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书第一章
彼得书信所达的教会
彼前 1:1> 行动派的彼得也会写信,定有重要的目的……
1:1 使徒彼得写这封信去鼓励正在罗马皇帝尼禄手下遭受患难和逼迫的信徒。第一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并非整个罗马帝国都在逼迫基督徒。不过基督徒也会在社会上和经济上遭受罗马人、犹太人和自己家人的逼迫。每一个信徒都很可能被误会,有些则受到骚扰,更有些被虐待甚至被杀。
基督徒在罗马帝国中的合法地位非常模糊,许多罗马人仍然以为基督教只是犹太教的一个宗派,因为犹太教是合法的,他们认为基督教也一样合法──只要基督徒遵守国家的法律。然而,基督徒一旦拒绝敬拜皇帝、拒绝入伍当兵,或涉及公众暴乱时(参徒 9:23-41 ),就会被地方政府处罚。
许多犹太人不喜欢基督徒跟他们有什么关联。正如使徒行传所记载的,他们打伤基督徒、赶他们出城,甚至企图煽动罗马政府攻击他们。扫罗──即后来成为伟大使徒的保罗,早期也是一个逼迫基督徒的犹太人。
另一种逼迫是来自基督徒自己的家庭。在罗马的法律下,一家之主有绝对的权力控制所有家庭成员,除非他成为基督徒,否则他信主的妻子、儿女和奴仆就要吃尽苦头。如果信徒被撵出家园,除了教会之外,就别无容身之处;要是他们被虐待,也没有任何一条法律可以保护他们。
彼得可能特别为初信者和正准备受洗的信徒写这封信,提醒他们前面有险阻,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面对逼迫。同样,这封信对现今正面对试炼的信徒也很有帮助。今天,世界上有许多基督徒生活在比第一世纪的罗马政府统治还严的社会里,许多基督徒也遭受未信的朋友、雇主和家人误解、嘲弄、甚至苦待。没有人能避免灾难、痛苦、疾病和死亡,但这些患难正像逼迫一样,使我们更加倚靠神的恩典。对于今天的信徒,正如当初彼得的读者一样,这卷书的主题就是“盼望”。
彼前 1:1> 彼得的生命是这样的──我的生命可以是……?
1:1 彼得(又称为西门和矶法)是主耶稣所拣选的十二位门徒之一(参可 1:16-18 ;约 1:42 ),他和雅各、约翰是耶稣的核心门徒,蒙主选出来受特别的训练和与主建立亲密的关系。彼得第一个认出耶稣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耶稣也给他在教会中重要的领导地位(参太 16:16-19 ;路 22:31-32 ;约 21:15-19 )。虽然当耶稣被捉拿时,他曾经三次不认主,但后来他悔改,成为伟大的使徒(参太 27 章人物介绍)。
彼前 1:1> 不知道彼得写信的对象,会是一些什么人?
1:1 初期教会的信徒和领袖都是犹太人,他们成为基督徒后并没有放弃犹太人的传统,正如我们成为基督徒不会放弃自己的国籍一样。因为逼迫的缘故,这些信徒散居到罗马帝国各处(参徒 8:1-4 )。逼迫并没有遏止福音的传播,相反却将福音带到整个罗马帝国。因此,彼得写信去的教会,也包括外邦信徒在内。
彼前 1:2> 我们也是被拣选的一员?可我只是一个卑微的人……
1:2 彼得强调他们是被父神所拣选的,以此来鼓励读者。从前,只有以色列人才可以称自己是神的选民,但藉着基督,所有信徒──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属神的人。我们得拯救和蒙眷顾是倚靠全能的神的怜悯和拣选,没有任何患难和逼迫可以夺去神所赐给我们的永生。
彼前 1:2> 救赎工作是怎样完成的呢?
1:2 这节经文提到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和圣灵。父神在创立世界以前,已拣选了我们(参弗 1:4 );圣子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参罗 5:6-10 );圣灵使我们得着救恩的福分,分别我们为圣,洁净我们去事奉神(参帖后 2:13 )。三位一体都参与了救赎工作。
彼前 1:3> 重生了我们?人出生了,岂又可以重生?
1:3 “重生”的意思是指属灵的出生──靠着圣灵的工作,使信徒成为神家里的人。耶稣曾经用“重生”这个观念向尼哥德慕解释救恩的真理(参约 3 章)。
彼前 1:3-6> 活泼的盼望──圣经是这样说的,在你,你的盼望是……
1:3-6 你需要鼓励吗?彼得的话使陷入烦恼中的信徒得到喜乐和盼望,他的信心是基于神藉着耶稣基督为我们所做的事。我们是蒙召而进入永生活泼的盼望中( 1:3 )。这盼望不单是将来的,永生在我们信主并成为神的儿女那一刻已开始了。无论我们的生命中遇到什么苦难或试炼,最终我们都会永远与基督同活。
彼前 1:4> 我们总想得到、把握住一些实在的东西才觉安全,彼得却说……
1:4 昔日犹太人渴望得到应许之地迦南为基业(参民 32:19 ;申 2:12 ; 19:9 ),今天基督徒也渴望得到神永恒国中的基业,这是神为我们存留、永不朽坏、也不会被罪玷污的基业。我们接受基督为救主,就能得着这份产业。
彼前 1:5> 末世,遥不可及?也许明天就来?那情景会是……
1:5 无论我们遭遇什么患难,神都会帮助我们坚守信心。“末世”是指“基督审判的日子”(参罗 14:10 ;启 20:11-15 )。我们可能要忍受试炼、逼迫甚至惨死,但如果我们已接受了神的救恩,这些苦难则对我们的灵魂毫无损害,我们反得到所应许的赏赐。
彼前 1:6> 是基督徒太霸道?是基督徒太差了?为何受逼迫的总是他们?
1:6 为什么基督徒会成为逼迫的对象?因为( 1 )他们拒绝将罗马皇帝当作神来敬拜,因此被视为叛国和无神论者;( 2 )他们不敬拜异教偶像,使得那些经营庙宇生意的人失去赚钱的机会;( 3 )他们不支持罗马人自我、权力和征服的观念,而罗马人则嘲笑他们自我牺牲的观念;( 4 )他们揭露和拒绝外邦人腐败且不道德的文化。
彼前 1:6-7> 苦难、试炼,离我远些可以吗?
1:6-7 彼得在信中多次提到“苦难”( 3:13-17 ; 4:12-19 ; 5:9 )。彼得所指的试炼,并非天灾人祸或是神的惩罚,乃是未信的人对信徒的反应。当基督的真光照向黑暗里,信徒都会面对这样的磨炼。我们必须接受这些磨炼,这是熬炼的过程,为要除去一切杂质,准备迎见基督。磨炼能使我们忍耐(参罗 5:3-4 ;雅 1:2-3 ),帮助我们更合乎神的心意。
彼前 1:7> 金子经过冶炼,杂质尽除;人被熬炼嘛……
1:7 金子被炼时,杂质会浮上表层,并且被除去;钢也只有经高温冶炼才变得更坚硬。同样,试炼、挣扎和逼迫都能把我们的信心炼净,使我们更合主用。
彼前 1:10-12> 旧约先知所讲的,于我竟有这样大的关系?
1:10-12 旧约的先知虽然未能清楚知道神的救赎计划,但他们仍能忍受逼迫,有些甚至为神殉道。有些犹太基督徒读彼得书信时,已经知道主耶稣为何降世,并因着耶稣的死和复活使信心得以坚固。因为有第一手资料和个人的经历,他们的信心可以比旧约时代的先知更加稳固。
彼前 1:11> 这基督的灵,与我们所熟悉的圣灵是一样的吧……
1:11 圣灵又称为基督的灵。主耶稣完成地上的使命,回到天家之前,应许差遣圣灵──保惠师来教导、帮助和带领祂的门徒(参约 14:15-17 , 26 ; 16:7 )。圣灵会教导门徒关于耶稣的一切,并彰显祂的荣耀(参约 15:26 ; 16:14 )。旧约的先知照圣灵的默示(参彼后 1:20-21 )描述弥赛亚的降临;新约的使徒藉着同一位圣灵的默示,传扬那位为我们受死和复活的主。
彼前 1:13> 主基督快来!你还没预备好?
1:13 基督快要再来会激励我们为祂而活,就是在思想上警醒、自觉,并专注在盼望上。你是否已经预备好自己迎见基督呢?
彼前 1:14-16> 我主是圣洁的;圣洁,我也渴望,检视自己,赫然发现……
1:14-16 以色列的神,也就是基督教会的神,是圣洁的,祂的道德标准与罗马的宗教教导迥异。祂不爱争战、奸淫和仇恨,也不像第一世纪的外邦宗教那样残忍和淫乱。基督教的神充满怜悯和公义,祂关心每一个跟随祂的人。圣洁的神期望我们能够有崇高的道德标准,使我们与祂亲近。正如父神一样,我们要充满怜悯和公义;也要像主耶稣基督一样,为着别人而牺牲自己。
彼前 1:15-16> 神要我们圣洁,是要我们与众不同?
1:15-16 有些人跟随基督之后,常常受试探要走回头路。彼得告诉我们要像我们的天父──凡事都要圣洁。“圣洁”表示对神完全的敬畏和委身,分别为圣让神使用,并且脱离一切的罪和罪的捆绑。我们要从人群之中分别出来,并不是因为要标新立异,而是神在我们生命中,使我们与他人不同。我们生命的重心和焦点都应是神,这样才不会走回头路。我们不能靠自己成为圣洁,但神赐下圣灵来帮助我们,赐我们力量胜过罪恶。不要替自己的软弱跌倒找藉口;求神赐我们能力,脱离罪的捆绑。
彼前 1:17> 敬畏?恐惧?是,我是有点畏、有点惧;至于“敬畏”嘛……
1:17 “敬畏”并不是指奴仆对残暴主人的恐惧,乃是信徒对全能神的尊崇。神是全地的审判者,我们不敢漠视祂,也不敢对祂掉以轻心。莫以为我们是神的儿女就可以任意妄为。我们不要作被宠坏的孩子,要作讨神喜悦的儿女,对天父存敬畏的心。
彼前 1:18-19> 赎价──岂止是两个字──承载的内涵可真多……
1:18-19 “赎价”是指替奴仆赎身的款项。神并非用金钱把我们从罪的权势下赎回,而是用祂爱子的宝血把我们赎回(参罗 6:6-7 ;林前 6:20 ;西 2:13-14 ;来 9:12 )。因此,我们不能靠自己脱离罪恶,惟有靠神儿子的生命才能得释放。
彼前 1:20> 你说什么?神在创世之前就安排了基督的救赎计划?
1:20 耶稣的牺牲,并非神在世界失控后而作出的补救措施。神是全知、永恒的,在世界受造之前就已经安排了这个救赎计划。这个信息对于犹太信徒来说是极大的安慰。律法没有因为不能救赎而废除,律法并基督的来临都是神永恒计划的一部分。
彼前 1:22> 爱,如果没有真诚,那──希望我不会吧……
1:22 真诚的爱包含了无私的付出,自私自利的人不可能真正去爱。神的爱和宽恕,使我们不再只注重自己,而是关心别人的需要。基督藉着舍弃自己的生命,表明对我们的真爱。我们也可以效法主,牺牲自己去爱别人。
彼前 1:24-25> 万事如花?如草?那人生可把握的又是……
1:24-25 彼得提醒信徒生命中拥有的一切──包括财产、成就、身边的人,都如过眼云烟,瞬间即逝,惟有神的旨意、话语和作为才是永恒的(参赛 40:6-8 )。我们不要再拼命抓住短暂的东西,而要将我们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集中在永恒的事上,也就是神的话语和我们在基督里永恒的新生命上。── 《灵修版圣经注释》
彼得前书第一章
蒙恩与基业(一 1 ~ 7 )
这封信是彼得写给当时在小亚细亚各地分散居住的信徒,他们是寄居的,小亚细亚不是他们永久的居留地。同样,神的话也是给我们这些在地上寄居的人,不论我们身在何处,这地方都是我们寄居的地方,我们要等候主的应许──为我们预备地方(参约十四 1 ~ 3 )。
凡是神的儿女,知道自己是寄居的人,都是被神拣选的。不是我们拣选了这救恩,而是在救恩中,祂拣选了我们;圣灵感动我们知罪、认罪,仰赖主的宝血,使我们罪得赦免,成为圣洁。在这一切的过程中,都有主的恩典。凡蒙恩的人必须谦卑自己,顺服圣灵内在之感动,使我们因此得平安。
神不但救了我们,使我们重生,而且因 祂的大怜悯,使我们有活泼的盼望( 3 )。基督徒得救,不单是今生的事,而且对永生有盼望;那个盼望是永活的盼望,是主耶稣亲自应许的。祂为我们预备地方,那地方与地上的地方不同,那是不会朽坏、不会玷污的,是神为我们每一个真心信祂的人所预备的。因 信,神用祂的大能保守我们,不但今天救了我们,还要在那末世救我们,使我们灵、魂、体均蒙救赎( 5 ;参罗八 23 )。
我们有那样确实的应许,应当大大喜乐;但是我们不应只在安逸中讲信心,而要经过试验( 7 ),显出信心的宝贵。
神用什么来考验我们的信心?祂是在我们基本的日常生活上,藉 各样事物,如其他人所带来的困扰、难题等来考验我们对祂的相信有多少。这种考验比以火熬炼金子更厉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信心炼净,使我们能分辨真假,在神永恒的国度中有纯洁无疵的表现。
信心的果效(一 8 ~ 12 )
彼得曾见过耶稣,他很爱主,但是他也有背叛主和小信的时候。因此,现在他被圣灵感动,明白主耶稣曾说:“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二十 29 )人总喜欢凭观感来接受或相信事与物,但神是个灵,相信祂不能凭观感,而要用人的灵。因此信心需要内心顿然的展开,思维与心灵,感情与心灵交织成一片,对无限的造物主有恭敬的心。这也是人智慧的源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箴九 10 )
当人用信心来接受耶稣,以信心来爱主时,其内心深处必有难以解释的感受。彼得在此用无法形容,满有荣耀的大喜乐来表示。这是信心的一跃,使人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不少信徒均可见证,在信主之际有罪得赦免和满有喜乐平安之感受。
感谢神,在现今的世代,只要人肯相信主便能得救,这真是恩典。这奇妙的救法、伟大的救恩,曾被旧约时代的先知们所预言,但他们虽然寻求考察,却不能看见实体,只能遥望,不能享受救恩之乐。他们因被圣灵感动而说出预言( 10 ~ 11 )。今天,这恩典却临到万邦,凡肯相信的人便都得 。
所以末世的信徒是特别蒙恩的。既有历代先贤及先知的启示,又有基督的降生,圣灵感动的印证,使福音传给我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
我们不但比众先知更幸福,连天使也不如我们。天使也只能徒然观看,不能承受救恩,他们只能为我们效力(参来一 14 )。
因此我们作为人是与别不同的,我们有体、有魂、有灵,是神按祂的形像样式所造的,故我们是极尊贵的。
祈祷 神啊!我感谢 ,使我成为有灵的活人,能为而活。
救恩与准则(一 13 ~ 25 )
蒙恩得救的人已经在神的恩典中,但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神的儿女还要盼望等候主再来之时那完备永恒的恩典,因此得 救恩的人,在世度日应该有些准则,而非漫无目的。
.约束自己的心( 13 ):这也可以说是在心志上做好准备,因为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我们是放纵私欲,凡事以满足自己为先,从不考虑那绝对的标准。现在我们蒙恩得救,凡事应以神为标准──这是命令,也是吩咐,不是选择( 16 )。因为那标准是圣洁的,凡依从那标准的也必须圣洁。处境伦理会按人的心意而变,但神绝对的标准,只有那些能约束自我的人才能遵守。
.我们要圣洁:因为那召我们的主是圣洁的,我们在地上所行的一切,神必审问(参传十一 9 ),而人一切的行为,均发自内心,所以我们要预备自己的心志,好好加以约束,以致可以作为别人的指引。
我们应知道我们是在世寄居的,既然得了救赎的宏恩,便当存敬畏的心度日( 17 )。因此我们不但要圣洁,更要存敬畏的心。许多信徒在恩典中堕落,是因为他们没有实行敬虔的真义,只有敬虔的外貌;然而救恩是不在乎外貌,而是在乎内心的。
我们得蒙救赎,又盼望得荣耀的日子来到,这都是出于神,本于祂( 21 )。我们既因神的道而得重生的生命( 23 ),因顺从真理而蒙了洁净,在救恩上有分,我们就必须在生活上有所表现。
救恩是永存的,神的准则亦是永存的,因 神的话,我们得救恩,我们的生活有了准则,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 25 )。我们所领受的福音就是神的道,可见救恩与生活准则均建基于神的话。信道是从听道而来,听道是由神的话而来。
祈祷 主啊,愿我能在 的话语上,得生活的准则。 ──《新旧约辅读》
彼得前书第一章
1:1-2 卷首问安
“寄居”:表明信徒的真正家乡是在天上(参腓 3:20 )。
“分散在”:原指散居各地的以色列侨民,但在此主要是指外邦基督徒(参 1:18; 2:10; 4:3 )。
“本都 ...... 庇推尼”:为小亚细亚北部的省分。
“蒙他血所洒”:即有分于耶稣所立的新约,得蒙赦免、分别为圣(参出 24:5-8; 29:20-21 )。
1:3-12 基督徒的救恩和盼望
3-9 救恩的福气
基督的复活使信徒有活泼的盼望,因此能忍受现今的试炼。
4 “天上的基业”:即永恒的生命与福乐,参 1:1 “寄居”注与串 22 。
5 “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一个人相信基督时已开始经历救恩 ( 参路 19:9 ),但信徒享受永世的荣耀与福乐,则须等到基督再来,信徒身体得赎时(参罗 8:18-25; 弗 1:14; 来 9:28 )。
6 “你们 ...... 喜乐”:也可翻作“你们要大大喜乐”(参新译本)。
9 “得着”:已经开始,但尚待将来才完全的拥有(见 5 注)。
10-12 救恩的难能可贵
救恩是神不变的计划,旧约的先知早就为新约时代的人预言基督的受苦与荣耀。此外这福音现今有使徒为之宣讲,并引起天使莫大的兴趣。
10 “预先说 ...... 得恩典”:指旧约中论日后世代(包括外邦人)蒙神恩待的预言(参赛 11:10, 49:6; 玛 1:10 等)。
11 “基督的灵”:暗示基督于旧约时代已经存在(参约 8:58 ),或表明圣灵的工作是要荣耀基督、给祂作见证。(见约 15:26; 6:14 )。
“基督 ...... 荣耀”:旧约有关经文,见赛 52:14-15, 53:10 等,但旧约并无分辨基督第一次的“成了肉身”与第二次的荣耀再临。
“怎样的时候”:即“怎样的情况”。
12 “不是 ...... 为你们”:论弥赛亚的预言主要是为新约时代的人。
1:13-2:10 基督徒应有的新生活
13-21 圣洁的生活
信徒所要得的救恩既如此宝贵,就当专心盼望主再来,同时在实际的生活中以追求圣洁为目标,与从前放纵情欲的样子相反。彼得在此从三方面激励基督徒过圣洁的生活:
1.召他们的神是圣洁的;
2.祂必按各人的行为施行审判;
3.基督徒得赎是凭着基督所流出的宝血。
13 “约束你们的心”:原文作“束上你们心思的腰”,即勉励信徒要心里准备好(参约 13:4 注),等主再来。
“带来 ...... 的恩”:见 1:5 注。
16 经文出处见串 38 。与神立了约的子民当圣洁像神一样。
18 “得赎 ...... 行为”:外邦人因信耶稣,就从祖传拜偶像和败坏的行为中释放出来。
19 “如同 ...... 羔羊之血”:借旧约对逾越节羔羊和其他祭牲的要求(见出 12:5; 利 22:19-20 等),表明基督以无罪之身代罪人死,拯救世人。
20 “预先被神知道”;见罗 8:29 注。
“末世”:见提后 3:1 注。
22-25 弟兄相爱的生活
信徒既顺从了真理,就当按神的心意彼此相爱( 22 )。这是可行的,因为信徒已因听信福音,蒙神赐予新的生命( 23 )。
彼得前书第一章
伟大的继承(一 1-2 )
新约中伟大的信息,并不单单在乎表面的词藻,而是在于文字背后的意念与信仰,这是屡见不鲜的事实。这个篇章则是此说法的绝佳明证。
很明显的,本书是专为外邦人而写的,他们已经脱去祖宗所流传下来虚妄的行为(一 18 );他们以前并不能算是子民的,现在却成为上帝的子民(二 10 );以前,他们也顺从外邦人的心意、欲念行事(四 3 )。有关这篇章最独特之处,乃是其中的用字和概念等。原来只用来形容犹太人,即被上帝所选上的民族,而现在竟转用于那以前在上帝怜悯之外的外邦人身上。从前曾有人说:‘上帝创造外邦人,作为地狱之火的礁料。’另有话说:蛇无论如何狡猾,终必被击毙;外邦人无论如何善良,也必被毁灭。再者,另有人说:在世上众多民族中,上帝唯独钟爱以色列人。由这个篇章可见,上帝的怜悯、特权、恩典等竟临到全世界上的人,连那些从未曾梦想能得上帝恩宠的人,也沐于上帝浩瀚的恩典之中。
(一)彼得称他的读者对象是被 上帝所拣选的 ,是上帝的 选民 。这样的称谓,以前只属于以色列人:‘因为你归耶和华你上帝为圣洁的民,耶和华你上帝从地上的万民中拣选你,特作自己的子民。’(申七 6 ;参十四 2 )先知也谈及‘我所拣选的以色列。’(赛四十五 4 )诗人也说:‘祂所拣选雅各的子孙。’(诗一○五 6 , 43 )
但以色列民却令上帝大失所望,因为当上帝差祂的儿子到世界上的时候,他们竟拒绝祂,且把祂钉在十字架上。当耶稣说那凶恶园户的比喻的时候,祂提及以色列的产业将要被夺去而转赐予他人(太廿一 41 ;可十二 9 ;路二十 16 )。这正是新约圣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基督的教会是真以色列,是新以色列,是上帝的以色列(参加六 16 )。很多特权以前只属于以色列,现在都归属于教会。上帝的恩慈现在已经普及万人,世上所有的人已经看见上帝的荣耀,及尝过了上帝的恩典。
(二)这段经文中有另外一个以前只用于以色列人的字眼。本书卷首语的直译乃是‘给那被上帝拣选,分散及寄居于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的。’分散( diaspora )是一个专用名词,独指那些由于被掳的缘故而流放定居于巴勒期坦以外各地的犹太人而言。在犹太人的惨痛历史中,他们因战败而被逼离乡背井;有些时候则为了谋生之故,而自愿迁往外地,这些人通常都会在当地飞黄腾达、生意亨通。这些在外地寄居的犹太人则被称为 diaspora ,但现在那真正的 diaspora 并不是犹太民族;而是那分散于罗马帝国及其他各地的基督的教会。以前,犹太人是与其他人身份迥异的民族;现在却为基督徒所顶替。基督徒是一有上帝作王,有一永远的家乡,现在只不过是世上寄居的人而已。
上帝的选民的寄居(一 1-2 )(续)
(一)我们是 上帝的选民 ,这是何等光荣的事啊!世上有那一件事能比称为上帝的选民更光荣的呢? eklektos 这个字可以指任何特殊被选的事物;可以用来形容那些特选的水果,或一些用具,或一些特选出来远征异域的军队。我们既有此光荣,能成为上帝的选民,但千万不能忘了跟这身份而来的 \cs9 挑战 与 责任 。上帝拣选我们有祂的目的,我们能被上帝使用,这便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光荣。犹太人正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我们应小心谨慎,千万别让他们的失败也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特写。
(二)我们是 世上寄居的 :成为上帝的选民,绝不是要脱离尘世;相反的,我们乃是 入世 而又 超世 的,这句话是很真确的。被流放的犹太人无论到什么地方,眼睛总是朝向耶路撒冷。身在异乡,他们仍然建立会堂,每当崇拜者进入时,他乃是面向耶路撒冷。犹太人在其侨居地无论如何成功,他们的心仍是忠于耶路撒冷。
希腊文用 paroikos 来形容这一在异乡寄居的人。 Paroikos 是形容一个虽身处异乡,但心却无时不想家的人。如此的寄居,希腊文是用 paroikoa 来表达,英文中‘教区’( parish )一词也由这字引申而出。基督徒也是如此,无论身处何方,眼睛总是朝向上帝,心也永远忠于上帝。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说:‘我们在这里本没有长存的城’(来十三 14 )。
我们再强调说,基督徒不是脱离尘世的人,应该用永恒的慨念来衡量一切事件,更应该知道生命是迈向上帝的旅程。这种观点与对生命的态度,正是基督徒对事物轻重衡量的标准,及生活行为的准则。这是基督徒生命的试金石及动力。
有一则未经记载的耶稣语录谓:‘世界有如一座桥梁,智者只会踏过去,而绝不会建屋其上。’这个思想也是致丢格那妥书( The Epistle
to Diognetus )其中一着名篇章的中心主题,这书是延续使徒时代着名作品之一:‘基督徒并不因为其国家、语言或风俗不同,而与世界上其地的人画分出来……他们居住在希腊化或野蛮人的城市中,他们随遇而安,入乡随俗,在衣看、食物及外在生活形式等方面,皆与其所住地区人士相若;但他们却处处皆表现了与他人相异的特色。他们以寄居者的身份,居住在其出生地,对各种不便有出奇的耐性,有如置身度外的异乡人一般。异域为乡居,乡居皆异域……他们虽在地上度日,但家乡却在天上。’
千万别以为基督徒在其侨居地一定不是良好公民,正是因为他以永恒的眼光衡量一切事物,他应被称为最佳公民,因为事物的真正价值,只有在永恒的眼光下才可以显露出来。
我们身为基督徒的是上帝的选民,同时,也是世上寄居的。这正好表明我们无比的特权及不可推诿的责任。
基督徒生命的三项事实(一 1-2 )(续)
这三项真理在本章第二节已经清楚地阐明了。
(一)基督徒是照上帝的先见被拣选。格兰斐( C. E. B. Cranfield )对这篇章曾作出了如下精警的评语:‘如果我们只专注于由世界而来的攻击,漠视,或定睛于我们在基督徒生命中微不足道的进展时,我们一定会感到非常沮丧。在那种情况中,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是 照父上帝的先见被拣选的 。教会并不单单是一个人为的组织──这当然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其根源并不在于肉体的旨意,人的理想,伟大的情操或计划,全在于上帝永恒的目的。’当我们灰心丧志时,我们应该谨记教会的存在完全是由于上帝的目的与计划,假如这一切皆由上帝作主,那么,教会必不会失落。
(二)基督徒被拣选,更 藉圣灵而被献上 。路德说:‘我相信我绝不能靠自己的理智或力量,而相信及投靠我主耶稣基督。’对基督徒来说,圣灵是基督徒生活每一部分绝不可缺的。圣灵首先在我们心中挑起了一丝渴慕上帝的心意与敬虔,圣灵揭露我们的罪,又领我们到十字架下得洁净;圣灵使我们脱离罪恶的捆锁,使我们结出圣灵的果子;圣灵也给我们赦罪的凭据,向我们证明耶稣是主。基督徒生活的起点与终结,都是圣灵的工作。
(三)基督徒被拣选,以致能 顺服及被耶稣的宝血所洒 。在旧约的记载中,在三种情况之下必须洒血。在写这个篇章时,这三种情形可能都荡漾在彼得的脑海中。
(甲)当一个患麻疯的人得洁净之后,必须滤以鸟血(利十四 1-7 )。故此,洒血乃是代表洁净的意思;藉耶稣的被献上,我们的罪便得以洁净。
(乙)洒血是分别亚伦与其他祭司仪式的一部分(出廿九 20-21 ;利八 30 )。这代表了为事奉上帝而分别出来。基督徒是特为事奉上帝而被分别出来的一,不单在圣殿中是如此,在世界中也一样。
(丙)在上帝与以色列立约的时候也有洒血。在立约时,由于上帝的恩慈,祂要求以色列作祂的子民,那么,上帝就可以作他们的上帝。但这种关系完全基于以色列人是否接纳立约时所定的条款,及服从律法而定。顺服是条约不可少的规定。没有顺服即代表了上帝与以色列人之间立约关系的中断。故此,立约的书要向以色列人念诵,他们也要表示赞同:‘耶和华所吩咐的,我们都必遵行。’为了要表明上帝与以色列人之间立约的关系,摩西便将献祭所用的血,一半洒在坛上,另一半则洒在以色列人身上(出廿四 1-8 )。故此,洒血代表 顺服 。
藉耶稣的舍身流血,基督徒便与上帝有了一个崭新的关系,过去的罪完全被洁净,且立志顺服上帝。
基督徒之被召,完全是出于上帝的旨意;其生命也藉圣灵而得成圣洁。藉耶稣的血,基督徒过去的罪完全被赦免,以致在将来的生活中完全顺服于上帝。
基督徒的重生(一 3-5 )
这一段经文的内容太丰富了,因为在新约中很少有这一类的经文,在短短几节经文中却一连提及了几项基督徒信仰的基本信念。
以赞美上帝为开始──这赞美颂词却有不同之处。对一个犹太人来说,祈祷最常用‘愿颂赞归于上帝’来开始,基督徒虽然采用这祈祷文,但却加上特殊的意义。基督徒的祷文乃是:‘愿颂赞归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显然可见,基督徒并不是向一位身居远方,未知之神祈祷;他乃是向一位好像耶稣一般的上帝祈祷,不单如此,他更可以藉耶稣而完全信赖这位上帝。
这段经文也涉及 重生 的慨念:基督徒是一个已经重生的人,乃是被上帝所生而拥有新生命的人。除这意义之外,更表明身为基督徒的,其生命已经历一个彻底的改变,生命中的一切旧事物都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新约中满了这重生的信念,兹列以下数则为例:
(一)基督徒的重生完全根据上帝的旨意与作为(约一 13 ;雅一 18 )。这与人由母腹出生完全不同,因为在重生的经历中,人根本无能为力,一切都是上帝的作为。
(二)重生也可以说是圣灵的工作(约三 1-15 )。这完全不是人的作为。当人向居住于其心中的圣灵降服时,圣灵便将他再造。
(三)重生是藉真理的道(雅一 18 ;彼前一 23 )。上帝用话语创造天地万物。上帝只说一声,混沌使成世界,有生命之物也充满其中。重生完全是基于上帝藉耶稣所说具有创造力量的话而成功的。
