱,造成以色列一段时期的政治真空。明显地伊施波设不愿意退位让贤,对那些愿意大作他们王的百姓,现在会感到谈判失败而灰心。所以从人的角度看,便不奇怪有些人,决定打破僵局消灭伊施波设;因现在他是以色列和犹大团结在大的统治下的惟一障碍。
有两个以色列的军长,他们决定暗杀这位不必要的王。正如他们所豫定的,将伊施波设的首级带给在希伯仑的大,作为好消息的证据。他们以为可以得到热烈的欢迎和报酬;故此他们立刻进行刺杀。约押无论如何在事后有刺杀押尼珥的藉口;他们却没有藉口杀害伊施波设。
今天有很多法律问题牵连在内:那暗杀者须要引渡回他们自己的国家受审。事实上,我们不清楚大在这件事上是否真正审讯。伊施波设不是犹大人,而他也不是在犹大被杀。事实是大自己成为他们的法官;他有权力,他坚持为全以色列的利益而行动。他的态度将成为对每一个以色列人的再保证,保证大不会仇恨曾经支持扫罗家族的以色列人。这段经文中提及的人中,只有一个人必须恐惧报复的──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 4 节),现在这里暗示大待他很好;全部的故事将在第九章讲述。
大之精明另有一个原因,乃是显明他完全与伊施波设之死无关。许多好挖苦的人,可能猜测大贿赂这次暗杀,但当大迅速地把他们正法,使这些谣言粉碎了。事实上他们不能为自己有什么辩护。
有一点特别有趣的地方,是大对伊施波设的描述。他没有称他为‘耶和华的受膏者’;以前他这样称呼扫罗,并且丝毫不与他作对。现在他也回顾处决那个亚玛力人,因他胆敢杀害耶和华受膏者的生命。与扫罗对比之下伊施波设,不曾作王;他没有得到任何先知的膏立为王,只是押尼珥推举而有现在的地位。眼下只有大自己是耶和华的受膏者。然而,大郤能够承认伊施波设是 义人 ( 11 节)。他发动战争攻击犹大,这是事实,但在他自己的王国里,他没有做什么该引致背叛或被暗杀的事。大简单地承认这些事实,来如此描写他的死对头。
公平和公正是所有良好的统治所必须的;在以色列和大的例子中,适当公平的治理,对大是很重要,尤其是在他作王的早期。
我们从许多古代的文献中,知道在整个近东地带,法律和公义是相当重要的事,并且被视为每位 国家的 君王特别的责任,来维持国家的法律,并将公义带给全体百姓。事实上,公平和寻求公义的见解,似乎是全人类普遍的特性;现在很少孩子不发出抗议的声音:‘这是不公平的!’这确实是自然的天性,乃创造主植根于我们所有人的身上,是祂所关注要在祂的世界中推广的。祂自己是‘公义的审判官’(参诗七 11 ),而且上帝定意使弥赛亚将在地上带来完全的公正(参见赛十一 3 以下)。适当地刑罚犯罪者(虽然刑罚他们的 方法 可能不同)能带来一种安全感,并且对一般百姓有好处。从大统治这个联合的以色列王国开始,他真正显示对公义的热心。
跟大处决伊施波设的凶手,清楚向所有以色列人表示,他不赞同用这种方法来得到权力。这次暗杀,对他同样没有构成伤害。再一次叙述者盼望读者,看见上帝站在历史事件之上,为大的好处而操纵。上帝可以透过任何的方式来工作,甚至在人的错误的行为上工作。──《每日研经丛书》
撒母耳记下注释 四1~7 押尼珥的死进一步削弱伊施波设的国势。军队一旦失去强而有力的领袖,两个背叛者——巴拿和利甲——便起来刺杀了伊施波设。他们趁伊施波设午睡的时候进入他的房子,假装要取麦子,就把他刺透了。英文圣经修订标准本的第6节,跟随七十士译本的翻译,作:“看哪,屋子的守门人正在清理麦子,但她昏昏欲睡,便睡觉去了;因此利甲和他的兄弟巴拿偷偷走进去了。”这样,扫罗王位的男性继承人,就剩下一个瘸腿的少年人名叫米非波设了。有关米非波设的其余事迹,可参阅9章;16章1至4及19章24至30节。