(四)重生的结果:被重生的人使成了万物中初熟的果子(雅一 18 )。这便使他脱离时空的限制,不会朽坏,没有玷污与挫败,使他能身在人世,却可触及永恒,享受永生的福乐。
(五)重生的人也拥有活泼的盼望(彼前一 3 )。保罗形容外邦人的世界是一个没有盼望的世界(弗二 12 )。沙孚克理( sophocles )曾如此说过:‘最好不要出生到这个世界里来;若不然,只好尽速回到出处,这是次好的安排。’对一个异教徒来说,世界是一个渐渐老化,充满衰残及朽坏的地方,在这境况中可能很快乐,但这一切却导往虚无及无边的黑暗。对古代世界来说,基督徒是以其盼望为特色。这盼望是根据于两个信仰的经历。
(甲)基督徒是由不朽坏的种子所生(彼前一 23 )。有上帝的种子在他里面,故此,他所拥有的生命是永不朽坏的。
(乙)耶稣基督已经复活(彼前一 3 )。基督徒有一位胜过死亡的耶稣基督永伴身旁,故此,他什么也不会畏惧。
(六)基督徒的重生就是生入公义之中(约壹二 29 ;三 9 ;五 18 )。藉这重生,他已被洁净,不再被众多恶习所捆绑;他更获权柄能行在公义中。这并不是说重生的人便永不会犯罪了:乃是说每逢跌倒的时候,上帝赐下能力与恩典,使他能再次站立起来。
(七)基督徒的重生也就是生入爱中(约壹四 7 )。因为上帝的生命在他里头,他不再被那以自我为中心,不肯饶恕的苦涩所控制。相反的,在他里面却充满了饶恕之心,及上帝牺牲的爱。
(八)最后,基督徒的重生乃是生入得胜的生活中(约壹五 4 )。生命不再充满失败,乃是满了得胜的凯歌,胜过自我,胜过罪恶,胜过环境。因为上帝的生命在他里面之故,他体会了得胜生活的秘诀。
伟大的基业(一 3-5 )(续)
再者,基督徒 承受 了伟大的 基业 ( kle{ronomia ),这是一个充满辉煌历史背景的字;这个字在旧约中经常被用来指上帝赐给以色列人为业的迦南地,即应许之地。旧约也经常说上帝赐给祂选民为业之地(申十五 4 ;十九 10 )。对我们来说,产业或基业是指将来我们所承受的东西;但圣经用这个字的意思,乃是指已经获得的产业而言。对犹太人来说,应许之地乃是他们的产业。
但基督徒的产业比这个更丰富。彼得在这段经文中,用三个字来描写这产业。这产业是 不朽坏的 ( aphthartos ),这字除了有不朽坏的意义之外,也可以指 不能为军队所蹂躏 的。根据历史的记载巴勒斯坦曾多次被外敌入侵、攻占,且被夷为平地,片瓦不留的荒场。但基督徒所拥有的平安和喜乐,是任何侵略者所不能蹂躏及破坏的。这产业是 不玷污的 amiantos ,这字是由动词 miainein 引申而来,意思是被不虔的污秽所玷污。巴勒斯坦曾多次因敬拜假神而被玷染(耶二 7 , 23 ;三 2 ;结二十 43 )。不洁之物总在应许之地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但基督徒所拥有的纯洁,世界的污秽不可触及而至污染的。这产业是不能衰残的( amarantos ),正如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应许之地的美艳花朵也会衰残,但基督徒却被提升入一个没有朽坏的境界中,其平安与喜乐根本不被世界的变迁所影响。
这产业到底是什么呢?这问题的可能答案很多,但主要的答案只有一个──上帝本身就是基督徒的产业。诗人说:‘耶和华是我的产业,是我杯中的分……我的产业实在美好’(诗十六 5 )。上帝永远是他们的产业(诗七十三 23-26 )。先知说:‘耶和华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祂。’(哀三 24 )
因为基督徒拥有上帝,又为上帝所拥有,难怪其产业是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的。
今生无忧,来世无虑(一 3-5 )(续)
基督徒将来要承受的产业,属上帝的喜乐等,都存在天上,等待基督徒领受;彼得对这盼望有以下两点阐释:
(一)在我们从这个世界通往永恒的旅途中,我们是藉信心而被上帝的能力所保守的。彼得所用保守( phrourein )一词,是军事字眼。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被上帝四面安营严密保证而获绝对的安全。有信心的人,虽然看不见上帝,但也绝不疑惑,相信上帝在暗处必保守凡属祂的人。这并不是说上帝救我们脱离一切生命的难处与痛苦,而是上帝加我们力量胜过一切苦难,使我们能再吹向前迈进。(二)救恩将要在末世被显现出来。我们要讨论以下两个新约很基本的概念。
新约经常谈及末世或末日,这概念是由于犹太人将时间画分为两个阶段之故──即现在的世代,这世代完全被邪恶所控制;及将来的世代,那世代却由上帝掌权。在这两个世代之间夹有一个主的日子,那时,世界将要被毁灭而重造,审判也接踵而至。在现今及将来世代之间的日子,即被称为末世,因为世界将要到达旅程的终点而结束。
圣经没有告诉我们末日何时来临,又没有详细解说末日临到时所发生的事。但我们可以搜集新约中论述有关末日的资料,使我们对末日有些了解。
(一)基督徒相信他们已经活在末世的时代之中。约翰对其会众说:‘……如今是末时了’(约壹二 18 );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表示上帝的启示已经在末世透过主耶稣向世人显示出来(来一 2 )。对初期的基督徒来说,上帝已经介入时空,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
(二)末世的时候,上帝要倾倒祂的灵于人的心中(徒二 17 )。初期的信徒相信这事已经在五旬节时获得应验,在圣灵所充满的教会中而获得证实。
(三)初期的基督徒们深信,在末世来临之先,罪恶的权势必作垂死拚命地挣扎,故此,敌基督的到处皆是(提后三 1 ;约壹二 18 ;犹 18 )。
(四)死人必要复活。耶稣曾应许说:在末日,祂要使凡属祂的人,从死里复活(约六 39 , 40 , 44 , 54 ;十一 24 )。
(五)无可避免的,那也是上帝审判的日子;到时,上帝要彰显公义,使其仇敌获得公平的审判及刑罚(约十二 48 ,雅五 3 )。
以上乃是新约作者用末日或末世一词时,荡漾在他们脑海中的意义。
很明显的,对许多人来说,这日子是一个充满恐惧的日子;但对基督徒来说,这却是一个得解脱的日子。救赎 so{zein 一词不单包括丰富的神学意义,更包含实际的涵义,因为这个字通常是用以表达‘由危难中被救出来’,及‘病得医治’。比格在其注释中曾表示,在新约救赎( so{zein )及救恩( so{te{ria )有四个紧密关系的意义:
(甲)从危难中被救出来(太八 25 )。
(乙)从疾病中得医治(太九 21 )。
(丙)从上帝的定罪中被解脱出来(太十 22 ;廿四 13 )。
(丁)从罪恶的权势中被释放出来(太一 21 )。救恩的涵义极广,包含由急难,疾病,定罪,及罪恶之中被释放出来的意思。这一切都是基督徒在将来所要获得的。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称赞、荣耀、尊贵。
忍耐的秘诀(一 6-7 )
彼得在这段经文中,谈及其读者们实际生活中所经历的难处。他们所坚信的基督教信仰不合时,更惨的是他们现在又面临逼害。风暴即将来临,生命必受严重威胁而痛苦难当。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彼得提醒他们,且根据下列三个理由谓他们必能得胜有余。
(一)因为有将来的盼望:在苦难的尽头有伟大的产业,就是永恒的生命,与上帝永远同在。这正是魏斯科对末世( en kairo{ eschato{ )的了解。而我们对末世的解释乃是:目前的世界到最后结束的时候,但希腊文也可作‘愈来愈坏’的意思。根据这一点魏氏表示:当世事万物坠落到一极限的时候,基督拯救的大能必要彰显出来。
姑勿论我们采取任何解释,最终的盼望都是一样的。因为对基督徒来说,逼迫与困苦并不是终结,在这一切苦难的尽头,有荣耀的赏赐;因为有这不能毁灭的盼望,基督徒便能忍受生命中一切的煎熬。正如病人接受手术或其他痛楚的治疗,因他深深知道在这一切痛苦之后有痊愈的盼望。生命基本的事实乃是:人若知道苦难尽头有无比的盼望,他便会咬紧牙根,忍受一切痛苦。基督徒何尝不是如此呢?因他盼望将来的荣耀。
(二)因为每一个试炼皆为考验:金子要在火中熬炼才能成为纯金,临到基督徒的试炼,都是为要考验其信心,使信心更坚强。运动健将们努力苦练,并不是要弄坏自己的身体,乃是要使自己更坚强有力。我们所遇到的试炼并不是要消耗我们的力量,相反的,乃是将力量注入我们的生命之中。
在这方面,彼得所用的字眼很有意思。他说基督徒或许暂时落入百般( poikilos )的试炼中,这希腊字有‘多种色素’的意思。彼得也用这字来形容上帝百般的恩惠(彼前四 10 )。我们的苦难或许色彩多多,但上帝的恩典也是一样;人类生命中的每一色彩,上帝的恩典都可以完全配合。上帝有恩典配合每一个不同的试验,我们应紧记,每一个试验都带有上帝的恩典。
(三)因为在苦难的尽头,即耶稣显现的时候,他们会得称赞、荣耀、尊贵。在生命中,我们尽力而为,并不是为了工价或利益,乃是为获得别人嘉许的眼光,及一句赞赏的话。在这个世界上,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基督徒也深深领会这一点,因为知道在苦难的尽头,主会赞说‘好极了!’
这便是帮助我们胜过生命及信仰历程中各样难处的秘诀。我们能面对试验,经历试验,胜过试验,是因为有将来的盼望;因为每一个试验都加强我们的信心;因为当主再来的时候,耶稣会称赞凡属祂的忠仆。
眼虽未见,却心领神会(一 8-9 )
在这一段经文中,彼得用含蓄的手法点出他与读者间的相异之处。他表示他以认识肉身的耶稣为荣,但他的读者却没有办法享受这份殊荣;虽然如此,他们却是爱耶稣;虽然未曾亲眼看过耶稣,但却满心相信祂。正是这种信仰给也们带来不可言喻的喜乐,及无比的荣耀,因为这信仰为他们将来的福乐作出铁一般的保证。
萧文在其注释中曾论及人如何体会基督的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盼望。历代以来人们热望一位君王的来临。正如主耶稣曾对其门徒说:‘……从前有许多先知 和 君王,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路十 23-24 )有一段很长的时期,人们虽然殷切地盼望,但盼望却一直未得实现。
(二)第二阶段:认识肉身的耶稣。这正是彼得在这段经文中所表示的,也好像他对哥尼流所说的一般:‘祂在犹太人之地,并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有我们作见证。’(徒十 39 )有很多人曾跟随过耶稣,他们的见证是我们认识耶稣生平言行的重要因素。
(三)第三阶段:在各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用信心的眼睛看过耶稣的。耶稣对多马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二十 29 )这种以信心的眼睛能看见耶稣的原因,完全是因为耶稣不是一位曾活过,死了而现在只存在于书本中的人物,而是一位曾活过,死而复活且永远活的主。曾有人如此说过:‘没有任何一个使徒只在记忆中记得耶稣。’这话的意思乃是表示耶稣并不单是信徒头脑中的记忆而已;我们更可与祂建立一个个人的关系,可以常与祂相会。
第四阶段:有福的看见。约翰确信在将来我们可以看见主的真体(约壹三 2 )。保罗也说:‘我们如今仿佛对镜子观看,模楜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林前十三 12 )如果信心的眼睛能忍耐到底,有一天,我们必能亲眼清楚地看见,面对面相见。(正如以下一首诗所描述)
主耶稣,我们的肉眼虽未见过你荣耀真体;
只因那幔子黑影,阻隔了你我的面颜。
虽末见你,未闻你声,
我知你愿和我同住;
地上最珍贵的地点,
就是我和你相聚之处。
虽末见你,但我全凭信心,
我爱你,亲爱主,永爱你,
因为末见,并非不知。
死亡来临、肉眼朽坏,
但我心灵跳起,
你曾裂开幔子,
必显你的荣耀真体。(编者注:本诗由刘道新翻译)
将来的荣耀(一 10-12 )
这又是一段意义非常丰富的经文。那将要临到人类的救恩是那么奇妙,连先知们也要寻求考察;不单先知是如此,连天使也希望明白呢!这段经文将先知们如何受灵感,如何书写等问题,都有较明确的描述。
(一)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有关先知的两个方面:第一,他们寻求考察那将要来的救恩;第二,基督的灵告诉他们有关基督的事。由此可知,灵感有赖于两个条件──人类寻求的心志,及上帝的灵的启示。有人曾如此说:写经文的作者们,就好像上帝手中的一文笔,或如一管洞箫,被上帝的灵所吹奏;又或如七弦琴一般,被圣灵所拨动而已。这也就是说:那些作者们只不过是一些被上帝所操纵的工具而已。但这一段经文却告诉我们:上帝的真理只临到那些有心寻求的人。在灵感的过程中,上帝与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灵感同时是人寻求的心志,与上帝的圣灵启示的结晶。
再者,这一段经文也告诉我们,圣灵也就是基督的灵无时无刻不在世界上工作。每当人一睹美善,淡尝真理的滋味,胸怀想望上帝的意念时,上帝的灵就在那里。圣灵一直在各处感动人去求上帝,引领人到上帝那里,祂从来没有失职,一直忠心到底。有时候,人类愚顽无知,错解圣灵的引导,或只领悟其中的一部分真理。无论如何,上帝的灵都一直不懈地引导那努力寻求的信徒。
(二)这一段经文也告诉我们,先知们曾谈及基督受苦及得荣耀的事。诗篇廿二篇,以赛亚书五十二章十三节至五十三章十二节等经文涉及基督受苦的预言已经应验了;诗篇二篇及十六篇八至十一节及一一○篇等涉及基督得胜、得荣耀等经文也得了应验。我们不必强调先知们预先看见耶稣其人;他们乃是看见将来有一位人物要来,他们的梦想及异象都会在这人身上获得应验。
(三)这段经文也告诉我们先知是向谁传说;他们乃是向人传扬上帝拯救的信息。他们本身还未曾尝过这拯救的滋味。有些时候,上帝给人看见异象,但同时却向那人说:‘应验的时候还未临到。’上帝领摩西上毗斯迦山顶,将应许之地全都指给他看,同时又对他说:‘我使你眼睛看见了,你却不得过到那里去。’(申卅四 1-4 )有人曾看见一位盲者,在黄昏的时候点燃街灯,他凭其敏锐的触觉,摸索前行,燃点每一盏街灯,将自己从未经历过的灯光带给别人。正如先知们所深深体会的,获得异象是何等的福份,就算自己不能亲自看见异象的应验,但只要将异象传给世人,让后人能体会异象的应验,他们也就觉得无比的荣幸了。
使者的信息(一 10-12 )(续)
这段经文不单告诉我们有关先知们的异象,同时也告诉我们使者们所宣扬的信息。这些使者将救恩的信息带给念彼得书信的读者们。
(一)信息的中心:救恩的来临。不同的背景及时代,会有不同的信息。这固然不错,但最基本的信息,乃是宣扬福音,也就是大好的信息。传道人有时要传警戒、责备的信息,或间中提醒信徒们有关上帝的审判及上帝的忿怒,但基本上,传道人应宣扬救恩的喜信。
(二)信息的来源:透过从天而来的圣灵。传道人的信息并不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他并不是传扬自己的意见或体会;他乃是传扬圣灵所赐的信息。他要像先知一般地寻求考察,要努力学习研究;但他必须等候圣灵的感动与引导。
(三)信息的奇异:连天使也欲知道点滴。我们不能再为我们所传信息的平淡无奇,而千方百计地找藉口掩饰。我们要为不能引起听众同感的信息负责。上帝救恩的信息是超然奇异的。
救恩的信息,基督的灵的感动,是传道人传扬信息时不可或缺的装备。
信仰的动力(一 13 )
彼得一直在谈论基督徒将来的盼望及荣耀等;但基督徒永不会失去将来的盼望,他必须在目前的争战中,奋勇地前进。因此,彼得便向其读者提出下列三个挑战。
(一)要约束他们的心: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描述,因为东方男子们穿长袍,故此行动或干粗活时都不太方便。他们便在腰间束上宽阔的皮带或布条;在干粗活时,便将长袍的下摆夹在腰带中,这样,行动就方便多了。通俗的来说,就是卷起衣袖,或脱去外衣的意思。彼得乃是告诉他的读者,应随时准备他们的头脑作有深度的思考。绝不应该以拥有一柔弱而又未经考察的信仰为满足;他们必须要下定决心,若不将问题想通便绝不罢休。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可能要放弃某些意见,又可能会犯一些错误。但是经历过考验的信仰是巩固的,也没有人可以夺去的。
(二)要他们谨慎自守:这字的希腊文有两个意思,即避免醉酒,及心思应稳定。他们不应被含酒精的饮料所醉倒;他们应维持敏锐的判断力。基督徒很容易被标奇立异的思想所影响,没有定见而随波逐流。彼得劝告其读者们,既深知本身所信的,便应该站立稳固,在邪风异俗的冲击下,作中流砥柱。
(三)要专心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他们的恩:基督徒生活的特征乃是他活在希望之中,因此,虽遇各种试炼,但仍能屹立不倒。这便是为什么运动家们苦练,及学生们苦读的原因。对一个基督徒来说,最好的福分仍在将来。我们要为过去的恩典感谢上帝,要立志鼓起勇气面对目前的挑战,更要存无比的盼望,因为在基督里,一切上好的事物仍在未来。
没有基督及充满基督的生活(一 14-25 )
在这一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见三个信息,以下便逐一讨论:
一、耶稣基督是救赎主及主宰
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信息。
(一)耶稣基督是释放者,人可以藉祂而脱离罪和死的捆绑;祂也如同没有瑕疵及无玷污的羔羊( 19 节)。当彼得用如此的字句来描述耶稣时,他的思想一定是专注于两处旧约经文以赛亚书五十三章论及那位受苦的仆人,藉祂的受苦,人可以得拯救及医治;另一段便是有关逾越节的羔羊(出十二 5 )。在那一个难忘的晚上,也就是他们离开埃及为奴之地的晚上,每一家以色列人都要杀一只羔羊,用血涂在门楣门框上,当灭命的天使要击杀埃及地一切头生的时候,凡门楣门框上有血的记号的房子,灭命的天使便会越过去,不进入那一家。故此,逾越节的羔羊起码有两重意义:从奴役中得释放,从死亡中得拯救。无论我们怎样解释,若要将人从罪恶与死亡中释放出来,耶稣则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二)耶稣基督是上帝永恒的目标:在创世以上前,这工作已经豫先交给耶稣了( 20 节)。这里包涵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们通常以为上帝先是创造者,然后是救赎主;就是说当上帝创了世界以
后,罪恶滋生,上帝便立刻设法透过耶稣来施行拯救。但这段经文却明显的告诉我们,在上帝还没有创造世界以前,祂已经是一位救赎主了。上帝的救赎计划,并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临时被逼所采取的紧急措施。这计划在创世以前已经确立了。
(三)彼得的思想是新约中广泛被接纳的:耶稣基督不单是被杀的羔羊,更是上帝所尊贵的那位从死里复活,得胜的一位。新约作者经常都将十字架与复活两者相题并论;凡提及基督的牺牲,一定也会提到祂的得胜。罗杰士( Edward
Rogers )在其所着好使他们得生命( That they might have Life )一书中,曾提及他有一次非常小心地查考耶稣受难及复活的经文,然后想用戏剧化的手法来表达这一段记载,结果他却表示:‘我深深地感觉得过份重十字架上的苦难,而淹没复活的光辉的手法是非常错误的;若认为人类救恩的成功,是偏重于忍受苦难,而不是超凡的爱的话,这也是无稽的谬误。’他问在大斋即预苦( Lent )期,基督徒最常见的是什么呢?‘是正午时分,黑暗笼罩大地,描写十字架的痛苦?或是清晨的光辉,从空的坟墓里四散,光明一片?’他跟说:‘现在有许多非常诚恳的福音信息及神学着作,不幸的是,这些资料似乎给人一个印象,就是被钉十架的痛苦阴影笼罩了复活的光辉,上帝在基督里的计划,在加略山已经完全实现了。我们必须强调应以主复活的立场来解释十字架的苦难。若不然,这会引起莫大的属灵危机。
透过耶稣的死,人类便从奴役及死亡的束缚下得到释放;但透过这凯旋的复活,我们能对上帝有信心与盼望( 21 节)。
在这个篇章里面,我们看见耶稣为要释放我们而死在十字架上;我们也看见耶稣是上帝永恒的救赎计划;我们更看见耶稣是胜过死亡的勇士及荣耀的生命主宰。祂是生命的赐予者,死亡在祂面前毫无作为;祂所赐的盼望是世上任何权势也不能夺去的。
二、没有基督的生活
彼得很明显地写出了没有基督的生活的三大特征:
(一)蒙昧无知( 14 节):异教世界为了上帝的不可知而惶恐终日:因此,人便在黑暗中摸索,欲一瞥这秘密。柏拉图曾如此说:‘欲要找寻这位宇宙的设计者也就是宇宙之父,是何等的难啊!即或找到的话,也绝没有可能将所了解的点滴,明确地表达出来。’哲学家要找到上帝是极困难的事;对普通人那就更不用说了,连了解上帝也是不可能的。亚理斯多德说上帝是宇宙中最崇高的‘因’,人类千方百计欲寻找,但结果却是空白一片,没有任何人能了解。古代世界中的人类并不怀疑上帝或神只的存在,不过他们却相信,这位冥冥中的上帝是深不可测,神秘非凡,对人类及宇宙毫无兴趣,不闻不问的。在一个没有基督的世界里,人认为上帝只是一个谜,一股超凡的力量,但从来不是炽烈的爱;在这样的世界里,在危难中的人没有谁可求助,可作为他们的盼望。
(二)放纵私欲( 14 节):当我们接触由那个世界所孕育出来的作品的时候,我们真不得不慑服基督教那股清新、满有冲劲的生命力;特别是基督教也是从那黑暗的世代中出来的,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质,真令人惊讶!当时的社会中,贫富悬殊的现象,成为极尖锐的对照;富有人家夜夜笙歌,奇珍异味,比比皆是,如孔雀脑,夜莺舌等,花费无数。威特留( Emperor
Vitellius )皇帝的豪宴用了二千尾鱼,七千只鸟。不顾贞洁,马苏( Martial )曾提及某女子已下嫁第十位丈夫;犹文拿里( Juvenal )另提及某女子在五年内已有八个丈夫;耶柔米( Jerome )提及在罗马城有一女子下嫁她第廿三任丈夫,而她本人却是男方的第廿一 任 太太。在希腊及罗马,同性恋极为普遍,且被认为是很正常的活动。这是一个人欲横流,被私欲所奴役的世界,只一味寻求更新鲜、更疯狂的方法来满足内心的欲念。
(三)虚无缥渺:这个世界的基本困难乃是虚无。卡土拉( Catullus )向其爱人李丝彼( Lesbia )倾诉爱的温馨,恳求她要把握时机,尽情享受那速逝的享乐:‘太阳东升西落,循环不息;但当我们的一线微弱灯火熄灭之后,一切皆成虚幻,毫无所有,而我们将会在这漫长的黑夜中,长眠不起。’如果人将如狗一般地死去,为何不过如狗一般的生活?人生虚幻,只有短暂的光明,接便是永远的虚无。生与死皆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死后什么也没有的话,那么,人生真如一场悲剧!
三、基督充满的生活
彼得描述基督充满的生活的三大特征,同时,又提出理由证明其观点。
(一)是顺服与圣洁的生活( 14-16 节):被上帝拣选的事实,包括了权利与义务。彼得还记得那古老的希伯来宗教的中心要求,即上帝要求祂的子民必须圣洁,因为祂是圣洁的(利十一 44 ;十九 2 ;二十 7 , 26 )。圣洁一词的希腊文是 hagios ,这字基本来说有‘与众不同’之意。圣殿可说是 hagios ,因为与其他建筑物不同;安息日是 hagios ,因为与其地日子不同;基督徒是 hagios ,因为与其他人不同。基督徒是上帝所拣选,属于上帝的子民。他之所以被拣选,因为他有一项特殊的使命,及拥有一处永恒的家乡;又因为他在今生要为上帝而活,在来世则要与上帝同住。在这世界里,基督徒必须从上帝的律法,活出上帝的生命。基督徒有一项神圣的使命,就是要与众不同,要有分别。
(二)是敬度的生活( 17-21 ):敬虔是因经常活在上帝面前孕育出来的一种心态。在这五节经文里,彼得提出三个理由来说明基督徒为什么要过敬虔的生活:
(甲)因为基督徒是寄居者,生命对他来说,是在永恒的境界之中;他不以身处何方而挂心,只以身住何处而欢呼。
(乙)他要归向上帝那里;他可以称上帝为父。不错,这是事实,但这一位父上帝在将来要大公无私,不徇情面地审判世人。基督徒永不能忘却这审判之日,在那日,他将要面临一无比的考验。所以,今世的生命是无比的重要,因为要藉以通往来生。
(丙)基督徒必须过敬虔的生活,因为这是由耶稣付上的代价而成功的。自此之后,生命便具有崇高的价值,不能浪费丝毫,也不能自暴自弃。大凡有见识的仁人君子,总不会浪费那有无限价值的生命。
(三)是手足情深的生活:这种生活的外征,是对弟兄们有诚恳、恒久的爱。基督徒是由不能朽坏的种子所重生的人,这意思或许是下列两个解释之一:基督徒的重生不是人为的,而完全是上帝的工作;另一个解释则是如约翰所说:‘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上帝生的。’(约一 13 )更有可能的解释,就是道的种子进入他里面,使他重生再造;这可由撒种的比喻可见(太十三 1-9 )。在这段篇章中,彼得引用以赛亚书四十章六至八节,而第二个解释则与此相合。无论我们如何解释,基督徒的重生是一个不可推翻的事实。因为他已经重生了,上帝的生命也在他里头。爱是上帝生命的特征,因此,基督徒必须将那神圣的爱,彰显人前。
基督徒应过一个基督所充满的生活,这生活有与众不同的特质,从不忘怀这生活的永恒义务,这生命既由上帝所赐,上帝的爱也应充满其中,使之绚烂无比。──《每日研经丛书》
彼得前书第一章
第一段 信心的试炼( 1:1-12 )
一.引言 ── 信心的祝福( 1:1-2 )
1.使徒的自称( 1:1 上)
1 上 “彼得” 意即磐石,这不是他原来的名字,他的原名是西门,耶稣一见到他的时候就将他的名字改为彼得(约 1:42 )。圣经中这种改名常有特殊的意义,如亚伯兰改名亚伯拉罕(创 17:5 ),雅各改名以色列(创 32:28 ),扫罗改名保罗(徒 13:9; 参徒 13:2 )等,都有重大的意义,为要记念某些重要的属灵事件之发生。主耶稣一见西门,便将他的名字改为彼得,显见他遇见主耶稣这件事乃是他生平中最值得纪念的。这也似乎暗示主耶稣一看见彼得,便知道他的性格是喜欢出头的,所以给他改名为彼得,意即矶法,亦即磐石;磐石是稳固的,却是要常常被压在底下的。彼得的名字本身就给我们很好的教训,说明神在怎样的情形下才能重用我们,就是在我们有坚强如磐石的信心,而又谦卑地甘处卑微的时候。
“使徒彼得” ,使徒是彼得的属灵职份。彼得这样自称,表明他是站在使徒的权威与代表主耶稣基督的地位上,来向受书人说话,这是当时在苦难中的信徒所需要的。因使徒的职份是主亲自设立的(太 10:1 ),这样彼得用代表基督的口吻来勉励安慰信徒,必然使他们对他信中所说的话,更觉得实在而可靠,可从其中得着更大的能力与安慰。
“使徒” 原文 apostolos 意即 “奉差遣” ,或 “被委任” 。有人根据这字的意思推断一切蒙召的传道人都是使徒,因他们都是 “奉遣的” ;但这种推断忽略了一项事实,即在圣经中 “使徒” 这个名字是已经被用作一种职份的专用名词。这就如 “经理” 照字意是经营管理,但它已被用作一种职份的专用名词,以代表一间商号的主管人,不能再按字意说,所有经营管理的人都是经理,因他们可能只是商店中的一个普通职员。又如总督,按字意是总理督察,但我们不能说凡是总理督察者都是总督,因 “总督” 已被用作一种专门官职名称了。所以圣经中的使徒是专指十二使徒,或圣灵拣选的使徒之职份而说,不是指一切 “奉差遣” 的人。并且弗 4:11 将 “使徒” 与其他的 “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 同列为五种恩赐的职份(参弗 4:11 注释 ),显见 “使徒” 这个字已被圣经作为一种职份的名称(参罗 11:13 ),不能单凭字意推断的了。
圣经中除了用 apostolos 作为使徒的职份名称外,有些地方也作为普通用法,以表示奉差遣的意思,但却不一定是奉 “神” 差遣,任何奉差遣,包括受人的差遣在内,也可以用这个字。如:约 13:16 “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 ,其中 “差人” 就是 apostolos 。又如:林后 8:23 : “论到提多,他是我的同伴,一同为你们劳碌的;论到那两位兄弟,他们是众教会的使者,是基督的荣耀” ,其中的 “使者” ,亦为 apostolos 。又如:腓 2:25 论及以巴弗提 “ …… 是你们所差遣的,也是供给我需用的” ,其中的 “差遣” 也是这个字;而这 “差遣” 显然是腓立比教会对以巴弗提的差遣,不是神的差遣。若仅凭这字的意思来断定一切奉差遣的人都是使徒,岂不是连奉人或教会的差遣,去慰问或办理一般事务的人都成为 “使徒” 了?
在圣经中除了十二使徒之外,还有保罗与巴拿巴,也是使徒(徒 14:14 )。此外历史中是否还有使徒,难以断言;但必然有不少的人,其工作成就是类似使徒的。按圣经所见,使徒职份的特殊证据,可归纳为:
A.拥有特殊的属灵权柄,如医病、赶鬼、刑罚犯罪的人。(参太 10:1; 徒 5:1-11; 林前 5:5 )
B.亲眼见过主,作主复活之见证人,(徒 1:22; 林前 15:7-8 ),保罗与巴拿巴虽然是主复活后才作使徒的,但照使徒行传的记载,他们的见证同样是以主的复活为中心(徒 13:37;17:18;23:6;24:21;26:23 )。
C.其教训可列入圣经作为教义的根据,以判别异端与真理之正误。
2.对受书人的称呼( 1:1 下 -2 上)
1 下 -2 上 在此彼得用了几种不同的称呼,来形容受书人的属灵情形:
1.“分散的”
“分散在 …… 的” ,教会按外表说是分散的,但不是分裂的;教会拫本不能分裂。 “分散” 不是分裂, “聚会” 也不代表合一。神并没有要求地上的教会聚合在同一地方,乃是容许教会 “分散” 且满布在地上。教会常因受逼害,而从一处散到各处。本书之受书人被称为 “分散 …… 的” ,亦显示他们是受过逼害的。但是福音的种子也随着教会的分散而布散到各地去(参徒 8:1; 雅 1:1; 彼前 1:1 )。所以教会在外表说是可以 “分散” 的,但 “分散” 不应是因意见和纷争而 “分散” ,亦不可因 “分散” 的缘故,而彼此间存着 “不同” 的派别观念。我们必须在意识上十分确认,纵然我们在地理上、或组织上是分散在不同的地区与团体,但在耶稣基督的生命里是绝对合一的;而这个生命的合一,不可能因任何人的软弱或错误而被破坏,这种属灵的关系是不会被割离的。所以信徒必须注重在基督里的关系,胜过一切其他关系。
2.“寄居的”
“寄居” 是本书常用的字。信徒不是世界的 “本地人” ,他们不过是寄居的,这样,他们若不得享受与世人同样的待遇,是不足奇为奇的,正如任何国家的外侨不能享受本地公民的权利一样。所以这 “寄居的” 告诉我们,不必对这世界存过份希望,因为我们本来就不属这世界(约 17:14 )。
“寄居的” 常会受到 “本地人” 的欺负,这是任何海外华侨所易于领会的。基督徒在这世上既是寄居的,纵使受到世人的欺凌、摒弃,甚至逼害,也应当看作是当然的事,不要看得太严重。
“寄居的” 也说明了信徒应想望着另一个家乡。任何寄居者必然会思念自己的故乡。基督徒虽然在世上,却应当想念天上的家乡,不可恋栈今世暂时的褔乐。
“寄居的” 必然和本地人,在生活习惯或语言肤色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很容易被本地人认出他们的分别来。基督徒在世上也应当与世人有显着的分别,使人看出我们是属主的人(参徒 4:13 )。
“寄居的” 这称呼亦有浓厚的旧约背景,因亚伯拉罕也曾以 “寄居的” 自称(创 23:4; 徒 7:6 )。本书的受书人有许多原是奴隶阶级,且分散各地,这些真可说是无以为家的人。彼得称他们为 “寄居的” ,不但十分适合,且能提醒他们应以这世界为暂时的居所。
3.“被拣选的”
“就是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 。主耶稣说: “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 …… ” (约 15:16 )。但主是怎样拣选了我们? “是照父神的先见” 拣选, “先见” 原文 progno{sin 亦可译作 “豫知” 。罗 8:29; 徒 2:23; 彼前 1:20 原文中的 “豫知” 与本节之 “先见” 同字。
“拣选” 含有拣选的人照他自己所喜欢的、凭他自己的智慧来拣选的意思。神按照祂的豫知拣选我们,这意思可分两方面:
A.按神的权能方面说,神的拣选,全在乎神的恩典(罗 9:11 ),是神绝对的权力。正如泥匠对于他手中的泥土有绝对的权力处置一样。
B.按神拣选人的事实来说,神是按祂的豫知而拣选。但神不会因祂豫知一切,而不照着祂原定的永远计划和既定的时间、步骤,来完成祂的旨意。神也不会因为祂自己是豫知一切的,便删除了人类方面应有的历史,以及人对于罪恶与救赎应有的选择机会和经历;因为人需要历史的教训和经历,才能对于罪恶和救恩有所领悟(参弗 1:5-6 注释 )。
“拣选” 表示是一种经过慎重思虑的举动。神照祂的先见拣选我们,表明信徒的蒙恩得救,不是出于神一时的意念,乃是出于神创世之前的计划(参弗 1:4;3:11 ),是神所看为重大的一件事,且是祂早已期待得以实现的。换言之,我们这些被拣选的人乃是神所贵重,看为宝贵,不会随便丢弃的(来 13:5 ),这观念对于在患难试炼中的信徒是很大的安慰。信徒应当谨记,我们不论处在何种困苦的境遇中,神都不丢弃我们,因我们是祂按自己先见所拣选的。
4.“藉着圣灵得成圣洁”
这意思就是藉着圣灵的工作得救,被分别为圣归神。圣灵使我们因信而联于基督,使我们在祂的圣洁上有分,祂又成为我们的圣洁(林前 1:30 ),我们便在祂里面被称为圣徒(林前 1:2 )。保罗的书信中,常称信徒为圣徒;这样我们就当一切生活行为上追求圣洁,才可以与所蒙的恩相称。而这种在生活上圣洁的经历,也同样需要倚赖圣灵的工作,才能成功。
5.“顺服耶稣基督”
“得成圣洁” 与 “顺服耶稣基督” 是有密切关系的。 “得成圣洁” 的目的和结果,就是 “顺服耶稣基督” 。在此注意圣洁与顺服的次序,是先圣洁后顺服,而不是先顺服后圣洁,因为当我们还在罪恶中时,我们的心思被罪恶俘虏,根本不能顺服基督。心思要先被 “更新” ,然后才能顺服基督(罗 12:2 )。
这句话表明信徒在世上的主要目标,并非凭自己的喜好而活,乃是要顺服主的旨意而活(林后 5:15 )。这样,不论顺境逆境,都应当顺服。
6.“蒙祂的血所洒的人”
“蒙祂的血所洒” ,这就是信徒能以成为神所拣选,成为圣洁而顺服基督的基本条件。我们是蒙祂的血所洒的,意即我们是祂的血所买赎的,我们身上有祂血的记号,我们是 “合法” 地属于祂的。
“蒙祂的血所洒” 也说明了我们理当忠于祂而归于祂,因祂曾为我们舍身流血,付了生命的赎价(可 10:45 ),这样我们理当绝对听从祂并为祂忠心效劳。
“洒” 有旧约背景,旧约中的会幕,一切器具物件,都是藉着洒血而成为圣洁;但旧约会幕,所洒的只是牛羊的血,并没有真正洁净的功效(来 10:4 ),只不过是豫表以后要来的基督之血的功效而已。但新约信徒却是凭着基督十字架赎罪之血而得以永远成圣(来 10:14;12:24 )。
以上论及信徒蒙恩情形,有四个重要的 “字” 说明救恩的四方面:
A. “照” ── 神的恩典。
B. “藉” ── 圣灵的工作。
C. “洒” ── 基督的救赎。
D. “服” ── 人的本分。
3.祝福的话( 1:2 下)
2 下 “恩惠” 在平安之前,我们不论身体的平安或灵性的平安,都是根据神的恩惠。
“多多的加给你们” ,这样祝福的话是其他新约书信中所没有用过的,可说是彼得书信的特点(见彼后 1:1 ),表示一切已蒙主赐平安给他们的人,可以再得着更多的平安;这些信徒既多受试炼,当然需要更多的平安。所以彼得祝福他们,不但得着主的平安,且得着多多的恩惠与平安(参林后 12:9; 约 16:33 )。
二.信心的称颂 ── 称颂神的大怜悯( 1:3-5 )
1.称颂神使我们有活泼的盼望( 1:3 )
3 A.“愿颂赞归与父神”
颂赞神是使徒彼得教训的开端,与保罗的书信类似。使徒们的教训和榜样都指示我们,在一切痛苦患难之中,应当把颂赞放在第一,这就是胜过苦难的要诀。保罗和西拉曾在监狱受苦之中唱诗祷告(徒 16:25 ),使监狱的门都震动而开启,并使禁卒一家因此得救,这是在苦难中藉颂赞得胜的最好榜样。
颂赞神是表示颂赞的人,从内心中对于神的作为感到十分敬服的一种表露。这样,在苦难中颂赞神,就等于说,我们对于所遭受的一切苦难,绝无怨叹神之意,并且十分甘心顺服神所允许临到我们的苦难。这种表现,乃是神所喜悦的,且是最能使神得荣耀的。正如约伯在苦难中称颂神的见证那样。反之,在受苦中最易使我们跌倒的就是怨言;怨言不但使神受羞辱,也使自己灵性受亏损,这是以色列人在旷野行程中所给我们的鉴戒。
在苦难中如何能把颂赞归与神?彼得提醒信徒应纪念神的大怜悯。 “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 。信徒得以重生并非由于本身的任何长处,而是神的大怜悯,这大怜悯反面说出了我们的 “大顽梗” 、 “大悖逆” 、 “大罪恶” ,因而神要用 “大怜悯” 来使我们得救。单凭这件事,便值得我们终身称颂神的恩典了;不但在我们初信主的时候,就是在我们一生之中,不论遭遇什么苦难,都应当继续因这得救的大恩而不断地感恩称颂神,因为我们本是应该永远灭亡,永受痛苦的人。所以根据神的大怜悯,而重生我们的大救恩来记念神,就是使我们可在一切境遇中称颂神的方法。
B.“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
这是神使我们获得重生的方法。在此特提基督从死里复活,是要提醒信徒,我们能够重生就是由于有一位复活的主。耶稣基督的死曾经使许多人失望,以为祂是失败了,甚至使徒彼得自己也有这经验;当主耶稣快要被人钉十字架之前,他曾三次否认主耶稣,直到基督复活以后,他才明白原来基督的死,乃是祂进入荣耀得胜的途径,祂的死使我们的罪得赦,祂的复活使我们得生命。彼得在此照着他自己的经验提醒信徒,我们所以能重生,就是因为有一位死而复活的主。这重生的经历便足以证明主是复活的主。(否则怎能得重生?)这样信徒现今虽然在如火的试炼中,这活着的主仍必继续显出能力,作信徒随时的恩助。
C.“有活泼的盼望”
这活泼的盼望就是因信耶稣基督得重生的大盼望,按照罗 5:2; 西 1:5 ;重生得救的人不但有活泼的盼望,也有荣耀的盼望。
“活泼的盼望” 表示这盼望是 “活” 的,不是死的,而且很生动 “活泼” 。这意思就是说,这盼望是必然会实现而能给人能力,使人受鼓励的。世人的盼望则是死的,因为这世界的最后结局乃是灭亡,犹如一个必死的病人,虽然仍活着,但那种悲观的意念,使他没法有人生的乐趣(弗 2:12 )。但信徒虽活在这没有盼望的世界上,却有活泼的盼望存在天上(西 1:5 ),所以信徒不应像世人一样悲观忧愁。
圣经中提及信徒因信主而得之 “活福” 有多次,例如:
1. 饮活水(约 4:10;7:38 )。
2. 吃活粮(约 6:51 )。
3. 讲活道(彼前 1:23 )。
4. 走活路(来 10:20 )。
5. 作活石(彼前 2:5 )。
6. 献活祭(罗 12:1 )。
7. 存活望(彼前 1:3 )。
2.称颂神为我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 1:4 )
4 “基业” 通常包括产业和所经营的事业,但原文 kle{ronomia 是嗣业的意思,就是因继承而得的产业。(按杨氏经文汇编此字新约共用十四次。太 21:38; 可 12:7; 路 12:13;20:14; 徒 7:5;20:32; 加 3:18; 弗 1:14,18;4:5-7; 西 3:24;9:15;11:8; 彼前 1:4 。以上各节经文中,中文圣经常译作 “产业” 。)旧约时神曾应许以色列人将迦南赐给他们为业(创 17:8; 申 9:5; 诗 105:8-11 ),但以色列人所得的只是属地的迦南,这迦南乃是信徒要得着天上基业的豫表。而神所赐给信徒的圣灵,就是得天上基业的凭据(参弗 1:13-14 )。这所谓天上的基业,就是指信徒在耶稣基督里所得的各种属灵恩典与福乐(弗 1:3 ),以及我们在神国中与神永远同在所享受之各种荣耀与权利(启 20:6;22:5 );这些福乐乃是 “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林前 2:9 )。
在此,使徒彼得告诉我们所要得的基业,乃是 “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 。使徒似将以色列人所得的属地基业,与基督徒所得的属天基业作一比较,以说明信徒所得的基业之宝贵。以色列人所得的迦南地,乃是会朽坏的,遇到敌人侵袭时,便可能家破城毁;也是可以被玷污的,因以色列人的罪,使他们的地被玷污(利 18:25,27; 民 35:34; 申 21:23 );并且也是可以衰残的,地若遭遇各样灾殃,就变成衰残,无可收成(代下 6:28; 申 28:22-24; 王上 8:37 )。但信徒在基督里所得的基业则是:
A.不能朽坏
即永远存在。信徒有一种不能朽坏的基业,是在基督里,而且我们是领受了一种不能朽坏的生命,有不能朽坏的冠冕将要赐给我们(林前 15:52;9:25 ),且享受永远的荣耀(林后 4:17 )。
B.不能玷污
即永远圣洁(启 21:27 )。亚当犯罪的结果,曾使他失去神所赐他的基业。但我们在基督里所得的基业却是不能玷污的,所以也必要永远保存。
C.不能衰残
即永远鲜艳和兴盛之意。 “不能衰残” 原文 amaranton ,原系一种神话中的花名,这种花是长生不凋的,纵使摘下来也不朽坏,用水滋润便恢复新鲜。新约中只有本书用了两次,另一次在 5:4 ,都是用以形容属灵基业之不衰残。
这 “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 的基业,乃是 “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 。其所以不能朽坏、玷污、衰残的缘故,就是因为它们不是属地的基业,乃是属天的基业。主耶稣在世上时曾劝勉人应积财于天(太 6:20 ),基督徒既有天上基业的盼望,且能将今世暂存的财物,变成永存的财物 ── 存于天上 ── 这样信徒实在应当照神的旨意,多多献上自己所有的,多作一些可以存到永世的善工,像那些 “金银宝石” 的 “工程” (参林前 3:10-15 ),可以为我们天上基业的一部份。
按当时的受书人,多在试炼之中,正遭受人间的苦难或穷困,使徒在此提醒他们,信徒在天上存有不能朽坏的基业,这可以鼓励的信心和盼望。信徒若能十分确实地相信,自己在天上已有荣耀而丰富的产业,则纵使在今世过贫穷日子也不至难过。例如一个人有大笔钱财存在别的城市的银行中,则虽然眼前在当地暂受穷困之苦,却也不会感到十分痛苦,因为他很有把握地知道,他的穷困是十分短暂的,必有一天他会重享富足。
3.称颂者的信心( 1:5 )
5 本节表现使徒彼得的信心,他深信那些信神的人,必蒙神的能力保守。这也反映出神的信实可靠,所以这深识神的使徒彼得,才会有这么坚强的信心。在此注意两点:
A.神的保守
包括神方面的能力,与人方面的信心。神的能力是无限的(参太 19:26 ),所以按神的能力来说是必能保守我们的。但人怎样才能得着神的保守?就是藉着 “信” ── “因信蒙神能力保守” ── 而这 “信” 就是指上文所说 “重生” 经历的信。所以本节彼得并不用假定的语气,假设他们在某些事上有信心,才蒙神保守,而是直指他们为 “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 。当时的受书人既然是已信耶稣而得重生的,使徒便可以直指他们是 “蒙神能力保守的人” 了。
换言之: “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 这句话,就是指凡因信耶稣而得重生的,都是蒙神能力保守的人。
注意这 “蒙神能力保守” 的意思,并非纵容信徒犯罪。神保守并非帮助信徒懒惰不儆醒,因主耶稣明明教训门徒应儆醒(参太 26:41 )。反之,神凭祂的能力保守信徒的意思,是包括神暗中的拯救,以及信徒不儆醒拒绝试探时,所受的各种管教的痛苦,促使信徒知道应当儆醒、谨守,并殷勤长进。这正是神保守信徒的方法之一。
以彼得三次否认主与犹大卖主而论,主曾豫先警告彼得将会跌倒,但将蒙保守(路 22:31 )。注意路加 22:32 中的 “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 ,这句话表明彼得是有信心的,所以主能为他祷告使他不致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主也曾经豫告犹大将要卖主(太 26:24 ),但主却不能为他祷告使他不致失去信心,因他根本就没有信心(约 6:64 )。并且彼得以后从失败中醒悟而悔改,正是因为想起主所豫先警告他的话而出去痛哭(可 14:72 );主的话成为保守他不致沉沦的能力,因他本来就是有信心的,主的话能成为他的能力。但犹大良心发现而痛悔时却完全不是因为想起主的话,因他根本没有信心,不能从主的话语中支取得胜的能力。
B.末世的救恩
“必能得着所豫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 。这 “必能得着” 是彼得自己的信心,因他自己有过这种经验,他虽然曾三次否认基督,却终于得蒙主保守,所以他用很肯定的语气说: “必能得着” 。使徒仿佛以他自己的经验,作为我们确切的保证,说明一切蒙救赎的人,都可以十分放心地把自己信托在主手中。
“末世要显现的救恩” 指什么救恩?按使徒写书信时,主钉十架所成功的救恩已经清楚 “显现” 出来。圣经中论及 “救恩” ,最普通的意义是指基督十架赎罪的恩典。但救恩的意义并非仅限于十架赎罪方面,其更完全之意义,应当是从十架赎罪的恩典起,直到永世中信徒享受永远荣耀与福乐,那最完满的结局为止。这整个阶段,都在救恩的范围之内。所以本句 ── “末世要显现的救恩” ── 可有两层意义:
1. 指主耶稣基督的再来
耶稣基督再来时信徒将要身体得赎(罗 8:23 ),即身体改变与被提(腓 3:21; 帖前 4:17 ),这复活与被提是救恩的一部分。按身体方面说,我们现今所经历的救恩仍不是完全的,因身体方面仍未得赎(参约一 3:2 ),而这种恩典是基督再来时我们才能经验到的。
2. 指救恩之最后完全实现
即指将来要得的一切荣耀,并在永世中与神永远同在的恩典。现今我们按灵魂得救方面来说,是已经经验了主耶稣的救恩,但按享受救恩权利和福乐方面来说,我们事实上并未完全享受救恩的全部福分。因为我们仍在肉身活着,无法完全享用永世中的福乐。所以,救恩的全部内容是要在 “末世” ── 万物之结局 ── 时,才真正完全实现。
“末世要显现的救恩” 并非另一种救恩,乃是基督所成功的救恩最后的完全实现,所有 “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 ,都必能完全经历这救恩的全部内容。
三.信心受试炼的果效( 1:6-12 )
1.信心所受的试炼只是暂时的忧愁( 1:6 )
6 “因此” 连接上文,上文所讲的种种属灵恩典 ── 神的大怜悯、重生、活泼的盼望、不朽坏的基业、末世显现的救恩 …… ,都是信徒的大喜乐。所以信徒虽或处在艰苦的环境中,却是一个已经有大喜乐的人。注意,彼得并不是假设他们在某种情形下便会有大喜乐,乃是根据以上的原因指明他们是 “大有喜乐” 的;意即不论他们当前的处境如何,但照神所为他们豫备的一切恩典来说,足使他们在任何境遇中都大有喜乐。
“大有喜乐” 原文 agalliasthe ,即踊跃欢乐之意,形容极大的欢乐。这个字在太 5:12; 路 1:47 也用过。
“百般的试炼” ,与雅 \cs31:2 所说的相同。真正喜乐的人,应是在百般境遇中都能喜乐的,而百般的试炼乃是使我们学习这种喜乐的方法。但我们己经具备学习这种 “功课” 的优越条件,因我们已蒙受了一种足够叫我们毕生不住喜乐的大救恩。
“暂时忧愁” ,按 “试炼” 本身已显示是暂时的性质,所有的试炼,都不过是一种方法而非目的,一种过程而不是定局。使徒特别安慰信徒们,他们虽在百般的试炼中,但不过是暂时的忧愁而已,不会长久。神常常藉着暂时的损失,使我们收获永远的福气;魔鬼则常藉暂时的快乐,而使我们失去永远的福乐(参门 15 )。我们若顾念那永远的事,必在生活工作上,轻看今世暂时的苦乐;因今世的一切,不论苦或乐,都是至轻至暂的(林后 4:17 )。所以在百般试炼中的暂时忧愁,可说是神为信徒所作的一种必然获利的 “投资” ,使我们日后更有指望(参伯 23:10 )。
“忧愁” 原文亦含痛苦、患难、忧伤的意思。
2.信心受试验后就比金子更宝贵( 1:7 )
7 本节说明了上节神允许我们在试炼中暂时忧愁的美好旨意,是要使我们的信心因经过试炼而被证明出来,且比那些属物质的金子更显宝贵。在此使徒以金子受火炼比喻信徒信心之受试炼,按金子所以宝贵,因为它需要经过许多提炼的手续,而所得的数量却十分有限,所以格外贵重。以金子比喻信心可有下列灵意:
A.金子要经多重的提炼以除去杂质,信心也需要经过种种试炼才能除去各种灵性上的 “杂质” ── 肉体的意念、不纯一的心、虚伪的装饰 …… 。信心经过试炼的结果,就能将一切杂质显露出来,使我们认识自己信心的实际情形,并认识真信心的奇妙功效。
B.金子能耐高热,信心亦能使我们在各种艰难痛苦如火娆的环境中站立得住(参但 3:24-27 )。
C.金子是很重的,在化学元素中其比重极大;信心也有很重的属灵分量,信心使我们在神面前成为贵重的,有属灵价值的。是金银宝石,而不是草木禾楷;是有实质的,不是只有表面的。
D.金子是有光辉荣耀的,信心也使我们有分于神的荣耀并能荣耀神,使神的作为从我们身上显出来,使人看见神的能力。
E.金子是极难与其他物质起化学作用的,信心亦使信徒难以被世界的种种虚荣所同化或动摇。
所以用金子比作信徒的信心,可说是十分合适的。但金子若未经提炼,则与普通矿砂无异,含有大量的杂质,不能具备以上的特性;信徒的心若未经试炼,也是如此。反之,若信徒的信心经过试炼,就比经过火炼的金子更显宝贵了。因为金子不过是属物质的东西,仍可朽坏;但信心却是不能胃毁坏的属灵产业,且能引致我们得蒙神的喜悦和赏赐(来 11:6 ),又使我们一切所言所行都成为具有永远价值的,当然比那些虽经火炼仍能毁坏的金子更显宝贵了。
在此说明了神试炼信徒乃是出于祂的美意,绝非恶意;虽然在我们方面的忍受是痛苦的,但终究是使我们得益。其实按神方面来说,祂并不需要试炼我们,因为祂早已知道我们的一切,但祂试炼我们,是要让我们可以多得祂的称赞和荣耀而已。
本节论之信心,较 5 节讲之信心,有更进一步的意义。 5 节所讲的是得救的信心,是信徒的白衣(启 7:9-10 );但本节所讲的是经过试炼的信心,乃是信徒的装饰(帖前 1:6; 启 2:19 ),正如本节所说的 “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 ,这正是信徒现今活在世上一切生活工作的目标。为着这目标,信徒便有能力轻看眼前的苦难而盼望将来的荣耀了。
3.爱心受试炼后就能爱那未见之主而喜乐( 1:8 )
8 使徒在提醒信徒应为将来要得之称赞、荣耀、尊贵,而忍受眼前的试炼后,又将他们的思想带到主耶稣基督自己的身上,使信徒不仅想到主的恩典,更是想到主自己。将我们的心思转向主自己身上,这是我们受苦中能有喜乐的方法。
A.因信而爱
“你们虽然没有见过祂,却是爱祂” ,本节的首句说明 “因信而爱” 的真理。虽然那些信徒不像彼得那样,有亲眼见主的福气,但他们的信心,可以使他们胜过这一项缺陷。圣经称许那些没有看见而信的人为有福(约 20:29 )。但在此彼得指出一种更大的福气,就是虽然没有看见,却爱那没有看见的主,这样的爱当然是更可贵的;通人们都只在看见之后才能爱,我们这些惯常凭眼见的人,竟能爱那没有看见的主,实在是神奇妙的作为,而这种奇妙的作为乃是信心经过试炼的果效。
另一方面,这种信心也证明爱的实在,虽然没有看见 ── 没有看见祝福,没有看见平安,没有看见 ── 甚至只见苦难和试炼,却仍因信祂而爱祂,并不因苦难而改变心志,就证明这种爱是真实的爱了。
在苦难中,常有一种不甘愿受苦的心,这种心所给人的痛苦,可能比苦难本身更难抵受;但我们若爱祂,就会因为爱祂而甘心为祂受苦,因而在受苦之中仍有喜乐。
B.因信而乐
“虽不得看见,却因信祂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 。经过试炼的信心,使我们虽没有看见主,却因信而满有喜乐。彼得与其他信徒,曾因看见主复活之显现而喜乐(约 20:20 )。使徒在这里似乎要尽量用一切可用的话,来形容信徒在苦难中的喜乐,这种喜乐不是言语所易于描述的,惟有经历过的人才能领会,所以说它是 “说不出来,满有荣的大喜乐” 。 “满有荣光” 指出这种苦难中的信心满有天上的荣耀和光辉,所以这种喜乐与黑暗中的罪中之乐,或尘俗虚荣之乐,绝不相同。
总括以上经文,信徒得喜乐的原因有四:
1. 因盼望;
2. 因信心;
3. 因爱心;
4. 因苦难。
我们既因信祂而爱祂,又盼望祂,且知道祂的美意而甘愿为祂受苦,便更有喜乐了。
4.信心所得的救恩( 1:9 )
9 “并且” 连续上文,亦即上文所说的喜乐,再加上一个理由:就是因我们有信心的结果便得着灵魂的救恩。这得着灵魂的救恩,应指得救之经历,与上文 5 节 “得着所豫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 ,在意义上略有不同;因 5 节所论的是将来才能实际经历的 “救恩” ,但本节所论乃是信徒现在得着的。
按林后 1:10 ,可见信徒所得的救恩可分为三部:
即已过去的 ── 已经得着的拯救,脱离罪恶灭亡的拯救;现在的 ── 指现今的日常生活中,所得着的拯救,包括灵性方面的试探与身体方面的危难;将来的 ── 指主耶稣基督再来时,迎接信徒,与祂永远同在的恩典。
这三部份都是包括在完全的救恩之内,但按照人方面的经历来说,当我们尚在肉身中活着时,事实上无法立即经历这全部的救恩,而不过是在得救时开始经历这完全的救恩,直到见主面的那日才真正完全经历这救恩全部。
5.众先知对于救恩的考寻( 1:10-12 )
这几节论及我们所得的救恩如何荣耀与可羡慕,乃是旧约众先知所早已 “寻求考察” ,甚至天使也愿意 “详细察看” 的。使徒一再强调信徒所得救恩之宝贵,以勉励信徒忍受当前的苦难。
10 “论到这救恩” 即上文 5-9 节所论之救恩。
“那豫先说你们要得恩典的众先知,早己详细的寻求考察” ,旧约先知们有关救恩的豫言,都是他们所早己详细寻求考察的。可见他们对我们今日所传的救恩绝非信口开河,乱说一通,乃是仔细考察又照圣灵的感动而豫言的。虽然他们未能亲眼见这救世主的降生,但他们十分羡慕并留意这位救主降生的时候、方式,和祂怎样完成这伟大的救恩,如摩西、大卫、以赛亚、何西阿,对于他们所豫言的救恩都有所考察。
本节显示旧约先知们所寻求的救恩,与我们所寻求的实是相同的救恩;虽然旧约有信心的人所信的是盼望中要来的基督,新约信徒所信的是己经来临的基督。加 3:8 说: “圣经既然豫先看明,神要叫外邦人因信称义,就早己传福音给亚伯拉罕,说,万国都必因你得福” ,又如来十一章所列举的信心人物,显见旧约的人与我们一样都是因信称义,并且所信的对象也都是一样。
主耶稣在世时,也曾论及旧约先知对祂的降世与完成救恩都十分留意(太 13:17; 约 8:56;12:41; 路 2:29-32 )。按弥赛亚之希腊文就是基督(约 1:41;4:25 ),本节告诉我们,旧约先知们尽力要探寻神所应许的弥赛亚,是在什么时候来临。
11 “考察” 就是十分留意地探寻。 “基督的灵” 就是圣灵,并非基督自己的灵,乃是基督所差遣,与基督相属的灵,是讲论并高举基督的(约 16:14-15 )。新约中常称圣灵为基督的灵(参罗 8:9; 腓 1:19; 加 4:6; 徒 16:7 )。所以本句 ── “考在他们心里基督的灵” ── 就是留心那在他们心里感动他们的圣灵,是如何感动他们。然后,他们照着所受的感动,豫先证明(即说豫言):基督如何受苦难,如何得荣耀,在怎样的时候应验,如赛 53 章 ; 诗 22 篇 ; 亚 13 章都是旧约中先知们论及基督之受苦与得荣耀相当清楚的经文。
当时的信徒,显然有好些人不明白神何以允许他们遭受试炼与苦难,而彼得在此却以基督受苦难而得荣耀正合神的旨意,且是先知早已照圣灵的启示豫言,又按着时候应验了的,来勉励信徒。他们若先经历苦难而进入荣耀,正合乎十架道路的原则(太 10:24-25;14:22; 彼前 4:13 )。
关于基督要得荣耀的经文,旧约多有提及(赛 4:2;11:1;35:2 及赛 40:3-5;60:1-3;62:1-3;66:18-19; 但 7:13-14 )。
12 “他们得了启示,知道他们所传讲的一切事,不是为自己” ,即知道他们所传讲有关基督降世等事,不是为他们自己那一时代的人。
“那靠着从天上差来的圣灵,传褔音给你们的人,现在将这些事报告你们” ,这些 “传褔音 …… 的人” 指当时的使徒和神仆们。本节对于一个传道的人应如何传道,有三点要训:
A. “靠圣灵” :传道的能力。
B. “这些事” ── “基督的救恩” :传道的主题。
C. “报给你们” :传道的方法。 “报” 就是将所知的报明,而非凭自己意思发明的道理。
“现在将这些事报给你们” ,这 “现在” 指现在整个新约的时代。旧约先知们所豫知的救恩,现在既已实现,那从天上差来的圣灵就在这时代感动祂的众仆人,将有关救恩的一切真理传给我们。
“天使也愿意详细察看这些事” ,本句可见天使虽然无分于救恩,但也很留意察看基督的救恩如何施行于人,以及如何被人接受。主在世亦曾告诉我们,一个罪人悔改,天上的使者也要为他欢喜(路 15:7-10 ),保罗书信亦有相似的话(弗 3:9-10 )。并且天使对于基督的降世,也间接有分于有关的工作,如向马利亚、约瑟、博士等报信(路 1:30; 太 1:20;2:12 ),当主在世时服事祂(太 4:11; 可 1:13 ),又曾在使徒们传褔音的工作中帮助他们(徒 5:19;8:26;12:7;27:23 ),且是 “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 的(来 1:14 )。
问题讨论
是否奉神差遣的人都是使徒?为什么?