四8~12 利甲和巴拿拿着伊施波设的首级去见大卫,希望赢取他的宠悦。这两个恶人试图表示,是耶和华驱使他们这样做的。但大卫知道的比这些更清楚。神必不为了替他的王加冕,就引导人去违反他的律法。大卫称伊施波设为“义人”。他既是扫罗的儿子,承袭王位也是理所当然的。他作王并不是错,只是生性软弱,不能抵挡不义和罪行。大卫知道他不是统一全以色列的领袖,所以无意杀害他。神既应许将国度赐给大卫,他就深知神必成全自己的应许。神能够绰绰有余地实现他对大卫的应许,却用不着杀人凶手的帮忙。大卫告诉他们,他们比声称谋杀了扫罗的那个亚玛力人罪更大,于是下令把他们立刻处决了。大卫处决了杀伊施波设的凶手,清楚向所有以色列人表示,他不赞同用这种方法来得到权力。他们的尸体被挂起来示众,受公开的侮辱;而伊施波设的首级,却尊贵地被埋葬在押尼珥的坟墓里。大卫这么做,使得以色列各支派都承认大卫是强大的领导者,立誓向他效忠。
撒母耳记下 4:12
将 他 们 杀 了: 大 卫 登 上 王 位 的 过 程 充 满 了 流 血 与 杀 戮, 包 括 支 派 间 的 内 战 和 许 多 政 治 权 术。 所 有 这 些 都 说 明
撒母耳记下
注释
四 1-12 伊施波设被杀
押尼珥被刺杀一事,在北国和犹大之间可能造成了永久的裂痕,使大卫不能成为全以色列的王。然而,相反的事发生了:押尼珥之死使一个软弱的君王和软弱的国家变得更软弱。那软弱的君王被杀了,国家便瓦解了。
作者没有解释利甲和巴拿为何刺杀伊施波设。扫罗曾攻打基遍(参二十参二十一 2 ),也许利甲和巴拿的家乡比录曾因此受害(在书十九 17 中,两城是相连的)。无论两人是否对扫罗和他的家有这种旧怨,他们却肯定以为大卫会因他们杀死与他对敌的王,而赏赐他们。因此,大卫再一次要保护自己,免得有谣言说他下令刺杀伊施波设。他维护自己的方法是把杀人者处死,并为伊施波设说好话。
伊施波设的统治就这样结束了。他可能并没有儿子,而他唯一的近亲就是「瘸腿」的侄儿米非波设( 4 节)。明显地,没有人会以为米非波设有能力作王。(关乎米非波设的事记载于第九章。)两次的刺杀实在为大卫作全以色列的君王开了路;圣经作者知道,神在人的恶事上也行使主权,但我们很容易明白,为何一些以色列人以为是大卫在背后摆布,并收买人去刺杀异己。
撒母耳记下
撒母耳记下第四章
4:1 押尼珥一死,伊施波设顿失依凭,他的从众也人心涣散。其中二人随后且刺杀他们一度拥戴之王,向大卫邀功(5-8节)。
4:4 本节为9章记述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的伏笔。“米非波设”原义为“羞辱者”(比较2:8注)。他又名“米力巴力”(代上8:34),义为“与巴力争辩”。
4:5
巴拿和利甲不明大体,昧于大局,以为可杀旧主取得大卫的赏识;不知此举适足陷大卫于大不义。他下令把二人杀了,砍断杀人的手和报信的脚,挂在希伯仑的池旁示众,同时厚葬伊施波设(12节)。
他处理押尼珥和伊施波设二人被杀事件,手法公正,态度光明磊落,赢得众人赞美,相信他确为神所拣选的人(3:36;5:2)。
4:10 看1:15及1:2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