使徒的职分,按圣经所见有什么特殊证据?
彼得对受书人的六种称呼有什么主要灵训?
信徒所要得的天上基业指什么? “永不衰残” 有什么特别意义?
什么是末世要显现的救恩?与 1:19 的救恩是否相同?
“金子” 喻信心,有什么灵义?
解释 1:8 。
解释 1:10-12 节中的要句。
第二段 圣洁的生活( 1:13-2:10 )
上文彼得已讲述神藉基督复活重生了我们,所给我们的恩典与盼望是何等的大。虽然我们在世上还会遭遇 “暂时的忧愁” 与各种试炼;但这一切都无非是帮助我们更多经历祂救恩的伟大而已。这样,我们既蒙受这么大的救恩,应当有怎样的生活与所蒙的恩相称?本段的信息就是指导信徒如何过着一种圣洁的生活,与那召我们的神相配。在此彼得所论的共有七方面的事,都是注重信徒在主恩典中应有的属灵追求。
一.专心等候主来( 1:13 )
“所以” 连接上文。将上文信徒所蒙的恩典,与本节信徒应有的责任连系起来。为什么我们要谨慎自守,专心盼望主来?因我们所蒙的救恩,既如上述之伟大,我们就当专心盼望这救恩的全部实现了!这样,当怎样专心盼望主来?
1.约束你们的心( 1:13 )
13 约束是限制的意思。我们对自己的心意应有所限制,有所束缚,不能听凭自己的心意自由放纵。 “肉体” 是不能于纵的,若我们任随属肉体的喜好而行事,其结果必然与神的旨意相背。所以我们若要专心盼望主来的话,就必须对我们的心意加以约束,并藉着圣灵用意志力量来控制,不让今世的种种试探和虚荣摇动了它。
“约束你们的心” 原文作 “束上你们心中的腰” (见小字),古时东方人的服装,多半都很宽阔,所以工作时必须将衣服束起来。 “束上你们心中的腰” 意思是我们要有一种准备工作,与服事人的心意(约 13:4; 路 12:35 )。世人的心意几乎随时是准备与人争吵,准备与神相抗,似乎内心有许多愤恨需要随时发泄;但信徒的心意郤不应当这样,乃要束上心中的腰。
弗 6:14 告诉我们应以真理的带子束腰。真理的腰带是信徒属灵军装之一,这意思就是,我们行事应受真理的约束,将我们的生活行事限于真理权威之内。这种生活行事是在神旨意中的,是有能力的,这正如一个束好腰带的人,便有能力工作、行路、或打仗。何以我们觉得软弱无力?何以我们到主前时,心思游荡不能 “专心”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放松了属灵的腰带,以致我们的心没有专注在主的身上。
2.谨慎自守( 1:13 )
13 “谨慎自守” 包含儆醒防备的意思,若有敌人来临仍未知道,甚或受了欺蒙还不察觉,就不算得是谨慎自守了。所以这句话表示信徒应心思清醒,谨慎而机警地提防敌人。因我们所处的世代,有许多迷惑 ── 金钱、世俗、罪恶、异端 …… 都会使我们的心思混淆,无所适从。
谨慎自守,亦有谦卑之意,因惟有谦卑的人才会谨慎;骄傲的人,都是大意的,骄傲的结果必自满自足而疏忽、大意。谨慎与谦卑相连,骄傲则与疏忽结伴。
3.专心盼望( 1:13 下)
13 下 “专心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 ,使徒彼得劝那些受苦中的信徒,以专心等候主的再来,以及主所要带来的恩典作为生活的目标。这样地专心等候主,可使他们忘记或轻视今世的苦楚而度圣洁的生活。
在此所论 “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 ,显然是指将来主再次降临的事,但本句的 “带来” 原文 pheromeneen ,按 “希文文法字汇” 是 phero{ 的单数、现在被动式。这对于我们的教训就是:虽然那些恩典我们只能在主再来时才实际享用,但我们却要把它们看作是现在得着的那么实在可靠。并且当我们对于将来要得的恩,看得像现在已得着的那么真确时,我们对于那要来主,也必觉十分亲近真实,一如已经来临一样。
二.追求圣洁像神( 1:14-16 )
在这几节圣经中,彼得劝勉信徒应过圣洁的生活,并作顺命的儿女,这种圣洁与 “顺命” 的生活,使我们更不属世而属灵,又使我们的心更向往天上的事,而对于所盼望的恩有更真实的感觉。反之,我们若犯罪,过不圣洁的生活,必使我们的心思更属世,又必使我们对将来的盼望感到没有把握而缺乏真实感。在此彼得提出两点理由说明何以我们应追求圣洁。
1.因我们已作顺命的儿女( 1:14 )
14 “作顺命的儿女” ,注意本章 2 节使徒称受信人为 “藉着圣灵得成圣洁,以致顺服耶稣基督 …… 的人” ,是先圣洁而后顺服;本处则先顺服而后追求圣洁。可见圣洁与顺服之互为因果。我们要先有圣洁的生命才能顺服神,另一方面我们也是先要顺服主的真理才能过圣洁的生活。
“顺命的儿女” 与悖逆之子相对(弗 2:2; 西 3:6 ),即属神的儿女,已有神儿女的生命。一切重生得救的人都是顺命的儿女,因他们已照着神的命令而信祂儿子耶稣基督(约一 2:23 )。今日教会有一种危险,就是渐渐受世界思想影响,以为 “顺服” 的真理是使人懦弱、驯服,对恶劣环境抱消极态度。其实顺服神和顺服环境或顺服人并不相同,因人的领导常有错误或私心,环境常会反常;但神永远是正确无误的。圣经是要我们顺服神而顺服人或顺服环境;但有时却可能是顺服神而反抗人或环境,所以这种顺服绝非盲从与懦弱可比。
反神主义者说: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句话虽不足以动摇信徒的整个信心,但它确然或多或少地使信徒对于圣经中有关 “顺服” 的真理存有戒惧的心理,可见今世的思想已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了信徒。其实现代自由民主的思想是根源于圣经,因圣经使我们看见一切人在神面前都是一样的,都是罪人,都需要救恩,这就打破了专制独裁的观念,使人都站在同一的地位上。但这种自由民主的思想已渐渐被魔鬼巧妙地利用来对付圣经,破坏道德和信仰方面的责任。魔鬼使人误解自由的真谛,以致将放纵看为自由,视任性为民主,这不是基督徒所应效法的。所以圣经在此说: “你们既作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 。
信徒在未信主之前乃是 “蒙昧无知的” ,因为那时不认识神,对罪恶的危险,对自己内心的污秽与神公义的审判毫不知情,更不认识真理与真自由的意义,乃是随时放纵私欲的。这并不是圣经所要给我们的自由,我们的自由是在真理的轨道上,在神的旨意和在顺命的儿女之范围内,就是主耶稣对犹太人所说的: “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 (见约 8:36 )。
本节经文指出信徒在消极方面不应再效法旧样子,相反的,信徒应在积极方面照着基督里新生的样式来生活及工作(罗 6:4 )。可惜现今信徒的灵性情形,仿佛一个活着的人竟去装成死人的样子,这是令人惊奇叹息的。下文则提出积极方面应当追求的目标。
2.因我们的神是圣洁的( 1:15-16 )
15 “那召你们的” 就是神,是圣洁的,所以我们被祂所召的人,也应当圣洁。神的圣洁乃是绝对的,不但以前从未犯过罪,现今与将来也都不会犯罪,且是完全无瑕疵的,不能被恶魔试探(雅 1:13 )。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 “人非圣洁,就不能见神” (来 12:14; 启 21:2,27;22:14-15 )。
“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 。注意:彼得在劝勉信徒要过圣洁生活,或论是否应当追求圣洁时,乃是以神是圣洁的事实,作为信徒应当追求圣洁的理由。神既是圣洁的,信徒就有责任在一切事上圣洁。
16 “因为经上记着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 。本节引自利未记 11:44;19:2;20:7 ,是加强上节的意思,证明使徒彼得所讲,与旧约圣经所讲的相同;并暗示信徒追求圣洁的目标,就是像神那样的圣洁。虽然这是人的观念中所以为不可能达到的;但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圣经根本不是注意我们这方面能否达到那个目标的问题,乃是我们应以怎样的圣洁标准为追求的目标的问题。神既是召我们的神,当然要以神的圣洁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了。虽然我们今世活在肉身中时,无法像神那么圣洁(雅 3:2; 约 1:1:8 ),但这对于我们以神的圣洁为我们一切行事生活的目标,并无妨碍;因我们基本上已经有了神圣洁的生命住在里面,并且按在基督的地位来说是已经圣洁的,又已有必然圣洁像神的盼望(约 1:3:2; 林前 15:42-44,49 )。
圣经中所讲的圣洁显示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就是 “分别为圣” 的意思,凡一切属神的都是分别为圣的,正如旧约一切会幕的物品都要分别为圣归神而成圣洁;这就是因分别为圣而成圣洁,与被分别之物本身是否圣洁无关。另一方面却是在这里所说的 “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 ,这圣洁就是生活上的圣洁,是我们所应追求的圣洁,追求这种生活上的圣洁,应当以在基督里被分别为圣洁为目标;也就是以神的圣洁为目标。
总之,这两节圣经,很清楚地让我们知道追求在生活上圣洁,乃是神向我们这些被分别为圣的人的要求,并且是祂向我们所定的旨意(帖前 4:3 );而这种圣洁的生活,乃是我们作 “顺命的儿女” 的人应有的 “样子” ,与 “从前 …… 放纵私欲的样子” 完全不同的。
三.存心敬神轻世( 1:17-21 )
这几节圣经教导我们存敬畏神的心,使我们在一切事上能有圣洁的力量;又是使我们能在今世度寄居日子的力量。在圣经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当人对于神的圣洁与威荣,有更深的发现时,必引起一种肃然敬畏神的态度。如:雅各在伯特利梦见天梯时(创 28:17 ),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下见神在荣耀中降临西乃山时(出 20:18-21 ),以赛亚在异象中见神之圣洁时(赛 6:1-2 ),都特别引起他们对神有一种敬畏的心,可见神的圣洁与人的敬畏有颇大的关联,而我们要追求过圣洁的生活,也就必须要有敬畏神的心。在此提及信徒应敬神轻世之理由有:
1.因信徒是以神为父( 1:17 )
17 这里指出人与神有两种关系;就是审判人的主与被审判的人之关系,以及父与子的关系。这位神本来是审判人的主,是按公义审判人,不偏待人,不包容人的罪的(罗 2:11; 徒 10:34 ),现在却成我们的父。虽然我们在这公义之神面前无法站立,但祂现在却是我们的父。我们既然认识这位原本是公义审判我们的神为父,就当存敬畏的心在世度寄居的日子,不可因祂的慈爱而轻慢了祂的圣洁与公义。
“寄居的日子” 说明信徒在这世上生活应有的态度,当看自己是一个寄居者,对这世界的一切物质需要,不必过于认真。正如一个旅客,纵然平时在家十分讲究,出门的时候也愿意一切从简了。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心理,知道旅途中的一切都不过是暂时的,他们所想望的是早日回家。这是信徒在物质生活中应有的人生观;但另一方面,却要在属灵的事上认真,看重每一项神的旨意,不随便放过自己的软弱,这是圣洁生活的意义。
“敬畏” 虽然也是惧怕的意思,但它不是惧怕刑罚的那种惧怕;乃是由于认识到神的圣洁威荣,与无限的崇高伟大,所产生出的一种恭敬而战兢的态度,这种惧怕并无刑罚的成分而有敬爱的成分。如创 3:8-1;4:13-14 都是因犯罪而引起的惧怕;但在可 4:41; 徒 2:43;5:15;19:17 则系看见神的权能而有的惧怕。
2.因信徒是主血所买赎的( 1:18-19 )
18-19 节是解释信徒何以应当存敬畏的心度寄居的日子,就是因为我们都是靠基督的救赎而得拯救,凭祂宝血的买赎才得以脱去 “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 。并且祂的流血,更加证实神对于罪恶的绝对公义,必然审判。这样我们这些蒙救赎的人,绝不应对罪恶稍存侥幸取巧的心理,乃应存敬畏基督的心,敬虔度日。
18 “知道你们得赎” ,得赎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得救是同一件事。但是 “得救” 注重我们方面的经历, “得赎” 注重基督方面为我们所付的代价。 “赎” 说出我们曾被卖的情形,但同时也说出我们已脱离了被卖在罪中的地位,而得以进入一种新的地位 ── 不属世界乃属基督的地位,所以我们应当像一个旅客想望天上的家乡。
“虚妄的行为” ,就是各种犯罪的行为(罗 1:21; 弗 4:17 )。所以称为 “虚妄” ,是因为不真实,无意义,和不顾神的旨意,只凭自己的喜欢妄行。
“金银等物” ,金银等物虽然是今世界有用的东西,但对拯救我们脱离罪和神的审判,是毫无作用的。 “金银” 代表世人所用的最有效方法。世人纵然用他们所以为最有用的 “法宝” ,也不能救他们脱离永远的灭亡。因为连 “金银等物” 本身都不过是能坏的物质而已,怎能凭它们使信徒得着 “不能朽坏 …… 存留在天上的基业” ?所以依靠金银的,只能使我们得着今世的虚荣;惟有依靠基督宝血的,才能得着永生的福乐。
19 “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 , “宝” 原文是单数式,字根 timios ,在彼前 1:7 译 “尊贵” ,新约共用过十一次(徒 5:34;20:24; 林前 3:12; 来 13:4; 雅 5:7; 彼前 1:7,19; 启 17:4;18:12;21:11 )。
但 “宝血” 二字连用,全圣经仅此一次。虽然只一次,却并非不重要;反之,这唯一的一次倒可以象征基督宝血的独一无二,是我们蒙救赎的惟一路径。
“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 。本句说明基督之流血受死,就是旧约那些无瑕疵的羔羊被用来献祭赎罪所豫表的 “神的羔羊” (约 1:29 ),祂才是真正能背负世人罪孽的赎罪羔羊。
通常所谓基督的宝血可以洗净我们一切的罪,实即基督流血的功劳可以消除我们一切的罪恶的意思。祂在十架流血所成功的赎罪功效,当人用信心接受时,便发生功效在信的人身上,而使他得着神的赦免;这并不是专指着祂钉十架当时所流出的血可以洗罪,因为事实上基督肉身被钉时所流的血,早已干了。
在此基督的宝血与世上的金银成为明显的对比。基督的宝血是无瑕无疵的,亦使一切信祂的人成为无瑕无疵;但世上的金银则助长罪恶诱惑的能力,败坏人的德行。
既然这样,我们就应当存爱祂而敬祂的心,在世度寄居的日子,盼望基督的再来了。
3.因我们的信心盼望都在于神( 1:20-21 )
20 本节说明基督的降世,乃是早在神的计划中,是神在创世以前按祂自己的旨意所定规的。 “是豫先被神知道的” ,即神所豫知的,正如我们得蒙拯救也是神所豫知的(参 1:2 )。这一类见解亦常常见于保罗的书信中(弗 3:9-10; 西 1:26-27; 多 1:2-3; 罗 16:25-26 )。
神对于救赎我们的恩典,既然如此慎重,早已有完备的计划,然后按照祂的时间 “在这末世 …… 显现” 出来,这样这些蒙救赎的人,岂不更应当存敬畏的心,等候救恩的全部实现么?
“显现” 在本章已用了三次( 1:5,7,13 ),表示基督早已存在,只是到了时候才在肉身中显现出来(提前 3:16 )。
21 本节显明本书之受书人非犹太人,因犹太人是向来信神的。上文 18 节亦可为佐证,犹太人是先信神然后信耶稣基督,外邦人则藉耶稣基督才 “信那叫祂从死里复活 …… 的神” 。基督的死而复活乃是人到神面前的桥梁。
基督为我们死而复活的结果,使我们的信心有了可靠的根据,我们的盼望也不会落空,这样便叫我们的 “信心、和盼望,都在于神” ;意思就是信心和盼望的目标都集中于神,都以神为对象,和最大的满足。既然这样,就当存敬畏的心,在世度寄居的日子了!
四.彼此切实相爱( 1:22-25 )
上文所论都是圣洁生活中如何对神和对己方面的真理,从 22 节起便开始讲论我们怎样对待人。圣洁生活是包括对神、对己和对人三方面的;对神应 “敬畏” ,对己应 “洁净” ,对人则应 “切实相爱” 。在此所论应 “切实相爱” 的理由有:
1.因已顺从真理( 1:22 )
22 本节表示我们已经有了可以与弟兄切实相爱的基本条件,因我们已 “顺从真理,洁净了自己的心” 。这句话是追述信徒得救的经历,得救乃是顺从真理的最初步结果(参徒 5:31-32 )。得救的人便已经 “洁净了自已的心” ;这洁净的心,是我们能以与弟兄坦诚相爱的基本要素。世人的心未得真理的洁净,只能按外貌虚假相待(雅 2:1 ),谈不上切实相爱;但信徒既已认识基督,尝过真实的爱,当然应当 “从心里切实相爱” 了!
彼得喜欢在劝勉之前,先提及信徒在神前所蒙的恩典,以强调信徒蒙恩之后应尽的本分(例如上文 14-17 节)。
在此显明 “顺从真理,洁净了自己的心” 与 “彼此相爱” 二者的关系。我们能够 “爱弟兄没有虚假” ,在乎顺从真理而洁净己心。我们的心若充满世俗的思想和各种自私的罪恶,便难免会出于虚假的爱弟兄了。本节似乎暗示当时信徒对于约 13:34 主的命令,已渐渐趋于表面化,缺乏真诚,所以使徒特别强调要切实相爱。
“切实” 意即十分合乎实际,使人能得实益,而非仅为维持表面的关系或声誉。这种切实的相爱应包括肉身与灵性方面的实际益处,例如物质上的帮助或爱心的劝告。
“切实” 原文 ekteno{s 按 Arndt
& Gingrich 新约希英字汇这字有热切、渴望、恒常的意思,全新约只用过一次。
“从心里” 小字作 “从清洁的心” ,就是没有偏见而良善的心。惟有存这样的心,才能与弟兄切实相爱(参提前 1:5 )。这样,本句与本节上句 ── “你们既因顺从真理,洁净了自己的心” 互相补充,阐明相爱的真理。
圣经论及信徒属灵的德行,常提到要从心里发出。如:从心里饶恕人(太 18:35 ),从心里顺服(罗 6:17 )。
主在世时,先为门徒洗脚,然后教训他们彼此相爱,显见真实的相爱,亦包括彼此存谦卑的心互相服事。
2.因已蒙了重生( 1:23 )
23 何以蒙了重生便应彼此相爱?因 “凡爱生他之神的,也必爱从神生的” (约 1:5:1 )。我们既领受同样的生命,有同一位父亲,便有了一种属灵的亲属关系,理当格外彼此关切相爱。
“种子” 是一种生命的源头,我们同是由于一种不朽坏的神的 “种子” 而得重生。属肉身的生命关系,既使我们在肉身方面与家人有不可分离的联系,则属灵的生命关系,更应当使我们与同得一样生命的神家儿女,有一种不可分割的爱的关联了。我们是否与弟兄切实相爱,乃是我们是否真正看重我们在主里属灵关系的一种实际表现。
“藉着神活泼常存的道” ,我们能 “由于不能坏的种子” 得蒙重生,乃是藉着神活泼常存的道。既是这样,就当有 “神活泼常存的道” 表现在我们生活中。
注意本节中 “不能坏的种子” 与 “神活泼常存的道” 是否相同?解经者有不同的见解:有人以为本节既明言 “你们蒙了重生 …… 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藉着神活泼常存的道” ,这 “藉着” 显明 \cs14 “不能坏的种子” 与 “神活泼常存的道” 是不同的两样东西。前者指我们所领受的新生命,后者指神的话。但另有人以为 “不能坏的种子” 实即 “神活泼常存的道” ,后句是解释前句,虽然其中有 “藉着” 为介词,似乎显示二者不相同,其实是从两方面来讨论同一件事。一方面是论到神的话被人接受之后在人心里成为人的生命,它是一种不能坏的种子,是使人得着神生命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论及神的话语本身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活泼的生命和常存的。不论人是否接受,它本身都是 “活泼常存” 的;但如果人接受了这种道,它便使接受的人得重生。所以 “活泼常存的道” 实际上就是 “不能坏的种子” 。况且圣经中常以主耶稣是 “生命” 也是 “道” (参约 6:35,63;1:1-3 ),因为基督的生命就是福音真道的内容,而领受这真道,也就是领受基督的生命。
凡里面领受了这生命的人,应当活泼地表现出来, “彼此切实相爱” 就是表现这生命的方法之一。
3.因惟有基督之道是永存的( 1:24-25 )
24-25 在此以草与花形容一般世人美荣。草是一种很软弱,很没有价值的植物,花虽然美丽,却很容易凋谢,而 “草上的花” 就更容易凋谢了;但神的道乃是永存的。这样地互相比较,是要指出信徒应当彼此相爱的理由。今世的一切都不过十分短暂,惟有神的国与神的义才是永存的,但信徒若重视今世的一切,便会阻碍彼此切实相爱的生活。重视物质财富的结果,必然轻视了在主内爱心的相通。所以彼得特别劝信徒应重视神永存的道,以免因贪爱世界,只顾自己,而轻忽了应有的相爱生活。
“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就这道” 。 “主的道” ,就是上文 “不能坏的种子” ,与 “神活泼常存的道” 。这福音真道就是激发我们相爱的活力,照着这道而表现的一切爱心行为,都是永存的。例如:因 “彼此切实相爱” 而忍受的种种劳苦、牺牲、损失 …… 及所作的一切工夫,都有长远的价值。既然如此,我们就当为所领受的 “永存的” 真道而活,而不应为寻求今世的亨通而活了。 ──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彼得前书第一章
壹.信徒的权利与义务(一 1 ~二 10 )
一.问候(一 1 , 2 )
一 1 这位亲爱的渔夫称自己为 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得 。主耶稣立他为十二使徒之一,呼召他作使者,宣扬那荣耀的、使生命改变的信息。他既接受了从神而来的任命,使成了得人的渔夫。
所有信徒都蒙召在地上代表基督。我们应该全都是宣教士,不管是在本地或在海外。我们作耶稣的跟随者,应以此为生命的中心目标;其他的一切都属次要。
这封信是写给分散在 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寄居的 ,或在那里作外来人的。这些流徙的人是谁呢?
彼得用了“ 分散 ”这字眼,使我们先入为主地以为收信人是犹太信徒,因为雅各也用了相同的字来形容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的信徒(雅一 1 )。此外,在约翰褔音七章 35 节,这字也用来形容散居在外邦人当中的犹太人。
然而,彼得书信的对象,很可能是因遭受逼迫而散居在周围列国的外邦信徒。既是这样,他用了很多本来是形容神的选民的名字,来形容这属神的新群体,就是教会。他称呼他们为被拣选的(一 2 ),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二 9 )。此外,还有三处地方显示他是写信给外邦信徒的。他谈到收信人的袓宗传流下来的虚妄行为(一 14 , 18 ),又指出他们从前并不是子民(二 10 )。最后,他在四章 3 节指出,他们昔日乃是随从外邦人的方式生活。因此,有强而有力的证据显示,彼得所说的分散各地的人,就是指基督的教会,其中的主要成员,在未信之时都是外邦人。纵使有人反对此说,认为彼得主要是作犹太人的使徒,但这也不足以否定彼得服侍外邦人的可能。外邦人的使徒保罗,不是也曾花时间服侍犹太人么?
一 2 作者进一步用收信人在得救上的四个进程来形容他们,这些进程涉及三一神里面的圣文、圣子和圣灵王位。
首先,他们是 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 的。意思就是从亘古之先,神便拣选他们成为属衪的。拣选的道理并不那么受人欢迎,但却有一个优点──尊重神的地位。将这道理曲解来迎合人,结果只是忽视神的主权。神的拣选与人的责任两者之间如有任何冲突,问题只在于人的头脑有限,在神来说却毫无问题,两者都是圣经的教导,两者我们都应该相信。真理正是在这两个极端,求其折衷就不是真理了。
神是按 照 衪的 先见 进行拣选的。有人认为这是指神预知那些人会信靠救主。另有人认为这是指神很清楚知道,衪若不施恩,没有一个罪人会相信救主,因此衪凭这先见,便预先拣选了一些人成为施恩的对象。虽然神的拣选蕴含 不可言喻的奥秘;但我们可以肯定,其中并没有半点不公义。
得救的第二步就是 藉 圣灵得成圣洁 。这方面的 成圣 ,是在一个人悔改归信之前发生的。 1 这是圣 灵 的工作,将属神的人分别出来(同时请参看帖后二 13 )。在父神进行拣选之后,就自然到这一步了。神在永恒里预先知道、拣选了人。圣灵在合适的时候工作,使这拣选在各个有关的人生命里生效。
灵魂得救的第三步,就是罪人对圣灵工作的回应。经文将这回应形容为 顺服耶稣基督 。这是指顺从褔音,认罪悔改,接受基督为救主。顺从褔音这观念在新约圣经中十分普遍(参看罗二 8 ;帖后一 8 )。
最后,就是蒙衪 血所洒 。我们毋须绝对按照字面意义来解释,坚持认为一个人得救时,他在实际上是蒙耶稣的血所洒。这其实只是象征性的用语。然而,其中肯定的含意,是指一个人顺从褔音时,他就承受了基督在各各他流血所带来的一切祝褔。救主的宝血,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已一次过倾流出来;这血不会再流出来。然而,每当我们相信衪,就能得 从这鲜红的宝血带来的赦免、救赎和无数的祝福。
彼得在追述收信人新生命诞生的四个步骤后,还祝愿 恩惠、平安,多多的加给 他们。他们已经历过神救赎的恩典,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与神和好的平安。然而,在每一天的基督徒生活中,他们仍需要 恩惠 和力量,在这纷扰动荡的世代中,他们需要 平安 。使徒彼得的心愿,就是他们能充充足足的得到这些祝褔。邓尼说:“恩典贯串了整个福音,而平安──灵里的康健──则是恩典所带来的果效。”
二.信徒身分(一 3 ~ 12 )
一 3 彼得在第 3 至 12 节,将救恩那无可比拟的荣耀陈述出来。他一开始便赞美这位救赎工作的创始者── 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 。这称呼将神与主耶稣的两种关系介绍出来。 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 强调救主的人性。父则道出圣子的神性。圣子的全名是:
主 ──有独特权柄治理人心及操控生命的一位。
耶稣 ──将自己的百姓从罪里拯救出来的一位。
基督 ──神的受膏者,被提升至天上至高之处。
因为神的 大怜悯 ,我们便 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 ,使我们得重生, 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 \cs8 。神就是这救赎计划的创始者。衪的大怜悯驱使衪成就救赎的工作。救恩带来新生命,且在今生给予奖赏,就是活泼的盼望。 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 ,为我们的救恩奠下公义的基础,也成为我们 活泼的盼望 的根基。
当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只在今生有指望;在前面等 我们的,是审判及神烈火般的愤怒。我们作为亚当的后裔,都在死亡的咒诅之下。但神以基督所成就的救赎工作为公义的基础,拯救不虔的罪人而不违其公义的本性。基督已代我们受了罪的刑罚,偿了十足的罪债。公义的要求已得到满足,所以一切顺从褔音的人,都可以得怜悯。基督的复活,显示神完全接纳衪儿子的代赎。主的复活,是父神以“阿们”回应衪“成了”的呼喊。此外,主的复活也成了凭据,保证凡在基督里逝世的人,将来都要从死 人中复活。这就是我们 活泼的盼望 ──期待将来被带往天家去,与基督在一起,并且永远像衪。迈耳称这活泼的盼望为“现今与将来之间的桥梁”。
一 4 第 4 至 5 节将这救恩工作在将来的情况描述出来。我们重生后,便有一个坚定的盼望, 就是可以得 ……存留在天上的基业 。这 基业 包括信徒将来在天上可以永享的一切,以及透过基督而得到的一切(诗一六 5 )。这产业 是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 的:( 1 ) 不能朽坏 是指这产业永不会遭侵蚀,也不会破裂或腐败。那是保证长存的。( 2 ) 不能玷污 指这产业本身是完美的,其纯净不会因任何瑕疵而减损。那是永不会受罪污染的。( 3 ) 不能衰残 是指这产业的价值、荣耀或美丽,是永不会遭贬损的。那是历久常新的。
世上的产业却是变化不定的。有时产业的价值会因市价下跌而锐减。有时遗嘱内没有提及的人,竟可以成功地要求分一杯羹。有时因为法律程序的问题,受益人会失去应承受的产业。然而,神所赐的产业却不会因时间而改变,信徒的所有权也不会有漏洞。神为衪的儿女将这产业藏在天上的保险库里。
一 5 神不但看管基督徒要得的基业,还 保守 他们,使他们最终能得基业。在人世间,作嗣子的可能在未分得产业之前已去世。然而,保守信徒属天基业的恩典,也保守我们,使我们最终能享受这基业。神所拣选的百姓,没有一个会失落。那些在创世之先蒙拣选的,在今世的适当时候得拯救,并蒙保守进入将来的永恒里。在基督里的信徒,能得到永远的保守。
然而,在这永恒的保守中,有神的努力,也有人的参与。我们是 蒙神能力保守的 ──这是神的努力,但也是 因信 ──这是人的参与。这并不表示惟有人使用信心,他才可以得救。人有真正的信,他的信心就会维持下去。使人得救的信心,总有恒常持久的特质。
神的儿女,乃是 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 所豫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 。这是将来要成就的救恩。一般认为,救恩工作是有三个时态的:( 1 )在基督徒开始相信救主的一刻,他就从罪的惩罚中得拯救(弗二 8 )。( 2 )让救主在他里面活 ,他便每天蒙拯救得以脱离罪的权势(罗五 10 )。( 3 )被提的时候,他会被拯救脱离罪(来九 28 )。他的身体会改变成荣美的身体,并且永远脱离罪恶、疾病和死亡。这将来要成就的救恩,也包括圣徒与基督一同重临地上,清楚显明是神的儿女(约壹三 2 )。
一 6 正因有身体得赎和可得荣耀基业的盼望,所以纵使信徒身处百般的 试炼中 ,仍然 大有喜乐 。彼得前书的收信人因替基督作见证而受逼迫。彼得的话令他们想起基督信仰中一个令人欣喜的矛盾──在忧伤中有喜乐。一方面,他们是蒙保守的,且有基业为他们存留,因这指望的缘故,他们可以 喜乐 。另一方面,他们知道所身处的 百般的试炼 不过是暂时的,将来要得的荣耀却是永久的(参看林后四 17 ),所以他们可以因此而喜乐。朱伟慈谈论在百般试炼中忧愁时,竟能经历喜乐,他说,“我以前从没有想过,在毫无指望的凄凉境况中,竟能找到盼望如泉涌。”
一 7 圣徒得到更大的安慰,知道他们受苦不但不会毫无原因,也不会是冤枉白受的。不虔的人所受的苦,只是他们将来在地狱里要永远受折磨的先声。基督徒的受苦却并不是这样。神的儿女在世上受苦,益处不少,其中之一是要试验出信徒的 信心 是 宝贵 (真实)的。彼得用 金子 来与我们的信心作对比。在人类所认识的物质中,黄金可说是最不朽的。它可以抵受极高的温度而仍然看似完好。但事实上,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或在受压之时,或在烈火之中,是 能坏的 。
真正的 信心 却是不可摧毁的。信徒或许会经历严峻的考验及试炼,然而这一切不但不能摧毁他的信心,反而会使他的信心更强。或许在人类的历史中,再没有任何人像约伯一样,会在一日之内蒙受这样巨大的损失;但他仍能够说:“衪必杀我,但我仍相信衪。”(译自作者引文)(伯一三 15 )在巴比伦火 中的三人,就确曾 被火试验 。这火的试验证明他们的信心是真实的。火焰还将捆绑他们的绳索烧掉,使他们得释放(但三 12 ~ 30 )。而在这烈焰的煎熬中,却有一位“好像神子”的与他们同在。只有 火 ,才能够试验出 信心 的真伪。环境顺利称心时,做基督徒是轻省容易的。然而,公开承认基督会招致逼迫与苦难时,表面的跟随者便会惭惭疏离,退回世人中间。毋须付上任何代价的信仰,是毫无价值的。不愿意付代价的信仰,是虚假的信仰。雅各所批评的,正是这种口头上的信仰。
真正的 信心 ,在 耶稣基督 显现的时候,会 得 称赞、荣耀、尊贵 。信徒每一次经历信心的考验,将来都会得到神的奖赏。那些身陷困境但仍然喜乐的人,会得 称赞 。备受试验与困苦,但能够视这些患难为神宠信的明证的信徒,主会将 荣耀、尊贵 赏赐给他。
当耶稣基督重临世上,作万王之王,万主之主,这一切便会显露出来;而那时世人便会清楚看见,他们所唾弃的人,的确是神的众子。将圣经各段对比参照之下,可知在信徒被提后,基督会在天上的审判台前宣布谁人得奖赏。但显然地,基督第二次降临时,这些奖赏便会公开地展现出来。
一 8 彼得继而讨论我们今世已经可以享受救恩,就是凭信心接受基督。虽然我们从来没有亲眼 见过 衪,我们却是 爱 衪的。 2 我们 如今虽不得看见 衪, 却 是信衪的。正因如此,我们得以进入衪对多马所说的祝褔中:“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褔了。”(约二○ 29 )
林克安写道:
大家声声说爱,但爱神和基督的明证,就是在患难之时能说:“我不希望失去神的喜悦和笑脸,所以宁愿受苦而不希望使衪伤心。”只要神仍向他微笑,纵使只有碎饼充饥,爱神的人仍会感到满足;他不会为高位厚禄,以及世人的逢迎,而失去神的笑脸。每一位真正属神的儿女,都会面对这样的试验;这些试验会将糠稗从麦子中簸扬净尽。经过火炼的金子,杂质除尽,便成为纯净的精金 3 。
我们 因信 衪 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 。我们凭信心与衪合一,就是与所有真 喜乐 的泉源毫无阻隔而又永远地连系起来。基督徒得 喜乐与否,并不取决于地上环境的顺 逆,而是因那位已经复活并被升为至高、如今在神右边的基督。没有人可以夺去圣徒的喜乐,正如没有人可以将基督从荣耀的宝座上拉下来。两者是并存的。
一 9 随后,彼得便讨论信心在今世带来的结果,就是灵魂 的救恩 。身体的得救,是将来的事,要到基督回来接衪的圣徒时才实现。然而,我们若凭信心相信基督,便得 灵魂的救恩。“灵魂”一词是指人非物质的部分,是身体以外的部分。灵魂在人逝世时,便与身体分离。在这段经文中,灵魂包括人的心灵;人在心灵里知道世上有神。人的灵魂是在重生时得拯救的。
一 10 这救恩 是很多旧约 先知 讲论的主题。古时,神的代言人曾预言人要得 不配得的恩惠。然而,他们并不能完全明白自己所写的是什么意思(参看但一二 8 )。
一 11 显然地,他们并不明白:( 1 )要以弥赛亚身分出现的那一位是谁;( 2 )衪在什么 时候 出现。在神的灵默示下,他们预言弥赛亚要 受苦难,后来得荣耀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最少相距一千九百年。学者常比喻说,这些先知看见的是两个山峰──( a )各各他,是耶稣受苦之地;以及( b )橄榄山,耶稣在荣耀里降临的地点。然而,他们看不见介乎两者之间的山谷,即我们所身处的恩典时代。我们在中间看见这两件事,一件在以前已发生了,另一件则是将来的事。因此,我们比古时的先知更清晰地看见事情的关系。
一 12 他们 从神的灵得了奥秘的 启示 ,他们所宣讲之信息的对象是将来的世代。这些先知所说的话对他们所身处的世代固然有意义,但他们知道,这些话的意义,在他们当世并没有完全实现。
当然,这会带来问题。旧约先知不也通晓因信称义的真理吗?他们不明白我们所得的救恩,到底是什么意思吗?何以见得他们宣讲的对象是我们,而不是 他们 自己呢?
林克安说:
基督降临世上之前,神恩典的丰富并未完全显露出来。诚然神能够拯救罪人,把他们接到天上去,衪也确曾这样做,以诺就是一例。然而,要到基督受死及复活之后,人才可以经历与基督连合,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切。神何等乐意叫一切的尊荣,都归到衪的儿子身上 4 !
过去向众先知隐藏的事,现在却一一显明出来。圣灵在五旬节从天上降临,衪赐给使徒宣讲褔音的能力,说明拿撒勒人耶稣就是那位预言要来的弥赛亚;弥赛亚为赎世人的罪而死,死后被埋葬了,并在第三日复活。他们宣告说,人只要相信基督,就可以白白得 这救恩。他们宣布神在这个时代里的计划,就是要从万国中招聚百姓归衪名下;并且主耶稣有一天要回来,统治整个世界。
信徒在今世可以享受极大的特权,不单是因为他们能够清楚明白神向众先知隐藏的真理,更且连 天使也愿意详细察看 这些关于救恩的真理。在新旧两约圣经中, 天使 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圣经记载基督降生、受试探、在客西马尼园中挣扎和复活时,都提到天使。不过,据我们所知,神并没有为堕落的天使预备救赎。基督并非为拯救天使而来,乃是为拯救亚伯拉罕的后裔而来(来二 16 )。教会是给天使学习的实物教材,她彰显了神百般的智慧(弗三 10 )。然而,天使却无法认识救恩为我们所带来的喜乐。
三.信徒因其身分而应有的行为(一 13 ~二 3 )
一 13 经文的重点在此一转。彼得一直在说明救恩的荣美。到这里,他便根据以上所说的一切,提出一系列的劝勉。朱伟慈说,“这里所作的劝勉,基于起先所提到的褔音。…¨崇高的真理创造出属灵的动力。褔音的要义形成行道的原动力。 5 ”
首先,彼得劝勉圣徒要将 心 中的腰束上(圣经和合本细字)。将 心 中的腰束上,是有趣的比喻。中东人所穿 的是长而宽松的外袍。他们要赶路的时候,便会在腰间束上带子(参看出一二 11 )。这就是将腰束上的意思。然而,彼得说要 束上你们心中的腰 ,是什么意思呢?信徒进入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时,他们必须避免慌乱及分心。遭遇逼迫的时候,信徒很容易会惊惶失措及心慌意乱。束上了腰的心,就是一种坚强、沈 、冷静和常作准备的态度。这样的心,不会受内心的恐惧或外来的逼迫所影响。
彼得用 谨慎自守 几个字进一步劝勉信徒要有坚固的心。这是指对自我的控制,相对于歇斯底里的状态。 谨慎自守 的心,是镇静的,稳定的。
跟 ,彼得又鼓励圣徒要达观,要向前看: 专心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 。彼得拿出了基督再来的确据,作为信徒在身处风浪患难当儿仍然坚忍下去的动力。学者一般认为 耶稣基督显现 是指衪重临地上,显为荣耀之时。不过,这也可指圣徒被提,即基督回来接衪的圣徒之时。
一 14 第 14 至 16 节的主题是 顺命 的心。 顺命的儿女 不应耽于他们未信主时常犯的罪。他们现在既是基督徒,肩负了主的圣名,便应仿效衪来过活。他们若附从这个不虔的世界,就是将他们属天的品性埋没了。他们现今既已蒙圣灵光照,就应当除掉他们在 蒙昧无知 的时候的所作所为。 从前……的……私欲 是指他们还未认识神之时所沉溺的罪恶。
一 15 我们的生命,应反映那位召我们的神的 圣洁 性情,而不是效法这个不虔的世界的种种风尚和方式。敬虔的意思,就是与神相似。神的一切作为都是圣洁的。我们要效法衪,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就必须 圣洁 。纵然我们尽此生也不可能跟衪一样圣洁,但我们仍 要圣洁 ,因为衪是圣洁的。
一 16 彼得引用旧约来证明神希望衪的百姓效法衪。耶和华在利未记十一章 44 节说:“ 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 ”住在基督徒心中的圣灵已赐给他们能力过圣洁的生活。旧约的圣徒并没有这样的帮助和祝褔。然而,由于我们享有更多的权利,也就有更大的责任。彼得引用的这一节旧约经文,在新约圣经中,有更新更深的意义。在旧约中,这是礼仪上的要求;在新约中,这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在旧约中,圣洁只是神的理想目标。真理的圣灵降临后,这便成为实在的、常有的素质。
一 17 彼得不但劝勉我们要圣洁,还劝勉我们要有敬畏的心。这是指因尊崇而产生的 敬畏 ,是因对神的认识而从心底里产生景仰。这尤其是指我们认识到,我们所称为 父 的那一位,也就是那一位不偏 待人 ,按照衪儿女的行为来 审判 的主。我们既认识衪是智慧无限,审判公正,我们便应心存敬畏地过活,谨慎自己的行为,免得令衪不悦。 父 要 审判 自己的儿女今世的人生;衪已将审判罪人的工作交给主耶稣(约五 22 )。
林克安这样写道:“衪看望 ,留意所有的人,看是否有人抱诚实的动机,竭尽所能,全心渴望讨衪的喜悦。 6 ”
我们要存 敬畏的心 ,度过我们在这地上 寄居的日子 。这世界并不是基督徒的家。我们是从天家被放逐,居住在异邦中。我们不应安顿下来,仿佛这世界就是永久的居所。我们也不应仿效以这世界为家者的言行。我们应谨记天家才是我们的归宿,并应有属天公民的表现。
一 18 信徒在信主之前,跟世上其他的人没有两样。他们的言行举止,与周遭的人一样空洞无价值。彼得将他们在未信主时的所作所为形容为 你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 。然而,凭 巨大的赎价,他们已经从这无意义的生活中被赎出来。藉无比的赎价,他们已从世界这笼牢中被救出来。这些被掳去之人的自由,是不是用 金银 买回来的呢(参看出三○ 15 )?
一 19 不, 乃是凭 基督的宝血 ──就像完美无瑕的 羔羊 的血。基督是 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 ;即是说,衪无论内外都是绝对纯全完美的。信徒若受吸引,返回世俗的享乐去,照世界的方式行事,效法世人的错谬,他应要记得,基督正是为了要使他脱离这样的生活而流 血的 。返回世界就是回头横渡鸿沟,回到原岸,这可枉费基督付上惊人的代价,使信徒渡到救恩的岸上。更严重的是,这行为其实是对救主的不忠。
“放弃伟大的救恩,宁取滔滔的罪恶,并加以自圆其说。然后决定与神生命之子的性命换回来的一切了结关系。”
一 20 基督为我们成就的,并不是神事后才想出来的补救工作。 在 创 世以前 ,救赎主已被预定要为我们受死。 却 在这末 世 ,就是在律法时代结束之时,衪从天上降临,为要拯救我们脱离过往罪恶的生活。林克安论说:“在这末时,世人用自己的道德来判断的历史已在基督的十架上告一段落。人类的道德已尽显其所能,到此必须在神面前完结了。 7 ”
彼得在这里加上这些观念,是要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基督既为我们受死,把我们从这世界的制度中拯救出来,我们便必须与这世界一刀两断。我们活在这世上,却不属于这世界。我们不可以避开未信主的人,相反地却应将褔音带给他们。然而,当我们与他们相交时,却绝不可参与或容忍他们的罪。我们要用生命证明自己是神的儿女。我们一旦与世人相似,我们的见证便会被削弱。世人若不能察觉我们与他们有别,比他们的生命可羡慕,他们便不会认为有需要信主了。
一 21 我们是 因 他 才得以 信……神 ,所以就更应该对主耶稣忠心不二了。是衪将天父的心意向我们显明的。正如伍斯敦说:“人并不是透过神的创造、神权,或律法来认识神,而是透过基督。” 8 天父叫基督 从死 人当中复活,又给衪天上最 荣耀 的地位,显示衪完全满意基督的赎罪工作。这一切的结果,是叫我们的 信心和盼望都在于神 。我们生活起居,行动存活,都是在衪里面,而不是在邪恶的今世制度之中。
一 22 使徒彼得促请读者要有爱心(一 22 ~二 3 )。首先,他对重生加以描述,指出重生带来的其中一种改变,就是 爱我们的弟兄 (一 22 上)。跟 ,他强调必须有爱心(一 22 下)。然后他又再一次提及重生,特别提到生发出这新生命的种子,就是神的道(一 23 ~ 25 )。他随后又再一次强调接受这道的人所要肩负的责任(二 1 ~ 3 )。
彼得首先在本节上段对重生加以描述。 你们既……洁净了自己的心…… 。当然,我们明白是神在施行拯救时洁净了我们的心;严格来说,我们并没有能力洁净自己。这里的喻意表达法说出,我们这些已经历洁净的人,是在信主之时得 洁净的。
洁净的途径就是 顺从真理 。彼得在这里第二次将得救的信心形容为顺服的表现(参看一 2 )。保罗在罗马书也曾两次提到“信心的顺服”。我们不可在思想里把信心与顺服分割。真正的信心,是顺服的信心。这只可能 藉 圣灵 而达成 9 。
新生命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 爱弟兄没有虚假 。从真实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得拯救,是要叫我们能爱所有其他的基督徒。因这 爱 ,我们晓得自己是已经出死入生的(约壹三 14 );也因这爱,世人能认出我们是主耶稣的门徒(约一三 35 )。
因此,随后的劝勉是很自然的: 就当从(清洁的)心里彼此切实相爱 。在新约圣经中,作者总是先把某个实况陈述出来,然后以其为发出命令的根据。这里就是一例,所陈述的实况是: 你们既……洁净了自己的心,以致爱弟兄没有虚假…… 。然后发出的命令是: 就当从(清洁的)心里彼此切实相爱 。信徒的行为实践是根据他所站的地位。我们的爱,应是温暖的、全心全意的,并且尽全力、热切、不断而清洁的。
对于正在遭受逼迫的人来说,彼此相爱的劝勉是正合时宜的,因为很多时候,“在困难的境况中,微小的分歧往往会严重地化大”。
一 23 彼得再一次提到读者的重生,这次是关于生出这新生命的种子,就是 神……的道 。二章 1 至 3 节的劝勉,就是以此作根据的。
新生命的诞生,并 不是 由于 能坏的种子 ,就是说,与肉体生命的诞生有别。带来肉体生命的种子,当然受制于物质界的定律,会腐朽及消亡。从这些种子生发的肉体生命,也有同样的性质,只能短暂存留。
新生命 藉 神……的道 而来。人听见或研读圣经信息时,会体会到自己的罪,明白基督是唯一而又胜任的救主,因而归向神。人都是从不同途径接触到神的道而得救的,没有一个例外。
雷特欧在评说:
……第一章中有三样“不能坏”的东西──不能朽坏的基业( 4 节),不能坏的救赎( 18 , 19 节)和不能坏我们藉以重生的道( 23 节)。因此,我们有一个无玷污、无瑕疵的本质,这本质使我们配得享有无瑕疵的基业,并且是基于价值永存的救赎的。我们都领受了永远纯全完美的印记,以温柔安静的心作“不能坏的”装饰(三 4 ),是最合适不过的 10 。
这道是 活泼常存的 。 11 天地纵要废去,这道却永不废去。神的道安定在天,直到永远,而所带来的生命也是永存的。那些因这道而获得重生的人,也具有这道的永存特质。
在肉体方面,人类的种子(胚胎)已包含一个婴孩的所有特质。这婴孩结果会变成怎样,由种子的特质来决定。这种子既是会毁坏的,从这种子长成的肉体生命也必然是会朽坏的。
一 24 彼得引用以赛亚书四十章 6 至 7 节,来强调人类生命短暂的特质。人的生命就芥 草 一样,不能持久。肉体的美丽,就像野地的花一样稍纵即逝。 草必枯干 ,花也必凋谢衰残。
一 25 对比之下, 主的道是永存的 (赛四○ 8 )。因此,信徒的新生命同样是不能朽坏的。这不朽坏的道,就是 传给 读这书信的人的褔音;这道使他们得以重生。这就是他们的永恒生命的源头。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Ⅰ 问安:使徒彼得问候蒙神拣选入永生的寄居客(一1-2) 1. 作者自称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得。“使徒”(apostolos)在新约时代以前的文献中偶然出现,一般的意思是“捎信者”。但根据福音记载,耶稣把此字的含义推广了。祂挑选十二位门徒,称他们为“使徒”(路六13)。五旬节以后,那些曾作过耶稣门徒(学生)的,开始四处传道,尽使徒的职分(徒一25)。
使徒这职称极为重要,因为耶稣基督的名只加在使徒前面,并不加在其他任何新约教会的职称前面。因此我们没读过“耶稣基督的教师”,“耶稣基督的先知”,或“耶稣基督的传道人”等称呼,只有“耶稣基督的使徒”是带着主名的。那些担当此职事的人,其权柄等于旧约时代的先知,因为只有使徒可以传扬或记下神说过的确实字句(徒五3-4;罗二16;林前二13,十四37;林后十三3;加一8-9;帖前二13,四8、15;帖后三6、14;彼后三2),也只有使徒可以写新约圣经(林前十四37;彼后三16;另参,启二十二18-19;帖前五27;帖后三14)。
开头的词语提醒读者一项事实,即彼得乃是以耶稣基督的使徒身分写信,信中的话也是神的话,我们当先有此认识。
彼得接着说:“写信给分散在……寄居的”。这段话在原文是一句精简语,其字面意义是“写给分散在各地寄居的选民”。(RSV与中文圣经都把“被拣选”一词放在第2节)。
“寄居的”一词,原文为parepidēmos,常指暂时寄住在国外的异乡客旅。亚伯拉罕在赫人中间曾自称“外人,是寄居的(parepidēmos)”(创二十三4,原文照LXX)。希伯来书十一13也说,所有从亚伯到亚伯拉罕的信心伟人都“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parepidēmoi)”。与这词令相关的动词曾出现于埃及王的御令中。这道御令限制外来者不得在亚历山太寄往(parepidēmeō)超过二十天,因为曾有许多人流连于繁华奢侈的都市生活,竟不肯回乡下继续种田〔阿立斯提亚的书信(Epistle of Aristeas)第110节;另参革利免壹书(1Clement)一2〕。
以上诸例指出RSV所译“被放逐者”(exiles)并不恰当,因为原文中并没有强迫人离开家乡的意味。同样,若译此辞为“陌生客”(strangers)(AV及NIV都译成“世上的陌生客”)也不恰当,因为“陌生客”代表周围邻居都不认识的人。例如,亚伯拉罕在赫人中间就不是这样(创二十三4-5),那些旧约时代的圣徒也为其邻人熟知(来十一13)。较理想的译法为“那些以客旅身分寄居的”(those who reside as aliens,NASB)。这样译或有人嫌冗长,却能正确把握住远离家乡暂住异地的意义,也是较古老的英文字‘sojourners’(寄居客)代表的意思。
在古代犹太教或基督教文献中,没有其他人像彼得把“寄居客”冠以“被拣选”(eklektos)的形容词(译注:中文圣经把“被拣选”一词放在第2节)。此形容词在新约圣经中共出现22次,并且总是指神从一群人中间特别挑出来的人,为要把这些选民收纳在神的子民中间,叫他们一起享受爱神子民的特权与福气(太二十16,二十四31;罗八33等等)。许多初代教会读者读到此形容词,就会联想到它在七十士译本(LXX)出现时,是指神的“选民”以色列〔诗八十九3(=LXX八十八4);诗一○五6、43(=LXX一○四6、43);诗一○六5(=LXX一○五5);赛四十二1,四十三20,四十五4,六十五9、15、22(=LXX六十五9、15、23)〕。所以他们认为彼得用这词,目的是叫他们明白,他们在神面前也享有与旧约时代以色列人同样的特殊地位,同受神的保守与祝福(请参,彼前二4-10)。
“被拣选的寄居客”一词于是成为彼得信息的重点:第一读信者是“寄居客”,是就其属灵意义而言,而非属世意义(因不容置疑地,许多读信者可能一辈子都未曾离开过家乡)。他们真实的家乡原在天上(请参,腓三20),世上生活都不过是暂时的。第二,他们是“被拣选的”寄居客,他们被宇宙之王挑出来作自己的子民,叫他们受保护,将来更要住在天国中。
彼得进一步说,这些寄居客分散在各处(diaspora)。这词原指说希腊语的犹太人,因他们祖先被“驱离”(dispersed)他们的家乡以色列(约七35),而“散居”(scattered)在各国中间。但彼得前书一1和雅各书一1所提“分散在各处的”是指基督徒,而非犹太人,也不是信主的犹太人(请参导论,Ⅳ 目的地与受书者)。这词有新的属灵含义。它代表散住世界各处远离天家的基督徒(他们盼望将来能回去那里)。这词更深一层强调“寄居客”的意义,并补充说明读信者也算是散住世界各地基督徒的一部分。
读信者包括分散于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的基督徒。这五个地方分别座落于黑海以南的四个罗马行省,就是今日的小亚西亚。其中一大部分属于今日的土耳其(参阅地图)。(那时的“亚西亚”不是亚洲大陆,而是位于爱琴海东岸的罗马行省。)五个地名中,有三个(加拉太、加帕多家,和亚西亚)刚好是罗马行省名字。“本都”和“庇推尼”是两个区域,合起来便构成另一罗马行省,名为“庇推尼本都”。彼得为何把这两区分开,一在头一在尾呢?根据侯特的解释56,地名的先后次序代表送信者所走路线。(这送信者可能就是彼得前书五12提到的西拉,请参导论,I C 西拉的角色。)侯特的理论后来由何模加以补充。(参导论,Ⅳ 目的地与受书者。)何模强力主张,送信者必然是遵循下列路线57:他先在本都地区的一个港口上岸(何模认为只有亚米苏,即今日的桑松才适于登岸,因为只有从那儿才有路直通内陆),先到加拉太(他落脚于加拉大东部的亚玛西亚),再经齐拉到加帕多家的该撒利亚,然后向西循着横越加拉太南部的贸易大路,穿过几个保罗设立教会的大城,包括以哥念和彼西底的安提阿,而到达亚西亚行省的老底嘉,并可能顺便拜访亚西亚的其他教会(如:歌罗西或以弗所)。最后,送信者经过庇雅尼区的几个主要教会(如:尼西亚、尼科米底和迦克墩)。他完成任务后,可能从迦克墩,或从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orus)对岸的拜占庭登船直接回罗马。这样,所有小亚西亚的基督教重要据点都一一拜访到了。
2. 被拣选的意义前面已讨论过了。原文中,它被用于形容“寄居客”(RSV译为“被逐者”,exiles)。
“照着……的先见”原文为kata prognōsin(NASB,NIV,和AV都如此译,‘according to the foreknowledge’,但RSV作“预定”,destined)。“先见”的相关动词为“预知”(foreknow),不但指神预先知道一项事实(例如神预知读信者将是被拣选的小亚西亚寄居客),也指神以亲切、慈爱,与为父的态度了解各人(罗八29,十一2;彼前一20;并参,约十14;林前八3;提后二19,以上三节提到的“认识”)。所以“照父神的先见”意思是“照父神在创世以先,就对你们产生的关怀”。
然而“照着父神的先见”到底指的是什么呢?AV、NIV,及NASB等几个版本把“被拣选”看作被动词而非形容词。也就是说,这些人“被拣选”是“照着父神的先见”。(译注:中文圣经也是这意思。)但原文“被拣选”是形容词(它原意为“被拣选的寄居客”),且在它与“照着父神的先见”中间隔了九个字。由于第1节没有动词,“照着父神的先见”一词很自然成为对读信者(第1节提到)特征的描述。也就是说,他们照父神的先见,成为散住在本都、加拉太等地被拣选的寄居客。这意味神在创世以先便早就知道下列诸事要发生:他们要作寄居客,他们要享受神选民的特权,以及他们必须在本都与加拉太的恶劣环境下生存。神既早已知道这些事要发生,所以(我们可以下结论)父神是带着对祂子民的关爱而容让这一切事成就。父神的先见充满了对选民的安慰。
在第1节中提到的读者,还有另外的特征58:他们藉着圣灵,得成圣洁,以致顺服耶稣基督,又蒙祂血所洒。前面所说:照父神的先见,指的是从前的事。藉着圣灵,得成圣洁指的是今世的事。顺服耶稣基督,又蒙祂血所洒则代表从今直到永远不变的事实,也是盼望的目标。
更进一步说,这段经文提到三位一体的真神:……父神……圣灵……耶稣基督。彼得所讲的是三位一体的真神,以及其中每一位不同的作为,可是他也把三位看成一体,共同为使这些“被拣选的寄居客”得到永恒而丰满的救恩而工作。
圣灵的工作是分别为圣的工作。圣灵一步步引导基督徒脱离各样罪恶,使他们愈发像基督一样圣洁、信实和仁爱。这就是藉着圣灵,得成圣洁的意义。RSV的翻译过份注重过去成就的工作,而原文直译应为“在圣灵叫人成圣的工作里”,没有任何过去式的意味。
另一方面,NIV和NASB却狭隘的把重点放在“被拣选”这形容词上,为要强调拣选乃是“照着父神的先见”。为了使上下文前后连贯,语气相同,此两版本接下来的译文反而使人困惑:“藉着圣灵叫人成圣的工作……而被拣选。”(chosen……by the sanctifying work of the Spirit)这种译法在文理上不通。第一,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动作(拣选)如何能藉另一个动作(成圣的工作)来完成。第二,照圣经讲,神永恒的拣选从前就决定了。但照圣经其它部分的解释,圣灵分别为圣的工作,却是在今世进行着。一件过去就已发生的事(神的拣选)怎能“藉”今世的工作(圣灵叫人分别为圣)来完成呢?(因此祁理书中第43页必须引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观念来解释这段经文:“这项预定的拣选……先前就已藉着圣灵叫人成圣的工作而进行着”。)
若说“藉着圣灵,得成圣洁”一语并非形容“被拣选”,而是形容当时读信者的特征,这样就叫人容易懂了。彼得的读者当时是“活在圣灵叫人成圣的工作中”(en agiasmo pneumatos),而他们的身分是“散住各地为神拣选的寄居客……”。神的圣灵虽不可见,也听不到,但祂运行在他们周围如同大气层包围地球一样。他们在这层属灵的保护罩中存活、呼吸,把每一种情况、每一样烦恼、每一次试炼都当作圣灵试炼人,叫人成圣的工具(参,约十五2;罗八28;林后四16-18;来十二10-11;雅一2-4;彼前四14)。
以致顺服耶稣基督代表神赐给这些读者的生活目标。这些读者既是生活在本家本乡“蒙神拣选的寄居客”:他们的生活就应该“朝向”(eis)更加顺服基督的目标前进(参,弗二10;帖前四3;约十四15)。这是父神的计划,也是圣灵不断加添力量鼓励信徒达到的目标,好叫基督最终得到荣耀,成为神所高举的伟大救主,也是统治万邦的主。
有人认为顺服(hypakoē)一词代表初闻福音(得救之初)时生发的顺从之心,但彼得在其他地方也用hypakoē描述信徒时刻的顺服(彼前一14,而一22可能与此同义;并参三6所用的字hypakouō)。此外,保罗书信(罗五19,六16;林后七15,十5-6及门21)和希伯来书(五8)也用这词代表日日的顺服。圣经中找不出其他明显的例子足以证明此词为“初信时生发的顺服之心”(罗一5和十五18用此字的意义不明显)。
当然,彼得的读者必然会察觉,他们此生的顺服总是不完全的。即使是最成熟的基督徒也会因剩余的罪而感到无比痛苦。所以无人能在今生完全达到神的标准,彻底顺服耶稣基督。所以彼得又补充一句,说这些人的生命正蒙祂血所洒(原文的介词eis有“迈向”的意思)。
在旧约里,洒血代表在神与人面前作见证,有生命已被牺牲,赎罪祭已被献上。但在大多数旧约献祭的礼仪中,祭司常弹血于祭坛或施恩座上(利四17,五9,十六14、15、19;民十九4)。旧约只提过三次洒血在人身上的例子:(1)摩西在西乃山下举行立约仪式,把献祭的牛血一半洒在所有百姓身上〔出二十四5-8;来九19;另外赛五十二15也可能有此意,参亚居拉(Aquila)和狄奥多天(Theodotian)的着述〕:(2)摩西立亚伦和他儿子为祭司时,洒血于他们身上(出二十九21;来十22或有此意);(3)祭司洒血于先前得大麻疯后来痊愈的人身上(利十四6-7)。
如果彼得前书一2指的是第一种仪式,它就代表神在信徒身上的旨意为:神要象征性地把耶稣的血洒在信徒身上,这样他们就与神立约,成为神的子民。于是“洒血”就有开始过基督徒生活的意味。可是彼得事实上把洒血与“圣灵叫人成圣”及“顺服耶稣基督”并列,而“立约成为神的子民”与上面两样关联不大。此外原文的意思是“朝向”(eis)顺服耶稣基督,并被祂血所洒,似乎与立约无关。
如果彼得指的是第二种洒血仪式,则它代表神要象征性藉洒基督的血立这些信徒为祭司。然而彼得早已因他们进入新约而把他们当作祭司了(参,彼前二9:“惟有你们……是有君尊的祭司”)。此外希伯来书十22也说:“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子用清水‘洗净’了。”其中“洒去”和“洗净”指的是过去已完成事件。所以彼得指的不可能是第二种仪式。
第三种仪式,即祭司洒血于得大麻疯痊愈者身上的仪式,较有可能是彼得的原意。旧约对此仪式的描述(利十四6-7)其实并不含糊。这仪式适用于各种严重皮肤病(利十四54-57)。患者常因此被摒拒于以色列百姓的营外,必须单独生活,且时刻喊叫“不洁净了,不洁净了”(利十三45-46)。因此,利未记十四6-7可以很恰当地代表人得到洁净,一切足以破坏与神与人关系的污秽都被除去。大卫在诗篇五十一7显然就是引用利未记十四6-7。他说:“求你用牛膝草洁净我,我就干净。”(LXX则译成“用牛膝草洒(血)在我身上”,所用动词为rhantizō,相当于彼得用的名词rhantismos,都是洒血之意)。大卫并非因得麻疯病,需要蒙洒血洁净,而是指他被罪玷污,求神洁净他。以上所提两种情况(麻疯病人及罪人大卫)都代表他们与人与神的交通已经中断,可是他们仍是神约中的百姓。
第三种仪式所代表的正合彼得前书一2的原意。虽然神希望这些“被拣选的寄居客”以“顺服耶稣基督”为生活目标,但他们却常被罪“玷污”。彼得因此提醒他们要时刻被基督的血所洒。换句话说,藉基督牺牲的血象征性地洒在他们身上,他们可以一直不断地与神保持交通。这血也不断地提醒神,他们的罪已得赦免,他们也永远被神和祂的子民接纳(参,约壹一7,其中讲到耶稣基督的血不断地在洁净基督徒的罪)。
所以以致顺服耶稣基督,又蒙祂血所洒代表神的计划并非叫他们带着未赦之罪顺服,乃是不但顺服祂,并且基督的血也遮盖了他们的软弱。这便是“日日顺服,时时得赦罪”。蔡斯(F.H. Chase)曾深入阐释此点:“照神所定旨意与样式生活……又不断靠基督的血迅速除去罪的玷污59。”这段经文同时又包含训诫与劝勉,也是我们需时刻铭记在心的。
愿恩惠平安,多多的加给你们比保罗常说的“愿恩惠平安……归与你们”更富感情。(罗一7;林前一3;林后一2;加一3;弗一2;腓一2;西一2;帖前一1;帖后一2;多一4;门2)。彼得同时把旧约常提的神所赐平安与新约常提的神所赐恩惠(charis)连结。这恩惠是神白白给的,原是祂子民不配领受的。彼得求神多多的赐下祂的福气,以致于他们一生都充满神所赐却非人所配得的恩典。
Ⅱ 教义概述:你们蒙受的伟大救恩(一3-二10)
A 你们要藉着充满大喜乐的信心长进(一3-12)
1.因可以得着属天的赏赐而喜乐(一3-5)
3. 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这段颂词与旧约中对神的颂赞前后呼应(创十四20,二十四27;得四14;撒上二十五22;王上一48;诗二十八6,三十一21,四十一13等等)。但彼得赞美神更进一步,带上了神从未在旧约中启示的尊名:“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
“父神”代表三位一体真神的第一位。父神从未创造子神,也从未叫子神开始存在(子神一直都存在,绝不是被造的,参,约一1-3,八58,十七5、24;启二十二13),但子神与父神的关系却像常人父子关系一样:父神筹划指导,子神遵从执行;父神“差遣”子神去做祂的工,子神就顺服地从父神居所来到这世界(加四4;约三16、18,五19、22、26-27、30)。父神“藉”子神造万物;所以经上说,万物都“本于”父神,却藉着子神而被造(约一3;林前八6;西一16;来一2)。
彼得鼓励他的读者们时刻赞美神,这对那些因受苦而灰心沮丧的人是一剂良药。他接着列举必须赞美神的理由:祂曾照着自己的大怜悯,藉着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重生”anagennaō,原文含义充满主动意味。其字根为gennaō,指父亲在传宗接代的事上占有主动的份量。(AV译为“已重生了我们”,has begotten us again)这词可用在肉身的生产(太一2-20),也可用于属灵的重生(林前四15)。在此,AV译为“生产”(begot),乃一古字。NASB用现代话译成“已叫我们重生”(has caused us to be born again)。彼得由赞美神直接联想到神赐祂子民的属灵新生命60。
重生是照神的大怜悯。“照”字的原文(kata)与第2节的“照父神的先见”是同一字。不论是在彼得前书或圣经其他书卷中,当经文讲到神赐我们救恩的终极缘由时,从未说因神预知我们会相信祂,就把救恩给我们,也没说因神预知我们有美德或渴慕之心,就赐我们救恩。神是“照着祂自己的大怜悯”赐我们新生命。
彼得又说,重生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这话或许也可说成进入“活泼的盼望”(原文eis的意思是进入某一领域或层面),这项盼望是对来世热切且满怀信心的盼望。彼得在下一节对这盼望有更详细的解释。彼得说这盼望是“活泼”的——代表这盼望年年增长,日日加强。如果这种日渐增长的盼望乃是重生后的必然结果,则信徒对来世渴慕的程度似乎就是信徒迈向灵命成熟的有效指标。所以我们看过许多年老信徒在临死前表现出对来世热切的期待,这是不足为奇的。
神使人的重生必须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从原文上下文看,“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接在“活泼”一词之后,似乎指活泼的盼望是“藉复活(的大能)”而生的(祁理书中便这样解释,48页)。但这样解释并不通顺,因为(1)彼得若有此意,他会用相对子句。他可写成:“进入那藉复活而产生的活泼盼望”(eis elpida hē zōsan iánastaseōs),或者“进入那因复活而生的活泼盼望”(diánastasin);(2)第23节有一段极近似第3节的经文,那儿讲到信徒重生是藉着(dia)“神活泼常存的道”;另外(3)彼得讲到藉(dia)人或事成就某事时,总有一定形式(例如:彼前一5、12、23,二5、14,三1、21,四11,五12;彼后一4)。
基督从死里复活,便为祂子民带来新的复活形体及属灵生命。基督徒今世不会得到新身体,但神却基于耶稣复活而赐下新的属灵生命。所以我们说,信徒在灵里已经“与基督一同复活了”(西三1;弗二6;并参,罗六4、11)。
4. 彼得接着说,他们“活泼的盼望”是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他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新约圣经常用“基业”(klēronomia)代表在两种状况下接受的产业。一是在地上继承的遗产。另一是信徒将来在天国里要得的属天赏赐(加三18;弗一14、18,五5;西三24;来九15)。但旧约圣经则说所应许的迦南地为以色列的“基业”(民三十二19;申二12,十二9;书十一23;诗一○五11;并参,徒七5;来十一8),却也常用“基业”代表以色列人每一家族在迦南所分得的一块地(作为产业):民数记二十六54,二十七7-11,三十六3-12;约书亚记十三14、23、28等。
因此,新旧约对“基业”一词的解释差异极大。在新约里,信徒的重生并不能叫他们在地上的迦南地分得一份地产,却能叫他们在神的永恒之城中分得一份产业(他们在地上寄居的地方不是神的永恒之城,参第1节)。所以“基业”代表他们在神要造的新天新地中将得的福气与赏赐。
“家业”的原文前有一介词(eis)。本来它常用作“进入”解释。在这里则指信徒的重生使他们在今世就能在灵里预先“进入”天国,享受属天的产业。
这份属天产业乃是“不能朽坏的”,也就是说,它不会因年日渐长而衰败。新约里讲到属天的实际乃是永恒不朽时,只用这字。例如神是不朽的(罗一23;提前一17),神的话语是常存的(彼前一23),以及我们复活的身体也不会朽坏(林前十五52;并参,林前九25;彼前三4)。所有地上的财产都会衰残或被毁坏(路十二33;罗一23;林后四16;西二22;彼前一18),因为受造之物现在都在“败坏的辖制”之下(罗八21)。
这份属天产业同时也是“不能玷污的”(即“不被罪所污染”之意,参,来七26,十三4;雅一27)。LXX常用“污秽”来形容一人或一物因着被玷污,不合礼仪的要求,就不能来到神面前敬拜祂,或作为敬拜的器皿(出二十25;利十一24、43、44,十三3、8、11;民十九13、20)。此外一地若因罪恶充斥而被玷污,所用也是这字(民三十五34;申二十四4;耶二7,三2;参,民五13-29;申二十一23;何五3,六10)。彼得要信徒认识属天的基业是不会被罪玷污的,其中没有一样不是神完全悦纳的。
更有甚者,这份属天产业同时也是“不能衰残”的。地上产业或会衰残(雅一11),但属天产业永不会凋零,失去光彩或缺乏美容或荣耀(参,彼前五4)。
末了,属天的产业乃是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存留”一词的时态为被动完成式,代表一项(神)已经完成的动作,其结局到现在一直没改变:神已亲自在天上为信徒“储存”或“保留”了一份基业,且这份基业直到如今仍为他们存留着。(我们可以比较彼得后书二17同一动词的用法,并参,犹大书13节)。
这份产业绝不会被取消,因为彼得说它是为你们存留的。这儿彼得意外地用“你们”,而不用“我们”(这是彼得第一次用第二人称复数),使人感到神为信徒保留产业是特别针对个人的。
新约时代的基督徒要得的产业远胜于旧约时代住在迦南地的以色列百姓所得地上产业。因为地上产业不但没有“为他们永久存留”,却在他们遭放逐时被夺走。到彼得时代,占领迦南地的是罗马人。那时,以色列人虽也拥有一些地土,但从地土中却生出会朽坏衰残的产物,而该地也被罪重复的玷污,失去从前蒙神悦纳的佳形美容与圣洁(民三十五34;耶二7,三2)。
5. 彼得的读者可能会对未来觉得忧虑。他们担心如果试探与苦难变得剧烈,他们会因吃不消而失去对基督的信心。但彼得却向他们保证,他们是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豫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
蒙保守(guarded)(phroureō)代表“放在安全的地方,且加以小心守护”。这字常被用在战事上。例如:摩西派遣探子入迦南地窥探,其中十个小信的探子回来报恶耗,于是众人一致同意,迦南地“守卫(guarded)坚强”,他们绝不可能拿下那地〔参,斐罗(Philo)着摩西生平(Moses),1.235节,其他文献用到此字的有犹滴传(Judith)三6;以斯拉续篇上卷(1Esdras)四56:智慧书(Wisdom)十七16〕。保罗自述他在大马色的经历,说“在大马色亚哩达王手下的提督,‘把守’(guarded)大马色城要捉拿我”(林后十一32)。另外,在加拉太书三23和腓立比书四7两处经文中,同样的字也用在属灵的事上。从这些经文中,我们看到“蒙保守”一词有“防止逃脱”,和“抵抗攻击”“的双重意义。此处经文可能兼容两者:神一方面守住天国,以免信徒流落天国以外。另一方面,神也保护信徒,使他们免于外界攻击。NIV译为“遮护”(shielded)只代表其中一种意思。
“蒙保守”在文法上是现在式,故其意义为“你们不断受保护”。彼得强调蒙保守是靠神的能力。然而受保护者若无信心,则神的能力在他们身上不起作用。所以彼得再加上一词:“因信”蒙神的能力保守。彼得常用“信心”(pistis)代表信徒忠心为神的个人活动(例如:彼前一7、9、21,五9;彼后一1、5,在新约其他出处也多半指同样意义)。彼得的书信中常提到神“藉”某人或某事成就祂的计划(彼前一3、23;和彼后一4,另外彼前一12,二14,三1也有类似意义)。这表示信徒个人对神的信心与交托正是神藉以保守祂子民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对这节经文作如下的阐释:“神不断地藉着祂子民的信心,并用祂自己的大能保守他们。”这种说法同时暗示神的大能实际上也不断维持并更新他们的信心61。
这样的保守不为实现短期目标,而是要叫信徒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救恩非指过去初信时得以称义,也非现今正在进行中的成圣过程(“称义”与“成圣”都是神学术语),而是将来完全拥有我们蒙赎后应得的一切福气——也就是救恩到末世完全的实现(参,罗十三11;彼前二2)。这救恩虽已预备好了,它却要等到末世才会由神向世人普遍显现出来,那时也是最后审判的时刻。
以上的经文令人感到神的保守似乎永不止息。神即已决心保守信徒,直到他们得着丰满的属天救恩,则我们可以放心相信神必定做得到,信徒必会得着全备的救恩。总而言之,信徒要得全备的救恩仍需靠神的大能。
然而神的大能必须透过信徒的信心方能成事。信徒若想知道神是否正在保守他们,他们就当不断藉着基督信靠神,神就会不断在他们身上作工,并保守他们,他们也要因此感谢神。
附篇:有关新约提到的赏赐(一4)
彼得在第4节提醒读者,新约中论到赏赐,其中属地上有形物质的成分极少。新约并不强调属世财产充裕为赏赐,因为“神已拣选了世上贫穷人,叫他们在信上富足。”(雅二5;旧约中从未如此提过,也不可能这么说)。新约也不特意强调身体健康为赏赐,因为“我们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四16)。新约更不说免于受迫害的自由为一种赏赐。相反的,“你们若为基督的名受辱骂,便是有福的,因为神荣耀的灵,常住在你们身上”(彼前四14)。多子多孙在新约中也不一定是神的恩惠,因为婚姻与守独身同时都是神的恩赐(林前七7)。
然而基督徒也不该以缺乏今世物质的赏赐而忧愁,却要靠信心寻求新约中提到的更大更美的赏赐:在今世的生活所需不缺乏(腓四19),在灵里能与基督相交(彼前一8),并在将来得到属物与属灵的永恒基业。这基业是“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彼前一4)。
神在旧约时代鼓励祂的百姓以信心等候仰望弥赛亚的来临。如今弥赛亚降世已成历史,神乃鼓励我们等候将来承受全备的属天基业。这对每一个新约信徒是极大的鼓舞!“所以我们不丧胆……,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6-18)。
2.在受苦中仍然喜乐(一6-7)
6. 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此句中的此指的是3到5节所描述的对未来所有的盼望,而不是指“救恩”。若这原因是救恩,则原文中的代名词当为阴性。但事实上,原文的代名词只能用作阳性或中性。若作第三人称代名词(whom),指的就是3节提到的父神或耶稣基督。然而这样解释也不可能,因为3节离本节太远,若不特别指明,读信者必难以掌握这类前后文关系。从上下文看,写书者的思路从“因对未来有盼望而喜乐”(3-5节)转到“在现今受苦中暂时忧愁”(6-7节)是很自然的。
大有喜乐原文的动词为agalliaō。通俗希腊语作者多半不用此字。在新约圣经里,它代表一种深藏于灵里的欢乐,以神为乐,也因祂成就大事工而欢喜62。例如,童女马利亚得知她要怀孕生耶稣后,便唱诗赞美神:“我心尊主为大,我灵以神我的救主为乐”(路一46-47)。又如受苦的信徒“在祂(基督)荣耀显现的时候,可以欢喜快乐”(彼前四13)。腓立比的禁卒“和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徒十六34)。这种喜乐可以称为“救恩的喜乐”,因为它总是由灵里生发的喜乐。巧的是LXX中,大卫的祷词也用了“喜乐”的相关名词:“求祢使我仍得救恩之‘乐’(诗五十一12)63。”
喜乐在文法上可以当作叙述语用(“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也可当作命令语用(“你们要大有喜乐”)。彼得在第3到5节讲到信徒将来要得到极大的福气,他的意思不可能是命令信徒喜乐。相反的,喜乐应该是蒙福的自然反应。更进一步说,这段经文讲的是信徒新生命的特征,而有关基督徒生活的命令却在第13节后才出现,所以第6节前半句应译为“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我们也可强调句中现在进行式的意义,而把它译成“因此你们是‘不断的’大有喜乐”。
读彼得书信的基督徒一想到他们将来要得的基业,就不禁流露出“救恩的喜乐”。这喜乐将不断充满在他们生命中。彼得认为这种对天国实存的喜乐是正常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基督徒的生活也不全是喜乐。彼得接着说: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但”字在原文中并不明显存在。可是加了这字却能把文意顺利转到“忧愁”的分词(having beengrieved)。因为喜乐与忧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绪,所以“但”字比其他连接词更能显出两者相反的意义64。简单说,信徒虽有大喜乐,但仍会忧愁。
忧愁一词,RSV译为“受苦”(suffer),NIV译为“受忧愁之苦”(suffer grief)NIV译法较好,另外译成“担忧”(be grieved)也不错。原文的动词(lupeō)总是与担忧的情绪相关,而非指受苦(参,太十四9,十七23,十八31,及帖前四一3)。
彼得又笼统指出引起忧愁的环境。他说,不是所有信徒都在受苦或受过苦,而是他们在百般试炼中可能免不了受苦(原文直译:“若有必要”)65。他不需详述其真正含义:“在神眼中是有必要的”,虽然他这么说会大大鼓励他的读者。
“彼得的目的是要指出神并非无缘无故试炼祂的子民。神若无故叫我们受痛苦,我们一定受不了,所以彼得叫我们要从神的计划中得安慰。我们相信祂并非因我们已完全了解祂的旨意,乃是我们应在任何情况下都相信神本来就有祂的计划66。”
简单说,彼得的意思是,基督徒会经历忧愁,但却是在神伟大而满有智慧的计划中不可缺的。
百般的试炼一语代表试炼不止一种,所以我们不可任意将某一类迫害或苦难当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彼得未曾明说是哪一类试炼或试验,所以他指的是基督徒受的所有试炼(参,雅一2)。
我们再回头看如今一词的意义。它指的是信徒在今世生活中可能需要暂时受苦,这时期比起他们在永恒中的喜乐是极短暂的。
有注释者(如:Selwyn, p.127)以为受苦的经验才刚结束(所以他们解释经文为:“但如今你们刚脱离在百般试炼中暂时的忧愁。”)这种说法并不实际,因为它带着一项不可能的假设,就是众教会的读信者都刚脱离苦炼。较佳的译法还是把“忧愁”(be grieved,过去不定式分词)当作与喜乐同时发生的感觉67。若忧愁已过,那彼得又何必再鼓励他们呢?相反的,他们如果现在已有大喜乐,却仍(不时)会在诸般试炼中忧愁,则彼得的鼓励就很有力了。于是第6节的文意便成为:“因对未来有指望,你们才不断有大喜乐。但若神看为必要,你们在今生会遇到百般试炼而暂时忧愁。”
这样,彼得就指出,正常基督徒生活中一定会同时有忧愁与喜乐。信徒忧愁是因在堕落的世界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靠着信心信徒就能看到紧随短暂人生后面的是无比的福气,于是生出大喜乐。
7. 彼得在本节详释神为何叫基督徒如今暂时忧愁。他们之所以在诸般试炼中忧愁,是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炼,……,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被试炼一词,原文是dokimion,它出现在世俗作品中时,常有“真实的,已被证实的”等意思68;此处,在该词前有一定冠词,所以经文意义变成“你们信心的真实性”,或“你们信心中通过试炼的部分”。
此词与其他相关名词常用于描述试验或精炼金属的过程〔参,诗十二6(=LXX十一7);箴二十七21〕。彼得特意用这比喻,为要强调神锻炼祂子民的信心好像工人用火精炼贵重金属一样(参,赛四十八10:“你在苦难的炉中,我拣选你”)。试炼可以炼净信徒信心中的一切杂质,所以经过试炼的信心是纯净真实的,好比从炼炉中出来的纯净金银一般。
所以经过试炼的真实信心,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自古以来,一般人都把金子当作最珍贵且能持久的财产。但彼得说,真实的信心,要比(原文直译是“远胜于”)金银或一切财产都珍贵。
即使是被火炼过或通过试脸(dokimazo,由相关字dokimion衍生)的金子都会朽坏——其实金子还是所有物质中最能持久的呢!彼得说,金子“仍然能坏”,因为他知道整个受造界正走向毁灭的终局(参,彼后三7、10-12)。神看真实的信心比金子更宝贵,因为神喜悦人信靠祂。又因神对事物的价值观就是整个宇宙实存意义的根据,读信者对他们自身生命的意义与重要性就有了稳固的信念。
彼得说,信徒在诸般试炼中会忧愁,但他们被试验过的信心却要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他并不明说,这称赞是否指神在末日要赐给祂子民的称赞(如同罗二29;林前四5;彼前五4所说的),抑或众人对神的赞美。不过较有可能的是第一种想法:神要在末日把称赞加在祂子民身上。这是因为在第4节中,彼得鼓励他的读者要盼望得着天上的赏赐,也因本节讲到神看真实的信心比金子更宝贵。然而信徒在今世不会因信心而得到任何有形的奖赏,只有在最后审判的大日,神才会依着祂的信实显出祂对信徒的赞许而赐下祂的赏赐。
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彼得指的就是在末日审判时,人心一切的隐密都要显明(参有关“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的章节,包括林前一7;帖后一7;彼前一13,四13;还有讲到“显现”的经文,包括路十七30;彼前一5,五1等)。彼得提醒基督徒注意,神哄他们忧愁的原因,不一定立刻就会显明。可能要等上一周、一年,或甚至一生。说真的,就是信徒离世与主同在时,也不可能知道神的全部旨意。神的旨意只有在最后审判的大日才会完全显明,那时主要揭露人心一切的隐密,又要赐特别的尊贵给凡在苦难中仍相信祂的人。这些人并不明白主为何要奖赏他们。他们在世时只因神是他们的神就相信祂,也把祂当作配得信靠的。他们在不明原因的苦难中仍持守着对神纯净的信心,这一点在神眼中看来尤其珍贵。神不会忘记这样的信心,却要把它当作无价的珠宝存留到审判的日子,然后信心的美容才会展现,供人欣赏。
3.因认识基督祂自己就有说不出的大喜乐(一8-9)
8. 彼得然后大胆讲出基督徒生活的特质:你们虽然没有见过祂,却是爱祂。“爱”的原文是agapaō,其时态为现在式,代表一项不断进行或例行的活动。读信的基督徒每天都不断爱着耶稣基督,虽然他们从未见过祂。由此看出他们与升天的主耶稣之间有从未间断的灵交——他们藉祷告和敬拜与祂相交,也透过圣经的话语领受祂的教训(参,彼前二2-3注释)。
彼得接着深入描述信徒在今生与耶稣基督之间的关系。
他说: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祂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本节与第6节的“如今”都代表信徒在世的时光或主再来以前的世代。在“如今”的世代,我们肉眼看不见基督。虽然如此,彼得时代的基督徒与今世的基督徒都同样相信这位看不见的主。
“信”(pisteuō)代表“信靠”、“依靠”,或“把信心放在某某身上”。原文中,“信”之后的介系词为eis。在新约圣经写成之前,eis从未与pisteuō连用。在本节,eis是“进入”的意思,等于说这种个人对主的信心“进入”了主耶稣基督里面,且停留在其中不再出来69。这种动词与介系词的连用也代表信仰需要全人的投入,让自己完全安息在基督里。
“喜乐”和“信”同样为现在进行式(现在分词),有“不断喜乐”之意。此一动词(agalliaō)也曾在第6节出现,描述信徒因未来要得着天上的赏赐而喜乐。但第6节中的喜乐未加任何副词或片语。本节在喜乐前面则加了说不出来,满有荣光一语,以强调这种喜乐的特质。相形之下,第6节的大喜乐只是因着对未来有盼望。本节则讲到与耶稣基督每日灵交能叫人有更大的,说不出来,却是满有荣光的喜乐。
说不出来的原文是āneklalyto,在新约中只出现这一次,描述一种无法用话语表达的深刻喜乐。(因此,我们连想到唱诗与其他崇拜中使用的音乐能帮助基督徒表达心中感受到的完全喜乐。这种方式比任何言语更有效。)
这喜乐也是满有荣光的。“满有荣光”原文是doxazō,其相关名词为“荣耀”(doxa)。这类词语易使人想到旧约常提的“神的荣耀”,就是那围绕在神周围的明亮光辉。满有荣光(被动完成式分词)的意思就是“充满属天荣耀的喜乐,散发出荣耀的光辉”。所以它是因为能进到神面前而产生的喜乐,也是不断领受天恩而得的喜乐。它更是天国来临的前奏,是与现今看不见的基督相交所产生的喜乐。
9. 本节接续第8节未完成的句构。彼得用现在式片语描述与基督灵交的另一果效:“并且得着你们信心的果效,就是灵魂的救恩”。NIV则加上连接词“因为”(for):“因为你们达到你们信心的目标,就是你们灵魂的救恩。”(for you are receiving the goal of your faith, the salvation of your souls.)这样译法在文法上可被接纳,但却与上下文不合。信徒虽可以因属灵上有长进而喜乐,这无疑也是值得欢喜的,但却绝对不值得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中文圣经的翻译与NASB意义相同(obtaining as the outcome of your faith the salvation of your souls),两者都用极普通的语意解释(表达了与主灵交的附带效果),保留了喜乐的超然特质。这喜乐是因我们相信并深爱基督而生的。
彼得说,读信者因信基督并在祂里面喜乐,将会“得到”他们信心的果效。“得到”的原文是现在分词,所以本节有继续不断,愈得愈多的意思。这些果效(或目标)都是因着他们的信心而不断得到,愈得愈多。救恩在此当指完全得着救恩所包含的一切福气(参5节)。本节讲到一种过程,就是基督徒生命长进的整个经过,也是不断累积救恩福气的生命。彼得说,这种过程的产生,都是因为基督徒不断相信基督,且因信祂就大有喜乐。这样每日在主里凭信心过喜乐生活便叫人得到意想不到的益处:就是向着基督徒灵命成熟的目标长进。
4. 众先知与天使都因你们得到荣耀的救恩而希奇(一10-12)
10. 本节的目的是要叫彼得的读者明白,他们现在得到的属灵福气比旧约先知和众天使想象到的更伟大。因此,彼得要他的读信者更珍惜他们在基督里的无比救恩。
第10到12节当与第9节连贯起来读,因为第10节原文头三字的意思是“论到这救恩”(就是第9节讲到的救恩,也是信徒渐次得到救恩福气的过程)。那豫先说你们要得恩典的众先知,就是一般所说旧约时代的众先知70。而恩典则指新约时代救恩的福气(参,彼前三7提到的“恩”,charis,以及徒二十24“恩惠”;罗五2,六14“恩典”;来十二15“恩”)。
众先知早已详细寻求考察这救恩。“寻求”和“考察”并非仅仅寻思或猜测而已——这些动作代表积极搜索探寻。寻求(ekzēteō)是勤奋不懈地找,常用来描写追求神的热切,(徒十五17;罗三11;来十一6)或者描述对神话语的寻求(诗一一九22、33、45、56、94、100、145、155,照七十士译本诗一一八之希腊文翻译)。
考察(exeraunaō)在新约中只出现一次,但在七十士译本、约瑟夫和斐罗的书中则出现三十二次。这字大多用于在房屋中、帐蓬中、城市中或国家里彻底寻找某人或某物,也可解为查考圣经(参,诗一一九2、34、69、115、129)。
11. 考察不一定表示他们多发问题,而是他们“努力寻求”(参,NIV译“尝试找出”,trying to find out)。他们找什么呢?彼得没说,我们也没把握。然而本节的“考察”又是另一字(eraunaō),在新约其他处出现时则解为查考圣经(参,约五39,七52)。由此推之,他们查考先前写成的圣书或他们自己的预言,为要明白他们所预言“救恩”和“恩典”的意义。更进而言之,他们后来明白这些预言不会在他们的世代成就,而是要在未知的将来应验(“他们所传讲的一切事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你们”,12节)。由此推之,他们也曾仔细考察他们的时代和环境,想知道能否在有生之年亲眼看见预言应验(参看第12节后面的附录)。
在他们心里基督的灵指的是圣灵71。可是彼得在“灵”字前面加上基督的尊名,代表圣灵主要的工作,就是预言弥赛亚的降生(弥赛亚是希伯来文音译,基督是希腊文音译,两者都代表同一意义,即“受膏者”之意)。因此彼得称圣灵为“基督的灵”等于是“弥赛亚的灵”。
按照希腊文法,“豫先证明”原是现在分词,其主词应为“基督的灵”,而不是先知(NASB及NIV的译文都明白指出此点,RSV的译文则不明显)。豫先证明(promarturōmenon)原文为一极冷门的字,但若把该字拆开为pro-和marturōmenon,则明显为“豫先指明或作见证”之意。
圣灵藉着先知预言基督受苦难,此主题在新约圣经一再出现,为要宣布基督降世的目的(彼得自己也在二22-24引用以赛亚书五十三章的经文)。由于旧约时代先知预言的准确,使历世历代以来读过圣经的人不得不相信圣经真是神所默示的。彼得又说,先知身上的圣灵也预言基督后来得荣耀。荣耀的原文是复数,所以应译成“后来得着诸般荣耀”。后来指“基督受苦以后”,而“诸般荣耀”不但包括基督的复活与“得荣耀”(“得荣耀”的原文与“荣耀”无关,乃是基督被神高举到祂右手边),更包括祂国度的一切荣耀,这一切荣耀也要藉祂救赎之工临到我们身上。
有人以为基督的受苦指的不是基督自己的受苦,而是基督徒学习基督样式时所受的苦72。原文为to eis christon pathemata,因此被译成“面向基督受苦”(根据Selwyn, p.263),但这种译法不是第一世纪的读信者所领会的意义。新约圣经有“像基督一样受苦”,“跟随基督”,“跟随祂的脚踪行”一类话语,但它从未提过“面向基督(eis加上受格)”。一般人也不会了解“面向基督”是什么意思。塞氏为要叫人明白他的意思,便强解经文,说成受苦的人向着基督的方向奔走(而不是基督受苦)。这样的观念从未在原文圣经出现过。此外,如果本节的受苦指的是彼得读者受的苦,则“后来的荣耀”(meta tauta dozas)必须等到受完苦之后才能得着。这种说法就和彼得前书四14冲突。彼得前书四14讲到荣耀现今就已经临到受苦的人身上了。所以这一段最佳的解释还是“基督将要(或注定要)受的苦”。
我们现在可以查考整部旧约圣经,看看先知们说了哪些有关基督受苦的预言。因为新约作者有时把整部旧约圣经当作“先知”写的书(参看路加福音二十四27和使徒行传二30,后者称大卫为先知),所以第一个有关弥赛亚受苦的预言应该是创世记三15:“你(指蛇)要伤他(指女人的后裔)的脚跟”。接着还有其他预言,分别出现在诗篇二十二1、7-8、18,三十四19-20,六十九21;以赛亚书五十6,五十二14-15,五十三1-12;撒迦利亚书十二10,十三7等等。
弥赛亚后来得荣耀一事也在旧约中多次被预言。例如:诗篇第二篇,十六10,二十二22,四十五7,一一○1、4;以赛亚书九6,四十3-5、9-11,四十二1-4,六十一1-3;耶利米书三十三14-15;以西结书三十四23;但以理书七13-14;玛拉基书三1-3等等。属于弥赛亚的人也要得“荣耀”。这事记于以赛亚书五十一11,六十1-22,六十二2-5;耶利米书三十一31-34;但以理书七18、27;何西阿书二23;约珥书二28-32;阿摩司书九13-15;哈巴谷书二14;西番亚书三14-20;撒迦利亚书十四章等等。
然而以上经节并未涵盖全部预言。另外有一类“身教预言”隐藏在旧约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中。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摩西、约书亚、大卫、所罗门、约拿等人的生活和以色列民族的历史都可看到神的作为。神叫事件发生,从而预示一种先受苦后得荣耀的生命律。这律在大卫的子孙中,那位“比所罗门王还大”的后裔身上发扬光大。
所以彼得说,因基督的灵藉旧约的先知预言基督要先受苦后得荣耀,这些先知就热心查考他们自己的预言,前人写的圣书及他们自己的时代背景,为要找出基督的灵到底指什么人或什么时候说预言。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那人是耶稣,那时代是耶稣在世的时代和其后教会的时代。我们就当更加热心勤读旧约众先知的书,效法众先知的榜样,专心查考有关救主为我们受苦的经文,思想我们将来要得荣耀的预言,并要因这些预言衷心赞美神。
12. 他们得了启示,指先知与神之间的交通。“启示”(apokalyptō)作动词用,在新约中出现二十六次。“启示”作名词用(apokalypsis),新约中出现十八次。“启示”从未被用来代表人的活动或彼此间的沟通(讲到沟通,新约用另外一字,gnōrizō,即“叫人知道”的意思)。圣经中的“启示”,总是指由神(太十一25,十六17;腓三15),或基督(太十一27;加一12),或圣灵(林前二10;弗三5)主动引发的事件,或这类事件的后果(特别是基督的再来,参,罗二5,八19和彼前一7)。
本节所讲的启示可能从在先知身上作工的圣灵而来,也使先知的考察得到部分解答。他们因此知道,他们所作有关弥赛亚和祂国度的预言,不会在他们自己的时代应验,却要在未来的世代成就。因此彼得说:他们知道他们所传讲的一切事,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你们(传讲原文作服事)。原文的动词“传讲”有一直接受格,即auta,“那些事”的意思。RSV并未译出这字。“那些事”指的是基督受苦和天国荣耀。更清楚的讲,我们可以把这段译成“他们不是服事他们自己,却是为你们传讲这些事。”然而先知的预言也与那时代的人有关。那些在信心里等候盼望主来的人便因预言而得安慰与鼓励(参,来十一13)。不过先知的预言主要仍是针对你们,指新约时代的信徒(罗十五4和林前十11,并参,路二十四25-27;提后三16;以上这些经节都肯定旧约圣经主要是为叫新约时代的信徒得益处而写成的)。“传讲”的原文是diakoneō,这字在新约圣经中常被用到,原是服务或事奉某人的意思(可十45;路十40;徒六2;提前三10、13;彼前四10、11等等)。这字提醒我们神差遣先知原是为服事人的。那些受神托付大使命的也是这般服事人的(参,太二十三11)。因为有这些古代伟人的服事,我们今天才能享受极大的福气。
彼得又说,那靠着从天上差来的圣灵,传福音给你们的人,现在将这些事报给你们。读信者听到靠圣灵的人传的福音信息,其内容不外乎古代先知的预言,以及从耶稣基督身上和从祂的教会得建造的事实上看到这些预言的应验。(彼得自己也曾在使徒行传二14-40那段有名的五旬节讲道词中阐明这点。)
这些事——指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乃是神藉“传福音给你们的人”报明或“宣布”的。NASB和NEB都用through表明神“藉”传福音者宣布这些事,例如NASB译文为through those who preached the gospel to you,但RSV则用by,意思是神“靠”传福音者工作。其实,“藉”比“靠”更达意,因为原文的结构(dia加上所有格)常被彼得用来描述神“藉”某人或某事成就祂的事工(彼前一3、5、23,二14,三1;彼后一3、4;并参,彼前五12)73。另外报明的原文通常指向听者宣布一些人所不知却极重要极实际的消息。彼得没有明说,却暗示这些事的宣布实际上是神主动发起的。神“藉”那些传福音的人“报明”了这些事件。换句话说,传福音的人“靠着”从天上差来的圣灵报明这些事。他们“在圣灵的能力与恩赐中”行事。圣灵从天上满有能力的降临是在耶稣升天后第一个五旬节(路二十四49;徒一8,二33)。
最后彼得又补充说,就连天使也愿意详细察看基督先受苦后得荣耀的事。“愿意”的原文是epithumeō,用在新约中,指的是极强烈的愿望,这类愿望有好有坏。本节所讲的是无罪的天使所怀真实的渴慕(其他经文也有类似意义,如:太十三17;路十七22,二十二15等等)。此一动词为现在式,所以天使察看耶稣的事,并不限于基督降世以前,或圣灵降临的五旬节以前。彼得虽在那个五旬节讲了一篇完整的福音信息,天使也听到了,但在彼得着书时,天使仍愿继续察看这些事,并从中学习。天使的愿望必然含有一种圣洁无邪的好奇心,冀求看到并享受基督国度的荣耀。这荣耀已在历代教会中每个基督徒生命中彰显出来了(参,弗三8-10)。
“察看”原文是parakyptō,用在本节十分恰当。它代表一位旁观者居高临下,暗中注视事情发展,当事者却不知有人在注意(见创二十六8:非利士人的王亚比米勒从窗户里往外“观看”;代上十五29:扫罗的女儿米甲从窗户里“观看”;又如以诺一书九1也用此字描述天使从天上“观看”)。从以上经节看出这字没有“弯下腰来看事物”这意味(虽然它有时也可以这样用),也没有“惊鸿一瞥”的意思(有人只“略略一瞥”,箴七6和歌二9,就假定本节的“观看”是后者的意思)。
从第10到12节强调教会时代的新鲜与美善。彼得对读信者说:古代先知早已豫言恩典本来是“你们的”(10节);你们生在“满有荣耀”的“伟大时代”中(11节);这时代先知早已豫言到了;先知不断传讲这些事是为“你们的”益处(12a节);传福音者“现在”向“你们”宣布改变历史的大事,乃是靠着圣灵,这圣灵从天上“被差”下来,带着划时代的能力在传福音者身上作工(12b节)。世人也许以为这种基督徒既没用又该当被唾弃嘲笑(参,三14-16,四4),但天使却从神的观点看到事情的真相,便兴起强烈的愿望要查明事情的原委(12c节)。天使也知道,这类在苦难中挣扎的信徒,实际上却得了神所赐极大的福气,并在整个宇宙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极尊贵的角色。我们也确信今世的基督徒的生命也是圣天使们所关心重视的,正如他们看重当年彼得书信读者的生命一样。
附篇:先知查考的重点:
“时候与场合”或“人物和时候”(一11)?
先知们热切关心的重点,是他们心里的圣灵所指示的到底是什么人或什么时候,这是第11节的要义。有关第11节先知关切对象的译文曾引起许多议论。一般说来,RSV和NASB所译什么人与什么时候(what person or time)较合适。NIV译成“什么时候与什么场合”(the time and circumstances)。AV译成“什么时候并怎样的时候”(what,or what manner of time),后两者较勉强。
上面这句的原文是tina ē poīon kairon,头一字tina可以作“谁?”或“什么?”解释,必须与上下文连着一起读才能分辨。第二字ē为“或”之意,最后一字kairon则为“时间”之意。两者字义都很明确。
但第三字poion则可作“什么?”或“哪一种?”解释,则poion kairon就变成“哪一种时候”。于是头一字也变成“时候”的形容词,就是“什么时候”。两者合起来,照字面说,就成了“什么时候与哪一种时候?”NIV因此译成“什么时候与什么场合”。
但是如果poios的意思只是“什么?”,则后两字的意思就变成“什么时候?”。于是头一字tina就变成“什么人?”(因为若译成“什么时候与什么时候?”便是重复而无意义)。两者合起来,照字面说,就成了“什么人与什么时候?”RSV因此用这译法。
虽然以上所提两种译法在文法上都说得过去,但我们若仔细查考原文实际用法,就不得不偏向用后一种译法:“什么人与什么时候?”。下面列出四点原因:
(1)在新约中poios共出现五次。除本节外每次它都与时间名词连用,并且它的意思都是“什么?”或“哪一个?”,而不是“哪一种?”。马太福音二十四42讲到“哪一天?”;马太福音二十四43讲到“几更天?”;路加福音十二39讲到“什么时候?”;启示录三3讲到“几时?”。
(2)poios也被用在圣经以外的文献中,其中五次它都与时间有关的字句连用,且形式是一样的。耶利米轶书(Paralipomena Jeremiou)五33讲到“这是什么月分?”,以及九13讲到“他要在什么时辰兴起?”;所罗门遗训(Testament of Solomon)(版本D)四10讲到“他在哪一天死的?”(麦康74,p.93,第8行):UPZ65(写成于主前154年)第4-7行讲到“请写一份报告给我,上面注明彼屈梭比奥斯到底有多少财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拥有的?”斐罗着更名探讨(Philo,Mut.)第264章也提到“什么季节?”;至于希腊文的以斯拉启示录The Greek Apocalypse of Ezra二26〔参,提圣多夫着伪经启示录75,p.26,第二行)用到poios则兼有两者之意(着者从未找到poios被用作“哪一种时候”的例子)〕。
(3) tina的字源是tis。此字在新约中出现552次,但它从未被当作“什么时候?”、“什么日子?”或“什么时辰?”等等一类问题。而前面(1)、(2)都讲到当poios与时间代名词连用,都是“什么?”的意思(而不是“哪一种?”)。由此我们可以说,第一世纪的人要问“什么时候?”是用poios kairos,而不用tis kairos76。
(4)照第11节的描述,有关“弥赛亚先受苦后得荣耀”的豫言势必让先知们不但想找出“什么时候?”,也想知道豫言指的是“什么人?”(参,太十一3)。“谁是弥赛亚?”一直是吸引人的问题,若说旧约时代的先知们对此问题的答案不感兴趣,这是不可思议的。
以上多项原因总合起来,便叫我们不得不同意RSV与NASB所译“什么人与什么时候”最能表达彼得的意思,也是初代教会读信者所能接纳的意义。
B 行道:行一切事要圣洁(一13-25)
1.要效法神的圣洁美善(一13-16)
13. 所以是指门徒得着第3到12节描述的救恩,他们就必须照一定的方式行事为人。
首先要约束你们的心。原文的字面意思是“束上你们心中的腰带”(AV也如此译,gird up the loins of your mind)。现代读者若不熟悉古代东方人的传统习俗,就不能了解这话的意思。那时人为要预备跑步、快走或作苦工,就把长袍拉紧,多余的部分夹在两脚中间,然后用带子拦腰绑紧(参,王上十八46;王下四29,九1)。NIV译文“预备你的心好行动自如”(prepare your minds for action),虽也大致达意,但却抹煞旧约背景的浓厚色彩。这是因为本节的“束腰”在旧约另外有“警诫百姓要随时儆醒察验神的作为并迅速响应顺服神的呼召”的意思(见出十二11;伯三十八3,四十7;耶一17;参,路十二35)。这种灵里的儆醒在新约时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为神要在各人心中满有能力地发动善工。人若不儆醒,就不能跟上神的脚步。
谨慎自守一方面代表肉体上要禁戒荒宴醉酒,另一方面则要求心灵不可放纵无度,不可沉迷于叫人灵性昏沉的想法,也不可轻忽大意,“心不在焉”,懒散成性,重蹈罪网。(这话前后文都讲到心灵的态度)彼得在四7及五8都用同样的话鼓励信徒要在灵里儆醒祷告抵挡魔鬼。他知道基督徒很容易因“心窍沉迷”于属世的事物,便忘记在灵里专心仰望主(参,可四19;西三2-3;约壹二15-17)。我们今天当时刻记住,表面“美善”的,实际上却是危险的,诸如事业、财富、娱乐、名誉、友情、学业与权力等等。
专心盼望一语用到新约中常用的词“盼望”,elpizō。这词专指一种强烈的期盼,比“一厢情愿”更实际,比“作白日梦”更具体。虽然新约中的“盼望”缺乏有形有体的对象(请看罗八24-25;提前三14“指望”),它却代表满怀信心的等候以及可供作行事为人根据的期待(请看路六34,二十三8;腓二19“指望”、23)。专心代表极有信心,并热切盼望的态度,是一种强烈的表现。
基督徒若有这种对基督再来以及永享天国福气的盼望,不但能化沮丧为振奋,更能按照神的计划重新调整生活重点与次序(太六19-21、24),并且生活方式也必然改变(参,约壹三3)。彼得接下来就讲到许多生活上的教训(从第14节直到结尾都是这类教训,其中只有少数其他方面的讲论)。从上文的神学论述到下文的生活教导需要有适当转折语,所以彼得用对未来的盼望承先启后,叫人因有盼望而约束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读信者既已知道救恩的伟大真理(1-2节),也愿意把自己当作天路客,正向着超乎想象,存于天上的赏赐奔走(13节),他们自然就会带着成熟的心志努力在神面前过圣洁的生活(14-16节)。
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这话代表当基督再来时,神要更进一步把门徒不配得的福气浇灌在他们身上(试比较第10节的“恩”与第4节的“基业”,另外并参考第7节有关“耶稣基督显现”的注释及其他参考经文)。“带来给你们”,原文是heromenēn,为现在分词,用在本节极不寻常(若用彼得前书三13的未来分词,或相对子句也许较能表达“将要临到你们身上”的意义)。但彼得用现在式可能是想藉此传达对未来福气更真实的渴望,或表示这种企盼现在就已生发。
本节的文法结构也指出生活表现的次序。第一项要求是束腰(主动词前的不定过去式),代表在专心盼望恩典前应有的准备。第二项要求是谨慎自守(现在分词),与上下文配合代表在盼望的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因此本节实际意义为:“首先要做的是约束你们的心——就是随时随地思想神的作为,并顺服祂的呼召。然后要不断保持灵里儆醒,再热切且满怀信心的盼望等候基督再来时所带来的无比福气。”
14. 作顺命的儿女,代表读信者都是神家中的儿女,都过着顺服天父的生活77。彼得写书时,他心中只想到顺服神(第一章第2和22节都讲“顺服”)。他先用父子关系比喻基督徒当顺服父神,然后又在第14节到第二章第3节以顺服为背景讲论圣洁生活。
就不要“效法”……78,在新约中只有罗马书十二2用了同样的字。“效法”的意思是“仿效别人生活的方式”。彼得提醒我们,顺服神并过圣洁生活(15节)与随从“天然”的情欲导引(即非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是两种极端。遵行神旨意和听从我们身上残余的罪的引诱,使我们“想做”某些事是相对的(罗六12;加五16-24)。
彼得说,外邦信徒“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不认识神也不明白祂的道(参,徒三17,十七30;弗四18),他们放纵私欲。虽然“私欲”(epithymia)有时也被用在好的一面(如:路二十二15;腓一23;帖前二17),但彼得总把这字用在坏的一面,指着犯罪的情欲,或是引诱人违背神律法的念头(如:彼前二11,四2-3;彼后一4,二10、18,三3)。基督徒应该认清这些情欲的本相(加五19-21及约壹二16列了几样),并努力不让这些情欲影响他们的生活。腓利蒲(Phillips)对这段的意义做了很好的说明:“不要让你无知时候的情欲塑造你日后的性格。”彼得居然这样教训人,表示他很清楚知道真基督徒的心里仍存留着部分旧时的情欲,并不时受其影响。另一方面,他这么说,也表示他同意保罗的主张(罗六11、14及加五24),认为只有靠圣灵不断更新人的心思意念,人才能摆脱情欲的控制,并真正胜过情欲的主宰。
15. 本节原文开头有一“但”字(中文圣经未译出),代表下文与“效法你们先前无知时候放纵情欲”的生活有一强烈对比。“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意思是“由于神有圣洁的样式,你们也当使自己圣洁,就是效法神的圣洁。”“那召你们的”特指父神祂自己(请看彼前五10;并参,罗八28、30;林前一9;腓三14)。彼得在本节及本书其他四处(彼前二9、21,三9,五10)提到“神的呼召”,为要提醒他的读者,只有神才是救恩的创始者。神藉着传给他们的大能的福音,呼召他们脱离黑暗(彼前二9),并进入与祂相交的光明境界。这是一项大能又有果效的呼召,为要叫人得着基督所赐的生命——神呼召人与祂同行且要学习祂的样式79。
神若是圣洁的,祂就与罪无关,且决心保持祂自己的尊荣80。所以旧约圣经中列举了很多分别为圣的事物,专为荣耀神而用,以示有别于凡俗与邪恶的事物(出十九4-6,二十11,二十六34,二十九44;诗二十四3;亚十四20-21)。神自己为至圣者(诗七十一22,七十八41,八十九18,九十九9;赛一4,五19、24,六3)。
神子民的圣洁生活并非一般所说“离群”的单纯生活,而是特指在生活上脱离邪恶,追求公义。从第14节到第15节中“不要……,要……”的对比就可看出这点。新约的其他书卷也用“圣洁”一字的相关名词来代表生活上的洁净(罗六19;林后七1;来十二10)。
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就是要我们过一种每时每刻思想言行都不断更新的生活。所行的事,原文为anastrophē,是彼得常用的字(它在新约共出现十三次,其中八次出现于彼得前书与后书)。彼得用这字代表不信者邪恶的生活方式(彼前一18;彼后二7),以及能够荣耀神并引领人得救的好行为(彼前二12,三1、2、16;彼后三11)。
“像神一样圣洁”代表全面性的圣洁,就是贯彻我们个性每一方面的圣洁。我们不但求避免外表犯罪,更求在内心常有以神为乐,追求圣洁的能力。
16. 因为(dioti)一语带进前面所说,人必须圣洁的原因。为什么基督徒需要追求圣洁?因为经上记着说,(表明神的话已记在白纸黑字的圣经里,直到今天都还有效)“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利十一44-45,十九2,二十7(照七十士译本经文);以及二十26〕神的圣洁因此就成了祂子民必须圣洁的原因。这诫命在新旧约都重复出现。
本节代表新约圣经里一再叫人以学习神的圣洁样式作个人行为基础的一例。为什么有些事是对的,有些事是错的呢?为什么宇宙中存有道德的绝对标准呢?因为神悦纳那些反映祂圣洁样式的事物(这类事物也彰显祂的美善),却恨恶那些不合祂圣洁本性的事物。所以我们要效怯祂的圣洁(弗五1;太五48;路六36;西三9-10;约壹三2-3,四11、19;此外并参,弗五2;彼前二21;约壹二6),藉以荣耀祂。
彼得在此用父子关系来提醒他的读信者(14、17节)乃是很恰当的,因为孩子们天生就喜好模仿他们父母。基督徒当以效法神为乐,因为神是他们的父,并且神的美善本质也是他们向往的——有神的样式乃是最美好的生活表现(诗三十四8,七十三25)。
2.当存敬畏天父的心,因祂不偏待人(一17-21)
17. 彼得接着为追求圣洁提供了另一项动机:敬畏父神的管教。你们既“称”,原文中的动词[称”是epikaleō,文法上属中语调。其意义本为“求告、呼求、上诉”(如:徒二十五11-12;罗十13;林前一2;提后二22)。“称祂为父”(NASB译为Address as Father)适合原文积极的口气,可是由于原文在文法上属中语调,其本意没有“称”的意思。新约中其他地方多把此字用为“求救”(参,BAGD,p.294)。原文中的动词为现在式,代表习惯性或按常例向神求救——基督徒特有表现之一(参,林前一2;提后二22)。
“你们既称”中间的“既”,原文是kaiei,代表彼得已相信他的读者日日都求告神,也认神为天父(参NIV新译“since……”)。如今彼得则提醒他们,他们所称的天父也是宇宙万物的主审者(Judge)。原文的精意就成了:“你们若呼求天父,而这天父却是不偏待人的主审者(祂也不会偏袒祂的朋友或儿女),祂也不断施行审判,并按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那么你们就当在世上度敬虔的生活(就是要敬畏祂的管教)。”我们作为神家中的一分子,虽享有极大的优待,却不能因此以为神就会忽视我们悖逆的行为。
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主可以被解释为在将来的一场末日审判中,信徒虽然仍能进入天堂,但神还是要依着各人生前的行为赏罚(如:罗十四12;林前三10-15;林后五10等)。然而,以上经文若应用在今世的审判与管教则更恰当,因为(1)原文的句构(ton krinnonta,为现在分词)很自然的叫人想到“那正在审判人的主”。(2)如果彼得说的是最后的审判,则彼得叫基督徒因此要在世“敬虔”度日就不合适,因为基督徒无需惧怕末日的定罪。
彼得讲的若是信徒在世时受神管教则很恰切,因为书信其他部分也讲到神加诸信徒身上的祝福与管教(彼前四14、17;这两节的原文用了相关名词krima,另外其他书卷也提到审判的事,如:来十二5-11;太六12)。
各人代表这种审判的施行并不限于非基督徒,也不限于基督徒,更不限于某些活在另一时空的基督徒。它是一种单独针对每一个人的审判(虽然照上下文看来,这儿指的还是对信徒的管教)。不偏待人的原文甚少在新约其他地方出现,它的意思是“不表现对某人的偏私”(类似意义的语句出现于路二十21;徒十34;罗二11;弗六9;西三25;雅二1、9)。
就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这话再一次指出信徒当过的生活。“度”原文为anastrepho,作动词用,有“度过”的意思,也可当“为人行事”解释。其相关名词为anastrophe,就是第15节提到的“所行的事”。敬畏照上下文的意思,主要是指“畏惧神的管教”(对现代读者而言,“敬畏”指的是崇拜时对神产生的一种恭敬之心,并不能表达“害怕管教”的态度)。
今天许多信徒把敬畏神当作一种旧约的观念而认为它在新约中没有分量。其实他们忽视了许多有关的新约经节,也使他们自己过着贫乏的属灵生活。畏惧(phobos)神的管教是良好而正当的态度,也是新约时代教会迈向成熟并经历神的祝福的一项特征(徒五5、11,九31;林后七11、15;西三22;提前五20;彼前二17;此外彼前二18,三2,三15也可能有类似意义)。除此以外,新约中也有把敬畏神与成圣结合的例子(林后七1;腓二12;并参,罗三18)。我们敬畏神并不与爱神或认识神的爱冲突81。若敬畏神与爱神不相容,我们必须说敬畏神的旧约时代信徒就不爱神,或说神也不爱他们,但这说法显然错误。相反地,敬畏神,不叫我们的父神不悦就等于爱祂了。
“这儿提到的畏惧……乃是一项圣洁的自我检讨,以免得罪神。它与各样敬虔的美德,诸如恒切盼望救恩,持守信心和爱心,灵里充满喜乐等等,非但不冲突,反而相辅相成。这样的畏惧并非懦弱,也不是自我压抑,反倒使灵性提升,因为它盖过了所有无谓的恐惧,却叫人生发真实无伪的毅力与决心去面对一切危险,为要叫良心坦然且顺服神的引导82。”
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指的是今生,也就是信徒暂时在地上做“过路客”的日子。“寄居”原文是paroikia(RSV译为exile放逐),在新约中只出现一次(徒十三17),讲到以色列人“寄居”埃及,其意义与第一章1节的“寄居”(parepidēmos)相近。请参彼得前书一1有关译文与彼得用词动机的注释。
18. 知道……为一分词片语,接续上面未完的语句(RSV译文则把它当作新句的开头)。但它可以有不同译法,完全视上下文的意义而定。彼得虽未明说是哪一种,但其意义似乎是“你们当带着畏惧神管教的心立身处世(17节),因为你们知道神付了极大的代价——就是基督的宝血,把你们从罪恶的生活型态中救赎出来(18-19节)。”(由此看出彼得等于在说:“你们若随便轻慢神的救赎,忽视祂的伦理教训,神必不喜悦。”)
你们得赎其中的动词是Lutroō译为“得赎”(redeemed)甚能达意,因为此一动词可以很清楚解释为“付上赎金以买回某人的自由”,所以它通常被用于赎回奴隶或敌人扣留的人质83。英文redeemed也有此意。(NIV和NASB都用此字)系统神学更把它当成专门术语。但我们需注意,原文的语意极清楚,专指“买赎”,而今天“得赎”的意义较广泛(大约相当于得救之意)。
彼得的读者已经得赎,并“脱去他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换句话说,他们是从这些虚妄的行为当中被赎出来。脱去,ek,不止是“躲开”,而是“脱离”。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生动地想象神的子民从一“地”(即充满罪恶的生活方式之境域)被迁移到另一“地”(即充满顺服神的生活方式之境域)。行为的原文仍是anastrophē,即“生活方式”之意(参,15节注释)。此种生活方式是虚妄的——空洞、无价值、无意义,缺乏持久影响力(参,林前十五17;多三9所用同义字;与此字相关的名词在七十士译本出埃及记第一至第二章出现十三次)。信徒归信基督,其生活方式产生惊人的改变。他们放弃了“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古代社会注重历代祖先所遗传下来的智慧,所以这些行为在人身上更显沉重。有人因此说“古代家庭与国家传统对人的拘束得以被打破……,都是由于耶稣基督叫人得自由的工作造成的84”。以弗所书二10和提多书二14则肯定救赎有这一类目的。祖先遗传加在人身上的锁链终被基督打断(参,出二十5-6)。
彼得再一次彰显了实存的属灵事物所具有的超凡价值。他称呼那些最贵重最耐久的金属为能坏的金银等物。“能坏的”一词,原文为phthartos,在新约中总是指会腐烂衰残的事物(罗一23;林前九25,十五53-54;彼前一23)。这是因它们属于这时代和这世界(参,4节有关“不能朽坏”,aphthartos,的注释)。
19. 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这话说明基督宝血肯定比金银更宝贵更有价值(“宝贵”的原文是timios,乃重价之意,用于形容宝石的贵重,例如哥林多前书三12提到的“宝石”;也可用来形容果子的珍贵,例如雅各书五7讲到“地里宝贵的出产”)。基督的血在神看为宝贵,所以这血的价值本来就高昂。
基督的宝血是基督为我们牺牲的外在表征。祂的鲜血为我们而流,成为我们得赎的代价——所以“基督的血”象征祂的死能救我们85。虽然我们以为基督的血是祂为我们牺牲的表记,特要除去我们因不守律法而在神前背负的罪担——这也是祂牺牲的主要目的——但新约书卷的作者也指出这血的其他功效。这血能洗净我们的心(来九14),也能让我们坦然进入至圣所,直接敬拜神,并向祂祈求,不用经过人间的祭司(来十19),还能渐次洗净我们的罪(约壹一7;并参,启一5b),更能胜过那昼夜控告我们弟兄的(启十二11),并救我们脱离罪恶的生活(彼前一19)。我们今天讲道若能注重这些新约圣经强调的重点,就不亏职守了。
基督不但流血作我们得赎的代价,祂也为我们受责罚,作我们的替罪羔羊(参,彼前二24)。所以彼得接着说,祂的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当然这话很可能指逾越节用来献祭的无残疾羔羊(出十二5;并参,Hort, p.77),但它更可能指旧约中许多祭礼所需用的无残疾羔羊(民六14,二十八3、9等)86,或是一般基督徒所了解的“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一29;另外参,林前五7;来九14;启五6、12;赛五十三7)。神既极重视基督的舍命和象征这牺牲的血,我们就决不可轻看这事,更不可糟踏宝血。只有基督的宝血能偿付我们得赎的代价。
20. (祂)是豫先被神知道的乃从原文proginōskō翻译过来。其相关名词曾出现在第2节,即“父神的先见”(prognōsis,RSV译为destined)。此字虽然通常作“预先知道”解释(参,徒二十六5和彼后三17)。但英文版本却有另外译法;AV译成foreordained(预先决定),NEB译成predestined(注定),NIV译成chosen(拣选)。以上这些译法都含有预定论的观念,因为:(1)神若预知某事将发生,则那事必然发生。所以我们必须说,“神预定”某事发生,以别于非基督徒把事件发生的原因归于无情而机械化的命运;(2)通常此字与神连用时总有“预定”的意思(徒二23;罗八29,十一2);(3)彼得如果说,父神在创世以先,就认识基督,就没什么意义。相反地,由于前面一节强调基督的牺牲,因此神“预知”或说神在创世以前就把神的儿子“当作”受苦的救主。以上这些原因合起来,就让我们看到,神的“预知”实际上是永恒的神在创世以前作的决定。祂早已命定祂的儿子将来要降世作人类的救主。
创世乃新约的术语,指起初世界的被造(注意它曾在太二十五34;路十一50;约十七24;弗一4;来四3,九26;和启十三8,十七8出现)。彼得接着重申新约时代的基督徒在人类得救的过程中占有中心地位。他指出神差祂儿子降世的永恒计划先前一直没实现,却在这末世才为你们显现(或作启示)。“末世”指整个未蒙救赎的受造界在世存留时代的结束。未蒙救赎的世代(徒十七30;罗十六25)是在现今蒙救赎的世代之前。彼得在此特别说,众望所归的弥赛亚为你们的缘故才显现(请参第12节的注释,其中有关于信徒在现今神拯救人的世代所占重要地位之讨论87)。
21. 彼得从信徒所受的恩时(基督为他们显现),讲到你们也因着祂(就是藉着基督),信那……神。这里指的乃是父神(原文是theos,在新约圣经中常指“神”)。神既为他们的救赎立下计划,就值得他们信靠。
信原文是pintos,它也有“信实、可靠”的意思。但在本节却不能如此解释,因为彼得在句尾总结“信”就是依靠神。他说:[叫你们的信心和盼望,都在于神。”彼得特别说,“因”着基督才能信神,为要排除基督徒“信靠基督却是畏惧神”的观念,好强调基督徒不但要信靠基督,同时更要因着基督信靠神。
彼得说,神是那位叫祂(基督)从死里复活,又给祂荣耀的神,也间接指出基督的复活、升天,并得到天父的尊荣(参,腓二9;弗一20-23)。
第20和21节的要点在于彼得的结语:“叫你们的信心和盼望都在于神88。”其实彼得在第14到16节教训信徒要过圣洁生活,又在第17节叫信徒畏惧因不顺服神而招惹神的忿怒与管教——因为神用重价买赎他们脱离罪恶(18-19节)。彼得最后提醒他们,神是他们当惧怕的审判者,却也是他们可以信靠的救主。这位神在永恒中立下救赎的计划(20a节),然后为他们的缘故差遣祂的儿子来到这世上(20b节)。因着神的儿子,他们可以信靠祂(21a节),祂叫基督从死里复活,又给祂荣耀(21b节),祂是他们全心信靠和盼望的对象(21c节)。基督徒畏惧的神也是他们永远信靠的神,因为神自永恒中为他们立下救恩的计划又这么行了。
3.从今开始,彼此切实相爱(一22-25)
22. 你们既因顺从真理,洁净了自己的心这话可以指重生(“顺从真理”可作“信从福音”解释),也可以指重生之后追求生活的洁净(“顺从真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神的命令”)。
“洁净了”(hēgnikotes,完成式分词)若指重生,则代表一件已经完成的事,其果效仍存在。但彼得在其他出处提到成圣过程也用完成式(彼前四1;彼后一12),我们便不能肯定说“洁净了”指的是重生。
较令人信服的解释可能是“重生后追求心灵上与生活上的洁净”,其理由如下(1)新约中顺从(hypakoē)一共出现十五次,没有一次明指重生时赖以得救的信心89;(2)彼得于第2和14节用顺从(hypakoē)代表行为上的顺服;(3)洁净(hagnizō)在新约其他出处常用来比喻重生后在生活上求洁净(雅四8;约壹三3)90;(4)在第15节,使徒呼召信徒过圣洁生活。由此可知他们说“因顺从而得洁净”乃是积极响应此呼召的结果;(5)这项“洁净”是信徒必须主动完成的事(“洁净了”自己的心),然而在新约中,基督徒在重生,灵魂得洁净时,从未被要求扮演积极角色。但在另一方面,神却要求他们在追求成圣的工作上要主动积极(参,林后七1;雅四8;约壹三3)。
“洁净”于是代表在精神上脱离罪的玷污,并在追求心灵的纯净上有实际的进步。这种观念类似雅各书四8和约翰壹书三3的教训。
自己的心则强调“洁净”在精神上与属灵上的本质。虽然“心”(psychē)指人的全部(如:彼前三20;彼后二14),但在此却不这么解释。彼得如果这么说,他很可能用heatous,即“你们自己”(如同约壹三3)。心(psychē)可以是“内在属灵本质”的意思(太十28;彼后二8;以及BAGD,p.893)。因下文是“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我们便了解“心”在本节是指“内心”而非“全人”。
你们既因顺从了真理(by your obedience to the truth ,照AV译法)也可译成“你们既在顺从真理中”〔in(your)obedience to the truth,照NASB译法〕。两种译法都合乎语文学原则,也表达了正确的神学观。但第一种译法较为可取,因为基督徒洁净内心是靠主动顺服神(“真理”在此有“讨神喜悦的正确方式”之意,所以它不但包括福音信息,也涵盖所有基督教有关教义与生活的教训——参,约贰4;约叁3、4;彼后一12,二2)。
这样的“洁净”并非成圣过程的结束,因为新约圣经从未提到这类成长过程的结束,彼得也不可能假设各个不同教会的成员都达到了某一圣洁的标准。
对本节较正确的了解乃是把它当作彼得论述的必然推论。顺从是“顺从那先前提过的教训”。我们因此可以解析本节文意如下:“你们已经得顺从这些叫人圣洁的诫命而洁净了内心,……接下来就要热切的彼此相爱。”彼得因此期望圣洁生活会带来基督徒彼此之间更深刻的相爱(其实不论“洁净内心”是“因着顺从真理”或“在顺从真理(的行为)中”,“彼此相爱”都应该是必然结果)。
爱弟兄没有虚假代表真实的爱,而非外表的敷衍或口头的应付。也许彼得看这种“兄弟之爱”(philadelphia)比“爱加倍”(agapē)在感情上更强烈(请注意彼得提到这两种爱的次序,以及下面要讨论的“爱加倍”(agapaō);另外请参看彼得后书一17,其中提到“亲爱教中的弟兄”,用的是“爱加倍”)。
RSV把这段译为for a sincere love of the brethren(“为了”弟兄之间真诚的爱),表示“顺从”与“洁净”有其目的。然而新约圣经中提到“爱其他基督徒”时,常指成圣的一部分或其果效。所以照原文句构(eis加上目的格),弟兄的爱应该代表结果而非目标(NIV、NEB、及Phillips都如此译:请参一3,二9、21;这些经文都有相同句构)。例如:NEB就译成:“直到你们对弟兄感到真挚的爱”(Until you feel sincere affection towards your brother Christians)。
就当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乃是叫人相爱要超过前节所说弟兄真挚相爱的地步。彼得在前节用phileō的字根(亲爱、友爱),但在本节用agapaō(“爱加倍”,特指又强烈又深刻的爱)91。原文在“相爱”之后加上“切实”(ektenōs),此字在其他出处代表极强烈,极深刻,又极火热的情感或愿望(参,LXX珥一14;拿三8;及徒十二5,二十六7)。
许多古卷(包括最早期与最完整的抄本)在此处都加了一个形容词katharos,即“纯洁、干净”之意。所以“从心里”也可作“从清洁的心里”。这么说也是很自然的,因为前节提到内心的洁净。
整节的意思组合起来便成了:“一旦你们开始追求圣洁,你们彼此间就会真挚的相亲相爱,但你们要更进一步带着热诚、深刻,又强烈的态度去继续相爱。”这便是彼得在第13-21节劝勉人追求圣洁后,信徒可能生出的第一项实际表现。它提醒我们,每个真实过圣洁生活的人以及每个圣洁的教会,其最重要的记号就是对同作基督徒的有深切爱心。它也使我们对人性产生新希望。一般人都以为人性在年轻时便被塑成定型,但彼得却强调,藉着福音的大能,人性可能在一瞬间永远改变。
23. 按照RSV译法,本节为一新句:“你们蒙了重生……”(You have been born anew)。但原文则为第22节的后续,所以是分词。“……且已蒙了重生……”。这样就解释第22节的教训:“因为你们已蒙了重生,所以要切实相爱……”(NASB便是如此译)。“重生”代表新的属灵生活的开始(参,约三3-15;并参约一12-13;弗二1、5;西二13;多三5;雅一18;彼前一3) 92。彼得在本节所用的动词(anagennaō)与第一章3节相同(注意第3节的注释)。这儿的动词为完成分词式,所以它强调先前重生持续不断的果效。
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这话肯定撒在读者心中的新生命“种子”乃是永恒与耐久不坏的(参,一4有关能朽坏与不能朽坏的注释)。“种子”的原文(spora)可以解释为“撒种”(动作)或“种”〔名词,用来栽植或撒播的;参看马喀比一书十30,约瑟夫着犹太古典(Josephus, Ant.2.306;BAGD, p.763)〕。在本节,原文作“种子”解释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若把它解释成动作,则说“一个动作不会朽坏”就不通(参,约壹三9)。
是藉着神活泼常存的道93,这道可以指神口中的话(福音宣言)或神默示人写下的话(圣经),或两者都是。这是因为下面两节引用以赛亚书四十6-8,其中提到神的道,就是神藉旧约先知所说所写的话。在这我们也许不需分辨得太清楚,因为以赛亚书的经文是指神的话语一般的通性,并没提到神的话是以何种特定形式出现。
我们接着要问:“那不能坏的种子”是不是神的话(参,路八11)?或者说,彼得把“种子”当作圣灵用神的话或透过神的话所作的功夫?我们回想彼得所说,信徒蒙了重生,是“由于”(ek,即“出于、从”之意)不能坏的种子,也是“藉着”(dia,“透过、经由”)神活泼常存的道。以上两句介词的转变可能代表措词的变化,然而其间的差异从神学观点看是微不足道的。不论如何讲,圣灵都一直积极推动使人重生的工作(参,约三5-8;多三5),而神的话语也是神藉以唤醒不信者来接受新生的工具(参,罗十17;雅一18)。然而本节经文中并未明确提到圣灵。此外彼得提到神活泼的道(参,来四12),就表示神的道有其能力——不同于任何人自己的话,神的道能唤醒不信者接受新生。并且神的道也是常存的(参,可十三31),就更强调因神的话语而带来的新生也是持久的。还有,第24和25节继续重申神话语的永恒性。如果第23节指圣灵叫人重生的工作有持久性,则它与第24和25节就不连贯了。固然我们不该把神的话语和说话的神分开,然而以上的讨论指出彼得认为神的话实在是赐生命的“种子”。这在传福音事工上的意义很明显:能叫不信者来接受新生的,不是我们的道理,也不是我们的生活见证,而是神祂自己大有能力的话语——祂的话语至今仍被保存在圣书中。人能得新生命是在于读神的话或听神的道。
于是我们有如下讨论:
(1)彼此切实相爱(22节)
(2)这是因你们已靠不能坏的种子而蒙了重生(23节)
但第23节怎会是第22节的原因呢?或许彼得想重申信徒重生叫他们有彼此相爱的能力。可是这样就不能解释他为何强调神的话是“不能朽坏的,又是‘常存’的”。此外,相爱的能力或许是信徒能够彼此相爱的充足理由(例如说,“你们因为已蒙了重生,才能彼此相爱”),但相爱的能力却不是第22节叫人彼此切实相爱的原因。
对第23节的正确了解,必须能解释为何彼得强调藉神的道而得的新生命是常存的。其实彼得很有可能着重于信徒相交的永恒本质,因他说“当彼此相爱(22节),因为你们蒙了重生,是要进入神子民的彼此相交,而这相交将持续到永生(23节)94”。所以基督徒的长进绝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或强调个人色彩,却是必须藉与其他基督徒相交而长进,这样的相交也必须日渐进深直到永生。
24-25. 神的话是永存的,这点已在第23节提过。此处再次重申其重要性。彼得引用以赛亚书四十6-8,把人性的软弱与神道的永存作一对比。凡有血气的,指“所有天然人的存在”,或者直接说,就是“所有人”95——其实两者意义也是相近的。野草的原文指普通的草(太六30,十四19),或指干草(林前三12)。这草只活一季便会干枯。他的美荣指所有人为的美容、装饰,和声名。草必枯干,花必凋谢,所以人的美容与丰功伟迹也会迅速消失(参,雅一10-11)。这样说来,是什么给人永恒的盼望和生命的意义呢?答案是惟有主的道(rhēma,“瑞玛”,实际说过或写下的话)是永存的,也就是彼得读者听后相信的道。这道显然包括旧约圣经、新约使徒教训,和初世纪传福音者引用前面两者的信息。这道叫信徒心中产生对新生命的盼望。所以信徒不像那些必干的草、必谢的花,乃是有永恒常存的生命(参,约壹二17)。彼得在本节用rhēma代表神的道,却在第23节用logos代表神的道,表示他看这两者意义是相当的。本节经文藉比较神话语的永恒与人类成就的短暂,再次强调前者的特殊。我们都知道,所有人为的“荣耀”,包括实力、权柄、财富、美容,和声名都会迅速消失,但“重生”(23节)的基督徒却要永远与神同在。
|
|
彼得前书
彼得前书第一章
1:1-2
本书照当时流行的尺牍格式,在信首写上写信人的名字,参《罗马书》1:1注。“使徒”是奉差遣的人,原指耶稣十二门徒,后来扩大,指一切奉神差派传道的人(例如罗16:7)。保罗是“外邦人的使徒”,因曾眼见主面,奉派往外邦人中传真理福音(参罗1:1及林前1:1注)。
彼得原名西门,耶稣给他取名矶法(亚兰文),译为希腊文便是彼得,都是“石”的意思。在外邦人社会中,希腊名字较通行(太16:18;可3:16;约1:41-42)。关于本书作者的考证,看书前〈参考资料〉。
“分散…寄居的”本为旧约中用语,指住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人。这些人离乡寄居在外,希望有一天可回故里。新约中则多用“寄居的”来指基督信徒在世的短暂生命,盼望回到那更美的家乡—天上的耶路撒冷(1:17;2:11;弗2:19;腓3:20;来11:13;13:14)。在作者看来,教会是旧约中神的子民的延续,早在神的旨意中,所以他在2节说,这些寄居的是照神的先见被拣选的人。
这些散住在本都等小亚细亚诸城的人包括犹太和外邦信徒,有些可能参加过耶路撒冷的五旬节,目睹圣灵的降临(徒2:5-11)。
“照父神的先见被拣选”:看《罗马书》8:29注解,这些信徒大半是受到宗教迫害而逃居外地的犹太人(徒8:1-4),彼得可能在此传过道,是他们的使徒。
“蒙他血所洒”乃蒙救赎之意,取自以色列民与神立约的背景(出24:7-8),摩西在他们身上洒血。
“愿恩惠平安多多地加给你们”:彼得所用的问候语与保罗通常用的有点不同。保罗喜用“从神我们的父”来的恩惠平安,但不用“多多地加给你们”,只用“归给你们”。在彼得看来,恩典是可以求神增加的。
1:3
本节至12节为一感恩的祷告,说明:1,藉着耶稣基督的复活,我们可以得到完备的救恩(3-5节),这是神的大怜悯;2,信徒的大喜乐来自这救恩,教会在这喜乐的盼望中可以经历百般试炼,终必见到那得救的荣耀(6-9节);3,以色列人的历史是神早已预备这救恩的好证明(10-12节)。这段信息包含预备、复活、救恩和盼望,文字结构谨严,可能摘自初期教会的一首赞美或祷告仪文,与《以弗所书》1:13-14所引极为接近。
基督徒不只可以作新人,享受新生活,(林后5:17;加6:15),而且有“活泼的盼望”和“天上的基业”(4节)。这重生了的新生命既已得到,不问目前受着何等的苦难和逼迫,是一个有活力又有真实盼望的生命,就象复活的主,永活的神那样永久。
1:4-5
人得到这新生命,成为神大家庭的子女,可以承受那新的在天上的基业。这和神当日应许给以色列人的基业(迦南美地)不同,是死亡不能碰、罪恶不能沾、时间不能蚀的新基业,为神所预备,到祂所定的时候给一切蒙神能力保守的人。这基业早已保存在天上,到末世必显露(参启21:1,5)。
不过,信徒在世的生活是一场与邪恶力量不断进行的战斗,难免有灰心丧胆的时候,但1,我们的信心叫我们不离开神;2,神的大能能保守我们平安经过(参4:13)。
关于救恩,看《希伯来书》9:27-28及《马太》6:12注。“末世要显现的救恩”是第三种,为神救世计划的极峰,信徒在那时得到完全的救赎并成圣。
1:6 人得重生,在世上又有神的保守和存留在天的产业,当然是大喜乐;人间苦难与逼迫只是暂时的。
1:7
从这几节和本书其他经文,我们可以明白:1,受苦是基督徒一定会有的经历(2-5节);2,主耶稣自己也是先受苦,后得荣耀(本节);3,基督徒的受苦和主耶稣的受苦得荣耀相连(2:20-21;3:17-18;4:12-13);4,受苦的人在主基督再来时得享荣耀(本节);5,人因受苦得臻圣洁(本节;4:1-2;5:10);6,受苦是基督徒灵性的训练(4:17-19;比较林前11:31-32;来12:5-13);7,基督徒受苦可以荣耀基督(4:16)。
1:8-9
信心而无方向只是盲信,基督徒的信心是放在基督身上。我们虽没有见过主耶稣,但因着爱,藉着信,和祂建立亲密的关系,得以联合为一(约20:29;罗6:5;林后5:7-8;来11:27),得尝天国大喜乐的滋味(约16:22-24)。“灵魂”指整个人,犹太人的用法包括身体在内。“救恩”是信心的结果,这里指的与5节同,是人在末日最后的完全救赎。
1:10-12
旧约的先知受神的灵所感(12节),不只向当时说话,也向后来的教会和信徒说话(罗4:23-24;15:4;林前9:10),他们预先看见临到今天基督信徒身上的救恩,但不完全明白基督受苦和得荣耀的准确时候,以及当时会有的情况。
当日感动先知说预言的圣灵,不但在五旬节(彼得和耶稣的门徒都在场),也在后来教会时代临到好些人,把基督受死和得荣耀的信息向当日和以后的人传讲,把这好信息报告出来。这真是一件空前大事,连天使也想一窥这个博大精深的救世计划的究竟。
1:13 作者为神所预备的一切献上感谢之后,开始晓谕信徒如何过真正新人的生活;在基督大家庭里永生的活泼盼望是这圣洁生活的推动力。
本节至16节勉励信徒做到圣洁,因为神是圣洁的。“约束你们的心”的原文为“束上心中的腰带”。古时中东一带的人多着长袍,工作前须把袍子拦腰束紧。作者用此形像说法,要求信徒在心里作好准备,勤奋坚忍,度美好灵性生活。
基督再来时给信徒的是完美的福气和完全的救赎(参5节注),这是神所赐,不靠人的工作。
1:14
信徒为神家中的儿女,是神所拣选顺服耶稣基督的人(2节)。“顺服”和“盼望”都是本书的重要的题旨。本书是向归信基督的外邦人说的(犹太人知道神的恩典,不会“蒙昧无知”),他们既已明白神的救恩,别再为私欲所牵引,离开真道(弗2:3)。
1:15-16
积极地说,基督徒应效法神的样子(太5:48)。成为圣洁就是与罪恶和不洁脱离关系,分别出来归于神,作神圣洁的子民,因为神是圣洁的(利11:44;19:2;20:7)。祂眼目清洁,不看邪僻、奸恶和诡诈(哈1:13)。教会在祂里头应成为“圣洁的国度”,人在祂要成为“圣徒”(2:9;罗8:27-29)。
1:17-21
这几节劝勉信徒敬虔度日,因为神是救赎主,也是审判人的主;祂所爱的,祂也管教(来12:5)。这位不偏待人的神,拯救犹太人也救外邦人(徒10:34;罗2:10),不分主奴、贫富、肤色和性别(弗6:9;西3:25)。“行为”原文为单数指人的整个生活(参林前3:13-15)。公义的神将来会依照人生活是圣洁施行审判,基督信徒和非信徒都包括在内(关于信徒受的审判,看罗14:10-12;林前3:12-15;林后5:10)。
“得赎”指由他人付赎金,让被赎的人脱奴役得自由,或赎回已卖出之物,(出21:30;利25:25-27)。这里指主耶稣为救赎人成为神的新子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虚妄的行为”:生活中没有了基督,所行所为都是空虚徒然(参罗8:20;弗4:17)。基督付的代价不是金银,而是祂自己的血,就象旧约时代为赎罪而献的羔羊之血一样;但只是一次献上,有永远的功效(18-19节)。
1:20
基督在创世以前便在那里,神的永远的计划藉着祂的来到世间得以显明(参加4:4;腓2;16等经文)。“末世”从基督降世为人开始,直到主再来为止。祂来是为了改变人的生活和命运。关于“预知”,看《罗马书》8:29注。预知、拣选和预定,都是根据神的无所不知性而有。神在创世以前已知道要由基督来救赎人,但到这末世,祂才让基督显现出来。
1:22-25
22节至25节讲彼此相爱的道理,侧重点在基督信徒对人的态度上。从重生了、洁净了的心里发出来的,才是真的爱心;若无从真理之道种中生长出的属天新生命,切实相爱是不可能的。人天生软弱,容易衰残,但神的道永远常存,这道具现在基督身上,祂把福音的真道传给罪人听,要他们悔改相信,接受新生命。24节所引经文见《以赛亚书》40:6-8,根据希腊文旧约《七十士译本》。